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3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3

   「是菩萨以方便力变身如佛,从一国土至一国土,到无佛处赞檀那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昨天讲到这里。

  「赞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前面赞六波罗蜜是成佛的法门,这下面赞「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世间的善法;「赞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这个「四念处」就是三十七道品,这是声闻乘的法门,就是出世间的圣道;「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是六波罗蜜所得的果报,就是佛的境界,这样六波罗蜜是因,十八不共法就是果,这是佛法。那么加起来就是世间善法、出世间的声闻乘的解脱法门、出世间的一佛乘的法门,这三种。「以方便力而为说法」,这是总结前面这一段,就是菩萨以大悲心和大智慧,变身如佛,为众生演说这些解脱的法门,总而言之,就是三乘法度脱众生,那三乘呢?「所谓声闻乘、辟支佛、佛乘」,这三种,这三种都是出世间的圣道。

  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摄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

  「世尊!快哉希有!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前面这一段是赞叹受持般若,就是学习般若法门能获得二世的功德,现在这是第二段,是「赞叹受持般若故总摄一切功德」。

  释提桓因又招呼世尊:「快哉希有!」他感觉到非常的快乐,也感觉这样的佛法是非常希有的,什么事情快哉希有呢?「受持般若波罗蜜」,如果他能信受,而又能够不断地学习般若法门,「为已总摄五波罗蜜」,它就是「总摄」,就是具足了五种波罗蜜的功德在里面,不是单独的般若波罗蜜,里面也有前五波罗蜜在一起,名为般若波罗蜜的。「乃至十八不共法」,由于学习六波罗蜜,所以将来会得无上菩提,所以成就了十八种不共于声闻、缘觉的功德。

  「亦摄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前面是约法说,这下面是约人说。这个菩萨有大悲心,也有大智慧,他自己不断地用功修行,同时也广度众生,在这里面也包括了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就是教化不能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能发出离心,那么就开导他这个四谛法门:苦集灭道、三十七道品的法门,他就可以得须陀洹果,就是初果;斯陀含果是二果;阿那含果是三果,阿罗汉果就是四果。

  这个得须陀洹果就是一切圣人,开始的这位圣人,原来是凡夫,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修行,现在他转凡成圣了,这时候就叫做初果。这个初果圣人,他也有,初果和二果也还是有欲,到三果圣人,就没有欲了。这个初果圣人虽然是有欲,和一般的凡夫还是不同的,如果他的欲心很重的话,他是不能得圣道的,不会得初果。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他原来是个生死凡夫,那当然他也是有欲,那么他有欲,怎么能会少欲、能把这个欲降低了,乃至到没有欲呢?就是因为他修不净观的关系。修不净观就把这个欲心渐渐的减少,乃至于没有欲,那么就能够修四念处,就可以得圣道了。

  我们若不学习佛法,当然我们一切人,就是随内心的所欲而去活动,我心里面若贪就是随贪去了,我心里面愤怒,就随着愤怒去了,心里面有疑惑,有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是随着烦恼去了。如果是学习孔孟之道,也多少可能会收敛一点,但是想要完全停下来,我看儒家也没有这种方法。那么只有佛教徒能够修正自己,能调伏自己。原来是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的,你来到佛法里边,佛法能够改造你,能使令你由烦恼而无烦恼,能使令你由凡夫而成为圣人,是能转变的。若是我们是佛教徒,但是我不用佛法来调伏自己,那就是和非佛教徒一样,就是随着烦恼去了,那么因为能调伏自己,我们肯学习佛法,肯调伏自己,那就能转变自己。

  有的人瞋心特别大,他的贪心不见得很大,但是瞋心很大,那么你来到佛法里面来,佛法也能使令你的瞋心,只要你肯努力,这个瞋心逐渐地逐渐地就减少了;有的人,这个欲心特别重,但是他也欢喜佛法、也欢喜出家,也愿意做比丘,那这个欲心怎么办呢?就是佛法里面有办法教你没有欲,可以修不净观,能够没有欲。我想在这里说一个偈子,说一个偈颂,在《法句经》上有一个颂:「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个修不净观的颂很多很多的,这是《法句经》上的一个颂,就是你要先经行五分钟,或者十分钟也好,在寂静处经行几分钟,然后盘腿坐,把这座位预备得舒服一点,盘腿坐。开始坐呢,不妨先把心静下来一会儿,时间不必多,然后你就背这个颂,背完这个颂,就观察这个四句颂里面的义,观察就是思惟的意思。

