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如何对治昏沉散乱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如何对治昏沉散乱

 

  在上座以后、打坐的过程中,以及结束打坐前,都要往外呼气。胃气沉不下去,就要呼出去。两个肩膀也要尽量地往下沉。肩膀如果抬得太高的话,也容易有胃气。气沉不下去,你的思想根本平静不下来,坐在这里一直打妄想,胃气会更多。胃气往上冲得越厉害,你的妄想越多。

  修行虽然靠的不是“气”,但是要想把心静下来,与生理的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讲:“心浮气躁,气住神闲”。气不沉下来,头脑就会胡思乱想。还有一个对治的方法,就是当胃气产生的时候,要加大自己每天的运动量。你们是否感受到,打坐坐得越好、越多,胃气越严重;你不打坐,反而会没有胃气。胃气如果不协调,其他脏腑的气机就会不协调,因为五脏六腑的“气”,都来源于胃腑。

  如果大家坐在一起,你怕影响别人,呼气时不一定要很大声音,甚至根本不需要声音。你只要是收缩小腹、往外出气,自然就达到往外呼气的效果。

  身体都降伏不了,又怎么能够降伏其心呢?我看好多人打坐时头都偏向一侧,为什么姿势坐不端正呢?你们彼此是否观察过对方静坐的姿势?有的人头偏向左,有的人头偏向右,甚至有的人打坐时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与生理上的气血有关系。由于生理上的气血没有平衡,致使你在静坐的时候偏向一侧。如果你再不把姿势调端正,你生理上的气血就更加没办法平衡。姿势不端正、气血不畅通,你的心根本静不下来!以后你们也可以改变一下方式,在静坐前先跑香20-30分钟。在跑香的过程中,把身体上的虚气和浊气呼出去。另外,身体跑热了以后再打坐,你的腿也不容易痛。

  实际上你的身心只要是有一点点安静协调的话,在你的脸上都能够表现出来。如果这一支香你坐得很好的话,脸上都会放光!当你内在的光明产生以后,在你的脸上,整个皮肤上都能够呈现出来。大家闭起眼睛来,眼前是否一团漆黑?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你的正念提不起来,修道的心不强烈,所以你的额头里面这团光明也就升不起来。

  “四禅八定”,每一个层次都会有种种征兆出现。我们坐了这么久,为什么会什么境界都没有呢?那我们就连一点“道”的消息都还没有!你无论走到哪一步,都会有消息。虽然境界不是究竟,但它毕竟是修道过程中的一点消息、一些沿途风光。如果你没有一点消息、沿途的景象没有出现,那说明我们根本还没有上路。通常我们喜欢说别人:静坐的时候不要执著境界。那么我们连最基础的境界都没有,自己又执著什么呢?

  当你真的提起正念,带着一种很强烈的愿心来修道时,最多不超过100天,眼前一定会大放光明。光明不出现,我们的智慧根本修不出来。过去禅宗里把眼前的无明比喻成“漆黑桶底”。你什么时候能够打破眼前的“漆黑桶底”,说明你才能够与道相应、才能够走进“道”里面去!

  每天仅靠晚上这两个小时的共修,根本不够。你白天的时间读书诵经,是否也能够把心平静下来?一个方法用久了以后,如果还没有把自己的妄念给对治下去,就要赶快换另外一种方法。不管你采用哪一种方法,能够把你的散乱心给收回来,说明这种方法就适应你。并不是说我们听到谁的法门高、成佛快,我们就把它抓过来,自己也去用,并不是这样。而是要选择一个能够对治自己妄念的方法。这就像是患不同疾病的众生,所用的药方也不一样。

  佛祖在世讲法时讲到,共法里还有不共法,不共法里面又有共法。并不是说你随便抓一个方法,就可以一直修下去而能够成就。在不同的阶段身心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你对治自己的身心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坐在这个地方哈欠连天、昏沉,为什么解决不了?说明你们不知道如何对治。就算是你把“昏沉”对治下去,接着马上又来了“散乱”,那怎么办呢?有时候坐久了以后,会感觉到身体里面有一种力量在旋转,有时候坐久了腰痛,那又怎么办呢?这些都是境界,都需要对治的方法。

  实际上这些对治的方法,我给你们讲过多少遍了,为什么还都不会用呢?有了病了,还不着急去找医生开方子;医生把方子开出来交给你们,自己还不想办法去抓药;就算把药抓回来了,还不愿意喝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怕麻烦,还是懒惰心理?因为平时做事怕麻烦,所以现在修道时出现了一些情况,你明明知道如何对治,却不愿意对治,对治也怕麻烦。做世间上的事情怕麻烦,没有耐心,修道会更麻烦,更需要耐心!修道本身就非常复杂,需要非常耐心、细心才可以做好。而世间上的事情与学佛来比较,要容易得多,用心也比较粗糙。可是我们往往对容易的事情不愿去做,还做不好,反而喜欢去追求这些复杂的事情。

