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学佛开导(50~59)
傅味琴:学佛开导(50~59)
定学开导 (50)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7
依戒依法不染不杂,就叫清净
提要:
·犯根本罪称断头罪,不与共住
·未受戒的学禅定,也必须不做杀盗淫妄酒五种恶业
·禅定不是气功,外道不讲了生死
·禅定不持戒,你干杀盗淫妄酒是方便了,众生就不安详了
·喜听迷惑话的人易上当,不做伪善小人,要说真话
·依戒依法不染不杂,就叫清净
犯根本罪称断头罪,不与共住
佛讲过犯了根本罪的人好比是断了头,有这么严重!出家在家都是以杀盗淫妄为根本罪,释迦佛当年规定:犯了根本罪的人,谁也不能跟他住在一起,叫做不共住。因为你跟他住在一起,你也要受他影响。可是今天的寺院,犯根本罪的人照样可以挂单,可以受恭敬供养,这样佛门还搞得好吗?
未受戒的学禅定,
也必须不做杀盗淫妄酒五种恶业
如果不依戒,你的定是引发不出来的。出家人守的戒比我们居士多,当然比我们要殊胜。我们居士只受五戒,出家沙弥是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你们没有受五戒的居士,也给你们学禅定,但是也要做到这五条:不要杀生,不要偷盗,不要搞邪淫,不要说假话,不要喝酒。我把话说清楚了,我这个老师就没有过失,你不听我的话,你自己背因果,将来不但要受报,而且容易出偏差。所以我就规定:凡是学禅定的人必须要听法。因为讲法就是在净化人心,教育你止恶修善。
禅定不是气功,外道不讲了生死
我从前在各个城市办“禅定与心理导引班”,当年学气功的特别多,那些人也来学,但很不耐烦,“老师说要了生死,了生死跟我有啥关系,你有什么功法你就拿出来,我学了好走路。”我讲了十天课才给你学一点点禅定,这叫针锋相对。
禅定不持戒,你干杀盗淫妄酒是方便了,众生就不安详了
你们今天学了禅定不要去教给别人,社会上世俗人杀鸡杀鸭,可能还偷东西,占公家便宜,这种人能学禅定吗?把禅定乱教人,你就违反了如来的规定,必须要以戒生定,以定发慧。
上次也跟你们提到有一个人,根本不能算佛弟子,因为他把佛的规定推翻了。他也教禅,他说:“你学我这个禅就不必持戒,因为持戒多少会给现实生活带来不方便。”还说,学了他的禅,你会很安详。我要说一句话,学了他的禅,所有众生都不安详了,因为你要杀就杀,一心杀,要偷就偷,一心偷,众生还会安详吗?可是当年他这话迷惑了多少知识分子!
喜听迷惑话的人易上当,
不做伪善小人,要说真话
从前有个皇帝最反对人家拍他马屁,有个大臣就赞叹皇帝:“皇上英明,能不耻下问,对提意见的,你非常欢迎;对拍马屁的,你非常讨厌,像你这么样贤明的皇帝,真是难得!”皇上听得高兴,还不知道他已经马屁拍进了。迷惑人的话人人喜欢听,小心别上当了。
有人背后说我闲话,“到傅老师那里去听法,天天挨批评。”因为我讲真话,不拍你马屁,做人就要做正人君子,不要做伪善的小人。
依戒依法不染不杂,就叫清净
戒要清净。不是说你受了戒,就能以戒生定,还要持戒持得清净。你犯戒了,能忏悔还净,还起作用,如果犯了戒不忏悔,那就不可能以戒生定。度众生必须要依戒依法,你个人修行也必须要依戒依法,那就必须具备一个原则:就是清净。什么叫清净?做到了戒和法的要求就叫清净,还要不杂不染,比如说我们是佛教,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戒以及菩萨戒、密乘戒都是佛制定的,不能掺杂其它东西,掺杂了就是不清净。法也是如此,不准在佛法里加入儒教、道教的法、一切不是佛陀教导的法,否则就叫不清净。宣扬佛教、儒教、道教本是一家,乃至混起来,这就叫不清净,杂就叫不清净。
定学开导 (51)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7
戒清净,心就安,心安就能引生定
提要:
·佛法纯粹,修行不杂,才能有大成就
·无论持哪尊佛菩萨名号都不叫杂,佛教里加了儒教道教才是杂
·杂修的人死了,不知去了哪儿,可能天上净土都轮不着
·有人在佛门自订了许多非佛戒的戒,这叫戒禁取,把戒搞杂了
·把佛的话改变了,把某些不正确的知见加进去就叫杂
·比丘戒与居士戒混淆乱套,不分场合,无殷重心乱称佛号,皆不如法
·戒清净,心就安,心安就能引生定
佛法纯粹,修行不杂,才能有大成就
当年释迦佛在世的时候,多少弟子大成就,佛涅槃了以后,末法时期照样有大成就的,米勒日巴不是大成就?末法时期照样能证阿罗汉果,1949年圆寂的阿迦曼尊者,这是世界公认的现代阿罗汉。能海上师就是大成就。可是有个原则,没有杂的东西。能海上师的法流没有杂的东西,绝不和道教儒教混起来,其他有大成就的也都是纯粹的佛教。
无论持哪尊佛菩萨名号都不叫杂,
佛教里加了儒教道教才是杂
再补充一句,你们又念南无阿弥陀佛,又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或者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念南无文殊菩萨,这都不叫杂,都是佛教怎么叫杂呢?杂是指你又加了一些不是佛教的东西,比如你在佛教里加了儒教的法,听《太上感应篇》这叫杂,因为外道的东西跟佛教的东西不相应。
杂修的人死了,不知去了哪儿,
可能天上净土都轮不着
我的外婆,她就是杂修,我劝她念佛,她也念佛。有一段时间没去看她,再去看她时,她床边贴着一个十字架,信耶稣了。我再劝她念佛,她又念佛。教友来了,她又信耶稣。死了以后咱们是眷属,给她供香点烛。一会儿教友来了,走一圈哈哈笑笑,“升天堂喽。”我到今天还不知道外婆到底是到了天堂还是到了极乐世界?
