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5

   所以你看见一个人,看见一件事,你认为它是真实有,你在这里生满意、生贪心,或者生瞋心,你就可能会造罪,也可能会做功德。所谓做功德,在佛法上讲,就是那里边也不是纯是清净的,还是有过失的。譬如说这个人是有好心肠,做了一些功德,将来就是得果报是个大富贵的人,这件事是人所欢喜的事情,是人所羡慕的事情。「啊!我愿意做皇帝」,是这样子嘛!做皇帝,这是好事吗?不见得!做了皇帝的时候,也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我欢喜的时候,我推行这个政策,我若是不欢喜的时候,我就推行另外一个政策,也可能去伤害老百姓,也可能利益老百姓。利益老百姓,当然这可以说是功德,若伤害老百姓,就是有罪过了;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我们欢喜的时候,可能做好事,若不欢喜就做恶事,这是一样嘛!

  在佛法上讲呢,你欢喜的时候,你不高兴的时候,你做恶事也好、做善事也好,做恶事、做善事,这件事干什么?就是流转生死的动力。你做好事,也是在生死里生活,不过可能在人间、天上;你做恶事,就到三恶道去生活去。到三恶道去生活,也不是永久的,因为你做恶事的时候,你那个力量有一万年的力量,就是一万年在三恶道里面生活;到了一万年的时候,这个力量结束了,那么就从三恶道出来了。说我做好事,我没做恶事;你做好事,那么可能会有一千万年的功德,或者在人间,或者到天上去,可能从天上又回到人间,从人间又到天上,总而言之一千万年过去了,就结束了。结束了以后又干什么呢?就是还有其他的业力,又发生作用了。

  我感觉世间上的人,很难说这个人纯是恶,不是的,不能说这个人完全是恶,他也会做善事的,恶人也会做善事。说是做善事的人完全是做善事吗?也不是,他也可能做恶事,也可能做非法的事情。所以人的心里面,也有罪过、也有功德,功德也不是一样,也可能做了很多的功德;罪过也不一样,也做了很多的罪过。但是其中一样,在这个时候它发生作用;这个罪过发生作用,变成一条毒蛇。但是它毒蛇结束了以后,就看其它的罪业或功德,有什么因缘,也发生作用。他到了天上去了,到了色界天、到无色界天,是很好了,但是他那心里面有很多的罪过,他天上的功德果报结束了,又跑到三恶道去了。你看那个人在三恶道里变成一条牛了,变成毒蛇,你不可以轻视他,他可能会出过家的,在佛教里栽培过善根。他那个果报,那个毒蛇或者一条狗结束了,他又来到人间了,就是这样子善、恶,这样流转循环,就是没有个完,没有完的时候。只有遇见佛法了以后,你在佛教里面栽培善根了,这个时候这个生死流转的事情有结束的一天,才有结束的一天。

  所以现在说,不管你是天上的果报、人间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在佛法上来观察,就是它的本性,离开了因缘看那件事的自己的面目,是空无所有,是无所有的。你这样子观空的时候,这里面也没有好、也没有坏、也没有丑陋、也没有美丽,在这里使令我们心就不动了,心就不动心了。不动心了,我们的贪心就不生起了、瞋心也不生起,这个邪知邪见各式各样的烦恼都不生起了,就使令心清净了。所以作如是观有这样的好处,你不这样做,你的烦恼没有办法能停下来的。

  我刚才看那个赵州禅师的语录,「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徒劳念境」是什么?说我这一坐七天,我静坐一坐七天不用放腿子,我心里面寂然不动、明静而住。不要说坐七天,你坐一万年的话,你心里面能不动,有这么大的禅定的力量;但是你不明白「玄旨」,不明白真理,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问题还不能解决。那么赵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是符合佛法的,和佛的意旨是相合的。就是你需要修奢摩他的定力,同时你还要修智慧,观察诸法是「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需要这样观察,这就是「玄旨」。你不明白玄旨,有定力还是不行的。

