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观法师:一念之间(下)
达观法师:一念之间(下)
成功的认知-生命本质
人有三性-本性、人性、个性。本性「不变」、人性「善变」、个性
「固执」。
生:何谓本性?为何不变?
师:「本来之性」。每个人生命的本质是一样的,不因您的性别、种族、肤色而有所差别。所谓「人有 南北,本性无别。」
生:何谓人性?为何善变?
师:「人之共性」。人类有其共同之弱点,如贪、瞋、痴等。故人性善变,常让人捉摸不定,其弱点有
一、动之以「情」的弱点。
二、指之以「惧」的弱点。
三、诱之以「利」的弱点。
四、说之以「理」的弱点。
生:何谓个性?为何固执?
师:「个人特性」。每人都有其属性,因个别的想法不同,故其表现的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且有主观意识,所以大家皆有固执的一面。而不愿意让别人-
一、来「改变」自己。
二、来「说服」自己。
三、来「影响」自己。
四、来「绑住」自己。
生:此三者有何关系?
师:如同水的三态。
一、固态-个性如「冰」,有棱有角,牢不易破。
二、气态-人性如「云」,飘浮不定,让人不解。
三、液态-本性如「水」,不论冰云,本质皆水。
所以要去「改变」您的个性,去「了解」世间的人性,去「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性啊!
自我省思
1、您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2、您的人性弱点在哪里?
3、您的个性特征是为何?
成功的障碍-源自心灵
心灵的深处,有三个障碍-「恐惧」、「愤怒」、「欲望」。这些使心
灵没有力量,让生命不自在,生活不快乐!
生:恐惧来自那里?
师:它来自对未来的无知,故起「恐惧」。
下列所有的情绪、行为皆由它产生:
生:愤怒出自何处?
师:觉得别人伤害到自己的身、心,故起「愤怒」。
下列所有的情绪、行为皆由它产生:
生:欲望如何产生?
师:为了要满足自己,一切的感受,故起「欲望」。
下列所有的情绪、行为皆由它产生:
生:这三者又从何方来?
师:皆从对于「自我」的错误认知而生起啊!
生:如何降伏其心?
师:治标者-用「勇气」对治恐惧!
用「仁爱」对治愤怒!
用「智慧」对治欲望!
治本者-破除「自我主观」的意识!
破除「环境客观」的现象!
破除「一切亦破」此念头!
其心自伏,亦无心可伏,实际「了不可得」!
自我省思
1、如何克服恐惧?
2、如何化解愤怒?
3、如何减少欲望?
成功的察觉-无来无去
「爱」者仁爱,「情」者情绪。人要自爱,方能爱人,推而爱物;
不要情绪,情有好坏,有时伤己,有时伤人,有时伤物。
生:何谓爱?
师:「仁爱」就是爱人爱己。其爱可分大爱和小爱:
一、「小爱」就是自私的爱,它是「有条件」的爱,彼此相互牵制,互为牵绊,正如「爱情」等。
二、「大爱」就是无私的爱,它是「无条件」的爱,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如「助人」等。
生:何谓情?
师:「情绪」就是情感思绪。其情可分七类:
一、喜-成我所爱,心得欢喜。
二、怒-夺我所爱,心生怒气。
三、哀-失我所爱,心感悲哀。
四、乐-得我所爱,心即快乐。
五、爱-对我所爱,心起贪爱。
六、恶-违我所爱,心有厌恶。
七、惧-伤我所爱,心畏恐惧。
生:何谓欲?
师:「欲望」即是满足身心。其欲可分六项:
一、眼-眼根感官,满足视觉。
二、耳-耳根感官,满足听觉。
三、鼻-鼻根感官,满足嗅觉。
四、舌-舌根感官,满足味觉。
五、身-身根感官,满足触觉。
六、意-意根感官,满足知觉。
生:人皆有七情六欲,该如何处置?
师:「察觉欲望的来处,就不会受『诱惑』;
察觉情绪的去处,就不会起『干扰』。」
自我省思
1、应该如何培养大爱?
