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普贤行愿品》讲记(40~52)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普贤行愿品》讲记(40~52)

 

  普贤行愿品(7-3) (总第4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如果有灰尘,你不打扫,修行也难成就,

  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提要:

  ■ 把束缚你的烦恼绳子解开了就叫解脱,在烦恼上发挥烦恼,那就绑得更紧,

  更难解脱

  ■ 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 归依要严肃一点,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受归依

  ■ 我不跟邪师走,我要学正法,我会有罪过吗?有罪过没罪过不根据他讲,

  要根据佛说的

  ■ 不修解脱法,你自己没有办法解脱,你怎么度众生,所以有解脱才有菩提

  大道

  ■ 如果有灰尘,你不打扫,修行也难成就,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把束缚你的烦恼绳子解开了就叫解脱,

  在烦恼上发挥烦恼,那就绑得更紧,更难解脱

  什么叫解脱?你把绳子解开就叫解脱。绳子是比喻烦恼,解脱是从烦恼中得到解脱的,在烦恼起来的时候断掉烦恼,你就得到解脱了。在烦恼起来的时候发挥你的烦恼,是在绳子上面又绑了绳子,那绑得更紧了,负担更重了。重了就要下沉,轻了就会上升。

  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我们今天学习普贤菩萨的“贤”。按照佛法解说,“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你走在解脱道上,还没有证果,叫贤,证了果就叫圣。《归敬颂》里说: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诸佛,是佛宝;正法,是法宝──只有正法称宝,邪法不能称宝;贤圣僧是僧宝。如果这位修行人没有证果,可是他修解脱法,走在断烦恼的路上,就称贤僧,你可以归依他。经书上说得很清楚是归依贤圣僧,不能归依假和尚,也不能归依戒律不清净、为名为利搞钞票的。

  归依要严肃一点,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受归依

  佛法是供我们学习修行的,出家人是指导我们学习的老师,所以我们称出家人师父。是跟贤圣僧学。你跟假和尚学,那就糟糕了。从前清定上师讲法时说过:师父说假话,徒弟也说假话;师父喝酒,徒弟也喝酒。因为他看师父能这么做,我当然也可以。归依了以后就会学样,学坏了怎么办?所以归依要严肃一点,要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受归依。

  我不跟邪师走,我要学正法,我会有罪过吗?

  有罪过没罪过不根据他讲,要根据佛说的

  现在佛门里不好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了。前几年我听到一个师父跟徒弟说:“即使我是邪的,你也必须要听我话。”这还叫什么师父?还说了几句恐吓人的话,“你不听我话,你会下地狱。”简直是胡说八道,我看这个师父倒要下地狱。(笑声)或者你干脆说得清楚一点:你是我徒弟,即使我邪的,你也要听我话,将来我下地狱,就不准你不下地狱。

  很多人听了这话很恐慌,来问我,“我不跟他走,我要学正法,到底我有罪过吗?”弃邪归正、弃暗投明有罪过吗?佛是叫你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呀。有罪过不罪过不根据他讲,要根据佛说的。

  不修解脱法,你自己没有办法解脱,

  你怎么度众生,所以有解脱才有菩提大道

  我们走菩提大道是为了度众生快快成佛,你不学解脱法、不修解脱法,你自己没有办法解脱,你怎么度众生、怎么使众生成佛啊?所以有解脱才有菩提大道,没有解脱你是空口讲白话,没有意思的。

  如果有灰尘,你不打扫,修行也难成就,

  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举个例子,六祖的偈子境界很高。“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就没有灰尘,何必天天去打扫?

  可是再想一想,如果有灰尘,你要不要打扫?天气热了,你们都忙着洗澡。假如告诉你:本来没有灰尘,你何必天天去洗澡,行得通吗?不洗澡难受啊,因为有肮脏啊。所以自己没水平,却爱说大话,岂不变成狂禅了?

  众生有个习气,就是好高鹜远,好比幼儿园里来了一个中学老师,小朋友问:“这位大哥哥哪里来的?”“他是中学老师。”“哼,中学可比不上大学呢!”也不照照脸,你自己还在拖鼻涕呢。末法时期为什么修行很难成就?都架空了。还是现实一点,不要拼命的求高。

  普贤行愿品(7-4) (总第41)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菩提大道不离三界,解脱道不入三界

  提要:

  ■ 鞋跟高,可不是人高,不修出离法的轻毛菩萨,要不了多少时候仍然掉下来

  ■ 大菩萨不入三界,也不离三界,离开了三界,无众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 菩提大道不离三界,解脱道不入三界

  ■ 心不被世俗感情、世俗知见及种种烦恼所迷惑,就叫心出家

  ■ 度众生时,所遇到的五欲境界,要观如影如幻,可别丢掉了自己的觉悟,

  经书上有说“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鞋跟高,可不是人高,不修出离法的轻毛菩萨,

  要不了多少时候仍然掉下来

  刚刚开放的时候,女孩子差不多都突然变高了,不是人长高,是鞋跟高了。从医学来讲,穿高跟鞋很不科学,对身体没好处。同样道理,在学修佛法上那些人拼命追求高,搞个空架子,有什么好处啊?所以能海上师当年说过:那些不修解脱道,不修出离法的人,自称菩萨,这叫“轻毛菩萨”。毛很轻的,只要人一吹就上去了。有许多高,都是人吹出来的,可是要不了多少时候仍然掉下来,所以修行要脚踏实地。

  大菩萨不入三界,也不离三界,

  离开了三界,无众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我们要修解脱法,为的是要出离三界。不断烦恼、不从烦恼中得到解脱,你怎么出离三界?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都是大菩萨,大菩萨都是出离三界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学菩萨法,首先要学习大菩萨的榜样,要出离三界。可是光出离三界还不够啊,大菩萨的境界他是不入三界,也不出三界,所以要再学不离开三界。说这不是矛盾吗?这叫矛盾的统一。

  我现在出门比较忙,因为很多地方都有我的学生,他们邀请我,我不得不去,手心手背都是肉啊。在高速公路上有个服务区叫“三界服务区”,我的小车常在这个“三界”里进进出出,既然进就等于不离,既然出就等于没进,简单说无进亦无出。修菩萨法也是这么修,不入三界,是不入三界的烦恼;不出三界,为了度众生,绝不离开三界。这就是菩萨的伟大、菩萨的功德。离开了三界,你哪儿去度众生?无众生可度,你也不可能成佛。

