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100)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4.13
观人世间一切皆无常,
放下一切就得自在
提要:
·《心经》一开头就是“观”,观人世间一切皆无常,放下一切就得自在
·深般若就是观空,观空成就能得自在,所以名“观自在”
·空了才能度一切苦厄,应观世上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如影
·梦都是以往生活的反映,八识田里的种子无规则的凑在一起,形成了各种
不同的梦
·梦里我们都是随境飘,也是我们生活里善业恶业的反映
·贪得无厌,贪不着嗔,跳不出痴,众生忙忙碌碌都堕在贪嗔痴里
《心经》一开头就“观”,观人世间一切皆无常,
放下一切就得自在
《心经》一开头“观自在菩萨”,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心无挂碍,所以很自在。修行要修到心无挂碍,才能得自在。怎样才能达到心无挂碍,就在第一个字“观”上,他观人世间一切,悟到一切都是无常,所以他放下了一切,没有挂碍,就自在了。
深般若就是观空,观空成就能得自在,所以名“观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是修般若法门的,般若分深般若广般若,广般若是用语言文字来阐明深般若的甚深含义,深般若就是观空。观自在菩萨,他是观空成就,所以能得自在。
空了才能度一切苦厄,
应观世上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如影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空了才能度一切苦厄,有挂碍,既度不了自己,也度不了别人。《金刚经》讲的也是大般若的法门,怎么样观空?《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应观世间上的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能够悟到一切虚幻不实,一切皆无常,就是观空。
梦都是以往生活的反映,
八识田里的种子无规则的凑在一起,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梦
《心经》上还说“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我们梦里经常出现恐怖的境界。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做梦的,古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所有的梦都是以往生活的反映。过去遇到的种种境界,在我们八识田里种下了种子。这些种子不会自己死亡的,在大脑休息的时候,它们会起来活动,无规则地凑在一起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梦。
梦里我们都是随境飘,也是我们生活里善业恶业的反映
我们梦里都是随境飘,等到梦醒了才知道梦里的一切原来什么也没有。所谓的好梦坏梦,其实是过去生活里的快乐、痛苦在梦里表现出来,也是我们生活里累积的善业和恶业的反映。
贪得无厌,贪不着嗔,跳不出痴,众生忙忙碌碌都堕在贪嗔痴里
拿心里欢喜来说也有两种,一种是做了好事心里欢喜,属于善业;一种是生活中起了贪心,贪到了,心欢喜这是恶业。那么贪得无厌,有了还想有;贪不着就痛苦,就起嗔恨心;贪着了,想一直保持下去,谁知道快乐也是无常,可是心里却执著不放,希望这种快乐以后还会来,这就是痴心,反映到梦里就是所谓的好梦恶梦。
我们所做的梦,以恐怖的梦,毫无意义的梦居多,有时候梦里非常无聊地东奔西跑,有时候非常疑惑,有时候非常紧张,这些梦都是痴心烦恼的表现。其实我们活着的时候来来往往,忙忙碌碌,乃至无聊,东飘西奔,还不是为了满足贪、嗔、痴?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101)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4.13
贪嗔痴实是恐怖的因,再一执著,
恐怖的果决定会来
提要:
·贪嗔痴实是恐怖的因,再一执著,恐怖的果决定会来
·放下对一切苦乐的执著,才能远离恐怖、颠倒、梦想
·生活中的一切尚且变化无常,一切幻想更是颠倒梦想
·众生习惯于以无常为常,得到的东西被推翻了等于没得到,智慧圆满的
常乐我净才是永恒的真理
·梦境都是颠倒的,既然梦从生活中来,就等于我们生活也是颠倒的
·人以所喜的为好,不喜的为坏,由喜起贪,不喜起嗔,其实许多你不喜欢的
恰恰是好东西,那不成颠倒了吗?
