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空法师:觉海商场路——事业成就之道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来源:   作者:海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海空法师:觉海商场路——事业成就之道

 

  海空法师 于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佛教的真面目

  一、佛教是社会科学, 是人学, 是人生哲学, 是生活哲学。

  佛教的主要对象是人, 是人的精神属性, 而自然科学的对象是物质。在佛教的研究对象中,有物质和非物质的两种,对物质方面的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不同,但也不排斥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

  佛教的天文学,物质结构论,万物无常观,因果观,相对论等,在科学研究中提供了实验证明,特别是在原子世界,量子场研究中,佛教的哲学观点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在精神世界方面,佛教与哲学有许多相似和相同点,主要使用思辩推理和自证经验两种方法,与自然科学没有可比性。

  从涵括的范围讲,佛教是包罗万象的学问,大至宇宙比量世界,小至基本粒子结构,从有形的现象世界到无形的理念世界,从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等社会科学应有尽有,样样俱全。

  因此,自然科学被包括在佛教内,但佛教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是:把物质和精神,即五蕴,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并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要么否定物质,肯定绝对精神;要么肯定物质第一,否定精神的主体作用。物质和精神截然分开的观点,不但从社会科学观点看是错误的,就从自然科学量子场和粒子物理的研究证明也是不符合客观存在的。

  在现实社会中,凡是思想方法严谨的学者对这类十分复杂的思想文化现象,不会做出简单轻率的评判。对佛教而言,有的问题可以用哲学思想来衡量,有的问题不能用哲学思想来衡量,如佛教艺术、音乐、舞蹈、绘画等怎能用唯心、唯物的尺度来衡量呢?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不能用唯心,唯物来衡量其优劣。

  然而,很多只从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许多学术界人士,都认为佛教是“虚无主义”,这种看法由来已久,不足为奇。

  佛教哲学将一切事物,即万法分为性相两个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现象。现象就是世俗智能能认识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包括物质和精神意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和合形成的现象,即缘起。

  虽然一切事物都是缘起之物,但从思辩的角度认识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开悟后的圣智自觉经验,不是空有的对立。总之,“缘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虚无主义”,也不是思辩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为一体的直觉经验。

  佛教不承认作为世界本源的精神实体和创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张业力创造,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属于无神论,“业”指行为活动,指人类的各种活动。但“业”是有意识的活动,即意识支配下的活动。众生共同的环境“器世界”是共同业力形成的,个体的五蕴之身是各自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意识构成了生命轮转的因缘关系。

  佛教认为人的身世命运是自己的业力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意识即“心”在造业上起的“主导”作用,但“心”在造业过程中起“动机”的作用,在身业和意业上是相辅相成的,是业力造作的因果缘起生灭现象。

  二、 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应用佛法?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科技发达,讲求效率,讲求速度,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时代,行业纷争迅猛,市场竞争激烈,贫富越来越悬殊。物质的提升,带来的却是精神生活趋于空虚与迷茫的状况,人类需要寻求一种解脱之道来望程归途,以期长盛不衰;谨此胜缘,与大家共计觉海之路。

  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揭示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所谓“成事在天”,并不是指上帝能主宰我们的命运,而是人们先天所集的福德慧命与今天的造化。如果上帝能主宰人们的贫富智愚、事业的成败兴衰,那么上帝的命运又是谁来决定呢?人们的命运是什么决定的,先天的福德慧命是基础,今天的愿行奋发是根本!因为世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过去修善积福,种了善因,现在就能得到富足、聪慧、长寿等善果,这只是基础;过去种的善因不够,现在的状况还不尽人意,那么只需现在种下圆满的善因,将来必定会产生圆满的乐果,创造未来的主动权就在自己的手中,这才是根本!所以说事在人为!那么为何而为?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关键。商场、道场,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若能把握这些,便能得到无边的功德利益。

