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简介:禅宗 陆、修行方法与开悟完成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宗简介:禅宗 陆、修行方法与开悟完成

   禅的诞生,众所周知,是来自“佛陀拈花,迦叶微笑”。这是多麽美妙、殊胜、庄严的事实。由於此一大事因缘,“禅”,开始了它生命的传承。

  习禅有成之人,生活的本身即是“禅”的当体,在处事临众中,以往的谄曲、喜怒、忧虑、矛盾等,已为“禅心”所消融;生活中所展现,皆是“禅”的妙用——无住与随缘。

  以工作生活而言,在人际关系上,无论上司或下属,都乐於与之相处,与客户的应对交谈,也会因“禅”的注入,变得幽默,具有内涵,而不再是诵念刻板无趣的“生意经”。在调度、操作上,则更得心应手。在工作观念上,能够从以往“人为何要辛勤工作”的疑问观念上,转化成“工作就是修行”的承担,而潇洒的面对一切顺、逆境界。

  以家庭生活而言,心中有了“禅”,家庭即是禅堂——理想的禅修道场。不像以往,感觉家是一个重壳子,每日周而复始的生活,使人觉得单调、乏味、厌倦,乃至压力,有股透不过气来的感觉。禅,能开阔心境,能调和了活泼、自在的生命色彩,而增添“诗情画意”的品味,使家庭更温馨、美满。这是说明要用“禅心”去看这个“家”,融入“家”的生活中,如此才能给家人更多的体贴、谅解与关怀,以及纯挚的爱——一种无执、无求的菩萨大爱。

  “禅”,要如何去认识、体会?这须依靠善知识的引导,从每日三十分钟到一小时的坐禅静虑学起。若能持之以恒,等待因缘成熟,即可感发禅悟,体会禅趣,丰富人生。

  一、修持方法

  (一)道前方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理想的坐禅环境,对初学者极为重要。山中的水边、林下,郊外的寺院、精舍,最适於坐禅。初学者应勤於至寺院与大众共修,等完成基础训练,再居家独修。

  家庭生活是全家共有的,除非拥有么人卧房、书房,否则想要坐禅时,就会觉得不方便。因此,在家中设立一间格调清幽、高雅的禅房或佛堂是必要的。居家坐禅独修或与妻儿子女共修皆宜。然坐禅时,应力求放下一切缘务,功夫才能得力。

  平常上班工作繁忙,居家时又间事纠缠,能定下心来坐支香,甚有福报。坐禅时应预防遭受干扰,譬如:开门应轻声、音量要放小,访客与电话须代为接待处理。坐中不宜让人推动、靠近身体……等等。“宁静”是坐禅最必要的助缘。然而,坐禅者相对的要有随时接纳一切外扰的心理准备,则可不受干扰。

  此外,坐禅者的地方不宜潮湿、炎热,空气须流通,光线要适中,不宜太亮;不可於风口下坐禅。坐垫不宜太柔软,亦不可太硬,高低必须要调整合适。衣著以宽松、舒适为宜。若觉凉意,须适时添衣,护好膝盖。坐禅前应行拜佛,或作简单的软身操,有助调身。亦可先诵段经文,但不宜大声,最好金刚念(默念),具调息(调呼吸)功效。并对自己微微笑,保持愉悦轻松的心情。若使用闹钟,音响不宜太响,以免自己受惊。下座后应作回向,以培养与众生的感恩心与慈悲心。并稍做运动,活动筋骨,舒通气血,热歇方可步出禅房。

  (二)助道因缘

  1、近善知识:习禅修定之事,各家所说不同。若有体证,深浅难测,邪正难辨,故须亲近善知识,依之抉择修学,才不致造成身心伤害之遗憾。

  2、培养慈悲:慈悲之人,心性柔和,坐禅容易入静。

  3、止恶行善:习禅之人,一切大小恶事都不应犯。不小心犯了,亦应随时忏悔清净,才不致心神不宁,障碍坐禅。

  4、不多攀缘:不以欲心攀缘外务。若多攀缘,心必多事,於坐禅时难得调静。

  5、善调饮食:食过多,身满气急,百脉不通;食过少,营养不足,体力不充,坐时气羸心悬,意虑不能安定。蔬菜瓜果类的有机饮食,最有助於坐禅。

  6、善调睡眠:懈怠贪睡,导致心神关蔽,增长愚痴;刻意少睡,又容易昏沉,无力坐禅。所以调善睡眠也很要紧。

  7、除掉悔盖:贪好东游西走,或跳动杂耍,或吟咏歌唱,做无义的笑谈,则心情容易放荡。或纵意攀缘,缘想、忧悔无义之事,都足以破坏禅定,故须舍弃。

  8、坚固信心:信“禅修因缘”难遭难遇,信自己有“佛性”,具足“善根福德”,信教授师是“有道”之人,信所修法门“殊胜”等。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9、礼佛忏悔:礼佛忏悔才能除罪消愆。忏悔时,除忏悔往昔罪业外,更应重视每日思想、行为上的过失检讨,并於佛前诚心忏罪,誓愿改过。

