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大师的佛教神通思想(大岳法师)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大师的佛教神通思想(大岳法师)
慧思大师的佛教神通思想
南岳佛教协会会长、福严寺方丈大岳法师
所谓神通,又称神通力、神力、通力、通,是指无碍自在、神变不可思议之超自然妙用。一般来说,神通有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前五类神通,简称五通,是佛教和外道共通的。第六种神通,又称漏尽智证通,是佛教特有的神通,需要靠佛教的般若智慧证得。获得神通有多种途径。如《俱舍论》中说:“神境有五,修、生、咒、药、业成故。”意即神通的获得有五种:依修行得、出生报得、持咒成就、依药方得、因业力得。然而神通的获得,最主要的是依靠修行深入禅定。
因为印度宗教中习禅传统的影响,神通在早期佛教中曾占据重要地位,是佛教修行、弘法的重要方便法门。在佛陀时代,佛陀和弟子们在修行、弘法中曾借助神通之力而度化众生、成就佛道。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神通随着印度与西域来华传法的禅师带到中国北方,他们一度依靠神通之力扩大了佛教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佛教盛行修禅习定,通过修禅定获取神通,这成为了当时的一种修行风气。天台宗的先驱者慧思大师在北方生活、成长,深受当时北方习禅风气的影响,在他的禅法中,也包含了大量神通的思想。在他一生的修行、弘法过程中,多次显示神异事迹。为弘扬正法,他曾多次遭受恶比丘毒害,但都借助神通力而得以免死,“怨嫉鸩毒,毒所不伤;异道兴谋,谋不为害”。慧思大师不仅在修行实践中显示神通,而且在其禅学思想中,掺杂了大量修习神通的理论阐述。和他的创新禅法一样,他的神通思想也具有他自己鲜明的特征,并在他的禅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慧思大师的神通思想对于天台宗的影响很大,修习神通的思想后来融入忏法、念佛等仪轨中,成为了天台宗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慧思大师的神通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等著作中。他结合个人修行实践,对神通的修习方法、修行境界、对治目的,有着详细且深入的阐述。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即慧思大师关于修习神通的理论阐述、神通思想的特点、对天台宗风的影响,来对慧思大师的神通思想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
一、慧思大师关于修习神通的理论阐述
1、为护经不灭,入山修行,学“五通神仙”
关于“仙人”和“五通仙”,《佛学大词典》解释:“仙人,梵语曰哩始,称外道之高德者为仙人,以其多入山行道故也。仙果已极,得五种通力,故谓为五通仙。”在《立誓愿文》中,慧思大师反复提到,自己誓愿修行成为“神仙”、“五通仙”、“五通神仙”、“大仙人”、“长寿仙人”等。为何要成为五通神仙呢?这和他强烈的末法忧患意识有关。
从《立誓愿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慧思大师的末法思想来自于他自己亲身体验的刻骨铭心,一方面是北魏太武帝灭佛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自己在讲经弘法过程中数次遭受诸恶论师的人身攻击与毒害。他一再陈述对末法环境下恶浊比丘的厌恶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教现状的忧虑和痛心。末法时代,正法难闻,是因为邪法充斥,佛经无人受持,逐渐毁灭,于是佛法也渐渐湮灭无闻。面对五浊恶世,慧思大师立下大誓愿:“我今誓愿持令不灭,教化众生,至弥勒佛出。佛从癸酉年入涅槃后,至未来贤劫初弥勒成佛时,有五十六亿万岁。我从末法初始立大誓愿,修习苦行,如是过五十六亿万岁,必愿具足佛道功德,见弥勒佛。”
