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调和第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   作者:果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煜法师:《天台小止观》讲记 调和第四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调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气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我想这就文字上应该没有困难,尤其各位在初级班时,也听过《小止观》了,因此在文字上,我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讲述!首先说明一个观念:何谓调和?在佛法里常讲到因缘所生法,要成就一件事情,是要很多因缘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缘没有调好,就会影响整个大局;而要修禅定也是一样,要具足众多的因缘,而且这因缘要互相调和,才能使修定、修心能够成就。很多人虽然也知道要精进努力,但因为见识不够,往往只是看重其中一项因素,虽然很努力地做;但不能得到比较好的成就!为什么?因为没有看到诸多因缘,要很多因缘才能成就;尤其在学佛者,常常会有一种偏差的观念,认为一切唯心造!认为只要我努力就好了!但在很多的主客观的因素,没有配合好,还是没办法成就。所以所谓调和,从佛理而言,主要就是要调和众因缘。所需要的因缘,都能调和得很好,自然三昧能够成就。在这边所讲的主要是讲五者,前面廿五方便,甚至整本书,其实都是在讲调和,我现在就把所要调的项目,先列一个总纲,然后再作详细的说明:

  ¨ 调和总纲归纳

  首先要调和外在的环境:也就说在什么地方打坐?像书上所讲在寂静处!闲居静处,不做众事!这主要指外在的环境、天然的环境,我们初学禅坐者,不可能跑到闹市里面去打坐,也坐不好;刚开始一定要有比较好的客观、物理环境让我们来坐,这是属于最外在的。

  第二种是属于人事的环境:人跟事,指我们生活的环境,譬如说:我们要打坐,又要种田,出坡,从早上忙到晚上,很忙碌,气比较粗,心也比较没办法定;或者大家虽然表面不忙碌,但心里很忙碌,为什么?因为那地方,没有管理得很好,大家人事上不和谐,有很多情绪,这个看那个不顺眼,那个看这个有问题。每天有很多的情绪,这种人事的环境不好,我们一样没办法打坐,因为一坐下来,就是满脑子在这些人事的杂念里打转。第一个是环境,第一种是物的环境,第二种是人的环境。息诸缘务,就是没有很多杂事,这跟人事的环境比较会有关系。

  身体状况:打坐能不能坐得好,跟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身体的状况体质比较差,或者病,或者弱,或者天生容易昏沉、散乱,这跟他的体质有关系,因此体质不好,打坐比较不容易进步。体质有属于累生累劫的习气业障,也有是跟今生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系;所以这里所讲的要调饮食、睡眠、或者前面所讲的,衣食具足、调身、甚至调息,这跟我们当下的生理状况有关系,生理状况不好,要打坐修定比较困难!

  其次就是心理状况:主要是讲我们当下的情绪,书上所讲的去五盖─贪、瞋、睡眠、掉悔、疑盖等等,跟我们当下的情绪心理状况有关系,心不能清净平定,打坐不太容易调适,或者说呵五欲,我们如果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望太重,一样会障定。

  物,可说是物理;人可说是伦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道理或者讲哲理,我们一个人做事的观念。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对空理,对缘起的体会跟了解;一个人的见识、观念,对打坐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佛法而言,主要是讲对于缘起、无我、空,这些的种种理论的深入了解。

  所以所谓调和众事,就是从调境─外在的环境;调伦理,调我们人生活的环境,调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还有调我们对道理上的了解,这几个大纲,在下面其实观念上有很多的细节,前面的廿五方便,都可以归纳到这细节里面。譬如:前面讲到没有犯戒!没有犯戒,大概可以归纳到一种心里状态,就是心能够安!也就说不犯戒,心能够不产生慌恐矛盾等等, 大概廿五方便,都可以归入这几个大纲里,今天调和的部份,主要是讲生理的部份居多,我们对于生理跟心理的一部份,也就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所谓的众因缘生法,就是要使这几个大项目,都能够调理得很好,我们才可能成就!

  有人只注重于讲道理,有人只注重于身体上的健康,更有人只是很辛苦的要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外在环境;而对其他如果不能协调,还是不能成就。这是第一点讲到所谓:调和。泥─不强不软,这就是中道,有人只是偏重于对身体,有人偏重于心识,这样都是有所偏。因此今天主要是讲就饮食、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等等。

  ¨            调和众事:廿五方便之归纳:

  (一)调和外在环境:

  物:物理环境───闲居静处

  人:人事、人伦──息诸缘务

  (二)调和生理状况:

  体质故;累劫因缘等────令我们病弱易昏沉等

  调:食、睡、身、息、心──调和五事

  (三)调和心理状态:

  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弃盖。这与情绪心理有关

  诃五欲:

  (四)调和道理的认知:

  进行五法。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一)调食:饮食。我们都知道人活着就必需饮食,饮食主要的对象,就是要调身体,在我们一般人,有人把身体看得太重视,变成对这身体太照顾,很多人对饮食很挑剔,对食衣住行,对容貌,花了很多时间,把调养身体当作他的目的,世间人有,也有一些道教常常以修身练气。但这身体,在佛法而言,终归是有老病死的一天,所以把身体练好,绝对不会是最后的目的。因为你把这身体再怎么练,最后他还是会死的;反之也有一些人,就像刚才所说认为:『一切唯心造』,对身体不适当照料,这也不是中道。依佛法言:身体是修道的工具,我们要修行,不管是闻思修等等,都是需要透过身体才能成就的,所以对身体不能太重视它,也不能太轻忽它!太重视它!就变成把手段当成目的,调身只是调心的一种手段,调心才是目的;但如果手段工具都没有用好,则心也不能够调不好!