  (二)、如何实践佛法

  一、人生的成就之道在于德——行愿动机是善恶之别

  任何事业和个人,如果只唯其道而图其利,都是不长久的。若能重其德、行其善,才能道德品优,发扬光大。有偈云:“作恶不灭,祖有一德,德尽则灭;行善不昌,必有一殃,殃尽必昌。”意思是说:为什么作恶的人没遭到报应呢?是因为他祖上积了功德,把功德福报享用完了,他的报应就来了;为什么行善的人家反而不昌盛呢?是因为他过去的业力造作和行为曾种下的祸殃,以致现在遭到果报,果报偿完了自然就会昌盛。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佛教认为:你今天拥有的财富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离不开你累生累劫(包括今生)的修福积德和造化。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想求长寿,就不要杀生放逸;欲得富足,就要乐善好施。

  1、“唯利是图”并非经商的长久之道。

  人们常说“无商不奸”,即“惟利是图”是商人的天性。多数商人自己也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乃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一些人为了牟利甚至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勤劳仁厚、真诚正直的商道精神与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经商理念相比,究竟孰是长久之正道?其实,商道的内核还是以人为道,参悟了人道,才能行商之正道。经商和做人、处世一样,只有利他,才能长久地自利。为了自利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无异于涸泽而渔,得到的只是少数和暂时的,失去的却是多数和永久的。道理很简单:你今天暗箭伤人,改日他人必以牙还牙,你非但要把当日的不义之财如数归还,恐怕更多意料不到的损失也在所难免;你今天偷税违法、瞒天过海,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不仅使你惶惶不可终日,整天连觉都睡不好,一旦遭到法律制裁,面临你的只能是铁窗生涯、巨额罚款、家人的沉重负担,甚至是妻离子散。所以,无论是经商还是为人处世,不择手段、唯利是图是短视,勤劳诚实、正直仁德才是远见!

  2、经商的长久之道乃至整个人生的成就之道在于广行善、多积德。

  行善积德好像长期投资,也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成效,甚至会感觉吃亏、委屈,但是真诚地行善就好比种子,一旦条件成熟,因缘具备,就能自利利他。怎样才算是真诚地行善?就是真正为了利益他人、社会、国家、人类、整个世界去行善,而不是为了贪图名利或捞取别的什么好处。经商和为人一样,你如能悟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社会、国家、整个人类和世界的利益并行不违,其本质最终是一体的;你真诚地发心为了他人好,把“我为人人”放到“人人为我”之前考虑,至少不为了一己暂时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社会、国家的长远利益,那么你的心态就会越来越健康开朗,行事正直坦荡,原来的敌人也可能被你感化,真朋友越来越多,你对大家的善良愿望和大家对你的良好心愿相互投射返照,形成一种良性的经商环境和人生态势,不仅你的事业能够长久兴旺、福泽后代,你的整个人生也会实现更多的价值、圆满辉煌。

  3、行愿动机是善恶之别。

  古人说得好,“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做事不在钱多钱少,最重要的是你的动机、你的出发点是什么?我有个经商的弟子曾经问我:“师父!我想为社会做点好事,但是我条件还不具备,钱还不够多,平时生产周转都很紧张,是不是要等我赚的钱足够多,才能去做善事?”我回答他:“当你条件具足时,你当然可以具体地去完成一件善事以利益他人;当你条件还不具备时,哪怕你仅仅只是生起了这么一个想为大家做点好事的念头,你的功德都在那里。”打个比方,你穷得现在手里边只有一块饼子了,你就望它勉强维生;但是当你看到一个人快饿死了,你生起了慈悲喜舍的真心,分一半给他,那么我可以肯定地说,比起那些别有所图,拿了几千万出来搞慈善的人,你的功德要大得多。

  二、知恩报恩——感恩心是培福的桥梁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不靠他人而独立存在这个世上。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国家、社会、亲人、朋友的帮助。为业思恩,一切功德回向他们,为社会尽职,为他人服务,与人常乐。

  1、为何感恩?