首先,他用实际行动,造金字《般若经》和《法华经》。然后,再发誓愿:“今故入山,忏悔修禅,学五通仙,求无上道,愿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乃学,第六神通,受持释迦,十二部经,及十方佛,所有法藏,并诸菩萨,所有论藏,辩说无碍,十方普现,供养诸佛,于恶世中,持释迦法,令不断绝,于十方佛,法欲尽处,愿悉在彼,持令不灭,誓愿此土,具足十地,种智圆满,成就佛地。”造出金经后,誓愿于恶世中,在五十六亿万岁期间,先成就五通神仙,然后学第六神通。这样的目的,一是受持佛法三藏十二部,辩说无碍,十方普现供养诸佛,于恶世中持释迦法,令不断绝;二是于十方世界,广说佛法,教化众生,于此土具足十地,种智圆满,成就佛地。
如何才能修成五通神仙呢?慧思大师说:“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趣。愿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常得经行修诸禅。愿得深山寂静处,足神丹药修此愿,藉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己身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为了取得成就,他入深山寂静处,收集芝草和神丹,借外丹之力修内丹之实,把个人持戒、精进、禅定除忏悔破戒、障道等重罪,行修诸禅,进得神通。更重要的前提是,学五通神仙是为护佛法、安众生,不是为了修行者个人得到生天和余趣。
2、为度化众生,修四念处,证“如意神通”
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中说:“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智获神通,能降天魔破外道,能度众生断烦恼。”在他的佛法理念中,获得神通的目的是为降天魔破外道、度众生断烦恼。而诸佛也正是通过以深入禅定获得的神通来认识众生根机,然后再说法度众生的:“三世十方无量诸佛,若欲说法度众生时,先入禅定,以十力道种智观察众生根性差别,知其对治得道因缘,以法眼观察竟,以一切种智说法度众生。”
在阿含部的经典中,认为神通的作用力,是依修禅定而获得的,在禅定中经由初禅、二神、三禅而入于四禅,而四禅中修习神通法门,可以修得神通智证,而获得神通力。在禅经《达摩多罗禅经》卷下中说:“根本四禅中,修起五神通。”《修行道地经·数息品》中说:“已得四禅,自在如是,此为五通。”慧思大师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也说:“菩萨为起神通故,修练禅定,从初禅次第入二禅、三禅、四禅、四空定,乃至灭受想定,一心次第入,无杂念心,是时禅波罗蜜转名九次第定。复次,菩萨入初禅时,观入出息,自见其身,皆悉空寂,远离色相,获得神通。乃至四禅,亦复如是。”可见慧思大师要取得神通,是坚持了古来诸佛的传统。
在慧思大师的禅法体系中,主要体现在对四念处的禅观修习中。在《随自意三昧》、《诸法无诤三昧法门》、《法华经安乐行义》三部著作中,慧思大师都谈到修四念处以获得神通的妙用。尤其在《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他专门论述四念处,对于获得神通的操作方法与运用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说观身念处可证得天眼通、如意通,观受念处可证得天眼通、宿命通、如意通,观心念处可证得他心智、天眼通、宿命通、如意通、漏尽通,观法念处可证得如意通。在六种神通中,慧思大师更加注重的是对如意神通的修习证得,在四念处中多次谈到如意神通度化众生的妙用方便。
3、为疾成佛道,修法华三昧,得“大神通”