有人口说“不要杂修”,自己偏偏在主张杂修,就好比马路上有人被偷了东西,一面追一面喊,“大家抓小偷啊!”小偷呢?一边逃一边在喊:“抓小偷啊。”人家就搞不清楚谁是小偷了。
有人在佛门自订了许多非佛戒的戒,
这叫戒禁取,把戒搞杂了
法要清净,戒也要清净,都不能杂。道教儒教、巫婆、神汉、民间搞的那一套都不能加到佛教里来。搞杂的人多的是,越是杂说明他越是无知。从前佛门里还有些讲修行的,可是他修的很多不是佛教的方法,有规定不吃油盐酱醋,还有的不吃有颜色的东西,他只吃盐,不吃酱油,只吃白菜白瓜,青菜黄瓜都不吃。比丘戒里有这条戒吗?这叫邪戒,又叫戒禁取。
还有一个当家,为人很好,就是不懂佛法。有一次请我去讲法,他听得高兴,小和尚来报告:“师父,要吃饭喽!”他把门一关,椅子一挡:“听法,听完了再吃饭!”这很好啊。遗憾的是他每次吃饭,要居士们都照他的样子做,不管天多热都要吃火锅,吃得大家汗流浃背,这一条也不知哪里来的。
还有许多佛门里的规矩很杂,说进大殿时你从右门进去,必须先进右脚,左门进去,先进左脚,这是佛定的吗?
把佛的话改变了,
把某些不正确的知见加进去就叫杂
有一次我在居士林讲法,居士林里一般念佛的居多,偏偏现在念佛的人喜欢背后说人闲话:“老师怎么穿了短袖讲法,不庄严。”难道一定要拖着长长的袖子才算庄严,这些罗汉也没有穿长袖,难道也不庄严?当年释迦佛讲法的时候,连袖子都没有。这些观念非但是杂,而且是有染。
什么叫染?把自己不正确的知见加上去,凭自己的烦恼、主观意见,凭自己的我执、法执乱讲一通,没有犯戒说成犯戒,犯戒又说没有犯戒,把佛的话改变了就是染。凭自己的我执烦恼、凡夫知见随心所欲地改变,乃至我认为这样就是这样,你所认为的东西可没有离开你的愚痴烦恼呀。
比丘戒与居士戒混淆乱套,不分场合,
无殷重心乱称佛号,皆不如法
还有把比丘戒加到居士戒里去,那也不对,那也叫染,也是杂。有一次一个出家人请我去讲法,等我讲完了,这个出家人说,“刚才傅居士跟大家讲了五戒,其实真正要淫戒清净,路上一男一女讲话不能超过五分钟。”我不懂比丘戒,比丘戒里也许有这一条,可是居士戒里没有这一条啊。假如你在路上碰到王主任,是个女的,讲了五分钟话,王主任说,“这个任务你完成的怎么样了?”“阿弥陀佛,时间到了,我不能再讲了。”行吗?而且随便什么场合,随便什么时候开口都要先唸阿弥陀佛,这是哪条戒规定的?从前我在家里听电台讲故事,是武打的故事,两方面的头领出来武斗,一见面,行个礼,一个念“无量天尊”,一个念“阿弥陀佛”,(众笑)还像话吗?能随便什么场合都唸佛吗?
戒清净,心就安,心安就能引生定
今天说的这么多,还是这句话:作为如来弟子,是如来的等流身,要以戒生定,以定发慧。戒清净才能引生定,一个人假如不小心犯了戒,修定的时候会尽打妄想,“我真不应该,我犯戒了!”心还定得下去吗?假如什么也不懂,在胡思乱想,“我这么做到底算不算犯戒?犯戒要下地狱,能不能忏悔。就算不犯戒,算不算不清净?”有的人犯了戒很苦恼,“我真后悔啊。”明天修禅定又是想“我真后悔啊!”戒清净,心就安,心安就能引生定,今天就到这里。
定学开导 (52)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戒要清净,才能引生正定,
戒不清净,定也不正
提要:
·戒要清净,才能引生正定,戒不清净,定也不正
·皈依了三宝,却不知三皈戒,成了一个破戒的佛弟子
·佛门搞名利,搞五欲享受,那是魔道干的事情
·要按佛教教义教规来搞好自身建设,信佛又学道教,那就不像佛弟子了
戒净~净者不染不杂,戒不净,善者生悔,即杂;愚者更欲犯即染。如犯饮酒即起犯戒迷性掉举过患,何能引发三昧正定?