  菩提大道不离三界,解脱道不入三界

  菩提大道就是不离开三界,解脱道是不进入三界。菩萨身在三界里,可是不进入三界的烦恼,不跟着众生的烦恼走。比如你们居士回家,你们不要卷进家的烦恼,这就叫身不出家心出家。

  心不被世俗感情、世俗知见及种种烦恼所迷惑,就叫心出家

  什么叫心出家?心不被世俗上一切,包括世俗感情、世俗知见、世俗上的种种烦恼所迷惑。

  从前静天法师讲过,身不出家心出家,超过身出家心不出家。因为修行不光是剃头、穿和尚衣服,修个形象,关键是修颗心,你心不出家不可能成就。我们不离三界是菩提心,不进入三界的烦恼是出离心,也就是清净心。

  度众生时,所遇到的五欲境界,要观如影如幻,

  可别丢掉了自己的觉悟,经书上有说“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你们小住同学远道而来,今天有五位同学要走了,讲课前我特地抽时间跟你们座谈了一下,解答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我要想好好修行,必须要心一境性,但我又要度众生,这个矛盾怎么解决?经书上有句话嘛,你们回去是回到五欲的环境,要把五欲环境看成影子那样如影如幻,不要执著它,所以叫“欲影”。“百忙”,度众生的事业忙得很,为了培养咱们菩提心功德,咱们越忙越欢喜。可是许多新来的同学不适应,说:“你们太紧张了”,不是太紧张了,是太忙了,咱们一切都是亲自动手,从不雇工。

  普贤行愿品(7-5) (总第42)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居士虽精进,但放不下有什么用?

  不肯放下,就永远是个居士

  提要:

  ■ 色声香味触会带给我们庄严,可不能贪执,在贪执上再起烦恼,就更不对了

  ■ 是烦恼要你的命,解脱道就是要你走出离烦恼的路

  ■ 整顿道风第一件事,就要恭敬出家人,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没道理

  ■ 居士虽精进,但放不下有什么用?不肯放下,就永远是个居士

  ■ 出家了就没有家,居士不仅执著“我”还执著“我所”,这样修行修到哪里

  去了

  ■ 要做一个对世俗没有感情的人,成年子女应照顾父母,哪有还要父母照顾的

  色声香味触会带给我们庄严,可不能贪执,

  在贪执上再起烦恼,就更不对了

  咱们这里也有色声香味触,佛堂这么庄严,不是色吗?点香供佛不是香吗?过堂吃碗青菜也有味啊,礼拜,头碰到地也有触。忙得很,可是不要执著。有些人很执著啊,就说触吧,我年轻时到过福州,有人跟我说:“老师,我本来一天磕一百个头,后来加到三百,最近加到五百,有一次磕得我头晕,头碰在屋柱上,流血了,现在我还包着纱布。”这太执著了!磕头是个仪式,真正的恭敬是心里恭敬。佛只叫我们顶礼三次。你执著一个法,已经不对了,何况执著自己的烦恼,岂不是更不对了吗?

  是烦恼要你的命,解脱道就是要你走出离烦恼的路

  有句老话说:真要命啊。谁要你的命啊?烦恼要你的命。怎么对付烦恼呢?就是走解脱道的路,解脱道就是出离道,解脱烦恼就是出离烦恼。

  整顿道风第一件事,就要恭敬出家人,

  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没道理

  我现在各地的学生加起来,人数也不少,不过大多数都是居士,出家同学很少,所以咱们看见出家同学来,高兴得不得了,物以稀为贵啊。

  今年元旦第一天我就讲整顿道风的话,第一件事情是恭敬出家人,要把佛门对出家人不尊重的现象扭转过来。我们是佛弟子,要依教奉行,居士应该恭敬出家人,居士不恭敬出家人,没道理。

  居士虽精进,但放不下有什么用?

  不肯放下,就永远是个居士

  能海上师从前讲过,一个出家人在茶馆聊天喝茶也比居士强。我想不通,出家人应该精进修行嘛,这么懈怠,居士倒精进修行,怎么还比居士强呢?因为我经常讲法,讲法对我也有帮助,就等于给自己重讲一遍,有许多事情要讲清楚,自己还要思考思考,慢慢就想通了。居士精进,精进得放不下,有什么用?非但放不下家,连看电视都放不下,有些人看得迷了,一定要看到荧光屏说“明天见”,他才关。(笑声)有些居士还去吃肯德基,还去搓麻将,即使你精进,天天唸经,你不肯放下家,只能永远是个居士,不可能成为出家人,出家就是出离家庭。

  出家了就没有家,居士不仅执著“我”还执著“我所”,

  这样修行修到哪里去了

  出家了就没有家,难道出家人没有亲人,没有父母、子女啊?仅仅是居士放不下,出家人放得下。居士不但执著“我”,连“我所”都放不下,那是很多了,“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我的冰箱,我的儿子,我的女儿,我的孙子,还有我的情人”,你这样修行,修到哪里去了?

  要做一个对世俗没有感情的人,

  成年子女应照顾父母,哪有还要父母照顾的

  我常用自己的例子来启发你们,我是没感情的,我对房子没感情,对汽车没感情,对电视机也没感情,对儿子女儿都没感情,我要走就走了。比如说我总是叫我儿女过来,假如我接到一只电话,“爸爸我很想你,你来看看我吧。”笑话不笑话,你几岁了?成年儿女应该探望父母,还要父母来照顾你?

  普贤行愿品(7-6) (总第43)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人总是有感情的,对子女总是难放下,

  可是不要影响你的修行

  提要:

  ■ 人总是有感情的,对子女总是难放下,可是不要影响你的修行

  ■ 你对人世间一切都放下,你就能修成阿罗汉

  ■ 放不下烦恼的人,就去不了极乐世界,因为有爱心就有留恋,有瞋心就要

  去算账

  ■ 痴心放不下的人,来世还要做鸳鸯

  ■ 众生都是我们亲人,我们心里的烦恼才是我们的仇人

  ■ 佛弟子不要总以为自己很好,要回光返照,照照自己心,还是很肮脏啊

  ■ 强调“我就是这个脾气”,这种傲慢的人,就像强盗个个都认为自己是英雄

  ■ “当依戒依法摄持众生,弘扬正法,为使正法久住”,这样一颗心,就是

  菩提心

  人总是有感情的,对子女总是难放下,

  可是不要影响你的修行

  有些人很想修行,一直拖到做奶奶了还是修不起来,也不看看后面的日子还有多少,从前有个居士跟师父说:“师父,我很想修行,我肯定要来修行,等儿子娶了媳妇,女儿找到女婿,这两件事情办妥了,我就来了。”师父笑笑,“那时你也来不了,孙子爬到你身上来,你还来得了吗?”人总会有感情,可是不要影响了我们的修行。你不修行,连你自己都度不了,你怎么去度亲人啊?