贪嗔痴实是恐怖的因,再一执著,
恐怖的果决定会来
我们今天修行第一步就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人生如梦,要远离恐怖颠倒。我们修行要远离恐怖颠倒的境界,更要远离恐怖的因。恐怖的因无非是从贪嗔痴来,有了贪嗔痴,再一执著,恐怖的果决定会来。
要知道一切皆无常,你现在快乐享受,无常来的时候,快乐没了,苦恼恐怖就来了。人生八苦,八苦归纳起来就是三苦:苦苦、乐苦、行苦。拿乐苦来说,前面是乐,后面是苦,也就是说我们在人世间享受的种种快乐就是痛苦的因,因为一切乐都要发生变化。人世间的快乐本身就包含着苦的成分,当乐变化了,苦的成分就出现了,这是决定的规律。所以有乐必有苦,就称为乐苦。
放下对一切苦乐的执著,
才能远离恐怖、颠倒、梦想
人生如梦,非但过去的一切是梦,我们今天的一切也是在做白日梦。可我们对这一切执著得厉害,一执著这种子就发生力量,梦里就会现出来。过去如梦,现在如梦,黑夜做梦是梦,白天的一切也都是白日梦,如果能从这儿悟到佛法的智慧来转变我们的观念,放下对一切苦和乐的执著,我们才能远离恐怖、颠倒、梦想。
生活中的一切尚且变化无常,
一切幻想更是颠倒梦想
一切幻想都是颠倒的,都是梦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尚且是变化多端,尚且是无常,过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何况还没变成现实的种种幻想,那岂不跟做梦一样?常听人说:你别幻想了,你是在做梦!
佛说众生大颠倒,凡夫的知见哪一种不是颠倒的?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要进入佛之知见,要把颠倒的东西再颠倒过来。佛法叫正法,正法的意思就是端正你的颠倒。
众生习惯于以无常为常,得到的东西被推翻了等于没得到,
智慧圆满的常乐我净才是永恒的真理
四颠倒中讲得非常明白,众生习惯于以无常为常,人世间都求一个常,其实你能求得到吗?如果真能求得到,科学、社会就不会发展了,我们既然知道科学、社会一直在发展,或者说永远在发展,你今天求到的东西说是最科学,明天发展了,就被推翻了,所以你今天求到的不实在啊,一推翻就等于你没有求到。所以一切颠倒的东西,都不会是永恒的真理。我们所追求的是智慧圆满以后所得到的常乐我净的常,那才是永恒的真理。
梦境都是颠倒的,既然梦从生活中来,
就等于我们的生活也是颠倒的
所有的梦境都是颠倒,所以叫颠倒梦想。老人都知道梦不能当真,更不能执著,你一执著,无论起了欢喜心、恐怖心,都是错。比如你梦里哈哈大笑,老人说这不是好梦,梦里嚎啕大哭,老人说这是好梦,因为欢喜的事情就要来了。既然梦从生活中来,梦是颠倒的,就等于说我们的生活也是颠倒的。
人以所喜的为好,不喜的为坏,由喜起贪,不喜起嗔,
其实许多你不喜欢的恰恰是好东西,那不成颠倒了吗?
人的贪嗔痴越是泛滥,人的知见越是颠倒。人们的觉悟越是增长,颠倒就逐渐逐渐消失了。比如同样一种食物,喜欢的人认为是好,不喜欢的人认为是坏。人都喜欢吃自己喜欢吃的,那就是贪心。由贪起爱,由爱更贪,结果形成了颠倒。其实许多你不喜欢吃的东西恰恰是好东西,可是你称它是坏东西,那不是颠倒了吗?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102)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4.13
发菩提心弘扬正法,就是为了帮助众生
观念转变,远离颠倒进入究竟涅槃
提要:
·受骗才当妻子,挨批评就恨,这些都是凡夫的颠倒
·最好的营养在大自然里,仅靠呼吸来吸取有限得很,禅定能使毛孔开放,
又有毛孔吸收营养的观法,人们由于嘴巴贪吃,却对禅定不感兴趣了
·佛弟子贪名利贪享受,就会不喜欢禅定,唸佛也要不动才能成就
·世俗生活整天在动,修行能悟人生如梦,远离恐怖颠倒,心不动就没有
流转,生死问题也就解决了
·心动腿就动,心不动就不会去跑六道,心不动,永远在觉悟里,这就是
超凡入圣的方法
·发菩提心弘扬正法,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观念转变,远离颠倒进入究竟涅槃
受骗才当妻子,挨批评就恨,
这些都是凡夫的颠倒
人处处颠倒,喜欢这个人,就称他是好人;不喜欢这个人,就称他是坏人,也许你喜欢的这个人是个骗子呢?女孩子千万不要喜欢男孩子,老话说老婆都是骗来的,结婚以后哪一个做妻子的不受苦受难啊?
