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9

   我现在回答这个问题。

  问:请示长老于下,慈悲教导指示。因在下一直无师长于旁督导;(你说你没有师长督导你。)在家女居士一生清净无染、无家累,学佛已二十年整,且一人独居十六年而无工作,又受菩萨戒已七年,于家中看经典及一切老法师的著作。印顺导师的妙云集,晓云法师的禅诗、禅语等,或书写,亦会懈怠,无受社会的杂染。因独居后,家中无电视、无报纸,亦无交际应酬、无逛街、购物等,可说几乎与社会脱节,过着以佛法为……,以艺术为伴经来话古人淡泊的生活,但有孤寂且清凉之感。请问长老:要如何修行始能突破瓶颈,需要出家吗?今年五十二岁,或者于家中习修止观即可?

  答:你这上说:受了菩萨戒七年,家中看经典,读老法师的著作,印顺导师的妙云集,晓云法师的禅诗等。晓云法师,我也认识这个人,姑且不提;我们就说印顺导师。他有一本书《游心法海六十年》,我姑且提一提。当然印顺老法师的思想,我们佛教徒也有人不同意,不接受;也有人接受,也有人不接受,但是我提出来一件事。

  我们出家人的情形:说这个人有点福报、有点智慧,出家的时间多一点;或者也不是很多,但是福报大、智慧大、才华高呢,就可能做佛教的领导人。但是你只是出家十年,或者是二十年,那么你若一做住持,你要管理很多事;你读书、学习佛法的时间自然是减少了。

  那么我们看看印顺老法师,他就是初来台湾,在善导寺做了三年的住持,有一些烦恼,以后他就不做住持了。他完全就是自己读书、写文章,或者说法教化众生。年纪大了以后,他就少讲说了,但是还在写,最近几年他是停止了。其他的出家人我们不说,就是有才华,但是多数的时间是办事,读书的时间少。印顺老法师他读书的时间多,他是「游心法海六十年」,现在应该说七十年都是可以。

  这个学习经论这件事,是要常常的读,常常的阅读,而且能专精思惟。我相信印顺老法师这两件事办到了,他阅读经论,一直读,而还能专精思惟,都办到了。那么他对于佛法的认识,和别人就不同,不一样,这一点我们应该尊重,尊重这一点。尽管你不同意,但是你应该这一点要注意,要注意的。你提到他,我就是这么说。

  但是你现在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修行能突破瓶颈?」这一个问题;一个「需要出家吗?」这是个问题。我提出个问题呢,要学习般若。怎么样突破瓶颈?如何修行始能突破瓶颈?要学习般若波罗蜜,你才能突破瓶颈。不然的话,我出家;出家还是一样,你若不学习般若波罗蜜,不能突破瓶颈,不能突破的。学习般若,我们在名字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是般若、《大般若经》六百卷也是般若、《大智度论》是解释「般若」,也是般若。其实在意义上,《瑜伽师地论》也是般若,也是般若。

  这个《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说的。我以前没有学习《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我们感觉它是弥勒菩萨说的。这个弥勒菩萨是天上的弥勒菩萨?是人间的弥勒菩萨?当然有人主张是人间的弥勒菩萨。但是我现在学习了以后,我认为是天上的弥勒菩萨,不是人间的,不过这个事不管。就是《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这个般若有什么不同?《大智度论》也说到禅定的这些事情,不只是说般若,也说到禅定的事情,但是没有《瑜伽师地论》说得详细。

  《瑜伽师地论》说「戒」也说得很详细,说「定」也说得非常详细,说到般若、戒、定、慧也说得很详细,这是《大智度论》所不能及的地方。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不愿意学习佛法的我们也不论,我们说欢喜学习的人,应该尊重这一点,学习《瑜伽师地论》合适,学习这个好!就是对于我们……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我想不能和佛灭度后五百年内的佛教徒相比,不能和那些人比。我们有什么问题?我们汉传佛教有很多问题。

  我现在说话就有口过了,我刚才说的也表示出来。从南北朝到隋唐北宋,以前这一段的,我们汉传佛教徒是有一点的,等到以后的佛教徒就差一点,连禅宗都在内,都在内的。我们姑且说吧,得正见的人不多,到南宋以后的中国佛教徒,得正见的人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子?就是佛法学习得不够,学习得不够。