  你对人世间一切都放下,你就能修成阿罗汉

  所以能海上师这句话,我后来才想明白:比丘即使在茶馆里喝喝茶,不精进修行,可是他放下了家。一个什么也放不下的人怎能不恭敬一个放得下的人?修行就是修个放下。你对人世间一切都放下,你就能修成阿罗汉。

  放不下烦恼的人,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因为有爱心就有留恋,有瞋心就要去算账

  说起来你们是放不下外面的东西,放不下我所,真正说起来你是放不下你的烦恼。为什么你放不下这些东西?因为你有贪心啊,或者你有瞋恨心也放不下。临终时你会向阿弥陀佛告假:“我暂时不能去,我要找阿三算账,不跟他算账,我一口气咽不下。等算了账,我再去极乐世界。我活着的时候搞不过他,我死了变了鬼也要抓他。”

  痴心放不下的人,来世还要做鸳鸯

  如果你痴心放不下呢?“但愿来世再做夫妻。”什么夫妻?就是鸳鸯,这么痴头怪脑的,不下畜生道才怪呢!所以起烦恼的时候,要断烦恼,不要去依顺烦恼、发展烦恼,觉悟不觉悟就看这个时候。

  众生都是我们亲人,

  我们心里的烦恼才是我们的仇人

  无论哪个众生都是我们的亲人,烦恼才是我们的仇人。即使这个人表现不好,我们看不惯、厌恶他,从本性上看,人个个都好,就是身上的烦恼不好。所以我们不要厌恶人,要厌恶他身上的烦恼。作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应该是去帮助他、去掉他的烦恼。那么怎么样能断烦恼呢?简单扼要一个总纲: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佛弟子不要总以为自己很好,要回光返照,

  照照自己心,还是很肮脏啊

  “一切解脱都从洁白善心中出生”。佛教就是净化人心,众生心地太肮脏,如果众生心地是清白的,何用佛教来净化人心呢?如果世界上都是佛了,还分什么佛和众生?佛也没有了。也就是说,没有二的时候,一也不存在了,有二才有一啊。所以我们每个佛弟子不要贡高我慢,总以为自己很好,要回光返照,照照自己心,还是很肮脏啊。

  强调“我就是这个脾气”,这种傲慢的人,

  就像强盗个个都认为自己是英雄

  什么肮脏?贪瞋痴就是肮脏。如果你保留贪瞋痴,你不可能得到解脱。有许多人保留得很厉害,从人间普普通通的话,就可以听出来。两个人话不投机,一个人就说:“我就是这个脾气。”而且说的时候非常的傲慢,意思是告诉人家:我就是这个脾气,难道你不知道吗?看你把我怎么办?就像强盗个个都认为自己是英雄。

  “当依戒依法摄持众生,弘扬正法,

  为使正法久住”,这样一颗心,就是菩提心

  咱们应该随时随刻以佛法来净化我们的心,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当依戒依法摄持众生,弘扬正法,为使正法久住”,这样一颗心,就是菩提心。从前我们听完经总要唸,“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不光我自己要发菩提心,还要带领所有见到听到法的人都发菩提心。所以今天我讲法,你们听到法了,大家都要回向到菩提心上去。

  普贤行愿品(7-7) (总第44)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放不下嘛只好回去,想听法就来,

  想修行成就,就发菩提心来常住

  提要:

  ■ 为使正法久住,这是最大的菩提心,不应认为法灭不灭跟我没关系,我走

  了,你不走,将来法灭了,你活该

  ■ 为正法久住,依戒依法组织僧团,为使修行人能得解脱,这就是菩提心

  ■ 制戒有十义,能使你得解脱,能令正法久住

  ■ 放不下嘛只好回去,想听法就来,想修行成就,就发菩提心来常住

  为使正法久住,这是最大的菩提心,不应认为法灭不灭

  跟我没关系,我走了,你不走,将来法灭了,你活该

  为使正法久住,这是最大的菩提心。假如说:我听到佛法了,我修行求解脱,只要我解脱了,等我死了以后,正法灭了,我也不管了,因为我得度了。(笑声)或者想:我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他们不想早去极乐世界,假如我走了,法灭掉了,活该。(笑声)这些都不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要使正法一直久住在娑婆世界,传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啊。

  为正法久住,依戒依法组织僧团,

  为使修行人能得解脱,这就是菩提心

  所以为了使正法久住,我们佛弟子就应该要依戒依法。依戒依法就能解脱烦恼,就能出离三界,发了菩提心以后,依戒依法去弘扬正法摄持众生,就走上了菩提大道。解脱要依戒依法,走上菩提大道也要依戒依法去摄持众生,发菩提心的目的为了正法久住,要正法久住就要依戒依法。

  那么怎么依戒依法啊?你光戴一顶帽子不够的,稻草人也有帽子的,起什么作用?

  “组织僧团就是菩提心”,为了正法久住,就要组织僧团,别以为这是声闻乘,不是菩萨乘。组织僧团是为了使大家在僧团里好好修行,得到解脱。僧团里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工作,厨房、库房、客堂等等,这些都要靠僧团组织起来,这些工作组织好了,大家可以安心修行。

  制戒有十义,戒能使你得解脱,能令正法久住

  修行必须依戒依法,所以要使正法久住,大家都能安定修行,必须要有戒。戒能使你得解脱,能令正法久住。如来制戒,最后的目的就是正法久住。

  制戒有十种意义,一,摄取于僧,把修行人组织起来;二,令僧欢喜,僧团要欢欢喜喜;三,令僧安乐,要让大家心要安乐;四,未信者信,还没有信的要使他信;五,信已增长,已经信了,要使他信心增加;六,难调者调,怎么样使难调的人调伏呢?要以戒去调伏;七,惭愧者安,奉律修行的善行比丘,容易进入定慧,乃至无漏涅槃;八,断现有漏,戒的功德能把你现在的烦恼断掉,你们学的文殊法,里边戒很完备,有五戒、八戒还有菩萨戒,你只要照戒的要求去做好了;九,断当有漏,戒能够把你后世的烦恼也断掉,就是使你今生证阿罗汉果;最后,能使正法久住。

