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林崇安 :《长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林崇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林崇安 :《长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

 

摘要:
 
《长阿含经》中,有很长的篇幅记载着相同的三学定型句,首先出现在《阿摩昼经》(N20),其后数经都有相同的三学定型句,只是以省略文标示,而其实质内容则是相同。《长阿含经》内含30经,以【三学˙定型句】出现的经典共达9经。值得注意是,整个《长阿含经》除了【三学˙定型句】外并没有其他同样份量的定型句,由此强烈显示出「三学」是《长阿含经》的重点所在,而不是后代所传说的:「破诸外道,是长阿含」或「吉祥悦意」而已。
 
一、《长阿含经》的【三学•定型句】
 
《长阿含经》(经码以N标示)以【三学˙定型句】出现的经典有:N20《阿摩昼经》N22《种德经》、N23《究罗檀头经》、N24《坚固经》、N25《倮形梵志经》、N26《三明经》、N27《沙门果经》、N28《布咤婆楼经》、N29《露遮经》。这些经典的一个核心教导便是详述三学,并且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现。N20《阿摩昼经》中,【三学˙定型句】的经文长达约4500字。其后出现于经典N22-N29的【三学˙定型句】,就用「……乃至」来省略,而其内容实际相同(唯依对象,有时释尊只开示到戒学和定学)。将经句以定型句的型式一再出现,一方面表示有其重要性,一方面容易让听众记住。当然也有许多不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现的三学教导,散见于《长阿含经》中,但大都是简短的经句。
 
二、【三学•定型句】的分段要义
 
《阿摩昼经》(N20)中,【三学˙定型句】的经文长达约4500字,为了掌握其段落及要义,今依《瑜伽师地论》的修集劣缘和修集胜缘来说明,《瑜伽师地论》说:
 
谓若自圆满、若他圆满、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仪、若根律仪、若于食知量、若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乐远离、若清净诸盖、若依三摩地。……从自圆满乃至最后依三摩地,当知是名修集劣缘。
 
若依四谛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诫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当知是名修集胜缘。
 
此论依次列出十二劣缘和一胜缘,共有十三缘,今依此将《阿摩昼经》中的【三学˙定型句】给予分段并略述要义如下:
 
(一)【戒˙定型句】
 
【劣缘:1.自圆满、2.他圆满】经文:
 
若如来出现于世,应供、正遍知、明行足、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一切诸天、世人、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王中,独觉自证,为人说法。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义味具足,开清净行。
 
此段要义,在于能够听闻正法并起净信,《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自圆满?谓善得人身,生于圣处,诸根无缺,胜处净信,离诸业障。……云何他圆满?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云何名为:说正法教?谓即如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哀愍一切诸声闻故,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
 
【3.善法欲】经文:
 
若居士、居士子及余种姓,闻正法者即生信乐,以信乐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系缚,不得清净纯修梵行;今者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要义,在于生起出离之心,《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善法欲?谓如有一,或从佛所或弟子所,闻正法已,获得净信。得净信已,应如是学:在家烦扰若居尘宇,出家闲旷犹处虚空,是故我今应舍一切妻子眷属、财、谷、珍宝,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正舍家法,趣于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圆满。于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4.正出家】经文:
 
彼于异时,舍家财产,捐弃亲族,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由上一段的「善法欲」衔接到真正的出家,可知以下三学的修习是以出家众为主角,此段要义,《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正出家?谓即由此胜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劳策所学尸罗。
 