  譬如天上的人得了色界定、无色界定,这个禅定是很高了,但是他还是有时间性的,到了时间的时候,那个禅定就结束,没有了。没有了,又跑到欲界来,也可能跑到三恶道去,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他没能见到真理,没有智慧,没智慧就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他就在生死里流转。所以这个「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这样的作用,使令我们心清净,能消灭一切烦恼,消灭一切烦恼就是圣人了,所以应该这样观察。我们说这个阿罗汉,这些历代的高僧有修行,怎么叫做有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啊!就是他心里面有止观的功夫,他能「观色寂灭离」、受想行识寂灭离,他心不为这一切虚妄流动的境界所污染,他心里面寂静住,能这样子;就是这样修行来的。

  我刚才说这个赵州禅师,说他一个故事。他有一个侍者叫文远,文章的文,远近的远,遥远的远,叫文远法师;是给赵州禅师做侍者的人。这一天赵州禅师从那边过来,看见文远在那儿拜佛。赵州禅师说:「你在这儿干什么?」说:「我在拜佛。」「拜佛做什么呢?」「拜佛是好事嘛!」那么赵州禅师说:「好事不如无。」我们平常的人,我们若听见这句话,我们可能:「好事不如无,好事没有,就好事也不要做;坏事不要做、好事也不要做」,我们可能会这样想。但是赵州禅师不是这个意思。「好事不如无」,就是这上面说的「观色寂灭离」的意思。你在那儿拜佛,虽然是好事,但是在「观色寂灭离」的立场来看,你心里在那里动,还是取着。「有个佛我在礼拜,我能拜佛」,你还有这种心情啊!有这种心情呢,还是有问题的。若是你能观察佛是因缘生法,佛也不可得,也是毕竟空的,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也是毕竟空的,这里面能礼所礼性空寂;这个性空寂是个第一义谛的境界,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时候,这就可以转凡成圣,可以断烦恼。所以,「好事不如无」,是这么意思。

  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读《金刚经》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道理是相同的,所以「观色寂灭离」。这个「寂灭」,「寂」这个字是寂静的意思。寂静的那一面,就是流动;流动的,就不是寂静的。这个寂静里面是没有动乱的境界,所以叫做「灭」。寂静的相貌里边没有动乱,所以叫做「灭」。现在是观察这个色,我们肉眼所见的这一切色,是动乱的境界,这老病死的境界,生灭变化的这个境界;观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这里面就没有这些老病死的境界了,所以是寂灭的,所以叫做「观色寂灭」。

  「离」,就是刚才说了,这个色是由因缘有的,有这样的因缘就是这样的。你若吃了毒药的时候,你的身体是怎么反应?你若吃了营养的时候,身体怎么反应?这都是由因缘来决定你的身体的健康,或者是死亡的境界。现在要「离」,离开了因缘的时候,是什么境界?无有少法可得,是毕竟空的;所以观察这个「离」。说这个「离」……,直接说「寂灭」,也同样是通达色是毕竟空的,犹如虚空、无有少法可得。这个「离」,就是离开了因缘的时候,单独的、独立的看这件事的面目,也就是毕竟空的;没有因缘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就是这样观察。当然这样观察,不是我们用话来讲,只是说空话,不是这个意思;是在禅定里面作如是观,这件事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不是个难事。

  我在想,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为什么不想修止观呢?不修止观呢?当然有其他的种种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于佛法学习得不够,得少为足,就不想深入地学习,反正我对付能讲就好了。人家需要请我讲,我能讲就好了;我也可以对付写文章,写出个报告来,能这样就好了,知足了,到此为止了。那你就不行,你若想要「观色寂灭离」,观不来、做不来。你若是能深入地学习,并且究竟怎么样修奢摩他的止、怎么样修毗钵舍那的观,要深入地去学习。