在慧思大师的修行体系中,《法华经》乃是顿悟法门,不假次第,可疾成佛道。如《法华经安乐行义》开篇即说:“《法华经》者,大乘顿觉,无师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间难信法门。凡是一切新学菩萨,欲求大乘,超过一切诸菩萨,疾成佛道,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可知,疾成佛道就是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如何修习法华三昧?“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无相行,二者有相行。无相四安乐,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诸法本来净。”法华三昧的行法主要体现在有相行和无相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无相行。
利根菩萨行一乘道,具足无相四安乐行,证得法华三昧后,即可获得六根清净之大神通,所见同于诸佛之境界:“有人求道受持《法华》,读诵修行,观法性空,知十八界无所有性,得深禅定,具足四种妙安乐行,得六神通父母所生清净常眼。得此眼时,善知一切诸佛境界,亦知一切众生业缘,色心果报,生死出没,上下好丑,一念悉知。于眼通中,具足十力、十八不共、三明、八解。一切神通,悉在眼通一时具足。”此六根清净,正是慧思大师自己修行所证到的“十信铁轮位”。道宣所述之“解行高明,根识清净,相同初依,能知密藏”,是慧思大师在精进苦修后开悟法华三昧所证之证果。
无相安乐行的重心在菩萨行处中的“忍辱地”。“忍辱地”即“三忍”,是实践法华三昧无相行的重要思想。慧思大师将三忍分为三个层次,即众生忍、法性忍、法界海神通忍。众生忍、法性忍是修行者对众生和法的正确认识,了知诸法实相,破无明烦恼,从而自利利他。忍辱的最高境界是法界海神通忍者,其又名为大忍、神通忍。大忍是指菩萨证得不可思议之神通妙用,能广度一切众生,是纯粹的利他行,故“大忍者,具足五通及第六通,具足四如意足,面对十方诸佛,及诸天王,面对共语,一念能觉一切凡圣,故名大忍。于诸神通心不动,圣道具足,名为圣忍。”修行大忍成就,已具足五通、六通、四如意足等不可思议神通之事。
要如何修学才能达到神通忍呢?菩萨本初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勤修六波罗蜜,而证得涅槃,深入诸法实相。证入空性后,却不见诸佛与众生,即自念无众生可度,此与所发的誓愿相违。此时十方诸佛显现色身,赞叹菩萨念本誓愿,不舍众生,菩萨闻诸佛之语,心生欢喜,获得大神通。“十方诸佛说是语时,菩萨是时闻诸佛语,心大欢喜,即得大神通。虚空中坐,尽见十方一切诸佛,具足一切诸佛智慧,一念尽知十方佛心,亦知一切众生心数,一念悉能遍观察之,一时欲度一切众生。心广大故,名为大忍。具足诸佛大人法故,名曰大忍。为度众生,色身智慧,对机差别,一念心中现一切身,一时说法,一音能作无量音声,无量众生一时成道,是名神通忍。”
大忍是指菩萨证悟后,心量广大,具足诸佛的智慧。菩萨证得大神通后,能具足诸佛的智慧,一念尽知十方诸佛与众生心,一念心能遍观照,广度一切众生。神通忍是指大菩萨证悟之后,为了度化众生,所具备的神通妙用。为了广度众生,菩萨的色身、智慧,随着众生的根机的差别,一念心中能显现一切色身,说法时,一音能作无量音声,使听闻者随类各得解,使得无量众生一时悟入佛道,是名神通忍。这种大神通的获得,来自于修行者与诸佛的感应。
二、慧思大师神通思想的特点
1、严持净戒,专修禅智
佛教提倡悲智双修,即智慧与慈悲具足,而神通只是悲智双修的副产品。所以,神通的引发,是以慈悲、禅定、智慧为基础。佛教说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对于神通的修得,慧思大师说:“欲求佛道持净戒,专修禅智获神通。”为求佛道,必须先严持戒律,这是基础;然后再专心一境,勤修禅定,获得智慧,定慧双修,这样才可以获得神通。戒、定、智三者并重,才是修习神通的基础。
在修学五通神仙、如意神通、神通忍时,慧思大师都特别强调“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为修学五通神仙,慧思大师一开始则说:“今故入山,忏悔修禅。”“我今入山修习苦行,忏悔破戒障道重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忏悔。”《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开头说:“夫欲学一切佛法,先持净戒勤禅定,得一切佛法诸三昧门。”《法华经安乐行义》也说,欲求大乘,疾成佛道,也是“须持戒、忍辱、精进,勤修禅定,专心勤学法华三昧”。忏悔破戒、障道等业障、罪孽,就是为了严持戒律,让心清净。禅修的本质是“心一境性”,即心思专注定着于禅观的境界。因此在禅定中修心是开发神通的关键。当心修到“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时,才可以引发六种神通。
