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天台宗简介:天台宗 壹、天台宗的历史传承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天台宗简介:天台宗 壹、天台宗的历史传承

  天台宗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智者大师驻锡天台山修持法华三昧,故以天台为宗名。又因以《妙法莲华经》的思想为依据而建立思想体系,所以又称为“法华宗”。以中国佛教八大宗派来说,天台宗具有最完备的教理组织与观行实践法门,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创立的宗派。

  天台教学的特色是教观双美。教,是指教理;观,是指修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兼备,解行并重的意思。从天台宗的立场来看,中国大乘八大宗派之中的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等,都是偏重理论,属于教相门的宗派;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则是注重修行,属于观心门的宗派。只有天台宗,既注重教理,又能兼重修行,所以是教观兼备,事理圆融的宗派。

  天台宗以一乘圆教,最高圆满义理的《妙法莲华经》作为依据,又有天台三大部中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来解经玄义及消文,这种方式,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贯穿经意,讲经说教的最好规范。尤其《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宗观心法门的至宝,也是修禅定,开智慧的圣典。义理方面,智者大师提出“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以显心境。组织方面,开“五时八教”,判摄佛陀一生说法教化的次第;立“五重玄义”,归纳经典的内容。修持方面,有二十五法门,作为修行的前方便;行四种三昧,证悟诸法的实相。以上都是说明天台宗具备教观圆融的思想体系。

  壹、天台宗的历史传承

  智者大师可说是天台宗的开创者,因其完成“天台三大部”,使本宗思想完备。智者大师的思想承袭于南岳慧思,慧思又承袭于北齐慧文,这是中土的渊源。又因慧文思想系统来自于龙树所撰《大智度论》、《中论》,因而远溯印度龙树菩萨为初祖。《摩诃止观》卷一载:“台衡慧文,宗于龙树。”所谓“台”,即天台智顗。“衡”,即南岳(衡山)慧思。

  一、初祖印度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约生于西元一五○至二五○年间,南印度维达婆( Vidarbha 现代比尔哈地区)人,属于“南俱尸罗国”的婆罗门族。聪明才智,遍学世间学,与至友三人均是“外道”,而且耽迷欲乐,不务正业。后因契友三人均死于乱刀之下,始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败德危身”,当下立誓:“若得脱身,当诣沙门,受出家法。”由此至一佛寺,随上座比丘出家受戒。

  龙树于九十日内遍学三藏典籍,犹未适意,更至喜马拉雅雪山处,随一长老僧学习大乘典籍。一生大部份时间停留于南印度的室利巴尔伐陀( Sri Parvata),这也是他弘扬大乘空观的重要地区。

  龙树为了弘扬正法,曾经几次与外道斗法,终于引度外道入佛。又为度化引正王,曾经应征从军作战,前后七年间,“不食廪,不取钱”(从军作义工),而又勇猛多谋。国王终于召见龙树,展开热烈辩论,至终,“王乃稽首,伏其法化”,成为佛教的护法仁王。在同一时间,“殿上有万婆罗门,皆弃束发,受成就戒”。龙树经七年努力,终于在一日之间度化了国王及贵族上万人。

  根据《大唐西域记》载,中印度憍萨罗国的引正王,为了护持龙树弘扬的大乘佛教,在该国西南三百里的黑蜂山,建大伽蓝,亭台楼阁,巍峨庄严,铸有多尊等身高的金佛。又有千余僧众,净人数百,居住其中。还设有“藏经楼”。

  龙树曾撰《密友书》,寄与娑多婆汉那王(引正王),在我国有三种译本,其中以义净所译《龙树菩萨劝诫王颂》较为完善。据闻义净游印度时,曾见儿童背诵这部作品,成人亦作为终身学习要典。连邻国的佛教徒也远来参学,提婆菩萨即是其中杰出者。其度化之广之深,可见一斑。

  玄奘大师所说“照耀世界的四个太阳”,其中之一就是龙树菩萨(其他三者为马鸣、鸠摩罗多、圣天)。

  龙树菩萨,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有第二佛陀之称。因他撰写许多论书,又有“千部论主”美誉。所著论典被中国大乘八大宗派所根据,其中《大智度论》、《中论》等论典,即是天台宗所根据的论书。

