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9日
来源:   作者:正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正净法师:华严念佛三昧论浅释(四)

 

  【颠倒执着常自寂灭故。】

  我们的众生颠倒执着,是诸佛法身,这句话很难理解,为什么颠倒执着也是诸佛法身呢?因为众生的执着分别常自寂灭,我们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我们的颠倒执着也没有实体,就像水上写字,随写随灭。本来就是空寂的。当我们念佛时,见到一切境界,一切事物,都把它看成,是诸佛的清净法身,时时与我们的本性相应,念念回归自性,在接人待物,穿衣吃饭,无不是诸佛的清净法身在妙用,修行也是在平时接人待物上用功,自自在在,潇潇洒洒。不是盘上腿子为修行,修行主要在平时,接人待物上保任,所以过去古人讲,行走坐卧不离这个。就是不离开我们的本性。(法身)我们在凡夫地修行,没有资格保任,直心去念阿弥陀佛,久而久之,打开本来以后,才有资格去保任,没见性的人,要时时觉照,时时回归自性,保任是保任我们的圣胎,圣胎就是我们的本性。

  过去禅宗有一位大居士,叫庞居士。一家三口人修禅,有老伴、女儿同时修行,有一天,庞居士对她女儿说,我要走了,姑娘说:您先别走,我先走了您再走,然后姑娘坐在那里,就坐化了。走了以后,庞居士看姑娘走了,说这孩子走到我前面去了,她老伴说,我也要走,您先别走,她老伴收拾收拾,坐在那里就坐化了。庞居士一看俩个人都坐化了,他自己也就坐在那里坐化了。为什么他们走的,那样的自在呢?因为他们悟到了本性,不执着,不分别,一切的一切,都是佛的清净法身,一点也不执着,歇下来就是道,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就是要把一切的一切,都看成诸佛法身,就没妄念烦恼了。所以禅宗修行不立文字,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洒洒脱脱,没有烦恼,自在自如过时光,穿衣吃饭,行走坐卧,照样作事,他不执着,不分别。心时时在道,这就是禅宗修行的方法。

  开悟的人,就是这样自在,不像我们业障深重,没有办法,就得老老实实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念到见性,证到三昧以后,你也能洒脱自在,不见性的人,自在不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见性,我们的烦恼、业障、无明时时现前,所以你不想不执着也不行,因为无明烦恼时时障着我们。当烦恼来时无法对治。有的人说,看破放下,不理它,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不理它烦恼也没有少,如果我们若明理启发般若智慧以后,边念边用般若智慧扫掉,妄想业障,习气烦恼。时时启发般若智慧扫荡,当我们的业障烦恼,消的差不多了,我们的心才证到了一点,理上修就是这样用般若智慧去启用。见一切事物都是佛的清净法身,这样的修行,才能解决生死的根本。

  【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

  诸佛法身,遍一切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常不断,没有休息,就像花瓶,杯子,乃至一微尘,一毛头,无不是诸佛清净法身,我们脚下的地球,也是诸佛清净法身,所有你摸到的,闻到的,触到的一切一切的法相,都是诸佛清净法身的显现,你还有烦恼生么?还有妄想么?当下就解脱了。这是圆人所修行的方法。所以过去古人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它去都是诸佛的清净法身,那烦恼无处生啊。所以这样才能离开妄念,心里明明了了,见一切相,不着一切相。假设别人骂你,打你都是佛的清净法身,你当下就没有烦恼了。

  【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无所。】

  一切事情,究竟坚固,都是清净的,都是圆满的,其中不允许有任何知见、分别和东西。你说另外还什么东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就缺了一块,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诸佛清净法身,而且是清净圆满的,中不容他,一切不能夹杂。

  念念不迷,为什么不迷呢?因为你对一切境界不分别执着,都是诸佛法身吗,把心念转过来,不是转物,而是转心,实相念佛就是这种境界,念念不迷,知道一切事事物物颠倒执着,就是诸佛法身是消除妄念的最好方法,所以妄念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行走坐卧,听到风声雨声汽车声,也是,阿弥陀佛声,一切都是佛清净法身,所以就不迷了,心心无所,什么是心心无所呢?就是心所,我们有五十一个心所,有善心所恶心所,有定心所,有慧心所,还有随智心所,我们坏就坏在“心所”上,所以《楞严经》上讲“所立”照性亡,你建立一个所,你能照见的本性,就丧失了,不能照见五蕴本空《楞严经》讲“因明立所,生汝妄能”,因为你看见了,觉得明明有感受,这就对立了就有对待了,就成了所,同时也出来一个能感觉的我和感觉的境界,这就入所亡流了,当我们念佛时,念念观照无我,那就念念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亡所了。反闻闻自性,它就入流亡所了,入法性之流,比如我们念佛法门,当念佛时,能念的念反过来闻虚空的佛号声,念念不住有念的念,不住无念的念,这为真念。念念无能念,念念无所念。一切空寂、生灭都没有了,寂灭就现前了,所以心心无所。