如观四念处,即是在身、受、心、法四处安顿心念,修定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以智慧观察四念处来破除颠倒执着。所以,观四念处,正是依于正念,于止中修定,于观中生慧,止观并重,获取神通,最终在禅定与般若的结合中体达诸法实相。无相行的修习也是如此。无相行是一种禅定法门,行者精进禅定,对于外在的一切事物,心能达到观空,产生般若空观的智慧,故是定慧双修、止观双运。“一切诸法中心相寂灭,毕竟不生故,名为无相行也。常在一切深妙禅定,行住坐卧,饮食语言,一切威仪心常定故。”此观法即在日常生活的六威仪,皆安住于定中,故称“一切威仪心常定”。它是顿觉法门、深妙的禅定,以悟得诸法毕竟不生的空理,故菩萨须达到“毕竟无心想”的境界,方可称为无相行。与诸佛感通的大神通,正是在心相寂灭的深妙禅定中产生的。
太虚大师在《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一文中谈到,中国佛学的特质在于禅,天台宗的三位祖师慧文、慧思、智者,都是受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禅经和大乘佛教经论的影响,依《般若经》、《法华经》修空观即“中道实相禅”。这种实相禅,即依教修心,是依止戒定慧三学严格修行的禅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有宗门禅的对立,但一般修禅者仍以慧思、智者等依教起修、定慧双开的实相禅为尚。由此也可见依定慧而起神通的慧思大师神通思想之特色。
2、慈悲度众,行菩萨道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道众生,指发菩提心,“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的人。菩萨道,是指菩萨修六度万行,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故菩萨道乃成佛之正因,成佛乃菩萨道之结果;欲成佛,必先行菩萨道。菩萨精神的核心是“自利利他”,凡是有自利利他精神的,必然奉持菩萨戒,修习菩萨行,从而获得菩提觉悟,达到佛的境界。大乘佛教的兴起,与菩萨精神的提倡紧密联系。所以,大乘佛教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作为自己的理想,以体现大慈(仁爱万物)、大悲(怜悯众生)的菩萨精神。
慧思大师以弘扬大乘佛法为己任,常常“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引喻,用摄自他”,又能“善识人心,鉴照冥伏,讷于言过,方便诲引,行大慈悲,奉菩萨戒”。大师融摄大小乘禅法,在其著作中使用很多小乘禅法的名称,但依《般若经》和《大智度论》等大乘经论的思想来诠释禅观内容。无论是入山修道,学五通仙人,还是观四念处,证六神通,抑或修法华三昧,行神通忍,都是为了行菩萨道,弘扬大乘佛法,度化一切众生。《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云:“为求佛道,修学甚深微妙禅定,身心得证,断诸烦恼,得一切神通,立大誓愿,度一切众生,是乃名为禅波罗蜜。”“复次,大慈大悲,现如意神通,一切色身,以神通力,入五欲中,遍行六趣,随欲度众生,尔时禅定转名神通波罗蜜。”
为了成就佛道,必须修学禅定。修学禅定,可证菩提,断烦恼,得神通,立誓愿,度众生。据《立誓愿文》记载,慧思大师在二十岁时,因亲历诸多社会苦难,见世无常,众生迷失正道,永无出心,于是起大悲心,立誓求一切神通解脱十方无量众生:“我为众生及为我身求解脱故,发菩提心,立大誓愿,欲求如来一切神通。若不自证,何能度人。先学已证,然后得行。自求道果,为度十方无量众生。为断十方一切众生诸烦恼故,为令十方无量众生通达一切诸法门故,为欲成就十方无量一切众生菩提道故,求无上道。”这种为求如来一切神通来自度度人的菩萨精神,在大师的禅学思想中处处得到体现。即使在修法华三昧,行神通忍,深入诸法实相时,证得空性,上不见诸佛,下不见众生,菩萨依然要念本誓愿,“顾念众生”、“莫舍众生”,即观空而不住于空,需要重返世间,度化众生。