  这是首先讲到对调身的一种观念:身要调,但调好是要拿来用的,主要用来修行。调身,主要是通过饮食、睡眠及运动。这里第一调饮食、第二调节睡眠、第三调身,调身其实包括动跟静。动包括运动、平常的一些劳务,我们先讲到大纲,然后再讲到饮食。

  在佛法里有一种观法,称为食─不净观:因为一般众生,有些人对于饮食太执着了,所以用不净观来对治;认为食物吃下去,这时候好吃,过一阵子,吃到喉咙里面就变成津沫,到胃肠就变成大、小便等等,用不净观来对治我们对食物的贪欲,但用不净观对治是有一些效果;但有时候让我们在生活上,比较不容易调适;所以在佛法比较常讲的就是药食,对于食物只是当作药。在戒律上有讲到食药─是指饮食的意思。我们吃时,要把饮食当作吃药的心态来受用,这样在心里上,我们既不会不吃,也不会去讲究!花很多时间,饮食第一点是讲到观念,不能不吃,但要把它当作药来吃。

  ¨            其次讲到质跟量

  首先讲量─饮食是为了资身进道,这是观念,为了修道所以要养身,为了要养身,所以要调饮食。食如果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如果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应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吃要吃多少呢?当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就一般而言:吃饭就是所谓的七、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尤其对打坐而言,比较容易昏沉;因为我们吃过之后,很多的气血都下降到肠胃里面消化食物,因为气血都集中在小腹、肠胃之中;脑部的气血比较少,就很容易昏沉!我们都知道吃过饭之后,比较容易昏沉。所以吃,只要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这又牵涉到所谓的早餐,午餐跟晚餐的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首先度五比丘,那时候只讲日中一食,所以中餐在律典上称为正食,正餐的意思;后来为了某些信众的要求,或者成就他们修福,所以有吃早粥称为小食;至于晚餐我们都知道,在戒律里面有所谓过午不食;如果我们就戒律来看,过午不食这条戒,并不是很早就制定的,有他的特殊的因缘。因为当时的出家众,都是出去托钵,如果中午出去托钵一次,下午再去托钵一次,这托钵,有时候都是要走好几公里的路,譬如:一个阿兰若比丘住在山上,出去一次,再回来一次,就半天了!如果早上也吃,下午也吃,一天就泡掉了!就专修打坐者而言,他饮食的需求比较少。而且又因为晚上天黑了,再去托钵,对自己跟别人,都不方便。因为你托完之后,走夜路回去,就像在戒律中,有位比丘,因为晚上去托钵,把人家吓到而致流产。也就说晚上托钵,无论是对自己的修行,或对当时的环境,都不太方便,所以有过午不食这条戒。这条戒,在中国并不太实行;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禅宗,常常都要出坡,自己要耕田、要去砍材、挑水,所以在中国对这条戒律,尤其是住在深山里的禅苑里面把晚餐称为药食。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环境,除非你是专修闭关,有比较好的环境,少事少业,可以过午不食;一般人可能还是要吃,但不要吃的太多;就中国人的讲法,所谓阴阳: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所以晚上要休息,人要休息,肠胃也要休息,所以晚上如果要吃,吃一些,不要吃太多,现在有一些在家人,甚至有一些出家人,因为晚上可能还要请客,应酬,晚上不仅要吃,而且比白天,早餐,中午都还要多,所以这样一种饮食习惯,对自己就有很不好的影响;也就说大致而言,吃!是要吃,但吃得多少?这是一个问题。

  另外我们常讲一句话:『禅悦为食』。从前面讲到这里,这是指一般人在开始打坐之前的一种状况,要吃─不要太多,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中餐多吃,早餐也吃,晚餐少吃!如果对打坐而言,在道家有句话称为:『气足不思食。』气比较足就不思饮食!打坐坐了一段时间之后,气会比较足,所以在气足的状态,会比较不想吃饭;气足,又有的是属于常态的,有的是属于病态。我们都有一种前兆,像有人如果饭前吃了甜的东西,那餐就会比较吃不下去!为什么?因为甜的食物,比较容易形成脉胀、脉塞!就感觉好象气足了,因为脉已经碰到障碍,没办法再进去了,这脉本来还有很多管道这样去,但是这边已经堵塞了,好象很快就满了。

  气足不思食,有时候是属于真的足了,有时是脉碰到障碍,使我们的气没有办法再补充,所以感觉到气足了,因此在我们打坐的过程之中,每个人都有脉障的,就是我们气脉上都有障碍;有时气慢慢地充足,充足到最后,脉障的时候,不能再充足了,在那个阶段,就会不太想吃;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障碍慢慢消失了,又觉得很想吃,好象觉得吃不饱一样。所以对这种现象,我们有这样的知识,就不会觉得奇怪,我怎么前一阵子,都不想吃饭,过一阵子,又很想吃,每天一上坐,都希望别人不要吃,都留给我吃好了,然后就变得比较馋嘴,像我以前自己住山时,因为打坐时间比较多,有时候不止三餐,且三餐外还要吃点心,因为那时脉的障碍一通过之后,自己就会觉得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容纳。这是指我们打坐的自己饮食的量,量在打坐的过程之中,也会有这种变化。

  复次: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 常乐在闲处 心静乐精进 是名诸佛教。

  食物的选择:吃东西也要有所选择,一个大原则就是气脉的通畅对打坐有很大的影响,有些饮食对气脉比较容易形成障碍,那些饮食就要避免,或者有些东西比较容易泄气,那些饮食也要避免。如果就中医书上,所见到的,有几种要避免的。

  第一种称为生冷:并不是指没有煮熟或已经冷掉的食物;像中国人常讲比较冷的像:白罗卜、白菜,体质比较不好的人,比较敏感,吃多了利尿会比较多、那种比较容易泄气。

  第二种称为辛辣,广义可包括过味。辛辣:像姜在中医而言:辛可以通气。因为少吃可以通气,多吃则泄气;所以很多人如果受了风寒,吃姜有帮助,因为可以把身上的寒气逼出体外。如果身上没有寒气,你又吃得很多,会把自己原来的气都逼出去,而没气了,所以辛辣,少吃对身体有帮助,多吃反而不好。

  反之,所谓过味:例如:太甜、太苦、辛辣,酸味太重都不好,尤其甜的东西,刚才已经讲到,甜食在中医上面讲到:『甘则缓』缓是缓慢,吃多了,气血循环会比较不会流利

  第三类称为油腻。当然就这大原则我们可以确定是素食比吃荤食好!因为荤食,大部分都比较油腻;也有人以为吃素没有油,所以每次都用了很多油,油吃多比较不容易消化;所以油腻对打坐不好,还有一种是油炸过的东西,像到素食餐厅,有一半的食物是油炸的,油炸不只是油,而且炸过,比较容易上火,这对打坐更不利。

  第四种称为菇菌类:香菇、木耳。这也很奇怪,很多人送我们礼物,有一半是这类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是长在比较阴湿的地方,所以对我们脉而言,不是很好的。

  第五类称为发物:何谓发物,就是有些食物,吃了比较容易引发旧病。譬如:花生、芥菜之类。也就说食物,除了吃素比较好之外,在素食里面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几个项目是从中医上面见到,对我们身体比较不好的。

  瑜伽食物:所谓的自然食物。如果一样食物经过很多加工之后,那样的东西事实上比较没有生命,生机已经比较没有而变成一种渣滓。像我们最平常讲的黄豆做成豆包,豆包再制成豆鸡,变到最后,你不知道在吃什么东西?愈后面的就是加工愈多,事实上生机愈少;所以吃,就瑜伽的观念而言:重要的是不要吃太精致的食物,就是经过很多次加工的食物,对我们是不好的。或者有人切的很细,营养比较容易跑掉。在中国人很奇怪的想法,要请客喜欢请细桌,切的细细的,吃的人得不到好处,而做的人也很累。所以这也是一种观念,就瑜伽的观念而言:就是要简单!能够生吃最好,或者简单的快火稍微炒一下就好,不要经过很多的过程来煮一样东西,这对修道人而言是浪费时间,对我们的身体而言,也没有什么好处也!

