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在生活中落实包容的精神(净慧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四届在生活中落实包容的精神(净慧法师)
净慧老和尚
(2006年7月23日晚于柏林禅寺观音殿前)
净慧老和尚:先拿来茶叶泡给大家喝。我们静坐五分钟,把习气安定下来。
凉风在吹,我们每个人的心地此时此刻一片清凉。今年夏令营的气候环境给我们帮了大忙。这几天特别的凉爽,使得我们每个人在这炎热的伏天在火炉的石家庄依旧可以感觉到清凉自在。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大家对寺院生活的追求,对禅悦人生的追求;另外一方面,气候环节成就了我们。这些使我们能够过上七天清凉自在的生活。所以我们要感恩大自然。
今年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我们不仅要认识这个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指导我们的一切活动。对待每一个人,对待每一件事,都要体现这种包容的精神。包容的精神从哪里来呢?包容的精神还是要从感恩来。没有感恩的心态,没有感恩的理念,我们要对各种不同意见、不同想法的人有包容的心态很不容易。如果说我们把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利于我的、有害于我的等等人都看作是有恩于我、帮助我、有益于我进步的,对所有的人都心怀感恩之情。我想包容也就在其中。
我们来自全国各地,虽然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想法。我想不管有什么想法都可以。但是,有一个想法不能没有。大家说,那是一个什么想法?(营员答:“感恩”)对!不能没有感恩的想法。因为我们仔细想一想,有的同学来到人间有十几年,有的有二十几年,有的有三十年,我们这三十年当中所承受的恩惠可以说是无穷无尽。有些同学有种想法,我的一切成就都是靠我努力而来,有这种自信心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是不全面的。我们一定要努力来成就我们的人生。但是,我们的努力离不开国家的保护,离不开社会的成就,离不开师长的教育,离不开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也离不开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我们自身以外的一切人和事物。我们还要感恩天地万物,这样我们才真正有一种包容的心。
这个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从大的来说国家的制度各不相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民族习惯各不相同。要使这些不同的制度、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在同一个环境彼此接纳、彼此认同、彼此欢喜、彼此成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一个真正和平的世界、和谐的世界。如果说,非要从不同的价值观念当中找出对立面,强调对立面,突出对立面,那我们就只能在对立与冲突中生活,在恐怖当中生活。大到世界如此,小到一个家庭,或者同学之间,也是如此。如果说不感恩不包容的话,时刻会有对立和冲突,有冲突有对立就有烦恼,冲突和对立也是烦恼形成的。所以,佛告诉我们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塗苦”,要我们知恩报恩。所以,这次的夏令营虽然这个主题思想确立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在这七天的生活当中,人与人之间有种包容的气氛。我们寺院和营员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僧俗之间,一定要互相的感恩,一定要互相的包容。互相的包容,一是来自感恩,一是来自相互的尊重。大家彼此都有诚意,彼此都相互尊重,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包容的气氛。我讲这段话,倒不是说有什么不包容的地方。但是,这种不包容的想法,在我们做事的人的头脑中经常会有。原因主要是强调了某一面,或忽视了另外一面。因为包容的精神是要照顾到方方面面,那才叫作包容。强调了某一面,忽视了某一面,这种包容还是不圆满的、不究竟的。佛法的精神有人把它总结为“和”的宗教,这个总结是抓住了佛教的本质。所谓和,和平、和合、和气、和蔼、和谐,能不能把涅槃的境界看作是我们内心和平的境界呢?因为内心没有对立面了,没有冲突了,烦恼永断,诸漏已尽,心地清凉,就是内心的和平世界。内心的和平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就是诸苦永尽嘛!诸漏永尽,功德圆满!那就是和平的境相。所以有了内心的和平,才会有外在的和平。所以僧团是一个六和敬的团体,我们的营员来到僧团生活,也要体会和合共住的精神。也希望你们能够把僧团的这种和合的精神带到学校,带到家庭,带到社会,将来你们主持工作或负责某一个部门的时候,也能够创造这种和平、和合、和谐的精神,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温暖,使我们的人间多一份包容,少一点猜疑,少一点对立和冲突。
