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十一讲 证相六妙门的功德妙能
宋智明:六妙门修证全书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十一讲 证相六妙门的功德妙能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果证,说不具足。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
修因中具有果相,果德中含有因行。解行相应叫做证。所以说证相乃是为了给行人印证心地起见,如能符合其中某种证相,就能了知自己的位次,不会产生滥称圣位的过失。
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六妙门摄一切机,融一切行,所以在证相上也有四种的不同。
云何次第证?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历别是次第相对应的禅门,相生是依次证入的法门,二者都是次第的。
第二互证,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
妙门中论证相。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或有行者於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当知於数息中证於随门。
这第二种证相属於互证,也就是修一法时出现其余法门的证相。从第三妙门至第六妙门的四种法,没有固定的次第,都有互证的可能性。
文中行数息时开发十六触的善根,应该是所证的本相,但是如果见三十六物,就已经属於随门的证相了,所以说是不定的证相。
复有行者於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入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空寂之相,当知於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
凡是证入空寂之定,不管浅深,都属於止门的禅定相。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腱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於数息中证观门禅也。这是定心中出现有相的观境,所以属於观门的禅定证相。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
等,巧慧方便,思觉心起,破折诸法,反本还源,当知於数息中证还门禅也。
一切照於谛理的智慧,都是为了破执著而归真源,所以属於还门的禅定证相。
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无所依倚,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修法到了寂灭一切惑、明照一切法、清净无碍时,就是证入净门的禅道之相。此则略说於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定,未必悉如今说,余随、止、观、还、净,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
修禅法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证相,全靠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所以不能死执文字相而昧于当下具体的情况,应当不断积累经验,善巧化转,方能愈入愈深。
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推究互证的原因,无非二种,一是所修法的法缘影响;二是过去世曾修过的禅定业的业缘。一属新熏,一属旧习的开发,所以形成了不定。《渐次止观》中有大量篇幅阐释此意。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此的依第七旋转修故发。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第三种证相是旋转证,是通过善巧的旋转性的修习,达到心慧开发的悟解与实际相应的行持的二种证相。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行者於数息中,巧慧旋转修习故。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证浅定,於此等定中,豁然心慧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觉知法门。
这是解释旋转解的开发的现象。举数息为例,运用善巧的智慧旋转地修习,证得或深或浅的禅定,依定而观,豁然之间心地智慧迸射而出,再以此慧旋转于觉了的识心之中,悟解真性了无疑虑与障碍,它是自然而显,故所以不须藉助心念的思惟作用,即能够任运地旋转觉识的法门。
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想,二者解俗总相。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于一总相法中,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总相是对整体把握与悟解,别相是差别入微的透徹。解真即对真谛的悟入,解俗即对俗语谛的明了。真谛有实理与异解的不同,俗谛有实存与变化的差异,所以通过对总别二相的旋转觉了识知而悟解一切性相诸法。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恶自息。
修行者如能依据自心所证入的悟解,使心念不违背自己的言说,心与口达成相应一致,使法门时时现前,心的行持坚固不退,这样如果任意增长,而不依赖心念的策发之力,那么,一切善净功德自然生长,一切诸染之过自得息灭。这是依悟力自然修行的最好进道办法。
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
依悟解之力自然行道,也有总相与别相的不同,因此有时行於真谛,有时行於俗谛;有时与总相相应,有时与别相相应;而所人的法门有显现与不显现的差别,这是因其力气不充足的缘故。仅举数门,其余五门也是同样的含义。因此,在功行地中,应当自细谛观思惟,掌握其中的真意而广摄所对应的法门。
禅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由旋转修因的解行,而证得旋陀罗尼门的果用。这果用包括无碍辩才的随机妙谈,与巧慧方便的实际妙用。所以能遮一切恶法不令生起,持一切功德不令漏失。任运地行证这一总持门,必然地在不久之後入於菩萨深位,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
圆证是最究竟的圆满成就,通过观心与圆观两种方法下手做工夫的人,修到现行圆成时,就能显发圆证的功德妙能。
证有二种:一者解证,无碍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二者会证,妙慧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
圆证分为两种:圆识法界的事理是解证,即大开圆解的彻悟之境,此时具有无碍的善巧智慧,并且自然显现,不用分别的心念去缘虑。圆明遍照法界的性相是会证,大智通达,一切事理均无障碍,这是微妙的智慧,从本源上开发後的自然妙用。
