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三集
慈法法师:圆觉经讲记(圆觉要义) 第三集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何以故?“净觉随顺”,随顺净觉,净觉随顺,是为有无俱遣、善恶俱遣、是非俱遣、佛魔俱遣、一切差别俱遣,是为圆觉性发起。以此因缘是为善巧,是为最初作业圆明,是为顺性起修,是为光明安住,是为善哉善哉,自利利他,是为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四种波罗蜜。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
不动者,就是光明藏,就是照法界。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
我们可以看我们刹那刹那地心念,刹那刹那地在劳作生灭,在是非幻化,在种种虚妄中、执着中不能自拔,在如是无量缠缚中不能得救,不能自在。所以我们被亲疏所缠,被爱憎所缠,被是非所缠,被有无所缠,被佛魔所缠,被你我所缠,被无量差别缠缚,不能超越,说这就是苦啊,有起有灭。
“无知见故”
诸佛如来无知而正徧知,众生有知偏执一处,染着不能出离,不能无碍。诸佛如来正徧知,清净无知,正徧知一切处,广大发起,而无所知,以此因缘是为清净觉地,此处甚深甚深甚细微,我们要深深的思惟,切莫一带而过,要随顺觉性来思惟,思惟光明,思惟正受,思维利益,思惟解脱,正思惟。以此因缘发起修法正行,若不如是,无有修法因缘啊!我们都不知道什么叫佛法的修证,修的是知见——我爱我恨、我亲我疏、我是我非、我魔我佛,都是事相啊,堕入边见邪见之中,不得法益。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徧十方故”
法界性是圆满的。我们众生的本心、诸佛的本心亦是圆满的、清净的、无作无起的、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住不动的。我们这个觉性本来如是,觉心本来如是,就是圆觉性,就是诸佛的心性,也是我们一切众生的本源之性,决定无二,本寂光明。在这个地方大家深深地思惟,维系,善自思惟。吃饭可以没有味道,睡觉可以不睡,走路可以不知其路向,乃至一切作业可不生爱憎,但此处不能不思惟,若深深思惟者,是名善男子、善女人,是名菩萨,是名摩诃萨。
(注:录音中无“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一段正文及开示,因此注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
知彼如空华,若知一切善恶,是非流转差别,皆是空华幻影,那么这流转之因就无由生起了。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徧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众生这个觉性与诸佛觉性本无相异,但为执着分别而偏拘一点,偏执一面,堕入二边,或者是种种差别见,不能遍于十方,成就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佛法非修非证,毕竟无所得,是为佛法真实利益。亦无证者,亦无修者,毕竟空无所得,是佛法根本所依。以此大威德,建立无上教化、无碍教化、圆满教化、究竟教化,亦是诸佛的清净教化,是最上教化,是一切众生毕竟所归,究竟所归,最后所依。“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这个地方要深深的归依、殊胜的归依、究竟的归依,在这个地方发起运用,不是断灭。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我们经常讲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呢?无智亦无得就是菩提心的根本,亦是菩提心的相貌,也是菩提心的运用。不动法界就是大菩提心的光明,就是我们众生的本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因为文殊大智能启迪我们正知正见,智慧知见、方便知见、究竟知见,远离邪见,使我们归入一乘,所以说文殊大智,大智文殊。最先开启这样的启教因缘。这一段文字最主要是引发我们,使我们远离邪见的伤害,迅速归入正知正见。
二、普贤菩萨启教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
如是恭敬、归命、供养、赞叹、成就,是为“右绕三匝”。
“长跪叉手”,
叉手者有和合意、随顺意、相应意。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
不修大乘,闻此教会多生怖畏,多生退懦,多生诽谤,多生疑惑。所以说修大乘者必发此心,必行此道,方能完成无上的一乘教化,所以这个地方讲“修大乘者”。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那光闻此境界,无有修证者,究竟无所得,觉性本圆满故。闻到这样的道理了,不堕邪见,修行怎么修行呢?那下面普贤菩萨来发明怎样修行的因缘。“云何”就是依正见而发起修行。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幻幻化化,无有休息,皆是众生无明业病所幻现出来的梦幻作业。
“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我们色身是幻,作业是幻,那怎么来修证呢?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
若幻性灭。
“则无有心,谁为修行”
这是大问题啊!你说究竟无有众生可得,一切法犹如空幻化,那要是证得这种实际,一切灭尽,一切幻性灭尽,无有心,谁来修行呢?这是我们众生最容易生的断见。
在这个地方,普贤菩萨为我们提出来的,替我们、代表我们提出来,我们要深思呢!我们提不出这样的问题,有时恍惚地会想一下,但真让你提,你又提不出来,菩萨来代我们提。无有心,那谁来修行呢?实际说以幻修幻,那要是证得这种所谓地“幻性灭尽”,那谁来修行呢?要小心这个地方,要在这个地方思惟。
“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那你要是说有心,有心识、行执,为什么又要说是修幻呢?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假使大家不假修持,于生死幻化之中长居不能出离,又不能了知这是幻化的境界,那是无由了生死的。这是一种矛盾的问题,前面是断灭,证得空性了就无心识了,那怎么能修呢?谁来修呢?后面这个要是不修那众生怎么能出离生死呢?因为他不了这是虚幻境界,长居虚妄而不能得以解脱,在妄想中不知是妄想,所以说无有出离生死之因由。这不是一对矛盾的问题吗?