僧团的和合精神从六个方面讲,就是身、口、意,身和同居,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还有三条,是戒、见、利,戒可以理解为道德的原则,理解为遵守规章制度,理解为奉行一个道德的底线,叫戒和同修。还有一条叫见解和,见和同解。大家在见解和想法上要彼此沟通,求得不同意见的彼此尊重。求同存异,所以叫见和同解。最后一条是关于经济和利益的问题,僧团的利益很简单。在佛陀的时代,僧团的利益最基本的就是每天化饭吃,还有就是每一个和尚有三衣。第三,每个和尚有其它简单的生活用品。即使是这么简单的生活资源,佛陀也强调利和同均,大家在利益的分配上基本保持平衡,不致出现太大的悬殊而使得僧团的不和,悬殊太大就会导致社会上的关系紧张与不和谐,所以佛教的六和精神对僧团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它也可以引申到社会生活当中,国家宗教局的叶小文局长为了发扬佛教和合的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团和气的精神,他提出了一个新六和。大致内容就是讲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都要以和为贵,所谓一团和气。我想这个和的落实是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有人提这个精神,说一团和气很重要,总比那个天天斗、月月斗、年年斗要好得多。这也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进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正因为“和”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极为重要,所以我们国家才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这个词在天台智者大师的文章里叫“动静结合”,动和静要和谐。智者大师的书到现在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佛教的大师在一千四百年前就提出了和谐的理念。有和谐就有包容,有包容就有和谐,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相互增上的因素。
所以,在今天晚上的活动开始的时候,我就接着在开幕式上讲话的内容强调一下我们这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主题。“生活在包容的世界里”。希望各位真正在生活中落实这个理念,并且形成一种氛围。大家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就能够把这种包容的理念带回家去,带回学校去,带回生活中去。下面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大家提问,和大家交流。男众三个问题,女众三个问题。
营员:佛教里面讲一切皆空,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缘起性空。但是禅宗里面又说人人有佛性,自性乃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前面一句说一切事物没有自性,后一句却说自性乃佛性,怎么理解?
净慧老和尚:佛性也没有自性,因为一切无自性,你也不要执著佛性是有自性的,佛性亦无自性,也是缘起而性空,因为佛种出缘起嘛。世间没有一法不是从此中出生,我们的佛性不会自自然然的显露出来。我们的佛性要能够成熟,要能见解,它也是要仗因托缘,所谓法不孤起嘛。仗因发生,一切事物都是仗因托缘而有的,没有一件事是孤立的,所以佛性也不是孤立的。从这个意义来理解,佛说的一切法你就觉得不矛盾了。如果你们要把所谓的佛性、涅槃看作是独一无二的,那就矛盾了,因为佛教是说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既然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佛性也好,涅槃也好,真如也好,都不是孤立的。(鼓掌)
营员:如果一个人不懂佛教,也没有皈依三宝,但是他很正直,而且很有爱心,比如从事慈善事业,这样的人是否在行菩萨道?我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因为我认为信仰对中国人很重要。后来我又想,如果一个人不信仰任何东西,但是他有一颗爱心,这是不是就足够了?谢谢!
净慧老和尚:所谓的信仰和爱心,这两件事有联系,也没有联系,因为爱心往往出自人的一种天性。比如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良知,每个人都具有慈悲心、爱心,这个爱心的形成,佛教认为是从两个方面而来:一是他熟识的善根成就,二是他当时受到比较好的家庭影响,受到比较好的社会影响和老师的教育。这样形成了他的一种爱心,一种同情心,但是这种爱心从佛教的观点讲,即使是他做许多的善事,它也是一种有漏的善法。什么是有漏,什么是无漏呢?所谓有漏的善法,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在做一些善事的时候会有种种的分别心,会有种种的执著心。比如说,首先从爱心的主体来说,我在献爱心,这在佛教来讲是一种执著,这是一种有漏的善心。第二,我今天捐了许多钱,十万八万二十万一千万,在报纸上一公布,在电视上露个面,佛教认为这也是一种有漏善法的表现。说我这一万块钱,十万块钱,能帮助多少人,使他们学业成就,生活得到解决,克服了什么困难,这也是一种有漏的善法。那么这三个东西加在一起,佛教叫三轮,所谓施者,受者和施物这三者。如果你执著,著相,就是有漏善法。佛教的精神,是菩萨精神,你做就做,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去做,不分别不执著,不要人表彰,即使你施了钱,别人还打你两个耳光,你也“阿弥陀佛”,感恩感恩,那就叫无漏善法,因为它没有执著,三轮体空,它所感的果报,是解脱之因。有漏善法是人天果报,不是解脱之因。所以有信仰和没有信仰,有这种缘起性空的理论做指导和没有缘起性空的理论做指导,所行的善法的性质不同,心态不同,最后所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鼓励社会所有的人既要做无漏的善法,也要做有漏善法,不是每个人都能以无漏善法去要求他,行有漏善也是好事。佛教也同样鼓励那些有才艺的人为了追求人间福报,多做善事,所以只要做善事都是好事,佛教都是鼓励的,不过佛教同时也鼓励做善事,不着相不求回报,所谓施不望报,是为大施。
营员:尊敬的净慧老法师,我想现前大众的心情和我一样的激动,我现前写了一首小诗表达我们现前大众的心情,来供养净慧老和尚。
赞净慧老和尚开示:
层层高聚法王城, 法筵似雨赋清凉。 殷勤乳哺狮子儿, 州师再现老婆禅。
听完老法师的开示之后,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问题了,我对佛法的问题都像是一片白云消散在蓝空中了。我想祝老法师长久住世,广转*轮,身体健康。这是我们大家的心愿,是不是?