  所以你们假如发心,要使正法久住,就要依戒,戒定慧我们先说一个戒,要做到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未信者信,信已增长,难调者调,惭愧者安,断现有漏,断当有漏,然后才能使正法久住。

  放不下嘛只好回去,想听法就来,

  想修行成就,就发菩提心来常住

  如我今天只是报一个名相。你们可能已经着急了,傅老师讲法真慢啊,听了几天,“普贤”两个字还没讲完了,这样子讲下去,咋办了?有办法,你多留几天。(众笑)说“我放不下”,放不下嘛只好回去,“那我想听法呀。”听法嘛就来,想修行成就,就发菩提心来常住。(众笑)今天嘛就给大家讲到这儿。

  普贤行愿品(8-1) (总第45)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能在众生心里普及菩提心,这个功德最大了,

  能在发菩提心众生面前供养一盏灯,

  功德胜过在十方佛前供养十万盏灯

  提要:

  ■ 能在众生心里普及菩提心,这个功德最大了,能在发菩提心众生面前供养

  一盏灯,功德胜过在十方佛前供养十万盏灯

  ■ 释迦太子为了解除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出家修道,这颗心就是菩提心

  ■ 中国佛门一开始就混杂了儒教道教思想,从紊乱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衰落

  ■ 在中国佛门三教混杂的地方,佛教气味都快没了,三教要互相尊重,但没

  必要混起来

  ■ 佛教里找不到儒教道教,儒教道教里也找不到佛教,明明三家偏要说一家,

  这个颠倒也太厉害了

  能在众生心里普及菩提心,这个功德最大了,能在发菩提心

  众生面前供养一盏灯,功德胜过在十方佛前供养十万盏灯

  我们继续讲《普贤行愿品》。普是普及,能在众生心里普及菩提心,这个功德最大了,因为众生有了菩提心,将来决定会成佛。一般人只知道供养佛,不知道供养众生,这样的佛弟子觉悟还不够普及。有人供佛供到十万盏灯,这当然功德极大,假如在十方佛,每尊佛面前都供养十万盏灯,这个功德大得没办法算了。可是释迦佛说,这个功德还比不上你在一个发菩提心众生面前供养一盏灯。佛虽然这么说了,如今的佛弟子却不大肯这么做,为什么现在的佛弟子修行修不起来,供养的功德也不大,一切都没有力量,就是因为不肯听佛的话,自己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现象在末法时期非常严重。

  释迦太子为了解除众生的生老病死苦

  而出家修道,这颗心就是菩提心

  我们如果发心,把菩提心普及到每个众生心里,十方如来都会欢喜。发了菩提心就要走上菩提大道,菩提大道非常广大,要有大雄大力才能迈得上去。你不走上菩提大道,你怎么修成菩提呢?每个寺院大雄宝殿里供的都是释迦佛,因为释迦佛有大雄大力,所以他能修成佛道。释迦佛的大雄大力来自于菩提心,他看到众生的苦,为了解除众生的生老病死苦,去出家修道,这就是菩提心。我们学佛就要学释迦佛的榜样。

  中国佛门一开始就混杂了儒教道教思想,

  从紊乱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衰落

  佛教传到中国历史已久,如今末法时期中国佛门的思想非常紊乱,因为一开始就是儒教、道教、佛教混为一家,好比说,把猫、狗、猴子关在一只笼子里,还很有理由,说“它们都是动物,一家子。”那不紊乱才怪呢。狗喜欢叫,猫喜欢竖尾巴,猴子喜欢抓头皮,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主张,怎么统一?对它们修供养,也很难统一,狗要吃肉骨头,猫要吃鱼,猴子要吃桃子。释迦佛没叫你搞成这么复杂、这么紊乱呀,不听释迦佛的话,能搞得好吗?

  在中国佛门三教混杂的地方,佛教气味都快没了,

  三教要互相尊重,但没必要混起来

  长时期来很多地方儒教、道教、佛教混在一起,究竟使佛教兴起来了,还是使佛教衰败了?看看现实,那些混起来的地方,佛教的气味快没了,儒教、道教的气味却很浓厚。当然,咱们对儒教、道教也要尊重,但是不必要混起来,各有各的特性呀。

  佛教里找不到儒教道教,儒教道教里也找不到佛教,

  明明三家偏要说一家,这个颠倒也太厉害了

  比如说男生宿舍跟女生宿舍当然要分开来,混在一起不出事才怪呢。男女总要分分清,佛教、儒教、道教总要分分清,分不清就会糊涂,就会闹笑话。拿厕所来说,男的就要上男厕所,女的就要上女厕所,全世界都是男厕所女厕所分开来的。假如我傅老师上厕所了,你们男生只能进男厕所去找我,你们能到女厕所来找我吗?(众笑)你女厕所里也找不到我呀。同样道理,你能在儒教、道教里找到佛教吗?你能在佛教里找到儒教、道教吗?明明三家,偏要说一家,这个颠倒也太厉害了。要明白我们今天的师父是释迦佛,不是太上老君,也不是孔丘。

  普贤行愿品(8-2) (总第46)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要培养成佛门龙象,就要学习释迦佛的大雄大力,不出家也得离家,空喊发菩提心行吗?

  提要:

  ■ 要培养成佛门龙象,就要学习释迦佛的大雄大力,不出家也得离家,空喊

  发菩提心行吗?

  ■ 不解脱腿上绳索,能日行千里吗?不修解脱法,又不说法度众生,能行

  菩萨道吗?

  ■ 不断烦恼就不是修行人,修行人当什么博士,佛希望你当个善知识

  ■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哪会去否定解脱乘?解脱法不修,菩萨法修不起,

  充其量是个人天乘

  ■ 拿了幼儿园证书去进大学,那可不是人小志不小,而是狂妄自大

  要培养成佛门龙象,就要学习释迦佛的大雄大力,

  不出家也得离家,空喊发菩提心行吗?

  要学释迦佛的大雄大力,你才能迈上菩提大道。第一点,要满胸怀装的是全体众生,我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苦,所以才学佛修行,才出家;第二点无论世俗人怎么阻挠怎么反对,我仍然要出家修行。你们居士同学发了菩提心,离家来佛学苑接受培养,将来培养成才,广度众生,不出家至少也要离家吧。你没有这种大雄大力,空喊“发菩提心,走上菩提大道,快快成佛”,能顶事吗?

  不解脱腿上绳索,能日行千里吗?

  不修解脱法,又不说法度众生,能行菩萨道吗?