  「观此粉饰身」,就观察我们这个身体经过装饰了,我们要沐浴,然后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看上去还不错,「观此粉饰身」;如果你不沐浴,你又不穿衣服,就是丑陋了;所以若是穿上衣服,看上去还很好。

  「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这个「疮」,是我们的身体,这个皮肤生疮了,生疮会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流脓、流血,从这个疮往外流脓、往外流血,这叫「疮」。在这里说这个疮是个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我们的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乃至意根,这六根,我们的六根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境界的时候呢,这个满意的境界,贪心就出来了;不欢喜的境界,这个瞋心就出来了,种种的烦恼就出来了,就譬喻这个疮流脓、流血,我们的六根就是六个疮,六个疮往外流脓、流血,我们的六根就是六个疮,往外流烦恼,流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这个烦恼就是不清净的,就像那个疮往外流脓、流血似的。你就这样思惟,思惟这个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就往外流烦恼,就这样子。「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这个伤,这个疮的作用就是伤害你,使令你苦,这样子,「疮伤一堆骨」。

  第一个观是观六根如疮。第二个观呢,「一堆骨」,人的身体没什么秘密,没有什么神秘,就是一堆骨头,那么在头部是髑髅骨,两个眼睛,这是两个洞,鼻孔也是洞,你不要观皮肉,光是观骨头,牙齿这个地方是这样子,然后有颈骨、肩骨、脊骨、肋骨、臗骨、腿骨、膝骨,乃至到脚骨、趾骨,这个胳臂,这个臂骨、肘骨、腕骨、指骨,这个一节一节的骨头连接起来,包着一层皮,会走路、会说话、也会生气、会放逸,是名为「人」,人就是这样子。你就这样观察,坐在那里这样观察:「观此粉饰身,疮伤一堆骨」,这是修骨观。

  「疾病多思惟」,另外一个特点呢,这个身体常会有病,各处都有病,眼也会有病、耳也会有病、鼻也会有病,乃至到脚趾都会有病,五脏六腑没有一个地方说是决定不病的,外面的皮肤也会有病,里面脏腑也会有病,这个身体是好东西吗?就是会有病,「疮伤一堆骨」。「疾病」,还要多思惟,这妄想多得很,很多很多的妄想,当然读书越多的人妄想越多,坐在那里想要做皇帝,很多很多的事情。

  「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前面是观察有病,这是病苦,另外还有最后一个苦,还要死掉的,「疾病多思惟,绝非常存者」,这个身体不会永久存在的,感觉这个身体很可爱,其实转眼间就老病死了,这样观。你这样观察的时候,这个爱心就轻微了,爱心就轻微了,轻微了,你若常常的观、常常观,不但是轻微了,没有了!没有欲了,欲心就没有了。

  只要是凡夫,这个贪瞋痴都是有的,但是宿世有一点善根呢,那么他就欢喜佛法,在佛法里栽培善根了,他就欢喜佛法,也欢喜出家,但是内心里面有这个问题呢,我们的佛陀大智慧,告诉你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调你这个心,使令这个烦恼逐渐就没有烦恼了,那么渐渐就清净了,就可以得成圣道了。

  我再讲一个故事,讲个故事听听。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孙陀罗难陀,他有个弟弟。这个弟弟,佛出家了,佛在家的时候是个王子,他的父亲叫净饭王,知道他要出家,给他选了很多的美女来困住他,希望他不出家。但是他感觉到老病死的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就是能放下世间的一切的欲,那么他就出家去追求真理。