【5.戒律仪】经文:
 
a身律仪】
(a)与出家人同舍饰好,具诸戒行,不害众生。舍于刀仗,怀惭愧心,慈念一切,是为不杀。
(b)舍窃盗心,不与不取,其心清净,无私窃意,是为不盗。
(c)舍离淫欲,净修梵行,殷勤精进,不为欲染,洁净而住,是为不淫。
 
b语律仪】
(d)舍离妄语,至诚无欺,不诳他人,是为不妄语。
(e)舍离两舌,若闻此语,不传至彼;若闻彼语,不传至此;有离别者,善为和合,使相亲敬;凡所言说,和顺知时,是为不两舌。
(f)舍离恶口,所言麁犷,喜恼他人,令生忿结,舍如是言;言则柔濡,不生怨害,多所饶益,众人敬爱,乐闻其言,是为不恶口。
(g)舍离绮语,所言知时,诚实如法,依律灭诤,有缘而言,言不虚发,是为舍离绮语。
c命清净】
(h)舍于饮酒,离放逸处。
(i)不着香华璎珞。
(j)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k)不坐高床。
(l)非时不食。
(m)金银七宝不取不用。
(n)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象马、车牛、鸡犬、猪羊、田宅、园观,不为虚诈斗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牵抴,亦不抵债,不诬罔人,不为伪诈。舍如是恶,灭于诤讼诸不善事,行则知时,非时不行。量腹而食无所藏积,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应器常与身俱,犹如飞鸟羽翮随身,比丘无余亦复如是。
(a)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求余积,衣服饮食无有厌足;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b)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自营生业,种植树木,鬼神所依;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c)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诸利养,象牙、杂宝、高广大床、种种文绣、綩被褥;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d)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受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庄严,酥油摩身,香水洗沐,香末自涂,香泽梳头,着好华鬘,染目绀色,拭面庄严,镮纽澡洁,以镜自照,杂色革屣,上服纯白,刀仗、侍从、宝盖、宝扇、庄严宝车;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e)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专为嬉戏,棋局博奕,八道、十道、百道,至一切道,种种戏笑;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f)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说遮道无益之言,王者、战斗、军马之事,群僚、大臣、骑乘出入、游园观事,及论卧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饮食、亲里之事,又说入海采宝之事;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g)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无数方便,但作邪命,谄谀美辞,现相毁訾,以利求利;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h)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共诤讼,或于园观,或在浴池,或于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经律,汝无所知;我趣正道,汝向邪径;以前着后,以后着前;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说,皆不真正;若有所疑,当来问我,我尽能答。』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i)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为使命,若为王、王大臣、婆罗门、居士通信使,从此诣彼,从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为,或教他为;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j)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但习战阵斗诤之事,或习刀仗、弓矢之事,或斗鸡犬、猪羊、象马、牛驼诸畜,或斗男女,及作众声:贝声、鼙声、歌声、舞声,缘幢倒绝,种种伎戏;入我法者,无如此事。
(k)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丑,及相畜生,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l)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或能令住,种种[示*厌]祷,无数方道,恐吓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盲聋喑痖,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m)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为人咒病,或诵恶术,或为善咒,或为医方、针灸、药石,疗治众病;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n)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剎利咒,或诵鸟咒,或支节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别死生书,或读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o)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日月薄,或言星蚀,或言不蚀,如是善瑞,如是恶征;入我法者,无如是事。
(p)摩纳!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胜彼,彼国不如;或言彼国胜此,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入我法者,无如是事。但修圣戒,无染着心,内怀喜乐。
 
此段长文其要义在于时时守戒,《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戒律仪?谓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坚牢防护别解律仪,轨则、所行皆得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一切所有学处。
 
(二)【定˙定型句】
 
【6.根律仪】经文:
 
(a)目虽见色而不取相,眼不为色之所拘系,坚固寂然,无所贪着,亦无忧患,不漏诸恶,坚持戒品,善护眼根。
(b)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c)善御六触,护持调伏,令得安隐。
(d)犹如平地驾四马车,善调御者,执鞭持控,使不失辙。
(e)比丘如是,御六根马,安隐无失。
 
此段要义,在于培养正念以防护己心,《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根律仪?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忧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修律仪行。是名根律仪。
 
【7.于食知量】经文:
 
(a)彼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亦不贪味,趣以养身,令无苦患而不贡高,调和其身,令故苦灭,新苦不生,有力无事,令身安乐。
(b)犹如有人以药涂疮,趣使疮差,不求饰好,不以自高。
(c)摩纳!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怀慢恣。
(d)又如膏车,欲使通利以用运载,有所至到。
(e)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为行道。