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申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所证的相有浅深两种,未破无明的证相的极致是圆十信位的六根清净相,属於“相似即佛”的证相。已破无明,分证三德秘藏的初心已经同佛一样化显无碍,所以属於真实证相。
云阿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一切色法随顺於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还於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於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亦名为还门。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别,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爱,名为净门。
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相似证六妙门是从现象到功能再到智体来表述的。
第一、是眼根所数的十方世界凡圣色心的一切现象的广大无边之量。
第二、一切万物都是随顺眼根,根色之间没有对立矛盾,是共相顺而一致显现。
第三、正用眼根见万象时,识性寂然不动,是即用而止不动而显的止门证相。
第四、虽然在寂然心中宛见诸佛国土,但却无有二相可得,唯一体之所现,不立差别的执取,所以能通达一切万法而不被物累,并且能善巧分别,照了诸法的本性,这是圆观观门的体现。
第五、六根互用,还归无二;自他互显,通达无碍。这是明了照智还本之际,融消了根与根之间的隔碍,所以达成不一不异的境地。这是还门的回互机用。
第六、专指智体在事用上的清净的功德。即不起了知、无染、不住不著、离法爱等。但仍有这些名目在,仍未证入性地而圆三身,所以这里的净门仅是相似的智其余的五根也同样具有如上的意义,可参阅《法华经》。
云何名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为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_别对是以六妙门的不同妙能相对住、行、向、地、等、妙的六级证境,这是随门立位的方便。
二通对者,有三种证,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通对是通一切证相过程的三个根本层次,其中初证最为重要。
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慧。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
“阿”字是华严字母的每一个字音,代表无——真空寂灭的无生之性。所以菩萨证入阿字门也叫做初发心住,住入三德秘藏的不思议境界,得证真实的无生法忍的大智慧。这时能够在一念——非真非妄的性海妙能的圆心之中,数尽微尘世界中的四圣法界的一切心行与无量法门,这是广大圆明妙心所显发的功能。因特指从“无”显现数的功德,故为数门的初证。
能於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乘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条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著,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
随门的证相是事业的随顺,止门的证相是三昧的成就与妄习的息灭。观门的证相是觉了法相与具足观智。还门的证相是通达诸法与神变调伏。净门的证相是在无染著中庄严国土、令众生入三乘道。五种妙门都在一念心中的显现妙用。
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开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昧,不思议一实境界也。广说如《华严经》中所明,是为初住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初心菩萨证入了这个法门,也正如《华严经》所说的,也可以称作佛了!因为已经得到般若的正智慧,打开了如来秘藏,显现了真实法身,具足了首楞严的三昧,明澈地见到了佛性,常住在大涅槃中,入於法华三昧的不可思议的一体实相的境界。所以圆满地分证了佛果上的妙德。
关於初证的具体境相,《华严经·十住品》中有全面的论述。 这是初住所证不可思议六妙门的真实圆德。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中证就是除初证与究竟证的两头以外的中间品位,是性德不断分证开发的四十个过程。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後心菩萨入「荼」字门,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於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
「荼」字是华严四十二个字母的最後一个,有圆满究竟之意。所以等觉位的後心菩萨证入「荼」字门,获得一念相应智慧,顿断生相无明,於是妙觉现前,穷尽地照了法界,对於六种微妙法门,究竟地通达无碍,功德妙用普备圆具而无所缺少与损减。这就是究竟圆满的六妙门啊!
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圆极之殊。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
其余五种妙门证相之意相同,但愈是深人就愈加圆妙至极,所以在行位上也有差别。因此,佛在《璎珞经》中说:「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与十地的十圣位,仍有无明未尽,实报未空,所以在无生法忍中而行於道妙,只有佛能够穷尽法性之源。《法华经》讲到诸法实相时,佛也说:「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地穷尽诸法相。
经中的真意是指向圆人行於圆道时所用的言教与行证,才作这样的比较之说。
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故《大品经》言:「初阿後茶,其意无别。」《涅槃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华严经》云:「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法华经》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上是从教道来说明行人的证人的差异,逭里是依据理性的本性来立论,所以法界本来圆通,诸佛、菩萨所证的法门,也就始终不二。明白了这一层意旨,处处归真,时时无著,不落在所证的浅深品位上,自然有超然无碍的妙用现前。否则如果修行人被次第品位所束缚,就易形成比较心理,而成黏著的过失,难以返照本性,开启圆明道用。
所引四部经典全都旨归不二。修观的人如能在最初的因地里,圆解了不二的妙义,那么,他在整个修学与悟证的进程中,就不被一切差别相所影响,而能直入究竟之果,成就圆满大道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