  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离家?为什么要修行?为了要解脱!你自己都解脱不了,你怎么帮助众生解脱?如今的佛弟子往往是自己不求解脱,口里喊得好: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就算你是一匹千里驹,四条腿绑起来了,能日行千里吗?非但不能跑,连站也站不起来。有些人,你帮他把绳子解开,他还不要呢,因为他觉得你这是找他麻烦。自己不求解脱,又不求人家帮他解脱,又要人家承认他是千里驹,即使真的是千里驹又起什么作用呢?

  好比有人发心出家了,可他不修解脱法,不求解脱,又不讲经说法度众生,仅仅换了衣服,只是形式上出家。

  不断烦恼就不是修行人,

  修行人当什么博士,佛希望你当个善知识

  你们离家来这儿学法也是如此,你很想把自己培养成佛门龙象,可是自己烦恼重,又不想从烦恼中解脱出来,那你怎么去解脱众生烦恼?即使你将来佛法讲得很好,那叫佛学专家,不叫佛弟子。现在的佛学院很多都是在培养佛学专家,并不是在培养修行人。还有人只想在里面拿个硕士、博士,却不想用佛法改造自己。整个三藏十二部里,佛有没有希望你当硕士博士?佛是希望你当善知识。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哪会去否定解脱乘?

  解脱法不修,菩萨法修不起,充其量是个人天乘

  释迦佛当年大雄大力,发了菩提心,逾城出家,修的是解脱法,最后在菩提树下成佛。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片面地理解大乘佛教,发了菩提心就否定了小乘。小乘是一般的称呼,应该称为解脱乘、声闻乘、根本乘。修菩萨法的看不起声闻乘,所以形成长期以来居士看不起出家人,居士自以为我是菩萨乘,出家人是声闻乘,他们出家是自己了生死。可再看看你这个修“菩萨法”的居士,菩萨法也不懂,菩萨戒也搞不清楚,又没有什么菩萨的行动,声闻乘又不要,菩萨法又不像,充其量是个人天乘,这样就把修行架空了。

  拿了幼儿园证书去进大学,

  那可不是人小志不小,而是狂妄自大

  正好比没有小学、中学哪来大学?一个小孩子鼓足勇气到大学里去报考。考官说:“你这么小,怎么来考大学?”“人小志不小哇。”拿出毕业证书一看,却是幼儿园的证书。(笑声)真是不脚踏实地的狂妄自大!要知道释迦佛成佛了,他去鹿野苑去度五比丘,还是讲的四谛法呀。

  普贤行愿品(8-3) (总第47)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发要发菩提心,修要修

  解脱法走在贤圣的道路上

  提要:

  ■ 发要发菩提心,修要修解脱法走在贤圣的道路上

  ■ 离开了世俗,有人还想套进去,得到身解脱了,有人还想投到身不由己里去

  ■ 发菩提心的人应把他人放在前面,可要使菩提产生力量,还是应先提高自己

  ■ “心有大小,法无高下”,没有根本,夸夸其谈,顶什么用?

  ■ 我年轻时,法师总鼓励大家把大乘佛法传到小乘国家去,而如今却把赶经忏

  这一行传过去了

  ■ 希望整个佛法不要被赶经忏淹没了,要抢救佛法,就要发菩提心,如果打

  自己的小算盘,只看眼底下几粒米,能飞得高吗?

  发要发菩提心,修要修解脱法走在贤圣的道路上

  所以学习普贤菩萨的“贤”,希望大家都修解脱法走在贤圣的道路上。能海上师主张发要发菩提心,修要修解脱道,修行要讲实际。

  离开了世俗,有人还想套进去,得到身解脱了,

  有人还想投到身不由己里去

  你们同学不管出家还是离家,至少你们得到身解脱了吧:你们在这里,身子就解脱了世俗的束缚,而且还能天天学法修行,培养自己。这么好的条件有的人还想回家呢,离开了束缚,还要再套进去。一回家,马上男朋友找你去跳舞,女朋友要你陪她到超市去,那么绳子又把你绑住了。世俗的生活里身不由己啊,已经身解脱了,还要再投到里边去,就好比已经从戒毒所出来了,还想去吸点毒。

  发菩提心的人应把他人放在前面,

  可要使菩提产生力量,还是应先提高自己

  发菩提心,是把他人放在前面,自己放在后面,但是真正度众生要产生力量,还是“自”在前面,“他”在后面,叫“自他二利”,这是讲真正的利益。你自己没有力量,怎么去利益他人呢?我们发菩提心是为众生而自利,不是为自己而自利。

  “心有大小,法无高下”,

  没有根本,夸夸其谈,顶什么用?

  可是中国佛门多少年来,形成了一个不恰当的传统:轻视根本,想扭转过来很吃力啊。当年能海上师出席世界佛教会议,回来做传达:“希望大家不要再说东南亚国家的佛教是小乘佛教,人家对我们有意见。”《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心有大小,法无大小,小乘实际是根本乘,你没有根本,只会夸夸其谈,顶什么用?

  我年轻时,法师总鼓励大家把大乘佛法传到小乘国家去,

  而如今却把赶经忏这一行传过去了

  我年轻时,有讲法我都去听,我是很喜欢听法的。经常听到这句话:“东南亚国家是小乘佛教,他们可怜,听不到大乘佛教,咱们发发菩提心,要把大乘佛教传过去啊。”话是不错,但也应该补充一句:“希望东南亚国家小乘佛教的人,也发发菩提心,把根本乘传到中国来。”只要度众生,不求解脱,那仅仅是在人间行善。后来并没有把大乘传过去,却把赶经忏、做超度传过去了。

  希望整个佛法不要被赶经忏淹没了,要抢救佛法,就要发菩提心,

  如果打自己的小算盘,只看眼底下几粒米,能飞得高吗?

  我说这个话,就是叫你们学习正法的人好好发发菩提心,再不发菩提心,整个佛教都快被赶经忏、超度死人淹没了。现在说起来是弘扬佛法,实在说是在抢救佛法。有些人现在还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社会人为了要拼搏一下,常有这句话:我什么都豁出去了。发菩提心的人什么都豁出去了,还考虑自己吗?

  咱们同学也有这样的精神,有位女同学告诉师父:“小庙我不要,我要当法师,要弘扬正法。”她跟我们老师说:“反正我豁出去了。”这就对了。发菩提心一切为众生的人,还经常打自己小算盘干嘛?

  有人给我统计过,如果我回社会上去做我以前的行业,二十天是一个疗程,我可以赚到一百二十万。我全豁出去了,你几万块钱还豁不出去?真像只小麻雀,只看到自己眼底下几粒米,能飞得高吗?

