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三届禅修指导(明基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三届禅修指导(明基法师)

   明基法师

  明基法师:你每天打坐吗?

  营员:我是,以前是。

  明基法师:你喜不喜欢打坐?

  营员:我是到这来之后才刚开始打坐的。

  明基法师:哦!

  营员:然后我就停不了。刚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打坐。到了第二次熟悉一点了,注意力能集中在一点,能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去数数上不忘记。第三次,数息就淡忘了,有很多妄想出来了,特别猛,像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第四次是今天下午,我不知道当时是不是一种幻觉,好像有佛祖来到了我面前,指点我的一些业障,然后就是这样,停不了了。我希望这种心态能够保持下去。

  明基法师:我只能是提一些自己打坐方面的建议。首先,你要想在这一方面有所深入,你就要坚持不懈地用功夫。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特别是打坐,因为它不是一种知识性的东西。你通过打坐,有了一些经验、感受,只要每天坚持,比如说每天睡觉前坐半个小时,或者每天保持一个小时的打坐,你才有可能深入进去,这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就像练字一样,必须每天练,才能有每一天的收获;只有每天坚持打坐,你才能感受到身心的变化。其实,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变化并不重要,那只是一种现象,是过程。

  可能有些人打坐这只种事情不感兴趣,不知道它对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古时候的儒家,包括那些通过读书考取功名的人,所谓“学而优致仕”,也提倡打坐。古时候,不仅仅道家、佛家才打坐,儒家的人也打坐。宁静以致远嘛!打坐,是古人人生修养的通用方法。那么具体到佛教的禅定,戒定慧三无漏学,定是中间的桥梁。往上定能生慧,往下能帮助我们持守好戒律。佛教禅定集大成者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他把当时能够接触到的禅定方法和经典作了一个总的汇集。他所介绍的《小止观》和《六妙法门》,其实也不仅仅局限于禅定。修止观,止的结果是定;观的结果是慧。到了元末明初,藏地宗喀巴大师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他的内容也没有超出止和观。宗大师讲,三昧(定)最基础的,就是九住心。他告诉我们的方法,就是从初住心开始,通过打坐达到既没有昏沉也没有妄想的程度,就能够进入禅定。真正进入到禅定了,就能够一坐坐相当长的时间。现在有人入定,能够坐一天一宿,我这么说你可能觉得简直是神话吧?

  营员:我是没有见过啦。

  明基法师:你觉得自己可不可能在这坐一天一宿?

  营员:我觉得……

  明基法师:你相不相信通过努力就能够做到?

  营员:没有这个自信。

  明基法师:这是正常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可以肯定,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来做到。当我们的昏沉和妄想慢慢沉下去的时候,就是我们对生命重新认识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教所讲的生命境界不是理论上的架构,而是一种实践,要通过体证来获得。比如说我们的李老师多年以来一直都在打坐,比如我们这么年轻就出家,我看大家都觉得我们是傻瓜,去做这些没有意义没有结果的事情。我记得我以前在哈尔滨电力学校上中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人怎样生活才有意义。夏令营已经办了十多年了,目的是什么呢?可能你们在校或是刚毕业,你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我的人生该怎么来走才最有意义。那么生命的意义与修定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修禅定对我们人生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就没有必要学习它。我们来设想一下。一个有定力的人,他是心力肯定是很强的,不会轻易地被外界环境打扰。他在特定的时间里,精神肯定很集中,但是他不定一直都这样集中。为什么不能够一天 24 个小时一直集中呢?生命状态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的师公,就是虚云老和尚,他 19 岁出家,到 56 岁开悟,他随随便便就可以坐个七天半个月,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那是真真实实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呢,可以看看《虚云和尚年谱》。我们非常喜欢看他的年谱。年谱相当于传记,叙述他从出生到离开人世这一辈子的亲身经历。为什么我们喜欢看年谱呢?因为从上面我们能吸收营养。我们大部分年纪都很轻,每个人的生活都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处境,何去何从不知道如何选择。从这些过来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人生经验。比方说你毕业了,对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目标;到了进入社会,对现实社会又有不同的感想;等你也到了 30 多岁,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可能也还是会对未来的生活有一些幻想,但是不会想太多了。从我们出家人来说,通过修行,通过打坐,身心也会慢慢地有所变化。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周围的人,都有哪些气质?看你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他们的面部表情,你会发现那都是有人生经历的。你现在谈女朋友没有?