  我现在说一句话,当然你们可能不同意。我们若读《大智度论》、读《瑜伽师地论》,然后去读《六祖坛经》的话,你有什么感觉?六祖大师有所不足。如果我们《大智度论》我也不读,我也是《瑜伽师地论》也统统都不读,我就读《六祖坛经》,哎呀!《六祖坛经》好像很好!其实不是。六祖大师很多地方不足,很多不足,但是我们知道吗?我们若不学习这些殊胜的经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不知道?就是你佛法学习得不足,学得不够。不够的时候有什问题?就是你的思想不容易有正见,也不容易修学圣道,都有困难,都有困难的。

  所以你这个「突破瓶颈」,「突破瓶颈」要学习般若法门;学习般若法门,我们现在就是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这些唯识的书也是非常重要。这个学习《中论》的人,有时候挑唯识学者的毛病,这个说话就太多了。我上一次从台湾回到美国,回到美国讲这个《入中论》,讲《入中论》的时候,《入中论》的作者挑这个唯识的毛病,我反对这件事,我说他说得不对。当时在加州的湾区有很多是学习《中论》的人,都是站在中观这一方面批评唯识的。我说我们就辩论辩论,我们说一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对于唯识学习得不够,就是说了很多的错误的话。

  所以你说「怎么样修行始能突破瓶颈?」我主张,若不愿意学习唯识也可以,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一定要学习,你一定要学习这个,学习这个就是可以修止观了。修止观呢,但是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要读,《释禅波罗蜜》也要读。这些书读通了,你要读懂,读而不通,还是不行。读通了的时候,这时候就修止观,就是没有瓶颈的,通达无碍、畅通无阻,是这样的。

  若学习《瑜伽师地论》呢,通达唯识是更好,因为它说得微细,比《大智度论》说得更微细。这微细这个地方,是我们容易犯错误的地方,所以弥勒菩萨会讲出来。

  所以「怎么样修行始能突破瓶颈?」我现在就是这样说:要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智度论》,能够通达它里面的胜义,就能突破瓶颈,不然是不能的。

  「需要出家否?」这个事我现在可以这样说:这件事不重要。当然,你若修梵行而能修止观,这件事重要,我就这么说好了,这样好像要出家才好。但是出家又不一定学习佛法,也有很多问题。所以现在就是这么讲了:就是我赞成修梵行,然后也读《大智度论》、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从这里通达佛法,修学止观,就能突破瓶颈。你现在也等于是修梵行,你说你一个人嘛,但是你一个人如果到寺庙里边去,不要太孤独,不要太孤独。同这个学习佛法的人有一点来往,同学习佛法的人有来往,也有好处。我就讲到这里。

  问:念佛的时候不出声,用心念,与出声念,功德有何不同?

  答:是那样,可以这样:念佛的时候不出声,你有的时候不出声,有的时候也可以出声。出声、不出声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不要决定完全不出声,也不要决定完全出声;有的时候默然、有的时候出声,应该这么做。

  问:念大声见大佛、念小声见小佛。

  答:我认为不是这样子,这句话说得不对。你见佛的大小是你的智慧境界;你的智慧,如果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那是不同。如果没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就是念大声见大佛、念小声见小佛,这是没有般若的智慧说这种话。所以我在想,从南宋以后,从中国历史看,南宋以后,般若法门渐渐地、渐渐地没有人学习。从这个著作里面就看出来,我们不要说名字,很多有名的这些……,有著作,多数没有般若的气氛,为什么没有?就是没有学习般若;没有学习般若,就没有这个气氛。

  问:如何实相念佛?念阿弥陀佛圣号可以得定吗?

  答:实相念佛,如果这样,那你就要学习般若法门,才能知道什么叫做实相念佛。

  问:念阿弥陀佛圣号可以得定吗?

  答:如果你没有学习止观的书,止观的书你没有读,你念阿弥陀佛不能得定,不能得定。若是你学习过《瑜伽师地论》,尤其是〈声闻地〉,说到奢摩他的地方说得多,这个智者大师的《释禅波罗蜜》你也读一读。你有这样的知识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有可能会得定,你没那个知识,不一定,就不一定能得定。而这些事情都是要放下尘劳的事情,专心地做这件事,才有可能会成就的。说我一天,得闲了我就念,我不得闲,我就不念,那是不可能得定的,也不可能有成就的。