虽然佛说的是正见,我们听闻这样的正见了,知道究竟无所得,一切圆觉性,本来安稳,一切法本来无作无起,要证得这样的因缘,那就无心,那谁来修持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再一个就是说,若是说不用修持,众生本来不用修持,本来圆觉性圆满,本于生死中长居幻化,不能了知这是幻化境界,那居妄想心中云何解脱呢?怎么能出离生死呢?
这是一对问题,要把这个问题善于看明,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所谓地入正思惟。看到这个地方,往往我们心力不及啊,往往我们会堕入一边,堕入一边就执着一边了。
那要说无修者,好了,我就放逸吧——没有修证者,不需修证嘛,本来圆满,那就堕入所谓地断灭因果之邪见之中;要么一个就是说,我断灭了,这个断灭因缘发生了;或者说我随顺因缘发生了,随顺因缘发生了,那就不知无明,无明众生就无法解脱,无法得度,得以了知现前这个境界,因为啥呢?因为他沉浸在这个梦幻之中,不能自知啊!
这是两个问题,相对的一对。要不修,自己不能觉知的,不能了知虚幻境界的,不能从妄想中走出来;要是修证呢,那要是没有心识怎么修证呢?无起无作怎么能修证呢?这是个大问题啊!也可能我们以前从来没有问过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审视了,就知道佛法何以修证了。要不然,你走的都是弯路啊!许多作业都是于佛教背道而驰的,往往我们不信。善导大师讲,日夜六时疾走疾行,亦是杂毒之善,不能成就往生正因,不能了生死,因为你路头没有认清楚啊!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
包括大众、我们,即为学习佛法的这个因缘。
“作何方便,渐次修习,
怎么来渐次修习认识呢?
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看那些菩萨为我们请法,礼拜、述说、绕佛,然后再礼拜再说,再绕佛,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因众为法忘躯啊!要没有普贤菩萨、这十二圆觉菩萨来给我们启教,这个《圆觉经》本子是没有的,我们大家今天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殊胜的因缘。的确听闻这样的文字是极为稀有的。我读这个文字我是很认真的,你不要看这换换衣服,剃剃头,不是,平时我是没有这个心的,这样的文字是极难得、极难遇的。你们不要看是小因缘,我从来不敢作小因缘。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人众生”
告诉就是为我们,清楚地告诉我们,问者与答者,都告诉是为我们,我们一定不要把自己排除在外。今天上午听他们说,这个地方不懂,我说这个地方懂不懂主要我们太生疏了,我们懂的是什么呢?是贪、是瞋、是痴、是慢、是疑。可以看看是不是这个东西?是颠倒、是妄想、是无明、是好坏是非、是善恶大小、是有边之法、有漏之法、有为之法、生灭之法。我们熟悉那个,所以这个不熟悉。不熟悉,我们要慢慢地熟悉。一切众生都是大菩萨再来,倒驾慈航,在那放净光明的人,久久地熏习,能懂得,能用得,那就太好了;用不得也作一个菩提种性,真实的利益,这真是象一个金刚种子,种下去永不散坏了,待机缘成熟,就萌发出来了。
“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因为要是知道这种如幻三昧就会得普等三昧之正受。“如幻三昧”,就是能晓了一切世间如梦如幻,一切差别境界皆是幻业产生,如病眼目见空中之华及第二月,了不可得。以此因缘于一切善恶、是非、大小、亲疏不作取舍,自然解脱,自然不动,自然进入光明安稳,得所谓的种智、无师智,乃至一切智,乃至道种智,乃至种种差别智,或者说不可称智,无上无轮最胜智,种种智慧由此而出。
“方便渐次”,
“方便”者,就是入手处,给我们一个入手处。现在我们很多人学佛法没有入手处,随自己的心——自己的凡夫颠倒心。佛在《四十二章经》告诉我们:汝心不可信,汝意不可信,未证阿罗汉汝意不可信,不到阿罗汉果,就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为后有”,不是这样的人,汝意都不可信,汝心不可信,靠不住。
当然我们都靠自己的心,信自己的心,就是生死轮回的心,造生死轮回的业。没有什么好说的,自然而然,因果丝毫不爽。所以说这个地方给我们讲,靠诸佛、菩萨的因来成就佛菩萨的利益与功德。
“令诸众生,得离诸幻”
我们现在主要是无由出离诸幻,因为不识诸幻故,不知如是诸幻差别境界,是我们幻业幻心所产生出来的梦境与病态,非健康之本心所成就,就是本心不动,不动本心这个真实的利益,也就是法界心,非是法界心的光明藏。
“汝今谛听”
