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一日(一) 佛教世俗化的两种表现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安居第二十一日(一) 佛教世俗化的两种表现

   昨天我们对“性功德”做了比较人性化的提示,希望大家对佛性、习性、秉性有一个认知。这个“认知”实际都是一个假设的方便。没有这些方便,往往我们就会有模糊的概念或意识。平时人生活在很多困惑中,大部分的困惑就是来自于我们对一个事情的剖析力不够,分析不清楚,做事、思维就会受一些局限,往往会造成犹豫不决的习惯。

  因为阿弥陀佛的教诲是从平等心智中来审观世界,是不脱离我们的现实社会的。有些人把佛法世俗化了——把佛教与现实或者分开了,或者混淆了。分开,是不允许的;混淆,同样是不允许的。

  我们在学习佛法时,如果把佛法与世俗分开,我们学到的东西就没法在现实中运用,结果佛法就是佛法,世俗就是世俗。这种分开的危害很大,这是世俗化的一种特定作为。

  比如净土教法,很多人说那就是死了以后的事情,在世的时候只能为临终、为来生来世做一些准备。这是一种强制的分开,等于说我们脱离了当下与现实的作为,我们对佛法的证实、体验都变成一种虚无缥缈的未来期盼,这给很多人带来迷失、迷信。

  许多人学净土学不下去,最主要是迷失在“未来”这个说法上。你未来是什么样?现下都搞不明白,未来怎么能有个体验呢?这种世俗化的引导也是十分厉害的。因为我们都知道,中国这一百多年以来,宗教在人们的认识中已经变得是旧思想、封建残余了,佛法在现实中的运用就受到了制约,佛陀也好,教法也好,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有的人把这种“遥远”当成一种恭敬了,或者说以为这样才能高尚佛法,高推佛法,使它脱离了现实。这种高推,使人可望而不可及,使佛法在现实中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变得十分模糊。

  所以,我们学习,首先要认识到佛法就在我们每一个举心动念中起着作用。若依着佛陀的正见教诲、法则,于现实、当下就会起作用的。这是没办法去把它分开的。所以,离开世间法去寻找佛法,或者说离开佛法在世间的作用,再寻找佛法的作用,这是没有意义的。

  再一个就是混淆。今天一个出家师父跟我谈到,有法师现在不提倡佛经了,说佛经没有啥,实际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佛法,然后就去讲《古兰经》、《圣经》,说这里面都是佛法。这样使许多人开始产生宗教混淆,这种混淆又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麻烦——什么都是佛教,那就不用学佛教了,佛的经教、戒律、作为、法则,什么都不用学了,为什么呢?世俗就是佛教。这样也把佛法世俗化了,或者说混淆化了。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我们稍微一不注意,就会跑到这两边,因为这两种角度谈的都是表面现象,而没有谈我们心地的作为,或者说不是解决我们现行烦恼、现行迷失的佛法智慧与慈悲的开示和引导。所以我们一旦离开了对治、了解、超越现行烦恼,一旦丢失了这个最恰当的机,就开始走到这两边去了,一会儿把它分开,高不可攀,一会儿混淆在世俗中,什么都是佛法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即现行的烦恼不能解决,又增加了新的困惑。

  佛法让我们越来越轻松,不管是大悲轻安、至静轻安、寂灭轻安,莫不是解放我们的现行负担的!没有一个使我们更加沉重,或者变得有更多的知识。没有必要的。它只是使我们越来越轻快,解决我们身心世界的一些沉淀、迷失、执著、事相,使我们现行中的这些负重有一个解脱的方便。

  比如南传之梵行,就是来解脱世俗之尘劳、多欲之烦恼,令众生在清净梵行中得到轻安与喜悦,在寂灭海中得以安乐。不是断灭。最主要就是处理我们无意识的业力沉淀(积累),这点我们十分要注意的,积累是不得了的东西,人的知见的积累则更是坚固。

  迷失就是我们的见思惑。

  执著是我们对种种作为自以为是,自赞谤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时代对任何人的思想、作为不要去评价,因为已经分不出来什么是非了,再分的多,就更烦恼,干脆先放一放,念念佛,再来看这些世间的作为,除了斗诤之外没有太多的东西。

  事相就是固有化,或说实际化,离开了如梦如幻,对事情当真当假,把自己固定在某个事相下,所以结果就是负重、烦恼(因为人不堪负重就开始烦恼)。实际上,邪见的烦恼是最大的,身体上累了很好休息过来,但知见上若是迷失、坚固,很不好休息过来,因为它不转换过来就很痛苦,心灵深处总有一种痛苦与挣扎。

  佛法直接在我们现前的这些表现中来处理问题,而不是增加学问,累积东西。我们心中一旦有个固有的东西,基本上任何外在的东西再来增加、表现,它马上就会就会产生一个对抗,一个新的负重,一个新的事相、执着,或者新的自是非他的东西,这些惑乱的东西就会相互地伤害。

  所以,昨天提到性功德,希望大家对现实生活中佛法的作用——解除我们的负重,消化我们的迷失,使我们清晰起来,破除我们对事相的执著,破除我们对是非人我的这种斗诤心理的躁动不安,使我们的积累与沉淀变得轻松起来,或者说在清净平等觉中能得到如实的安心与安住。这样我们来学佛,我们就逐步地走向一个轻快的人生。

  (岁次辛卯五月初六 2011年6月7)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