  问:学生有很多疑惑,种种梦幻境,有否作用?可否都专心看经典?及看自己空、他空,调自己的虚妄分别,减少烦恼。

  答:我的小小的看法,这个「解」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见地非常重要。你一定先要有解,要通达般若波罗蜜,要通达第一义谛、通达胜义,这件事非常重要。你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你看经典,这个时候的味道不同。你通达这个第一义谛,然后读经的时候味道也不一样。那么你看自己空、看他空,你的看法也不一样;你没有……,小小的明白一点,不行,那是不及格的。「调自己虚妄分别」,也是,你这个胜义的道理没有通达,调自己的虚妄分别不容易,「减少烦恼」,那更是不容易。

  「好吗?」所以你这样做,你还愿意调自己的虚妄分别,愿意减少烦恼,也很难得了。出家人有这样的想法,在家居士有这想法,这很难得了,这是很好。

  问:你有谈及的修行方法,学生好奇的……,不知为何一观就跑出来,做白梦。应该做白日梦,是这个意思。若没有问呢,……这句话我看不懂,百千万劫难遇明师。

  答:我也同意这个说法,不容易遇见善知识。

  问:眉间,一是眉间放光,二观想自他身,曾相似阿弥陀佛相貌时,青白、赤白、地水火风是直线进行,而形成幻化世界。

  答:你读《十六观经》好了。读《十六观经》也还是,读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智度论》,你能够得到胜解,然后再《十六观经》,修一切法门都会殊胜。你这说的这个事情,我的看法还是这样。

  问:观想自己身是相似观菩萨相貌时,青白、赤白、地水火风。

  答:你这样观,密宗是有这件事,其实这都是枝末。

  问:入八种色同时放光,扩充无边无际,八种色同时放光,右旋转成圈,渐收回至眉间成一圆,里面有金珠令八种颜色右旋转,是外圆,是银色在眉间处,放光、转光。

  答:你这些所缘境,最好还要有奢摩他的帮助,不要只是作如是观。你有奢摩他的帮助,你就容易成功。你只是修这样的观而没有奢摩他,慢慢地身体可能会有病,还有这个事情。

  问:由眉间放大光明,是由无量无边的彩光变化出,每一颗好像是可以幻化界,对否幻中妙用?

  答:我就是这样,你若是愿意作如是观,一定修奢摩他的帮助,然后看《十六观经》,依据它所说的,你这样学习,不要自己想东想西。

  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学生刚学习看,哭得说是自己不对。世尊说法放光、毛孔,十二根放莲花化佛,学生习应观想如何放光?可用处吗?

  答:你这样说,你暂时不要作这么多的观想,先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学通了,你的智慧高一点,再作如是观好一点。

  问:念阿弥陀佛的时候,眉间放弥陀无边,心轮内有四十九尊弥陀,此佛珠每颗皆现弥陀,亦放出无量的弥陀像,休息时就无佛。四、往后修行应如何做?对道业能圆满全面圣道?

  答:这样子,你愿意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再读《大智度论》,等这件事毕业了的时候,再作如是观会好一点。

  问:到达未到地定或者是某一阶位时,会不会再退转?

  答:对的,未到地定也能退。如果你不继续入定,那也可能会失掉的。就是到了色界四禅,你不努力也会失掉的,还没到不退转。只有得了圣道以后才不退转,这初果圣人是不退的。

  问:如果有人说,你们佛教徒拜佛、学佛也是贪,贪图极乐世界那种漂亮美丽的境界,金银琉璃,我们要如何来说服对方?

  答:如何说服对方?如果我们没有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不能否认这件事,是贪。我们到阿弥陀佛国,也就说那是七宝庄严,每个人在那里没得圣道,也都有神通,我欢喜这件事,我就愿意到那去。那你这样子也就是贪心嘛,不能够否认这件事。虽然是贪心呢,好过这娑婆世界的境界。因为你到阿弥陀佛国的时候,那个地方和我们世界不同的就是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菩萨来教导我们。你在这个世界,阿弥陀佛不出声;我们供的观世音菩萨像,他也不出声,他也不讲。若是你错了,观世音菩萨也不出声。但是观世音菩萨知道,我们供的像,不是像,是真是观世音菩萨在那里,但是他不出声,是的,是这样子。

