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六集

   明良根据录音整理文字

  我们继续遵循道绰禅师的《安乐集》来提示净土教言。破异见邪执,这一科从九个方面来谈。

  原文: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六意)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

  古来已久,这段文字是大家争论得比较突出的,它基本上抉择了净土法门能不能立宗的大问题。尤其是“别时意”,如果依止这个说法来立净土宗,净土一宗是无所依从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果地名号,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含三身功德,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能令众生具足无上的大利,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能令众生即得成就的善巧,或者于佛法得即得的利益。就“别时意”来说,即得往生之功德亦不能生起,那么净土一法立宗是无由啦!这一法的传播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所以古来已久争议比较大一些,摄论说,“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这种说法就是从渐次增长的渐次教利益中、因地的修法中,或者说修修法则中所建立,非是无为法则或果地教言的究竟给予,它所摄的教言不是可类比的,不是一类说法。

  昨天在这个地方作了一些提示,这是一个抉择性的问题。若在这个地方没有抉择,说“十念往生,只能作因,未得往生”,未得往生一旦成为事实,那念佛往生或者说念佛得即身的利益是不可得的了,那么净土法门的这种传播延续就没有依靠了,就没有一个依止。

  现在还是有这种说法的,经常在一些传播其他法门的善知识教言书籍中看得到这样的说法,说念佛未得利益,何以故呢?说没有证到三昧会怎么样,没有达到一心不乱怎么样,没有证得现量怎么样,就是嘴上念这样一个名号不能获得什么真实的利益。那么对净土教言所依止的阿弥陀佛的大愿实在是未有了解,对阿弥陀佛的果地名号、摩尼宝号实在未所了解,对阿弥陀佛所谓的“闻我名号,即来我刹,如佛金色身,妙像悉圆满,亦以大悲心,普利诸群品”的善巧与功德,这种究竟揭示法性的给与、无尽的悲心或者说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超越十方的大愿,他以情计来推导,以渐次修持的推导,那是必不相应的。

  阿弥陀佛这个果地名号就是以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圆满威德与利益,令十方有情闻名即得不可思议的利益,彻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的这个大功德藏,为一切众生开这个法藏,令一切众生真正的了知与运用:一切众生本具圆满智慧德相的法则——就是佛亲证的法则、无有遮盖的法则、以无上菩提心来念佛的法则。

  说“念佛不能往生”,或者“别时意”这样的说法,那就不是顺性念佛,也不是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念佛,那只能说以因作因。什么因?以凡夫因、以分别因、以能往生不能往生的因,就是说以对待因来念佛,那这样就是修为法则中、有为法则中所安立,俗谛中所安立是可取的,要是以胜义谛乃至果地教所安立,无修法则所安立是不许的,是无意义的说法。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

  道绰禅师想把它会通,让大家不产生矛盾,把这个话说得过去,能不能呢?可以的!虽然勉强。但善导大师说法不然,为什么呢?不是一个法则。你说黄河的水是浑的,但我现在却站在长江边!这个地方他们说的不是一个事情,本来就不是一个事情,若强制地拿到一起会通,有点难为情,但是道绰禅师为了令众生不在法则上产生疑惑,看他怎么来会通。

  善导大师真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何以故呢?他是不留情面的,有人拿长江水是清水来批驳黄河水是浑浊的,他不作此解,他说长江水自是长江水,黄河水自是黄河水,都是归大海之水,但各有其法则,各有其源头,各有其上游、中游、下游,必不可混同,唯有大海是一致的,各有其法则,这个地方,他不去含混它,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不留情面,此就是此,彼就是彼,念佛即念佛,依佛就依佛教,不依其他语,不依其他教,直接剥脱,黄河就是黄河,长江就是长江,没有什么好会通的。

  道绰禅师会通说:两个河都是水,这个水都要淌到太平洋去,都是向东方流,河面不过是有宽有窄,水有急有不急,有清有浑。我们看他怎么来会通。

  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

  我们知道“常途说法”按道绰禅师判就是圣道,通途说法就是圣道,他把它判成两种门——圣道门、净土门,圣道就是通过法则的行持而成就种种圣功德利益;净土法则不依这个,它依平等回施这种广大的饶益,非凡圣说,但是平等说、无碍说、究竟说、圆满回施说、无有差别说。(这两种)不是一回事。

  皆明先因后果,前理数炳然。

  这是次第说、通途说法。那这样,“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这种说法)允许,说得通啊,就是黄河的水是浑的,长江的水是清的——允许啊,为什么允许呢?它是两条河嘛!

  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

  果地觉回施实际是不假其他解释,那道绰禅师还是要作一点儿解释,他是讲经法师,善于开化众生疑虑,调柔心智,心智很调柔。我们看他怎么来会通。

  是以隐其宿因

  这话说得让人感觉到很庆慰的,我是恶人若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也是宿世的善果成熟了,这令人很安慰啊!一生造恶临命终时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宿世的善因成熟了。

  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

  这样解释皆大欢喜啊,虽然有点涩,但是还是令人欢喜的,怎么说呢?“世尊隐始显终”,就是过程就不提啦,但显这个果,什么果呢?念佛就是果呗!念佛能往生,念佛就是大善根,这善根从哪儿来的?从过去来。这过去就不谈啦,遇到念佛就是大善根,过去的大善根,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遇到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大善根福德因缘,解释得通!就是用理、逻辑也解释得通。

