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天王品 6
我问那个教务主任、问佛学院院长:「那怎么办呢?」「没有办法!」我这话越说越多!到外国去拿到博士学位了,「我是一个法师,我拿到博士学位了,我这个法师是博士。」南无观世音菩萨!结果回来讲课的时候,顺顺文可以,把这个文讲一讲可以,你有问题不要问我。这是怎么回事情啊?所以说,一个在家居士学佛多少年了,「我皈依佛、皈依法,不皈依僧」,这就表示佛法的衰相。我们出家人……,我现在是想要说什么就说什么;台湾从一九四九年之后,应该五几年以后,台湾一直的办佛学院到现在,应该四十多年了,这佛学院办了这么多年,到今天佛学院里面想要请一个适当的人来讲课,请不到。这表示什么事情?就是佛法衰了,佛法衰微了。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但是我另外有个想法,我这么看我们佛教,在家居士姑且不提,就说出家人,比丘、比丘尼里面,有才华的人还是有,有才华的人。你看出家了,现在在台湾很多大学毕业的出家,拿到学位的,在美国也是有,在这边也是有。这个有才华的人是有,可以栽培的,是可以栽培的。为什么到今天的佛教,在佛学院里面是这样情形?所以我希望你们在家居士,为了佛法的兴盛,也不必耻笑出家人,你们把头发剃掉出家;出家,好好学习佛法。学习佛法,我认为光是学习还不行,就是刚才说了,你只是学习佛法,你内心的问题不能解决,这还是靠不住啊!要修奢摩他,要修止观。修止观,你把内心的问题调一调。
我头一天说,我们要具足正知正见,然后还要调心,就是用止观来调伏烦恼,令心清净,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三业清净。这样子呢,你再为人师,你出来弘扬佛法,办佛法的教育,使令佛教徒,不管是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增长智慧,这个戒、定、慧都能圆满,这样佛法就兴盛了,就会兴盛。如果我们不这样作,佛法我看……,我们表面上看都是靠不住;真实的来说,我认为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不要等到几十年后,就是现在,佛法已经开始灭亡了,已经开始灭亡了。
我头一天也说过,在家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能具足正知正见的有几个?我认为都不多啊!你不具足正知正见,佛法就在你这里灭亡了,你要知道;我认为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在家佛教徒也好、出家佛教徒也好,为了佛法的兴盛,要佛法不要灭亡,你要发无上菩提心,要发心啊!不要说:「你发心,我不发心」,不可以这样。就是自己要发心才可以啊!
「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这就是还是前面那个「寂灭」的意思。这个生灭是个流动、是个动乱的境界,但是观这一切法它的本性,离开了因缘,它自己的相貌是什么样子呢?生不可得、也灭不可得,也没有生、也没有灭。《法华经.序品》上说:「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虚空」,就是这样观。观这个色是有生灭的,由因缘而生,因缘合和而生,因缘离散就灭了。但是观这一切法的本性呢,生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所以叫做「不生不灭」。
这个「垢」和「净」,譬如说是我们人间的人的生命体,就比三恶道好一点,我们人间的这个色就可以说是净,三恶道就可以说垢。但是人间的色,若和诸天来说呢,人就是垢了,诸天就是净。若是我们没得圣道的人,就是连诸天也算在内,你若和阿罗汉来对比,只要你还是凡夫都是垢,阿罗汉他的色受想行识就是净,就是清净。但是阿罗汉的身体,是父母所生的话,也还是不那么理想;若得法性身了的时候,那就是清净的。但是也是因缘生法,只要是因缘生法,它的本性就是毕竟空的,所以生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垢也不可得、净也是不可得的。
我们凡夫有的时候会有高慢心,「喔!我的智慧比你高,我的能力比你强,我今天的权力很大,你要听我的」,就生高慢心。但是佛教徒,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毕竟空的,我也不可得,就是没有高慢心。在家人不学习佛法、不修无我观的时候,功高振主,就有这些问题,这就是社会上、政治上都有这些问题,所以凡夫的世界实在是丑陋得很啊!是污秽得很啊!只有佛教徒学习圣道,修四念处的时候,把内心的污秽都去掉了,无论有怎么样的功德,怎么样的殊胜庄严,没有高慢心,平等的。因为在毕竟空上没有差别相,没有胜、也没有负,也没有优、也没有劣,都是无差别的;所以圣人是没有高慢心。