  ¨            另外瑜伽再把食物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称为悦性食物;第二类称为惰性食物;第三类称为变性食物。所谓悦性食物:就是吃了对身心都有帮助;惰性对身心都没有帮助;变性是说对身体有帮助,对心理没有帮助,详细的饮食,我并没有记得很清楚,但大致而言,也就说那些看起来,比较清淡的饮食,会比较上是属于悦性食物。像生茶跟熟茶就不一样!生茶因为发酵的程度没有那么深,就比较好,或者说熟茶比较上火,咖啡都比较不好!简单讲:有人以为吃水果就都好,但如果查瑜伽的书,水果也有很多是属于惰性食物。像:水果中水梨、苹果都是汁多而比较清淡的;有些刚好相反像柿子、芒果、榴莲,这些东西味道很不一样,而且很多异彩,多半是属于惰性食物。所以我们不要想,水果都是好!其实就瑜伽而言: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也就说调饮食,我们刚才讲的一个是观念,把饮食当药来吃,不要当作享受!在量上而言大致是七八分饱,不要太多或太少;就食而言对这些有不良影响的,需要稍微注意一下!所以这下面所讲的,如果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如果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就是刚才讲的那几大类,所以不管是从中医所讲的这五大类或从瑜伽所讲的精致的食物,悦性的食物,惰性食物,变性食物,这些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想说我们吃素的能吃的就已经很少了,又东挑四挑,那就没几样了!我们刚才说到饮食就佛法而言,只是把它当作吃药,为了修养身体。这是讲到调饮食部分!

  第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覆惑,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上亦复丧失功夫,所能令心暗晦,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清气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二、睡眠

  睡眠跟饮食一样也是需要的,也是为调养我们的身体,而睡要睡多少呢?可分两点说明:

  (A)多寡

  一、与气血流畅有关:人要睡得很多,体质不好者,气血不流畅,要睡得很多。像:虚胖者,大概一天要睡十个钟头都不太够,就是因为体质不好,气血不流畅,就是整天给他睡,他也睡得着!如果是这样的人怎么办?让他一直睡下去吗?最好藉由饮食、运动、打坐改变他的体质。

  二、依季节性而分:我们在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其实各有长短,夏天─昼长夜短;冬天刚好相反─昼短夜长,所以夏天睡得少,而冬天睡得多,这是中医上面所讲的;一天到底要睡几个钟头?其实每个人不一定!有的人睡四五个钟头就够了,也有人睡七八个钟头,还不够!

  在佛法上其实没有这种讲法,但在很多修行人有这样的做法,所谓不倒单。能不能修?我可以告诉各位是:不倒单,不必刻意的去修,刚才讲到一个问题,气血很流畅的人,睡眠可以减少,可以借着饮食、运动,尤其禅定的方法,能够调适我们的气血;如果气血能够调到非常流畅的状态,这时睡眠自然能够减少,就能慢慢地以禅坐代替睡眠。也就说:我个人能够了解,为什么我们要睡眠?因为我们心脏在中间,如果你的头部需要血,这样打上去;然后脚这样抽上来,这样有上有下的,当然就做工而言,躺平的比较省事。所以人花一些时间在睡眠。如果上下气血很顺畅,阻力很少,虽然上下走的路程虽多,但所花的心力不多,他可以用打坐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养,所以我个人认为不倒单,不需要刻意练,你要练的是禅坐的功夫;有人不倒单,坐成这样子!晚上没有休息够,整天也不太清醒,那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如果能够练成不倒单,是因为练禅坐,练到功夫纯熟了,就自然成就的;刻意去练,我觉得没有必要!

  三、睡眠的时间:在经典上面讲: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初夜,是指傍晚六点到晚上十点;后夜,凌晨两点到清晨六点;中夜,晚上十点到隔夜凌晨两点,中间有四个钟头,是可以睡眠的;但事实上一般人四个小时是不够的,可能须六七个小时。那时因为在释迦座下的弟子,都是修禅定的多,所以对他们而言:四个钟头也就够了!这是讲到睡眠的多少,也是就大部份人而言。打坐坐得好,可以不用睡眠。

  (B)昏沉现象

  打坐有时候我们会碰到相当昏沉的状态,这种昏沉你检查不出结果,如果是白天工作太累的昏沉,好象还说得过去,或者生病而昏沉,也说得过去,有人跟平常一样,但打坐到了一个阶段,就变成非常的昏沉;这种现象,也是说我们的气脉碰到障碍,尤其往头部的脉碰到障碍,如果往头部的脉碰到障碍,气没办法上头部,打坐的时候,头就勾下来。这样的状况,可能会持续好几个月,我们简单讲:也许前三十分钟坐起来,好象还清醒能够数息;但三十分钟之后,就开始慢慢不省人事,这样不省人事,大概要三四十分钟之后,又开始清醒过来了;这是为什么?我们刚才讲到,这是因为气脉上面碰到障碍,所以气脉经过三四十分钟后,气脉能够慢慢通过到头部,所以又慢慢清醒过来。

  所以在这种状态,每个人脉都会有障碍的,所以在某一个阶段经常会有昏沉的现象,就是要熬过去,没有其它的方法;如果你想说现在提不起劲,干脆去睡觉了!你这问题,就永远卡在这里。所以如果确定这昏沉是属于气脉上的障碍,那你就是没有办法用功,还是要继续坐,因为等到捱过之后,就会慢慢清楚了。