  营员:没有。

  明基法师:如果有谈朋友就有吵架的时候。你看到你爸妈吵架,就知道你也会吵架,除非你不在乎他。否则你就会很忧郁,就会有很多不得已。出离三界解脱生老病死这件事情极少极少的人想,但是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家都经常在思考。我们办夏令营,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来接触这个佛教、了解佛教,把你们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比如说打坐的方法、念经的方法。我觉得衍真法师很有号召力。为什么学佛啊?学智慧,当大官。当大官干什么?弘扬佛法。弘扬啥呢?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如果你连生命的意义都不知道,觉什么?悟什么?吃喝拉撒就是人生吗?衍真法师教我们参念佛是谁。那么念佛的是谁,念经的是谁?就是你自己啊。真正了解了念佛的这个自己,那人的生命境界就会完全不一样。大家看虚云老和尚的照片就能感觉到,他的那种气质和我们绝对不一样,更不要说见到真人了。气质是内心世界的一个外化,你看我们老和尚站在这里,就有不一样的感觉。那是老和尚他一生修行的气质的外化。

  明基法师:你说,先自我介绍一下。

  营员:我叫甘信超,是做餐厅的。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该不该问。有一些师父做的事情不太符合佛教的精神,我不知道明基法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明基法师: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吧。孔子是个教育家,那是不容否认的。但是仍然是在儒家下,那些不肖的秀才举人做了大恶,你会去怪孔子吗?

  营员:不会。

  明基法师:同样的,你学习释迦牟尼的教义,个别人的烦恼特别重,甚至有少部分出家众做了一些不符合佛法的事情,我们也不应该因为他们的行为自己就不来学习了,我们不会因此就对佛法丧失信心,而只是觉得这样的人最可怜!我们这次的“一日沙弥”活动参加的人很多,难道剃了头做了一天的沙弥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和尚了吗?你报名一日出家没有?

  营员:没有。因为我是做餐厅的,回去后要见很多客户,不方便参加。

  明基法师:任何事情,就比如说喝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有人可以帮你做。吃饭、上厕所,都只能自己做。比如你生病住院了,不管谁多么关心你,来看你,来安慰你,都代替不了你的病痛。佛教有一个根本的理论,就是一切事情都必须自己动手,无论观世音菩萨有多么慈悲,她不能代替你修行赐给你一个净化了的生命。

  营员:今天下午讲课 时 老师讲到“妄想”。那么什么叫妄想呢?能够预见以后的事情就叫妄想吗?

  明基法师: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妄想。

  营员:如果说人都没有了妄想,那还叫人吗?

  明基法师:比如说你认为那是西方,那我们四方不是全错乱了吗?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概念都是相对的。再比如说山河大地与虚空。离开山河大地哪去找虚空?离开虚空哪儿去找山河大地?没有手心又哪有手背呢?妄念和正念的关系也是这样,也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也可以说都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人在打坐的时候,数息就是你的正念,它对你克服妄念很有用。当你的心已经沉下来了,妄念越来越少了,同时你会感觉到大脑都是清醒的,而且精力特别旺盛,身体特别轻松,再往以后,就有更高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清醒平静的心,就更容易把握自己的命运。

  营员:什么是平静?

  明基法师:平静是一种状态。平静也是相对的。我们坐在这里很平静是吧!可是一旦出现妄想,马上自己的天平歪掉了,烦恼抖落出来。

  营员:什么是学佛的最高境界呢?