戒要清净,才能引生正定,戒不清净,定也不正
我们继续讲“戒净圣种杜多行。”昨天讲到戒净,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戒律要清净,才能引生正定,戒不清净,定也不正。佛弟子首先要受三条皈依戒,哪三条?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不光是现在不能皈依,而且永远不能皈依。然后你衡量自己水平,你能做得到,就受五戒,然后再受八戒。如果你发心出家,比丘是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三百四十八条,称为具足戒,意思就是说最完全了。如果你想要行菩萨道,成就大乘的功德,你必须要受菩萨戒。菩萨戒,在家出家都可以受。
皈依了三宝,却不知三皈戒,
成了一个破戒的佛弟子
皈依就要受皈依戒,并不光是拜一个师父。现在进佛门的所谓佛弟子,素质低到连三皈戒都不懂!听说有的地方还叫小和尚去学《弟子规》,为什么不叫他们学三皈戒呢?不学戒定慧,去学《弟子规》,你到底是佛教还是儒教?一个佛弟子皈依三宝了,竟然不知三皈戒,犯了三皈戒,成了一个破戒的佛弟子。
皈依戒大家都会念,可是往往不愿遵守,结果都犯戒。我们皈依的是佛道,佛道外面的道全叫外道,你能学气功吗?能去听《太上感应篇》吗?这些都是外道,不管讲的人、听的人全都破戒了。破了戒的佛弟子,就好比在学校里已经被除名了。
佛门搞名利,
搞五欲享受,那是魔道干的事情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了皈依戒就不能跟外道来往,因为他们是邪的。讲经说法要根据经书讲,离经一字就是魔说。受了皈依戒就一定要遵守好这三条戒,经书里说:犯戒地狱苦。天魔波旬最主张享受五欲,佛门不清净,搞五欲享受,搞名搞利,那是魔子魔孙干的事情,你能跟他们合在一起吗?天道就是讲究升天堂,外国宗教、中国的道教都讲究升天,全是外道。宗教之间可以互相尊重,但不能学外道,他们发扬他们的,我们不干涉;我们发扬我们的,他们也不应该干涉。
要按佛教教义教规来搞好自身建设,
信佛又学道教,那就不像佛弟子了
我们是佛教,要照佛教的教义教规来搞好自身建设,就必须讲佛教的话。举个例子,当年昭觉寺清定上师升方丈,各宗教都来贺喜。黄昏时刻,我出去散步,遇见一个老道士朝我走来,向我双手抱拳作敬礼,我马上合掌还礼,互相尊重啊。(众笑)千万不能你对我抱拳,我也对你抱拳,(众笑)佛教是佛教的礼节,道教是道教礼节。现在有很多信佛的,也学起道教来了,他还认为可以,如果这样也算不错,那就不像佛弟子了。
比如说出家人穿如来的衣服,剃如来的头,代表了如来的形象,值得我们恭敬。如果身披袈裟,头戴道冠,西装革履,像什么啊?破坏了如来形象,罪过无量。这是打比方,道教佛教儒教合在一起,既不像道教,又不像儒教,又不像佛教,到底像什么?难道像北京动物园的四不像?弘扬佛法的人,身份是代如来宣化,有必要把法讲清楚,我只要把法讲清楚,我责任就尽了,其它我不过问,就看各人的觉悟喽。
定学开导 (53)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挂佛门的牌子,就应该只讲佛法,不讲外道法
提要:
·挂佛门的牌子,就应该只讲佛法,不讲外道法
·“和尚只会唸经”,当然不会炒股票、卖门票,好好注意身份
·有说“杂修也能成就”,有因必有果,杂修也会有杂成就
·对佛门内的歪风邪气不必害怕,把佛法学好,必能正克邪
·如果老师不做好榜样,《弟子规》也不起作用了吧
佛挂佛门的牌子,
就应该只讲佛法,不讲外道法
我主张各个教派互相尊重,我的风格就是开什么店就卖什么货。比如开四川菜馆的就卖麻辣豆腐,宁波人别来提意见,“你们应该做点臭冬瓜臭豆腐。”那么请你到宁波菜馆去,我们没有这个菜。我们挂的牌子就是佛门,只讲佛法,不讲外道法。
“和尚只会唸经”,
当然不会炒股票、卖门票,好好注意身份
从前有个杭州的企业家禅定营来到我们开化文殊院,听法学习禅定,我对企业家讲的课就有所不同了,他们是想知道今后该怎么样管理员工,该怎么样发展经济,听了课他们自发地喊出句口号:“发展经济,弘扬佛法。”对头,我可没有反对他们发展经济。
