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厚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三章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

 

  第三章_《般若经》──甚深之一切法空

  第二节 法空性是涅槃的异名(p.142~p.147)

  一、菩萨道的修持心要──般若波罗蜜多(p.142~p.143)

  「佛法」是面对生死流转的现实,经修持而达涅槃理想的实现。

  「大乘佛法」还是面对这一现实,要解脱生死而又长在生死中度脱众生,达到究竟涅槃。这被称为菩萨道的,修持心要是般若波罗蜜多。

  【※「佛法」之般若与「大乘佛法」之般若波罗蜜的差异】

  般若──慧,本为「佛法」达成解脱的根本法门,但要解脱而不舍生死,不着生死而不急求证入涅槃,大乘的般若波罗蜜多,就与「佛法」有点不同了。如《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就充分表示了这一特色。

  二、从《阿含经》与上座系部派佛教之空义看《般若经》之「一切法空」(p.143)

  《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到底表示了什么内容呢?

  【(一)《阿含经》、上座系部派佛教之空义(p.143)】

  上文1一再说到:《阿含经》与部派佛教(上座系),对于「空」的意义,

  诸行空是:「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2,空是无我、无我所的意思。

  涅槃空是:「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涅槃」。3

  依此佛教的早期定义,空在《般若经》中的意义,也就可以明白。

  【(二)《般若经》之空义(p.143~p.145)】

  以下列出三则经文:

  一是鸠摩罗什译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是「下本」。

  二是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本」)。

  三是玄奘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中本」)。

  三则经文的意义,大致相同,都分为二段。

  A、第一段经证:以「甚深涅槃」为主题(p.143~p.145)

  鸠摩罗什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卷7(大正8,566a11~19) 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愿])、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希有世尊!以微妙方便,障色(等法)示涅槃。

  鸠摩罗什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17(大正8,344a3~22) 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如、法性([界])、实际、涅槃。须菩提!如是等法,是为深奥义。……希有世尊!微妙方便力故,令阿惟越致菩萨摩诃萨,离色(等一切法)处涅槃。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

  卷450(大正7,269a5~c2) 甚深义处,谓空、无相、无愿、无([造])作、无生、无灭、寂静、涅槃、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如是等名甚深义处。善现当知!如是所说甚深义处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如来甚奇!微妙方便,为不退转地菩萨摩诃萨,遮遣诸色(等一切法)显示涅槃」。

  第一段:经的上文,说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然后说甚深义,空、无相等。这种种名字,都是涅槃的异名,这是以甚深涅槃为主题的。

  所以说:为不退菩萨,遮遣(或译「障」、「离」、「除」)色等一切法而显示涅槃。这样,空与无相等相同,都是涅槃的异名之一;这是依涅槃而说空的。

  这种种异名,可分为三类:

  (1)果德

  无生、无灭、无染、寂灭、离、涅槃:《阿含经》以来,就是表示涅槃(果)的。

  (2)行门

  空、无相、无愿,是三解脱门。「出世空性」与「无相界」,《阿含经》已用来表示涅槃。三解脱是行门,依此而得(解脱)涅槃,也就依此来表示涅槃。

  (3)理境

  真如、法界、法性、实际。「实际」是大乘特有的4。

  真如等在《阿含经》中,是表示缘起与四谛理的。

  到「中本般若」,真如等作为般若体悟的甚深义。

  这三类──果,行,理境,所有的种种名字,都是表示甚深涅槃的。5

  B、第二段经文:以「一切法空性」为主题(p.143~p.145)

  鸠摩罗什译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卷7(大正8,566c15~25) 我不说一切法空耶?世尊!说耳。须菩提!若空即是无尽,若空即是无量。……如来所说无尽、无量、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涅槃,但以名字方便故说。……一切法皆不可说。须菩提!一切法空相([性])不可得说。

  鸠摩罗什译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17(大正8,45b28~c13) 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须菩提言:世尊!佛说一切法空。世尊!诸法空即是不可尽、无有数、无量、无边。……佛以方便力故分别说,所谓不可尽、无数、无量、无边、无着、空、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染、涅槃,佛种种因缘以方便力说。……一切法不可说,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