这个圣人没有高慢心,若按小乘佛法要到阿罗汉,大乘佛教要八地菩萨以上,没有高慢心。就是初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到第七地菩萨,也是圣人了,还有高慢心。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他也有高慢心,虽然这些圣人有高慢心,和凡夫不同,他立刻会觉悟,不应该有高慢心。虽然是这样子,但有的时候还是起来。因为内心里面那个高慢的种子还在,非要继续地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深入地这样观察,不断地这样观察,时间久了,把这个种子消灭了。到了阿罗汉以上的境界,到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这个高慢心的种子没有了;没有种子,不高慢。虽然他是很高尚,我们所不及,但是他还是不高慢,没有高慢心,没有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佛教徒有这样的微妙法门,使令我们……。我们佛教的团体,如果用四念处、用佛法来学习、来修行的话,没有社会上的问题;没有社会上的这个团体里面不合、要打官司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但是我们佛教徒如果不学习佛法,你不修四念处,和在家人一样,没有差别;因为你内心的问题没有解决,这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佛教徒应该自己反省,你究竟应该走那一条路?究竟你应该走那一条路?我们是修学圣道是好呢?是不修学圣道,我们就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是好呢?应该要想一想这个问题。不要从表面上的这些事情,表面上都不是真的。
「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色是这样子,观受想行识也是这样子,也是无差别的。
我还要再说几句:我们佛教里边,如果你是个小庙,这个问题也可能少一点。如果你是个大庙,你的组织庞大了,你不提倡修四念处,你和社会上团体一样,有很多问题,令你头疼,有很多的问题,你不容易处理的。你没有这些财富的问题,「争之所在,即利之所在」,你有很多的财富的时候,这问题都来了。所以这个事情,你说:「我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你自己会头疼的,一定是这样子的,没有疑问的。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以无所得故。
前面是说观这个色受想行识,作如是观。下面是「观地种乃至识种」,地、水、火、风、空、识,这是六界。这也主要是观察我们的生命体,但是也包括了身体以外的山河大地,也是包括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也是寂灭的,也是离的,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也是毕竟空寂的,也是这样子。
我们昨天讲那个故事,就是法进禅师,他修水三昧,他修成功了,他这个身体不见了,只是看见有水在那里。那个水从什么地方来的?就是他的定心,在禅定里面的那个心所变现出来的。他若一出了禅定的时候,这个水就没有了。那么这时候看出来也是因缘所生法,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所以那个水本身也是毕竟空的,就是没有的。当然他这个禅定,有时候出定、有时候入定,我们才知道有水,或者没有水。但是这个世界上的地水火风这件事,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共业所变;我们这么多的众生一直在那儿,死一个、死两个,表面上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我们很难知道这个地水火风是众生的业力所变。但是在佛法里面讲,它也是,是众生的业力所变,也就是你的心所变的。所以那个地水火风本身,离开了众生的心,地水火风本身是没有地水火风的。
《六祖坛经》上说:「是风动?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那么这也就是这个意思,风和幡是人心所变现的;人心若是不动了的时候,就没有这些事情,所以它本身也是空无所有的。这是地水火风。
这个识,地、水、火、风、空、识,这个识,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分别心也是因缘所有的,也不是真实的。譬如说是他现在学医,他毕业了,也实习了,正式做了医生的时候,他有这种识,他能够知道这个药、也能知道病,又能用药来治病,他有这个知识。我们不行,我们没有学过,这种思想我们没有。所以这个识也是由你自己创造的,它也是因缘所有,因缘所有,它本身也是空无所有,也就是毕竟空的,是这样子。也是「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以无所得故」,因为它的真实不变的体性是没有的,都是毕竟空寂的。
