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法相·参考资料: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默如法师)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默如法师)
末那识与人生的关系
默如法师
一、释题目
末那识是佛教唯识学上的专门名词。唯识学上把人生的心识大别为八个,末那居其一,“末那”此译云“意”。倘就广义“意”的范围来解释,即能概括其他的七个识都叫做意;若就狭的意义来解释,则唯指恒审思量的第七识。本文内是指狭义末那而言。然此末那通常的哲学家固不知道,习小乘者亦复茫然无知,只认第六意识而为末那。兹据胜智等流的圣言量而来辨别他。
解决意及意识的区别,最简单而爽快的办法是用六离合释做工具,意识是依主识,而意则为持业释。从主得名为依主释,在八转声中即是属声,属,乃所属之意。拿闽南佛学院一名词来讲,凡是由多数人集合起来而组织成功一个共同研究佛学的处所都叫做佛学院,但这佛学院是属于闽省之南的一个,所以叫做闽南佛学院,此为依主释。意识和眼识的立名相同,眼识靠着眼根增210页上的势力才能生起眼识了别色尘的作用,意识靠着意根增上的力量方能生起了别法尘的现行,因此之故,了别色尘之识者名眼识,了别法尘之识者曰意识,此即从主得名也。体持业用名为持业释,拿粉笔一名词来做比况,凡有写字作用的器具都名笔,但这笔乃用白粉所做成的,把他拿来在那黑漆版上所写成功字的体质,也系白粉的状态;质言之,粉即是笔,笔即是粉,盖粉和笔名虽为二而体是一,此为持业释。
意和藏识立名一致,能具积集含藏诸法种子的功能者名藏识,有恒审思量赖耶见分为我体的作用者即是末那;然此含藏思量的功用,即是识之自体,也就是识体即功用之意,这样就叫做体持业用。
不独有漏叫做末那,无漏亦可叫做末那,但须加添出世二字以拣非是有漏;而其定义,殆皆不出乎思量的二字耳。
有漏末那除思量外,还有这几种因缘才名他为意的:一、恐怕研究学理的人粗心而不深究,错认意为意识。二、盖末那的思量性超胜余识,而其积集了别的功能则不能与余识相比拟。三、意识生起染净的行相,乃由末那的与力和相顺。四、末那缘境恒时相续,而意识缘境则易于脱起。五、无间灭意乃系诸识的共依,而此末那仅为意识之近所依。六、意识生起,先必须借末那种子击发彼种,然后方起现行,生起现行之后,仍以末那现识为其所依也。
无漏位上既名出世末那,难道亦具思量么?略有二说:一、平等性智固无寻伺,然非无超过211页寻伺的思量,故仍可名之为末那。二、出世末那虽已远离我法妄执,而他还有二无我的如理思量,所以仍可叫做末那。
末那定义既明,那人生和人生观的界说云何?常人谓人们住世一期为人生,或人们生活为人生,亦有因人为有生命的动物而名之为人生。然此三说皆有可取。以佛学上的名词来说,什么我、众生、有情、命者、生者、预流、一来、菩萨、如来等都是人生的代名词。若严格言之,则仅以三界五趣中的人们而曰人生。佛学者和世间学者虽同视人生为人或我的代名词,而其于我的认识则异。世人计我有三:一、以皮肉筋血及感情意志等五蕴为我体。二、谓离五蕴而有潜在人们身体内的那个灵魂才是我体。三、主张我体和五蕴确是非即非离的一种东西。广如成唯识论首卷破斥。而佛学上所谓的我,于凡夫方面是随情而假立的,其实我体并无;于圣人方面虽有其体,亦属方便设施。据唯识学上说,三分家主说我法乃由识体上所变的见相二分而立名的,二分家谓我名乃从见分上所变的相分而立的,这是护法和难陀两论师的见解。
杜亚泉人生哲学上说,人生不过百年,自呱呱堕地以至于老死,就一生涯间为通体的观察,而问人生有何意义或价值,对于这问题而与以解答的,称为人生观。这种解释颇符名称。兹题乃系讨论末那识对于人生发生何种关系或影响到人们究竟是怎样一回事的一个问题。
二、申正旨
末那识于人生的关系云何?看那唯识学上把有情八个识拿来分成三类也就可以知道。如何归纳为三?所谓赖耶识即是初能变,末那识乃是二能变,眼、耳、鼻、舌、身意的那六个识就叫做三能变;末那介于赖耶六识之中,可见得他和人生确有密切的关系。末那又名染净依。由此更可以见到他使净而为圣者使染而为凡夫的甚大势力了!
