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三章 普眼菩萨
普眼菩萨
前一章是对上根菩萨说没有渐次的如幻三昧法门,本章为钝根菩萨开示渐次的圆觉法门。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即是如果有刚开始修菩萨道的人,听闻这个圆觉境界,应当怎样思惟观察乃得纯熟?怎样安住受持而不为一切环境转移?如果于此圆觉境界未能开悟的众生,有什么方便法门让他开悟?
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兴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如果那些没有善巧方便及正思惟的众生,听闻佛所讲的菩萨修行如幻三昧,即一切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显现,“心生迷闷”,心中迷惑不乐听闻,不能够接受幻化就是觉性所显现,因此不能悟入圆觉妙心。希望佛慈悲,为我们以及末世众生解说方便法门。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假说种种方便”,佛教导众生修行,有些法门是直截了当的方法,有些是转弯抹角的法门,而转弯抹角的法门就是假说种种方便。好像医生为了要让病人吃很苦的药,就放一些甜品进去,加甜品是方便法。佛的种种假说方便,不是佛说法的本意,而是因众生执迷而必须那样的教导,所以佛才随顺执迷者而巧立方便说法。如《法华经》说:“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此经说三乘是假说方便,本来圆觉是究竟。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
佛为上根菩萨开示没有次第的如幻三昧,为初发心菩萨以及末世众生种种假说及方便开示有次第的法门;要次第悟入如来清净圆觉妙心,应当依次第生起正念心,一心一意要远离一切幻妄。先依照如来教授的奢摩他行,修定建立正念与清净心。佛教的修行方法有二大种类:一种叫止,一种叫观。止就是奢摩他——修清净心,观就是毗婆舍那——修清净见。这两种修法都能够产生定,即是三摩地。“坚持禁戒”,专心一意把戒律持好。此处是讲新学菩萨有很多贪嗔痴的烦恼,心不定,所以要持戒,先使身的行为清净。“安处徒众”,先安置徒弟、信众与放下一切作务,然后“宴坐静室”,安处静室,结跏趺坐。
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此节正答云何思惟。新学菩萨不能直接观如幻,因为他们认取身心实在,所以先观察身,次观察心。
新学菩萨观察身心时,应经常作如是思惟: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大;“暖气归火”,体温归于火大;“动转归风”,呼吸及血气等所有运转归于风大。古希腊及印度人认为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地、水、风、火四种极微物质组成,称为四大。地大性坚硬,水大性潮湿,风大性流动,火大性温暖。任何物质都具有四大的性质,比如冰被解释为是水的地大增多,水汽是水的风大及火大增多,其实就是物质的固态、液态、气态、热能四种性质,被误解为物质的四种基本元素。佛依世俗常识执以为实有的四大来开示佛法,教导观想身体就是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观察四大各有所归,究竟这个幻身在哪里?都无实体可指,即知此身毕竟无体,不过四大和合,而有此虚妄的相状,所以说“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观察身心从观身实同幻化开始,然后观身心世界都是幻化的。佛在教导渐次的法门时,必定是先观身后观心。比如四念处修法的次第: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如此次第是让众生从粗的心念修到细的心念,观身最粗,观受是心,所以观受比观身微细。受苦乐时心游荡外境,因此心不平静;观心时不理外境,心念比受平静微细,所以先观受后观心。当观心观到贪嗔调服时而非常微细时,便有力量观一切法。
四缘假合以下,详明观心。佛入灭后,论师们归纳整理佛所讲的因缘教法而有不同分类;大乘一般只讲讲四缘,小乘论师更说佛有讲二十四种缘。其实只讲四缘就够了,即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比如眼睛看东西就有四缘,眼识不能自己独立生起,要靠根、尘接触,眼识才生。识蕴里的过去业有眼识的业缘——因缘;所有的识前一念灭了,后一念才能生,每一念眼识依前一念眼识灭了而次第生起——次第缘;色尘是眼识所知的境界——所缘缘;其他比如身体、神经、眼根等,帮忙眼识生起来的法——增上缘。即四缘生一切法。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因为四缘假合而知道,所以是幻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真实的,是暂时性的。“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六根为内,四大为外。“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中的“气”是指能量,就是指你过去业的力量,积聚于中,“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好像有众缘和合成一个相貌被你知道,佛随顺凡夫称它为心,此能量(妄有缘气)就是能知觉与思维的心。以佛法说,我们的心有二:一、是血肉之心;二、能思维与有知觉的心气——能量,它(妄有缘气)执著在我们的身体里作用,而这股能量也可让你感觉是气。当你胡思乱想太多的时候,心的能量就在头上发涨;当你心无妄念的时候,它就降下来在你的心脏;当你在运动、做东西的时候,它就在手脚上运作。对于执取六根境界者,佛教导观六根境界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见到身心无我。