  明基法师:怎么说呢,涅槃的境界很难说的。你看为什么要参念佛是谁,连这个都搞不清楚呢。佛教的修行归根到底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整个的身心都要全部集中在这里。所以说内心的平静是有很多层面的。初学佛的人总是问,如果没有了七情六欲,那还算是人吗?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状态才是对的?实际上修行到最后,并不是就完全没有了喜怒哀乐。比如说地球在运动,这对整个虚空有妨碍吗?没有。人在悲喜交集的时候,还有一个如如不动在里面。弘一大师圆寂的时候写了一幅字:“悲欣交集。”这又怎么说呢?你看过他的照片吗?他死的时候就穿的是破烂的短褂,补丁加补丁的,躺在一张破床上,一脸白胡子就像一个乞丐一样。但是你知道他老人家的境界吗?悲欣交集啊!为什么悲欣交集呢?他死前跟他的侍者说,我断气以后,如果我流泪了,你们不要诧异,那是因为我见到了极乐世界,所以悲欣交集啊!然后他死的时候真的流泪了。这是一种多么真实的感情啊!你说一个平常人的尸体会流泪的吗?不会流泪的。这是真的。

  营员: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鼓掌)

  明基法师:因为我们有三个人哦(还有李老师、明海法师),都要讲一下,(鼓掌)一起分享人生的经历。我们初出家的时候,很希望学佛的过来人能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少走弯路。当然,我并不是在否认大家。师父说,我们就像是小野马……我们的早晚课里面有三皈依,师父平常总给我们讲戒律什么的,听多了就感到很枯燥。那时候恨不得马上就蹦出去,不耐烦了。那时的身心状态就是这样,好像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出来。怎么样才能有很一种深入的认识?是不是那是不可能啊?并不是说我们不可能弄清楚。而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们要有信心,心理里面那种实实在在的感受能够转化掉。你刚才问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我在刚从学校毕业,刚开始出家学佛的时候,也是问师父这个问题。因为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对神秘现象没有特别的兴趣,一直不怎么信。但是呢,我自己原来想法是片面的。如果人死之后,什么都不存在了这件事是真的,那问题就太严重了是不是?如果人没有下一世,人死了就没有我了,这个问题就太严重了。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来证实它是不是真的。那时候,我们隔壁有一个人跟我们一起练气功,然后他就带我们跑庙,接触了很多师父。我们那时候学哲学,特别喜欢辩论。比如说这是一杯水,那是一条毛巾。他指着毛巾问我:“这是什么?”当时我就答不出来。你想啊,如果我说是毛巾肯定是不对的,那不是问傻子吗!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再比如说我说话的时候,大家听到了吗?(不说话几秒钟)我刚才几秒钟不说话,大家听到了没有啊?(大家说:没听到。)这说明一个什么呢?《楞严经》里是这么讲的。佛叫人撞一下钟,然后问阿难:“你听到了吗?”阿难说:“听到了。” 等钟声消失了佛又问:“你听到了吗?”阿难说:“没听到。” 又撞一下问:“你听到了吗?”阿难说:“我听到了。”佛就说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胡说话呢?”这个能听的功能不是有声音时就有,没有声音就功能就没有。有声音的时候你听到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你听到无声嘛!是不是?

  再一个的问题,我已经出家了,佛是一个历史人物这个观念我慢慢能够接受了,但是我感受不到佛的存在啊。当然,佛是无处不在的,每一个人都是佛,但是心里面还没有认识到。那你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你父母活着的吗?你爱你的爸爸妈妈,那么当他们死了,你会不会自杀?不会。你是为老公或者老婆活着的吗?或者为你的孩子活着的吗?也不是的。那么到底来这世界干什么?归根结底,还是那个念佛是谁,这个生命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

  师父用两句话概括人生的意义: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觉悟的存在,是无始无终的,前面无头,后面无尾。那么这个生命的无限用来干什么呢?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为能入这四个字,有很深刻很深刻的含义。你刚才所问的问题啊,其实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要分开来讲,是很不容易讲完的。人生的意义,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说,首先就是好好读书,认真学习。外面的世界改变不了我们自己,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改变自己。你说你不喜欢这栋楼,你要把它炸掉,这就不是有智慧的做法,也不符合慈悲的精神。有慈悲的人就没有敌人,有智慧的人就没有烦恼。那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我觉得我还没有讲透。刚才所讲的层面,可能比较高了一点,可有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是眼前的一些问题上面。金钱啊,地位啊,还没有思考到这个层面上来。(对 李 老师说:)现在请您老人家来讲一下。