  另外一种现象,是刚好相反,就说我们的气血能够上得了头部而下不来,因为就大部份人而言,上去还是比较容易的,要下来比较困难;如果就一般而言就是动脉、静脉,上去是动脉属阳;下来是静脉属阴,而阴脉更不容易通。所以有人上去了就下不来,下不来就睡不着觉,觉得头脑好象清楚,其实不是很清楚;但妄想杂念很多,整夜睡不着觉!这在打坐者,也有这样的状态;有时候是因为,你本来应该可以坐到头上,再坐就应该下去了;结果你坐到一半,就睡觉去了!整个晚上就睡不着觉了。有时候是属于一种阶段,在那个阶段,气就是不容易下去,你就是坐到天亮,它还是不太容易下去的,所以我们碰到这种状态,第一个就是继续坐,把它坐下来吧!第二种就是你还是躺着休息,但心里上不要慌乱,想说睡不着觉,明天怎么办?你这样愈想就愈睡不着觉,你可以轻松的躺着,默念佛号或者数息,但还有一个要点就是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丹田小腹或者脚底下。因为你气在头上,所以把注意力往下移,气可以慢慢顺下来之后,就会好一些!这是很多人在打坐的过程之中,有时候昏沉得很厉害,根本没办法提起什么方法、正念、道心都不见了,只有睡觉!就是因为气血不能上头部,有人神智好象特别清楚,但事实上这是脉障,气下不来,所以这些现象,在我们打坐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慢慢发生的,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知识,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对于这些现象的发生,就能以平常的心看待,继续打坐,不会有问题!否则像有人一看,嘿!怎么这样,是不是出问题了?怎么很奇怪的现象,就不敢打坐了!

  ¨            生活中调身

  (三)调身:(P.21到P.23)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此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故。夫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心则散乱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是以虽在定外,亦需用心,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这是指我们在生活之中,如何来调身?身调不调跟我们的脉有关系,我们刚才说到调身主要是调饮食、睡眠,第三个是包括运动跟劳务。我们现在先讲劳务─

  1.劳务:就是劳动。

  我昨天跟几位信众讲到一个问题:就是目前在整个社会,尤其在科技的引导之下,有一种很奇怪的心态,就是希望尽可能减少我们的劳务,最好什么都由机器取代,你不要动手,不要动脚,只要动个嘴吧,动个念头,那机器就动起来了!人也不要你洗,牙齿也不要你刷,就它帮你做得好好的;我们很希望把自己的劳动力尽可能减少到零的地步;可是事实上如果人都不动,他的身心就不得安宁;因为我们本来内在有些能量,这些能量不用积在体内,他还是会作怪的。所以现代人有些长期的慢性病治不好,其实有几个重要的因素:一个是因为现在的空气、饮食都受到某种程度的污染;第二个劳务太少,因为根本都没有动;第三个情绪紧张─这另当别论!也就说身体不好跟劳务缺乏有关系,情绪不稳定也是一样,如果能经常保持适度的劳动,则我们的情绪也会比较平稳。

  第一、是有适度的劳务:所以在这时代我们要有适度的工作,现代人家务事最好找机器,而却另外找时间运动,这也是很奇怪的观念。你为什么不直接把劳务当作运动,而却尽可能劳务不要做,再想办法到体育场,到这边,到那边去运动啊!这其实都是我们现代人,思想上的偏差。所以在观念上我们首先要能够接受适当的劳务,对于我们身心是有帮助的,这跟一般人想苦修,拚命找苦事来做,愈吃重的愈找来做!这也不叫做修行;修行不是这么修法,但我要说明是适度的劳务、工作,对我们的身心是有帮助的,所以我们要做。

  第二、在作这些动作的时候,不管是可能等一下有人要进厨房─洗菜、检菜,这些事情,如果我们在观念上先能接受它,就能比较安心的做。

  第三、在做的当下,心情不要急、不要乱:有人在扫地,从这边还没有扫,就想到这桌子,这么大,三分钟扫不好,五分钟;还没扫的时候,心就不能够安住在扫的动作上,就会有很多的妄想杂念,所以我师父常告诉这些禅修者说:『你做什么事,心就要放在哪里!』譬如:有人在擦桌子,心里却想其它的事,就是要把心集中在当下的动作,才不会打妄想。走路,就集中在走路的动作,洗碗筷、扫地都一样,要把注意力安住在当下的动作上。这样我们心里不会打妄想,对不对?想说为什么这次又轮到我,不是上个月才轮到我吗?怎么又轮到我了!某某人怎么还没有轮到呢?就是我们要把注意力能够集中在当下的这动作,这样心不会打妄想,气也才能安,否则手在这里,心在想其它的事,眼睛在其它地方乱看,身心种种不能统一,你这样做,就是事倍功半!

  如果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所以很多人,比如:关门好了。砰!一声大地六种震动,为什么?因为他根本不会去注意这动作,如果会注意这动作,他知道应该怎样做能够做得最好,洗碗筷也是一样!有人洗十个,大概要破一两个,心不在焉。也就说就禅而言,修定:是要定在当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先不谈怎样打坐念佛,如果你的生活之中,都能够安住在当下,身心就能够协调安定。人在生活之中,不可能没有劳务,只是或多或少,要在心理上先能够接受它,而后在做的当下,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这动作。这样我们身能够安,气能够协调,心就能够定;也就说每个动作,都能够安祥、随顺,这是因为心能够安住在当下这动作上面。

  刚才讲到平常生活中的调身,我再补充一些,刚才讲到劳务跟运动。最高明者,不刻意运动,有适度的劳务就够了!如果我们需要运动,对我们打坐比较会有帮助的,我建议是:作瑜伽运动或者打太极拳,瑜伽运动能帮助关节放松,能使气脉比较顺,太极拳也是一样。

  其它运动,就气而言比较粗躁,你不要练举重、长跑,这些对打坐,没真正的帮助,且可能还会有弊端。在上坐前已说到,如果在早上打坐前,因刚睡醒,最好先做一些暖身运动,把关节稍微动一动,把心稍微放松一下再打坐。在农禅寺所教的头部运动,这运动下次再讲,大致而言:就是让身体能放松再来打坐。上次已经讲打坐的姿势,所以这一段就简单看一下!不详细解释。

  有个观念要说明:什么姿势最标准?刚开始打坐者,以能安稳持久为主,你不要坐很标准的姿势,结果坐不到五分钟,就受不了!倒不如坐个比较安稳的姿势,能坐上二三十分钟;但再怎么安稳的姿势,总会有一段期限,时间到了你就可能酸痛麻!到时再忍耐,不要一开始,就用很辛苦的姿势忍耐!

  ¨            初入禅时调身

  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于当正脚,若半跏坐者,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趾与右臂齐。若欲全结跏,更将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得令坐时脱落。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重累手相对安之!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次解宽衣带周正,不得令坐时脱落。」我们在打坐时,对出家众而言,当然这没问题,有比较宽松的衣服。但是像眼镜手表,这些身外之物,都尽可能拿下来!再去坐,能坐得比较好!

  次当正身,先应挺动其体,并诸肢节,作七八反,如自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相对,勿曲勿耸!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仰,平面正住。

  这是说身体坐好后,再做某些运动,运动主要是把关节,尤其是脊椎的部份,做某种程度的运动,运动下次在禅堂上课时再讲,现在把这部份先略过去!