“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这个虚妄不实的心,如果没有境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能有它的作用。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相依存,如钟声灭了耳识也灭,没有一个不灭的闻性,因为能听闻的一念耳识随着刹那的声尘而生起,耳识是生灭的虚妄心,不像圆觉妙心那样遍满十方。
“四大分解,无尘可得”,如果四大都分解了,则没有六尘可得。所以说“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四大解散了,众缘中的六尘各归散灭,六识是随六尘、六根而生起的一念生灭心,根或尘任何一方灭,则识也跟着灭。有人认为有不灭的闻性,其实能闻是妄心,所闻是妄境,虚妄的心境皆是无常生灭法,所闻的妄境灭了不可能有个能闻的闻性不灭。换句话说,若见声尘有生灭,必定见到心识也生灭,有生灭见故;若见心识也不生不灭,必定见到声尘也不生不灭,无生灭见故。对于执著实有生灭的前因后果等见者,佛必定教导观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皆是根、尘、识的幻化。此观身心法是佛的善巧方便,所以初学菩萨一定要先观身心入微,然后观幻化。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彼”是指欲求清净圆觉妙心的菩萨修行者,觉悟到“幻身灭故”,即是身体是如幻如化的,是幻身的幻灭,没有实在的身体在灭,“灭”并非从有灭成无,是幻生幻灭。“幻心亦灭”,能知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如幻如化的心,也灭了。
“幻心灭故,幻尘亦灭”,是因为六识与六尘是心境互相依存,即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互为因缘,只要证悟到任何一方是不生不灭,则一切法皆是“无生”,皆“无相”。
“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是指一切如幻如化的生灭,也灭了,即觉悟到生灭幻相本来无生灭相。
“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如果我们是以根、尘、识观察世间,所见皆是有相的生灭幻化,这一切的幻化相都灭了之后,“非幻不灭” 就是见到非幻圆觉妙心一向不生不灭,也就是涅槃不灭。“幻灭灭”即生灭现象灭,也就是证得不生不灭。小乘人以为生灭境界里实有生死轮回,但是当阿罗汉证得不生不灭前,他必定先证悟“幻心灭——幻尘灭——幻灭灭——非幻不灭”,即先证悟生死轮回不实在,才可证悟不生不灭的涅槃。
“非幻不灭”,即证悟不生不灭的当下,不可以没有能觉悟不生灭的心,此时此心称为“根本智”。
在如来藏法门里,“非幻”是指圆觉妙心,是本有的法性,不从修行得来;在其他法门里认为智慧不是本有的,是从修证得来。唯识宗则说转识成智,即把污染的心转成清净的智慧;但是本经说,圆觉妙心本智慧,一向来皆清净。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好像磨镜子,污垢尽除,就显现明亮的本质。“当知身心皆为幻垢”,镜子与污垢譬喻智慧与身心,智慧本来清净犹如镜子,妄执六根、六尘、六识而以为身心犹如镜子上的污垢,所以幻垢尽明现。本经中说圆觉妙心,不是目前的身心。当一个人执取根、尘、识的幻化为实有,佛就会告诉他,从根、尘、识得来的知见与修行都是染污心,出离生死就是出离幻根、幻尘、幻心。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当那些污垢永远消灭了,就是有如镜子一样,照十方都是清净的。有人听到镜子与污垢的譬喻,他会想“如果还有镜子存在,那不是执著吗?”是的!执著有清净心那是错的,但是清净的觉性任何时候都是清净的,不论执不执著,觉性依然清净,此净非染净的净,是不二显现故清净。在《六祖坛经》中说神秀禅师的觉悟是“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而六祖惠能的觉悟是“明镜亦非台,何处惹尘埃!”就是无能所对立,更无染净对立的明镜与尘埃。一个是钝根渐悟,一个是利根顿悟无修。本经前一章说到“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即是为利根菩萨说;本章是为新学钝根菩萨说,所以先依奢摩他,然后种种方便观身不净如幻,最后“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证悟清净圆觉。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譬如清净的摩尼宝珠(水晶珠),明彻剔透,五种颜色映入宝珠,从不同的方向观看,映现种种不同的颜色。那些愚痴的人,看到有实在的五色从摩尼宝珠里放射出来,而实际上,摩尼宝珠是没有这五种颜色。因为那些光照射,然后随着各个方向反射出五种颜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
本来清净的圆觉心无身心万法,随着不同众生的喜乐,幻化出各种身心万法,有如摩尼宝珠本无五色光,随着各个方向射来的光,而反射出五色光。那些愚痴的人有如执著摩尼宝珠中有五色光,执著净圆觉心实在有其所知所见的身心自相,由此不能远离幻化。
本经中说,本来是清净的圆觉,在众生迷惑执著的时候,看到有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都是幻垢。上几讲我已经说过,“一切都在觉中”,我们所知的一切是从分别六根境界得来的,其实,我们所知的一切,其真相并非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比方说,这个房子里的一切事物,我们看到是桌子、椅子、白板等等,但是,当我们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去看、去研究,将发现它们是由很多原子组成的,原子也不是物质的终极样子。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世间存有九十多种原子,人类还创造出十多种。那么,这些原子本身也并不完全是人类角度所观察到的那个样子,我们认为世间的物质就是由终极粒子的原子所组成也是不确实的,因为原子由中子、质子及电子组合成,而中子、质子及电子又由更微细的粒子组合,微细到光的粒子即光子,粒子到如此微细时渐渐失去物质的性质,最后只能测量到的是无形无质的能量波动。