再比如,这个人为了你好,批评你几句,你就不喜欢他,说他坏,可他恰恰是帮助你的好人,所有这些都是凡夫的颠倒。
最好的营养在大自然里,仅靠呼吸来吸取有限得很,禅定能使毛孔开放,
又有毛孔吸收营养的观法,人们由于嘴巴贪吃,却对禅定不感兴趣了
再举个例子,人总是着重于嘴巴,其实人的毛孔也会吸收大自然的营养,你看厨师差不多全是胖的,其实他吃得很少,怎么会胖呢?炒菜的营养从毛孔里进去了,毛孔能吸收营养的。最好的营养就存在在大自然里,这比嘴巴吃东西有营养得多。
人要生存,都有一种自然的功能,就是呼吸。靠鼻子呼吸来补充体内的营养有限的很。为什么修行人能长寿啊?因为修禅定,全身一放松,毛孔开放,吸收营养特别好。禅定中还有使你毛孔开放,吸收营养的观法。可是大自然中的营养从毛孔里进去,没有味道,不像嘴巴吃起来有味道。由于人们的贪心起来了,集中全力去应付一张嘴巴,所以人们对禅定不感兴趣,也不研究了。
佛弟子贪名利贪享受,就会不喜欢禅定,
唸佛也要不动才能成就
如今佛门弟子,贪名贪利,贪享受特别起劲。叫他修修禅定,他觉得苦,怕麻烦,嫌腿子酸、时间长,还不能动。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唸佛不喜欢修禅定?唸佛能动,修禅定不能动啊,他不动难受。唸佛不但嘴巴动,手也动,还在中途说几句闲话,多自在啊!你要这种自在,你就没有将来成就的自在。
世俗生活整天在动,修行能悟人生如梦,远离恐怖颠倒,
心不动就没有流转,生死问题也就解决了
一切成就都是在不动里成就的,不可能在动里成就。一个人过世俗生活,整天在动,他不可能成就的。只有修行人修不动,才能成就。只有修行才能悟到人生如梦如幻,才能远离恐怖颠倒梦想。如果你能够成就不动的境界,遇到欢喜,你心不动;遇到恐怖,心也不动,既没有对欢喜的贪恋,也没有对害怕的环境的恐怖,你还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了。心不动,怎么会流转生死啊?你不动,生死问题就解决了。
心动腿就动,心不动就不会去跑六道,
心不动,永远在觉悟里,这就是超凡入圣的方法
比如有人跟你说:“你过去的女朋友还怀念着你,今天十点钟下火车,你去接接吧。”去接她,两条腿要动啊,腿动心要先动啊。如果你心不动,过去如梦,今天醒了,什么都放下了。心不动,你会跑到车站去吗?心不动,你会跑到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去吗?连天道都不去了。心不动,永远在觉悟里,这就是超凡入圣的方法。
发菩提心弘扬正法,就是为了帮助众生观念转变,
远离颠倒进入究竟涅槃
要使众生心有觉悟,心不动,我们都要发菩提心啊,只有弘扬佛法才能使众生得到转变,首先是观念转变。众生听不到佛法,永远是凡夫知见,颠颠倒倒,先要远离恐怖颠倒梦想,然后才能进入究竟涅槃。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103)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4.13
贪恋人天乘的安乐,仍是糊涂虫,
要解脱生死才能脱离无常
提要:
·菩提心力量最大,要度众生必须要有法,佛弟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
空不了,使众生在黑夜里失去佛陀智慧的明灯,这要背罪过的
·佛教的兴亡难道佛弟子没有责任吗?不负责任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变,生命就像水泡那样,一会儿就破掉了,活着的人都
感到精神负担很重啊
·老年病多,面临死亡,回忆过去的喜怒哀乐,这种日子不好过啊
·年轻人拖拉成性,老年重病在身,老师也不可能永远等你
·贪恋人天乘的安乐,仍是糊涂虫,要解脱生死才能脱离无常
菩提心力量最大,要度众生必须要有法,佛弟子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空不了,使众生在黑夜里失去佛陀智慧的明灯,这要背罪过的
为什么发菩提心的力量最大?因为菩提心是对一切众生发的。你要度众生,你自己首先要修行,不是光学佛门里的几句话就能修行,就能度众生了,要有法!可现在佛门里能听到几句法?连四大皆空都不知道了,还比不上社会上的人。
社会上人常说“佛门讲四大皆空,怎么现在贪名贪钱贪得这么厉害?名和利怎么空不了?”现在有些佛门的人非但四大不懂,空也空不了啊,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空不了,天天混日子,这种进佛门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养老罢了。很使释迦佛痛心失望啊,使众生在黑夜里失去佛陀智慧的明灯,这要背罪过的。
佛教的兴亡难道佛弟子没有责任吗?