2、何种情绪最难克服?
3、何种欲望最难节制?
成功的管理-控制情绪
情绪并非真实,它只是一种感觉!随着心情的起伏而改变。人之所以
会有情绪,是因「认知」不同而产生了情绪。
生﹕何谓情绪?
师﹕心情的变化,谓之「情绪」。
生﹕怎样证明是因认知不同而引起﹖
师﹕同样的事情,每个人的看法、感受却是不一样。例如-清代有位才子,名叫
蒋坦,其妻喜欢芭蕉,故为爱妻种植许多芭蕉。有一夜风雨潇潇,他听了心
情很不舒服,就于纸上写道﹕「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隔天早上,其妻见到亦提笔对道﹕
「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生﹕每个人都有情绪,那该怎么办呢﹖
师﹕要好好管理它!人可以适度「表达情绪」,但不要「发泄情绪」。例如-太
太不喜欢先生太晚回来。当他回家时,妳该心平气和的表达﹕「不喜欢他太
晚回来的原因。」让他感受妳的关心;相反的,如果妳发泄情绪,对他有所
怀疑,而产生争吵。那不但没有解决问题,甚至会引起婚姻破裂!
一个有智慧之人,是在「解决问题」;而非在「制造问题」。有位金代禅师
,生平除了讲经弘法之外,闲暇之余最爱种兰花。有一天外出云游,交代:
「要好好照顾兰花。」有一次弟子在浇花时,不小心把兰花打翻了!花瓣飘
落满地。弟子们!心中无比惶恐,深怕师父责备!直到禅师回寺。他知此事
之后,不但没有惩罚他们,还安慰说﹕「我种兰花的目的,一来是供佛用的
、再来还可美化环境,不是种来『生气』呀!大家下次谨慎点就好了。」
生﹕会处理情绪真的很重要啊!
师﹕没错!正如孔明一人,单枪匹马,至吴国处,舌战群雄,处之泰然;周瑜贵
为一国的大将军,竟然沉不住气,被孔明激怒吐血而亡!所以,自古以来,
有所成就之人,其情绪皆是相当稳定!
自我省思
1、为何情绪不是真实?
2、您了解情绪变化吗?
3、您当如何控制情绪?
成功的充实-不再空虚
人常感觉到孤独、寂寞、无助、甚至无奈,这些皆由心中的「空虚」
在作祟。
生:如何化解孤独?
师:改变自我的认知。莫一直停留在孤独感之中,将此感觉转成享受「宁静」。
生:如何消除寂寞?
师:「去做」有意义的事、「去看」有智慧的书、「去规划」您的目标、「去完
成」您的理想。
生:如何不再无助?
师:不要有依赖的想法,其实您自己可以完成许多的事。所谓「自助人助,不再
无助。」
生:如何不会无奈?
师:对人生不了解,所以「无奈」。事出必有因,若能了解原因,一切皆是自作
自受。未来虽然充满变数,但您却可以掌握每个「当下」,清楚自己在做什
么,将往何处走。
生:人为何会空虚?
师:因为人遗失了「自己的心」!
有位阿婆,年已七十,一生皆从事养鸭工作。一天,她发现一只鸭子遗失了
,便赶紧去找寻,终于找到了。之后,她便放声大哭,路人很好奇的问:
「鸭子已经找回来了,为何您还在哭?」阿婆答:「我这辈子以来,身外之
物如果丢掉,就会马上去把它找回来,但是自己的心已遗失,却从来不知道
要找回来?因此而难过。」您找到了吗?
自我省思
1、您为何会空虚?
2、您又如何化解?
3、人生如何充实?
成功的价值-自己创造
文章生命即是「自己」,价值便是「创造」。您自己到底值多少,要
看您如何打造。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由己决定。
生:我值多少?
师:您一个月赚多少?
生:三万元。
师:那您一个月值三万元。
生:怎能这样算!
师:您的领带买多少钱?在那里买?
生:参百元,在夜市买。
师:如将此领带,放置百货公司的专柜。依您看,至少可以卖多少钱?