  次当开口,吐去脑中秽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悉放随气而出。出尽闭口,鼻纳清气,如是再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次当闭口,唇齿纔相拄着,学吞向上颚,次当闭眼,纔令。断外光而已然后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手四肢,切尔搔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这部份,因为牵涉到一些动作,所以下次再示范讲解,大家再跟着做。

  ¨            上坐前之运动

  今天接着讲,打坐前后之运动,现在讲打坐之前的运动:在农禅寺所教及一些书上所看到的运动:

  首先讲到头部:从开始讲到现在,常讲到如果你气没办法上头部,就会产生昏沉的现象,我们打坐到最后头就垂下去了;因为气积在背部,还有人就是背可以挺得很好,可是头就勾下去!大概都是后面大椎,就是骨头凸出来的部份,气很容易堵在这地方,所以气不能上头部,就会昏沉。另外有一种,气能上头部,但下不来,像有些人晚上失眠,或者有人晚上喝茶或咖啡,晚上睡不着觉;但头脑也不是很清楚,只是妄想杂念很多,累也是很累!可是就睡不着!因为喝过刺激的饮料,气能够上但下不来!或者有人心事太多,想得太多,气上头部下不来!都会有这种现象,所以做一些头部运动,能够使我们的气能够上得去!上得去,下不来,大部份都是在颈椎的地方,后面是大椎,前面是喉结,所以做些头部运动,对于淤塞的脉结能够疏通,在打坐比较不会昏沉散乱,头脑比较清楚,我现在一面讲解,大家一面跟着做。

  大原则:做什么动作,就把注意力,安住在当下的动作,手在动,心也知道手在动,头在动,心知道头在动;因为这时我们已经不能守呼吸,也没必要,但还是要把注意力,安在当下的动作,这样不会打妄念,而且这动作,才能做得安稳如法。

  ¨            头部运动

  我们先把盘腿的姿势坐好之后,然后两手扶着膝盖就可以了,头尽可能向前伏,然后慢慢地起来恢复原状,再做一个动作,向后仰,然后慢慢恢复原状;动作要悠闲、稳定,不要漫不经心的做,是没有用的。

  头向右后方转,眼睛尽可能朝右后方看;再转至前面,头再向左后方转,眼睛亦尽可能的朝左后方看,头再回到前面。

  头尽可能向右斜倒,然后回于中间;再向左斜倒,再回到中间。

  把头从前面转到右边→然后后面→左边→回到前面;顺转一圈,再逆转一圈。

  头向下伏,然后恢复原状,再向后仰,恢复原状! 一个动作作三到五次就可以了!

  两肩向下用力,脖子从颈部感觉往上拉,向上顶。(再从他处补充)

  ¨            深呼吸

  一般人的肺活量,一次只有用到三分之二、三分之一,所以肺部平常有积一些废气或浊气。我们平常打坐是以正常呼吸,而我们上坐前先做深呼吸把体内的浊气吐出来,吸进新鲜的空气。

  首先把两只手大姆指与食指相切,压在肚脐地方,向前面弯腰吐气尽可能把气吐完,然后上来时就不要再压小腹了!吸气!尽可能吸满,一次吸不满,再吸第二次,再做第二次吐气,压小腹,然后向前面弯腰吐气,这深呼吸,也是做三到五次;这是在农禅寺所教的坐前运动。

  在密宗书有狗抖水:里面讲到一些动作,因为没有上师教,所以只能从书上所揣摩而已,不知对不对?上坐之前,做一个运动:像狗掉到水里面,起来时会做的动作,这动作(狗抖水)很有效!但做时,小心一点,不要闪到了!我们平常也是一样,有些人平常精神不太好,你这样动几下,筋节能够松开。

  在密宗书上有称为九节活风:这其实对呼吸不好者,或感冒伤风的人有效。首先左手向后斜插于左腰跟肋骨的地方,右手用食指,压住右鼻孔,然后用力吐三次;再换左边,右手向后斜插在右腰跟肋骨的地方,左手用食指,压住左鼻孔,也是同样吐三次;然后两手一起压,压在腰跟肋骨相接的地方,用手背压住腰,用力吐三次。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有人不管是感冒,或为天生的体质较弱,有障碍,呼吸不顺畅,用数息法就有困难,所以能做上面几个运动,作一作后,身心调整一下,就可以开始打坐!这是讲到打坐之前的运动。

  ¨            瑜伽动作

  动作:坐在地上,两脚伸直,手尽可能向前面抓到大姆指,抓不到没关系!但尽可能向前面伸,在前面停顿,大概两三个呼吸左右,然后放松再回来,不必管呼吸!

  动作‚:然后脚板、脚指向左边向右边,然后顺转、逆转。有很多人大概脚关节太紧了,打坐时人家可以翻过来,你翻不过来,因为脚关节太紧了,所以这动作,像我们头部运动,尽可能向前面、向后面、向左边、向右边、正转、逆转,做一段时间之后,这关节的部份会比较松!

  动作ƒ:双手各压住两膝盖,两只脚相对,尽可能贴地,如果贴不到,先用另外一边,这也是一样,有人脚翘么高,下不去!

  动作„:治疗肩酸:左手在上向后,右手在下向后,右手尽可能往上提,左手尽可能向下,双手互拉,左肩如果酸痛可做这动作─治疗左肩;换右边治疗右肩膀的酸痛。(两只手在后面,如果左手在上,则右手在下,左右两手掌交叉互拉),看我们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很多人只能抓左边,就不能抓右边;我们手臂的气血是要回到背部,但是有人回到一半,就碰到障碍,所以这部份,就会有酸痛的现象,作这动作后,肩膀酸痛,可以得到改善!

  动作…:双手在后背合掌,两只手指尖向上,姆指贴住背后,尽可能往上提,双手仍然合掌样,顺着脊椎向下,然后两手于腰即肾脏部位,双手背分开,贴于后腰部位向内画圈圈(以手背按摩)。

  也就说这些瑜伽动作,可以在打坐之前做,为什么?像我们刚才讲如果筋骨很硬,盘不起来,作了几个动作之后,筋骨会比较柔软;尤其是有些人早上刚睡醒,经一个晚上的睡眠,骨头都生锈了,弯上去很辛苦!就作一些简单的运动,我想这运动,大概作三五分钟就够了!运动不要作得太多,作得太激烈,尤其上次说到,呼吸有风、喘、气、息,如果你做到很用力,要等到气平,一、廿分钟后再来打坐。

  ¨            下坐后之按摩运动

  为什么要按摩?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点有人打坐之后身体会发热,毛细孔就容易张开,在打坐时没有问题,因为内气很足;但是一放腿下坐,内气就慢慢散掉,毛细孔如果是张得开开,就会吃风,容易感冒,尤其是有些人,下坐之后要出外,房子外面有风、有寒气,就容易受风寒。所以在我过去打坐的经验,不小心就很容易感冒,打坐时没有问题,反而在下坐时容易感冒,因为全身的毛细孔张开的,所以下坐的运动,有助于收缩毛细孔!

