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爱与智慧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静思法语 爱与智慧

  很高兴看到各位老师为下一代的教育如此用心又不辞辛劳的付出,让我觉得未来的社会很有希望。只要老师肯用心于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年轻学子,应会是未来社会各行业的菁英。

  回学校环境而精神失常

  不过,现在社会上的确有很多青少年的问题,实在很让人心疼。比如这次我在台北,有一位委员陪着一位妈妈和她的孩子来见我;孩子长得高高胖胖的,很帅气,但是他的眼神和举止,让人一看就知道精神有问题。只见妈妈和委员半拉半推着他,一起来到我面前。

  妈妈一直拉着他说:「你跪下来。」他很听话,就半跪半坐在我面前,然后妈妈却泪流满面的一直哭。我问她:「怎么了?」妈妈哭得说不出话来,委员就代替她说:「这位太太很辛苦,她的先生很早就往生了,所以,这个孩子从小就由妈妈很辛苦地带大。」

  这位男孩的小学成绩很好,国中也不错,一直都很自爱。上高中以后,因为学校环境较复杂,有的同学比较强势,有的规矩不好,于是有人会向他借钱,也有人向他勒索,让他觉得很惶恐。有时候,一些坏朋友去找他时,他也不敢反抗。就这样,他的功课慢慢荒废,也变得贪玩又爱逃避。高二以后,他的行为就有一点异常了。

  做妈妈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很辛苦,为了生活她不能不工作,但是又不能不管或不关心孩子,所以她每天都处于战战兢兢中。工作时,要常常担心儿子会不会出状况;儿子回来的时候,如果看起来失魂落魄的,她也很心疼;如果到三更半夜还不回来,她就更担心了。后来,这个孩子愈来愈不想回家,到高三那年,个性也慢慢地孤僻,有时候情绪会很反弹,有时候又整天不说话地自我封闭。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形呢?学校的环境可能是一大因素,功课的压力也不能说没有,再加上周围的同学给他精神上的威胁等,因素实在很多。所以,在孩子的人格还不是很成熟时,这样的环境对孩子来说,实在是无法承受 的。

  后来,我对那位男孩说:「你先不要太挂心功课,现在应该先找医生看病,把身体疗养好再去读书,好不好?」他问:「先治疗身体?」我说:「对啊!身体有病要看医生,让身、心健康才能读书。」他听了就一直问:「我能不能把书读得好?」他还在意着功课是否能恢复到好的成绩,可见这个孩子还能自爱。

  做妈妈的很无奈也很无助,一个女人要照顾这样的孩子,的确非常地辛苦,让人看了好心疼。

  因读书压力而产生躁郁症

  另一位也是这样,由于读书的压力很大,就慢慢地产生了躁郁症,有时候虽然看不出有什么病,但他就是会反弹,对妈妈也会有暴力的行为。妈妈身材很娇小,孩子却长得很高大,可以想象当孩子发作时妈妈难堪的景况,妈妈说:「有时候我被他打得鼻青脸肿的。」听起来真令人感慨,觉得现在的妈妈真是难为。我想,孩子本身也不想 如此,而是由不得自己。

  但是,为什么会造成孩子有精神分裂的倾向呢?是不是社会或教育环境造成的呢?真的让人不得不联想到这是教育的问题。因为目前的教育只讲究考试分数有多高?难免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偏差的观念

  其实人的成功,不只是学业优良就好,功课好的人,不一定会有成功的人生。譬如在医学界,一般人只要听到是台大毕业的,就会说:「好!台大的医生一定好。」如果听到是私立医学院毕业的,就:「喔!」的一声,好像分量就减轻了。

  最近我常对医院的院长说:「我们要的医师,不一定是要哪一所学校毕业的,而是在于这位医师能不能用爱心关怀病人?有没有真诚的医德?这才是慈济志业所需要的人才。」

  几年前,有一位很优秀的医师,本来是要来慈济的,如今却已在某大医院了。当年他来应征的时候,我觉得这位医师很好,心里很喜欢,但是他的履历表上填的是某校医学院毕业,科单位主管们看了以后,就放在一边。后来我觉得很奇怪,这位医师既然那么想投入慈济,也很有慈济精神,真心想来医疗志业发挥他的志愿,怎么竟不了了 之,这么久都还没来报到呢?