  老师:我觉得,我们如果只是重视希望,不直接去做,那这个希望就是很难实现的。愿望与努力是相辅相成的,不实际去做,大家就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感觉。你真正按照法师们说的去做,按照佛法的教义去做,当你去做的时候,才容易有真正的体会。佛还在世的时候,印度的人比较听话,佛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佛法传到汉地来了以后,这里的人你告诉他怎么做他不乐意听从,老是想反问为什么。但是,如果一个人真正有了目标,那他就会比较从容。诸佛菩萨都很从容。他们的目标有明确,然后脚踏实地去做,最后真正达到了那个境界。好了,我就说这么多。(鼓掌)

  明海师父:就像我们明基师所说,念佛是谁,我究竟是谁,每一次你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无论你有没有答案,只要你能够追问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非常健康,或者最近非常乐观,所以你就觉得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什么意义。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假如你得了一个怪病,非常地危险,有可能只有一天的生命,这个时候你怎么来面对这个问题呢?这个时候,你的心态可能跟你平时完全不一样。是吧?在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发现,每一天是为什么而活的这个问题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如果一个人他只是为了自己而活,那你就会钻入自己的圈套里面。就像我们师父所说的,只有觉悟人生,你才能奉献人生。这八个字非常简单,我想在座的没有不认识这八个字的吧?但是人通常是这样子,在顺境中觉得什么人生的意义这类问题并不重要,从没有脚踏实地去做,然后一遇到烦恼心里就急躁,没有办法消除,烦恼反而更加严重。如果我们经常反问自己是谁,那就一定要保持住这个心态,当烦恼来的时候,不要给它下任何的定义。你一旦给它下了定义,那它就会像种子一样,逐渐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成功和失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不要碰到事情就下定义。是谁下的定义呢?为什么要下这个定义呢?为什么就认为自己与佛陀、与高僧大德的距离那么遥远呢?这些都是观念,都是假相,都是一个无!我们观察一个杯子,可以有很多角度。这个角度看上去是这个样子,另一个角度又有另外一个样子。看问题也是一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事实上说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好,我就说这么多!(鼓掌)

  营员: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明基法师:学佛本身,就是让大家接受事实!学佛就是学这个勇气。人生的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受。快乐是如此,痛苦也是如此。人的各种各样的念头,就像是这个杯子里面的水。有某一个念头,就有可能发展某一种行为,然后由这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我们现在所遭遇到的,只是在无穷无尽的种子中已经成熟了的那一些,很多还没有成熟。所以首先要把这个观念摆正,要勇于面对。你能够觉得自己倒霉,那还没有真倒霉。

  老师:山东一位老人家,他每天晴天的时候呢,就想自己卖伞的儿子,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呢,就想自己卖鞋的儿子,鞋卖不出去。因此他每一天都很不高兴。然后就有一个人教她,下雨的时候呢,要想着那个卖伞的儿子又有生意可做了;晴天的时候呢,就想着卖鞋的儿子。这样,这个老人家就每一天都很快乐!

  明基法师:转换观念。佛教所讲的智慧,是很具体的,并不是虚玄的。

  营员:我想知道你在家是怎样修行的。看过你的讲演文章,但是没有讲到你具体修行的方面。

  老师:我那里面好像讲了一点例子吧!修行往往有一定的方式,打坐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有些人不打坐,但是他念经。比如说早上念《普门品》,晚上念《金刚经》。修行的体验是真实不虚的。你要知道,首先这些法师是受了戒的,他不会说假话。他所说的话,要么是他自己修行得来的体会,要么是他转达佛说的话。你真正按照他说的去做,就会有一种体会!说是说不出来的。退一步讲,在你按照佛陀的教义去做的时候,你会觉得所面对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好,你会感谢它带给你的人生体验。

  营员:我觉得成佛是一个理想……

  老师:成佛当然是个理想啊,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目标。

  营员:那您现实的理想是什么?