  第二点有些人打坐,可能身不会放松,身体有些地方会僵硬,就是不知道放松,仍会在身体某处用力;还有就说一个人在打坐的过程,气血不协调,气可能会积在某部位而不协调,身体就会特别闷胀、怪异,下坐后把这些绷紧的部位、闷胀的地方,用按摩的方法让他放松!放松之后,身心才有办法比较疏通。我们继续讲:

  ¨            下坐后的按摩:

  上次已讲到下坐首先自我暗示,时间到了!身体慢慢地动摇,慢慢摇动腰部,正转逆转。到肩部。然后到头部。

  一、头部下坐后按摩顺序如次:头的部份。

  (1)眼睛:先按摩眼睛,放开双手,用两手大姆指背的第二节,互相摩擦生热,然后贴于眼球上方轻轻按摩。

  (2)脸部:两手相互摩擦发热,贴在脸部,从内侧中间上去,由两边下来,贴紧用力,注意力集中。

  (3)先摩擦按摩,一只手在前,一只手在后,前面压住额头,后面压住枕骨部份,前面按摩部分即左边的太阳穴到右边的太阳穴,后面两手互相配合就可以了;一边做好后,再换手!本来是左手在后面,现在变成左手在前面。

  (4)用指头按摩发顶,从头顶在中医而言,就是百会穴的地方,向下按下来,顺着发型按下来,我们颈后面都有两条比较粗的筋,也要多按些。

  (5)耳朵:大姆指在后面,向两边拉耳朵,最后再向下拉耳垂。

  二、肩部

  很多人肩部会用力,尤其是有人坐办公桌的,常常会有五十肩,我们看年纪大的老人家,叫儿子、孙子捶肩膀,就是捶这地方!我们在禅堂打香板,是打什么地方?就是打这地方,这地方打了很有用;事实上有很多人气要上头部,大部份会积在此,所以有很多人打坐坐了一段时间之后,气上不了头部,打一打香板,很有效。将大姆指切入锁骨,肩膀稍微提,向上面一直抓,向后抓到脊椎,如果抓不到,可以用捶的,在禅堂很多人打坐坐了一段时间,这地方会绷紧,我们在台北或台中打禅七时,就有很多人,希望师父用香板打这地方!左右边皆一起用。

  三、肩胛骨

  用手推肩胛骨,不管左边右边都是一样;下面可用两只大姆指相切脊椎,手尽可能向上提,再向下切。

  四、胸部

  手稍微提起来,有个胸道肌,这地方也是一样,右边左边,然后两只手按摩胸部、到背部。

  五、腰部

  很多人腰刚开始很容易酸或垮下去,这大概都是腰的部份气不太顺,贴住腰部,上下用力按,使令发热。

  六、腿部

  然后两腿放下。左腿:右手在下,到膝盖的地方,用摩擦的,然后骨头的部份不用管它!下面按到脚跟,然后翻过来,搓脚底、脚心,另只脚也是一样!

  七、手部

  比较没关系。一般人比较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按摩对身体有帮助,如果仔细按,大概需要按个二三十分钟,而大部分人能坐二三十分就不错了!但如果时间不够,几个重点。就是按摩:眼睛、然后肩膀及腰部,按这几个地方就可以了!

  ¨            (四) 初入禅调息法:

  第四、初入禅调息法者,调息凡有四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

  上次讲到打坐我们所教的主要是数息法,数息法有几个好处:第一个我们已经讲到它是小妄念,其它的方法是比较大的妄念;第二种是说数息法可以调息,也可以调心,因为在数息的时候,我们可以注意到呼吸,是风相、喘相、气相、息相、知道自己呼吸的变化,可以做某种程度的知道跟了解。所谓风相:

  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也。

  风就是像风一样!吹─有声,就是比较粗。所以有人曾经问:运动过后要多久,才能打坐?多久?我不知道,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是:要等到你的呼吸跟平常一样安稳,如果你的呼吸,还是像风一样喘,呼呼作响,这样坐!坐不好的,所以要呼吸先能够平稳。风表示呼吸很急促,大部分都是在很激烈的运动之后,才会有风相。第二: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喘,主要是速度不均匀,有时候快,有时候慢,有时候停顿,像年纪大者,比较容易喘。为什么?因为他的脉有比较大的障碍,这大部份是属于老病之后,比较会有的情况就是喘相。喘相,对于打坐来讲是比较不好的,但可以勉强坐。风相,如果是运动的关系,当然是等到呼吸平稳之后再坐,而喘相如果是病,属于体质;严重的病,当然是先看医生,治好再说,如果是经常的,可以勉强的坐,比较辛苦。第三:

  云何气相?坐时虽复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名气相。

  气,一般人没有打坐者是属于气相,就是好象也没有声音,也没有不均匀停滞的现象,但呼吸还是比较粗重。譬如:我们远听没有声音,近听还是有声音。如果把手放在鼻端,还可以感觉到呼吸出入,有这压力,这是属于气相,一般人大概都属于气相。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身安稳,情抱悦豫,此为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

  这也就说:我们打坐坐得好,能够慢慢使气相变成息相,息相就是呼吸,愈来愈细,好象有又好象没有!这跟我们很多人的观念相反;在西洋的医学常告诉我们要深呼吸,要深呼吸有帮助健康,可是如果打坐坐到若有若无,其实若有若无的状况,反而是比较健康的。

  复次:坐时有风气等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我们在打坐的之后,呼吸主要会有三种层次的变化。就是三类!