  二、二祖北齐慧文禅师

  慧文禅师,世称“北齐尊者”,约生于五、六世纪间。渤海(山东)人,俗姓高,年寿不详。在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西元五三五年),至北齐文宣帝天保八年(西元五五七年),二十二年间十分活跃。根据《佛祖统记》卷六载:“师在齐高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

  从可查资料综合而知:慧文禅师,幼年出家,天资独悟。一日,阅读《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所引“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的妙旨。又读《中论》,至卷四《观四谛品》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顿悟空有不二的中道义,因而成立了空、假、中三谛一心,也就是“一心三观”的观法。

  二祖慧文传法给三祖慧思之后,慧思在“一心三观”的基础上,以“十如是”为“诸法实相”。四祖智者大师据此,发展为“一念三千”与“三谛圆融”。

  三、三祖南狱慧思禅师

  慧思禅师(西元五一五至五七七年),南北朝时代的高僧,武津(今河南上蔡)人,俗姓李。少年即归崇佛法,尤其喜欢《法华经》,曾持经到冢间读诵,深受佛陀讲说此经,方便度化众生的慈悲感动,而涕泣不已,当天晚上即梦见普贤菩萨为其摩顶而去。自此智慧大开,不认识的字句经文都能懂得。十五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跟随慧文禅师学习禅法。他白天为众讲说、统理僧事,夜间则坐禅修定。持续十年的时间,每日诵持《法华经》,七年修持“方等忏法”及“常行三昧”,因此奠定深厚的禅定功夫。有一年,坐夏经三七日,获宿智通,倍加勇猛,遂动八触,发根本初禅。就在这紧要关头,忽然四肢软弱,不能行步,乃自念作观:“病从业生,业由心起,本无外境,反见心源,业非可得,身如云影,相有体空。”如是观已,颠倒想灭,心生清净,所苦消除,夏安居圆满,慨叹尚无所证,自伤昏沈,空过此生,深怀惭愧,就在放身倚向墙壁的一刹那间,竟豁然开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在这一念顷,明达融通。

  慧思禅师有感于学道要解行并重,但是当时的佛教界,北方僧众重视坐禅,不重义理;南方僧众则重义理,而不喜坐禅。因此,努力提倡“定慧双修,禅教一致”。

  在《天台九祖传》里记载,慧思禅师一生灵异感应的事迹很多,例如:他在光州大苏山的十四年当中,为大众讲经说法,声名远播,不分远近,前来归仰的学徒日益增多,因而遭到恶人的妒忌诽谤,并且多次于食物中下毒加害,但是由于禅师的禅定功夫深厚,均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陈代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入南岳衡山,悟三生行道之迹,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恶业相,曾在树林中掘出过去三世出家为僧时,所居住过的堂宇层壁地基和瓦钵器皿。他预知智者大师与陈国有缘,特别嘱咐智者大师到陈国弘法,广为传灯化物。从上述种种行谊事迹观知,慧思禅师确是一位证道的高僧。他受到当朝宣帝的礼遇推崇,尊称为思大禅师、南狱尊者。著作有:《法华经安乐行义》一卷、《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随自意三昧》一卷、《受菩萨戒仪》一卷、《大乘止观法门》四卷及《四十二字门》二卷。 四、四祖天台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西元五三八至五九七年),陈隋时代的高僧。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生于荆州华容(今湖南潜江西南)。宿具善根,卧便合掌,坐必面西,见像便礼,逢僧必敬。双眼重瞳,颇有古帝王之相。年幼时,好往伽蓝亲近三宝,且能背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十八岁投相州果愿寺法绪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不久,跟随慧旷律师学习律藏,兼通大乘方等经典。后入太贤山,诵《法华》、《无量义》、《观普贤菩萨行法》等诸经,历二旬,即能通晓其义。

  陈天嘉元年(西元五六○年),入光州大苏山参谒慧思禅师,慧思禅师为其示现普贤道场,讲说“四安乐行”,智顗乃于此山修行“法华三昧”。一日,持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禅师赞叹说:“这种境界,非你莫证,非我莫识。”自此以后,常令代讲解佛法妙义。