人之为恶,固然是受末那影响所致的。下文论及。即使五趣的异生,在一生涯中做几项善举的事实,如慈善布施与学持戒等人所为的事,及那蚂蚁结群爱众,鸿雁贞操,乌鸦反哺,犬之忠实守昏,牛之朴实耕载,而皆还受末那的影响以致不能成其纯粹的善。且拿布施一项来做个说明的例子,常人行施,殆皆不免把那施者、被施者、所施物的观念紧紧底系着念头上。这究竟由什么冲动而能如此的呢?大乘说为末那的影响所致。复次,当人们寂静安稳毫无瑕疵的那种善无记心之坦白胸怀表现的时候,何以还是位居有漏呢?大乘谓另有一个作祟的意和他并存缘故。关于大乘对此二问题的详细答案,留后再述;且叙印度小乘对于第二问题之解决:一、萨婆多部主说善心生起,不须染污心俱,仍得为有漏;善无记心所以为有漏的原因,盖由先时有烦恼为他生起的引发缘,及又为引发未来烦恼之生起。或谓自心虽善,但因与有烦恼者123页发生关系,而牵涉自心以成有漏,如说央掘摩罗于佛生嗔,如此人于佛由此世尊亦成有漏。过去心已灭,未来心未生,岂非类于龟毛兔角,可以和现在的心互成有漏之因吗?若谓他人能惑吾心而成为漏,则应凡夫一见圣者当下解脱。二、大众部彼谓不相应行中的睡眠心所是和善无记心继续相应而起的,所以成其为染。不相应行非是实法,何能为有漏之因呢?三、经部主说善心从漏种引生故为有漏,如从异熟识中漏种所生的无记净色根而名有漏是一样地。不然,烦恼意志与善无记心相俱,方名有漏;汝既不许有第七识,当先时熏习善种即无染意相应,何能谓善心是有漏呢?若谓善无记心随逐漏种故为有漏,则不与现行烦恼俱而与漏种随逐的无漏种子亦应名为有漏。此既不尔,彼云何然?观上诸小乘家对此问题而无完善的解答,试看大乘的正义怎样?
先述大乘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大乘盖谓不能舍去布施相的缘故,乃由内心中末那的我法执影响到六识而如此的。
换言之,六识受末那之影响,以致不能了达世事如幻、万法皆空,故于施等事业上不能离去其相,还想被施者有所感谢和酬报的。次及第二问题之答案:大乘校正经部云:先时漏种得成,即是先时善心种子与末那种子同熏习赖耶中俱生俱灭的缘故,并非先时善种影响后念善心而成有漏的,且善心中生起,内心若无作祟的意捣乱执我,亦不得成为有漏。成唯识论云:“以有漏言,表漏俱故。”此之谓与?
末那影响六识而使人生做不轨则的事业云何?简单的一句话,即是因有我而有我所。详言之124页,因为贪图个人的快乐起见,什么娇妻婢女田园邸宅名利官禄皆引为己有;一旦不得到手,乃纵情恣意忍心伤义而做暴虐残酷的举动。即使物质能够满足少分欲望,知足者方能息心;不知足者,向前追逐,得到大的土地,还要想大,做到大的人物还要想大。试问居心如此,有何利益?其实心为物转,忙的要死,毫不自在;甚者造出沦溺三涂受苦无边的生活!