大家要深深地去洗刷自己无始以来的执着、分别的这种心理来谛听善思惟,随顺佛教,发明佛因,成就佛果。若不如是,苦哉!轮回无穷,哀哉!一切诸佛不能救拔。何以故?不随顺佛教故,那你不能了生死,那就太苦了。
“当为汝说”
我们各个听法会,与法会之众来说这个无上的教义。
“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
奉教者,必生大喜悦。奉贪、瞋、痴——自己愚迷之心者,必颠倒、无记、无明,堕入掉举、昏沉、无记之中,随业流所转不能自在。
“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为什么说大众默然呢?来衬托普贤菩萨的欢喜奉教的因缘,以发起共同的利益。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
非一种幻化,就象我们人类,在同一时有喜者,有怒者,有哀者,有乐者,有行杀、盗、妄、淫者,有做好事者,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者,也有到处偷盗、抢掠者,也有毁破佛的律戒者,也有懈怠放逸者、畋猎嬉戏者,也有无明业流强执者。就在这同一时刻,同一天之内,这样的因缘都是有的,所以说有无量的差别幻化。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这话甚深甚深啊!我们的种种幻化差别的根本来源,亦是如来的圆觉妙心。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一切众生的作业差别,亦是如来本妙觉心,众生不知,妄持分别,而产生幻化业流。诸佛如来,自在方便,种种幻化三昧,广大回施,摄化幻化众生,出离幻化境界,而于诸幻化境界不作染着,是诸佛如来,诸菩萨自在方便,无碍之力;众生在此沉沦、堕落,流转无穷。
同一幻化,但是运用的差别太大了。有人拿钞票,我们这世间人可以为人作广大的善事,拔苦济难;有人拿这钞票作无量的罪恶,我们是知道的;有人拿核反应堆可以发电,使人照明,使人远离黑暗;有人用原子弹来毁灭人类,残杀生灵。同样的东西,运用的差别是极大极大的。
诸佛如来依种种幻化因缘入幻化游戏三昧,度脱幻化众生与幻化境界而不染着不留步,所以得以自在力。众生在幻化中以幻化为实有,所以说堕入幻化业流无明所遮,不能出离,不得自在。
这真是就象原子弹与核反应堆是一样的,也可以发电使一切众生得种种的受用,作电扇,作空调,乃至说作电灯种种因缘,电流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类人把它制造成原子弹,可以毁灭城市,毁灭人类、毁灭生命,同是一个物质。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一切幻化,幻幻化化,但是空性是不坏的,一切众生妄想执着,但是觉性无坏,觉性无失。我们每一个人的觉性与诸佛如来的觉是等无差别的,虽然我们执着……所以绝不可心外求法。诸佛如来显现法身、报身、化身,种种显现若有相,若无相,种种提携,但是方便,非真实之处。何以故?但与众生归命此处,成就此随顺法性罢了。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幻灭,势在必然。因为有病者是有病之壅塞、有病之作业、有碍之结结,所以我们称众生的病为结使?。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不灭,觉心亦不动,所以觉心本圆,无染无着,不生不灭。但虽有无量幻化欺辱众生,众生随幻化流转,叫随境转,堕落于生死苦海。诸佛如来出幻化境界,所以说觉心不动,放大光明,所谓的“妙湛总持不动尊”——我们楞严咒每一天早晨的功课大家都会念这样的偈子,来赞叹我们的大哉觉性、本圆觉性、光明觉性。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
假设是依幻说觉,则觉亦为幻。何以故?是对衬之法,如此不动觉心,无以言明,但以假说不动,于幻化业流作对比而说。所以说这叫依幻度幻。说佛本不说法,佛不为佛说法,但为众生说。何以故?众生在梦幻境界中,诸佛入众生梦幻境界提携众生,不住梦幻境界,还归于真实,是为教化方便。若不如是,说实有幻,那就实有觉,有幻有觉,皆是说幻,皆是幻业,皆是生灭之业。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