  我感觉到(道绰禅师和)善导大师他们两个风格有点差别了,善导大师的确是从道绰禅师那儿得到净土法门这个决定广传之意的,但是他们的风格绝对不一样,在这儿就不作解,在这儿就作解是委屈说,我感觉道绰禅师不是委屈说,而是善巧说,因为观察到这么说只要大家不疑惑就行,所以“隐始显终,没因谈果”,这个说法真是让人感慨啊,过去这些经师们心智调柔,怎么都给你会通,真是很好。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

  “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那千钱还是不易得的,非一日之功,那我们就慢慢来,因为我们遇到阿弥陀佛佛果名号,那就是慢慢积攒出来的。这样的说法就有很大的委屈——在佛边是委屈的,在众生边也委屈。为啥?因为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令无量无边的有情得遇而成就,非是宿世善根成熟,但是得遇名号,皆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凡圣通往,不谈钝利,咸成佛道。利者就是说宿世善根成熟,钝者就是过去的因缘还没有成熟。所以在《圆觉经》上讲:遇如来无上乘教诲,根无大小咸成佛道,犹如大海,使大身小身咸令饱满。何以故呢?果地回施故,究竟圆满,无有亏欠。

  这样说是委屈说。这个地方引用《涅槃经》,以激起我们对善根的认许,我们感觉到自己有善根而庆慰呗,说“哎呀,我很有善根”,因为啥呢?遇到阿弥陀佛教言欢喜踊跃,没有毁谤,还有勤于行持,还念阿弥陀佛——我们现在天天晚上念阿弥陀佛嘛。遇到这样的教言,不诽谤就了不起啦!能信乐就更了不起啦,能行持那简直是不可思议,还能广大传播,这善根……

  继续往下看。

  (如《涅槃经》(北本卷六、南本卷六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

  发心,发菩提心。半恒河沙有多少佛?我们抓一把恒河沙不知道要数多少时间,半恒河沙那是多少?遇到这么多佛,还供养过,还发过菩提心,一想到这善根就欢喜,过去我们曾经经历过无量诸佛发过心供养过佛,哎呀,太喜悦了,这个鼓励,让人心里太安乐了,把大家的善根鼓励成熟了。“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一想在这个浊恶之世我们没有诽谤过,还挺好的。

  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值遇过一恒河沙诸佛还供养过,这太好了。一恒河沙诸佛但念名号都要念很久的,这样的善根福德啊。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闻阿弥陀佛名号啊,闻到阿弥陀佛的教言啊。

  以此诸经来验

  道绰禅师不用其他来验证,是用经典来印证,说你看这不是大善根福德吗?这善根福德还不大吗?净土一教非是小乘说,你闻到这个大乘说,你爱乐,你供养过一恒河沙诸佛,这个善根还不大吗?佛“隐始显终、隐因显果”,哎呀,证实得太真切了,我们一下子踏实了,心里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以前总觉得自己善根薄少啊,这一次感觉到自己善根深厚了,真是很好,我看到这真是令人爱乐。

  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

  这都是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了,要不然你怎么能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呢?怎么能十念阿弥陀佛呢?怎么能闻到这样的大乘教言还欢喜称诵呢?还能念十声——你看了得了不得,对不对?为啥呢?闻法不谤就是半恒河沙了,闻法爱乐那就是一恒河沙了,你又会念诵——修持呗,这善根……所以隐始显终,隐因显果。道绰禅师这个善说法者真是不可思议,善除众生疑惑,这真是消除我们的疑惑。

  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

  这一句话给你拍板了,就是说这个论假设是对的,假设没有宿世的善因这一生是不行的,这就是别时意,这是宿世有善因啊,今生遇到阿弥陀佛这个大乘教言,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又能称念,必定往生!这样肯定是宿世的因果成熟了。

  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

  这是对的。

  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

  说得是很对的。“无爽”,就是没有错啊,没有过失。

  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

  经过这一番艰苦的解释,我们心里终于把“别时意”这个障碍搬开了。

  我们遇到阿弥陀佛这个教言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过去曾供养无量无边的诸佛,你放心了你这个善根;别时意是给那些没有善根的人讲的;对我们这些多善根福德因缘的人,闻说大乘教言能欢喜,又能接受,又能行持的人,我们放心了,大可放心;别时意是给那些没有培植善根的人讲的,没有供养恒河沙诸佛、没有发过心的人讲的。我们遇到大乘教,不光不诽谤、不疑,还欢喜;不光欢喜,还决定称念;不光称念,还系念必生,这样的善根成熟了,我们过去宿世的因已经成熟了。这个不要疑惑,道绰禅师引用经典给我们作证,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以疑惑的。以诸经来验明,因果不虚。

  这样一看,不光阿弥陀佛大愿不可思议,我们的善根也不可思议!这个地方真是不可思议,两种不可思议加到一块,圆满不可思议!究竟不可思议!所以,闻说阿弥陀佛殊胜报德名号,此人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有人说,阿弥陀佛这个名号真有这么不可思议吗?就这么不可思议!你想来想去,想不通,所以说不可思议!能令十分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议!能令一切众生的疑虑必然消融,不可思议!你打妄想,你就产生疑惑了,那又可思议了。阿弥陀佛这个圆满功德的确令众生入不可思议智,安住于不可思议。

  后面道绰禅师还会用种种善巧令我们入弥陀愿海,毕竟成就往生大利,皆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

  时间到了,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