  光大元年(西元五六七年),三十岁的智者大师受慧思禅师咐嘱,辞别大众,到南朝陈都金陵弘法,居瓦官寺宣讲《法华》,标立宗义,判释经教,演绎禅法,讲说修禅次第法门,为天台宗奠定教观的基础。八年契理契机的弘法活动,度人无数,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至一般黎民百姓等,无不欣重顶戴。智者大师与瓦官寺的声名因此大盛,前来归仰的学者徒众也日益增多。其后,智者大师感慨闻法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悟道的人却很少。为了免于名闻利养的束缚,与求更上一层的证悟,乃决定隐居天台山继续用功。

  太建七年(西元五七五年),智者大师隐居天台山,十年的头陀苦行,降魔修道,思想大为转进。天台西南的华顶峰,就是他悟道的地方。因陈后主多次的恳请,智者大师于至德三年(西元五八五年)再入金陵,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及《仁王般若经》,又于光宅寺讲《法华经》等。

  智者大师一生,曾多次入住天台山及庐山,致力于著书立说,勤于修持禅定。也曾多次进入皇宫大殿,为陈后主说法,为隋炀帝传授菩萨戒,又至金陵弘法度众。陈宣帝尊他为国师,隋炀帝尊称他“智者大师”。其一生建造寺院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人,传法弟子三十二人,著书一百四十余卷,大部份由其弟子灌顶记录整理而成。最重要的有“天台三大部”,即《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

  智者大师将法华思想与龙树菩萨的教学,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并将佛教经典分为五种,将佛陀教化的方法与思想内容分为四种。此综合性佛教体系的组织,被视为具有代表性的“判教”。此外,依禅观而修持止观,也是智者大师独创的法门。

  智者大师禅教一致,行解并重,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是大乘的菩萨行者,被尊为“智者”,当之无愧。同时他也是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人,最具中国佛教思想特色的天台宗,就是由智者大师完成思想体系的。 五、五祖章安灌顶大师

  灌顶大师(西元五六一至六三二年),隋朝僧,临海章安人,俗姓吴。字法云,名灌顶。世称章安大师。七岁从摄静寺慧拯法师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慧拯圆寂后,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至天台山修禅寺谒智者大师,承习天台教观。他的特色是慧解超强,一闻不忘,而且能日记万言,曾长时间随侍记录结集智者大师讲说的经教,如: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大小部百余卷。《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磬大师赞叹,由于有灌顶记录结集天台宗的教学,智者大师的智慧菁华能够流传于今日。可见灌顶在天台宗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

  开皇十七年(西元五九七年),智者大师示寂,灌顶承智者大师遗旨,奉留书及诸信物至扬州谒晋王。晋王因之为智者大师设千僧斋,建造国清寺。

  智者大师圆寂后,灌顶承继天台宗法系,接掌国清、玉泉两大丛林。隋大业十年(西元六一四年),着《涅槃玄义》、《涅槃经疏》,历经五年才告完成。时值隋末兵乱,群盗竞起,灌顶形容当时为“何年不见兵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斋,冰床雪被”。章安大师晚年驻锡会稽称心精舍,宣讲《法华经》。当时知名高僧嘉祥寺吉藏法师,先前曾疏解《法华》,后闻章安之道,乃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法席集一时之盛。除了上述著作外,灌顶编辑有天台宗的宗史《国清百录》及《智者大师别传》,并巩固了天台教团的组织。

  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安详示寂于国清寺,寿七十二。吴越王请諡为“总持尊者”。后人将他比喻为阿难尊者,有结集法藏之功。

  灌顶大师圆寂后,时值隋唐交际,佛教其他宗派陆续成立,又受玄奘大师新译唯识思想及诸多因素的影响,《俱舍论》和“唯识学”非常兴盛,华严宗、密宗等学说也相继兴隆。禅宗方面有六祖惠能大师的顿悟禅,净土宗有善导大师集净土教学之大成,南山律宗亦由道宣律师所创立。