如果是出家人,你发展什么经济啊?“和尚只会唸经”,这是我在五台山听来的。有一年我在五台山塔院寺寂度和尚那里,他讲完法,刚下法座去寮房,侍者跟他说:“有个妇女抱了孩子来请师父看看。”寂度和尚就说,“和尚只会唸经,不会看病。”这句话我到今天还没有忘记,同样,和尚只会唸经,不会炒股票,不会卖门票,不会开茶馆,好好注意自己的身份。
有说“杂修也能成就”,
有因必有果,杂修也会有杂成就
听说你们昨天晚上讨论得非常热烈,这是好现象,不过讨论会不是辩论会,难免辩论几句也可以,还是要互相尊重,慢慢大家听法听多了,自己再考虑考虑。我听到几句话,“杂修也好,杂修也能成就!”这句话对不对?对的,通过努力必有成就,哪有通过努力不成就的?杂修必有成就,成就什么?杂成就。(众笑)有因必有果嘛,因是杂,果必然是杂。可是佛教里面没有杂阿罗汉、杂菩萨、杂佛。凡事要讲道理,我讲道理的方法,前两句把你吸过来,后两句才给你讲明白,
对佛门内的歪风邪气不必害怕,
把佛法学好,必能正克邪
讲个故事,从前上海公交车挤得要命,稍微碰到一点就吵架。那一次我一上车,两个人可能在挤车时碰了一下,上了车就对骂,一句来一句去,一句来一句去,跟打乒乓差不多,吵到后来骂脏话了。我实在听不下去,我就开口了:“骂人的目的是要被骂的人没面子。”两个人一起都朝着我,都在想:“这个老先生说的对,我就是要骂得他没有面子。”其实这个人蠢啊,他不想想,那个人也是朝着我这么想:“老先生说得对,我就是骂得他没面子。”我把两个人的心吸住了,后面一句话:“当你骂出口的时候,已经没面子了。”他们不骂了,太平了,因为我讲道理啊。
你们对佛教里内部的歪风邪气不必害怕,把佛法学好,好好的跟他们讲道理,你们必然讲得过他们,因为正能克邪。
如果老师不做好榜样,
《弟子规》也不起作用了吧
儒教的《弟子规》我没有学过,从教育方面来说,大家都感到,今天的教育事业没有搞好,年轻的孩子一受社会坏风气影响马上变坏,很使父母操心。我想所谓的《弟子规》,大概就是弟子应该遵守的规矩吧,从前叫弟子,现在叫学生。
假如老师不做好榜样,可能《弟子规》也不起作用了吧?因为学生受老师的影响啊。老师不能以身作则,难道学生学了《弟子规》就不受影响?父母不在孩子面前做榜样,这个孩子也会受影响,所以要教育好年轻一代,靠《弟子规》是不顶事的。就好比电视上演包公应该是教育人,可是贪官看了照样贪,看了也没有作用,他说“这是演戏啊!”还有的人说:“啊呀!这是古时候的事呀。”
定学开导 (54)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禅定不能随便教人,坏人学禅定,
干起坏事来也聪明
提要:
·佛每个众生都必须接受教育,度众生就是教育众生
·禅定不能随便教人,坏人学禅定,干起坏事来也聪明
·“善者生悔”,应求忏悔使心安定,否则难以入定
·“愚者更欲犯即染”,佛弟子不可学愚,愚者是非不清易受染污
·酒戒特别严重,没有开许,因为酒能迷性,头脑糊涂了,其它戒也保不住
每个众生都必须接受教育,
度众生就是教育众生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每个众生都必须要接受教育,度众生就是教育众生,老师也好,爸妈也好,长辈也好,学生也好,全要接受教育,就从这一点上来看佛教的观点是圆满的,没有漏洞的,是彻底究竟的。你做好佛弟子何用学起儒教的《弟子规》?即使你要学怎样做个佛弟子,你也可以学学佛教里讲的如何亲近善知识,学学《事师五十颂》啊。
禅定不能随便教人,
坏人学禅定,干起坏事来也聪明
话再说回来,戒定慧三者有密切联系,戒不清净的人修定,定也不正。一个干坏事的人去修禅定,即使他得定了,也是邪定。佛教不允许一个人一面学禅定,一面做强盗,所以禅定不能随便教给人。学了禅定脑子特别聪明,如果去干起坏事也特别聪明,所以你们学禅定,包括我从前在各大城市开的“禅定与心理导引班”,讲课的时间占极大部分,你必须要听讲,听讲就叫你别干坏事。干了坏事对修禅定也有干扰,那你怎么入定啊?