这个修如是观呢,应该是先观察缘起,然后再观察因缘所生法是毕竟空的,要分这个次第。《金刚经》上说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叫「六如观」,我们用这个修观也是可以。修观就是:譬如这个梦,你先观察梦,然后观察如梦,分这两个次第。譬如说我做梦的时候,我不知道是梦,有人请我吃饭,我吃得很香,我吃得很饱,醒梦的时候,肚子还是空的,没有那么回事。那么这就觉悟、明白一件事:在梦里面的时候感觉肚子饱,这是虚妄分别,不是真实的。在梦里面有人骂我,实在醒了梦,没有人骂呀!这个骂,完全都是虚妄分别;有人赞叹我,也都是虚妄分别,没有这回事,都是空的。那么在梦的时候,就像真的一样,所以是虚妄不真实,有而不真实;醒了梦的时候,根本是没有这回事。所以这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空、一个是假;你先观察它是假的,然后再观察它是空的,这样观察。所以你想这样修观的时候,先观察因缘所生法都是假的,然后再观察它的本性是毕竟空的,分成两个阶段,这样观察。久了的话,就有作用,它就有作用的。所以,「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以无所得故」,是这样观察。
我再说一个故事;今天是最后一天喔。我们还讲这个赵州禅师的事情。赵州禅师,有一句话:「赵州八十犹行脚,只因一念未悄然。」赵州这位禅师是山东人,在中国的山东。他八十岁了,他还是出去各处参访,就是心里面对于佛法还有所不足、还有所不知,要去向善知识去参学。这看出一件事:这位禅师了不起,他很认真的在做这件事;不像我们还没到八十岁,我们不参学了,他就是参学。参学的时候,到了云居禅师这个地方,到了云居禅师这里来的时候,这云居禅师一看赵州来,就说:「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赵州禅师八十岁了,人一看,「喔!你年纪这么大了」,就是你这么大了还各处跑,你找一个地方安住下来,不要动了嘛!这句话,我们可以这么讲吧?其实不是这个意思。
「何不觅个住处」,就是还是拿我们凡夫说,容易明白。我们凡夫这个心就是在这虚妄的境界上分别,不真实的境界上分别,在这个名闻利养上,在这苦恼的境界上,在这贪瞋痴的境界上,在这上分别。在这上分别,就是心在这上住。「住」这个字,实在就是在这里活动,就叫做「住」。说:「你在什么地方住?我在香港住。」实在就是你在这个地方生活,你在这个地方活动,这叫做「住」。在这里住,明白一点说,就在色声香味触上,在苦恼的境界上住,这是一个凡夫的境界。凡夫境界,说是:「你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就是你要找一个令你心里面清净,没有烦恼,能够离一切相,无分别的境界;就是圣人的境界,或者就是第一义谛的境界。你应该在这个地方住下来,不要在这世俗谛上虚妄分别,应该这样子用功修行嘛!就是这么一句话。
「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说是年轻人各处参学,你已经参学这么多年了,你还不自己安下来用功修行吗?还出来跑什么?或者这么意思。那么赵州禅师说:「什么地方好住呢?你叫我找一个地方住,那么在什么地方住呢?」云居禅师说:「山前有一个古寺基,这个地方可以住。」山前面有一个久远的庙的基,一个老的庙在那个地方,你可以在那儿住。那么赵州禅师说:「你去住吧!我不住。」这话的意思,这是有点玄意的。
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就是说:你不要在有土匪的地方住,你到一个没有土匪、安全的地方住。我们这么说,我们容易明白。如果真实从佛法上说,你不要在这个尘劳的境界上住,要在没有尘劳的、离一切相的,那个第一义谛那里住,应该在那里住。那么这个云居禅师就是这么意思。但是若深一层来说,你在第一义谛那个地方,你也不可以执着的;你若执着第一义谛,也是错误的,就是与第一义谛还是不合适了,是这么意思。所以赵州禅师说:「你去住吧!」那个意思:这个地方是不可住。尘劳的境界不能住,第一义谛也不可以取着的呀!你若执着那个地方可住,那还是尘劳的境界了。赵州禅师这句话有点诃斥云居禅师的味道,有这个味道。
那么这时候,这个赵州禅师就离开了云居禅师这里,到了茱萸禅师那里去。这个茱萸禅师看见赵州禅师,也还是这句话:「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也还是这句话说给他。那么赵州禅师也是说:「什么地方好住呢?」茱萸禅师说:「老老大大,住处都不知!」就说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说得巧一点,就是诃斥了:你学习佛法这么多年,你都不知道怎么样安住第一义谛呀?这就是诃斥他了。那么赵州禅师说:「我三十年来弄马伎,今日却被驴扑。」我三十多年了,「弄马伎」,就是很高明的人,他都要受我的教导。但是今天呢,我被一个驴跌倒了,摔倒了,是这句话,这样意思。
那么这一段禅师的语录,我看出来:古代的禅师,他们都是如来禅,并不是祖师禅,这些人。而这些人,对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来说,我们应该知道警惕呀!他们用功修行的时候,感觉这个地方还有点心里不安,知道去求法。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没有这回事,发了很大的脾气,起了很多的烦恼,心里面不感觉到有问题;「是你不对!不是我不对」,还是这样子。我们若是看古代的大德,不是!「你对不对是你的事,我的心要与道相应才可以;与道不相应,我有问题。我要去学习,要向善知识去请教」,有这样的意思。