营员:《坛经》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智慧到彼岸,解释大时说,所谓大者,能容一切善法和恶法,我想问的是,如果我们心中有佛,我们心中的佛能容善法和恶法,那么为善和为恶有什么区别么?
净慧老和尚:善法和恶法都是相,都是缘起而性空,那是性,在相上有区别,在性上没有区别,但是一切法在相上落实,所以我们还是要行善法,做善事,如果不行善法,不做善事,忽略了事相上的差别,叫做恶取空,所以恶取空比执著有更危险。所以希望大家在理解佛法的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空,有有,要把这些基本的概念逐步的弄明白,这样对我们修学佛法、理解佛法会有更大的帮助。(鼓掌)
营员:我想在最后一个问题之前说一下我的感想可以吗?其实好几天前我就想说,但一直没有机会。与柏林寺结缘是在三年前,也是夏令营,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老和尚,认识了明海师、明奘师、明影师。两年前带着禅学社来柏林寺的时候,老和尚很开心,对着大家说了很多,而且每讲一句话就要问一句“你们听懂了吗?”,就怕同学们学不会,听不懂。前几天来的时候,老和尚在北京住院没有回来。第二天,老和尚回来了,猛然间看见老和尚拿着拐棍,我心里确实很伤感,也不知道这种伤感是什么感觉,并且蓦然回首看到了奘师头上有了白发,我也弄不清楚这种心理。寺院里的庙宇依旧,几千年的松柏依旧,但是现在的变化太大了。我没有和老和尚直接接触过,但是通过明海大和尚、明奘师、明影师,还有很多法师,他们确实给了我很多的启示,使我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变,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在最后三天好好珍惜这次机会,好好的学佛。我也真心希望老和尚、大和尚,以及所有的法师,身体健康,长久住世,转妙*轮。(鼓掌)
一位营员唱《燃灯歌》,送给老和尚、法师和所有的营员。
营员:你对你的徒弟,有什么秘密,可以透露吗?
净慧老和尚:有一个公开的秘密,就是:充分的尊重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这是最好的教育的方式。如果你不知道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强制别人做什么事,那永远都会失败的。每一个人自觉自愿的走到佛门中来,应该说他有自尊心,他有自爱心,他有自强自信的心。我们做老师的只要尊重他,自己以身作则的去做,他们就会慢慢地跟上来。这不是秘密!(鼓掌)
我最后讲两句。刚才这位同学看到我拄一根拐杖,这个拐杖有时有一点用,有时候又没什么用,有时候确实能够起到帮助的作用,有时候就是做个装饰品而已。我在四祖寺住的时候,那个台阶很多很多,每天起码要爬四五十个台阶,所以拄个拐杖有个帮助。在那里有时腿有点疼,住在柏林寺实际上大可不必拄拐杖,但是习惯了,好像不拿这个东西风度就没有了。(众笑,鼓掌)
奘师:老和尚在8月10号到16号黄梅四祖寺举办第三届禅文化夏令营,你们有兴趣,可以去做义工。
净慧老和尚:欢迎大家去!虽然风景秀丽,不过天气很热。
奘师:那里除了老和尚欢迎我们,还有蚊子也欢迎我们!(众笑)8月10号到16号第三届禅文化夏令营在湖北黄梅四祖寺举行,坐火车到九江、武汉都可以,会有人接站。
净慧老和尚:到九江最好,因为九江到四祖寺只有一个小时,如果到武汉的话,还有两个半小时。最好你们选择坐到九江的车。阿弥陀佛!
奘师:感谢老和尚,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送老和尚回寮歇息。
(题目为编者所加)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