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空法师:真实的智慧
海空法师:真实的智慧
上海下空法师讲授
2007年3月27日/二月初九 四川中江白塔寺
今天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六十年就是一个甲子。我今天就满六十岁了,意味着第二个甲子的开始。在这个甲子的第一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开示,主题是“真实的智慧”。
关于这个话题,还要从我的依止师仁清上师谈起。仁清上师出家前是四川大学教授。1982年他就跟我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遇到一个非常殊胜的学佛的因缘。他出家后,对佛教的经典研究得比较透彻。举个例子,他教《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可以把一个星期前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由此可见仁清上师智慧充满。在我的一生当中,也见过很多高僧大德,全国出名的也好,世界上出名的也好,还没有发现第二个具有仁清上师一样的智慧的。仁清上师说,他从出家那天开始,便博览群书,见师就拜,见山就朝,二十年间朝遍了中国所有的名山大川。虽然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最后,他聆听了能海上师的一次开示,就发现自己以前都是在走弯路。
学佛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智慧?怎样开发智慧?对于这些基础概念和问题,有些人学了很多年,都还是含糊不清,懵懵懂懂。因此他们在学佛的道路上免不了走很多弯路。今天晚上,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条直路。一个人一生就只有几十年时间,可不要再走弯路了。
学佛的目的就是开发智慧和觉悟人生。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开发智慧、觉悟人生的过程。通过学修,我们将从迷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脱离六道轮回,觉我,觉他,觉行圆满。所以,开发智慧在学佛中占有首要地位。
什么是智慧?智慧,是指我们每个人本具的与佛的无二无别的知见,不过凡夫的智慧因无明蒙蔽而不得完全张显。智慧显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累生累劫的业力和现世的所作所为。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智慧和知识相混淆。97年,我在川大跟一些教授谈论知识和智慧的概念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知识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知识。我当时就跟他们讲,知识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以我们本能的意识状态所认识到的现象和思想,叫作知识。智慧是我们本具的、无漏的正知见。
开发真实的智慧,树立正确的知见,对于我们的修行具有重要意义。现实中,由于我们的一些居士本身就对佛教存有错误的知见,所以其所作所为便有不如法之处。比如,许多居士往往对一些寺院的事业部修行有错误的认识。寺院的事业部修行有早晚课诵、消灾普佛、长寿普佛、放焰口和供天等等,这些只不过是我们寺院的本职当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这些事业,出家人圆满众生的愿,让众生生起欢喜心,来减少众生的业障。这里存在什么误解呢?
以现在非常盛行的放焰口为例。我听到一些人在炫耀某某寺院的师父好厉害,一个月放了好多次焰口。如果某个寺院不能放焰口,就说明这里的出家人没有本事。特别是在我们南充地区竟然有几个二僧也充当金刚上师放焰口。二僧作为金刚上师放焰口,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没有的,如果有都是不正常的。二僧当什么金刚上师,放什么焰口啊?也有些人当父母去世之后,就到寺院去放焰口。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跟他们讲什么是放焰口。
什么是放焰口?所谓“焰”是指火,“焰口”就是指吐火焰的口。按照佛教经典上的记载,地狱里有种会吐火的鬼,其焰口像针尖那么细,吃不进东西,很饥饿。所谓“放焰口”,就是要以愿力和功德把地狱门打开,把里面的鬼放出来,找出施主的逝去的父母、眷属等怨亲债主,然后给他们授皈依。之后,还要把剩下的鬼再关进去。大家想一想,那些放焰口的师父都能把地狱门打开,超度施主的先灵,再把鬼送回去吗?假设法师有这个本事,那么你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刚刚去世,怎么知道他们就到地狱里去了?如果你不知道,那放什么焰口啊?这是非常荒唐的。所以,开发真实的智慧,树立正确的知见,就是明确学佛修行的方向和方法,方向和方法准确了,才有可能最终成就。
智慧是要开发的,不是去玩弄的,更不能把智慧的开发与佛教的理论研究混为一谈。由于因缘和功德资粮的局限,大多学佛人往往达不到智慧的圆满,甚至很多人还困在现象中爬不出来。80年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迅速地发展。在“宗教搭台,旅游唱戏”的倡导下,国内建起了很多寺院;国内外的不少高僧大德都在弘扬佛法;很多人也开始接触和学习佛法。在这样的状况下,学佛的人群中出现一些极端。有些人偏执于从理论上研究佛教,诸如研究佛教的教义、历史、特征、过程和社会意义。他们研究这个祖师大德怎么说的,研究那个法师怎么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在利用佛法的某些道理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是用佛法来教育我们,改变我们的不良行为。不是用佛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而是在佛教里面找合乎自己口味的内容。佛教界内部有些人拿着佛教的经典和著作来糊弄别人,用佛教这一面智慧的镜子照别人,不是照自己。像这样的学佛,学十年、二十年,学一辈子都不可能得到真实的智慧。学禅宗的,见到张三就打几句禅语来炫耀自己证悟了;见到李四就说,心即是佛呀,佛即是心呀,我是谁呀,谁是我呀,本来无一物呀,等等。这些东西对自己内在根本毫无积极的影响。如果如此修下去,那就是佛教界的一个悲哀。大家都坐在那个地方装模作样。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好处。有些研究教理的,什么天台宗、唯识宗、密宗、禅宗,什么样的教理都知道,一旦介入了自己的修行,就拿这些东西来搪塞我们自己的思想。像这样学佛的能得到智慧吗?得不到。此类的出家人和居士最多就是看了几本书,都得不到真实的智慧。
佛教是一个实践的宗教,要求我们实际地改造自己。佛教的经典三藏十二部都是佛和祖师大德宣讲的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学习经典,要用佛和祖师大德的经验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南和座右铭。如果没有把佛说的道理和精神运用到我们实际的修行当中去,那么对佛教的教理研究地再深,跟自身没有任何关系。佛教不是用来糊弄别人的。如果用佛教的道理来高谈阔论,成天讲下去,那叫自欺欺人。
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开发智慧呢?
