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戒学分第七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增上戒学分第七
现在要说戒了,看论文。
如是已说因果修差别,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
前面已经说过了彼入因果六波罗蜜,彼修差别十地,就该说说戒了。在六波罗蜜多、十地中都说到了戒,戒很重要,要专门说一下。“此中增上戒殊胜,云何可见”,菩萨戒比小乘戒要殊胜,它殊胜在哪儿呢?“增上戒”的“增上”是使动词,使戒增上,或者说戒使圣道增上。
如菩萨地正受菩萨律仪中说。
菩萨戒在《瑜伽师地论》里有专门的说明。“菩萨地”是《瑜伽师地论》中的一地,《瑜伽师地论》总共是十七地,里边儿有菩萨地,在菩萨地里专门讲有戒。那里有所以这里就没有多说。
复次,应知略由四种殊胜故此殊胜:一、由差别殊胜,二、由共不共学处殊胜,三、由广大殊胜,四、由甚深殊胜。
说,菩萨戒有四点儿胜过声闻戒,所以说菩萨戒殊胜。哪四点呢?就是差别殊胜、共不共学处殊胜、广大殊胜、甚深殊胜。下边儿有解释。
差别殊胜者,谓菩萨戒有三品别: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菩萨戒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不同。“律仪戒”的“律”是能息灭恶法,可以息灭恶法的叫律。佛所制定出来的一条一条的戒条,可以灭除恶法,所以叫律。我们依教奉行,就叫“仪”。摄律仪戒是不作错误的事情。“摄善法戒”就是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十波罗蜜多。你修波罗蜜多了,就能成就、能积集无量无边的善法功德。这摄善法戒是说要作有功德的事情。“饶益有情戒”就是要利益一切有情。小乘戒只有律仪戒,没有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所以菩萨戒是殊胜的。
此中律仪戒,应知二戒建立义故;
律仪戒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建立的依止处,要是没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就建立不起来,依律仪戒才能建立起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就是说,你得先远离一切罪过,然后才能够修学无量无边的善法、才能去利益众生。
摄善法戒,应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义故;
摄善法戒是“修集一切佛法”的,就是说,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这善法的基础之上的,摄善法戒是其他一切佛法的基础。你修学这个善法了,才能成就一切佛法。
饶益有情戒,应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义故。
“饶益有情戒”是成熟一切有情的。这样来看,菩萨戒确实是比声闻戒殊胜,声闻乘不饶益有情,就没有饶益有情戒。声闻乘也不修十波罗蜜多这种成佛的法门,他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也没有摄善法戒。声闻乘只求涅槃,所以只有摄律仪戒。
共不共学处殊胜者,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与声闻共;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
菩萨戒比声闻戒殊胜的第二个表现是共不共学处殊胜。“学处”就是指的戒。有一本书叫《沙弥学处》,就是讲的沙弥戒,很厚的一本书。从学处上可以看出菩萨的殊胜――就是有共不共学处。“谓诸菩萨一切性罪不现行故”,这里边儿有个性罪,所谓性罪就是指,不管你受不受戒,都是不该作的,一作就算犯戒了,就是说,它本身就是染污,象杀、盗、淫、妄之类的就是。与性罪对应的是遮罪,所谓遮罪是指你要是受了戒那就不能作,作了是犯戒,你要是没受戒,是可以作的,作了不算犯戒。象酒戒就是,受戒了就不能喝酒,没受戒是可以喝酒的。现在说一切性罪不现行,就是说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是不做这种事情的,性罪是不会犯的。“与声闻共”,这给声闻戒是一样的,在声闻戒中也不能犯性罪。声闻乘不能做这种事,菩萨乘也不能做这种事。“相似遮罪有现行故,与彼不共”,这个遮罪对于菩萨来说,有时候是现行的,就是说,菩萨有时候是喝酒的,这要看具体情况。在声闻乘来说,受了戒就不能喝酒,这一个是声闻乘与菩萨乘不共的地方。“相似”,印顺法师说是玄奘法师译错了,不应该有。