“善者生悔”,
应求忏悔使心安定,否则难以入定
如果你戒不清净,“善者生悔”,善就是好人,好人就会后悔,这个悔不是忏悔的悔,是后悔的悔。忏悔是好事情,你戒不清净,或者犯戒了,佛为了挽救你,叫你忏悔。可现在有人连忏悔都不懂,忏悔也成了唱唸,从前有句老话:小和尚唸经,有口无心。你没有忏悔的心,唱唸起什么作用啊?简单的讲,忏悔就是我认错,我改正。一个好人犯了戒,老是心里很后悔,心就定不下去了,所以你们做错了事情,赶快认错改正,不要老是心不安。你认错改正,谁都会原谅你,你再也不犯了,你心就要放下。如果老是心里后悔,你在禅定中越想越后悔,还能入定吗?这时悔也就成了一个烦恼。
“愚者更欲犯即染”,
佛弟子不可学愚,愚者是非不清易受染污
“愚者更欲犯即染”,愚蠢的人,做了坏事,他洋洋得意,以为别人不知道,干的时候心里也蛮痛快的。就因为在干坏事的时候心里有种痛快,愚的人从此放不下了,下次还想做,那怎么修禅定?因为他放不下呀。在修禅定时,贪瞋痴起来了,想什么就打什么妄想,例如今天这个菜不错,明天最好再是这个菜。年轻人白天看见一个姑娘就打妄想:“这个姑娘干嘛给我泡杯茶呀?对我有意思没意思?脸虽然黑了一点,也是黑里俏。”修禅定最好眼睛闭起来,当然不要闭得太紧,假如你在露天修,可以眼睛露条缝,因为你看见下面青草也比较单纯,你不会对青草打什么妄想,你们在室内一起修禅定最好眼睛闭起来,否则看到前面一个同学的衣服也会打妄想:这衣服挺好,不知哪儿买的。
释迦佛处处在批判愚,《百喻经》里面都是批判愚人干的事情,不知道哪一年开始的,佛门里有人竟然提倡学愚,跟释迦佛唱反调也不恰当啊,你要学愚就学呗,可别叫大家也去学愚呀。
酒戒特别严重,没有开许,因为酒能迷性,
头脑糊涂了,其它戒也保不住
“如犯饮酒,即起犯戒迷性掉举过患,何能引发三昧正定?”,这是举个例子,五戒里杀盗淫妄是根本戒,酒戒是放逸戒,喝了酒就放逸,一放逸前面四条戒就容易犯,所以酒戒特别严重,酒戒没有开许,凡是受戒必须受酒戒,因为不持酒戒,其它戒保不住。
竟然有人说:“受了戒喝酒是可以的,只要不酗酒。”结果很多受了戒的佛弟子也都喝酒了,弄得很多人犯了戒下地狱。
饮酒非但犯戒,还会迷性,把觉性迷住了,喝了酒的人头脑就糊涂了。有人喝了酒回家,把门拉开就小便,第二天老婆骂他:“你已经两次把小便拉到冰箱里去了。”
定学开导 (55)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一切成佛功德全从定中出生,
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提要:
·临终一刹那,意识糊涂,正念提不起,还能往生吗?
·饮酒起大掉举大昏沉,有人酒醉,竟与母猪平头睡
·一切成佛功德全从定中出生,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一心就是定,再起一念,定就消失
·要有定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要烦恼断尽才能不流转生死
临终一刹那,意识糊涂,
正念提不起,还能往生吗?
喝了酒迷了性,智慧再也开不出来了,因为迷跟觉是相反的嘛,你们修文殊法的人能开智慧得辩才,所以一律不准喝酒,因为喝了酒迷了性,智慧怎能开得出来啊?何况你喝了酒,容易中风,哪怕是小中风,临终一刹那,意识模糊,正念提不起,你怎能往生极乐世界?从前有一个出家人,临终小中风,大家却说他肯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他名望高,小中风还能往生吗?
饮酒起大掉举大昏沉,
有人酒醉,竟与母猪平头睡
饮酒还有一个过患:掉举。喝酒的人,要么是大掉举,要么是大昏沉。大掉举,手里提了酒瓶,走路东倒西歪的,口里唱京戏,最后像猪一样睡着,来个大昏沉。这三个过患,能使你引发定吗?从前有个渴酒的人,半路上醉倒在地,农村有头母猪,闻到气味,就来吃他吐出来的东西,把他的嘴唇都咬掉了,他还没有醒过来,后来喉管都咬断了。因为吐出来的东西里有酒,这只母猪也醉了,就倒下去了。第二天被人发现,这个人怎么跟母猪平头地睡在一起?善知识总是劝人家不要喝酒,连社会上有头脑的人也是劝人家不喝酒,酒的危害性极大,佛弟子喝酒,连社会上的人都不如。 经云“定谓善一境”,能海上师说:善谓此定心求自他解脱无有染污,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不同无想定是无记心也,“一境”谓不乱。
一切成佛功德全从定中出生,
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定谓善一境”。能海上师说,“善谓此定心求自他解脱无有染污”,我们修定为了要培养一颗定心,能入定,我们以戒定慧去度众生,也是为了帮助每个人培养自己的定心,能从定中得到解脱。没有定力你是解脱不了的,一切成就都在定里。能海上师说,“一切成佛的功德全从定中出生。”当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入定,魔兵魔将对他没办法,所以他是从定中成就如来的。六年苦行就是在修禅定,所以获得了殊胜的静虑。你定力越强,解脱越有把握。
一心就是定,再起一念,定就消失
修禅定的人即使有几秒钟没有妄念,心就在一个境里,这几秒钟你就入定了。一起了个念头,定境就消失了。跟我学禅定的同学,他们这种境界很多,有人修光明观,真的光明现前了,一高兴,心想行,定境就没了。连这么一个念头都不能起来,一起来你定境就消失,所以一心就是定。
要有定力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要烦恼断尽才能不流转生死
假如你问:“我有两分钟的定力,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你两分钟内断气你能往生,如果两分钟过去,第三分钟你没有定力了,这时断气还是往生不了。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讲:要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要有一天的定力,如果你有两天,乃至七天的定力更好,可没有说若一分钟,更没有说若一秒钟。
往生极乐世界算不算解脱?也算解脱,这是从三恶道里解脱出来,因为在极乐世界不会下三恶道。三恶道的解脱可不是生死的解脱,所以《佛说阿弥陀经》里称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为“彼国众生”,还是个烦恼众生,要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才不会再有生死流转。