所以这个「住」,「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个意思是说,我们不要在色声香味触上,这些虚妄的境界上虚妄分别;应该在那个第一义谛,离一切相,在那里安住,是这样意思。现在这个文正是这个意思,就是「观色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地种乃至识种寂灭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以无所得故」,也是这样意思。就是不要在虚妄分别的境界上住,要超越这个虚妄的境界,到离一切相的第一义谛那里去相应,在那里住,应该这样子,我们应该办这件事。
说是我们学习了佛法,就算是你得了正知正见,你还要做这件事。就是使令这个心不被虚妄的境界所影响,不被污染的境界所污染,你心里面能离一切相,要做这件事。而这件事就是修止观了,就是修四念处。这大乘佛法的四念处,和《阿含经》的四念处也是有点差别,是有点差别的。但是我相信我们现在的人,多数都是钝根人,还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比较好;直接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与第一义相应,那当然也是好。总而言之说,心里面不要继续地虚妄分别;不要虚妄分别,我们就不会有贪心、也不会有瞋心、也不会有愚痴心,我们心就清净。心清净,今天也清净、明天也清净,久了的时候就得圣道了。得了圣道以后,你再发大悲心弘扬佛法、广度众生,那么自他两利,这是佛法的兴盛的气象,而不是衰败了啊!
在古代的时候,这《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法师没有来的时候,就有《放光般若》,《放光般若》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但是那是另一个人翻译的。而这个道安法师每一年讲两遍,那个道安法师是大智慧人。那么鸠摩罗什法师来到中国的时候,他就翻译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比《放光般若》翻得好,所以当时的中国佛教徒皆大欢喜。在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学习《大品般若经》,所以那个时候的佛教应该是比现在兴盛,比我们现在兴盛。
而《大品般若经》应该是南北朝,到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唐,可能还有人学习。但是唐朝的末年,到了宋以后,《般若经》的弘扬就少了。那么就是到了宋、元、明、清以后,就是《楞严经》在中国弘扬得广、弘扬得强。就是《楞严经》和《起信论》,天台宗也讲这个,华严宗也是讲这个,禅宗的人也就是这个。这个《中观论》的这些著述,中国没有了,失传了。《成唯识论述记》也没有了,后来杨仁山……,清朝的末年,到了民国初年,这杨仁山居士在日本有个同学,从日本请回来。请回来以后,中国的三论也有人学习了,也有人学习唯识了,也逐渐地兴盛一点。但是到现在来看,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人还是不多,学习唯识的人也不多,这还是学习念阿弥陀佛的人多,还是这样子。念阿弥陀佛人多,也是可以说佛法兴。但是只念阿弥陀佛,如果念成功了,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倒是好,但是我感觉成功的人不是很多,不是很多的。
我们今天在这里有因缘,志莲净苑这个道场,在宽慧法师在的时候我曾经来过这里。譬如说他请这个显慈老法师;海仁老法师在这儿讲经我有来听,就是这样来过。后来我去了美国,和志莲净苑我完全都不认识,我怎么能有因缘在这里讲经呢?就是在温哥华有个姓林的居士,林瑞佩,也叫阿佩。我这几年也常到温哥华去讲经,他也常常来听经,我和他也不那么熟识。但是他就是发动,和这里的人,和一位蔡居士联络,和这个*轮会社的……那是他认识的人联络这件事。那么这里的负责人和*轮会社的负责人同意这件事,所以才有因缘在这里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天王品〉。有这么一个机会,使令我在这里又学习了一遍,我非常感谢。我感谢志莲净苑的领导人,感谢志莲净苑的文化部的负责人,我也非常感谢各位法师、各位居士肯来陪着我学习这部经,我也很感谢。因为没有这个因缘呢,我也不会注意的去阅读,当然我以前是读过的;使令我又有机会再学习一遍。但是这一品还没有讲完,但是讲三天也很好。
我希望佛法兴盛,就是希望佛教兴盛。佛教兴盛,就是佛教要有人,佛教本身要有人才是兴盛的;没有人,佛教就灭亡了。就是真实的为了佛法的兴盛,能够救度一切众生都开智慧,那么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好,能继续在这个世界弘扬佛法,使令人间成为净土也是好。所以我非常感谢,我就说到这里,我也多谢各位。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