首先,我们要知因识果。智慧的旨趣,就是要排除现象,洞察真相。佛告诉我们,烦恼、痛苦、障碍和业力都是在无明中产生的。所谓“无明”,就是指众生不识真相,迷惑颠倒。如果我们还未能了知并相信现象内在的因果规律,那么我们离开发智慧的道路还很远。我在前次的开示中说到,不相信因果的人是愚昧的,是无知的,是假的修行人。佛教所有的经典都是教我们去知因识果。无论是出家人或居士,如果连这一点都还没有具备,那你的修行最多能得到一点善果,得到一点福报而已,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所以,我们要知因识果,依教奉行,把佛教的道理真正地应用到我们的实践当中去,完善我们的行为,洗刷我们的身心,排除障碍,断除烦恼,让身心清净,如此才能真正地开发智慧。
然后,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我们就要培福,具足资粮。我们的能海上师经过一生的学修,写下了珍贵的《定道资粮颂》。我们在累生累劫中种下了不少的恶因和业力,有的业力轻一点,有的业力重一点。业力重的人在修行中遇到的障碍就多;业力轻而福报大的人的障碍就少一些。在修行时,大福报之人的信念会非常坚定,无论遇到什么状况都不会轻易地退变。有一个比喻,福报大的人就好像是一坨黄金,什么风都不能把它吹走;而没有福报的人,一看到有什么热闹,就动摇了,像是一团棉花或一根鸿毛,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被带走了!
我们学密法,为什么要修加行?修加行的目的,就是培福,具足资粮。如果学人的福报不够,资粮不具足,上师是不会传法给他的。否则,他就会走火入魔。没有具足这个资粮,有些法是不敢修的,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学修密法的,首先要培福;学净土宗的,也要培福。没有福报和资粮的人是会遇到障碍的。所以,培福是很重要的问题。
再则,我们要培福,那么怎样培福呢?最关键的就是发心,即发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劝人为善,弘扬佛法。要做些实际的工作,不要夸夸其谈。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众生,让大家建立起信心。我经常讲,大家不要轻视在寺院里做粗活的人。早上起来,打扫一下卫生,环境清洁了,大家看到便会生起欢喜心。有这样的发心和行动,也是有功德的。有些出家人或居士发心为大众做饭,每天起早摸黑,非常了不起啊!他们把饭做得好一点,大众吃了可以更好地修行。只要他们有这种发心,那么他们做一天饭的功德,要比那些只为自己的人念经一年的功德还要大。我是坐在这个法台上讲法,此言不虚啊!我们看到印光大师做了二十年饭,普贤菩萨也做了二十年饭。所以,我们不要瞧不起这些粗笨的活。当然,我不是说念经就没有功德。但是,我们念经是为什么念?关键在发心。是为自己而念经吗?为了自己没有病,为了自己长寿,为了自己好运气?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念头,念多少都等于零。真正的善念,是不追求什么回报的。所以,我们的修行方向要明确,动机要纯正。
关于发心和功德的关系问题,我这次在川大讲课时也引用了一个经典中记载的事例。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居士为了供养佛陀一盏灯,不惜将仅有的家物拿去变卖。但是,他供养所得到的功德比另一个捐了一车黄金的国王还大。所以,关键在发心。有些人整天拿着个佛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个不停,心里却在打人家的主意,这就是伪善者,发心是有问题的。
我今年六十岁了,自己开着车成天在三个寺院之间跑来跑去,为什么不配一位驾驶员啊?我完全有条件配驾驶员,而且可以配两位驾驶员,三位都可以。按照佛教的规定,我可以随身带两至四位侍者。但是,我没有驾驶员,也经常不带侍者。因为我出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大家寻找一条道路,铺平一条道路,让大家可以跟在我的后面走得平坦一点,少摔跤。如果配了一个驾驶员,那么不需要出车的时候,他又做什么呢?我少占用一个人,寺院里就多出一份力量。佛教协会的会长也好,方丈也好,都是平等的,都要把众生当作父母,多做一点事情,多消一点业障,多培一点福。作为一个佛教协会的会长、三个寺院的方丈,我真的很辛苦。但是,我更了解众生比我还苦。因为众生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啊!众生自以为是,不知道明悟自心,还在烦恼和痛苦中爬行。我要提醒和救度他们啊!