  感恩心的发起,并非无因无缘的。“万法因缘生”,一切事物的发生,必定有其条件,这条件,在佛法说,就是因缘。有人说:“我是白手起家的,全靠自己,是我自己的运气好,用不着感谢谁。”果真如此吗?成功的内在因缘当然离不开你自身的勤劳努力,但是,外在的因缘也必不可少:要感谢父母和家人,父母给你生命,对你有养育深恩,家人与你同甘共苦;要感谢国家和社会,没有政策的许可和法律的保护,你要创业,亦不可能;要感谢师长,你能得到各种知识,皆由师长教导而来,即使你自学成才,从未上过学,你的知识也间接来源于前人的经验;要感谢朋友,朋友给你帮助和有益的建议,创业路上助你一臂之力;要感谢一切众生,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众生表面上似与你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你的衣食住行、喜乐安康离不开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劳动付出。

  2、如何报恩?

  释迦牟尼佛教人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在在处处都是要人先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企业家和公务员、教师、医生、律师等职业都是一样,做到忠孝诚敬、公平无欺,为社会尽职,为人们服务,力所能及地与人方便、助人为乐,也是报恩。

  3、感恩心是培福的桥梁。

  明白了为何感恩、如何报恩,你在做善事的时候,才能把动机摆正,真的是在用一颗善心、慈悲心、真诚心在做善事,才能真正地培福积德,成就圆满的人生。否则你拿再多的钱出来做表面工夫,也积不起什么福德,甚至还可能造业种祸。(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前几年上海的一个亿万富翁,在被捕前也曾高调捐款几千万扶持科技事业,但是他的动机是啥?是不是真的本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的心?)

  三、事业如何永固——慈悲喜舍、勇猛精进、八种功德

  1、慈善为根本 2、悲愍为愿行

  3、随喜为赞叹 4、舍己为众生

  5、勇敢担责任 6、猛突创新迹

  7、精勤敬业心 8、进取永长存

  欲求事业长期稳健地发展,欲求富过三代而不败,就需树立包括慈善理念在内的价值观,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因此获得更好的外在因缘即发展环境。具体说来,就是应当具足慈、悲、喜、舍、勇、猛、精、进这八种功德利益。

  1、慈,慈善为根本,仁慈和善良是人的基本品德。如果连基本的人格尚不具足,又如何成为成功的商人?!慈善是做人的根本,慈善使我们身心健康、事业长久、社会和谐。

  2、悲,悲愍为愿行,有慈悲心肠,有同情心,悲怜他人,超越只关心自我的狭隘意识。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国家以及全人类,充分扩展企业和人生的价值。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才能感化人心,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

  3、喜,随喜为赞叹,要有宽广的胸襟,别人比你有钱,别人做的事业更大,要随喜赞叹,真诚地为他高兴和祝福。嫉妒不能使你成功,只会使你心情病态;你有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多大的事业。在如何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就这一点上,的确要有“你好我好大家好”这番胸怀,大家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兴旺发达;光你一个人好,大家穷,社会乱,国家弱,你又能好得了多久呢?

  4、舍,舍己为众生,不要只想着个人的得失,要肯舍己为众生。你肯为别人付出更多,别人也不会负你,最后才能双赢多赢大家赢。我有个弟子是做房地产的企业家,她的钱早赚够了,几辈子都不用愁了,前一阵家里发生了变故,也曾想过把企业关了不干了,后来一看这么多员工怎么办?这些员工都曾和她共同创业共经患难,失业后哪里去?咬咬牙她又挺过了,结果她收获的更多,这是一件真实的事。

  5、勇,勇敢担责任,企业家要勇敢承担企业责任、社会责任,提供就业、依法纳税,还要带领他人一起致富,积极投身慈善事业,给社会做一个好榜样。

  6、猛,猛突创新迹,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要勇猛创新,不断延伸事业的深度和广度,建立新的业绩,这样事业才有生命力。

  7、精,精勤敬业心,“业精于勤荒于嬉”,很多人在当初创业的时候辛勤钻研,肯下苦功,可是一旦功成名就,便停滞不前了。殊不知一旦停止努力,你原本熟悉的业务知识将很快荒废,而且你的懒散,还会带给员工和下一代负面的影响;反之,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勤奋的人,你的员工不敢懈怠,你的下一代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富过三代”就有希望。

  8、进,进取永长存,永远要有一颗进取心。不论哪一种事业,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别人在奋力竞争,你再有钱,若不进取保持领先,将很快被别人赶上超过你,甚至遭到淘汰。

  四、身心清净之道

  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物质生活条件在变,社会组织形态在变,然而做人的道理及原则不变,对人格圆满的追求不变。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追求品德完善和身心健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价值取向。那么如何才能使身心清净、健康、安宁?