  问:曾闻你说:南传禅法偏于止。

  答:南传禅法偏于止,南传禅法,我看……,我不懂得巴利文,他们到南传去学习,然后翻译过来的这个文我看过,我看过这些文。就是帕奥禅师也是来过我们这里,我对他们呢,我是有几句话说的。这「南传佛教偏于止」,但是这句话要解释。他说那个得阿罗汉的次第,也是有偏于止,对于修观那一部分说得少,所以说他偏于止。但是不是没有观,可以这么说。

  另外有一个地方,就是这个帕奥禅师,他讲的这个道理,当然我不是直接听他说话,我也不懂他们缅甸的话。我的主张是这样:我们修学止观这件事,譬如说是我先学习止,这当然是要从经论上学习一番,然后才用功修行。用功修行的时候,你也可以先修学观也可以,先学习止也可以,这是我的想法。

  但是先学习止的时候,你可以学习……,静坐的时候有半小时的修止也可以,半小时,这三十分钟,你一直地在所缘境那里安住不动、明静而住,这是修止。过了半小时以后,就应该修观,应该修观。修观,也可以修它五分钟、十分钟、一刻钟都可以,然后再修止。修完了止再修观,这样的修止观。不是说我现在,我只是修止,我不修观,等到止成就了,我再修观,我不主张这样子。我主张你止没有成就的时候,你可以修观。

  这样做有什么理由呢?因为我们止没有成就的时候,你静坐的时候只有五分钟可以寂静住,你初开始有五分钟寂静住还不容易,可能一分钟就止不住,要打妄想,要能把它收回来再修止,顶多就是这样修。那么不妨这时候修观,修观好过打妄想。

  所以你止修他五分钟、修他十分钟、一刻钟、半小时,然后你再修观,好过打妄想。不但是好过打妄想,你这样修了观以后,当然是要学习的。怎么样修观?要经过学习。修观的时候,然后再修止,观能帮助止,帮助你进步。所以修观好过打妄想,又能帮助止,所以止没有成就的时候也修观,我的理由是这样子。如果只修止,你不修观,得不到观的帮助,那你就慢,你止成就的时候会慢一点,我的意思是这样。

  说「南传佛法偏于止」,但南传佛教还是有观的,不是没有观;是有止,有止也有观。因为南传佛教从原则上说,就是根据《阿含经》,《阿含经》是佛说的,一定是法门是圆满的。

  问:虽然上了年纪,但利生的心愿还是很强烈,只是智慧、定力还很差,所以如果想在此生利生,能力是很微弱,但愿老和尚开示。

  答:你有慈悲心要利益众生是很难得,你有这个心是好,也会得到观世音菩萨的加持,你有这个大心,观世音菩萨会帮助的。但是你的定力、慧力都差,就是要补充。补充,就是我刚才说的,「般若波罗蜜」非常重要,就是要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或者你愿意学习《瑜伽师地论》也是好。一定掌握到般若波罗蜜,然后你再修止观,应该这样子。

  得了圣道以后,去广度众生,应该这样,不要在凡夫的时候去度众生。顶多你是在内凡位的时候度众生,就是得了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不是外凡。在内凡,在暖、顶、忍、世第一这个时候度众生也还勉强可以。但是我们只是把佛法学一学,还没有修止观,我们就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这是在外凡的境界,外凡是不及格的,佛是不同意的,这是第一。

  问:如何达到来生乘愿来此娑婆而不会落入邪见家?

  答:我想我们现在佛法的情形,你来生就是再出家,不容易得到正见。因为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多数是不学习佛法的,那么他师父是这样子,徒弟也是这样子。我说这话都是不高兴、不好听啦!师父也是拿着铛铪,就这样子。当然他徒弟来了,教他干什么?也叫他拿铛铪,也是唱斡资啰。你若跟他出家,你也是这样子。那么这样子,你能得到正见吗?所以「而不会落入邪见家?」很难,很难!不容易,不容易的。

  问:且能遇到正知见的家庭,可以童贞出家,更能不断地、继续地熏习义理,达成无上菩提。

  答:很不容易,不容易。这娑婆世界,我们现在这个汉传佛教就是这样子。不能回转,不能回转的。所以你还是念阿弥陀佛,到阿弥陀佛国去,到阿弥陀佛国,不管是……上品上生最好、中品也好,不得已下品也是好。但是到那里好,就是有阿弥陀佛、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大菩萨,佛菩萨教导我们;就是有善知识,能遇见善知识,你也容易得正见,也容易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以后再回到娑婆世界,这个比较妥当。

  问:二、要不然如何能达到往生时能一念往生弥勒内院,继续闻法修持?