  世界上哪一样事情不麻烦呢?没有一件事情不需要用心去做的。如果你能够不厌其烦地面对一件事情,这本身就是修道。你回避麻烦,去挑选简单的事情,说明我们的心态在回避这件事情,这些都是与道相违背的。也许这件事情你回避了,它可能不会出现了,但是同样性质的问题还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自己的起心动念你不愿意去观察它,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做事情的时候,自己做得好与坏,你都不愿意去总结经验。做了就做了,过去就过去了,这样你永远没办法进步。每天不愿意开动脑筋,所以当你打坐的时候就容易昏沉。如果你在静坐的过程中,能够用心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它怎么会昏沉?怎么会要睡觉呢?又怎么会散乱得起来呢?你坐在这里没事干,不按法去修,刚开始散乱一阵子,接下来就开始昏沉。因为散乱久了身心也会疲惫,所以接下来就要睡觉。

  实际上修行跟做事一样。当你抓住一件事,一鼓作气,很容易成功;学佛修道,也是几年的时间就把功夫给做起来了、炼好了。如果你十年、二十年还没上路,你修道的心自然就会懈怠下来。也许你以为自己还没有懈怠,实际上你可以回忆一下,今天你修道的心是否与初发心时一样强烈呢?譬如说,当初每天诵经、拜佛、打坐5、6个小时,你今天是否还有这么长的时间呢?如果你学佛十年都是这样保持下来,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心态上也是这样,必然会成就!发心的时候都很容易,要能够把发心的力量给延续下来,一直保持不变,就非常困难。就像我们干活劳动一样,真正有力气、做得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两、三个小时,过了这两、三个小时就慢下来了。因为身心的力量它都有一个时间限制。

  在过去,古人通常都是把自己修好以后,再出来弘法。如果一开始就出来弘法,然后再修道的话,自己的心态就很难以静下来。很少有大根器的人在红尘里面转久了以后,能够看透红尘里的种种事物。多数都是在红尘里面越转陷得越深,越出不来。正是因为这样,祖师们通常都主张我们不要涉足红尘的事情。对于一个凡夫来讲,接触红尘里面的事情越多,身心受到的污染也就越多。学佛的人最爱讲“不要执著”,除非你没有接触这些事物,你只要是接触了,就肯定会执著。只有当你自己成就了以后,所接触的事物才不会执著。因为你找到了内在的核心,已经有了一个住处。当自己的心灵没有住处的时候,你一定会住在外面的事物上。也就是说一个没得道的人,都会住在外面的事物上,只有一个得道的人才会住在内在的核心上。要想修行成就快,必须要以小乘佛教的戒律作为修行的首备条件,先修后弘。

  上次讲到小乘佛教偏重修证,大乘佛教偏重弘扬。小乘的戒律与我们大乘的戒律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发展而言,大乘佛教里面所制定的戒律,比小乘佛教制定的要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佛示灭以后不久,佛教很快就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的分歧。

  你不用心看自己的念头,才会坐在这个地方不知道干什么。人虽然坐在洞里,思想早就飞到外面去了。一旦形成了这种惯性,你想用心把它收回来就非常困难了。实际上不管你的散乱心有多强烈,你只要是想用心把它收回来,100天之内散乱心就会专一下来。一旦形成一种惯性,你用起功来就非常简单了。但是在这100天之内,你必须用心去修炼,用心去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它一旦跑掉,赶快让它回来。

  身心都有一种记忆功能,有一种习惯性。刚开始都是勉强,一旦形成习惯,在你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状态。就像我们不喜欢劳动,当你劳动10天、半个月后,你不劳动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每天出去劳动一阵子,身体出一出汗,就感到特别轻松。尤其是感到自己身体不舒服、变得很僵硬的时候,犯困的时候,你出去劳动几个小时,出一身透汗,整个身体就舒展开了。身体既然能把里面的汗排出来,为什么不能够把里面的病排出来呢?适当地让身体出一出汗,就健康而言是有很大好处的。

  有人每天打坐脖子是歪的。你可以把眼睛睁开打坐,把眼睛闭久了以后,头脑里面就迷迷糊糊的。实际上这种情况是非常散乱的,但又不是那种特别散乱。这是类似佛教里面讲的“掉举”,有时候感觉好像是进入了状态,有时候又跑掉了。

  身体左边是“气”,右边是“血”。当你左边的气足的时候,你的脖子、头肯定向右歪;当你右边的血足的时候,你肯定是向左边歪。身体里边两股力量不均衡,坐在这个地方就会东倒西歪。