  老师:理想源于现实。所以如果把目标定得具体一些。觉悟与奉献,我们应该要随缘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就会有体会。比如说一个人有个哥哥,他哥哥自己不会划船,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把哥哥送到对岸去。当他把哥哥送到对岸的时候,他自己也已经到了彼岸。所以奉献本身就是修行。人生懂得奉献,生活就有了方向。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朝这个方向去做。就像老和尚说的,修行就是要我们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怎样来面对自己的生活,我个人觉得智慧不够,所以还不能很从容。知道目标,但是不知道怎么走!这是智慧不够,所以提升智慧是决定性的。(鼓掌)

  师父:打断一下哦!因为大家见面的机会实在太少,所以我很想把自己的初衷供养给大家,作为一个借鉴。刚才讲的还是围绕生命的意义。就是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我并不要解释这几句话,因为他刚才说“我怎么这么倒霉”,我想就此来谈谈我的体会。在现实生活中,你们年纪还小,不一定会遇到这些问题。大家都能够亲身体会的,就是我们心里的各种各样的力量,我们控制不住的力量,就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在六道里面轮转。这是我个人建立佛法信仰的基础,我个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了这股力量。这个力量有与它相应的环境。首先就是那种状态。我们没有吃饭的时候肚子会感觉到饿;当我们欲望没有达到满足的时候,一个贪婪的人,即使是家财万贯,他还是不会满足,一个人一直在一种饥饿的状态。那是不是饿鬼啊!我这么讲大家能够理解么?这个业的状态,它必然会感应相应的环境。打个比方,你骂别人,别人就不会骂你吗?这就是相应啊!你让别人起烦恼了,他就会让你起烦恼啊,都是相对的啊!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这样,六道轮回就在当下,说人死了之后有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是因为当下的和六道轮回相应的行为,在自己心里所形成的力量,所留下的那股力量,就会把自己的生命推到那六种生活的方式上去。这是我相信佛法的基础。我没有看到六道轮回,但我相信佛法所讲的六道。为什么要相信六道轮回?我眼睛没看到鬼,那我凭什么相信有鬼啊?人做了和鬼相应的事情他就会到鬼道里去啊,做了和畜牲道相应的事情他就会到畜生道里面去啊!打个比方:老鼠有什么特点?一辈子偷。是不是?再一个是愚痴,你看老鼠的吃相就是个傻瓜相。(众笑)它痴痴呆呆的那样一个相。我曾经看到过一个人,大家都说他是神经病。他眼睛是很呆滞的,给人的感觉很阴森森的,就像鬼一样。他现在虽然是人,但是他忧郁的心境给人的感觉就是那样。那他这一世生命结束的时候,也肯定在那种精神状态下,感受那样一个生活环境。为什么要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就是因为有这个业,你作恶业就会感受恶道,作善业就会感受善道。进一步就要自净其意。因为人有什么样的心,就造作什么样的事情,真正障碍和伤害自己的,是忌妒心、伤害心这些心所以要净化它、转化它,这就是诸佛的教诲。

  营员:我是学绘画的,这两天打坐参禅,忽然觉得这个道理和古代的书法绘画是一样的,不知道对不对。我想知道您个人的见解和写书法当中的直接体验。谢谢!