  玄奘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

  卷450(大正7,271c7~27) 我先岂不说一切法皆自性(「自性」二字,唐译增)空?……善现!一切法空皆不可说,如来方便说为无尽,或说无数,或说无量,或说无边,或说为空,或说无相,或说无愿,或说无作,或说无生,或说无灭,或说离染,或说寂灭,或说涅槃,或说真如,或说实际,如是等义,皆是如来方便演说。……一切法性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切法性皆毕竟空,无能宣说毕竟空者。

  第二段是:接着说:如菩萨思惟修习,不离甚深般若,得无量无数功德。什么是无量、无数?是超越数量的空义。

  所以说:「我不常说一切法空耶」,法空相([性]),如来说为空、无相、寂灭、涅槃、真如、实际等。一切法性是不可说的,「一切法不可说相即是空,是空不可说」。空性也是不可说的,说为涅槃、真如等,都不过是如来的方便假说而已。

  这段文中,空与涅槃,都是其中的一名,而归于一切法空,这是以一切法空性为主题的。

  ※「涅槃」与「一切法空性」(p.146)

  依教说:「涅槃」是三乘共通的,「法空性」是大乘不共的。

  约理说:「涅槃」与「一切法空性」是相同的。

  三、《般若经》的法空性,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p.146~p.147)

  【(一)引《华严经》〈十地品〉】

  如上引经说外,《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6〈十地品〉(大正9,564b16~c25)说:

  菩萨得无生法忍,入第八地,入不动地。……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乃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何况当生诸世间心!佛子!是菩萨随顺是地,以本愿力故;又诸佛为现其身,……皆作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 ……若诸佛不与菩萨起智慧门者,是菩萨毕竟取于涅槃。

  八地菩萨就是不退转地菩萨。八地得无生法忍6,悟入寂灭无分别法,这是二乘也能得到的。如菩萨的本愿力不足,没有诸佛的劝发,那是要证入涅槃,退落而与二乘一样的。经佛的劝发,菩萨这才(从般若起方便,)起如幻三昧,作利益众生的大业,庄严功德圆满而成佛。

  【(二)引《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8c~569a)说: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观色空,应观受、想、行、识(等一切法)空。应以不散(乱)心观法,无所见亦无所证。……菩萨具足观空,本已生心(即「本愿」)但观空而不证空:我当学空,今是学时,非是证时,不深摄心系于缘中7。……菩萨缘一切众生,系心慈三昧,……过声闻、辟支佛地,住空三昧而不尽漏。须菩提!尔时菩萨行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而不证无相,亦不堕有相。

  《般若经》义,与〈十地品〉说是一致的。「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如以为所作已办,大事已了,那就要证实际,尽诸漏而成为二乘入涅槃的。

  观空而不证空,除了般若外,主要是本愿与慈悲力。《般若经》集出要早些,还没有说到佛力的加持劝发。

  【(三)小结(p.147)】

  总之,《般若经》的空性,就是〈十地品〉的「寂灭无分别法」,如证入,就是涅槃。这说明了,《般若经》的法空性,是依佛说的甚深涅槃而说的。8

  注解

  ^1

  (1)《空之探究》p.123:

  空,有二方面:(一)诸行空,那是无我我所的意思;进而说明为:「常空,恒空,不变易法空,无我我所」。(二)另一方面是:一切烦恼空,空的是烦恼(业苦),也就以空来表示离烦恼(业苦)的涅槃。寂,出离,(止)灭,灭等,也都表示是空的,有「出世空性」的名称。

  (2)参阅《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八节〈诸行空与涅槃空〉p.117~p.123。

  ^2

  《杂阿含经》卷9(232经):「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大正2,56b24~25)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46:「若比丘观有漏取行是空,此有漏取行空中,无有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无我所。作如是思惟时,复更生心心数法,观前思惟心是空,中无有常、不变易法空、无我无我所。」(大正28,350b16~19)

  ^3 《杂阿含经》卷10(262经):「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灭),涅槃。」(大正2,66b17~18)

  ^4《大智度论》卷32:

  「问曰:声闻法中何以不说是如、法性、实际,而摩诃衍法中处处说?