  天台宗此时分为国清系和玉泉系两派。国清系以“止观”为本,玉泉系则以“戒律”为重。虽然玉泉系的门下比国清系兴盛,但《佛祖统记》的作者志磐大师,认为玉泉系不以天台教观为重,有失法统。国清系从灌顶大师之后,传给智威、慧威及左溪玄朗,其后是荆溪湛然。在湛然之前的天台宗,大都处于比较保守自修的状态。

  六、六祖法华智威禅师

  智威大师(西元?至六八○年),唐代僧。处州(浙江)缙云人,俗姓蒋,家世业儒。传其前身为陈代仆射徐陵,曾闻智者大师讲经,发愿来世童幼出家为僧。因此,在十八岁娶媳妇回家的路途中,遇到一位梵僧,诘问他为何违背昔日所立誓言。智威当下恍然有悟,立即前往天台山国清寺,投章安灌顶大师受具足戒,谘受止观心要,定慧俱发,证得法华三昧。

  高宗上元元年(西元六七四年),至苍岭普通山,力修禅观,以其地狭,难容广众,于是又到轩辕炼丹山开荆拓棘,昼讲夜禅,手写藏典,跟随他习禅者有三百多人,听讲者七百余人,并分九处安居。从居住的地方到讲堂授课,或到禅堂坐禅,需走八十里路,智威大师未曾迟到过,学人徒众都说他有神足通。智威大师身长九尺,每次登座说法,有紫云覆顶,恰如云盖,非常庄严,时人敬称为“法华尊者”。永隆三年十一月示寂,吴越王追諡“玄达尊者”。嗣法弟子为慧威,与师并称“二威”;智威称“大威”,慧威称“小威”。 七、七祖天宫慧威禅师

  慧威(西元六三四至七一三年),唐代僧。婺州东阳(浙江)人,俗姓刘,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谒智威研习天台教学,顿悟三观之法,时人以“小威”称呼。最初居住京师天宫寺,世人称他为“天宫尊者”。后来隐居东阳,谢绝人事,但登门求道者仍不绝于途。高宗时,与智威同为朝散大夫四大师。开元元年示寂,世寿八十。嗣法弟子为左溪玄朗。后吴越王敕赐“全真尊者”諡号。 八、八祖左溪玄朗禅师

  玄朗(西元六七三至七五四年),唐代僧。婺州乌伤(浙江义乌县)人,俗姓傅,为傅大士第六代孙。九岁出家,二十岁敕住东阳清泰寺。受具足戒后,于光州岸律师处修学律仪,至会稽妙喜寺随印宗禅师研习禅要。后诣东阳天宫寺,从慧威禅师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修习“止观”,并以止观为入道安心之要。

  玄朗大师的性格,喜好山林,曾隐居婺州浦阳县左溪岩三十余年,独坐一龛,麻衣疏食,修头陀苦行,随身仅十八件僧物。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呼门人曰:“吾六即道圆,万行无碍,戒为心本,汝等师之。”即端坐长别,吴越王諡号“明觉尊者”。

  玄朗大师平日诲人不倦,且勤于讲学,天台宗的教法,由他渐渐转盛。门下有中兴天台宗的湛然,与新罗人法融、理应、纯英等,名僧辈出。

  九、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荆溪湛然大师(西元七一一至七八二年),唐代僧,常州荆溪人。俗姓戚,家世业儒,而独好佛法。十七岁从金华方岩受天台止观,二十岁入左溪玄朗之门,研习天台教义,尽得其学。三十八岁于宜兴净乐寺出家,又至越州从昙一律师学律。