  李老师:尤其在出家之后,我对书法的认识有一些改变。通常我们搞艺术的人都会有他自己的一个弱点,这个弱点就会把他限制住了。但是呢,相反地,他可能认为这个正是他最大的优点。所以在学佛之后,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艺术也好,搞事业也好,心应该越来越自在。就像一部车有了方向盘,知道自己该干嘛,而且非常聪明敏锐。画画也好,做其它事情也好,每次做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心,让它静一会,感觉会非常好,会觉得自己表达的方式淋漓尽致,更加自如。好多时候,一个人的观念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计划,使自己受到古人和成功人士的影响。这个没有关系,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之前一定要静下来。古人都用这种方法,提笔之前先把笔放在一边,用心体会一下。当然方式有好多种。我自己每次写字的时候呢,会很专注地静心,当然写的时候也非常专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所以经常自己已经写了三四个小时,甚至旁人来看你也不知道。因为你进入那个状态之后,真的是非常美。你整个人融入到那个墨、纸、笔之中,与它融为一体了。一分开状态就不佳了,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你进入那个状态之后,一切好像是早就安排好了似的。所以你可以用这种方式,做之前先静一静心,几分钟后再做。每次都这么做。我发现,在每年冬季的禅七活动结束之后,写字的状况不一样。虽然我在这 35 天内没有写字,那种状态那种风格,和 35 天之前完全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很多时候,技法是不可靠的。我们中国书法现在有很多迷惑很多问题,也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它,但是始终没有在点上,那些处理方式还并不是究竟的。他们好像是在追求自己的风格,事实上你越强调风格越没有风格。这是品德的事情,不是强调得来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它,要有非常专业的精神。事实上它是和佛法是相应的。所以每次禅七结束后,平时写字经常有不舒服的状态好像不存在了,这件事非常奇怪。那时候可能已经达到无我的状态,如果能够达到无法的境界,可能会写的更好。

  李老师:我们就要结束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

  营员:我想请教打坐。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腿特疼,就想动。今天我试了一次,20分钟就是感觉很长了。 18 分钟的时候我没有动,但最后腿太疼了,根本无法静下心来,疼占据了专心的意念。所以我在 30 分钟的时候换腿来盘,接下来倒是比上一次要好。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坚持下去?还是可以有策略性的变化?谢谢。

  明基法师:这有一个善巧。初学打坐的人,首先你要有兴趣,知道打坐对自己的意义,不仅是健康身体,而且调节身体。这个善巧就是初学打坐不要时间太长,也长不了,顶多半小时,或者是二十分钟,然后一般在自己打坐状态最好的时候才坐,这样对自己就会留下一个印象 -- 打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看到座位就害怕的事情,这样就会对打坐有一种欢喜之心。这是一个善巧方便。但是打坐一定要调整好身。怎么调身、调息、调心,《入禅之门》里面讲得很详细,要认认真真地看。你可以在每天睡觉之前坐半个小时,如果寝室太闹,可以早睡一点早起一点,用半个小时或者二十分钟打坐。女众不要双盘,男众可以试着练双盘。

  营员:刚才明基法师说人做了和鬼相应的事情他就会到鬼道里去,为什么这么说?现实中有很多人做很多不好的事情,他们都是饿鬼吗?

  明基法师:为什么我们每个人的身心状态都不相同?做了这样的业,才会得这样的结果;种了那样的因,才会得那样的结果。人的业果是错综复杂的。你刚才说很多人做很多不好的事情,那他就是种了不好的因了。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个果出现了我们害怕了,却没有注意到种这个因就会得这样的果。有那个种子在那里,因缘具足的时候,它就会长出来的。我们怕长出来的果,但不怕种这个种子。善因善果,恶因恶果,是铁定的规律。不是说你做了什么事情你不用负责任,没那回事。

  李老师:有些时候大家可能不知道怎么做,没关系,我们慢慢来,可以按照法师说的试着去做,这样就会有体验。事实上,佛教是学校,教给我们好的东西,我们是要享受它。什么样的人不退转,就是有享受了。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没有享受到,那是另一码事。我们要慢慢地去做,就会有收益,真正有了收益了,那就一样了。

  营员:我觉得今天我们能够有幸来听明基法师的开示,非常的有缘。

  李老师:明基法师现在住在黄梅四祖寺。

  明基法师:我是九六年在这里出家,见的老和尚,那年是二十四岁。零三年才跟随老和尚去了黄梅四祖寺,在这里生活了八年。我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我原来也是学生,然后出的家。虽然是时代有一点点不同了,但是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我很想把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提供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总而言之一句话:大家都是同参道友,应该互相提携。不是说我三十多岁你们是十几二十几岁,不是从这个方面来考虑的。(鼓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