 
此段要义,在于懂得适量饮食,《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于食知量?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
 
【8.觉寤瑜伽】经文:
 
摩纳!比丘如是成就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进觉悟。又于昼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彼于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乃至中夜,偃右胁而卧,念当时起,系想在明,心无错乱;至于后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众阴盖。
 
此段要义,在于初夜、后夜都能时时经行、宴坐,《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初夜、后夜常勤修习觉寤瑜伽?谓彼如是食知量已,于昼日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于初夜分,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过此分已,出住处外洗濯其足,『还入住处』,右胁而卧,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于夜后分,速疾觉寤,经行、宴坐二种威仪,从顺障法净修其心。
 
【9.正知而住】经文:
 
(a)比丘有如是圣戒具足,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
(b)云何比丘念无错乱?
如是比丘内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外身身观、内外身身观,精勤不懈,忆念不忘,舍世贪忧。
受、意、法观亦复如是,是为比丘念无错乱。
(c)云何一心?
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顾视,屈申俯仰,执持衣钵,受取饮食,左右便利,睡眠觉悟,坐立语默,于一切时,常念一心,不失威仪,是为一心。
(d)譬如有人与大众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后,常得安隐,无有怖畏。摩纳!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于语默,常念一心,无有忧畏。

 
此段要义,在于行、住、坐、卧能够时时正知,《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正知而住?谓彼如是常勤修习觉寤瑜伽已,若往、若来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钵正知而住;若食、若饮、若啖、若尝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卧正知而住;于觉寤时正知而住;若语、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劳睡时,正知而住。
 
【10.乐远离】经文:
 
比丘有如是圣戒,得圣诸根,食知止足,初夜后夜,精勤觉悟,常念、一心,无有错乱。乐在静处、树下、冢间,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粪聚间。
 
此段要义,在于使身心能够远离,《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乐远离?谓由如是所修善法,无倒修治初业地已,远离一切卧具贪着,住阿练若、树下、空室、山谷、峰穴、草积、迥露、冢间、林薮,虚旷平野,边际卧具。
 
【11.清净诸盖】经文:
 
(a)至时乞食,还洗手足,安置衣钵,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系念在前。
除去悭贪,心不与俱;
灭瞋恨心,无有怨结,心住清净,常怀慈愍;
除去睡眠,系想在明,念无错乱;
断除戏,心不与俱,内行寂灭,灭掉戏心;
断除疑惑,已度疑网,其心专一,在于善法。
(b)譬如僮仆,大家赐姓,安隐解脱,免于仆使,其心欢喜,无复忧畏。
(c)又如有人举财治生,大得利还,还本主物,余财足用,彼自念言:我本举财,恐不如意,今得利还,还主本物,余财足用,无复忧畏,发大欢喜。
(d)如人久病,从病得差,饮食消化,色力充足,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饮食消化,色力充足,无复忧畏,发大欢喜。
(e)如人久闭牢狱,安隐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闭,今已解脱,无复忧畏,发大欢喜。
(f)又如人多持财宝,经大旷野,不遭贼盗,安隐得过,彼自念言:我持财宝过此崄难,无复忧畏,发大欢喜,其心安乐。
(g)摩纳!比丘有五盖自覆,常怀忧畏亦复如是
(h)如负债人、久病在狱、行大旷野,自见未离。
 
此段要义,在于去除五盖,《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清净诸盖?谓彼如是住阿练若或复树下或空室等,于五种盖净修其心,所谓贪欲、瞋恚、惛沉睡眠、掉举恶作及以疑盖。从彼诸盖净修心已,心离诸盖安住贤善胜三摩地。
 
【12.依三摩地】经文:
 