若说还有觉,那还是没有离幻!所以说佛教导我们说:“我法非修非证,非念觉知”,就是如是说。诸佛如来正徧知,实无所知啊,非是断灭。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那你说无觉者,说无知,那是断灭相;若说“正徧知”,要是执持“正徧知”那亦是堕入所谓地“觉相”,亦是众生相,亦是幻业,这是根本纯净说。在这个地方呢,没有任何可抓的东西,没有任何稻草。众生无始以来,总想抓一个东西,要依一个东西,要拽一个东西,我们每时每刻都丢不掉一个东西,总要依一个东西。不依一个东西,顿生恐慌啊!你马上生大恐怖,没有依托。所以说总要染着个东西。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一切有对顿时不可得。觉与觉者,无觉者,都不可得。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
这叫“离字诀”,“无字诀”,过去宗下的大师喜欢用这样的教化。一个“无”字单单提起,什么来也是随他去,随他去……自然而然归入纯净光明。如此是为“参话头”。
“离远离幻,亦复远离。”
离幻远离之心,亦需远离,
得无所离,
究竟无所离,无所不离无所离。以此因缘,即除诸幻。
“即除诸幻”,
我们看我们是不是这样行持的。我们总要抓一个理啊、一个事啊、一个作为因缘啊,离不开。要离不开的情况下,就无以修证无上佛法,多堕有为之中。所谓地有为必有漏,有漏就不是无上殊胜之因、无上殊胜之缘。这个缘因没有就不能成无上菩提!说无漏业发起,有为也可以发起种种因缘,是发起,但不是究竟运用之处。所谓染着是为有漏,有为。无染无着是为无漏无为之清净法益,善法益。
“譬如钻火,
释迦佛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
两木相因,
两个干的木石我们可以钻,古代人没有打火机、火柴,也没有什么电源,用木石,叫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两个木相磨擦,速度一快,火慢慢就生起来了。
火出木尽,
火燃了,火把木燃掉了,木化为火,木亦不可得。
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这是比喻以幻修幻。我们众生的业力亦复如是。这个缘与因也是幻因,也是觉者、未觉者、能觉者、所觉者、运用法者。如此因缘,就象木与木相磨擦然后会产生智慧之火,究竟照亮法界。以幻修幻,亦复如是。
“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这个地方要小心。佛在《金刚经》讲得特别多。说须菩提,世尊能以三十二相所得吗?须菩提说:非也,世尊。后边世尊又说佛不说断灭法。佛法不是断灭相,但是现在众生不执着“有”,就执着“无”,就堕入二边,非佛教啊!一说“无”,就取“顽空”、断灭空;一说“有”,就执持于“有”,就堕入因果之中,被因果所昧,不得出离。因为一切因果皆是幻相、幻化,幻化境界,但不可取断灭,何以故呢?众生无尽故。虽是幻化,佛法的教化亦是无尽,毕竟不可得,是佛亲证。运用幻化度脱众生是佛大愿,是佛悲智,是佛方便。如是运转,佛法不断,佛法究竟运作。一切众生必得出离,这是佛法与世间法的巧妙结合,也就是第一义谛与俗谛的完美地运用。若不如是就会取断灭,或者取着一个“有”,堕入轮回业流中,不能出离。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
善哉!这个话看着很简单。“知幻即离”这真是不作方便之方便呀!我们要看到什么都作幻业。
宋代有一个禅宗大师,叫大慧杲祖师,有一次,他给别人教诲,别人说:“你给我说一个实用之法,我不想学那些谈玄说妙的东西,我不要,你给我说一个实实在在的运用”。他说:“你不妨把白天当成梦幻,把梦中当作真实,这样来运用。”那我们大白天的确是个梦。
那你要知道这是个幻了,你不作取舍,离它就离了,舍了就对了,那就会得利益。在这梦中呢,不作取舍,是为“离”,是为“悟”。因为梦幻境界无作无起,自然会生清净光明之心,自然得无量的清净法喜。看着容易啊!这句话还是很好运用的。但是要是执着一点就很难下手。
“知幻即离”是口诀,在佛教中有口诀之教,密教的教化最主要是在口诀上运用的。什么叫口诀呢?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就对了,没有啥理解的。你要说我理解,那你没法理解。前面讲很多道理也是为了理解,实际说不理解的运用是最直接的善巧,那要是说我理解再运用可不可以呢?也可以。要是善根厚的人呢,特别容易理解,随顺就是理解,善思惟,善随顺理解,要是用自己的妄想心来强执理解,很难理解。
“离幻即觉”
我们可以看我们这个法会也是个幻境,一时大家的要求和合因缘,我们的福德因缘成熟了,幻出这个景象,能不能离呢?方便用!这个地方可以各个研习。
“亦无渐次”
如此离者,顿出生死苦海。“即生成就,不假方便”。也叫顿教顿说,这是一种顿教。行得来了,就能顿出,即生成就;行不来了,称为顿教;再行不来了,称为顿说、顿理、圆顿之教。我们能运用就成圆顿之法,成就圆顿之功、圆顿之果。那你运用不起来,圆顿之教也只是个教理。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