  我们在文字上就这么一看,哦!放弃了王子的富贵,放弃了世间的欲,去追求真理,但是你若仔细思惟,不简单!不简单!人家是王子,那他的欲,我们恐怕不行;但是他能放下,我们不如他,我们能不能放下?你若这样思惟这件事,就是不简单了。我说这话呢,当然修不净观的人,可能听着也可能合适,你们在家居士,也可能心情不十分合适;但是我知道,我们从报纸上也会看见,这个男女的欲,因欲而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很多的烦恼,要找律师,很多很多的问题。所以在家居士也不妨注意佛法里边的不净观,可能对你有利、对你有用,所以我也讲一讲这个事情。当然这是因为这里有个须陀洹果,所以讲这件事。

  佛放下了欲,放下了王位去追求真理,他最后成功了,成功,得到无上菩提以后,经过多少年以后,才回到祖国来。他的弟弟孙陀罗难陀已经结婚了,当然是见到哥哥回来了,也是恭敬、尊重、赞叹,但是不想出家;因为净饭王他的王族,有很多的年青人出家,好像有五百位,有五百个人出家,但是孙陀罗难陀他不出家,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心里面,因为兄弟总还可以说有感情吧,就是希望他能出家,但是没有说这句话。

  那么这一天就去托钵,就到这个弟弟家的门口去托钵。当然知道了以后,这个孙陀罗难陀在楼上,从上面一看,是哥哥来了,佛来了,赶快地就是下来把这个钵拿进去给盛上饭、盛上菜,然后就送出来,送出来呢,就把这个钵交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不接,那么也不能交给佛嘛,只好自己端这个钵就是随着佛到庙上来了。到庙上来了,佛说:你现在立刻的落髪,把头髪剃光。佛是大威德境界,他不可以不听的,所以就有人给他剃了头髪。剃了头髪,但是他心里还想他在家的太太,想念她。想念她呢,自己在房里住,就画她的太太的相貌。

  这样画,等到佛,这是乞食的生活嘛,和各位比丘到城市里面,村庄里面去乞食,佛就命令这个孙陀罗难陀看房:你不要去乞食,就看房子。各地方要扫地、要做清洁工作,厕所里边要预备水,水桶里面没有水的要加水,不清洁的地方要清洁,就做这个工作。当然佛这样命令,他不能不做,就这样做、这样做。那么扫地,扫、扫的呀,扫好了呢,风一来,又吹乱了,扫了老半天,没办法扫了,不扫了。他就回家去了。正回头的路上,看见佛从对面来了,那么他就藏在那个大树底下,但是佛的神通力,这个大树就是被风吹跑了,就露出来了。佛就是勉强他把他带回来了。带回来了,当然他是根本不想出家嘛,是勉强地在这里庙上住几天,他心里面老是想他的太太。佛是知道这件事,佛就招呼他来,招呼这个孙陀罗难陀来,说是:我想带你出去走一走好不好?说:好啊!到那去?到天上去看看!好!你闭上眼睛,手抓住我的衣服边。抓住,闭上眼睛,一下子就到了一个地方,到这个七金山,须弥山的外围有七重金山,佛就是带他到金山那里,就是从虚空里落下来,就是站在那里,说是你向前看看那里有什么呢?说:不明白那是什么?佛说:那是一个猴啊!猴被火烧了,所以就是那么难看。哦!是这样子!说是:你看,你家里的太太好看呢?还是那个猴被火烧了好看?那怎么能和我太太比呢!我太太好看嘛,它这是难看的嘛!

  好!佛说:你再把眼睛闭上,抓住我的衣服边。一下子到了天上去了。到了天上去,各处看,到了一个地方,这个孙陀罗难陀就向佛陀说:看很多地方,有男也有女,怎么这个地方光是有女人,没有男人呢?怎么回事?佛说:你去问一问!你到那儿去问一问!好!那么孙陀罗难陀就到那边去问一问,说是:我看很多地方,有男也有女,有女也有男,唯独你们这个地方只有女人,有这么多女人,没有男人,怎么回事情?那个天女说:在人间,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他出家了,他若好好修行,将来就到这里来给我们做丈夫!哎呀!他听见这个话,心里很欢喜,说:我就是!天女说:你现在是人间的人,不可以在这里,将来得要在人间的寿命尽了,生到天上,大家都是天人,那样才可以在这里,现在不可以!那么他就回来了,见到佛了,低下头来不说话。这时候佛也不说话,佛就带他回来了,回到这庙上来了。