  ¨            打坐后呼吸有三种变化

  第一种是由粗而细:本来很粗重,好象呼呼作响,很有力量,然后会变成若有若无,很细很细,细到最后自己好象知道,又好象不知道,这是第一个由粗而细。

  第二种称为由浅而深:有人把呼吸分做胸息跟腹息。

  (1)胸息:一般人的呼吸是以胸部的起伏,横隔膜的上下,来完成呼吸的作用。大部份没学打坐者,大概都是属于胸息;反之我们看小孩子,尤其是出生的婴儿,看他呼吸的时候,气可以吸到小腹,小腹上上下下,以小腹的伸缩上下,来形成呼吸的现象。

  (2)喉息:主要是指老人家,呼吸吸得很浅,没办法吸入胸部、腹部,所以呼吸很浅,就会喘、就会打鼾,有人晚上睡觉跟打雷一样!很响!这是因为气息太浅的关系。所以年纪大者是喉息,中年人是胸息,小孩子是腹息;这也就说:没有打坐者,年纪愈大,呼吸愈浅。小孩刚出生的时候,能够深入到腹部,然后中年之后,只能到胸部,到老年之后到喉咙,如果再吸不进去,就死翘翘了!

  (3)胎息:还在娘胎的时候,是以全身的毛细孔呼吸;这也就说如果经过打坐的训练之后,能够使呼吸慢慢变深,慢慢变深,也慢慢会变得比较健康。如果是老人家练一段时间,也许是先为喉息,可慢慢成为胸息,最后成为腹息。

  我们也是一样,如果你现在是胸息,练打坐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会变成腹息。这一点我要再说明:所谓变成什么,是果不是因,是打坐的结果;不要把果当作因来练;我们教数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我们是否要把气吸到腹部?把它压到丹田。尤其一些瑜伽、外道会教人家练,练吐纳把气吸入丹田,这是倒果为因;本来是因为打坐的效果,产生这样的现象,不要把他当作原因来练;也就说从胸息到腹息是自然的结果,不是刻意练出来的。如果刻意练出来的,反而会有后遗症。

  (4)胎息,我们讲到是说用全身的毛细孔呼吸,像我们也有用毛细孔呼吸,只是比重比较少,也许你是百分之九十用胸息,腹息很少,胎息更少;慢慢打坐后这比例就可以调整,胸息、腹息愈来愈少,然后胎息会愈来愈多,因为胎息愈来愈多,所以呼吸才可能愈来愈细,因为已经有一部分的呼吸,都是用毛细孔来呼吸了,所以用鼻孔进出的部份就相对减少,所以能够变成愈细,甚至若有若无!

  从胸息变成腹息,腹息变成胎息,这是跟我们的脉障慢慢消除有关系;如果脉障很多,吸到一半就碰到障碍了,当然没办法吸得深。当脉障慢慢变成胎息时,表示全身的大小障碍全部除掉了,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就是全身的气脉打通了!能够变成胎息。变成胎息者,没有身体的觉受。我们这身体存在,存在于什么时候呢?存在于障碍中!不知上次是否说过,一个人对身体,愈感觉到存在是在什么时候?是生病、痛苦的时候,对不对?你愈生病,病得愈苦,就觉得这身体愈存在,忘也忘不了!丢也丢不开!如果身体愈健康了,我们就不太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有人爬楼梯觉得身体很重,走一步,喘一步!身体很健康者,健步如飞,爬楼梯跟走平地一样,他没什么感觉。如果身体更健康者,身体对他而言,根本不是负担,因为没有存在的感觉。

  所以能够练到胎息的人,身体对他而言,好象有也好象没有!这也就说到一种现象,有人打坐坐到某种状况,身体不见了,其实不是不见了!只是他本来有障碍,障碍暂时除掉了,所以他感觉不存在,不是手不见了。譬如:手这里本来有障碍,觉得闷闷胀胀的,过一段时间,脉通了、障碍不见了,就感觉手不见了。所以这些也是由于脉在通塞过程所产生的现象,知道了就没什么。

  (5)龟息:一个人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呼吸可以停止,可以不对外产生呼吸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身上打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有这气已经储存到某一程度的量,而且那时候因为在禅定的境界,新陈代谢很慢;也就说在某一时间内够他用,他不必再呼吸。所以龟息,没有对外产生呼吸作用,就有点像有些动物在冬天会有冬眠的现象,那是在禅定的状态,才会有所谓的龟息。经典上说: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止出入息,没有呼吸的现象,称为龟息。龟息当然又比胎息还细,因为根本没有了!这是第二点讲到由浅而深。

  第三是由快而慢:一般人呼吸大概一分钟会为四到十八次,也就平均为四秒钟有一次的呼吸;如果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呼吸就会慢慢变成可能为六秒八秒,甚至一分钟只有呼吸一两次;甚至在更好的状态,一支香三十分钟没数几个就结束了!就说呼吸变得愈来愈慢,也就是间隔的时间愈来愈长。这也就说到老年人都会有喘,所以呼吸就变得快,病人也是一样呼吸很快,是因为他们不健康;愈健康者,呼吸反而愈慢、愈深、愈细,所以当我们用打坐,用数息,甚至只是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够产生这些变化。

  第一个是从粗而细;第二个是从浅而深;第三个由快而慢。息愈细愈深愈慢,对身体而言是愈健康的;心也愈能够定。所以这边讲到:守息则定!如果我们能够慢慢变成这样,心才能定。我们常讲到说:『气闲神定』,呼吸要能够很均匀、很稳,心才能定。因此有些人自以为打坐坐得很好,但我们看他呼吸好象还是蛮粗重的,表示还是会有问题的。正文P.23

  调心当依三法: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洞,无所障碍。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

  ¨            下着安心

  何谓下着安心?这也是我们一再谈到的一种观念,就是所谓的松─就是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很多人不管是生活或工作,还是修行的方法,如果心中有任何的得失心,就必然心浮而气躁,所以要练气、要调息,事实上跟调心有互相关系,心调不好,气也调不好;气调不好,心也调不好。所以下着安心,首先我们要能安于当下,不要急切的要求进步。何谓进步?进步的定义:很多人认为我打坐坐到什么境界就叫做进步;事实上进步依禅法而言,是愈能够安于当下,就愈能够进步;因为不会思前,不会想后,当然妄想杂念就很少;所以有人希望进步而不能安心,事实上这也是本末颠倒,所以下着安心,不要得失心,不要求好心切,心能够放松,身体才能放松。

  ¨            宽放身体:身体要能够放松。

  (1)在打坐的时候,因为在观念上认为也许是在禅堂,也许是在佛堂,也许是在大众面前打坐,你就很自然的把打坐当作很正经─正襟危坐,这样来坐,因为心没办法放松,这时候不是得失心;而是你把打坐当作一种很庄重,很了不起的事来看,心不能放松,身体也不能放松,事实上真正的修行,只是教示我们没有得失心而已。

  (2)有一种现象是:如果我们把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力、用僵,有时候可以达成某种效果,就是妄念比较少;因为身体僵住了,气也僵住了,心也僵住了,不能动弹了,妄念比较少的样子;但绝对不能够长久,那是自己欺骗自己的。可是很多人会犯这种错误,因为那时候好象觉得自己进步了,把身体用僵、用硬,这其实还是一样!用心太紧。我们常讲说:打坐修行要调松紧,太紧,气没有办法调好;所以有些人太紧会胸闷、头胀,呼吸变得喘;我们只能说还是先放松,先好好当个凡夫,凡夫当好了,才可能当圣人,想一下就当圣人,那会连凡夫也当不好。所以宽放身体,就是不要用力也!