  1、心性的修养与道德轨范。

  人们常说“修身养性”,欲得健康身体,必须修养心性。什么是修养心性?就是通过刻苦的道德修养,除却心灵的尘垢,抛却名利、贪欲、执着、妄想等私心杂念,而达到阔淡、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要达到纯洁无私、宽容慈爱、忍辱不惊等心性修养功夫(即道德心理调控能力),就离不开对“积德修善”、“济贫拔苦”、“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不得悭贪狭隘”等道德轨范的切身实践。因为光喊一句无私、阔淡的口号是不起作用的,以乱心制乱心根本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2、强身法宝。

  强身的法宝是护心调身。如何护心强身?首先要做到饥,饱,劳,逸适当,守护五条人格律仪:第一,不杀生(譬如杀人、伤害、毁容等),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他人,你的生命就能自由和长寿;第二,不偷盗(譬如贪污、侵占、抢劫等),不侵犯他人、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财产,你的财产就能自由和安全;第三,不邪淫(譬如破坏家庭、重婚、强奸等),不侵犯他人的身体和名节,你的身体和名节就能保持自由不受伤害;第四,不妄语(譬如:说谎、骂人、欺诈、恐吓等),你的名誉和信用就不会受损害;第五,不饮酒(吸毒等),吸毒会让你恍惚,智能和身体健康都受损害,违法乱纪。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五条,你的人格道德就健全,身心自然健康安宁;你一家都做到这五条,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你的企业、整个社会都能做到这五条,这个国家必定成为安乐和谐的国家。

  3、谈《了凡四训》。

  是约四百年前,明朝的袁了凡教导儿子的四篇家训。袁了凡曾经遇到一个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来的事情一一应验。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种“顺天应命”的人生态度,认为一切都是注定的,不需要刻意追求。有一年,他拜访了云谷禅师。云谷禅师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修养内心,增进品德,就可以改变命运。”并引经典作为证明。袁了凡告诉禅师,按算命的说,他自己考不上进士,而且没有儿子。云谷禅师问,“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进士吗?应该有儿子吗?”袁了凡想了很久,说“不应该”,并承认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点,性格急燥,心胸不开阔,不能容人。有时还仗着聪明来压别人,任性,说话不注意。以及太喜欢干净、脾气不好、冷漠、说话多、喜欢喝酒、喜欢彻夜常玩,不保养身体等。他认为这都说明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应该有福气。云谷禅师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说法,随后说,“你今天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就可以改正。……务必要积德,务必要宽容,务必要有爱心,务必要爱惜身体。从前的种种,就像昨天的你已经死了。以后的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刚出生的(和过去一刀两断),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袁了凡相信云谷禅师的话,诚恳接受了他的教导。在佛前做了忏悔,并且表露心愿,发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以报答天地祖宗。云谷禅师给他一个“功过格”,让他每天记录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记录上去,加一个数;做了坏事就减一个数。他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促使命运的转变。什么叫‘修养’?就是有什么缺点,都要想办法消除。能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先天的境界’,这是真实的学问啊。”从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着自己,感觉生活和过去不同了。过去是放任自己,而现在是时时警觉。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别人恨他、诋毁他的时候,也能有肚量宽容了。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编”。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记录,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后来,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运也越来越好。通过改正错误、不掺杂念地行善积德、修身养性,袁了凡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命运。他还在书中列举了一些随缘济世、行善积德的途径: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佛法、敬重师长、爱惜物命等等。不知各位从中是否也受到启发?