  我现在说话,有可能又开始有过失了。我看这《楞严经》的讲义,圆瑛老法师《楞严经讲义》,我读他的讲义的时候,看见那上面有一大段,我想各位也可能会读。我们现在这是香港的地方,这个地方,以前海仁老法师,我们称他为楞严王,我想你们各位比我更清础,很多人跟他学《楞严经》。我以前在香港的时候,我也讲过《楞严经》。圆瑛老法师在他的讲义上说出一件事来,什么事呢?他是在天童还做过方丈的,在做方丈之前,他就是宁波天童寺那个天童寺住过,和太虚大师同时在那儿住的,是跟八指头陀,那时候八指头陀做住持;这还是民国初年的时候,袁世凯时代。他说他静坐的时候所成就的境界,说那个境界;我一看,喔!那是未到地定的境界嘛!但是我现在姑妄言之,这个圆瑛老法师是我们中国佛教很有名的一位大德,我现在姑妄言之,他对于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没有读过,我有这个感觉。也可能我说错了,我是有这个感觉,他没有读天台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所以他对那个感觉他不是太明白,那么就是得到这个境界。

  我们若是在《俱舍论》上看,或者《瑜伽师地论》上看,你若得了未到地定的时候,你修四念处的话,那很容易就得圣道了。未到地定就是奢摩他,就是止,达到这个程度,你若能够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你不要说这是小乘,这是通于大小乘的。小乘佛教学者这样修四念处,大乘佛教学者也可以这样修。所以现在这个文上说:「应萨婆若心,念色无常,念色苦,念色空,念色无我,念色如病如痈」,这是《大般若经》,《大般若经》也是这样讲嘛!就是大乘佛教学者也可以这样学习。这个法门是三乘佛教学者共同修习的法门,不是说「这是小乘」,不是这个意思;大小乘是根据你有没有大悲心来决定的。你有大悲心,你就是大乘佛教学者;你没有大悲心,但是也想得涅槃、厌离生死苦,能够想要得涅槃,能这样修学圣道,你就是小乘佛教学者。若是我们大悲心也没有发、出离心也没有发,那你是老几呢?你是不是佛教徒呢?

  我刚才说了,我们现在中国汉文佛教徒,就是也有人欢喜学习佛法,但是得少为足,修学圣道修不来,修止观修不来,只好念阿弥陀佛了。念阿弥陀佛也是好,但是呢,我们今天的佛教就是这样子,你对今天的佛教,你满意吧?我们今天的佛教徒的情况,「我们就弘扬念佛法门」,对的!你满意吧?你满意不满意?所以我的想法,当然是各适其适,你愿意念阿弥陀佛,好!你愿意念陀罗尼咒也好,愿意学密也好,愿意念佛也好,你愿意学天台、华严,那一个学派都好;但是,如果你若愿意佛法在这个世界上兴盛的话,还是要弘扬佛法的《大般若经》,学习这些高深的经论,使令佛教徒的智慧增长,不要糊糊涂涂的这样子;我认为这样比较好。当然也不妨碍念佛嘛!我昨天也想,但是没有说。

  我们若常常修四念处的话,你根据《阿含经》修四念处也好,你根据《大般若经》修四念处也好,修四念处是怎么回事情呢?就是修奢摩他,令一心不乱;修毗婆舍那,令心不颠倒。你能够心不乱,而不颠倒;我昨天也说了,《阿弥陀经》上说,临命终的时候心不颠倒,你还能够念阿弥陀佛的话,那么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你了。那么我们修四念处的时候,不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你生存的时候,你心不要乱,而心不颠倒;当然临命终的时候,也是一心不乱,也心不颠倒,也是这样,那么不就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了吗?所以我们学习般若法门与净土法门无冲突,没有冲突,而且能帮助你成功,你决定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不是很好吗?

  说是:「我就念阿弥陀佛,我别的经论都不要。」这样说,当然有的人没有条件学习佛法,你让他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那可能有困难,那只好不学;但是若有因缘、有条件,你应该学。如果你这样学,你也可以自利,可以自己修学圣道,往生阿弥陀佛国去。若有因缘呢,也可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不是很好,自他两利嘛!说:「我不学!」我认为……,我有一个想法,如果是大家都不学习经论,只念阿弥陀佛的话,将来念阿弥陀佛的人就没有了。因为什么呢?能弘扬净土法门的是谁?是法师,是讲经的法师才能弘扬的。讲经的法师怎么来的?是要学习经论才能做法师的呀!