(1a)诸阴盖心,覆蔽暗冥,慧眼不明,彼卽精勤舍欲、恶不善法,与觉、观俱,离生喜、乐,得入初禅。
(1b)彼已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
(1c)如人巧浴器盛众药,以水渍之,中外俱润,无不周遍。
(1d)比丘如是得入初禅,喜乐遍身,无不充满。
(1e)如是,摩纳!是为最初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进,念无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2a)彼舍觉、观,便生为信,专念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
(2b)彼已一心喜乐润渍于身,周遍盈溢,无不充满。
(2c)犹如山顶凉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卽此池中出清净水,还自浸渍,无不周遍。
(2d)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二禅,定生喜、乐,无不充满,是为第二现身得乐。
(3a)彼舍喜住,护念不错乱,身受快乐,如圣所说,起护念乐,入第三禅。
(3b)彼身无喜,以乐润渍,周遍盈溢,无不充满。
(3c)譬如优钵花、钵头摩华、拘头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茎枝叶润渍水中,无不周遍。
(3d)摩纳!比丘如是入第三禅,离喜、住乐,润渍于身,无不周遍,此是第三现身得乐。
(4a)彼舍喜、乐,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
(4b)身心清净,具满盈溢,无不周遍。
(4c)犹如有人沐浴清洁,以新白叠被覆其身,举体清净。
(4d)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其心清净,充满于身,无不周遍。
(4e)又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
(4f)譬如密室,内外涂治,坚闭户扃,无有风尘,于内燃灯无触娆者,其灯焰上怗然不动。
(4g)摩纳!比丘如是入第四禅,心无增减,亦不倾动,住无爱恚、无动之地,此是第四现身得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此段要义,在于修习四静虑,《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依三摩地?谓彼如是断五盖已,便能远离心随烦恼,远离诸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寻伺寂静,于内等净,心一趣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第二静虑具足安住。远离喜贪,安住舍、念,及以正知,身领受乐,圣所宣说:舍、念具足、安乐而住,第三静虑具足安住。究竟断乐,先断于苦,喜忧俱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第四静虑具足安住。
 
(三)【慧˙定型句】
 
【13.胜缘】经文:
 
(1a)彼得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自于身中起变化心,化作异身,支节具足,诸根无阙,彼作是观: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异,彼身亦异,从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诸根具足,支节无阙。
(1b)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异刀异,而刀从鞘出。又如有人合麻为绳,彼作是念:麻异绳异,而绳从麻出。
(1c)又如有人箧中出蛇,彼作是念:箧异蛇异,而蛇从箧出。又如有人从簏出衣,彼作是念:簏异衣异,而衣从簏出。
(1d)摩纳!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胜法。所以者何?斯由精进,念不错乱,乐静闲居之所得也。
(2a)彼已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从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诸根、支节具足,彼作是观: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从化而有,此身亦异,彼身亦异,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化身中。
(2b)譬如琉璃、摩尼,莹治甚明,清净无秽,若以青、黄、赤綖贯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观,知珠异綖异,而綖依于珠,从珠至珠。
(2c)摩纳!比丘观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复如是,此是比丘第二胜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3a)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神通智证,能种种变化,变化一身为无数身,以无数身还合为一;身能飞行,石壁无碍;游空如鸟,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手扪日月,立至梵天。
(3b)譬如陶师善调和泥,随意所在,造作何器,多所饶益。
(3c)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随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饶益。
(3d)又如牙师善治象牙,亦如金师善炼真金,随意所造,多所饶益。(80e)摩纳!比丘如是,定心清净,住无动地,随意变化,乃至手扪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胜法。
(4a)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天耳智。彼天耳净,过于人耳,闻二种声:天声、人声。
(4b)譬如城内有大讲堂,高广显敞,有聪听人居此堂内,堂内有声,不劳听功,种种悉闻。
(4c)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净,闻二种声。摩纳!此是比丘第四胜法。
(5a)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证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无欲、有垢无垢、有痴无痴、广心狭心、小心大心、定心乱心、缚心解心、上心下心,至无上心皆悉知之。
(5b)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恶必察。
(5c)比丘如是,以心净故,能知他心。摩纳!此是比丘第五胜法。
(1a)彼以心定,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宿命智证,便能忆识宿命无数若干种事,能忆一生至无数生,劫数成败、死此生彼、名姓种族、饮食好恶、寿命长短、所受苦乐、形色相貌皆悉忆识。
(1b)譬如有人,从己村落至他国邑,在于彼处,若行若住,若语若默,复从彼国至于余国,如是展转便还本土,不劳心力,尽能忆识所行诸国,从此到彼,从彼到此,行住语默,皆悉忆之。
(1c)摩纳!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净无秽,住无动地,以宿命智能忆宿命无数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胜。无明永灭,大明法生,暗冥消灭,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无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2a)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处,一心修习见生死智证 彼天眼净,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从彼生此、形色好丑、善恶诸果、尊贵卑贱、随所造业报应因缘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诽谤贤圣,信邪倒见,身败命终,堕三恶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谤贤圣,见正信行,身坏命终,生天、人中。以天眼净,见诸众生随所业缘,往来五道
(2b)譬如城内高广平地,四交道头起大高楼,明目之士在上而观,见诸行人东西南北,举动所为皆悉见之。
(2c)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处,见生死智证。以天眼净,尽见众生所为善恶,随业受生,往来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智慧光,此是见众生生死智证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3a)彼以定心,清净无秽,柔濡调伏,住无动地,一心修习无漏智证。彼如实知苦圣谛,如实知有漏集,如实知有漏尽,如实知趣漏尽道。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有漏、无明漏,心得解脱,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3b)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鱼鳖水性之属东西游行,有目之士明了见之:此是木石,此是鱼鳖。
(3c)摩纳!比丘如是,以定心清净,住无动地,得无漏智证,乃至不受后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断除无明,生于慧明,舍离暗冥,出大智光,是为无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错乱,乐独闲居之所得也。
 