  五、具足四大成就

  怎样才是成功的事业?怎样才算圆满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在佛教中,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愿大行都成就了,就是觉悟了并且圆满实现了有价值的人生。

  1、文殊菩萨的智慧成就。 世间智慧既偏颇又有限,而文殊菩萨所成就的智慧,乃究竟圆满,愿修一切观,愿断一切惑,愿证一切谛,一切智慧,无过其上。文殊菩萨所成就的无上智慧,亦即众生本来具足的智慧,可惜众生迷而不觉,妄想执著,贪恋尘劳,为境所转,作诸恶业,流转六道,沉溺生死苦海,无法自拔。倘若众生能除妄想、去执著,返迷为悟、转愚成智,则能开发本具的无上智慧。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从闻思修:闻,是见闻或听闻,无论眼所见,或耳所闻,自然可以开发智慧,令人觉悟;思,是思考,将所见所闻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从深思熟虑中获得智慧;修,是实修实践,将研究心得,付之实践,如法修行,从修行中证得智慧。

  2、普贤菩萨的大行成就。

  行,是作为、行为。一般人无不用实际行动,从事其志趣的行业,谋求应得的利润,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以组织个人家庭,以尽人生的责任,以遂一生的愿望。人的志愿有大小之分,行为有善恶之别,所以有人造福社会,兼善天下;有人唯求自利,独善其身;有人光明磊落,俯仰无愧;有人卑鄙无耻,自甘下流;有人乐与天下,忧与天下;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种种不同的行为,有的令人敬佩赞美,有的令人痛心疾首。而普贤菩萨所成就的是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种行愿是一切行愿中最广大,功德最不可思议的行愿,因名十大愿王。若各位能于此愿王,恭敬尊重,如法修行,必获殊胜利益。

  3、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成就。

  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代表,他所成就的是无条件、无止境、无限度的慈悲,“大慈予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种拔苦予乐的大慈大悲,原是人类本具的天性,可惜人因固执自我,被自我所蒙蔽、困扰,无法冲破自我的烦恼和私欲;致使慈悲心和同情心灭失,正义无存。人与人相处,强夺巧取,以强凌弱;本具的慈悲心沦落为卑鄙的自私心、占有欲,给人类自身制造了无数的灾难,给世界带来了无穷的争斗。如何向观世音菩萨学习,觉悟和成就大悲?应树立众生平等的观念,亲近善知识,转愚成智,转迷成悟,去除妄想,摆脱私欲,无论此界他方,不管过去将来,不问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是人或是畜,皆一律平等拔苦予乐。

  4、地藏王菩萨的大愿成就。

  愿是种子,是精进的动力。地藏王菩萨的大愿,可以概括为“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为救拔堕入苦趣的母亲,始发度尽众生的大愿,欲令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然后自己才成佛,然众生无尽,地狱也难以度尽,这样就成为不成佛道的大愿菩萨。地藏菩萨发大愿,广设方便,宁可自己不成佛道,而专心普度众生、尽令解脱,可以说是真正作到了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六、圆融无碍的善巧管理

  无论是管理家庭、企业还是自己的整个人生,都需要运用善巧的智慧,才能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1、顺应时节因缘:正确理解当今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位置,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

  2、轨范行为状态: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轨范,时时检点,刻刻谨行,不逆天行事,顺应时节因缘,为尽善尽美之能事;

  3、方便他人美德:与人方便,助人为乐,不图回报,开阔心胸,广结善缘;

  4、诚实忠厚为本:诚实信用,忠厚仁爱,公平正直,不贪不义之财;

  5、断烦除欲明心:看破烦恼、断除烦恼,对事业、钱财和名利等欲望都能随缘放下,顺其自然,不执着、不贪恋、无挂碍,明了自己这颗本来清静明朗无染污的真心;

  6、证悟真常见性:追随善知识,闻、思、修慧,明心见性,证悟人生的真相;

  7、知足克己为乐: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克己复礼不放逸;

  8、对机立业了果:随缘就份,成家立业,了却自己的责任,成就自己的愿行。

  答学员提问

  一、请问,有人说,人的性格和本性是不可以改变的?您刚才讲每个人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性格可不可以改变?