原子是小乘佛法认同的最小物质,称为地水火风的极微或微尘,所谓的极微必定是立体,就是有六方,有六方必定能够再被分割,所以大乘佛法说极微不能成立,只是种种因缘造成你对它的感觉是如此这般,让你觉得它有形相。依本经说,这些都是圆觉心的显现,没有所谓的极微组成的房子,或者科学家观察到的原子。万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以圆觉心来说,万法皆是心。这个心不是我们能知、所知的心,它是一种能量,本经中说成“缘气”,量子物理科学家说成能量波动。缘气——互相因缘的能量之间可以组合成不同组织,有高能量也有低能量的组合,比如说光线中,紫色光线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红色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就以X光来说,它是一种能够穿透铁片的能量,因此,当我们照X光时,医疗人员用铅版挡住X光。X光是属于比较高的能量,能够穿透多数的金属。金属原子结构间的力场能挡住一般光线,但是比较高能量的光,就能穿透金属原子。所以,对一般光有阻碍的东西,某些高能量还是可以透过去的。众生的心活动是属于更高的能量,光线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在光线中,X光的穿透力又比较高一点。物质是属于比较低的能量,所以这就让我们感觉到它好像没有活动。以现代的物理学来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物质能够转变能量,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高低不同的能量。能量与能量之间是没有阻碍的,是能够穿透过去的。而我们的心是更高级的能量,能够影响很远很远的地方,不受任何东西阻碍。当我以能量来说明世间的一切,就会造成一种观念,认为能量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但依佛法说,心就是能量,这个能量不是物质。心在低能量的活动中,让我们觉得是物质。如此,只要有神通就能够改变物质,其实,就是改变造成那个物质的能量——心,也就是用更高的能量来影响低能量,使到那个物质改变。我们的感觉器官让我们看到世间,世间里有种种物质、有种种东西,实际上是能量之间互相影响及交流,也就是心。
当修行者修到佛菩萨境界的时候,会看到这个世间的一切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心,就是能量。以现代微观物理学,即量子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科学家发现观察者的意志会影响观察结果,即微观物质有时是有质量的粒子,有时是非质量的能量波动,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心竟然影响观察结果,即事件的发生并不客观。可见万物是能量的聚合,是一种有知觉的能量。佛法说一切法皆是有知觉的能量——心,没有所谓你的、我的;这个能知觉的心是有知觉的能量组织(即因缘),不论是组织成微尘(原子)那样小,或组织成太阳那样大,每个组织都能够知觉到三千大千世界,每个组织之间互相影响,即是不同组织(因缘)的心能量互相影响。以现代物理学发现光在运动的时候,会产生光波,其波就会影响其他的地方,好像电台发出的电波,收音机可以接收到。现代物理学家发现任何大小的物体在运动时会产生波,它的波可以传播到全宇宙,世间一切就是如此互相影响,但是众生认为有各种东西被局限在有限的范围活动。我解释这么多,是因为本经中说:我们的身心是幻垢。这幻垢其实是因为我们的心迷惑执著,变成比较低的能量,让我们产生质碍的见解。所谓质碍,就是有物质阻挡的意思。然而不论低能量的物质和高能量的心都是圆觉妙心,都影响一切,科学家以时、空、物质来观察,把心互相影响的无形力量说成是能量的波动。
“愚痴人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我们认为现在所认知的身心是真实的,感觉器官让你觉得确实有这些东西在作用;本经说并不是如你所知的那样。而你所迷惑、所执著的身心,本是圆觉妙心的幻化显现,我们迷惑地把圆觉妙心看成有身心等,然后依所迷的身心来观一切法,因此,我们就不能远离幻化。
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所以佛说“身心幻垢”,圆觉妙心有如清净的镜子,所幻化的身心是污垢,就是圆觉妙心的镜中显现幻垢的身心。“对离幻垢,说是菩萨”,当一个人远离幻垢,就叫做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中的“垢”是一切的污垢。“对除”的“对”是相对,就是一旦你认为镜子上有污垢,就有相对,当污垢没有了,那个镜子就没有东西好对了,就是说烦恼对除时,心就无对垢,“及说名者”,也没有所谓的菩萨。当一个人出离幻心幻尘,佛就告诉他,此觉悟的心本无生死之污垢,就是清净的涅槃。如此以出离幻心幻尘的方法来觉悟,这样的觉悟只相当于罗汉的境界,菩萨还要更进一步觉悟,觉悟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
“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当一个菩萨修行完成远离身心幻垢的时候,那些影像都幻灭而不存在了。“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方清净就是十方清净,众生妄心迷境界而觉得心不净,当不迷惑于这些境界时,便能觉悟境界清净无方所,即是无方清净,只见无边虚空皆圆觉妙心的显现。
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当修行人修到无方清净,觉悟到一切幻化不实,他至少是阿罗汉或初地菩萨。阿罗汉的智慧认为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是不自在的、苦的境界,于是对境界再也无希望心;因此,此生了结了就不再生心而证无生,佛法说他进入涅槃。然而,菩萨的觉悟是一切法皆是光明、圆满的显现,知道心本来是清净的。心清净故,所见也清净,所以见尘清净。
