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6.新年谈岁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0日
来源:   作者:果煜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果煜法师:天心明月 6.新年谈岁

 

  刚过完春节,大家对自己的年龄,是感觉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呢?以我的分析,其略有四种不同的感受:

  一、增岁

  人从生下来以后,过了一年就增加一岁,时间愈久,增加的岁数也愈多。这是一般人最容易感觉到的,然此之增岁,乃指生理的年龄而言。

  其次,从心智年龄来看。各位知道「智商」是怎么算的吗?智商是心智年龄除以生理年龄。譬如一个生龄虽只有八岁的小孩,却拥有一般十岁小孩的见识,因此10÷8×100=125,他的智商就是125。反过来说,若生龄十岁的小孩,所知却只有八岁小孩的见识,那他的智商便是8÷10×100=80。从心智而言,有的人虽生理年龄增加了,但见识与智慧,却未必跟着提升。

  因此,不管世间人或修行人,当于岁末扪心自省一下,看在这一年当中,我在人间的事业,或出世的修行,是否也有相称的进步?如果只是生理年龄增加了,但心智方面,却未能有相对应的增长,那你的IQ就不免愈来愈低。

  一般人心智的增长,在青年期算是颠峰。等到了中年期以后,因生活渐趋于安定,故心智的成长,也跟着沉缓下来。于是他的生命力便不能不走上衰老与退化的末途。因此,「增加一岁」不当指生理年龄而言,尤当指心智年龄。

  二、减岁

  有〈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一天过去了,命即少了一天;一年消逝了,命又少了一年。对年轻力壮者而言,或许还不太会有这样的感觉;但对年纪愈大者而言,年龄的增加,岁月的流逝,皆未免有伤残雕零的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尤其发现旧时的友伴,一个接一个地走了,死亡的陷阱,正一步步地向他迈进,真是恐怖又无奈。

  其次,另有一种「减岁」的感受,却让人心安自在,法喜充满。有个故事说:有一个年纪很大的长者,某日人家问他说:「长者今年几岁了?」他答云:「我才三岁尔!」又问:「为什么才三岁尔?」「为我三年前,才开始学佛;学佛后,便把过去一切放下,因此,觉得生命像重新开始一般,故才三岁而已!」

  很多人在未学佛前,总觉得个人很烦恼、世界很黑暗。这种烦恼、黑暗的感受,日积月累而成为生命中无形的担子。年龄愈大,担子也跟着加重;所以人老了,总被压成弯腰驼背,一副不胜负荷的样子。虽然有些人意识里,未必这么鲜明的感受到此烦恼的重担;但这重担还是蛰伏在潜意识里。

  唯有有智慧者,才能将此重担,渐次放下,而放下之后,人也必跟着年轻起来。因此,一个人学佛学得好不好,且不必看他能否讲经说法!不必问他念佛或禅坐中,有何不可思议的境界?你只看他烦恼的担子,是否减轻了?甚至看他身心是否更年轻些?便比什么还清楚也。以这种「减岁」的感受,不但自己能意识得到,他人也能感觉得出。

  这种「减岁」的感受,不但未有任何的悲戚哀愁、恐怖无奈,反而是愈来愈欢喜、愈来愈光明。愈学佛愈年轻,甚至如刚出生的婴儿,不必为过去的事情而愧疚、悔恨;也不必为未来的事情而担心、忧虑。「减岁」减至尽头,则能超越时间的范畴,而入「三摩地」、「灭尽定」也!此则生死已尽,所作已办矣!

  三、亦增亦减

  以上所说,或生理年龄的增加,或心智年龄的成长;或寿命期限的减少,或心理负担的减轻。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定义的。因此,就佛法而言,那都只是「假名」而已!

  因此,刚才所说,增岁或减岁的问题,只是让各位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定义「年龄」的意义。对一个有智慧者而言,他将能遍观全体,而不落入任何极端中。

  四、不增不减

  如从更高的层次言,前面所讨论增减的问题,事实上已陷入一种错误的思考中。此错误乃根源于一般人一向以为「生命乃有始有终」的前提而作计较的。以为出娘胎后,才有生命;那年龄当然是从零岁开始,一岁一岁地加上去。又以为人死如灯灭,一切乌有,故生命乃一天天减少。然若就佛法而言,生命本是从无穷的过去,延伸到无穷的未来。生命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因此,说增、说减,其实都是戏论。只是从众生无明习性,而有的分别心而已。

  三年前,曾对常住众与信众,简单讲了几品《中论》,当课程告一个段落时,我考了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人间:『你今年几岁?』你将如何回答?」于是有人从生理上答,有人从心理上答……最后倒有人反问我:「如果也有人如此问你,那你又将如何回答?」我说:「如你能确定指明那个是『我』,我才好回答这个问题!」然以没有人能指明,那个是「真正的我」,因此,这问题乃成为无稽之谈。

  「新年新希望」,不管新年征岁时,你的回答是增?还是减?这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有一点要把握的是:要及时于学业、道业中,去努力精进。否则待年底结帐,又是满头雾水。

返回目录

----------------------------------------------------------------------------------------------------------------

更多果煜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