  答:本性是不可以改变的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什么叫本性?凡是人,他都有一个性,分别叫觉性和不觉性。人的性,它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圆满的。因为我们的性被烦恼和杂念所蒙蔽了,而产生了另一种性,比如,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看到一些现象,便产生了一种思想,慢慢的习以为常,这叫习性,由于习性长时间的熏染,加上自己的特点,就变成了个性,习性和个性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不能改变的。所谓本性不能改变,本性是什么?本性是没得烦恼和障碍的叫本性。人们平常所说的本性,不是佛教中所说的本性,平常人们所说的性是指个性,或者是习性,既然是习性和个性,怎么不可改变呢?所以个性和习性,是可以改变的。本性是圆满的,圆满的本性不存在改变的问题,回答完毕。

  二、请问“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冥冥之中有主宰命运的东西吗?

  答:“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也正确,也不正确。所谓正确,生死由命,命是自己造作的,我们平常所做的好事和善事,已经形成了一个格局,这就叫定数。所谓富贵在天,这个定数,不是由天来给你安排,而是你自己安排的,佛教不认为,天上有个什么主来管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一切命运都是由自己把握的、自己造作的,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所以,佛教认为事在人为,完全可以改变和把握自己的命运。学佛的目的,就是用智慧来认识世界掌握命运,认识世界的真相,把握自己的人生。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是佛教的思想,佛教不认为是其他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才可以掌握命运。回答完毕。

  三、请问,佛教既然是尊重人的本性,为什么和尚不能结婚?现在的和尚能结婚吗?

  答:佛教是教育人,尊重人,而且佛教对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男、女的尊卑这种分别心。

  和尚为什么不能结婚?因为和尚的发起人释迦牟尼,他是结了婚的,由于他所学的知识和学问,不能解决他的根本问题,即生老病死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五蕴炽盛苦,怨嗔恚苦。在当时他又不能解决自己的八苦,因此他发心自己去静心修养,去找寻觉悟人生的真理,而在静心修养的过程中,他建立了僧团。对于专持佛法的人,把结婚看成是一种障碍,但是,并不是反对结婚,对于结婚这事,他是人世间彼此相爱的一种享受、贪图娱乐的一场游戏而已。因为僧人把自己的生命都舍下来了,把世间的一切事都放开了。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众生,为了住持佛法,而发心不去贪恋世间这些爱情和荣华富贵。所以和尚不结婚,也不是不可以不结婚,也有结婚的,如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在家的活佛,在其它国家也有些出家人是结了婚的。佛教是提倡僧人不结婚,你既然是和尚身份,你出家的目的是住持佛法,你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切舍给众生,你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众生,把对众生的爱作为一种大爱,大爱就是将众生看着是跟自己父母一样的这种胸怀,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聚集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原则上讲,作为真正的出家人,其使命是住持佛法,他是不愿意结婚的,也不应该结婚。但是,也并不是绝对不允许,而中国汉传佛教的僧人是不允许结婚的。回答完毕。

  四、问:现在供奉的菩萨要开光,开光的意义是什么?装藏、开光是为什么?

  答:寺院里供奉的菩萨开光,这是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它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发展起来的,中国道教就有给圣像开光的传统,而佛教的开光,是把佛菩萨的像作为一个意向目标,对它产生一种思维,就是将我们大家的愿力或功德集中起来倾注到这个目标上,佛教称这种形式为回向,把回向作为一种传统的佛教仪轨固定下来,其所开展的佛事活动就叫给菩萨开光,如给释迦牟尼的佛像开光,把我们众生的愿力倾注到释迦牟尼的像上,使佛过去所发的愿和我们众生现在的愿望进入到同一轨道,同时倾注到这个塑像上去,这种方法就叫给佛像开光。所谓开光,就是对那一尊佛和那一尊菩萨,他过去所发的愿和我们众生现在所发的愿,进入同一轨道,而将其所塑的佛像作为一个目标,把佛和众生的愿力集中倾注到这个目标上,这种佛事活动称之为开光。