3、融摄本土宗教,广开方便法门
为了“敷扬引喻,用摄自他”,慧思大师在融摄大小乘定慧等法外,还融合了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将其纳入佛教思想体系中。如前所述,在《立誓愿文》中,慧思大师为护佛经不灭,谈到要入深山苦修,藉“外丹”、“内丹”、“芝草”、“神丹”等,成为“神仙”、“五通仙”、“长寿仙人”等,显然吸取了道教的思想内容。慧思大师深受当时广泛流行的长生不死、神仙方术等宗教思想的影响,他竭力从佛教立场出发,把神仙信仰纳入佛教。在遭值诸恶比丘毒害时,慧思便有了“心心专念入深山中”的想法,将武当、南岳作为“入道山”,以便“高骛前贤,以希栖隐”。晚年他带领弟子们来到了属于道教洞天福地的南岳衡山,这应该与道教入山修仙的思想有关系。
在发完愿之后,慧思大师说:“诸佛世尊同证知,梵释四王为证明,日月参辰及星宿,金刚大士及神仙,五岳四海及名山,诸大圣王亦证明,愿以慈悲拥护我,令此誓愿速得成。”其中的日月星辰、五岳四海等显然是中国传统的宗教祭祀与信仰的重要内容,然而慧思大师也将其纳入到自己的佛教思想中。据传记所载,慧思大师到南岳后,与岳神下棋取胜,得地建立道场;又收岳神为佛弟子,为其受戒。这些尽管只是神话传说,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佛教为了适应当地民众的信仰需要,积极吸收与融合当地的宗教信仰。至今,包括福严寺在内的南岳十余座佛教寺庙,还专门辟有岳神殿供奉岳神。
在南岳十年,慧思大师昼谈理义,夜便思择,勤学苦修,精进不已。和以前在北方的修行、弘法对比,显示出更多的神异事迹,更加不可思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悟道三生,即以宿命通感知自己过去三生在南岳修行的事迹。慧思大师圆寂后,其墓塔名为“三生塔”,正是对他与南岳三生有缘的纪念。二是受外道诬陷,为辩清白,大师自南岳飞锡陈都金陵,显示如意通和他心通,引起“举朝属目,道俗倾仰”。首先是辩诬取得胜利,打败了道士,从此佛教在南岳站稳了根基;陈宣帝对其以殊礼,誉称为“大禅师”。 返回南岳后,每年陈主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不受外道干扰后,慧思大师说法倍常,神异难测,“或现形小大,或寂尔藏身,或异香奇色,祥瑞乱举”。
天台宗所依重要经典《法华经》,其卷一<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为利益、安乐众生,诸佛用无量无数方便来演说诸法。在慧思大师看来,发神通、学神仙、供奉岳神等,也是佛教修行成佛的方便法门。广开方便法门,成为了慧思乃至天台宗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陈寅恪先生在《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中所言:“故天台宗内由本体之性质,外受环境之薰习,其思想之推演变迁,遂不期而与道家神仙之学说符合。明乎此,则天台祖师栖止之名山,如武当、南岳、天台等,皆道家所谓神仙洞府,富于灵药,可以治丹之地,固不足为异也。总而言之,天台原始之思想,虽不以神仙为极诣,但视为学佛必经之历程。”
三、慧思大师神通思想与天台宗风
因受印度佛教和西域佛教的影响,中国内地早期禅学以均含有神异成分。这可以从《高僧传》、《续高僧传》的记载得到见证。梁释慧皎在所撰《高僧传》卷十一习禅总论种说:“如是以禅定力,服智慧药。得其力已,还化众生。是以四等六通,由禅而起。八除十入,藉定方成。故知禅定为用大矣哉。自遗教东移,禅道亦授。”“然禅用为显,属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结为凝稣,过石壁而无壅,擎大众而弗遗。”早期的译经僧和禅师如安世高、康僧会等也大多强调禅修变幻莫测的神通。有名的神异僧佛图澄,更是凭借其神异在中国北方地区大力推展佛教。天台宗先驱者慧思大师禅法中杂有的神异成分,无疑与北方禅法传统保持着某种联系,他在地理上从北方转移至南方时,并没有完全抛弃这些神异。