救度众生,不仅需要发心,也需要智慧啊!根据众生的特点和因缘,救度众生可以有四种方式,我称作“四化”,分别是点化、感化、教化和度化。比如对那些善根厚且发心正的人,只要稍微指点一下,他就觉悟了,这就是点化。过去好多的祖师大德就曾因一句话便觉悟了。第二个感化,指修行人的思想或行为使一些有善根的人受到感动,从而生起或坚固了对佛法的信心,这叫感化。所谓教化,就是我们通常的讲经说法。最后一个度化是对一部分根性顽劣的难以调服的众生所采用的方式。背后的这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她的第一个相是慈眉善目的,其他几个相都是威猛相,每支手上都拿着一个用来降伏众生烦恼的法器。所以说,对不同的众生有不同的救度方式。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学佛要依教奉行,要尊师重道。我们学佛之初,首先要端正态度。我们要用佛所教导的正知见来代替我们的分别见,依教奉行,认认真真地按照佛的教导来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是去用来修理别人;要把佛所说的法用到我们的修行上去,不是用到谈玄论道上去。从古到今,释迦牟尼佛和祖师大德都曾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如果我们依法修行,就会得到安乐和智慧,最终得到成就。如果有人不按照佛的教导去做,背离了佛教的教理,轻师慢法,离经叛道,那么也必将是自作自受。
在佛教密宗的教理中,无论是藏密、唐密,还是东密,上师就是一切佛、法、僧的总代表,上师对于学人的修学成就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我们要依教奉行,故要视师如佛。如果我们不按照上师教导的去做,一昧地固守自己的知见,那么永远也得不到空性正见,永远都拘在无常的圈子中爬不出来,更不可能入菩提道。所以,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学密法的人要重视这一点。
在佛教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带着贪心、嗔心和妄心的离经叛道的人能有成就的,在密宗的历史上也没有一个离开了上师的人能有成就的。我们学密法的要在此生成就,在对上师生起信心的基础之上,更要不折不扣地按照上师教导的去修行,发心要端正,开发智慧,觉悟人生。觉悟人生,不仅仅是个人的觉悟,而是要发心与众生一起觉悟。只要有一念这种发心,百千亿劫的业障就消除了。
总之,学佛,方向要明确,要掌握好方法,关键是发心。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今天晚上,我给大家传授一种学佛入门的方法。修行此法,可以直截了当地把我们的自性与佛性融会贯通,即自性融入方法中,方法也融入自性中。这在佛教密宗里叫做瑜伽,就是相应、相互配合的意思。我通过十二年学道、二十多年学佛,其中十年闭关,走出了一条非常便捷的路,即是用三密相应的方法——观想、念咒和结印,直接地把我们的自性融入这个法中,直接把佛及佛性与自己及自性融会在一起。如果我们的自性融于法中,自性就与法性无二。法性一旦圆成,百千界如的三千诸法都从法性中自然流出。实际上,诸法因缘生,缘在自性中。万法不出自性,一法圆成,万法融通。
经过实践证明,只要你们领纳了传承,通过学修,念咒、结印和观想,用我们的自己的力量配合佛的力量,就可以扫清我们的障碍,断除我们的烦恼,开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得到清净的身心。由于我们的三密相应的修行,是以菩提心为前提,发心和修行是结合起来的,所以具有无量的功德。我们的修行,也是正行和加行结合起来,以钻木取火的精神,用突破性的方式,一次到位。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只知道,未得其法,何谈成就?如果我们认认真真地习修,万缘放下,五蕴皆空,就可以在今晚得法而归。以后,如果大家能坚持如法修行,不要说往生,这一生就可以即身成就我们的智慧,成就我们的功德,成就我们的道果。我希望大家在这个非常殊胜的时候来到白塔寺,要不虚此行,得到而归。
希望大家此生能够成就,能够往生到净土。净土有很多,比如说弥勒净土。净土在哪里啊?就在我们的自性中。自身清净则净土生,自身不清净,到哪里都没有净土。我们的心是清净的,那么在任何地方,都不受干扰,都能够成就我们的净土;反之,如果心是散乱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有净土,也不可能往生净土;如果你的心是肮脏的,那等待你的必定是地狱。实际上,净土或地狱跟我们的距离就是那一念之间,就是那一步之遥。你们说是不是啊?是!(众答)这就说明了起心动念是多么的重要啊!
现在有这么好的时节因缘,我们为什么不在这一生成就呢?从我重整甲子的第一天开始,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的这个娑婆世界改造成为人间净土,大家说好不好啊?好!(众答)
阿弥陀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