  普贤行愿品(8-4) (总第48)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没有戒没有法的团体,不是乌合之众就是

  腐烂透顶,佛门一腐败就出虫,叫狮子虫

  提要:

  ■ 要自求解脱、解脱众生,这才是实际,才是伟大

  ■ 关起门来修,把众生关在门外,能称大乘吗?

  ■ 组织僧团是自利利他最妥善的方法

  ■ 组织僧团要依戒依法,不是通过吃喝玩乐,也不是用名利拉拢,把人拉过来

  ■ 钱送进了贪钱的地方,就成了害人的东西

  ■ 没有戒没有法的团体,不是乌合之众就是腐烂透顶,佛门一腐败就出虫,

  叫狮子虫

  ■ 世上出现了追星族,无聊透顶,佛门出现了名利风,真不像样

  要自求解脱、解脱众生,这才是实际,才是伟大

  要自求解脱、要解脱众生,这才是实际,才是伟大。也不容易啊,可是释迦佛教给了我们方法,你只要照释迦佛办法去做,样样办得到,因为释迦佛无所不知。

  关起门来修,把众生关在门外,能称大乘吗?

  自求解脱以及解脱众生,千万不能关起门来修。你佛法明白了多少?修行路上的种种情况,你搞得清楚吗?假如走到半路走不过去了,你关起门来,门里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善知识指导,你行吗?这是讲自利,再说说利他,关起门来修,谁关在里边?“我”。什么人关在门外?“众生”。把我关在里边,把众生关在门外,能利益众生吗?即使闭关专修,也不能时间太长,长期闭关,闭到后来菩提心都退光了。

  组织僧团是自利利他最妥善的方法

  既要自利,又要利他,最最妥善的方法,是听佛的教导:组织僧团。佛制规定,只要有四个比丘就能成立僧团,我们今天有这么多人,出家人也有二十多个,已经是个大僧团了,大僧团里大众加持力大,大众给你的照顾、帮助也大。

  组织僧团要依戒依法,不是通过吃喝玩乐,

  也不是用名利拉拢,把人拉过来

  组织僧团要依戒依法,不是通过吃喝玩乐也不是用名利拉拢,把人拉过来。用这样手段拉来的人,没有戒律没有法,即使搞成一个团体,里边肯定不是吵架就是打架。

  钱送进了贪钱的地方,就成了害人的东西

  我在苏州听说,刚刚开放的时候,有个台湾人刚过五十岁,他父亲是五十岁死的,他那时也得了跟父亲一样的病,所以他心里很恐慌,想做功德培福,来到一个道观,在功德箱里丢了二十万。这个道观当天就提前关门,开会商量这个钱怎么分法,会开到后来大家打架。所以没有戒没有法,钱多了,这个钱是害人的,非但危害大众,危害僧团,危害佛教,也危害自己呀。

  没有戒没有法的团体,不是乌合之众

  就是腐烂透顶,佛门一腐败就出虫,叫狮子虫

  从前宝华山隆昌寺的当家是我九华山佛学院的学生,好不容易找到我,一定要我去主持隆昌寺僧伽培训班,他说:“只有傅老师,这个僧伽培训班才办得起来。”后来庙里跟管理处闹了矛盾,他把培训班也停了。这些学生心里难过,有个东北来的出家学生,原来有点精神病,这么一难过就发病了。

  他怎么会这样呢?从前他在小庙里,因为不懂佛法,去偷功德箱的钱。后来学了佛法,想想不对,怕背因果,就把偷的钱寄回去,可是心里总是有这个阴影。

  所以没有戒没有法,能有什么好处啊?没有戒没有法的团体,不是乌合之众就是腐烂透顶,佛门一腐败就出虫,叫狮子虫。你不要戒不要法,要么就去社会上做老板赚钱,去娶十个老婆,将来犯罪坐牢是你,跳楼也是你,送到精神病院也是你。

  世上出现了追星族,无聊透顶,

  佛门出现了名利风,真不像样

  我为了编网站找材料,有时也看看报。现在有种风气,对文艺界的明星,特别爱慕、追求,都想当明星出名发财。还出现了追星族,只要来一个演员,多少辆大巴开过去啊,把交通警察都搞得没办法。你能追得到吗?真是无聊透顶了。

  最近日本有个文艺界的名人,很有钱,年纪只有三十六岁,住的是高级公寓,结果发现他死掉了。警察检查下来,极有可能是自杀。你在后面追,追到后来他自杀,你也自杀。

  佛弟子去追求名利,佛门出现了名利风,也真不像样。

  普贤行愿品(8-5) (总第49)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不要因佛门某些人的腐败而否定释迦佛的观点,

  不要把不修行的人,也算在修行人里边

  提要:

  ■ 佛弟子要听从佛的教导,放下名利,走解脱道、修菩萨行

  ■ 不要因佛门某些人的腐败而否定释迦佛的观点,不要把不修行的人,也算

  在修行人里边

  ■ 如果认为释迦佛当初应该在家修,成佛还快一点,这就是谤佛谤法的话,

  因为法里都是赞叹出家的,也是诽谤僧的话

  ■ 如果我说,我比出家的这些善知识还要殊胜,你们赶快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去

  ■ 不看佛门的功德,把片面说成全面,来个全盘否定,这样也太不应该了

  ■ 如果真的在家修得好,你们又何必离家呢?你们探亲回家,也就不会再来,

  留在世俗里成家了

  佛弟子要听从佛的教导,放下名利,

  走解脱道、修菩萨行

  你们不知道作为名人、富翁,精神压力多大喔。有些同学还想回去在名利场中拼搏,你想得好可不是真的好,还不是走他们的老路?真是一点不为自己想想,有句老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说的“为己”,不是叫你去追求名利,去伤害人、剥削人,而是要你听从佛的教导,放下名利,走解脱道、修菩萨行。

  不要因佛门某些人的腐败而否定释迦佛的观点,

  不要把不修行的人,也算在修行人里边

  组织僧团有极殊胜的利益,因为在家修不好,要出家才修得好。现在有种说法,“出家修不好,在家修得好”,这个我想不通,(男:现在佛门里变了,道场不修行了,佛门里边腐败,搞名搞利,所以修不好)你这种说法,是利用佛门有些人的腐败去否定释迦佛的观点。腐败、修不好的那些人是假出家、假居士,修行人腐败了还是修行人吗?