在慧思大师佛学体系中,对神通思想如此重视和强调,这一方面和当时北方传统的修禅风气有关,另一方面,还是来自他自己的个人亲身体验,即末法忧患意识。于外部而言,主要是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摧残和毁灭;于内部而言,佛教内部鱼龙混杂,邪法广布,正法不显。这不能不引起佛教界如慧思大师等有识之士的深深忧虑和思考。如何护持佛教,破除邪法外道,彰显弘扬正法,自度度人,在修行、弘法的途经与方法上不能不做些思考。在安排智者大师弘化金陵前,慧思大师曾谆谆嘱托:“今以付属汝,汝可秉法逗缘,传灯化物,莫作最后断种人也。”为了延续佛种,可以秉法逗缘,开各种方便法门,如此以传灯化物。在慧思大师等天台祖师看来,在五浊恶世中,神通思想即是有力的方便法门。作为方便法门,慧思大师的神通思想源自于所依的大乘经典。除了《法华经》,《般若经》和《大智度论》都有专门章节谈到神通思想及其在度化众生所起的作用。如《般若经》卷八十三<毕定品>云:“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罗蜜。住是神通波罗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宿命智,知众生生死。若菩萨远离神通波罗蜜,不能得饶益众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利益道。”
因为慧思大师的影响,在智者大师的禅法中也含有神通思想。在其禅观著作《摩诃止观》、《童蒙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六妙法门》等都谈到神通的作用与修习。《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十说:“皆言神通者,神名天心,通是智慧性。以天然之智慧,彻照一切色心等法无阂,故名神通。”“欲令学者,知一切神通变化,皆从观禅中出。此诸神通,若在菩萨心中,名神通波罗蜜。”《法华玄义》卷六也说:“妙理难显,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鸹-口+(幻-ㄠ)〕鹊鸣则行人至。小尚有征,大焉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智者大师因其师“恨其定力少耳”,在离开慧思后,一再入山修习禅定,修建忏法。据灌顶撰《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所载,智者大师生前即因禅定之力而有神异之迹。如荆州当阳玉泉寺建立之前,该地“本来荒险,神兽蛇暴”,智者大师到后,“口自咒愿,手又撝略。随所指处,重云叆叇,笼山而来;长虹焕烂,从泉而起。风雨冲溢,歌咏满路”。智者大师去世后,表现出大量的神异事迹,《别传》具体记载有十条,《国清百录》卷三《使者对皇太子问答卷第七十四》载灌顶向杨广陈述五条。智者大师的弟子们也都有神异,据《续高僧传》载,灌顶大师生前多次以神异解救乡人染患、击破海盗侵袭;其同学智璪因神异之故,遇毒不为之伤。
天台宗以印度禅定修习为背景,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坚持印度及西域佛教的神异观念。因为慧思大师的影响,天台宗自创立之时便重视忏悔、念佛,这或许与它的神异观念相应。作为天台佛教的一大特征,神异思想始终被保留在天台宗的修行体系中,从而不断强化该宗的忏悔、念佛活动。尽管天台宗与禅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就这一点而言,两家始终存在着差距。后期禅宗的立场是要彻底摆脱印度佛教的影响,从提升文化品位的角度完成人生意义的追求;而天台的宗旨是要在两个层面上实现对佛教理想的追求,即不仅要保证高层次的佛教学说的推进,同时也要落实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天台宗教学说的高超绝妙、精湛绝伦,与该宗神异信仰及忏悔修行形成鲜明对照,但又以圆融统一的思想原理作出巧妙安排。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