生:起码也有壹千伍佰元以上。
师:那就对了!
物品本来是一样的,全由「商人」之摆设和包装,来提高它的「行情」;人
的本质也是如此,全由「自己」之努力和塑造,来创造它的「价值」。
生:老师您值多少?
师:您说呢?
生:无价之宝。
师:您太狗腿了!
自我省思
1、您值多少价啊?
2、以什么来评估?
3、您真有实力吗?
成功的推手-心怀感恩
感恩「老天」,雨降甘霖;感恩「大地」,长养万物;感恩「国家」,
培育成才;感恩「父母」,养育之情;感恩「师长」,谆谆教诲;感恩
「大众」,互相砥砺,感恩「一切」……
生:为何要感谢一切?
师:人不可离群而索居,即使独自一人,也要靠万物方能赖以维生。犹如陈之藩
先生所言:「要感谢的人太多,不如谢天。」人之所以成功,亦非单靠自己
而可成就,需要众人相扶持,方可成大事、立大功!正如:
一、众星拱月-如果您是「月亮」,众人便是「星星」。月亮须有众星的衬
托;红花须有绿叶的搭配。如果没有这些,明月就会显得孤单,红花就
会显得突兀。
二、水涨船高-如果您是「大船」,众人便是「海水」。大船须有潮水的推
升;大山须有细石的堆积。假设没有这些,大船就会渐渐下沉,大山就
会慢慢滑落。
万物皆是互动,如「日月相推,而生一日;寒暑交替,而成一年。」人之相
处,亦复如是。
生:推动人们成功,最大的功臣是谁?
师:是您那颗「感恩的心」!
自我省思
1、您都怎样孝顺父母?
2、谁是您尊敬的老师?
3、天地给您何种启示?
成功的沉思-三省吾身
流下「忏悔」的眼泪,颗颗如珍珠;流下「悔恨」的眼泪,粒粒皆毒药。
生:何谓忏悔?
师:反省以往过失,名为「忏」;坚决未来不犯,名为「悔」。彻底改过向善,
名「忏悔」。
生:人该如何反省自己?
师: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早晨起床,当「感 恩」一切;晚上睡前,当「反省」己身。
一、反省今日,「做事」是否尽忠职守?如有摸鱼、抱怨、批评等,今日您
就对事「不忠」, 当忏悔!
二、反省今日,「做人」是否言而无信?如有不实、欺骗、借口等,今日您
就对人「不信」,当忏悔!
三、反省今日,「学习」是否用心复习?如有怠惰、散漫、偷懒等,今日您
就对己「不实」,当忏悔!
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其父深知此理,故取曾子之语,「为人谋
而不忠乎」?命名「忠谋」来告诫其子,故有今日「半导体之父」的美
名!
自我省思
1、忏悔的功能有哪些?
2、您都怎样反省自己?
3、人为何犯同样的错?
成功的修身-格物致知
革除物欲,恢复良知便是-「格物致知」;观念清楚,思想正确即是-
「诚意正心」。
生:人皆有欲望,如何去除?
师:欲望不是用去除而是要「看清」。正如,落叶并非
一日可除,欲望不是一时可断。唯有看清欲望的
本质,才不致被迷惑。
「不了解它,会把欲望当成真实,故起『贪着』!
如明白它,知道欲望即是虚幻,故会『远离』!
清楚一切,远离欲望的诱惑力,便是『觉悟』!」
生:清楚与正确如何分辨?
师:清楚即是不迷惑,正确即是不偏差。
即是: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自我省思
1、修身养性有何次第?
2、欲望的本质是什么?
3、如何能达到觉正净?
成功的修行-洗涤自心
「身脏」知道要洗澡,「物乱」知道要排好,「心烦」不知如何好?
生:心是无形怎会烦?
师:既是无形那有烦!
生:虽是无形烦依旧?
师:烦归无形自然除!
生:为何要勤修戒、定、慧?