总而言之,除去依佛教理而实行修行者,其余在三界中无论为善为恶,待业缘成熟之时,即牵引赖耶以受生死,不过于苦海中有漂泊之分耳。然生死根本乃在末那识,因末那计我势力超胜,乃增长六识之我执;六七二识我执生起,遂与第八识发生极复杂之关系。其关系云何?即是六识善等种和七识我执种成熟时,乃感异熟识于界趣生中结生相续哟!
但末那的本身乃无记性,所以成染污糊涂心理去缘赖耶见分而为我体者,以其恒与触作意受想思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不信懈怠放逸忘散乱惛沉掉举十八心所相应之故;使他为染之尤者,要算四烦恼。以其缘内心生起愚痴倨傲贡高耽着的行相之故,以此观之,染污六识的根本,不在末那,乃在末那俱起的四烦恼。
末那与二乘发生什么影响呢?二乘有有学和无学之别:有学二乘仅断除六识分别我执之少分,而其内心中仍有末那计我,所以他过的生活还是不自由,和那异生相同。无学二乘的我执已经打破,换言之,他的我相毫无,什末所需也都抛弃,即是达到无我我所的境界了!这样儿,好是好极了!
可是他还以为异熟识上所变的一切法相是不空而有体的;因此就影响到他的人生,以为215页心外所有的法是和我毫无关系,而不应顾问和管理的,乃采取那独自清闲无事的生活而为究竟了脱。大乘人的勇气和志愿却是比他高的很远,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即知我法二执应该一齐革除,即如七地以前的菩萨,我执依然存在,但是创入见道双入二空观时的末那已与下品平等性智相应了!出定之后,末那仍复相应我执;而大乘人尽其全副的精神,用力去抵抗他,由此就影响到他的人生,不以个人的生死为可畏,而视大地一切众生,莫非自身之父母亲族;故应担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积极的使命去济拔他。这是大乘人的心中,以为人我平等,无有彼此轩轾,而于所观境上,又以万法皆空,所有世相,莫非水月空花阳焰梦幻才能如此的!
从表面上看,修大乘者好像奔驰劳虑,其实他的心地极其光明宁静,有见到人所见不到的地方,而所过着的确是符合真理的生活!
如来的末那净识所以得与上品平等性智相应的原因,因为有感应警发觉受想像思力愿欲胜解记念寂定明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不放逸轻安行舍大悲二十一善心所相应;而无贪等四心所,确为成就清净末那之最有力者。末那所以能去除染心所而相应善心所,则为六识的与力所致。平等性智业用云何?能现他受用身,又能牵率妙观察智而现他受用身及化身,并影响到成所作智而现化身。现此三身云何?随顺无边世界诸有情类,说种种法。而平等性智与妙观察智,又能涉入大圆镜智,而现自受用报身,亲证唯佛与佛乃能知之的那种无上法味;即是在每一刹间,能够216页安住法界,双观真俗二谛。平等性智所缘云何?对于真如及余诸法恒审思量无我相。达此目的,可谓最圆满之人生!