  修得好修不好是在于一个修字上,想修行的人肯定是出家修得好,那些在佛门里搞名搞利、吃喝玩乐的人,他修都不修,怎么叫修行人呢?这种人不能算数的。

  如果认为释迦佛当初应该在家修,成佛还快一点,这就是谤佛谤法的话,

  因为法里都是赞叹出家的,也是诽谤僧的话

  利用这种现象来否定出家的功德,这么说起来,释迦佛当初出家也错了,释迦佛应该在家修,成佛还快一点,那么释迦佛也不应该出家了。这是谤佛、谤法的话,因为法里都是赞叹出家的,也是诽谤僧的话。

  如果我说,我比出家的这些善知识还要殊胜,

  你们赶快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去

  再来摆摆事实,在家居士能比得上出家的修行人吗?拿我们法流来说,我能比得上能海上师、清定法师吗?假如我有一天说:我比这些善知识还要殊胜!你们赶快把我送到精神病院去。(众笑)

  不看佛门的功德,把片面说成全面,

  来个全盘否定,这样也太不应该了

  何况现在出家人中间,能依戒依法修行的人也不止一个两个,没有调查过,怎么乱发言。仅仅看到某些出家人腐败,就说修不好,外道邪教曾经说过。“你们去归依这些和尚,你们看看这些和尚自己都不能解脱自己。”这是专门挑佛门里的毛病,不看佛门的功德,把片面说成全面,来个全盘否定,这样公正吗?符合事实吗?

  如果真的在家修得好,你们又何必离家呢?

  你们探亲回家,也就不会再来,留在世俗里成家了

  再看看事实,咱们不说出家,就说离家,你们到佛学苑在我身边学习,都是离家的。你们每年还有两个星期探亲假,你们自己说,是你探亲假两个星期修得好,还是在这儿修得好?你们几位出家同学,你们出家了,你说:“我觉得我出家修得好”,那么你就不会还俗。假如你说,“还是在家修得好”,你就会去还俗去成家,这不是在鼓励出家人还俗吗?

  普贤行愿品(8-6) (总第50)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如果对真实语也起反感,

  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

  提要:

  ■ 如果对真实语也起反感,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

  ■ 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纪律上的种种管理,我们天天讲经说法,就是靠的

  依戒依法,我们才能发展到这么多人

  ■ 以戒来摄持僧团,就有十种利益,把众生凝聚起来,那就要依戒依法

  ■ 要令僧欢喜,要使大众六和相亲,四缘调顺,身心无违

  ■ 僧团要使大众欢喜不诤,乳水相融

  如果对真实语也起反感,这是不正常的感情作用

  如果你们认为在家修得好,你们千里迢迢到我这儿来学法修行干什么?你应该呆在家里呀。我摆的是事实,假如有人听了,心里仍有反感,可能他对这句话产生了盲目崇拜的感情作用吧?不要感情胜过理智,而应理智胜过感情。

  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纪律上的种种管理,我们天天讲经说法,

  就是靠的依戒依法,我们才能发展到这么多人

  依戒依法组织僧团,僧团组织起来,就要天天讲经说法。拿我们来说,我们有规章制度,有纪律上的种种管理,我们又在天天讲经说法,就是靠的依戒依法,我们才能发展到这么多人。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我们这些人不好理解,还说“你们的老师凝聚力很强”。对我们这些学生也奇怪,差不多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博士,在社会上工资又很大,竟然工资不要了,女朋友、男朋友也不要了,会跟傅老师学佛法,学了几年还不走,怪!不好理解。有人说了一句闲话,“这些人都给傅老师迷住了。”(众笑)

  现在外边很多大庙盖得富丽堂皇,里边坐几百个人都不在话下。进去一看,最多十几个人,还不是固定的。就是留不住人,凝聚不起来。现在当师父的身边只有几个徒弟,也凝聚不起来,师父天天苦恼,要忙着给他们做和事佬。

  不是我凝聚力大,我也一样是人,一样是佛弟子,人有什么作用啊?是靠法发挥作用的。是戒的凝聚力、法的凝聚力,不是我这个老师的凝聚力。假如我这个老师既不懂法,又没有规章制度、纪律,也没有组织的能力,要么人都走光,要么人留下来打架。(笑声)佛弟子发心弘扬佛法、树立法幢,搞好佛教事业,能不依戒依法吗?

  以戒来摄持僧团,就有十种利益,

  把众生凝聚起来,那就要依戒依法

  所以制戒的意义很大,戒的作用很大,佛制定戒律,以戒来摄持僧团,就有十种利益。第一种利益“摄取于僧”,摄取就是把众生凝聚起来,那就要依戒依法喽。打个比方你要把散乱的大头针吸在一起,哪怕你把高级的茶杯放在大头针中间,也不能摄持。假如放一块吸铁石,就全都吸过来。反过来说,粪缸的粪便只能吸引苍蝇,吸引不住佛弟子。

  要令僧欢喜,要使大众六和相亲,

  四缘调顺,身心无违

  怎样摄取于僧呢?能海上师说“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和合共住,令成僧伽”,最要紧是戒,要在戒上达到和合。

  第二“令僧欢喜”,能海上师说:“如法知事”,你们在这个团体里分担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做这些工作必须要“如法”,而且要“知事”,你必须要知道该怎么做。“如法羯摩”,要有民主作风,要经常开会研究讨论。

  “增德除罪,六和相亲,四缘调顺”,衣、食、卧具、医药要安排好,不要热天吃火锅,冬天吃冰淇淋,你凭着个人喜好乱搞,四缘怎么调顺啊?“身心无违”,不要做扰乱身心的事情,要保持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僧团要使大众欢喜不诤,乳水相融

  “欢喜不诤”,大家都要欢欢喜喜,有一个人心里不欢喜,就会你说我、我说你,争起来了。“犹如水乳”,好比牛奶放在水里,就能够融合在一起。说,“我在这个团体里怎么老是融合不起来?”因为你是油,油跟水怎么融合了?世俗人有句话:“我就是我,叫我跟你们一样,办不到。”那你就是油,(笑声)叫油头小光棍,只好到社会上去找女阿飞,这是打打比方。

  普贤行愿品(8-7) (总第51)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你来学法,种下菩提心的因,会得到成佛的果,

  这在狭隘的世俗观念里当然会产生障碍

  提要:

  ■ 能使大众都满意,才能“后令入佛智”

  ■ 你来学法,种下菩提心的因,会得到成佛的果,这在狭隘的世俗观念里

  当然会产生障碍

  ■ 能在弘扬正法的修行道场里留得住,这才是主流

  能使大众都满意,才能“后令入佛智”