定学开导 (56)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气功,
以及民间的杂修所染污
提要: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气功,以及民间的杂修所染污
·外道定不出生死,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三界
·外道之定,仍有不善心,因没走断烦恼的路,仍会造恶业
·外道接受佛道教育,舍弃外道知见,能证阿罗汉果
·众生因惰性贪简单,修无想定的人福报享完成白痴
佛教的禅定是正定,要不受道教、气功,
以及民间的杂修所染污
“无有染污”,今天我们修的是正定,无有染污,不要去受气功的染污,也不要受道教的染污,更不能受民间修练的染污,要完完全全是佛教的禅定,才是不受染污。
外道定不出生死,
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三界
“不同外道之定有不善心”,佛教的定跟外道的定是不同的,经书上说外道也有修四禅八定的,可他们都是世间定;佛教也要修四禅八定,这是出世间定,两者路同果不同。
外道定不能了脱生死,佛教禅定能了生死出三界,证阿罗汉果,还能成就佛道。而且修佛教的出世间定比修外道的定快得多。当年释迦佛到鹿野苑度五比丘,三转十二法轮,五比丘个个证阿罗汉,快不快啊?没有得到释迦佛的教导,他们修了几年都没有音讯,一得到释迦佛的教导,个个证阿罗汉果,这个历史事实,谁也不能推翻的。你们今天学的禅定就是释迦佛四十九年教法里的出世间禅定,所以你们要发极大欢喜心啊。
外道之定,仍有不善心,
因没走断烦恼的路,仍会造恶业
外道入的定有不善心,无论你学气功、道教,如果你真能得定了,你这颗心还有不善心。不善就是贪瞋痴,心里起贪瞋痴,都叫不善,因为你没有走断烦恼的路,仍会造恶业。
有个故事,一个道士挑了一个担子,到一颗树下休息。他从担子里拿出一个酒壶,盖子一开,酒壶里出来一个漂亮的女人,陪他喝酒。道士喝了酒,睡着了。这个女的,就从口里吐出一个小伙子来,这个小伙子又陪女的喝酒。看看道士差不多要醒了,女的再把小伙子吞下去,老道士醒来了,再把女的收到酒壶里去,再挑起担子走了,所以修外道断不了贪瞋痴。
外道接受佛道教育,
舍弃外道知见,能证阿罗汉果
如果修外道的人接受佛陀的教育,把贪瞋痴烦恼断尽,能不能证阿罗汉果?能证阿罗汉果,因为他已经舍弃了外道知见。比如舍利弗、目键连本是两个大外道,后来皈依了佛,不是证阿罗汉果了?就看你外道的东西肯不肯丢掉。现在佛门出现了怪事,有的人成为佛弟子,还要去抓外道的东西,还鼓动人家去听《太上感应篇》。如果讲这话的人是个老道士,这倒也罢了,佛弟子能讲这话吗?
众生因惰性贪简单,
修无想定的人福报享完成为痴
“不同无想定是无记心也”,无想定非常简单,流传很广,现在能够流传很广的都是简单的东西,为什么简单的东西能够流传广?因为众生有惰性,懒惰的人越简单越好,何必辛辛苦苦去学呢?过去老太太有的也知道,“打坐么你盘起腿来脑子里空空洞洞,什么也不想。”方法是简单,我看你要做到什么念头也不起来也不容易。即使你真的把念头止住了,什么也不想,这是外道定,叫无想定。凡是修定的人,福气都很大,修无想定最后升无想天。无想天人寿命特别长,可是他在无想天就像睡着那样,因为脑子里没想的了,就好比植物人差不多,也好比睡了个大觉。结果福报享完,一般都是掉到三恶道。好一点的,还有做人的福报,掉到人间来,由于他长期不动脑子,就成了人间的白痴。修净土法门要修好《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叫你一心不乱,修止,你还得修十六观境,没有观你仍然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明白。
定学开导 (57)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禅定修好能得解脱,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
因为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提要:
·“一境谓不杂乱”,既杂又妄,很难入定
·愚人不懂佛法,最易被愚弄,不照佛法去修,临终亦难一心不乱
·做到戒的要求,才能叫戒净,出家持戒,还要做到威仪和细则
·禅定修好能得解脱,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因为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一境谓不杂乱”,既杂又妄,很难入定
“一境谓不杂乱”,你在一个境里不要杂不要乱。举个例子,你们这一次来学禅定,每期都有教新观。以观明月来举例,明月就是明月,不能杂也不能乱。具体的说,明月底下不能有乌云,平时你抬头看天空的明月周围经常有云朵,可是修观时只有一个境,你不能出现乌云。还有你平时看月亮里有黑影子,你修观时就不能有黑影子,而且要观这个明月是个圆形的光体,而不能去想是一个星球,也不必去想它有多厚。如果你这么去想了,既杂又妄,很难入定。入定就是要心在一个境里,不起第二个念头。比如你们修念佛法门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其它念头都不能起来,这叫一心。求往生极乐世界要达到一心不乱,不是唸了阿弥陀佛就能往生的。
愚人不懂佛法,最易被愚弄,
不照佛法去修,临终亦难一心不乱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佛门里有人提倡学愚,弄得大家都不想学法,都变得像农村里的愚夫愚妇;也不主张听经、念经,经书都不要了,那不是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吗?愚人最容易被愚弄啊。你们要稳稳当当求往生,就要懂佛法,就要懂怎么样按照佛教去修行。临终的时候,心要专注一境,最好要有真的境显出来,那至少要把阿弥陀佛观起来,心在这个境上不要离开。
假如临终时有人来给你助念,你听到了可不能想:“这是王居士声音。”或者想:“今天李居士来了没有。”或者想:“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一定要来接我到西方啊!”或者想:“时候到了吗?”如果你起这些念头时刚好断气,你就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不懂佛法的人,简直是在盲修瞎练,经书里明明有说要一心不乱,可是现在往往没人给你讲清楚。 丛林规矩,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做到戒的要求,才能叫戒净,