“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由觉悟清净的心境都是圆觉妙心所显现,进一步觉悟到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清净的法,此时菩萨觉悟十八界现前的心境,即见、闻、觉不再被妄心染污,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上文是依十八界现前的心境说见、闻、觉清净,以下说明所知一切(过去、未来,非十八界现前的)境界也是清净:六根都是清净的,因此其所知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清净的。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因为六尘的境界清净,所以你所知的、所认为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都是清净的。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
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佛法说我们在十二处、十八界中生活,“二十五有”是众生的分类,其实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它们是恶趣四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居住处四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欲界六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化天、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大梵天、净居天、无想天;无色界四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总共二十五有。这都是众生所在的地方,所知一切(非十八界现前的)二十五有也都是清净的。此时菩萨觉悟所知的一切器世间、有情世间,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
以上这些都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
十力是佛成道后具足十种智力,即:
⒈处非处智力: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
⒉自业智力:即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
⒊静虑解脱等持智力: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
⒋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修道的根性胜劣与得果大小。
⒌种种胜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
⒍种种界智力:知众生所处世间的种种不同境界。
⒎遍趣行智力:知一切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
⒏宿住随念智力:了知过去发生过的种种事。
⒐死生智力:即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能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
⒑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
佛既具十种智力,于大众中说四事无畏,称为四无所畏:
⑴说一切智无所畏:自说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
⑵说漏尽无所畏:自说惑、业、生死俱尽
⑶说障道无所畏:说彼魔、外道之法障蔽圣道。
⑷说尽苦道无所畏:自称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四无碍智,即是佛讲解法、义、词、辩四事自在无碍。
(1)法无碍智︰于一切法相、名字有无碍自在的智解。
(2)义无碍智︰关于一切法的义理有无碍自在的智解辩才。
(3)辞无碍智︰通晓一切方言而无碍辩说的智解、辩才。
(4)辩无碍智︰随顺众生根机,圆融无滞,巧妙演说自在。
佛有十八种功德智慧,是凡夫、阿罗汉、菩萨所没有的,称为十八不共法,即:
⑴身无失:佛无量劫来身口意业清净,圆满觉悟,故身口意业无失。
⑵口无失:
⑶念无失:
⑷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⑸无不定心: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悉知一切诸法,而不舍者
⑺欲无减:佛虽具足一切功德,而于诸善法,心无厌足。
⑻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
⑼念无减:佛于三世诸佛之法,常念持而无所缺减。
⑽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
⑾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烦恼执着,具得有为、无为之解脱
⑿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身口意业,均先观察,伴随智慧而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圆满觉悟,智慧知见三世无障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四念处,又作四念住,即观身心皆不净、苦、无常、无我:
(1)身念处: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无常。
(4)法念处:观诸法因缘,无主、不自在,即诸法无我。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即四种修善舍恶的心:
(1)已生恶令永断。
(2)未生恶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
(4)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即四种心能于所修法如意自在——神足:
(1)欲如意足:于所修之法,生起强烈希求心。
(2)勤如意足:即精进心,努力于所修之法。
(3)心如意足:即守摄心念,于所修之法得胜定。
(4)观如意足:专心思惟所修之法,而得智慧。
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即:
(1)信根:信心于正道法,能生禅定解脱。
(2)精进根:于所修法,心无间无杂。
(3)念根:于所修法,念念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于所修法,一心寂定。
(5)慧根:于所修法,观察明了。
五力,力即五根的力用。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即修道觉悟时,应生起的七个心法:
(1)念觉分:正念分明,不忘思惟所修之道法。
(2)择法觉分:于所修之法,能抉择清楚。
(3)精进觉分:于所抉择之法,越修越想修。
(4)喜觉分:所抉择之法念念现前,心生欢喜。
(5)轻安觉支:于所抉择之法,觉悟不虚,身心轻快安稳。
(6)定觉分:于所抉择之法,一心不乱,引发三摩地。
(7)舍觉分:依前六法觉悟,而生起平等无造作心。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八道谛,即解脱生死应过的生活道路:
(1)正见:正确知见善恶业报、业力因果、四圣谛等。
(2)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心无邪思想。
(3)正语:言无虚妄,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4)正业:又作正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住于清净善业。
(5)正命:如法乞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
(6)正精进:又作正方便,即修四正勤。
(7)正念:心念念分明,观不净、苦、无常、无我。
(8)正定:修止观得心清净之禅定。
小乘的教法认为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是生死法,这些世间法是不清净法,三十七道品是清净法。如果一个菩萨见到四大、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是清净时,当然见到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都是清净的。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种种法门,一切都是清净。修行者觉悟到圆觉妙心,就知道一切都是清净。此时菩萨觉悟一切佛所成就的清净法,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显现。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
善男子,觉悟到万法实相即是圆觉的清净心故,一身清净;一身是指自己本人。“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当悟到本身清净,即见他人身心行为也是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无尽的众生都是在圆觉清净之中,此时菩萨证悟到圆觉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的广大清净,是遍虚空,包括三世,都是圆觉妙心的清净、平等、不动的显现。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世间人认为虚空(空间)是平等不动的,但是以中观的理论来说,没有所谓不动的空间。因为世间人认为虚空是平等不动,所以佛法也用虚空来比喻:虚空是不动,是平等,没有差别的。
有如虚空平等不动,应当知道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因为前面他觉悟到清净,四大没有生灭可得,所以应当知道觉性本来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皆同圆觉妙心,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圆满没有边界,应当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作用能够遍满法界。所谓遍满,是觉性本身就遍满整个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不但是六根遍满整个法界,应当知道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色、声、香、味、触、法,每一个尘都是遍满法界。
“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不但圆觉清净的心遍满清净不动,即是所知的四大、六根、六尘……每一个物质的本身作用,也遍满整个法界。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四大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因为微妙的觉性遍满法界,所以根性、尘性之间也周遍圆满,无坏无杂乱;“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是根性、尘性亦如觉性的圆满无际故,亦无坏无杂,推而至于陀罗尼门之性,亦复如是。
所谓坏杂,是当东西没有遍满,它就要坏或杂。比方说,这个闹钟要与麦克风同在一个位置的话,不是互相破坏对方,就是要互相杂在一起。如果世间的东西不能遍满,两个就必须参杂在一起,不然的话,就必须破坏其中一个,另外那个才可以存在。