  这时候,孙陀罗难陀啊,佛说了,佛说:你看那个天女和你家里的太太比,是谁美呢?那当然是天女美!就像刚才那个猴被烧了,和我太太比,是不能相比;现在我太太要和天女比,那我太太像猴一样,那差得太多了!哦!是这样子!那么佛就带他回来,从这么以后,再不想他太太了,也是用功修行,就是过出家人的生活了。

  但是他目的是想要生天,要做天女的丈夫,不是要得圣道,这是完全是不一样的,当然这样子,佛也是明白的。佛这一天,又找孙陀罗难陀来,说:我再带你出去走一走好不好?好啊!佛没有说到什么地方,没有说,说:你还是闭上眼睛,抓我的衣服角。一下子到了一个地方,到地狱去了,佛就带他各处看,他就问佛:很多地方都有罪人在那里受罪,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大锅,里边油烧得很滚,没有罪人,这是怎么回事情呢?说是你到旁边问一问那个管理人,那个狱卒,你去问问他!他到那儿去就问。说是:你问我,我告诉你啊,人间的佛陀有个弟弟,他出家了,他修行,生天,天上死了以后就到这儿来,我们现在把油烧得滚滚的等着他来!哎呀!他立刻的害怕呀!他就回来像佛陀,心里面不知道说什么好!佛就带他回来了。带他回来以后,这时候也不想生天、也不想下地狱,他就认真地修四念处,然后得阿罗汉,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表示什么意思呢?烦恼虽然是很重很重,若是你得到善知识,得到佛法的调伏、转化,你还是可以断烦恼、还是可以得圣道的,还是可以这样;但是你要努力地这样做,要修不净观。当然今天没有佛在这里,只有靠自己努力。你若肯努力呢,有贪心也能调伏、有瞋心也能调伏、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都可以调伏,使令你心没有烦恼,那么没有烦恼,若修四念处、修无我观、修般若波罗蜜的毕竟空观,就可以转凡成圣,就可以转凡成圣了,就可以得解脱了。

  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够得到这样的消息。所以有的在家居士想要出家,我的烦恼很重,不能出家,其实你想错了,出家还是可以的;虽然烦恼重,还是能出家的,问题就是你要努力才可以。

  现在这里说:亦摄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都是修四念处,断除贪瞋痴的烦恼成功的;「佛道,一切智、一切种智」:什么叫「佛道」呢?就是「一切智、一切种智」,那就是「佛道」。佛道,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我们说成佛之道,那么那个「道」是个因的意思,若是通达无碍,就是智慧,智慧就是果了,这个「道」这个字是通于因果。

  前边这一段就是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所成就的后世的功德。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憍尸迦!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前面是释提桓因赞叹学习般若波罗蜜得现世的功德、得后世的功德;这以下是佛印成这件事。

  「佛告释提桓因:如是!如是!」,你说得对,是这样子!是这样子!「憍尸迦!受是般若波罗蜜,为已总摄五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这是先印成他总摄一切功德这一段。是对的!你学习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功德。

  复次,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谛听。

  下面是第二段「述其第一明得二世功德」,这里面分三科,先是「诫听」。

  「复次,憍尸迦!是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汝一心谛听」,前面是说过,但是佛现在印成这件事,佛又再发挥这件事。「是般若波罗蜜」,你若能够受持、能够亲近、能够读诵、还能为他说、你还能正忆念,这学习般若波罗蜜没有什么难嘛的,就是这样子。这样子不是难事嘛,这个白纸黑字,这样字你要认识,常常读,然后再找参考书,来明白它的道理;明白道理以后,你心里面常思惟、观察,这里面就是有个奢摩他,这里简略没有说,应该有个奢摩他,就是修止,使令心不要惛沈,也不要散乱,寂静住,这就是修止;然后正忆念,就是修观。

  「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今世功德」,他成就的今世功德,是现在世成就的功德。「汝一心谛听」,我现在为你讲这件事,你要注意听!

  释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

  「释提桓因言:唯,世尊!受教」,这个释提桓因就说:「唯」,说个白话就是「是」,是的意思,就是招呼世尊。「受教」,我接受佛陀的教诲的!不敢违背。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