不负责任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你以佛弟子的身份在佛门里面修行无所成就,度众生又度不了,败坏佛门的风气,玷污佛门的清净,对弘法利生不负责任,使佛法传不下去,这个罪过很大的。可今天这么多的佛弟子竟然觉得没什么,连起码的因果都不信了。有句老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的兴亡难道佛弟子没有责任吗?你不负责任难道不是一种罪过吗?
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变,生命就像水泡那样,一会儿就破掉了,
活着的人都感到精神负担很重啊
生命如泡,一切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变,就像水泡一样一会儿就破掉了。一想到死亡,每个人都有恐怖心,年轻人虽然学了佛法,知道生老病死的苦,知道是知道,修还是修不起来,这种觉悟还是没有力量。到了中年才慢慢感到精神负担重,体会到夫妻生活间种种矛盾的痛苦,养育孩子的辛苦,如今孩子的学费压得家长透不过气来,还有家庭变故,生离死别,夫妻离婚,亲人变冤家,孩子啼哭,这一切都使活着的人感到精神负担很重啊。
老年病多,面临死亡,回忆过去的喜怒哀乐,这种日子不好过啊
恋爱的时候糊里糊涂的,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将来。有人说当男女相爱时好像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真的只有你们两个人吗?想得倒好!当痛苦来临、家庭破裂、孩子痛苦,此时你又怎么想的?“管他的,我也没办法,只能这样了。”你真的能什么也不管吗?人总有记忆有回忆,一到晚年,想想过去的喜怒哀乐、种种的遭遇,你会很苦恼、很内疚啊。尤其老年病多,而且面临着死亡,这种日子好过吗?
年轻人拖拉成性,老年重病在身,
老师也不可能永远等你
今天我各地的许多学生,他们也很想学佛法,也知道老师天天在讲法培养人才,可是他们一年能来几天啊?他们总在想:“我现在忙,没空去,但是过一个时期我肯定会去的。”糊涂!你算得准你能活到那时吗?也许到时候你已经患了重病。老师也不可能永远不死等着你。人生几何,就像水面的泡泡随时随刻都会死亡,你不修行还等什么呢?
贪恋人天乘的安乐,仍是糊涂虫,要解脱生死才能脱离无常
还有的人解脱心发不出来,解脱乘也不修,仅仅喜欢培人天福报,准备下一世福气大,再好好地享受一番。有的人全中国差不多都玩遍了,正准备去世界旅行,还打算到天上去玩一玩,从不想想,不走解脱道,将来旅行到三恶道去,那可不是好玩的,都是糊涂虫!
修人天乘虽然能使我们止恶修善,福报越来越大,可是始终得不到解脱啊。你贪恋人天乘的安乐,你仍然是个糊涂虫。要快快修解脱道,脱离生死轮回,你才能脱离无常。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104)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4.13
常是恒常不变,也是菩提心不变,
必受大众恭敬,所谓“南无常住十方僧”
提要:
·出离生死是根本法,修菩萨道成佛是圆满法
·修行最重要是八正道,走出离生死、行菩萨道快快成佛这条路,才不糊涂
·业力如影,在清净的修行团体里,会挡住恶业,增长善业
·没有戒、没有法、为名为利的地方,你进去了不烧死也会满身是灰
·常是恒常不变,也是菩提心不变,必受大众恭敬,所谓“南无常住十方僧”
·能使众生黑业转成白业,能使佛法的法炬常明耀,这是令十方如来最喜欢的
出离生死是根本法,修菩萨道成佛是圆满法
释迦佛当年悟道以后,天人劝请释迦佛转法轮:“如来证到的法很殊胜,虽然世间的人很难理解,不过还有少部分的人能够领悟,能够证果成道,请如来不要涅槃。”因此释迦佛就开始说法,首先说的是四谛法,第一步叫你脱离生死轮回,再说菩萨法,叫你快快修菩萨行,成就佛道。释迦佛没有专门说过人天乘的法,仅仅在说法中提到人天乘。所以释迦佛的意思并不叫我们停留在人天乘。出离生死轮回是根本法,修菩萨道成佛是圆满法,人天乘不过是一座桥梁。在人天乘里停留,不修解脱乘的法,那真是糊涂!