师:「勤」者念念清楚,「修」者由迷入悟,因无明,故「勤修」。
一、「戒」从表面来说,便是「诸恶莫作」;由根本来谈,即是「心地无非」。
二、「慧」从表面来说,便是「众善奉行」;由根本来谈,即是「心地无痴」。
三、「定」从表面来说,便是「自净其意」;由根本来谈,即是「心地无乱」。
生:为何要息灭贪、瞋、痴?
师:「息」者屏息诸缘,「灭」者勿生一念,因烦恼,故「息灭」。
一、「贪」即贪爱,顺境而起贪,心想欲取。
二、「瞋」即憎恨,逆境而起瞋,心厌舍去。
三、「痴」即无明,不知而起痴,心起颠倒。
自我省思
1、心在哪里?
2、怎么找寻?
3、如何洗心?
成功的修道-清心寡欲
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太多便是「贪欲」,不要却是「愚痴」,
恰到好处才是「学问」。
生:何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师:为学的方法,在于日日「增长所知」;为道的工夫,在于天天「减少贪欲」
。读书的目的,是使人「明理」。理明之后,气质自然会改变,人格也就健
全。并非为名利而读,为文凭而念!
生:人若是没有欲望,怎能进步?
师:什么是进步?
生:比以前更好。
师:什么是更好?
生:生活过的更快乐。
师:什么是快乐。
生:内心无忧无虑。
师:什么是无罣碍?
生:内心清静。
师:怎样才能清静?
生:欲望减少,清静现前。啊,我知道了!
师:人若反推,就能得到真正的答案。所以说,损之又 损,至于无为,以达到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的境界!
自我省思
1、您到底要什么?
2、为道如何日损?
3、如何才是进步?
成功的观照-了解自己
能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觉悟的人」!不明白的人,依旧在迷惑当中!
生:何谓悟?
师: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悟」!
生:怎样才能知道?
师:凡事皆透过观察和实证,必可得到您要的答案!例如-要了解植物,须知道
它的组成有三大部份「根」、「茎」、「叶」。
生:如何观察?
师:所谓观察并非局限在用眼睛看,而是用身体的感官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
闻、尝一尝、摸一摸、想一想,所得到的结果,都可谓之「观察」。且观察
要有-「客观」的态度、「主动」的精神、「细心」的察觉、「耐心」的等
待。透过这些过程,以及自己实地参与便是「实证」,并非凭空想像,因为
真理是可以「印证」的!
生:那如何应用在观察自己的身上?
师:要了解自己,应知组成的三大部份- 「身」、「心」、「灵」。
一、去观察身体的变化及了解其作用,您就不会「执着它」。
二、去观察心理的感受及清楚其起伏,您就不会「妄想它」。
三、去观察心灵的本质及证悟其空性,您就不会「迷失它」。
自我省思
1、您有了解自己吗?
2、体会出身心灵吗?
3、该如何观察自己?
成功的智慧-看清真相
有智慧的人,学会「放下」;有执着的人,学会「拥有」。放下需要
学习,执着却是与生俱来!
生:如何放下?
师:「看破」才能放下!所谓看破,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积极的人生观。
一、何谓「看」-就是看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
了解自己的方法-可依《心经》所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
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是身心,清楚的了解自己,便可度
一切苦厄。
认识环境的方法-可依《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的现象,不论人、事、时、地、
物皆「因缘聚散」,故诸行无常,虚妄不实,剎那生灭,应如实观照
,念念分明。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二、何谓「破」-破一切烦恼、执着。所有的烦恼,皆因执着有个主观的自
己和客观的环境所引起!如能看清事实的真相,即可看破,而自然的放
下。
自我省思
1、您最放不下的是?
2、您为什么放不下?
3、放下了又会如何?
成功的心境-活在当下
「我思故我在」,难道不思,我就不在吗?人唯有活在「当下」才是真
真实的,离开此刻,一切尽是虚幻不实。
生:为何当下是真,一切尽妄?