出家持戒,还要做到威仪和细则
所谓戒净,做到戒的要求才叫戒净,戒是一个核心,你要做的更好一点,外围的工作也要做好,这对核心有好处啊。拿修禅定来说,心要静,如果你能够做到环境也安静,那对你心静有好处。所以除了戒以外,丛林有丛林的规矩,咱们这儿称为规章制度。遵守好纪律,这很重要。四众弟子以出家二众为首,佛对出家二众要求很高,除了要持戒清净,还要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些要求能做到,你这个出家人模样就跟释迦佛当年在世差不多,当然对咱们居士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禅定修好能得解脱,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
因为静与定相应,合众才能和谐
拿修禅定来说,为了大家能够把禅定学好修好,将来能得解脱,那就希望大家都能够遵守好规章制度。我只提一点,关门要轻声,关窗、开窗、进斋堂吃饭、平时说话都要轻声,因为禅定时突然听到响声,受了惊吓要生病的,这叫禅病。这种禅病一定要再在禅定中扭过来,所以希望大家要保持好环境的安静。我们都是细人,千万不要学粗人那样高声大叫。
经常有人抽空在佛堂里,或者在寮房里坐禅,我一天要修五六次禅定,每次大概要修一个小时。如果突然听到一个响声,正在修定的人,心会怦怦乱跳的,会影响心脏。这一点希望大家要懂。你们都是诚心诚意来听法学禅定的,假如社会上的人对禅定感兴趣也来学,他们有世俗习气,如果肯遵守我们的制度,“说话要小声”,即使发生了争吵,也变成小声吵架,我看也吵不起来。这是说说风趣话,总之遵守规章制度好处非常多。静的利益在哪里?因为静与定是相应的,不静跟定不相应。
“合众才能和谐”,今天整个社会讲究和谐,佛教对社会的贡献就是和谐,和谐是我们佛教的一个特色,佛教最讲究和合,合众才能够和谐。
定学开导 (5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7.28
欲是粪缸,修行人当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提要:
·戒和定主要是叫你离欲,因欲而造恶,不知害死了多少有为的青年
·法喜最快乐,能使我们离欲,能使我们趋向涅槃
·利很危险,负担太重,也会成痴呆,还不如一棵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佛弟子不可自甘渺小,一辈子要在平凡生活里从事不平凡的事业
·要得三昧正定,就不能掉在五欲里。不离欲,欲界都出不了,何能出三界
·欲是粪缸,修行人当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戒和定主要是叫你离欲,因欲而造恶,
不知害死了多少有为的青年
当然戒和定有密切关系,戒和定主要是叫你离欲,一切的造恶都跟欲望有关系。比如杀盗淫,你们经常看看报刊,所有的坏事、绑架、偷盗、杀人,归纳起来不是为了钱财,就是为了女人,所以财色两个字不知道害死多少本该很有为的青年。 今有同学问: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事?
我答:法喜最快乐,因法喜能使我们趣向涅槃。
法喜最快乐,能使我们离欲,能使我们趋向涅槃
今天早晨有同学问我:“日常生活中什么是最快乐的事情?”我回答他:法喜最快乐。你们这几天都很快乐吧,因为天天给你们听法,一听法非但高兴,烦恼也少了。法上的欢喜最快乐了,对人对己都有利益,从不会害人,因为这个快乐能使你放下欲望。我们目的是想要了生死,证阿罗汉果,那么首先就要离欲啊。你不离欲别说三界,连欲界都离不开,修禅定的人,不离欲,连初禅都进不去。进初禅必须要做到离欲、恶、不善法,首先就要离欲。所以法喜能使我们趋向涅槃。 又有歌曰:“我是路边的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无忧无恼即涅槃,忧恼皆由欲起,离欲才是正念,大树招风,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完成不平凡的事业。
名利很危险,负担太重,也会成痴呆,
还不如一棵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有一支歌很好,“我是路边的一棵小草,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希望大家都能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你真的做到完全彻底没有忧愁没有烦恼,你就是阿罗汉了,你再发菩提心,就是大阿罗汉啊。佛也称自己是大阿罗汉。
这支歌给我们一点启发:世俗上人怎么会生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症啊?好比树上鸟窝太多了,它支撑不了,何况留在名利里很危险,树大招风,昨天报上就有绑架的事情。还是做路边的小草吧,没有忧愁,没有烦恼。
佛弟子不可自甘渺小,
一辈子要在平凡生活里从事不平凡的事业
你们亲身体会,你们来到这儿住几天,烦恼少了吧,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老医生说过:海拔八百米的半山坳是最养人的地方。有两个同学来到这儿,据说从前吃药都治不好的病,修修禅定就好了。我到这儿病也好得快。更重要的是法好,你们同意不同意?(众答:同意。)叫你们做路边的小草,并不是叫你们没有志气,自甘渺小。我常说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完成不平凡的事,是这个意思呀。我的生活很平凡,可是我这一辈子却在平凡的生活里从事不平凡的事业。
要得三昧正定,就不能掉在五欲里。
不离欲,欲界都出不了,何能出三界
再讲禅定,“离欲才是正定”,你们想得到三昧正定,那必须要离欲,不能掉在五欲里。佛讲“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不离开五欲,地狱里你的根已经生好了,哪个五欲?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都不能掉进去。一时做不到,那么要求放宽,先提高觉悟,慢慢转变。如果你真的不离开五欲,你得定了,即使你不干坏事,你是一个好人,你这个定叫欲界定,连欲界都没有跳出来,何能出三界?
