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的殊胜因缘(徐孙铭)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来源:   作者:徐孙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思大师思想研究: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的殊胜因缘(徐孙铭)

 

  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的殊胜因缘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徐孙铭

  一、结下一生三生之情缘

  人都有一生之缘,可是慧思大师不仅说自己有三生,而且与南岳有三生的深厚情缘。

  慧思大师“三生”在南岳修行之说,从物质不灭和生物体信息的保存、复制与迁移链接来说,也许不无道理(后者只能证悟,目前无法通过科学证实或证伪);从道德实践来说,每个人每日每时都在生死、“六道”中“轮回”,稍一不慎,就可能堕落;从信仰层面说,慧思《发誓愿文》说“我今誓愿持令不灭,教化众生,至弥勒佛出。”就是指生生世世愿坚持戒律、持颂经典,永不退堕,是其坚强的道德意志力,普度众生、敢于担当精神的体现。因此,从其愿力和宗教情感来说,觉者不仅有三生,实际上有多生,我们不能仅从科学实证的角度,一听说“三生”,就以“迷信”加以否定,而应从物质不灭、三世轮回、修行境界、心理体验、禅定的深层觉受、情感等方面来分析和体悟。如此,则一生三生,三生一生,不三而一,不一而三,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洞察一乘三乘之佛缘

  从慧思的修持看,他毕生高扬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弘扬大乘经典,十五岁出家修道,勤诵《法华》等大乘经典,精进苦行;二十岁发菩提心,立大誓愿,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四处弘宣大乘禅法,在小乘禅法盛行、大乘义理流于空谈之时,他的宣讲不断受到阻挠和攻击,乃至几次遭人毒害,几乎丧命。慧思将慧文禅师所发明的“一心三观”的方法与《法华经》的义理联系起来,证得了“法华三昧”。其“由定发慧”、“定慧双开”的思想,为智顗大师所继承和发扬,成为天台宗佛教实践的主要方法。慧思、智顗融通大小乘,讲经说法,辩才无碍,思想博大,著作宏富。他们融大小乘为一乘,一乘三乘、三乘一乘圆融无碍。

  纵观佛教的发展历史,佛教在印度诞生以来,由原始佛教的一乘,到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为大小乘,再到大小乘佛教先后传入中国,乃至密乘从印度传入长安形成唐密,同时传入中国藏地,形成藏密,由中土大唐传入日本,成为东密。从无乘到有乘,从一乘到小大密三乘,乃至会三归一,不一而三,不三而一。如此,则将上述“大乘”的组合字解读为:“看似无乘却有乘,小乘大乘一大乘。一乘千乘千归一,一乘原来归无乘。”也许不无道理。

  三、烛破法性无明之法缘

  慧思着重弘传大乘禅观法门,后来传弟子智顗,也以禅观为主,天台承受的圆顿止观也是慧思禅师所说的圆顿之义。

  就以真如与虚妄、法性与无明、涅槃与烦恼的辩证关系来说,一般认为,“不觉灭故,方证净心”,破除无明,方显清净法性;破除烦恼,才能趣入涅槃境界。但是,慧思接受《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想,认为真如实相与虚妄之物既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从法性与无明来说,智顗大师《摩诃止观》卷二下说:“《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若人离贪欲而更求菩提,譬如天与地。贪欲即菩提。”把道与贪欲、法性与无明辩证地统一起来,这也是人们所不容易接受的。贪欲障碍入道,与菩提道是对立的,但二者的对立也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统一的。《无生经》说:“勿分别贪欲,贪欲性是道,烦恼先自无,未来亦无有,能如是信解,便得无生忍。”“食色,性也”,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欲望是生存所需要的,自有其道理,有其合符道理之处(而过度的贪欲是不可取的);烦恼也不是人生本来就有的,是后来才有的,而且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这种把贪嗔痴与涅槃、无明与法性统一起来的辩证思想也并非所有人都能认同的。

  况且,这种圆顿法门不是任何时候都可说、任何人都能应机的。因此,对于佛教的圆顿法门,必须选择不同的根机、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对象弘扬,甚至突出不同的重点,才能使人信受奉行。无明与法性的同一性,不能离开其时间、地点和条件,绝不能一概而论。这不仅关系到佛教义理、真谛能否得到正确的解悟和把握,而且关系到出世间法与世间法能否相适应而圆融无碍。

  慧思在圆证以《法华经》为主的圆顿法门之前屡遭磨难,或许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完全掌握真与妄、法性与无明、烦恼与涅槃的辩证法,不能圆融一与多、真谛与俗谛、烦恼与菩提、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故为一些恶论师所不容。所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提高弘道者的自身素质是法运昌盛的根本,这或许是慧思及其弟子智顗大师与南岳佛教的殊胜因缘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的启迪。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