  答曰:声闻法中亦有说处但少耳。如《杂阿含》中说:有一比丘问佛十二因缘法,为是佛作?为是余人作?佛告比丘:我不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诸法如、法相、法位常有,所谓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生故是事生。如无明因缘故诸行,诸行因缘故识,乃至老死因缘故有忧悲苦恼。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灭故是事灭。如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识灭,乃至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如是生灭法,有佛无佛常尔,是处说如。

  如《杂阿含》〈舍利弗师子吼经〉中说:佛问舍利弗一句义,三问三不能答。佛少开示舍利弗已,入于静室,舍利弗集诸比丘语诸比丘言:佛未示我事端,未即能答,今我于此法七日七夜演说其事而不穷尽。复有一比丘白佛:佛入静室后,舍利弗作师子吼而自赞叹。佛语比丘:舍利弗语实不虚。所以者何?舍利弗善通达法性故。

  声闻法中观诸法生灭相是为如;灭一切诸观,得诸法实相,是处说法性。

  问曰:是处但说如、法性,何处复说实际?

  答曰:此二事有因缘故说;实际无因缘故不说实际。

  问曰:实际即是涅槃,为涅槃故佛说十二部经,云何言无因缘?

  答曰:涅槃种种名字说,或名为离,或名为妙,或名为出。如是等则为说实际,但不说名字故言无因缘。」(大正25,298a8-b7)

  ^5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18 ~ p.719:

  般若表示自证的内容,是称为「法相」(唐译「法性」)、「如」、「实际」(应该还有「法性」,唐译「法界」)的,而这就是涅槃。以「空」、「无相」、「无作」来表示涅槃,于是空义日渐发展起来。「离」(远离)、「灭」(寂静、寂灭)、「净」(无染)、「无所有」、「无生」,本来都是原始佛教固有的术语,用来表示涅槃的。

  「下品般若」将这些术语,与「空、无相、无作(无愿)」结合起来,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7(大正8,566a)说:「甚深相者,即是空义,即是无相、无作、无起(唐译或作「无造作」)、无生、无灭、无所有、无染、寂灭、远离、涅槃义」。依「唐译本」,末后一句,是「种种增语,皆显涅槃为甚深义」。可见「空、无相」等,都是表显涅槃深义的。

  到了「中品般若」,更与「如」、「法性」、「实际」等相结合。如上面所引的《小品经》文,在「大品本」中,就是:「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中品般若」进展到:「空、无相、无作」;「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三类名字,作为同一的自证内容。《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469(大正7•375b)说:「诸空等智者,谓菩萨摩诃萨,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智,及真如乃至不思议界智,是名诸空等智」。

  空智与真如等智,合为同一类来说明,与所说深奥义的内容一致。

  这三类名字,「寂灭、远离」等,约离一切妄执,离一切戏论说。

  「如、法性」等,约没有变异性、差别性说;佛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法」是那样「法尔常住」的。

  「空、无相」等,约三三昧所显发说,但并不是因观察而成为「空、无相、无作」的。

  在《般若经》中,由于这三类名义的统一,而表现为悟理、修行、得果的无二无别。

  ^6《华严经》说八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如依《大品般若经》或《大智度论》,则说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

  ^7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97:

  菩萨的般若空慧,是空、无相、无作三三昧。菩萨出发于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所以观空而能够不证空。也要「不深摄心系于缘中」,不能过分的摄心而入深定,因为如定力偏胜,会证入实际而退为二乘的。菩萨的深慧,要悲愿来助成,到第七「等定慧地」,悲心深切,定与慧均等,才能「得无生忍」。无生法是涅槃异名,通达而不证入,所以称为「忍」。

  (2)参见《空之探究》p.152 ~ p.153。

  ^8般若,与涅槃有关的经文不少,参阅印顺法师着《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6~p.657。「中本」、「上本」与此相当的文句,可检阅之。

返回目录

----------------------------------------------------------------------------------------------------------------

更多厚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