“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这是以灯光比喻来说明:譬如在这个房间里开两盏灯,这两盏灯所发出的光芒,一一光互摄互入,彼此含容,遍满整个房间,因此说无坏无杂。谁也没有阻挡谁,谁也没有与谁参杂在一起,所以就遍满,这是说明根、尘、觉性互摄互入,皆遍满而无坏无杂。这也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入一切、一切入一。
此时菩萨觉悟圆觉妙心所显现的根、尘、识,乃至陀罗尼门,皆同圆觉妙心,互摄互入而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前面我说过,我们所知的一切物质、一切心,以现代人的认知来说都是能量的聚合,以大乘佛法来说都是心,心就是能量,能量就是心。一般上我们说到能量,就会认为那是没知觉的,实际上,它们是有知觉的能量,即是圆觉法门所说的觉性。每一个法都有觉性——心的作用,都互相含摄遍满,在我们感觉到有不同高低的能量,如此就看到有种种物质、光线、心念等种种差别,因为万法皆是圆觉妙心所显,互相遍满,虽然众生把它们当成物质来分别,它们的影响依然是互相含摄遍满法界。
“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当一个菩萨修成就上文的清净智慧,悟入圆觉妙心,即是证知觉性清净而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是以了达诸法皆空时,就不会被任何的法束缚,就不会要求从任何的法——物质、心、时、空中解脱出来。众生迷惑的时候,为法所转移,系缚缠绕,不得自由,就希望摆脱其束缚,从中脱离出来。此菩萨不被任何法所系缚,也不求出离世间万法。
“不厌生死,不爱涅槃”,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厌恶生死,也不爱涅槃;小乘人就是厌恶生死,爱涅槃。
“不敬持戒,不憎毁禁”,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会特别尊敬持戒的人,也不会憎恶毁戒的人。
“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因为觉性清净、平等、不动、遍满而无坏无杂,此菩萨不会特别尊重那些修行很久的人,也不看轻刚刚修学的人。
任何修行者觉悟成佛,必然要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因此,佛成道时说:我已度尽一切众生。为什么?因为一切都在觉中。虽然佛在过去世修菩萨道时,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现在的你、我都还没有被度化,众生还没有度尽,为什么就成就佛道?那是佛觉悟看到一切都是在觉中,而众生也在觉中,但是众生不认为是!所以在一些大乘经典中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本来都在觉中。”如果不是本来在觉中,是通过修行觉悟,这是因果造作出来的,也可能无常造作变成不觉悟。因为一切因果是如幻如化的,如果是修种种因果而成佛果,也会因种种因果而使到成佛后倒回来做众生。其实并非如此,因为一切本来就在觉中,这就是本经所告诉我们的重要教理,但是我们说不是——还有我是未觉者!
“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好像眼光照见前境,心未起分别,其时眼光圆满普照,美、恶之色随境而现,不涉思惟,就没有憎,也没有爱——无憎爱。
“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为什么呢?因为光体没有所谓的有一个、有二个,所以没有憎爱的分别。
一切法皆由圆觉妙心流出,所以一切法即如来藏所显现,菩萨“觉成就”便知道一切法是幻化心所见。众生执幻心幻境以为实有;声闻觉悟非实,却不知幻化中即有觉性,离幻后则无法度众生;菩萨则觉悟到幻化本来就是圆觉妙心的体现,觉悟到一切皆圆觉遍满,无有一法可独存,无一法可以在某一法里面或外面,所谓无一法可得。如此不可得,是法法圆觉遍满而不可分割的不可得,不是离有无见之可不可得。
当我们听完如来藏的法门时,千万不要以为一草一木皆有佛性,乃至以为一堆牛粪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那就大错了!成佛是因果现象,唯有愿力(烦恼)推动想成佛,然后菩萨才能成佛。觉性是本有,凡夫时不曾减,成佛了也不曾增一点,是一切法本身所具有的法性,不是修来的。有如大乘中观派的见解所说:因为一切法本性空,所以成就万法。同样的,依如来藏的见解认为:因为一切法本性即觉性,所以才能互相因果作用。但是,绝不是空性、觉性或佛性去成佛;是有情心、有烦恼心去推动成佛的因果。觉是知是智的意思,佛是遍知者、觉者、一切智者,一切法具有佛性、觉性、空性,但不是一切法皆能成佛,因为一切法有觉性,加上有情心力、业力推动的因缘而成就觉悟者。当成佛时,佛与众生俱不可得,哪里有谁去成佛呢?所以说是烦恼心推动成佛,无烦恼者,如草木,不可成佛。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成就圆觉妙心者,就觉悟到智慧是不可修的,也没有东西可以成就,因为能够修得的将会变坏。中国禅宗的马祖禅师曾经说: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道——真理是不属修的,因为凡是去修去做而得的成果,都是因果造作的。既然是因果造作的法,就会生灭变坏,所以从因果造作得来的一切最终还是会失去的。因此,当一个人觉悟到一切都在觉中,就知道智慧不属修,也没有东西可修成。为什么?原来“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一切法、一切心本来在圆觉普照中,本来就没有生灭。“寂灭”中的寂是寂静,灭是没有生灭。“寂灭无二”即是寂灭中无生死、有无等差别相。
“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菩萨此时觉悟到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诸佛世界,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不实在地变化。