  什么叫装藏?装藏是沿袭我们中国道教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就是在佛像开光前,如果佛像里面没有装得有藏,人们认为这尊佛像是不灵验的,因此要对佛像举行一种装藏的佛事活动,在我们中国有用药装藏。药装藏,就是将一些中草药装在佛像里面,这样佛像就不会被虫子蚕蚀。过去寺院里的佛像,有些是用泥土塑的,有些是用木头雕的,装点药在里面,就能保持它的牢固性、永久性,使它的质量保持不变,塑像永远保持威严。另一面,人们认为装了藏的佛像,才比较完整,才有灵气。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意向原则,所谓佛像装藏就是这个意思。如道教开光要念金光咒、八大神咒、安土地神咒等,佛教开光也要念开光咒,成都市的庙子开光我都去了,如成都大慈寺开光、峨嵋山金顶普贤菩萨开光,罗汉寺佛像开光等我都去了,开光就是对佛像倾注人们的思想愿力的一种形式。

  五、请问,世界上有没有鬼魂?人有没有轮回?缘分是否是注定的?

  答:关于鬼的问题,凡是不正常的灵魂,就叫鬼,正常的灵魂,就叫神。事实上鬼和神,就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意识形态,平常所讲的灵魂它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佛教不承认这个东西,但是佛教的提法不同,世界上有鬼魂,就是不正常的邪恶灵魂,就叫鬼魂。

  人有没轮回呢?佛教认为是肯定有的。如我们在座的学者,你们谁能答出来,你们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产生,都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或者是无缘无故的。佛教认为,人是随业力而来的,去是随业力而去,人的身体,虽然在这一个世界当中,即这一生完结了,但是你所造下的业和你所承下的业果,是随着你的业力,在下一个人生产生的时候进入同一轨道,所以人是有轮回的。而且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已经用科学证实了这一点,轮回是存在的。所谓轮回,就是生命不停的流转,就像车轮一样不停的往复转动而存在。

  缘分是不是注定的?缘和分是两个概念,缘是我们过去世累生注定的,而我们过去的累生累劫的业力和我们现在的作为同步了,这就叫缘分。至于其中的分有多少,要根据你的业力所产生的程度来决定你的分有多少。缘分就是说你的业力跟这个缘同步了;而有缘而无分,是指你们所相处的业力现象没有进入同一轨道,即没有相通,分还不足,就是有缘而没得分的这种状况。缘分是注定的,是根据每个人以前的业力而注定,但是缘分也是可以改变的,像我们今天大家在一起学习就是有缘,它既是注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还是可以发展的,也可以随缘,要随缘才自在,不要去拘束。所以佛教要人们随缘,不要去拒缘,不要去逆缘。所谓逆缘,就是逆天行事,回答完毕。

  六、请法师给我们介绍一下禅宗和密宗的区别,是否现代人更适合修密宗?二者有无修行层次上的区别?

  答:禅宗和密宗的区别是,禅宗是以悟为主,密宗是以证为主。禅宗认为,用一种方法,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情,用参禅的方式,把我们的心收回来,你就明白了,悟了,觉悟了,这是禅宗的修行方法。修密法是用三密相应,即用念咒和结印、观想的方法,用法力来调伏自己的身心,让你这一生成就。悟了并不等于成就了,所以成就和悟了是两个概念,这就是禅宗和密宗的区别。

  现在的一些人,他去参究一些道理,明白一些事物,而明白了你过去是什么,你还是什么,只有你自己去修证和掌握它,才能改变它。密法可以改变自己,禅宗只是明白实相,它在修行上的区别就在这里,现代的人们,如果你要真正能够实现这一生成就,按照佛教的话讲,学习哪一样都好,每一种方法都是平等的,那要看各人的因缘和自己的缘分,因为法无高下,法法平等。回答完毕。

  七、佛教的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有法力吗?