师:《金刚经》云:
「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已经消失,故不可以得到。
「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已是生灭,故不可以得到。
「未来」心不可得-未来还没发生,故不可以得到。
「三心」皆不可得-三时只是名词,故不可以得到。
当下并非「现在」,它不是时间的概念,而是破除一切时空的意境。
生:为何当下是破除时空?
师:譬如:
人有「一世」,就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
人有「三世」,就有前世、今生、来世的概念。
人有「累世」,就无过去、现在、未来的概念。
一世就是一「直线」,累世便是这线无限的延伸,最后成为「圆形」。
师:此圆圈,那一点是起点?
生:每一点皆是「起点」。
师:那一点是终点?
生:每一点尽是「终点」。
师:这不就对了吗?常人以为有起、终二点,其实二点根本就是同一点。故无,
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此破「时间」的概念!
生:那空间的概念呢?
师:天有四季,「春、夏、秋、冬」;地有四方,「东、南、西、北」。这些名
词,皆是人们命名而订立的。
师:东方在哪里?
生:日出之方向!
师:地球东方的星球,以它来看地球的东方,是它的何方?
生:应该是西方!
师:那不就对了吗?常人以为有东、西二方,其实二方本是同一方。十法界,东
南西北、四维上下,本是一真法界,此破「空间」的概念!
生:时空皆破,此人是否就能安然自在?
师:还未达到!时空就是「宇宙」,万物便在其中,人是万物之一,所以,最后
还要破「我的」概念。
生:怎样破我执?
师:融入万物,回归自然。譬如:
「一个石头,丢入大海,石头是石头,大海是大海;
一颗水珠,滴入大海,水融入大海,水就是大海。」
「我执」如石头,舍大用小是愚痴;「破执」如水珠,舍小用大是智慧。能
如此!才是活在当下。
自我省思
1、要怎样活在当下?
2、时空的定义为何?
3、为何三心不可得?
成功的发现-明白真理
人为是「发明」,自然是「发现」。一切觉者是「发现真理」,而并
非发明或是创造真理。
生:什么是发现真理?
师: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即是「环境」,人生便是「自己」,所以人
应「认识环境,了解自己。」
生:如何了解其真相?
师:透过观察一切现象,知道万物都是短暂,并且剎那生灭,皆是变化无常,不
能永久保存,故知万法虚幻不实,宜明「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当处出生,
随处灭尽。」的道理。
生:当从何处观察起?
师:先从自己观起,后观一切外境。每人皆有身与心,观身知「无常」,观心觉
「生灭」,既察生灭,便知无常,既是无常,何需执我,既破我执,那
来有受,既是无受,那有苦乐,若离苦乐,便得清净。
生:又如何观察外境?
师:海水有涨有退,但海水依旧是海水;太阳有起有落,但太阳依然是太阳。一
切现象表面是变化,看似有生有灭,可是,其本来面目却是永恒不变,而是
不生不灭。「所观」一切是变化,「能观」一切是不变,若是不执着「能
所」,即是中道,亦不执中道,便无所得,一无所得,心无罣碍,究竟解
脱。
自我省思
1、您的想法认为什么是真理?
2、您对宇宙、人生有何定义?
3、要如何观察自己和环境呢?
成功的身心-自然现象
心情可以「调整」,身体可以「调养」。心情不好,出去走走;身体
不好,走到哪里?
生:人若生病,真的很苦!
师:话虽不错,但心不要被它折磨,真正苦的是心,而非身。
生:我不懂?
师:您当了解-是身在痛、心在苦,名为痛苦。身是「生理」,心是「心理」;
物质和精神产生痛苦的感受。如果知道此理,心就不会被身所影响!
生:身体病了,可以不管它吗?
师:不是这个意思。有病当然要看医生,看完以后,就不要再担心病什么时候会
好、或者会不会好、甚 至死亡!
生:该用何种心态来面对?
师:「把身体交给医生,把心留给自己。」做该做的事,尽该尽的责任,接下来
就顺应自然。
生:那,死了怎么办?
师:死了就死了,还能怎么办!您有见过花开而不凋谢的吗?
