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慧祥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第十三讲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慧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慧祥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说 第十三讲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三讲

  日期:2008年04月12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经文】无苦集灭道。

  【释经】

  再也没有为了知苦、离集、证灭、修道的苦了。

  【说明】

  众佛友!

  世间有无量苦。

  综合其苦,可以共分为八种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又将八苦,可以归纳为三种苦:即苦受苦苦、乐受坏苦、不苦不乐受行苦。

  又将三苦,可以归纳为二种苦:身苦及心苦。

  又将二种苦,可以归纳为一种苦:一切受皆苦。

  众佛友!

  这一切诸苦,都是有因有缘才会产生的。

  因此,当知:

  所有的苦,只要是因为我们造作了苦因,所以才产生的苦。就可以因为停止创造苦因,而令此苦止息下来。

  当我们真能做到将苦因停止下来了,则所相应的苦缘也就会慢慢停止下来。当因缘都停止下来了,则苦就消灭了。

  众佛友!

  所有一切的苦,都是由于我们自己造作苦因,而去感应苦缘,所以才产生苦果的。

  所以一切苦,都可以被停止下来,只要我们停止再创造苦因。

  用什么方法,可以停止苦因呢?

  佛陀是如此来教导的,那就是“四圣谛”。

  一、苦谛:如实了知自己有什么苦存在。

  二、集谛:如实了知这些苦,是自己造作了什么身口意业才引起的。

  三、灭谛:如实了知自己如何修正身口意的行为习惯,则这些苦就可以永远消灭而不再产生。

  四、道谛:如实去将现有行为习惯修正,令所有的苦真的都能不再现起。

  综合来说,就是:

  如实了知自己有什么苦,并如实了知这些苦是自己的哪些行为习惯所引起的,并如实了知要如何修正行为习惯则能将这些苦永远停止下来,所以就如实的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让苦真的永远停止下来。

  这就是称为“四圣谛”。四种圣人们可以真的用来停止苦的方法。

  众佛友!

  当我们运用般若波罗蜜多(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度一切苦厄时,就再也没有为了知道自己有什么苦的苦了,也就再也没有为了去知道这些苦是那些行为习惯所引起的苦了。

  也就再也没有为了去了知要如何修正行为习惯才能令这些苦永远停止下来的苦了。

  也就再也没有为了去改变行为习好让苦真的永远停止下来的苦了。

  因此,才说:“无苦、集、灭、道”的苦厄了。

  众佛友!

  “四圣谛”的法门,是为了停止苦。

  但是毕竟,还算是“亡羊补牢”的法门。因为是苦产生了之后,才来想法子停止苦。所以不算是最清净圆满的大法。

  所以,当我们需要用“四圣谛”来停止苦时,其实苦早就存在了。所以还是很苦。如果能令苦不发生,就不需要四圣谛了。

  “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就比“四圣谛”法门高明的多太多了!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是含有“四圣谛”而超过四圣谛。

  如何说呢?

  “四圣谛”法门,为了解决己经产生的苦令永远停止下来。

  而“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是根本不令苦产生。

  举例说明:

  有人等生病了,才来研究病因,停止病因,令病永远不再产生。这就是“四圣谛”的用法。

  又有人在未生病之前,就去研究病因,不造作病因,所以根本不会生病。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用法。

  因此,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而度苦厄的修行人。根本无有需要去修“四圣识”的苦。

  因此,经文才会说“无苦集灭道”的苦厄。

  【经文】无智亦无得。

  【释经】再也没有需要运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苦了,也再也没有需要得到什么来度苦厄的苦了。

  【说明】

  众佛友!

  再来说明一下,“智慧”与“般若波罗蜜多”的差别。

  一、智慧:智,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慧,是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智慧,就是解决问题并令问题不再产生的能力。

  二、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是事先预防的能力。波罗蜜多,是安全有效无后患地达成目标的能力。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以事先预防的方式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达成目标。

  众佛友!