于此学处,有声闻犯菩萨不犯,有菩萨犯声闻不犯。
关于这个遮罪,“有声闻犯菩萨不犯”,你是声闻乘,比如说你去割草了,这是不允许的,你割草就犯了声闻戒,但对于菩萨来说,他发了菩提心,只要是割草是为了利益众生,就可以割,这不犯戒。现在我们都是既受声闻戒又受菩萨戒,我们到底是可不可以割草?要看能不能利益众生。自己可以时时提醒自己,看自己当下是不是在利益众生,这个自己是知道的,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看自己是不是犯戒。我们不要已经作了之后再找借口就行了。“有菩萨犯声闻不犯”,还有的是声闻乘不犯但菩萨乘犯的。比如说在安居其间,有某个因缘请你去讲经,比丘就可以不去,说我正在安居,这时候比丘不去是不犯戒的。但对于菩萨来说,你要是不去就是犯戒了。
菩萨具有身语心戒,声闻唯有身语二戒,是故菩萨心亦有犯非诸声闻。
从身、口、意三业来说,菩萨戒身、语、心三方面都有,而声闻乘则只有身、语二方面的戒。菩萨戒起心动念就犯戒了,但声闻戒则是只要没有实行就不犯戒。就是说,菩萨戒比声闻戒严格得多,受了菩萨戒就不能起坏心,而声闻乘不管这个,只要没作出来就行。
以要言之,一切饶益有情无罪身语意业,菩萨一切皆应现行,皆应修学。
“以要言之”,总括起来简单地说,对于菩萨来说,只要是利益众生的身、语、意业,统统都得作,都得去实行。你要是不作,就是犯戒了。现在有一个情况,就是说虽然作了利益众生的事情,但是内心里极其不情愿,或者说你是坏心作了好事儿,这都不行,你必须是身、口、意一致的利益众生。长行中的“无罪身、语、意业”,你不能看见别人不如法了以嗔心来批评他,你应该以慈悲心批评他。
如是应知说名共不共殊胜。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菩萨戒比声闻戒殊胜。
广大殊胜者,复由四种广大故:
第三种是广大殊胜,这广大殊胜又分四种情况。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
菩萨发了菩提心,修学大乘教法,所应学的戒律有无量无边,比声闻乘多多了。比丘戒二百五十条,而菩萨戒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
这是说,你学菩萨戒,可以“摄受无量福德”,“摄受”就是成就、利益,菩萨戒所成就的福德是无量的,这可不是声闻戒所可比的。声闻乘偏重的是不作诸恶,而菩萨乘还有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三、由摄受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故,
菩萨能“摄受一切有情”,因为他受持菩萨戒,菩萨戒就要求饶益一切有情,“利益安乐意乐广大”菩萨要利益众生的心情,要让一切众生得安乐的心情,声闻乘是没有的。当然,不是说一点儿没有,而是说太少了,忽略不计了。“利益”就是让众生得利益,“安乐”是让众生得到好的果报。利益一般是近期的、现在的,而安乐一般是未来的。“广大”是指让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安乐。
四、由建立无上正等菩提广大故。
这是说菩萨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佛、让一切众生成佛,这不是声闻乘能及的。这是广大殊胜的情况,最后还有一个甚深殊胜。
甚深殊胜者,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而无有罪,生无量褔,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个甚深殊胜可不得了,“谓诸菩萨由是品类方便善巧行杀生等十种作业”,就是说,菩萨发了菩提心,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为了度化众生,就得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而有些方式极其令人难以接受,比如说他得杀生。在一般的情况下,这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杀生是为了“速证无上菩提”――为了自己速证无上菩提,为了众生速证无上菩萨。菩萨此时的杀生,是没有罪的,是可以生无量福的。长行中有一个“方便善巧”,就是说,不要乱搞,不要乱杀,这必须是以智慧为后盾。在《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中有五百商人出海的故事,说在在定光佛的时候,曾有五百商人一同出海去采宝。其中有一个人,起了坏心,他想害了其它的商人,然后自己独霸财宝。其时,阎浮提有个大导师叫做大哀。