生:没有!
师:您有见过海水潮起而不潮落的吗?
生:没有!
师:既然是这样!您还在担心什么、折磨什么?其实真正能使人受苦的是-心。
所以,「身病好医,心病难治。」
自我省思
1、生病时,您担心什么?
2、要怎样才不致常生病?
3、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
成功的解脱-离苦得乐
一切的现象,皆是「有生有灭」;现象的本体,才是「不生不灭」。
若知无常即是常,当下解脱,离苦得乐。
生:苦从何来?
师:苦从身心而来。身体会造成生理的生、老、病、死;内心会产生心理的忧、
悲、苦、恼。身心的感觉,引起苦的折磨!
生:难道所有的感受皆苦吗?
师:「痛苦」的本身就是苦,当「快乐」消失亦是苦,「不苦不乐」也是苦,没
有体悟自性,看清真相, 一切尽是苦,唯有自悟、自行、自证,方能「离苦
得乐」。
生:如何离苦得乐?
师:「知道苦的『事实』-您当看清!造成苦的『原因』-您应了解!去除苦的
『障碍』-您要决心!找灭苦的『方法』-您须行动!」
生:若还有苦呢?
师:告诉当事者,世间一切时时皆在变化,包括您现在的苦,也会改变。
一、「时间」会治疗您的痛苦。
二、「空间」会改变您的想法。
三、「人事」会取代您的记忆。
四、「一切」会转换您的无知。
自我省思
1、何痛何苦?
2、苦从何来?
2、如何离苦?
成功的本源-清净自性
六祖慧能大师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生:自性为何本来清净?
师:因为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生:为何不生不灭?
师:您未生之前在哪里?离开世间到哪里?
生:不知道。
师:未生之前就有您,灭亡之后还是您。您不因生而有,也不因灭而无,有生有
灭只是身体,不生不灭才是生命。
生:为何不垢不净?
师:「有物」有垢净。未染之前为净,已染之后为垢,故有垢有净。如身心,身
是有形,心中有物。
「无物」无垢净。既是无物,那有染与不染,既无此问题,那有垢净。如自
性无形,离开垢净的相对,那是不垢不净。
生:为何不增不减?
师:「智者」之人,并非增其智,而是愚痴少一点!
「愚者」之人,并非减其智,而是愚痴多一点!
自性就像太阳,无明好比乌云。是乌云遮蔽太阳,才有明有暗、有智有愚。
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即是不增不减。
自我省思
1、自性为何本来清净?
2、请您举例不生不灭?
3、生活如何不增不减?
成功的突破-妄想执着
心本清净,因「妄想」而起烦恼;心无罣碍,因「执着」而起痛苦。
若无妄想、执着,本无一物,何染尘埃。
生:但用何心?
师:用「清净心」来走过一生!
生:清净谈何容易?
师:人的想法,太复杂、太困难、太主观,所以认为不容易,因此清净心,就变
为「烦恼心」。
生:太复杂会如何?
师:「复」者重复、「杂」者不精。漫无目标的人,才会做重复且无意义的事;
不精专的人才会样样想做,事事不通。复杂使人心乱如麻,毫无方向!
生:太困难会怎样?
师:「困」者被限、「难」者不进。人被自己的想法所困,故艰难不得前进,最
后被逼放弃,承担失败,而终日沮丧不安!
生:太主观会哪些?
师:「主」者自己、「观」者观念。用自已的观念,只能看到一点,不能窥见全
貌,所以评估容易出错,判断容易有误!只要将:
「复杂变为简单,困难转为容易,主观改为客观。」
一切就清净了!
自我省思
1、究竟您为何常起烦恼?
2、您常会复杂、主观吗?
3、是否常说「太困难」?
成功的觉者-明心见性
自己过的快乐,生活过的自在,又何必要学佛呢?因为「不了解佛」,
人生就无快乐,生活就不自在!
生:老师为何这么主观?
师:并非我主观,而是人不知佛义!什么是佛?