此段长文要义,在于证淂三明及涅槃,《瑜伽师地论》说:
 
彼由如是渐次修行,后后转胜、转增、转上,修集诸缘:
初自圆满,依三摩地以为最后,得如是心清净鲜白,无诸瑕秽,离随烦恼,质直堪能,安住无动。若复获得依四圣谛为令遍知、永断、作证、修习,他音教授教诫,便有如是堪能势力,发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为先所有正见,由此便能于四圣谛入真现观,圆满解脱,于无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由以上经论的配合可以看出《阿摩昼经》(N20)中【三学˙定型句】包含完整的戒学、定学、慧学要义,也含摄整个佛法的修学次第。其后在《长阿含经》中出现的【三学˙定型句】经文,则以省略文出现,而其实质内容则完全相同。例如,《究罗檀头经》(N23):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众德悉备,……乃至具足三明,灭诸痴冥,具足慧明。
 
如,《沙门果经》(N27):
 
复次,大王!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入我法者,……
乃至三明,灭诸暗冥,生大智明,所谓漏尽智证。
 
又如,《露遮经》(N29)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乃至得三明,除灭无明,生智慧明,去诸暗冥,出大法光,所谓漏尽智证。
 
以上经文以省略文出现,而其实质内容与《阿摩昼经》完全相同。至于《三明经》(N26)和《布咤婆楼经》(N28)只开示相同内容的戒学、定学,而未开示慧学,这是因为配合发问者的问题而回答至此。以上引用《瑜伽师地论˙声闻地》中的十二劣缘和一胜缘,是为了便于掌握【三学˙定型句】的分段要义。
三、结语
 
《长阿含经》中以【三学˙定型句】出现的经典有:《阿摩昼经》、《种德经》、《究罗檀头经》、《坚固经》、《倮形梵志经》、《三明经》、《沙门果经》、《布咤婆楼经》、《露遮经》等9经,若再加上南传《长部》的《摩呵梨经》、《阇利经》、《须婆经》,共达12部经。由此可知释尊对三学教导之重视。释尊教导时,依对象的不同而有长短不同的开示,阿难尊者在结集经藏时,将文句短的经文,编集在《杂阿含经》;将文句中的经文,编集在《中阿含经》;将文句长的经文编集在《长阿含经》。经文文句长短不同,但其内涵却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三学为其核心的教导。
 
(本文摘自拙稿:《长阿含经》和《长部》的核心教导)

------------------------------------------------------------------------------------------------------------

更多林崇安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