  答:佛教的舍利子,把它称为灵骨。如果人的身体能做到清净、无染,没受到其它烦恼的外界邪气的侵扰,在他的遗体焚烧过后,它将产生一种结晶,它就是一种灵骨的结晶,舍利子就是灵骨的结晶,也叫做灵骨。它有没有法力?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即他的灵骨能让人们生起对学佛的信心,信心的力量,就是一种愿望的力量。同样,用一种方法去修证佛法,那么就产生这种方法的力量,而它本身是没有法力的,舍利子它主要是让你产生信心,这是一种信心的力量,而不是法力。回答完毕。

  八、佛教认为人有没有来世?

  答:按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来讲,佛教认为人是有六道轮回的。人没有今生,怎么会有六道轮回的呢?你没有今生,怎么会产生来世,今生和来世,它是一个生命的轮转,所以佛教认为人是有来世的。

  九、未生我前我是谁,生我之后谁是我?

  答:未生我前我是谁,生我之后谁是我?还跟我打起禅机来了。未生你之前你是谁?未生你之前,你是你以前业力的继续,你现在的状况,也是你以前业力的继续。生我之后谁是我?生我之后,就是现在的你是谁?你现在的思想是你,你现在行为是你,你所产生的业力是你,没有一个实有的你,没有一个固定的你,要说固定的你,你的眼睛是你,还是你的脚是你?所以人的本身,而我只是一个现象,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综合体,所形成的一个形象而已,在思想上不存在一个我,有一个“我”的问题。佛教的思想认为,是一种有我观和无我观的观想问题,不存在“我”这个具体的事情,而具体存在这个身体现象和生理现象、物质现象是存在的,我是谁?谁也不是。

  十、女性在有生理问题期间,能否到寺庙里去烧香?

  答:印光大师说,生理条件是每个人都有的,凡是女性,生理上的问题不应作为不恭敬,如果按照佛教的本意来讲,是完全可以到庙里去的,因为在生理条件发生障碍的时候,她们是最需要得到智慧,最需要安慰,越是在这个时候,到庙里去忏悔,到庙里去发心,在他们心理上更需要安慰。所以在生理条件不舒适的时候,她们最需要的时候,是可以到庙里去的,不能作为限制他们到庙里去的一个条件。有的人说,她有生理问题会把菩萨晦了,我说菩萨是晦不了的。我跟他们开个玩笑,如在出太阳的时候,你们把那些不干净的衣服,拿到太阳下去晾晒,太阳是不是就晦了?佛光普照嘛,出太阳的时候,我们就是要拿出去晒,我们正需要太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大慈大悲不解决我们的困难,就不叫大慈大悲,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不要有顾虑,在女性有生理情况的时候照样可以去上庙的,没得啥影响。

  十一、佛教主张不杀生,当大敌当前,外寇入侵我们国家,残杀我们同胞的时候,我们眼看我们同胞遭受杀戮,作为大师,像你们看到这种情景以后,我们怎样来对待?

  答:如果对敌人的侵犯破坏,如见强盗去杀死很多人、去危害很多人时,按佛教的菩萨观点,你去制止他,甚至你把他杀掉,你是在挽救他,让他少犯罪,这种方法是不犯戒的。在国家有外敌来侵犯时,你是去保卫国家,是在执行任务,从客观上不有意要杀他,也不是你非要去杀他,在佛教的经典上和戒律上,是不算犯戒的。所以保家卫国,不是我们要去杀他,而是我们要保卫自己的国家,消灭他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少侵犯我们,少犯下他自己的罪过,用这种方法,佛教叫度化,也就是超度他们。

  最后,把一首《商道歌》作为结束语送给大家,愿大家法喜充满、事业兴旺、合家欢乐,人生圆满幸福!阿弥陀佛!

  商 道 歌

  ——海空

  今逢胜缘同相聚,

  发奋图强太平期。

  朝发晚收常观照,

  二六时中莫放逸。

  善恶功过随业取,

  因果昭然任君去。

  世界和谐从心起,

  道德圆满日月齐。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于川大

----------------------------------------------------------------------------------------------------------------

更多海空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