生:佛指的是-释迦牟尼。
师:太狭碍!再解释大些。
生:佛指的是-觉悟的圣者。
师:太粗糙!再解释细些。
生:佛指的是-了解宇宙人生的觉者。
师:太空洞!再解释明些。
生:佛指的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
师:这些解释跟您何干?
生:………
师:佛就是-您自己!明白生命的本质,就是觉悟之人。
一、所谓「明心」即是-「识自本心」,认识自己本来的心。是心让您过的
自在、快乐、烦恼、痛苦、皆由祂决定。您可以成圣成凡、成智成愚,
都是心的作用。
二、所谓「见性」即是-「见自本性」,体证自己本来的佛性,因性是佛,
故曰:「见性成佛」。了解自己,就能体悟佛性。佛者清净、自在、解
脱也。
心者生命之「作用」,性者生命之「本体」,了解体用,便知一切,名
为「明心见性」。
自我省思
1、佛字它是什么意思?
2、学佛的意义在哪里?
3、何谓「明心见性」?
《跋》
人生最重莫过于—正确的观念。故六祖惠能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同理「前念迷则失败,后念悟则成功。」若您想要此生过得幸福、快乐、自在,就当先建立正见,而后身体力行,故申公曰:「为治者不在多语,顾力行何如耳。」
幸福来自您心中
您幸福吗?如果一路走来都是顺境,您当然会觉得幸福。相反的,大部分皆是逆境,您总会认为是不幸。但幸与不幸,真是如此吗?
有一位自称:幸福的女人。逢人就说:「她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人!」为何她如此说呢?因为,她从小就受到父母百般宠爱,读书时学业总是名列前茅,毕业后工作相当的顺利,又与相爱的人结婚,伉俪两人鹣鲽情深,为众人所称羡,过了几年,生下二个乖巧的孩子。您说!又有多少人能像她这样呢?
直到五十岁那一年,深爱她的老公因为车祸往生,孩子长大成年,也成家立业,对她不再孝顺、关心了。由于一连串的冲击,她的身体日益憔悴,内心悲痛万分,于是在五十五岁的生日那天,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何一个幸福的女人,会走上绝路呢?答案是,幸福并非建立于外在,而是在您的内心。小时候父母疼她,所以觉得幸福,但双亲离开后呢?上学时功课成绩优异,万一有人比她更强呢?工作并非可以一直顺利如意,而无挫折,如果到处阻碍又该如何呢?结婚是好、是坏无人知道,如果对方不懂得珍惜而折磨人,那时又是怎么办?纵然彼此相爱,时间到了也要分离,此时爱的越深,便痛的越深。
我们并非否认别人带给自身的快乐,而是认清一切尽是无常的变化;同理,当别人带给我们痛苦时,亦是无常变化,此事不能永远存在。所以,不因他人对我们好,而觉得幸福;也不因他人对我们的坏,而觉得不幸。别人的好坏,他们自己承担;我们的幸福,可以自己把握!
因此,当我们把幸福建立在别人,或是其他事物上时,那是「假幸福」,而非真幸福。为何呢?当对象消失时,您的幸福也就失去,且莫大的痛苦随即而至。所以,真正的幸福,是在您心底里!别人抢不走,也带不走。
烦恼皆是由己造
人习惯烦恼,要大家不烦恼,实在困难。难道要这样过一辈子吗?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有果必有因,有疑必有解。
烦恼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有时真、有时假。何真?当它发生时;何假?它并不一定会发生。根据一份调查报告,人类的烦恼有百分之九十是不会发生,而是我们所想象出来的。人应看清烦恼,而不是终身被它所困。
首先,不要制造烦恼的因。自己(身、口、意)不去犯错,就不会惹来烦恼的果,俗话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再来,若是担心它会发生(如死亡、分离…),对此事的罣碍是没有意义呀!因为,这些事情是正常的现象,如同有人在担心太阳会出来一样的可笑。所以,自己要分辨清楚,那些是必然会发生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那些是不一定会发生的(如发生坠机、得到癌症……)。若能明白此道理,您的烦恼就可以减少一大半了。
三者,对已产生的事情。我们应勇敢面对,虚心检讨,反躬自省,而不指责任何人;纵然是因为别人的关系所引起,还是要追究自己没有智慧。此时,烦恼就会消失,希望便会重新燃起。
最后,烦恼还未来临时,您是无须烦恼的。譬如,有位中年病患还有一年的寿命,难道他要天天忧心死亡吗?日日在意死后老婆改嫁吗?孩子没有人照顾吗?往生后没人祭拜吗?其实,他可善尽生命的每一天,去享受这三百六十五天的美好时光。
人类最大的恐惧,就是自己创造出烦恼。《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烦恼还没来,我们就在担心、害怕、不安,忧虑它的降临,这样的人生有幸福可言吗?这样的生活有品质可说吗?不是请您不烦恼,而是要看清它。如此就可以渐渐减少烦恼,以至于不再有烦恼!