  【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从此修行这样的念佛怎样念呢?就是把心安住在空性上,也就是安住在佛的清净法身上念,我们把心安住在法身上,就是如来的果地,然后一念的念为因,以阿弥陀佛的圆满果海。涵养一念的因心,以一念的因心来圆满我们自己的自性佛,因赅果海,果彻因缘,因果同时,不离刹那,成佛以竟。这样念佛你肯定入道,无论你修禅还是修密还是修净土,这样信入和修行,一定开智慧。具足大慈究竟大悲,有的人经常这样讲过,发愿要发菩提心啊,只在口头发不去做,不去修行,这样不算真正的菩提心。怎样才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建立在清净心上,没有清净心,就不能算真正的菩提心,如果心清净才能发出大慈大悲心来,见性的人,才能发出大悲心来,但是还不到位。大菩萨才能圆满,不见性的人所发的菩提心都是假的,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他的无明烦恼已经消的差不多了,见到谁都想去度他,都可怜,见到蚂蚁他都想度他,悲心就发出来了,见谁受苦他都掉泪,每个人精进修行都能清净心现前,发出大悲心来,他能为别人受累,为一切众生做事,不求回报,没有怨言,不生烦恼,他看众生一体的。所以佛说大地众生皆是如来,大地众生和我同根性,也是我过去生中父母,包括蜎飞蠕动和我是一体平等,假设有人欺负我,我也不会说他不好,不分别,用这样的心来建立道业,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修菩萨道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四肢,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都没有瞋恨心,假如要我们那是做不到的。因为我们功夫不到位。那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应该从一点一滴上下功夫,一切事情为着别人着想。方便让给别人,难做的留给自己,这样去做就和菩提感应道交。菩萨发心绝没有我,如果有我就不是菩提心。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样修行就更深入一层,如此信入如此发心于身无所取,身是个假的,本无自性,是虚妄的,我们修行不应着住身体,那是有为法是外道,不了生死,于法也不应该住,佛法也得舍掉,一切法本来不生,遇境而生,本自寂灭,所以不应该取法而修。

  菩萨的十住及十地也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一空一切空,一位一切位,一念即成正觉。没有渐次,即成佛道。但是在凡夫地就不行啊。因为功夫不到,不能达到无修无证的境界。

  那是圣人的境界,如果见性的人初住十行位和十回向位,也是不行的。这是贤位小菩萨,还要时时保任。保任圣胎,三年五年过去,古人见性,要牧牛三、五年,然后才能去事上练心,练一段时间,定力不够了,还要去独修,保持功夫不丢,再出去练心,三出三入的才能达到炉火纯青,没有十年二十年功夫还不到位,我们连边都摸不上呢。所以理是这样讲,事上要一点一点去除掉,古圣人他们是在事练的差不多了,才去阅经藏,开发智慧、辩才,去和众生结缘,弘法利生,可是现在末法时期,有的法师刚出家,就学教,研究教理,然后就讲经论道。自己生死没了,让别人了生死,那是无有是处,首先要自度,然后再度人。

  另外,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还是念佛法门比较稳当,还要快。因为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加被你。比如修禅的是自力,自力修是难行门,稍有一点惑业不断,就不能逃掉后有。还要生死里轮回,如果净土有佛力,那就不一样了,有阿弥陀佛的大愿力,那就快多了,自他二力,比方乘大火轮船,是阿弥陀佛大愿船,不怕风浪,一直到达彼岸。如果自己的力量就像一叶小舟,怎能和火轮船比呢?比方修密的人也是二力法门,但是,它是上师力量加被,上师加持力怎么能和阿弥陀佛比呢?天源之别,如果念佛法门,阿弥陀佛时时加被我,还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摄取不舍,如果我们自力不够,阿弥陀佛加念,给你加持力,我们这一生要发大愿力,一生就了断,往生极乐世界,上品往生,不再来世,不能一拖再拖了。要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我们现在的人福报太大了,衣食住行,那都是满足,但是道心就丢失了被贪、瞋、痴把道心都占去了,过去古人道心非常坚定,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天天用功办道,所以说“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补鼻香”功夫都是从苦中修出来的。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发大愿力,必须吃苦办道。