欲是粪缸,修行人当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欲界是以欲为主。有些人离不开欲,叫他离开,他难受得活不下去。这可以理解的,好比粪缸里的蛆,你好心使它离开粪缸,它会非常痛苦乃至会死亡,我们修行人就讲修行话,既然知道欲是粪缸,希望你们能跳出来。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今天讲到这里。
定学开导 (5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1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释迦佛领导佛弟子修行,建立了僧团,所以皈依僧很重要
提要: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是佛弟子修行的总法则,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过程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释迦佛领导佛弟子修行,建立僧团,所以皈依僧
很重要
·在家佛弟子应护持三宝,亲近善知识,在大众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加持
·不要厌离磨擦,心不磨细,怎能转变凡夫的粗相
·世俗上人种种表现都是粗相,喝酒人自称是粗人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
是佛弟子修行的总法则,也是必须要完成的过程
今天是暑期禅修第三周的头一天,我们继续把定学开导讲下去。我们修禅定,必须要学定学,就是说你学了禅定的各种修法,不论是修止、修观,都应该要懂得定学的理论。戒定慧三学关键还是在定上。上一次我们讲“以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佛弟子修行的总法则,也是我们修行成就必须要完成的过程。
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
释迦佛领导佛弟子修行,建立僧团,所以皈依僧很重要
我们谈到应该怎么样修行,怎么样才能做好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就跟大家讲了经书上的几句话:“如来悲智等流身,戒净圣种杜多行,成就三德三慧体,三士圣众我顶礼。”这四句话是皈依僧宝的偈颂,受了三皈依的同学,皈依了佛,更重要是皈依法,也必须要皈依僧。
皈依僧很重要,释迦佛在世时组织了僧团,僧的意思就是一个清净的团体,也就是佛弟子修行的团体。从广义上来说,七众弟子全都包括在里面。按中国的传统,一般的理解僧指的出家二众,这样解说也可以,因为四众弟子以出家二众为主。
在家佛弟子应护持三宝,亲近善知识,
在大众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加持
在家二众就是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男居士、女居士。在家二众的佛弟子应该经常到三宝的地方去,一方面是护持三宝,一方面去亲近三宝,还应该接受三宝对我们的教育。如今佛涅槃了,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真正的善知识都是戒定慧具足,讲究清净修行的。佛弟子应该经常去亲近善知识,他会给你指明修行的路。可是你光是去亲近善知识,你只一个人修行,速度也比较慢,叫作单枪匹马,你在大众里修行,能得到大众的加持力,修行就快了,所以皈依僧的功德是不可否定的。在大众里修必然会发生互相磨擦、互相交流、互相帮助,这种磨擦、交流、帮助就会使我们得到加持。
不要厌离磨擦,心不磨细,怎能转变凡夫的粗相
有人可能会想交流也好,帮助也好,磨擦就不好。要知道你不经过磨擦不行的,有句老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磨不会细的。咱们个个从世俗上来的凡夫众生,都是世俗上人又都是很粗的。说句风趣话,你看到这个人长的非常魁梧高大,心里就有点害怕,怕什么?这个人很粗嘛,上海人叫“模子大”。其实瘦小的凡夫众生,脾气也是很粗的呢。
世俗上人种种表现都是粗相,
喝酒人自称是粗人
我们过去都是在种种的烦恼、习气里生活,在家时妈妈常说:“你这个孩子心怎么这么粗的呢?”你们只知道骂人是粗相,其实世俗上的人种种表现都是粗相,喝酒抽烟就是粗相。
内蒙古我去了两次,第一次是1959年,第二次是1984年,84年先到呼和浩特,后来又去了包头,59年的学生看到我来了,请我到她家里去吃饭。那时我晚上不吃的,她说:那么喝点汤吧!我说喝点汤可以。谁知道她不是请我一个,八仙桌上坐满了,都是他厂里的人,可能也有领导,也有同事,他们都喝酒的。因为我是她的老师,所以他们对我特别尊重,请我上坐,请我也喝酒。我话不多,只有三个字,“我不喝”,他们一听这话,再看看我的脸非常严肃,就不劝了。
你们碰到这种场面,脸上要严肃,话不要多,就说这几个字,“我不喝酒”,就行了。如果你修改了一个字,那麻烦了,“我不会喝”,一听你不会喝,“你学学,不会喝,少喝一点。”再纠缠到后来:“就给我一点面子吧!”世俗上的人真是麻烦啰嗦。后来他们就说:“老师啊,你是细人,我们是粗人。”所以不喝酒的是细人,喝酒的是粗人,这是喝酒的人自己说的。现在世俗上的人哪个不喝酒啊,可能极少极少吧。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