一切成就从易起
人非不努力,只是觉得成功太遥远;人非不上进,只是觉得成就太困难;人非不修行,只是觉得佛法太高深。有此错误的知见,不但障碍了自己,也常影响到他人。
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说要解决难事,可从容易处着手;要成就大事,必从细小处做起。假如只想到结果,您可能会没有信心;如果知道其由来,那么困难之事,就不是难事。
因此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之大树,生于发芽的毫末,以此说明「大自小来」的道理。九层高台,基于筐筐泥土的累积,以此阐述「高从低来」的根据。千里之行,开始于一步一步的走来,以此证明「远就近来」的事实。
依学问来说,要背一部《成语字典》是难事,但天天只背一句,便是易事;要背《唐诗三百首》是难事,但日日只背一首,便是易事。只要如此去做,过了几年,要成为一位有学之士,并不困难。
就工作来论,事业要成功是难事,但只要按部就班去学习成功的条件,如基层员工,中坚干部,高阶主管,领导管理,投资经营等,便是易事;只要虚心学习,脚踏实地,过了十年,要变为成功的人士,并不困难。
从修行来看,证悟成佛是难事,但一句一句的念佛,便是易事;只要愿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远离一切攀缘,时时老实念佛,总有一天,会达到一心不乱,而开悟见性。所以说:「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我们若深知之理,而不去力行,亦是枉然。只要从简单处去行,从近处去做,那么天下就无困难的事;但不可轻忽一切,虽然前方美丽灿烂,但近处确有种种的陷阱,稍一失神,将功败垂成,故老子最后告诫:「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所以凡事当慎始慎终,始终如一,才会有所善终。
有无得失尽无碍
世间的事,并无法样样如我们所愿,因此要看清它的道理。常人一生都在「有」「无」打转,有也苦,无也苦,有无得失都痛苦。实不知“无中生有,从有自无”,有无尽是无常不实的真理。世人为何在有无之间打转,总是陷入其中而不自觉。
无子女的人,求菩萨赐给儿女;若子女不肖,则悔不当初。无结婚的人,希望有个依靠;若遇人不淑,则后悔莫及。无事业的人,想要有所成就;若不如预期,则郁郁寡欢。无房产的人,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地方;若缴不出贷款,则遭银行拍卖。无名利的人,莫不汲汲营营于追求;当有权有势之时,则感到失去自由和快乐。
凡夫处在有、无两难,智者乃两相无碍。有也好,无也没关系,一切随缘尽分;不取有,不舍无,有、无是缘起生灭的现象,故我们当以中道的智慧观,来察觉这世间的变化,而非迷失于其中。若能明白此理,则能随缘而安,随顺自在,心无罣碍。
因此,我们应于当下安住其心,明白因缘、条件,随己之力,各尽其分。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有安于有,无安于无。安心者有道,不安者无道,安于无所住,住于无所得,自然生其清净之心,故「有」「无」皆无碍。
愚者不才,望有缘阅读此书者,能相互共勉;也期盼人人皆有正知正见,将此观念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喜乐!
二○○七 丁亥年元旦 达观跋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