  10、每日发愿: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想要舍离一切恶法,破除无量烦恼心,一定要先发大愿,以愿力持心,习禅才能成功。

  (三)用功方法

  习禅用功方法,不外乎调摄“身”、“息”、“心”。“调”,是调伏、调柔、调和之意。身体、呼吸、心念,都要调和得恰好,勿使动乱,才能渐入安定。“摄”,是收摄,使心念集中,切勿逐境散乱。调身、调心,三者相互关联。三者当中,又以“心”为主,在身、息正常安静调适中,达“心”、“息”相依,则定境自生。如何调摄身、息、心三事?说明如下:

  习禅调身法

  调身:身体要平稳正直,舒适安和。坐中不宜随便摇动,也不使产生紧张、积压的感觉。敛目、闭口、舌抵上颚,也不可用力。上下座时,须注意下列事项:

  ①上座调身:安座位,松腰带,垫臀部,裹膝盖,摇身体,吐浊气,含笑容。

  ②坐中调身:端坐盘腿,坚直背脊,手结定印,平胸松肩,内收下颚,舌尖抵齶,收敛双目,以心意引导,放松身心内外。

  ③下座调身:舒放身心,摇身吐气,按摩全身,热歇方出。

  以上是坐禅调身要领。每一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含义,符合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正确需求。虽不明言“气脉”修练,其实,调理气脉的功效已涵蕴在方法过程中。

  习禅调自法

  调息: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要想坐禅净心,能善於调息,必能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情绪的波动起伏,与呼吸的“气”和“息”,有极密切的依存关系。

  调“呼吸”,须使气息渐细渐长,不可有声,若有似无。但这是渐习而成的工夫,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反而不达。呼吸时,须任其自然,不加控制。但能平心泯念,安住於寂然之境,久而久之,自然气沉丹田,脉解心开。息调,则百病不生,心亦易於安定。这就是我们初习坐禅最好的调息方法。

  习禅调心法

  人心如悷的劣马,不堪驾御;又如恶性野牛,到处践踏禾稼。必须加一番调练、降伏功夫,方能使“心”服贴柔顺,随自己的意志而行。所以就“调心”而言,古来有“调马”、“牧牛”的比喻。

  调心:恒常不间断的使心专念一处(心的所缘境,如数息),不散乱,不昏沈,不掉举,心意集中(归一)而能平和,自然安定,最后达到清净解脱。

  1、原始禅法 原始佛教的禅法,是以四圣谛、缘起法等,作为理论基础。在实践方面,则以蕴、界、处,作为观照内容。在次第上,有四念处、八正道为修学的运用。兹以“身念处”中的“念息”法门,为入门方法。

  初学会禅,以“念息”为入门,是最容易相应的。“息”,是依缘身心而出入变化,对於身心的粗动或安定,有著密切关系。所以安定身心的禅定学,对修息——“呼吸”一门,极为重视。如何修“念息”?方法有六种:数、随、止、观、还、净。前三法是“禅定门”,后三法则是依“定”起“观”的“智慧门”修法。

  ①数息:以“息”为所缘,吸入时,以“心”引“息”而下达於脐下;呼出时,“心”又随“息”而上,自鼻中呼出。这样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数“入息”者,不再数出息;数“出息”者,不再数入息。一息、一息的默数下去,到十为止,再从一数起。数息,如念佛时拔念珠一样,使心系在息(所缘)上转,不致於忘失。初学者如中间忘记了,必须再从一数起,以做到一息、一息能安稳自然念数、怀念分明为止。