三、辨差异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又云:“法性平等”根据此二经文对于法相教理上有两种疑惑:一、唯识学上何以主说一切众生法尔有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无种的五种种姓?二、诸佛和众生各具末那一个,如何清净的末那系属于诸佛,杂染的末那附着众生呢?试问唯识学与经文是否有柄凿的地方?不尔,经文上按法性方面言,唯识学上按法相方面言,所以没有抵牾的地方。若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先明法性与法相的关系和差异。其关系云何?简单的讲,即是法性和法相是非一非异的一言。兹以譬喻来说明他:法相好比茶杯;法性好比茶杯上的金色。不可说茶杯和金色是一的或异的。若说为一即有过失。何以故?金色是显色中之一,茶杯是地水火风色香味触八种原素所合成有其一定形式的一种器皿,如何为一?况且金色不单茶杯独有,若说为一,则应凡系附着金色的东西,皆叫做茶杯。若说为异,则又不然。因为此金色是茶杯的,此茶杯是金色的。其差异云何?法性是遍一切一味的,换言之,无论任何法相上都具有他的真实自性,即法性。法相只局于一法上的自相或同类上的共相,共相不是法性,即彼非此,此非彼之义。盖法法有127页法法的相,笔非墨相,墨非笔相,眼耳鼻舌各异;尽管同一母生,其体其相,各是各的。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法性和法相是非一非异的;法相和法相乃局于各法本位上的。经文上说“心性平等”者,即各个有情无不同具真如法性也;唯识学上说“法尔种姓”者,谓各有情之迷悟各限于本位,及其八识中的无漏种子有具不具、具多、具少之殊也。经文和唯识学之意义既已明了,可算对于前二问题已经解决,但语焉不详,故再加以解答:一、众生有五种固定性的原因,请以譬喻来说明他,例如马无牛性,故马终不会产生出牛来。牛无马性,所以牛亦不会产生马出来。也就是说桃子里本来没有李子的种子,所以任随植者的栽种方法,如何巧妙,培养和管理如何精细,到底结不出李子的果实来,这是因为各有其天然不可更动的特殊性。故唯识学上辨别有五种姓的众生。二生佛末那所异的原因,无佛性的即是上文所谓法相各住本位,和形相各异的道理;有佛性的则是因果分位的区别。
已知众生各有固定之根性,而未能识知谁当为众生,谁当得证声闻辟支弗果,谁当圆满如来果位?请以说明:据成唯识论的正义是这样说,若此人八识田中无漏种子全无,而他的烦恼又永不可害,即是无种姓。若仅有二乘的无漏种子,但所知障永不可害,即是声闻或缘觉种姓。若具全分无漏种子而又能双去二障,即是如来种姓。然则具有染污末那的如来种姓异生怎样会有转成清净末那的如来的可能呢?譬如地等乃为坚湿暖动色香味触八法合成,若定此法为地或水火风,128页即看他于坚等中偏重何法可以知道。对于水,若把他的湿性减去几分,而又增加几分其他的成分,那末,水就另成体性相状了。又如以豆为腐,须把他的渣滓排泄出去,而再掺杂石膏或其他原料进去,和那人工磨榨锻炼等各种助缘,即能够裸裎豆中的腐体出来了!末那所以能转成清净的原因,也就是把他的我法执除去,而增加相应善心所,以显出本有的平等性智就是了!但是非找到解脱我法执的方法不为功!
四、论解脱
关于解脱人生束缚的方法,有下列的几种:印度有一种人,以为世间一切万法皆为色界第四禅之大在自天,或色界初禅第三大之大梵所造成的;故其对于此二天,生起极端的恭敬和礼拜,希望将来生到这天上。犹如现在奉祀上帝之基督教徒冀生天宫。还有奉祀日月星宿风雨等神的人。还有人以为跳入河中将肢体洗一洗,打几个滚,翻几回身,就会把那从无始来所有的愆尤一齐儿都洗的干净了!还有人主张将身体置诸火中熏一熏,烧一烧,弄得皮破肉烂的,行这种苦行可以生天。
还有一种人,看见牛狗啮草饮水而得生天,于是乎仿效他学它,以为这样可以解脱。其实牛狗乃系因为过去善业成熟才能生天的!还有人行那钳去须发,执三交杖的那种苦行,认为解脱的219页唯一方针。照实际上讲,倘不从正当法门下手而求解脱,即是刎颈截身,亦无功效!还有一种僧伽耶派,专用禅定的功夫,止息心中想念,盖因神我欲去自性的束缚非要达到无相无念的境界不可,其实神我不过得到暂时的解脱,迨其果报终尽,仍与自性结合,轮回展转,可算解脱吗?故佛教对于以上各种的方法,皆斥为无果唐劳的见取戒禁取。
晚近西洋叔本华主张物质为意志之表现,以为人之所以有苦的原因,即是有我之故。其解脱我的方法有二种:一种就是美术来解脱,彼意谓一入美境,当下万虑皆空,烦恼不生,即使看见绘画上的美女亦不致生起恋爱的念头,原因所见者非真实故。一种即以道德来解脱,简单讲,即以含有永久性、扩大性的道德来征服狭小的暂时的浑烦挠恼和佛家以戒律来轨范人心有点相同。按此而观,亦未尽善尽美。何以故?美术只能遣去一时的心情,弄得不好,境后烦恼更加盛增,令人哀伤不禁,而志气不好的人亦得因见绘上女致兴淫念,何能解脱呢?至于用道德来征服人心未始不当,然有道德的观念存在,可算解脱人生圆满办法吗?