  昨天新来的同学,提了些问题,你们对我的解答都很欢喜吧?欢喜就好,长期的欢喜,还要靠依戒依法。我昨天给你们布施欢喜,这叫“先以欲勾牵”,让你们欢欢喜喜的,把你们牵过来。怎么让使你们欢喜?我都同意你,你还会不欢喜吗?满足你的欲,给你欢喜,为的是“后令入佛智”,使你得到佛的智慧,那才是真正长期的和合共住、欢欢喜喜。

  你们昨天说:有些老同学起烦恼,或者某些做法不恰当,你们看不惯。我同意你们,我也看不惯,所以大家对我没意见,因为咱们是同行。(众笑)

  你来学法,种下菩提心的因,会得到成佛的果,

  这在狭隘的世俗观念里当然会产生障碍

  昨天有人说:“我来这儿学习,家里人因感情放不下,有点苦恼,我会不会背因果?会不会有障碍?”我说,“是有因果,是有障碍。”我同意你,你还跟我争什么呢?

  什么因果?你种下了菩提心的因,将来得到快快成佛的果,这就是因果。世俗家庭里是世俗观念、儒教思想,非常自私狭隘,他们希望你听他的。你今天发菩提心,要来学法,他们当然要有阻碍喽。

  能在弘扬正法的修行道场里留得住,这才是主流

  再比如说,从福鼎开始,很多人都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好。当时的宗教局局长也说:“老师,你这些学生挺乖的,你就少批评批评。”另外一面我也听到有人说:“这些老同学像什么样子?”他是看不惯。你说我学生好,我也同意,你说我学生不好,我也同意。我不能不同意啊,我不同意,他听了不高兴:傅老师不尊重事实,明明好说不好;明明不好,包庇学生。所以我来一个巧妙,双方说法我都同意。

  再给你们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的学生好,又有人说我学生不好?说好说不好的根据什么?你不弄清事实,何时才能明理呢?我老师做教育的工作,要帮助你们认清楚一切啊。你们能回答吗?(男:眼光不同,用高要求看问题,就觉得什么都不好,用低要求看问题,就觉得什么都好。)喔,要求不同。(女: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这方面人看到他这个方面,那方面人看到是那方面!)

  还有人能回答吗?(女:我们都走在学佛的道路上,大家的烦恼习气都没有断尽,这些人烦恼表现在这件事情上,那些人的烦恼习气表现在那件事情上。)就是各人根据各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习气。

  你说。(男: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物一分为二,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是不是那个意思?(男:要看主流)要看主流就是不要去计较他的好坏,只要大家走在一条主流上就好,这话也对。(众笑)

  为什么我说他对呢?因为听了这话我有种感想,你们这些老同学经常犯错误,可是你们听了批评训话,还在这儿留得住。人家想不通,“傅老师这么骂你,你还不走啊?”偏偏不走,(笑声)这就是主流:即使我有些地方不好,但是我不走,我还是能合得起来的,咱们还是一个团体,对于规章制度纪律我是全部同意,愿意遵守规章制度,仅仅是我现在没做到,我今后改正,这就是主流。因为抓到了主流了,那些被大家看成不好的学生,到今天还留着。

  普贤行愿品(8-8) (总第52)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2

  不要带情绪看人好坏,

  要从法上看同学们的功德

  提要:

  ■ 不要带情绪看人好坏,要从法上看同学们的功德

  ■ 哪怕这棵树上有鸟拉屎,但种树的人总是有功德的

  ■ 要以理智全面的观点来保持僧团的和合团结

  ■ 过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才能改正,何必老盯着人家缺点看

  ■ 见功德起欢喜心,见过失会退心,都不能因此而不帮助同学

  不要带情绪看人好坏,要从法上看同学们的功德

  还有人要说吗?(女:说这话的人,他内心欢喜的时候就说这些同学很好,不高兴了他就说这些同学不好)就是说话的人是带着个人情绪。

  还有什么要说吗?我呢,从法上来给你们解答问题,就会很好理解。说我们同学好的人,他看到了我们同学的功德,没有看到我们同学的过失;感觉到这些老同学不像样,这是看到了过失,而没有看到功德。应该公正平等地看问题,希望看同学过失的人也要看看同学的功德,看同学功德的人也要看看他们有什么错,找找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改正。

  哪怕这棵树上有鸟拉屎,但种树的人总是有功德的

  从功德方面来讲,没有这些老同学辛辛苦苦做贡献,咱们今天谁也来不了。他们是种树的人,我们今天是乘凉的人,哪怕这棵树上有两只鸟,拉屎拉到我头上,但种树总是有功德啊。

  要以理智全面的观点来保持僧团的和合团结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也不可能完全是缺点没有优点。我常讲,要在好人身上找缺点,要在坏人身上找优点,不要一棍子打死人,也不要片面看问题。全面看问题,至少可以保持理智、全面的观点,能保持咱们的和合团结。你有缺点,我看到了,我不讨厌你,我来帮助你,或者我向领导提出来,帮你解决一下;你有优点,也不见得是完人,我还是要帮助你,看看你还有什么毛病,帮你改进。

  过失是要通过教育帮助才能改正,

  何必老盯着人家缺点看

  为了使僧团达到令僧欢喜,就要照佛说的去做,你们能做到佛的话,就能令僧欢喜。佛主张“要看同学的功德,不看同学的过失”。

  人没有证阿罗汉果之前都会有过失,我们有眼睛有耳朵,总不见得把眼睛戳瞎,耳朵打聋。从前佛门就有这么一个传统的主张,你看见了做瞎子,听到了做聋子。我对这句话想不通,应该是你看见了不要起厌恶心,不要让自己起不欢喜心,而是发发菩提心,帮助他改正一下。过失要通过教育帮助才能改正,你光盯着他过失看,他还是不会改正的。假如你对他无能为力,提到领导那儿,让领导处理。

  见功德起欢喜心,见过失会退心,

  都不能因此而不帮助同学

  假如看到这个同学好,你蛮高兴的,他本人请你提意见,或者开会请大家提意见,每个人都说:没意见。都没意见,可是他还是一个烦恼众生呀!有缺点还是要帮助他。看了同学过失还要看同学的功德,看了功德你会起欢喜心;看了过失你会退心的,对你没好处。

  总的希望咱们这个团体要做到,令僧安乐,要多看大家的功德。但是,不等于不帮助同学。今天就讲到儿。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