  ※ 静坐的时候,两个肩膀不要往前面抱在一起,要往后开,开胸啊!许多出家人坐禅久了以后,第一个是背往前弯(但不是驼);第二个就是两个肩膀就这样(示意)往前,好像抱在一起一样,这些都不正确。真正坐禅久了腰是直的,而且两个肩膀是往后开。你胸部的气舒展了以后,你的两个肩膀绝对不是往前抱,而是往后开。只有胸部的气开通了,你头顶上的这朵莲花才会开!才能够出去。

  你修到哪一步,功力有多深,在自己身上表现得清清楚楚,根本不需要开口说话。还有,你们坐禅坐久了以后,不仅脖子没有拉长,反而变短了。因为肩膀抬高了,身心没有静下来,肩膀就像我这样(动作),肩膀抬起来了,脖子变短了。如果气沉下去了,肩膀塌下去了,脖子拉得长长的,就像鸡脖子一样,冲得长长的。那说明你的中气也冲上来了!可是我们现在都没有。既然都没有,那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如果你们能够把我过去所讲的这方面的情况回忆一下,再总结起来,你观察一个人修行的情况和他心态的反应,根本不需要跟他打交道,一见面一看就知道。如果他的身体没有起变化,正是说明他的心态没有改变。

  问:我们在家人是否没办法修行呢?

  师:古人讲:“行、住、坐、卧都是禅,都在禅。”因为“坐”是最基本的,如果我们连坐都不能够心平,在其他三方面——行、住、卧——更没办法让身心平静下来。可是我们每天要工作,都很忙,没有足够的时间打坐,那就只能够调整一下修行的方法,在行、住、卧这三方面来补充静坐不足的一面。在“行”的时候要把心放平,让心态打开;睡觉的时候要尽量少考虑问题,睡觉就是睡觉;做事的时候就是做事。你能够把自己训练到身在此心也在此,这就是最高的修行方法!身在此心在此,就是“身心统一”、“身心合一”。事实上凡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做不到。你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算是成就了!都是人在此、心在彼,身心没有办法同时在一个地方。

  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能够身、心、事合三为一,就是修道。不需要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嘴巴里面还念着“阿弥陀佛”,这叫做颠倒,头上安头!你如果会用功的话,你不打坐眼前一样放光明。并不是出家人他有时间打坐,眼前会放光明!一天24小时,你有多少时间打坐呢?你能坐两个小时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如果你能够行、住、坐、卧都保持一样的心态,你开悟成佛那就太容易了!

  一定要学会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你在打坐的时候怎么用功,那么你在走路的时候也要怎么用功。你走路的时候,要把你打坐时的记忆带进走路里。甚至你在睡觉的时候,又把打坐的这种记忆带进睡觉里;你在做事的时候,你也把你打坐的记忆带去做事。譬如说你打坐的时候心态很平静,你把打坐时这种平静的记忆带进你做事里面去。然而大家都不会这样做,腿一盘这两个小时还像个修道的样子,当两个小时过去以后,一下座就变得截然不同了。就算你这两个小时坐得非常好,你怎么抵得过剩余的22个小时呢?一定要把修行的时间延长,要训练在日常生活中用功。

  如果每天守住自己的心念,对于外面的事物就不会去执著它。之所以我们对外边的事情那么执著,别人给我们一个眼神、说一句不中听的话,甚至有一点怠慢了我们,心里都不舒服。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你的心住在了外面,没有住在里面。如果时时刻刻把握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在守自己“真心”的时候,对于外边的事情自然就看淡了。不管外面的人怎么对待你,你都不会太在意!因为你的力量注意在里面。我们之所以太在意外边,正是因为这个力量没有停留在里面、不太在意里面的起心动念,而太在意外面别人对我们的言行举止。

  如果你真的对别人对你的言行举止非常在意的话,你有能力把这个力量扭转进来,去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那么你修行就非常快,如果你对自己的起心动念非常在意,你把这个力量再带出来,用于世间上的为人处世,你在世间的事业上也会很快有成就!问题是我们哪一种力量都在意不起来。因为每天的时时刻刻都处在散乱当中,都处在“顺其自然”当中。

  力量只有一种,你把它集中起来,用到任何一点上,都能够突破,都会有成就。如果你没学佛以前,在做世间上的事情做得挺好,现在学佛了,肯定也会学得挺好;如果你突然不学佛了,去做世间的工作,同样你做世间的工作也会做得很好。世间上的工作做不好,学佛你也学不好;你学佛学不好,你再去做世间上的事情,你也做不好!学佛的本身,也是在做事,是在做佛事。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