修行最重要是八正道,
走出离生死、行菩萨道快快成佛这条路,才不糊涂
我年轻时听到一个比喻,竹竿里面有条虫,它想离开竹竿,有说:“你往上笔直地走,路太长,可以横穿,从半路里穿出去。”释迦佛都是叫我们走正道走直道,修行人最重要是八正道,释迦佛叫我们笔直走,从人天乘进入出离乘,再进入菩萨乘、佛乘,从没有叫我们横着走。
既然拿虫作比喻,虫会知道直走和横穿吗?虫没有智慧,只会在里边转来转去,兜圈子。你把木头劈开来,里面蛀虫蛀的纹路总是拐来拐去。
能海上师讲:从前四川出现了一件怪事情,有根木头劈开来,里面的虫蛀出的纹路看来像是“天下太平”四个字。能海上师说这是凑巧。虫蛀出来天下太平,天下就真的太平了?
虫本身就是盲无目的地在拐来拐去,所以俗话叫糊涂虫。只有出离生死,行菩萨道,快快成佛,这条路才是不糊涂。
所以我们发菩提心的人要赶快弘扬佛法,使众生觉悟到一切皆无常,不修行死后还要六道轮回,多抽一点时间学学佛陀的智慧。修行非但能使众生避免苦难,还能到达无苦之乐的彼岸。
业力如影,在清净的修行团体里,
会挡住恶业,增长善业
影呢?业力如影,度众生简单地说就是劝人造善业,不要再造恶业。我们勤修诸善根就是造善业。有的同学是辞亲出家,有的是辞亲离家,他们离开了世俗的家进入清净的修行团体,这样就容易挡住恶业,增长善业,对你只有利,没有害。
没有戒、没有法、为名为利的地方,
你进去了不烧死也会满身是灰
假如是挂着修行的名,没有戒、没有法,那怎么修啊?还能清净吗?在不清净的熔炉里出来,你也不清净。在清净的环境里出来,你也清净。好比衣服在清水里洗,洗完了干干净净;在脏水里洗,洗完了也是不干净。再比如咱们这儿养了一只黑猫,冬天冷,晚上钻到灶膛的灰里,等到煮饭烧火了,它逃出来,满身的柴灰,连胡子都烧光了,干净吗?所以释迦佛一再教导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没有戒、没有法、为名为利的地方,千万不要进去,你去了也是胡子烧光,满身都是灰。
常是恒常不变,也是菩提心不变,
必受大众恭敬,所谓“南无常住十方僧”
这一次,咱们佛学苑来了好几位新同学,有几位还是发心常住,那很好啊。常者长期亲近,常者长期觉悟,常者长发菩提心。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对“常住”还不懂,所以我在文殊院作了一番解说,说了说常住的功德。常是经常的常,恒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
常住是受大众恭敬的,所谓南无常住十方僧,所以你们辞亲来学佛法,也是一颗菩提心;能发心常住,更是发菩提心啊。希望大家菩提心增上,永远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永远成为佛门的人才,永远弘扬正法,广度众生。
能使众生黑业转成白业,能使佛法的法炬常明耀,
这是令十方如来最喜欢的
咱们发菩提心,目的是为了转变自己的业力,转变众生的业力,使所有众生的黑影子都是变成白影子,要在生死长夜中护持释迦佛的正法,使佛法的法炬常明耀,这是令十方如来最喜欢的、也是最大最有力量的菩提心。今天讲到这里。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