  天宝九年(西元七五○年),于吴郡开元寺宣讲《摩诃止观》。玄朗示寂后,湛然继其法席,以中兴天台宗自任,提出“无情有性”之说,主张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由此发展天台教义。一生致力于宏扬天台教观,讲说撰写,著作极多,有《金刚錍论》、《止观搜要记》、《法华文句》等多种。时人赞叹说:“荆溪不生,则圆义将永没矣!”历住兰陵、清凉诸刹,所至之处,四众景从,德誉广被。大历年间,玄宗、肃宗、代宗,优诏连征,皆称疾不就。晚年归台岭,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吴越王追諡其为“圆通尊者”,世称“妙乐大师”。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安详示寂于佛陇道场,语门人曰:“道无方,性无体,生欤死欤,其旨一贯。归骨此山,报尽今夕,汝等各自勉之,要与汝等谈道而诀。夫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凡为“三因”,在圣为“三德”。热炷则初后同相,涉海则浅深异流,自利、利人,在此而已,尔其志之!”言讫而化。入室弟子三十九人,道邃、行满、普门、玄皓、梁肃等最为杰出。道邃传承湛然大师的衣钵,住持国清寺,并与行满共同传法与日僧最澄(返日之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大本山为延历寺,后世称为“天台始觉门”)。

  湛然之后,天台宗经过会昌法难和唐末五代的战乱,典籍章疏大多散佚,天台宗再次衰微。

  直到宋朝初年,因为江浙一带的吴越王虔信佛法,派遣使者至高丽请回天台典籍,并经义寂大师的弘传,才重振宗风。然而却又因为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真伪的看法不同,导致观点的歧异。义寂大师以下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为首,称之为“山家派”;义寂的另一弟子慈光志因,传门人晤恩、智圆等,形成另外一派,称之为“山外派”。两派时常辩论“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是否具三千?”等问题。“山外派”的主张有些接近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派”斥为不纯,不久即衰微。 十、十七祖四明知礼大师

  四明知礼大师(西元九六○至一○二八年),俗姓金,字约言。宋太祖建隆元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县。七岁丧母,依止太平兴国寺洪选法师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随宝云义通大师学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自讲《心经》。未久,名震四方,僧侣云集。淳化二年(西元九九一年),住持干符寺。至道元年(西元九九五年),晋驻四明山保恩院;大中祥符二年(西元一○○九年),保恩院重建落成,次年奉敕受“延庆寺”寺额,知礼于此专事讲忏四十余年,学徒遍于东南。

  知礼与遵式并为“山家派”的中心人物,与“山外派”晤恩系统门下对立达四十年。山外派晤恩曾着《金光明玄义发挥记》,主张《金光明玄义》广本虽题为智者着,实非真作;并主张“真心观”,以所观之境为真心,即“真如”。知礼乃着《扶宗释难》,以驳斥晤恩所谓《金光明玄义》广本非真作之说;并主张“妄心观”,以所

  观之境为“妄心”“六识”。二派间往复论难,即所谓“山家、山外的论争”。

  其时“山家派”的议论大多出自知礼,其往来论议的文章,收于《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典籍中。《十不二门指要钞》为其代表作,其他有关于智者《观音玄义》、《金光明经玄义》等注疏之作,尤以《观经疏妙宗钞》等,具独特的见解,既批判山外派诸说,复宣扬天台的教义。

  知礼门下分三流,历经数代盛行不衰。宋真宗感佩其德,赐号“法智大师”,被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又以长住四明延庆寺,世称“四明尊者”。天圣六年,称念“阿弥陀佛”数百声后示寂,世寿六十九。

  生平致力于著述、讲说、礼忏、修福。是一位解行并重,福慧双修的菩萨行者。咸平二年(西元九九九年)以后,讲《法华玄义》七遍、《法华文句》八遍、《摩诃止观》八遍,《大涅槃经疏》一遍、《净名经疏》二遍、《金光明经玄疏》十遍、《观音别行玄疏》七遍、《观无量寿佛经疏》七遍及《金刚錍》等,其数繁多。又礼拜各种忏仪一百多遍。曾经燃指供佛,塑造佛像,兴建寺院,不计其数。著作有《金光明经文句记》、《修忏要旨》、《金光明忏仪》等十多种。现今台湾多数佛教寺院每个月固定修持的大悲忏科仪,即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师所作。

  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大师,自称“私淑台宗”,着《法华会义》等书,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

  民国以后,天台学的复兴得力于谛闲大师,著述有《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创立“观宗研究社”,为作育天台学者之专门学府,一时人才蔚起,有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诸尊宿。台湾有新竹斌宗法师,曾至大陆观宗学舍攻读,颇有成就,其门人慧岳法师,承其法系至今。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