  我们凡夫的境界,嫉妒障碍,不高兴别人走运气,总是破坏人家,你倒楣我心里欢喜,这是凡夫才是这样子。佛法不是!佛法,不管你念大悲咒,念咒,于学习经论有帮助,于学习禅定也有帮助。「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我誓不成正觉」,这句话就表示念大悲咒可以帮助你得三昧,还可以帮助你得辩才。你看,是合的嘛!这个密和显是合的,不冲突,并不冲突啊!冲突是人的问题,不是佛法有问题,不是法有问题。我现在说话离题了。

  我们在家居士,对于佛法有欢喜心,要皈依三宝,已经信佛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我皈依佛、皈依法、我不皈依僧」,这话说得一定是有道理,不然为什么说这句话呢?你可能认为这句话有道理,我认为没有道理。那么这句话怎么知道没有道理呢?我知道这句话没有道理。第一,知道这个居士懈怠,他不学习佛法,会说出这种外行话。「你不皈依僧」,你怎么能说这种愚痴的话呢?怎么可以说这种话呢?我们看那个经论上的解释,佛、法,佛是大慈大悲、大智慧,是圣中圣,我是五体投地恭敬。你如果这样子,当然我们可以说:「你很好,有诚心。」但是若在佛菩萨来说,你的资格很浅。你若这样认为佛菩萨,你的资格还是很浅的;这个不说了。法是经论,这是大般涅槃,这是法。什么是僧?什么是皈依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什么是僧宝?文殊菩萨是僧宝,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这一切得圣道的大菩萨都是僧宝;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摩诃迦叶尊者、须菩提尊者、摩诃迦旃延尊者、毕陵伽婆蹉尊者,这些大阿罗汉都是僧宝。你相信佛法几十年了,「我不皈依僧宝!」你这句话对不对?你轻视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你轻视地藏菩萨啊?你敢轻视吗?说是:「我不皈依僧宝,不是指这个说的,我指凡夫僧说的。」也不应该说这句话,你不要轻视凡夫僧。

  当然,僧宝,这个「宝」指圣僧说,不是指凡夫僧说的;但是凡夫僧也不可以轻视的,就算是他犯戒,你也不可以轻视他呀!有什么道理不可以轻视呢?他在佛法里面,我们不要说是那么理想,他在佛法里面他受戒了,他受过戒,他也学过经论,他每天上早课、上晚课,在佛法里面有几十年的栽培的。有几十年的栽培,有什么事情呢?有什么事情?他决定会得圣道的,这个人,是没有疑问的;就像做恶要得恶报,道理是一样的。他在佛法里面栽培圣道的善根了,不管是一生、二生、三生、四生、千生、万生以后,决定可以得圣道。你可以轻视他吗?不可以轻视的呀!所以说「我不皈依僧宝」,这句话不合道理。为什么他会说这句话呢?我刚才说,他懈怠,他没有真实学习佛法,他不明白这件事。你不要只看一时,只看今天,不要,你要看远一点。我再说一个故事;这一品是没有办法讲完的。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做生意的人,到遥远的地方去做生意。做生意,走的时候,不是少数人,就是组织一个团体到远的地方去。可是带了一条狗,当然是欢喜这个狗,才带这条狗嘛!走了很远的地方;当然古代和现代不同,现在是坐飞机、坐车,古代的时候顶多是坐车,或者是徒步走。那么到一个地方,大家要休息了,他带了很多的肉,带了这些饮食的东西。这人休息了以后,这个狗必是饿了,也可能是它闻这个肉的味道,它就偷偷的把这肉吃了。这些生意人睡觉醒了要吃东西,一看被狗吃了,心里面就愤怒了,就把这个狗的腿打断了,就弃在旷野里面,丢在那里不管了,然后这些人都走了。我们凡夫人,有的时候爱、有的时候恨;爱的时候对他很好,若恨的时候也不得了。所以,人真是很靠不住的呀!很苦啊!本来我不愿意看报纸,但是我还要看报纸;看了报纸,看见了很多事情,也就是众生世界的众生相,哎呀!真是太苦了!我们不要细说了。