  ②随息:数息久久,心静了,不会再忘失,就不必再数。只要“心”随於“息”,“心”、“息”相依,随息而上下,觉息遍全身等。这样,连记数的散乱也离去了,即是得力之相。

  ③止息:随息久久,修息渐成,“心”与“息”,如形影之不离。忽而“心”、“息”不动,身心泯然入定,就职修“止”成就。

  “观、还、净”三法,属智慧门的禅法,本文篇幅有限,不能尽言。佛法的“持息”,本意在摄心入定,所以不可在身体上执著。修习久了,假如小腹充满、发热——这是“气动”现象。或吸气时,气息直达足跟、趾端;或觉脐下气息下达,由尾闾沿脊髓上升;或气息通过时,幻觉有雷电、光色、影像、音声等,都是气息通畅,生理上的自然反应现象,不应惊奇夸玄。

  2、禅宗禅法 中国的禅宗,有五家七派之分,在用功的方法上,经世代传承,差异颇多。今仅就禅门代表性的方法,略作介绍。

  ①南宗禅:唐朝惠能大师创立。以“无门”——无相、无念、无住为入门。此禅法主“顿悟”,以“直指”的方式,直接点拔、化导学人,由此发明心地。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②北宗禅:唐朝神秀大师开演。以“拂尘、看净”为入门。主张渐修渐悟,以“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修持。

  ③看话禅:宋朝临济宗大慧宗杲主张。又称“话头禅”,或“公案禅”。以“疑”为入门。即以一则祖师的“公案”,持续真参实究,终於悟道。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等。

  ④默照禅:宋朝曹洞宗宏智正觉所倡。以“静坐默究”为入门。所谓“默照忘言,昭昭现前”。此禅法通於达摩禅的“壁观”,即“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即可入道”之谓。

  (四)时间安排

  初学坐禅,如果还处在“调身”的阶段,由於身体粗糙、筋骨僵硬,每一上座,五分钟或十分钟,腿子即不听使唤,呈现酸、麻、胀、痛的觉受,再加上腰酸背痛,真是苦不堪言!如硬撑久坐,可能会退失对坐禅的兴趣和道心。因此,初学坐禅应以“座次多、时间短|为原则。一天坐禅时段的安排,提供参考如下:

  1、早上起床时:早晨精神状况良好,坐禅功效甚佳。先盥洗、作暖身运动,或上香、礼佛后,即可坐禅。

  2、晚上睡觉前:一天忙於事务,在睡前澄心静虑,将白天纷乱的心念沈淀下来,可得睡眠安稳,不作恶梦的利益。

  3、例假休闲日:早上与下午时段,可各安排二座,晚上则安排一座,每座以二十至三十分钟为限,逐步训练。坐禅是最好的“休闲活动”,不仅身心能得调适,更可开阔心胸,享受空无、寂静的禅悦,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是最好的说明。

  以上是提供给繁忙上班族的禅修参考。如果是家庭主妇,则可视家事的多寡,作适当安排。通常以早、午、晚为基准,选在身心最佳状态时,安排若干座次(太饿、太饱、太倦、事未完,皆不宜坐)。此外,初学坐禅,最好自订功课表、功过表,要求自己,视坐禅为每天例行工作,如同三餐、睡眠、盥洗等行事一般。每坐一支香,就在功课表上打一个勾,并用心有恒地写日记,记录坐禅过程中的变化,观察进展,检讨缺失。遇困难不能解决,立即请教。能够善巧改进,则进步神速。

  总之,“久坐必有禅”,只要能依据正确的坐禅方法,耐烦练习,假以时日,坐出宁静、轻安、喜悦,自然获得坐禅利益,建立坐禅信心。最怕“一曝十寒”,或因腿痛腰酸,而退却不坐。这些负面因素,必然导致一事无成。

  二、开悟完成

  (一)悟是什麽

  追求开悟证果是一般人学佛的最高目标。悟,不是轻安、聪明、神通,也不是感官经验或神秘体验,见到雷、电、光、影,或是见到佛菩萨相等。“悟”是什麽?悟了以后又是什麽样的境界?悟的那一刻,整个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另一种世界,另一种风光;悟的时候,久远过去的事情会重新浮现在眼前;悟的时候,遥远以前的人和事,也都会慢慢的向我们集中近来;悟的境界很难说,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没有时间了,也没有空间了。一切都是当然如是,本来如是。所以禅者追求“悟”,是一种无上的体会。究竟“悟”是什麽?略说如下:

  1、亲证的体会:吃饭,别人不能代我吃饱;睡觉,别人也不能代我安睡,这完全是自我亲身的证悟,一切的好和不好,在我内心有另外一种很强烈的感受。悟,就是亲证的体会。

  2、透视的能力:我们平常看世间,看人生,都是很浮面的,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转,不能深透到里面。“悟”了以后,看东西不再是光看表面,比方说,一张桌子,这张桌子不是桌子,桌子是由木材做成;木材是由大树长成;大树则是由一粒种子,同时集合了阳光、空气、水份等因缘而形成。所以从一张桌子,可以看到全宇宙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透视的能力。

  3、自我的觉醒:悟,是自己“啊!我明白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父母未生我之前,什麽是我本来面目?啊!我懂了!”这就是自我的觉醒。

  4、明白的领悟:无论看人看事,乃至於一切色、声、香、味、触等尘缘幻境,都能清清楚楚的领会,这就是明白的领悟。

  (二)悟的种类

  说到“悟”,以传统教义说明,层次有三:

  1、小乘罗汉的自觉。

  2、大乘菩萨的自觉、觉他。

  3、佛陀的觉行圆满。

  禅宗的“悟”,有“顿”、有“渐”。顿悟的特徵中,“说是一物即不中”,故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渐悟则是经过“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循序渐修而开悟的。唐朝宗密大师将“悟的种类”分为四类:

  1、顿悟顿修:是无阶级、无方法可寻的。

  2、顿悟渐修:如婴儿初诞生,谓之“顿悟”。其后学习语言、走路、念书、做事等等,谓之“渐修”。

  3、渐修顿悟:如砍伐大树,虽已历经无数刀斧,树仍未倒,此指“渐修”;终有一斧能令树倒,谓之“顿悟”。

  4、渐修渐悟:如古人磨镜,愈磨愈亮,愈磨愈清晰。

  此外,“悟后无修”与“悟后起修”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悟后无修,是指已在“理”的“见地”上悟得彻底、干净,心智上对於“我、佛、众生、法界”的“有、无”,已不存在任何的情见、疑惑,但在“事”相上来说,并非无修。所谓“染污即不得,修灯即不无”。见地上悟得彻底,所以染污不得;习气尚未尽,所以不无修证。又见地上已悟得彻底,所以在“事修”的当下,并不执著“修”,故言“悟后无修”。

  悟后起修,则是“悟见”未彻,故还须拖泥带水的修。所以这种“悟”,仅是小悟、浅悟,或说是“解悟”——知识上的理解,仅有少分行履的经验印证。

  (三)悟后观念

  古德去:“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万般可忘,难忘者间名一段。”未悟之前,心生种种执著、妄想、贪求、计较,不能放下;悟道之后,则身心统一,理事圆融,随缘放旷,任达自在,洒脱自如。所以,禅者悟后的观念是:

  1、处於苦境中,却不觉苦。

  2、处於矛盾中,却能不矛盾。

  3、处於妄心中,却能无妄心。

  4、处於分别中,却能无分别。

  总之,真正禅宗的“悟”,是“明心见性”的,也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朴实未染的本来面目。一旦“悟”了,虚妄的分别心脱落尽净,甚至连佛、觉悟的世界也荡然无遗,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自在的境界。

  禅的时代需求

  禅,原本存在於天地、方寸之间,昔日圣者佛陀发现禅的存在,而世代相传至今。禅,没有时代的隔阂,只要有人生活的世间,禅就会一直被发现、体悟,因为禅就是我们的生活——一种完全回归宇宙自然的生活。禅,平凡、平实,所谓“平常心是道”民。所以,禅就在眼前,它是那麽的自然、纯真、朴实、美好、亲切。因此,“禅”会永远的被人类追求著。

  人类需要禅,只有禅才能“转”生活中的痛苦为快乐,“化”忧郁为喜悦;只有禅才能“转”生命的烦恼为菩提,“化”生死为涅磐。

  时代需要“禅”,只有“禅”,才能医治功利、物质主义的“时代病”。只有禅,才能根除相对、二元世界观的谬见;只有“禅”,才是帮助人类寻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园;只有“禅”才能为东方、西方文化的差别,如生死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自然观、道德观等,找出平衡点。“禅”,能为人类筑起一座沟通东西文化、心识思想、心灵交流的桥梁。

  禅,在中国文化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完成,从隋唐时代的光辉璨烂,而至明清时期的暗淡无光。近代经由日本传向西方,几经波折,本来面目不增不减。现在,又重回东方的禅宗故乡——中国。无论是西方世界、东方世界,乃至十方世界,我们皆翘首以盼,乐观其“禅花”的绽放!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