  我们 常常听到过:“预防胜于治疗”。

  有能力治疗,就叫“智慧”。但是这还是会有苦的。

  有能力预防,就叫“般若波罗蜜多”。这才是真的不会引发任何的苦。

  当我们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来以预防的方式来度一切苦厄时,才是真的不会引发任何苦。

  如果只是用智慧来治疗苦厄。则还是会有苦的产生,哪怕只有一次,也都是很苦的。

  所以经文中才会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无智”的苦厄。

  又为什么说“无得”苦厄呢?

  众佛友!

  如《长阿含经》载,佛说:“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阿难。由有护故。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

  众佛友!

  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而实际上往往得不到什么。这不是很苦吗?

  又为什么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什么。而当他得到后,也就是失去的同时,这不也是很苦吗?

  又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但是他们得到怕失去,就不敢用。因为不敢用,就等于没有用,因此也产生更多的苦。

  又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但是当他们得到了以后,也会用,可是用坏后,就又失去了,就又感到苦了。

  又为什么有很多人,一生到死,都想要得到些什么,但是当他们得到后,用了,失去了,也有能力再得到,但是为了去平衡这“得、用、坏、失、得用坏失、得用坏失……”也很苦。

  可见,“得”也是会引发很多苦的。

  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修行人,一开始就不往“得”字来发展,而是去照见那“本自具足”“无得无失”的本有。所以再也没有因为“得”而引发的苦了。

  因此,经文才会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亦无得”的苦厄了。

  【经文】以无所得故。

  【释经】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人,一开始就将所有的苦都预防了,之所以会“无色”的苦厄,“无受想行识”的苦厄,乃至“无苦集灭道”的苦厄,“无智亦无得”的苦厄,那是因为一开始就往没有所谓会得到苦厄来发展的缘故。

  因此,“以无所得故”,就是“以无所谓得苦厄故”。

  众佛友!

  正因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法门的修行人,都是用“预防”的方式来做事。所以根本就没有所谓会引发苦的机会。

  所以才能度一切苦厄。

  众佛友!

  虽然我们以“事先预防”的方式来避开一切苦。但是我们并不害怕苦。

  为什么呢?

  当知:

  在运用“般若波罗蜜多”法门时,有四个重点要学:

  一、色不异空:当发展时,不要忘了避开苦厄之下,才来发展。

  二、空不异色:为了避开苦厄,但别因此而害怕而不敢发展。

  三、色即是空:发展时,就是要将因缘调到不会引发苦厄之下来发展。

  四、空即是色:当真的能将因缘调到不会引发苦厄的情况下,就是大大发展的时候了。

  例如:

  一、喝水时,就是要避开烫到的危险,不能止渴的苦,及避开喝太多的后患。

  二、为了避开烫到的危险、不能止渴的苦、及避开喝太多的后患,也别因此而害怕喝水。

  三、喝水就是在不会被烫到,不会喝那些不能止渴的水,不会喝太多造成后患之下来喝水的。

  四、当您喝水时能懂得是在不会被烫到,不会喝那些不能止渴的水,不会喝太多造成后患之下来喝水。那喝咖啡、喝茶、喝汤、…您都可以喝了。

  众佛友!

  佛法,是很好用的。

  但是希望您们要如实去体会佛陀所说的教法,别用想像,别用猜测,依实际生活的实例来度苦厄,则您就能知道佛陀在说什么了!

  众佛友!

  《心经》的经文,是将“般若波罗蜜多”的法门,以“度一切苦厄”为例,来提纲挈领地说明。是很重点式的开示。所以希望大家要能深入体会。

  而实际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可以运用的层面是非常非常的深且广的。并非只适用于“度一切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也可以用来“增上一切戒、定、慧”。

  也可以用来成就一切三昧。

  也可以用来成就无上菩提。

  众佛友!

  今天上课,就到此,祝大家进步直趣无上菩提。下课!

  (一法整理,未经慧祥法师校对.)

返回目录

----------------------------------------------------------------------------------------------------------------

更多慧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