  ¨            观想

  利用观想的方法,想象气遍全身。其实如果能够作一些运动。譬如:瑜伽按摩的运动或关节的运动,能够早点把脉障去除,对我们的呼吸也有某种程度的帮助,这称为运动、按摩、观想,能够使毛孔还有脉障能够通达,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气息慢慢变得比较细腻。

  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之,不涉不滑,是息调相。

  一般人在初学打坐主要的问题,不是身体,就是属于呼吸的问题,要着魔大概还早得很!有人身体酸痛,有人身体动,有人身体冷冷热热,有很多层次的现象变化,都跟我们呼吸的通调有关系;因此为了要调呼吸,呼吸能够调好,心才能调好;心能够调好,呼吸也才能调好,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的。正文P.24

  第五,初入定调心者:

  凡有二义:一者,调伏妄念,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彼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此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            观念:

  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先简单讲一些观念。很多人认为打坐就是没有妄想;如果没有妄想,是否什么都不想就好了呢?所以很多人把昏沉、无记,当成是入定,因为真的什么都不想啊!事实上,我们常说:所谓打坐的定,是定在统一,身、心、境界是统一的,因为是统一的,所以对于周遭的境界,应该是清楚明了;虽然是不打妄念,但是清楚的。身心统一跟身心分离是绝对不一样的,如果身体睡觉了,而心也不见了,这是分离,不是统一也;无记也是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不是统一;真正统一的是对境界很清楚,也没有妄想杂念。反之,不清楚是沉相,有妄想杂念是浮相。

  上次说到一种观念,很多人自以为没有妄想,其实是因为我们反省能力不够,人都有妄想的,只是粗浅不一样,就像唯识学讲的『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八识的种子,不断在迁流变化,所以人多少都会有妄想杂念,不求无念,但求能够很清楚明了,能够觉照它!把妄想杂念转为正念。

  如何觉照?如何转?就是所谓观的功夫,所以今天首先讲不昏沉、不散乱;如果昏沉、散乱,在《小止观》所讲的对治的方法,如果昏沉是表示气向下,所以会昏沉,我们就把注意力往上提,提到眉心,鼻端甚至提到头顶;把注意力往上提,这气就会往上,气往上,头脑就会比较清楚,这是讲到对治沉相。而浮相也就是散乱,把注意力放于下面,譬如:肚脐下面或者足心,把注意力往下放,就可以制伏妄想杂念,这是以调气的方法来调心。

  我们也可用调心的方法来调心,一般人为什么昏沉?简单讲道心不够!因为你觉得无所事事嘛,自己的正念、道心提不起来。有的人打坐是因为大家坐,所以跟着大家坐的,自己没有意愿坐;或者有的人打坐是因为今天坐,明天也要坐,变成一种机械式的动作,只有动作没有心在!道心提不起来,那当然会昏沉,所以要提道心。如何提道心?一方面是佛法所讲的想到自己的生死烦恼,第二个想到众生的生死烦恼。以这种正念来提自己的道心,要精进!要努力!要自度!要度人!能够提起道心;道心提起来,那种昏沉散乱就会慢慢减少,道心的提起跟发愿有关系,不管是四弘誓愿,还是其它的愿,愿一发力量才能集中、才能提起来。

  现在简单讲一下浮相:什么叫做妄想杂念?我常说:为什么你喜欢攀缘境界?因为你觉得境界很好,如果不好,你就不须攀缘;如何用佛法的观念去对治境界?知道一切境界,如梦如幻!或者知道攀缘之后,对我们只是形成更多的烦恼,那我们就可以慢慢把攀缘妄想制止而能慢慢安定,这跟我们心理、知见,有很大的关系。这以后我们再详细说明。

  ¨            宽急病之对治

  正文P.24

  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气向上,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我们打坐用功常讲到要调松紧,在经典上讲到廿亿耳调琴的故事!他本来是一个很用功者,结果因为坐了很久都没有进步,所以退心想要回家,所以佛问他:以前在家做过什么?学过弹琴!佛问:琴如果太紧会如何?琴如果太紧,声音会很难听;琴如果太松,就没有声音,调松紧声音才会好听!有很多人在打坐时也是一样,松跟紧其实主要是我们在用心时,是否很急?是否希望急着有进步,所以会把自己逼得很紧,所谓『定心急病相者』急,就是太紧的关系,很希望自己打坐赶快有进步,很怕任何妄想杂念,就会把自己逼得很紧,好象因此妄念可以减少,但也因此而使身体会有些不好的现象。

  『是故气向上,胸臆急痛』会形成胸闷、会痛甚至头也会痛,闷痛之后,人当然就没办法继续专心地用功,或者最初坐得进步,把自己逼得很紧,到最后反而不能用功,所以这时『当宽放其心』把求好心切的念头,暂时能放松、放下!『想气皆流下』这样本来气向上,因为心放松,气就自然能放松而能流下,所以最重要是不要急!

  其实就打坐而言,自己希望能很快进步,也是一种妄想;也就说心中有过去,心中有未来,其实都是妄想;希望进步,这当然不是当下进步,而是希望能慢慢进步,这有过去相,有未来相,所以这不是用功,而是打妄想。真正用功是抓住方法,好好安于当下用这方法,不要想到方法用了之后,将来会有什么变化。这是浮相,或者用心太紧的关系。

  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或口中唌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种宽就是没志气,像上次讲,为什么有些人会昏沉,一个是心力不集中,打坐时身体坐着,但心里根本不用心;或者在数息时,心里想数字的数法,一、二、三…,但没把注意力放在数息上,就容易变成太宽、太散!这时妄想多,身体就容易『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很多现象就会产生,这主要是松紧没调好。

  ¨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

  行人当于一坐,随时长短,十二时中,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而今此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觉已随止,每令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或不调。不调相者,具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复次:一坐之中,身息虽调 ,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调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短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

  住坐中跟调三事,跟前面所讲的差不多!

  ¨            第三、出时调三事者:

  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息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膀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掌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汁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全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坐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即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燥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特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当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而欲住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我们最初就讲到,下坐之后要如何下坐,这部份我想不用再看:今天讲前面的去五盖。

返回目录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