  假设你念佛,念到事上一心,阿弥陀佛光照你一次,你的业障就消了百分之七八十了。那时候你的身心就安稳多了,烦恼也少了很多,《无量寿经》上讲:“阿弥陀佛的光照十方世界,遇到光者,心地柔软,身体轻松自在,如果再精进念佛,就能破一分根本无明,见一分法身,就进入法界,证初住菩萨位,临终直登上品。”我们修净土的人如果从事上修行能证到一心的时候,能见阿弥陀佛的丈六金身,阿弥陀佛的报身不是六十万亿恒河沙由旬吗?因为阿弥陀佛报身太高大,我们见不到,所以阿弥陀佛随众生心量而现身,这为有相之佛。如果从理上修行,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所见的佛是法身佛,是无量光,是无相之佛,这为见性,见性就证到初住位,一直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也不离当念。这是圆教讲的四十二个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地的小菩萨,不是圣人,都不离当念。加上十地十一地也不离当念,为什么呢?因为是圆顿教,一念顿证圆满一刹那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至圆至顿。

  虽然理是这样讲,但是事还需要渐除。三贤地小菩萨不能随意往生,地上菩萨才能随意往生,如果我们不修净土的人,在这个世界修行,三贤地小菩萨要经过分段生死,就密宗的法王他们在这一生中修行,命终还要投生,下世再来修,生生世世修行。把三贤位修满了就不轮转了,就进入变易生死,就进入圣位,可以随意往生哪个佛刹,这是登地菩萨的境界,从初住位到十回向位修满,是要修一个阿僧祇劫,从地上菩萨修到八地需要一个阿僧祇劫。八地修到等觉十一地需要一个阿僧祇劫,这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修净土的人,修到初住位见性了,到临终时就上品往生,往生以后花开见佛,见佛就是八地菩萨,念佛人就少修二个阿僧祇劫。所以修净土的人非常殊胜的,方便中的方便、直接的直接、圆顿的圆顿。

  为什么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都要导归极乐世界呢?普贤菩萨在华藏法会上,那么多的法身大士,劝他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马呜菩萨、龙树、天亲、智者大师都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还有历代禅师他们也求生净土,所以我们修行千万不能吃错药,净土法门方便直截了当,所以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一段文是要我们明白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华严经最主要强调发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名魔业》,初发菩提心就成正觉,为什么华严经讲这个道理呢?因为它叫你明白圆教修行方法,就这样的信入,一念就具足佛清净法身,把心安住佛的圆满果海去念佛。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因果同时。所以说才发菩提心就成正觉,这一段讲的特别深入,非常妙啊!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呢?这样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是因为你能念法身佛,法身无相,无相就遍一切处,佛的法身,无时不在无时不有,没有断也没有休息,不像我们现在有些人一开始修就执着见佛,心里不清净,所见的佛是假的是魔变现的佛,想见佛,佛就来现身,想见菩萨,菩萨就来现身,这就是魔境,应该马上斩掉,用般若智慧一扫就掉了。所以禅宗行者讲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有的修道人千万要注意,不能着境界,心不清净怎能见佛呢?水清月现,水不清净怎能现月呢,业障烦恼一大堆,有求知心怎能见佛呢,必须见性以后才能见佛,心里清净一念不生,也许见佛但是也不能执著欢喜,好也不行。楞严经说见圣境界,不作圣解,若作圣解,必遭魔难,如要着魔境界,这一生白学佛了,成了魔子魔孙了,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千万别着境界,还有的人说在念佛时,静坐时一念不生,没有妄念,但是虽然没有妄念,过去古人讲过定有邪定,何为邪定呢,往那里一坐,就定了一念不生,但是他心里不明了,不了了常知这为邪定。何为正定?心里明明了了,一念不生了了常知。

  如是念佛能一切处见如来法身,这是圆人修的方法。一切时,一切处,无不是道场,无不是佛事。

  【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自己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

  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放无量光明,是从我们这个世界放光,遍照十方世界,我们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何为一个佛刹呢?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所以叫三千大千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范围,释迦牟尼佛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文殊菩萨叫人怎样修学呢?叫离开有、无、有无是对立是两边,不是中道,有是生灭法,无是断灭法,佛法是中道了义、中道也不立,才和本性相应,什么叫一异呢,不一样,不两样,比方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不一样,空即是色不二样、比方水和波的关系,水和波是二样,但是水要不动,波是水所以一样,生与灭是二法,但也是一法,为什么呢?因为有生就有灭,如果不生就没有灭了,这些法都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文殊教人离开有为法,见如来,无为法是空的,空的就没有形象,无有相就是虚空法界,虚空遍一切处,所以如来也遍一切处,这为入佛正信,这样的观如来,这样修学,佛的法身遍一切处,文殊菩萨是教我们念法身佛,修圆顿教,这样才能成佛。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一段是让我们把心量放开,不能起用小心量,要把心量拓开见如来,想成佛必须具有菩萨的心量,菩萨为自觉、觉他、自己觉悟了还要度众生。摩诃为大,就是大菩萨,佛的清净法身是遍一切处的,不是在一法一事一个国土和一个众生身上,法身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遍一切处见如来。

返回目录

----------------------------------------------------------------------------------------------------------------

更多正净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