  答:若你愿意到弥勒内院也是可以,就是你现在学习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大智度论》、学习《瑜伽师地论》也好,达到一个程度,常常修止观调伏烦恼;常常念弥勒菩萨名号,发愿、要发愿也很重要,愿生弥勒内院去。这样子临命终的时候,你心不颠倒,弥勒菩萨会接你去。到了弥勒内院和往生阿弥陀佛国是一样的。这个地方有什么事情呢?我们到弥勒菩萨那去的时候,当然也还是听弥勒菩萨说法,也还是修止观,修止观有可能会得无生法忍,也可能还没得,但是是有神通的。

  有神通的时候,可以到阿弥陀佛国去,从弥勒内院到阿弥陀佛国去。到那里见阿弥陀佛、见观世音菩萨听他说法,听法回来,还回到弥勒菩萨这里来。你往生到阿弥陀佛国的人,亦复如是,到那听阿弥陀佛说法、听观世音菩萨说法,就入定学习止观。但是也会来到娑婆世界来、到弥勒菩萨那里。

  我们从这些《大宝积经》、《法华经》、《涅槃经》、《维摩诘所说经》,这些大乘的修多罗里面看出这件事,十方佛世界是通达无碍的。不是我们这个,我的佛学院学生不可以到你那去,没有这回事;你的佛学院也不可以我这儿,我收的徒弟不可以到你那儿去,这是我们凡夫境界,这是我、我所的问题。佛菩萨没有这回事,没有这个。你读这些大乘的经典,看就是这样子嘛!所以我们凡夫,你不要到弥勒内院那里去,就到阿弥陀佛国来,其实你多余说这句话。就是你到药师佛土也是一样的,都是通达无碍的。

  「要不然如何能达到往生时能一念往生弥勒内院?」这个方法,法门是有的,就是你要努力。还是修止观重要,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也修止观。修止观,这个《阿弥陀经》上说是,那地方说:生存的时候念阿弥陀佛是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这话就是这么说。但你若修止观呢,就是现在时时的学习一心不乱,时时的学习心不颠倒,你常常这样修止观,就是这么回事。

  那么你今天也这样学习,明天也这样学习,最好还是出家。因为出家的环境清净,不管你做比丘尼也好、你做比丘也好,你心清净。今天也这样学习,明天也这样学习,学习了十年,假设学习十年,那会怎么样?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不一样的。临命终的时候自然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因为你生存时就这样训练的,自然是这样。当然是出家好,你若在家,在家就算是你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临命终有可能会颠倒。因为你在家……,什么叫做在家?和出家不同,就是有这个问题。

  问:感恩老和尚慈悲,恭请老和尚住世利生,使茫茫苦难的众生能得闻正法,如理修行。

  答:我认为你这句话,说的也好像是有道理,实在是不需要说这句话。众生太多了,众生的问题很严重的,佛菩萨都无可奈何啊!释迦牟尼佛完全明白,但是他要入涅槃,他走了。而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在那里说法,他也不到人间来,他也不到人间来。为什么?我们所知道的这些问题,弥勒菩萨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也知道、阿弥陀佛也知道,所有的佛菩萨、这些圣人都知道,但是他也就是只好慢慢地想办法,慢慢地解决。我妙境是什么东西?不要,你要多活几天!

  问:临命时如何判断自己眼前见到的阿弥陀佛是真的、还是假的?

  答:如果你生存的时候,你多读《阿弥陀经》、或者读《无量寿经》、或者是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读《维摩诘所说经》,常读这个大乘经论,然后你自己多修学止观,心不颠倒、一心不乱。但是你要有中心思想,究竟是愿意到阿弥陀佛国去呢?是到弥勒内院去?你要有中心思想,也要常念佛名号,临命终的时候,魔王不能来冒充的,不能冒充的。阿弥陀佛会遵循他的愿力来接引你,魔王还敢来冒充?没有这回事!只有你不愿意学习经论,也是懈怠,又不能诚心地念阿弥陀佛,那这事有问题,这事有问题的。

  这个《阿难称誉品》,我在波特兰,是美国的加州北部一个地方,讲了七天,我曾经讲过一次,讲了七天。在这里就是讲三次,所以我讲的简略一点,但是闲话说了很多,这是对不住的地方,我以后要改善。我们念佛回向。我们就回向好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