“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他的心不追随,也不远离,没有被束缚,也没有解脱。
“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才知道众生本来是佛——本来觉性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一切都在觉中。为什么众生不知道呢?因为众生迷惑于六根、六尘、六识的境界中,认为一切就是他(其实是十八界)所知的样子而已,不知六根所知全是觉性的显现,因此就变成无知——无明。所以《法华经》说:“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小法就是他的境界所知的样子而已。
“生死、涅槃犹如昨梦”,生死轮回乃至证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好像昨天做梦,今天梦醒了。梦中所见,历历分明;一旦醒来,梦中所见一切,都不实在。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起”是生死,“灭”是涅槃。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菩萨所证得的法,没有东西可以得到,也没有失去什么,没有东西可取,也没有东西可舍。
“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能够证悟的人,不以种种造作去修,也不以停止心念当做修行,也不以随波逐流当做修行,也不以灭掉生死当做修行。
“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在此证悟中,没有能证的智慧,也没有所证的法。没有证悟这一回事,也没有证悟者。为什么呢?“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因为一切法本来清净平等,无有一法能成立或破坏另一法。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修习圆觉妙心的诸菩萨,应当这样修行,以这样的次第去觉悟,这样的思惟,这样的住持,这样的种种善巧,这样的开悟,凡是发心求如是法,依法修行,不会心生迷闷。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 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 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 不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 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 犹如虚空花,
三世悉平等, 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 及末世众生,
欲求入佛道, 应如是修习。
普眼菩萨你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体属于四大,心中的六尘缘影是心性;四大体各分离,“谁为和合者?”我们的身与心,就是四大、六尘等等的组合,然而四大体各离,没有所谓的和合者;即是四大各各本来就是分离的,谁也没有与谁和合,只是分别心以为有和合的整体。
“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如是渐次修行,最后能够觉悟一切都是清净,而且觉悟到一切法本来清净不动,而且周遍法界。
“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没有造作,没有停止,没有随波逐流,没有断灭,也没有能够证悟的人。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花,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一切佛世界,如极乐世界、华藏世界,都如虚空花,三世平等,毕竟没有未来、现在、过去。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想要学佛成佛,应当如是修习。
我一开始就强调,本经所阐明的重要教理是:一切法本来就在觉中。以因缘来说,任何法互相因缘作用,必须要知道对方才能够产生因缘。比方说,我们煮一锅绿豆汤,以诸法本具觉性来说,绿豆、水以及加热的火都要知道对方——都在觉中。如果以因缘来说,它们互相作用也必须知道对方,不然火要往别处煮别的东西。就是说,我们一直以为分别心才是能知觉的心,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两样东西彼此不知道对方,它们怎样影响对方呢?怎么去互相作用呢?很简单,就讲你跟我就好了:你不知道我,我不知道你,我们俩怎样互相造业呀!一定要知道对方,才能向对方产生嗔心,产生爱心。如果两个人都不知道对方,怎样去嗔、去爱?不可能的!比如火煮绿豆汤,火、绿豆、水都要知道对方,才有因缘在一起,不然火不可能煮到锅里的绿豆和水。可能有人听了不同意,认为是人让它们在一起。若全是人为,煮绿豆汤时为何不用石头煮绿豆和沙?而必须靠火、绿豆、水等因缘,可见人为只是助缘而已,此即是因缘到了,那些因缘自己会那样做。是哪些因缘?是你,是火、绿豆、水等彼此有缘,都知道如此煮出绿豆汤,别以为是人能主宰因缘而煮成绿豆汤。如果能的话,为何不用石头来煮绿豆和沙?它们会听话吗?人能主宰它们吗?是各个因缘都“知道”,如今来共同圆满完成煮绿豆汤。
所谓“知”,我们认为用心想,心知道。比如我问大家:你知道不知道有新加坡?每个人都说:知道。那么,你知道新加坡是怎么回事?以佛法说,你认为你知道新加坡,那只不过是法尘的语言回忆而已。现在,我再问你:一个在新加坡出世,还没学语言的小孩子,不懂新加坡的名称,他知道不知道他在新加坡这个地方?他是知道他的所在处,只不过当时他不会用你的语言来说。当他能说时,又比说不出时多知道些什么?就是多出回忆!小孩若不知道,就不可能发生他来新加坡这件事。以业力因果来说,我会投胎到我母亲的家去,是因为过去我跟她有业的关系。那么,投胎时业是不是知道母亲在哪里呀?当然知道!虽然本无我,烦恼说有迷惑的我在造业,却不曾迷失本心,业怎能迷惑不知道呢?业力就是千锤百炼都不曾迷惑的心,多奇妙的圆觉心啊!