  这时候,这些商人走了,那狗腿被打断了,也不能走了,就多少天饿在那里,但是还没死。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是大阿罗汉,舍利弗尊者也有慈悲心;阿罗汉也可能他完全不睡觉的,夜间也不睡觉、白天也不睡觉的,但是他就是入定。不入定还不行,不入定就得要睡觉了。他入定的时候,他就在禅定里面观察,看看有什么样的众生,我应该去度化他去。一下子,这个天眼通就看见这个狗了。哎呀!这个狗很可怜,饿了多少天了,心里很苦恼。那么舍利弗尊者就去托钵,去化缘,化了一钵饭;舍利弗尊者有神通,屈伸臂倾,一下子就到狗这儿来了,给它饭吃。这狗一看有饭吃,心里很欢喜,然后舍利弗尊者在狗的耳朵那里说多少佛法给它,然后这个狗就死掉了。

  死掉了,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这狗到那儿去了呢?喔!在一个城市里一个大婆罗门家,变成人了。过了两三年吧,那么舍利弗尊者就到这一家婆罗门找他来了。这婆罗门说:「阿阇黎!你的年纪这么大,没有收徒弟,只一个人,没有带徒弟呢?」舍利弗尊者说:「是的,我没有徒弟。你有没有小孩送给我做沙弥、做徒弟?」「我有小孩,但是太小,等到了七岁的时候,大了一点再给你做徒弟。」说:「好!好!」舍利弗尊者不像我们,阿罗汉那记忆力特别强啊!到了七岁这一年,舍利弗尊者又从这儿经过。舍利弗尊者就向这个婆罗门说:「你多少年前向我说,你的小孩七岁的时候要送给我做徒弟,你现在到时候了。」这个婆罗门想一想:「好!好!好!」就把这个七岁小孩送给他。送给他,那么舍利弗尊者就……,所以拜阿罗汉做师父太好了,就教导他佛法。七岁还不能受比丘戒,只是受沙弥戒,就是驱乌沙弥。那么就给他说佛法、教他静坐、教他修四念处,很快的得阿罗汉,而且是具解脱阿罗汉,有神通的阿罗汉。

  他得了阿罗汉以后,他不看别人,先入定的时候看看自己:「我前生是怎么回事情?」喔!一看,我是个狗。哎呀!心里面很苦。这一段的遭遇太苦了啊!「哎呀!我的师父远远的给我送饭吃啊!」非常的感恩,就是这样子。这时候怎么办法呢?「我不受比丘戒,我永久的做沙弥,我来侍奉师父。」就是这样子,他是得了神通。

  这件事我们看呢,肉眼凡夫看,「喔!这是条狗,这有什么了不起?我踢它一脚也可以。」他第二生就是阿罗汉,这事谁能知道呢?要佛、菩萨、阿罗汉才知道,我们凡夫知道吗?你对狗,我们认为:「这很瞧不起它也是对的嘛!」但是你不可以轻视它呀!他第二生就是阿罗汉啊!你可以轻视他吗?何况我们是人啊!

  所以我们相信了佛法……,其实不要说在家居士,就是我们出家人,能够肯发心深入经藏学习佛法的有几个?有几个愿意学习佛法?有几个?我这几年常是到台湾去,在台湾佛学院,人家算是瞧得起我,请我讲课。我问他们那个教务主任:「这个办佛学院,有什么事情最难办呢?不容易办呢?」最难的:你有这么一个计划,初级班、高级班、还有研究所,他们三级制;我要安排这个课程,你请一个适当的人来讲这个课程,请不到。什么原因请不到呢?可想而知,就是我们佛教的人才不够。那么怎么办呢?请大学教授来讲。大学教授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但是他有点智慧、有学问,他准备准备就可以讲;但是他没有信心,讲的另一样。那个学生本来对佛法有点信心的,听了大学教授讲佛法,对佛法没有信心了,那怎么办呢?这件事看出来是怎么回事情啊?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我们出家人不肯学习佛法;就算是学,得少为足,你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没有办法讲,结果就是这样子。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