以上各种解脱的办法都不究竟,至于能真找到解脱人生束缚和困苦的方法,就要推功于佛教了!
佛教修行的法门无量,可是把他归纳起来只有靠着四谛的法门去修行的一个法子。然此四谛可分为二:道谛属能观智,苦集灭谛属所观境。依此法修行者,共有声、缘觉、菩萨的三种人,220页而其根性各有差殊,故所观之理,亦各不同。小乘人只知人的色身是苦果,其原因乃由过去业惑所谓集谛而招感得来的,若要灭此苦因而证涅槃,非要赶快地加功用行去修道不可。缘觉的根性却是较高声闻,而于所观境上,见到诸法从缘所生的道理也,即是以十二因缘为所观之对象。然此十二因缘即是苦集二谛之开展。但所见之理,较声闻为深细。大乘的修持乃注重于道行上,可算将那道谛扩充范围而为所行。
小乘所行的道,仅能自利;而大乘所行的道,包括自、他二利。若分析之则成六度:对于利他方面,广行布施忍辱精进;对于自利方面,则用戒定慧三无漏学锻炼身心,打破我法二执,以见胜义谛理。以上不过略述佛教三乘修行之大概。
五、策力行
我们有了这样可靠的方法,只要肯去力行,自然可以达到解脱人生束缚的目的!就好比心中有了到上海底确实的路程和方向,而又认真底启程进行,决不致不能到上海的!可是一般人不肯照这办法向前努力。而他的原因,当然有多种:一种是为名利所牵,贪图精神上的娱乐,以为可以怡情适心。告诉你吧!这是暂时的乐、比较的乐、相对的乐不是永久的乐。超过言说思量的乐,绝对无比的乐,究竟真常的乐,一种是因为行菩萨道,极不容易,而又不知要受多么的困窘,并且还要在很长久的时期中不稍懈怠,继续努力进行,所以感到行的地方以致阻塞。告诉你吧!
逆水行舟,自然是很难的事,可是你不行,终究不得靠到彼岸的。一种因为佛所证的离言法性,以及佛所享受的净妙国土,和那不可思议不智妙用而生疑惑,所以不肯向前实行。
告诉你吧!诸圣言量皆谓有涅槃可证。而且吾人既不知事物真相,昏昏碌碌,宇宙间不能没有真理而即这样糊里糊涂就算了事!在这一点上,就可以推知到必定有一种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大觉悟者。赶快的断疑生信而去修行范!我对于有上面原因而致不肯修行的人有所忠劝,即是希望他得到究竟常乐,不要贪生怕死,畏难苟安,坐失良机;也不要心窍不明,以为宇宙间没有真理存在,而失去本心的心地光明啊!
赶快地改转染污末那的人生,努力实行!努力实行!
对于不能依照佛法而去修行的人所有的原因,当然不仅以上的三种。总之,虚空有尽,我愿为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