海神知道这个人起了坏心,就用神通力告诉了大哀导师,海神说,“这些商人都曾发过大菩提心,假如说这个人真的杀了他们,其罪可是无量无边,请导师你想个办法,能够既不伤害这些商人,又不要使起了坏心的这个人恶业成就”。这个大哀导师想了七日七夜,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他想,“假如说我告诉那些商人,说这个人要害他们,那么商人一定要杀了这个人,杀人一定得恶报。若我一个人杀了这个起坏心的人,我一个人得恶报。与其商人们都得恶报,不如我一个人得恶报。”于是,大哀导师“(以权方便)害一贼命”,杀了起坏心的这个人。而其报应呢,大哀导师“命终之后生第十二光音天”。大哀导师是释迦牟尼的前生。我们要明白这个故事。菩萨杀生实际上也是要受报的,他救生有救生的果报、杀生有杀生的果报,这都是一样的。现在他生第十二光音天是因为救生而生的,可不是因为杀生而生的,这要搞清。这时候我们也要看清《摄大乘论》原文,说法是有秘密意趣的,这在第二卷就说到了,在31页,四意趣四秘密,千万不要搞错了。(别意意趣、对治秘密)
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应知亦是甚深尸罗。
关于这个甚深殊胜,刚才说了一个方便善巧行十恶法,这又说了一个现行变化。“又诸菩萨现行变化身语两业”,说,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要用神通方便善巧地变化出很多众生,变化出来的这些众生在作恶事儿、坏事儿,这就是“现行变化身语两业”。就是说,这些众生在作坏事儿其实不是真实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无厌足王的时候,那个无厌足王可是极其惨忍的,其实那是菩萨变化出来给迷惑颠倒的众生看的,不是真的。这是度众生的方便。“应知亦是甚深尸罗”,这也是甚深菩萨戒,如果需要你就得这样。
由此因缘,或作国王示行种种恼有情事,安立有情毘奈耶中。
因为菩萨有菩提心、大悲心,有种种因缘,所以说他在作国王的时候,就用神通变化出各种恼害众生的事儿,变现这干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安立有情毘奈耶中”,菩萨既然是现作国王,当然会立法订规矩,要你守法,他再变现出一些恼害众生的情况出来,然后用律法收拾他,给众生作出一个样子来,使得众生不敢作恶。所以说,菩萨“示行种种恼有情事”的目的、结果,就是让大家受持戒律。“毘奈耶中”就是生活在戒律中,不能放逸。
又现种种诸本生事,示行逼恼诸余有情,真实摄受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净信,后转成熟。
菩萨还示现种种本生事,“本生事”就是他自己过去生修行的时候所作过的事儿,“又现种种诸本生事”就是说,菩萨可以把他过去修行的时候所作的事儿再现一遍。他示现的是“逼恼诸余有情”,就是说,菩萨用神通力把自己过去生修行的时候逼恼其他众生的情况示现出来。因为是菩萨示现的,所以并不是真实的,菩萨示现出这个,就是要摄受众生的,“真实摄受诸余有情”,菩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教育大家,因为是菩萨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感召力就强。我记得上中学时老师让写文章,就写一个人,老师说古今中外的人都可以写,有的同学写自己的邻居,而有一个同学写哥白尼,写身边儿的人的都给高分,你写哥白尼当然只能给很低的分数。这是正常的。菩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的情况来教化众生、利益众生。“先令他心深生净信”,菩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众生看看,先让众生的心,对善恶果报生起深信,生起深深地信心、清净的信心,有了清净的信心就容易修学善法了,只要修学善法,慢慢地善根就成熟了,就可以得圣道了。“后转成熟”就是以后慢慢展转增长,善根就成熟了,就得解脱了。
是名菩萨所学尸罗甚深殊胜。
这就是菩萨戒的甚深殊胜,这是小乘戒所不可比拟的。
由此略说四种殊胜,应知菩萨尸罗律仪最为殊胜。
前边儿已经简单地说了一下菩萨戒的四种殊胜,根据这四种殊胜,我们就应该知道菩萨戒是声闻戒所不及的。
如是差别菩萨学处,应知复有无量差别,如毘奈耶瞿沙方广契经中说。
刚才已经说了菩萨戒的这些不同之处,其实我们应该知道,菩萨戒还有很多殊胜、很多差别处,那就太多了,这里说不过来,要想知道的话,可以看看“毘奈耶瞿沙方广契经”,那里边儿就详细多了。“毘奈耶”就是戒,“瞿沙”,是妙音,“方广”是大乘,“契经”是典籍、经典。这一部经叫《毘奈耶瞿沙方广契经》,“毘奈耶”表示这是一部律典,“瞿沙”是人名,这部律典是瞿沙这个人问佛的。这是一部大乘典籍,可惜没有传到中国来。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