业是这个样子,心也是这个样子,你说心才能知道,说业不知道。物质之间互相影响,虽然你不认为知道,其实它们都要知道。因为它们如果不知道,怎么会去那个地方?比方说,树上成熟的苹果就知道要掉下来。为什么?因为它跟地球、吸引力有种种关系,不然,它可以“掉”上天的。这就说明成熟的苹果与地球的互相吸引力彼此知道对方,它们之间互相作用,成熟的苹果才会掉到地上来,但是科学把这样的作用叫做万有引力,咦!佛法也把心与业归纳为力,叫做心力与业力。它们之间有某些推动力,这个力为什么会推向那个方向去呢?因为业力是有知觉的,它知道要朝向圆满因果的方向去。
我们应当放开胸怀,把这个“知道”的概念扩大一点,不要认为知道只是眼睛看,耳朵听。所以一切法互相作用,就要互相知道对方,不然因缘法则就乱了。好像这朵假花放在这张桌子上,以科学的原理来说,有月球吸引力、太阳吸引力、地球吸引力、这支麦克风也对它有吸引力、桌子……种种的力,在维持它,让它保持在这个位子。换句话说,一朵假花必然是顺着力的平衡而留在现有位子,可见它知道如何与周围物体互相发出作用力,而且对它这一切极为准确的快速反应,不必像科学家那样去计算,难道万物之间的作用力是由一个叫做“自然”的怪物去计算的吗?但是我们迷惑执著,认为那些是物质,不会思考,会思考的是心。其实思考是六根等境界告诉你:这里叫做新加坡。思考只是内心的分别,对境界的知觉并非思考,你却以为唯有通过思考的心才能知道什么叫做新加坡,但是你还没懂得新加坡的名称时,你已经住在新加坡,并且与新加坡的事物在深密地因缘作用呢!是你懂得称新加坡之后,才和它因缘作用吗?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眼、耳、鼻、舌、身、意所知的境界,那才叫做知道。不!本经说,一切法都要知道对方——在觉中,才能因缘作用,不然一切法不能互相作用。所以本经说:就迷惑的当下,一切依然都在圆觉中。
因为一切法本来在圆觉中它们才能互相因缘组合,在这里面有一类心的因缘组合,它说:我叫做迷惑的众生。虽然如此,它也在觉中。为什么呢?它竟然从无量劫以来,在业力因果轮回中,一点也不错乱地执著。从这一点看来,你说它是不是在觉中?所以说,惑业所推动的力量也在觉中。一个小小的原子,也是一种力量的组合,你——这位众生,也是一种力量的组合,一群的新加坡人,也是一种力量的组合,都是业力,都是因果,都知道对方,都圆满普遍地互相作用。一切法都是如此,因此,一切法都在觉中。
一切法有觉性——圆满觉性所显现,所以说有情无情同一种性,此性是觉性非佛性。众生者,不觉之有情也;菩萨者,觉有情也;佛者,觉有情圆满也;佛性者,能成佛之性也;无情者,有情所执取的心识所对境界也。不但有情无情同是觉性所显,成佛也是觉性幻化显现的结果,若因为有佛由众生觉悟,而说众生有能成佛之佛性,我说因烦恼而做众生,所以众生除了有佛性,还有烦恼性。因众生成佛故说有佛性,因无情万法组合故说性空缘起,都是圆满觉性的幻化;但是,觉性遍一切法,佛性只是有情能成佛的能力。其实,就算有佛性,还必须业力中的烦恼,发愿要成佛,是有觉性愿力配合有觉性的因缘持续推动,最后他觉悟——本在觉中。然而麦克风、木头……不执著自己是众生,虽有觉性却不会发愿成佛,没有成佛的能力,虽无佛性却有觉性。
正因为觉性本圆满,在无量无边的业海里,你竟然找到我,好厉害哦!业报不错乱说明你的业知道一切——圆满知觉万法,不然你茫茫然毫无头绪,如何能找到我?如果说这是业力的因缘法则,那就是你那执著的心力与业力在行使法则,若你的业不知道我在哪里,怎能找到我而行使惑、业、苦的因缘法则!可见心、业与一切法都在觉中,而且这个觉一定要遍满一切法,不然因果作用就有缺漏了。比如你的身体,你以为跟某处的蚂蚁无关,可是地球是你、蚂蚁与万物共同组成的,你跟地球有关系就是跟那只蚂蚁有关系。一切都在觉中,如果地球另一边的雾都——伦敦下雨,有一个女人撑着雨伞,她摆动一下雨伞,那雨伞的万有引力对你身体的影响就有变化,影响到地球上一切万物。你说:我不知道。但是万物都知道有雨伞在动了。一切业力因缘之间都要互相遍满,即是一切法不曾动而影响力遍法界。因为一切法本来就周遍法界。所以因缘是空性的,可是成就因缘的圆满无误,不是空性,而是觉性;一切因缘不错乱地圆满显现,说明当下的一切不离圆满的觉性。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