  于是,我就问医疗志业的主管,他们说:「他是某某学校毕业的。」我一听就说:「某某学校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他现在肯上进就好。」因为他们并不是一毕业就当医师,而是还要经历当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的实习。

  现在,当住在台湾西部的病人,没办法到东部就诊时,我就会介绍患者去找这位医师,因为他是真正值得信任的医师。当时我们慈济医院没有聘用他,马上就有另一家有名的大医院请他了,他不只可以在那里发挥所长,更重要的是他很有爱心,也很用心,又去国外深造,目前已是脑神经外科一位很好的医师了。

  所以,不是名校毕业的学生才优秀,因为名校不一定出名人。

  志业

  病人若找到很好的医师,这个病人就能得救,也能提升医疗品质;学生如果能遇到很好的老师,这个学生即使再坏,同样能成为一位很好的学生。所以我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用心的老师。」<三字经>中不是 也有「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吗?老师们平时要具足殷勤、用心、耐心和关心,教学就不会马马虎虎。

  每个人的职业或事业,都是自己用心选择的,只要能一路专心地做下去,就叫做「志业」。老师们,当初你们填写志愿要当老师时,每个人都有一分理想,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好老师,期待自己教的学生都很优秀,以后在社会上都是有用的人。我想每位老师都有发这种好愿,如果能将好愿在一生之中恒持,认真地去做,这就叫做志业。

  我常常提起「志业」,我也是志愿出家,志愿出家的目标在哪里?套一句佛法而言,就是「普度众生」,所以教化众生就是我出家的志愿。一直到现在,三十多年来我所做的,就是我当初发的愿,所以我说要恒持「志业」。

  人要用心的当好自己扮演的角色,不要当一个被环境影响的人,我们要立志创造好环境,扭转不好的环境,尤其现在社会上的风气实在让人担心,如果大家能有志一同,共同一个心念,一起扭转这种环境,尤其是教育的环境,社会就会很有希望。

  古今家庭教育之别

  每位父母都期待着自己的子女能成龙成凤,也关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身体健康。所以,我经常思考要如何让孩子从小到大,都能受到很自然、很理所当然的教育,这里所说的「理所当然」,就是道德的轨道,我们要从小就帮他们把路铺好。

  记得传统中,伦理、亲情是家庭理所当然的气氛。以前的人家,都生好几个小孩,也从不觉得有教育上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会埋怨父母所给的环境。乡下的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后,就会去捡柴,然后拖回来放在相思树下,妈妈就开始劈柴,把小树枝拿去捆,孩子们也都围在一起帮忙捆,帮忙劈柴、捡柴,大孩子劈大支的,小孩子劈小支 的,这种生活很自然,也很理所当然。

  当时哪需要安排孩子读书时间,让他不去学坏呢?现在的孩子,一回家就要去补数学、音乐、电脑,我觉得一点童年的乐趣都没有。以前的孩子没事时,所玩的都是土产的玩具。像女孩子,用碎布剪成方块,装沙子做成小沙包,也玩得很高兴;或是在地上画一个个圈圈,再用一块破瓦片一丢,就跳得很高兴。晚上,有时候就帮忙做酒瓶塞,大人在做,小孩也跟着做,也没有大人会喊说:「去读书!」只是说:「你有没有读书啊!」

  那时父母常会把老师当成王牌,说:「你不听话?不听话我就告诉老师。」而现在却变成是学生对老师说:「你这样对我,要给我记住,我要告诉我爸爸。」

  话说回来,以前的老师都会以身作则,形象都非常好,但现在的老师就不是这样了。曾听说有的老师上课时还在听股票,甚至会对孩子们说:「你们小心点,今天是跌停板!」一开始,我不了解股票跟老师有什么关系?跟跌停板、涨停板又有什么关系?想想看,老师竟然会把这些带到教室里,这如何能让孩子敬服呢?如果真有这样的老师,怎能教出好学生?

  顽皮变绵羊

  有一次我去台北,有一位毕业将去实习的慈青,看到现在的孩子都这么调皮,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心里很害怕,很担心带到放牛班时该怎么办?就来请我为他加持。

  我告诉他:「你要有信心、爱心、耐心,还要有坚定的心,如果有这四种心,就算是牛来到你面前,也会变成绵羊。」他听了很高兴,就说:「上人在祝福我,希望我教到绵羊。」

  二天之后,他开始去实习,但那天进教室之前,有位老师却警告他,带这群孩子时要多注意,因为这群孩子里有什么型、什么型的......。我说不出来这些年轻人的新术语,意思就是非常调皮,非常难调,很刚强的这一类。

  慈青一听,全身都发毛了。但忽然想到上人祝福过,再调皮的牛来到我面前,都会变成绵羊。如此心念一转后,从此每当有孩子走近时,他的心里就开始想:绵羊来了!绵羊来了!如果看到很多的孩子靠近他时,他更是一直想:绵羊!绵羊!绵羊来了!他就是一直这样地祝福自己。

  过了两星期左右,那段日子真是状况百出,但是只要遇到很生气的事时,他就会想起,「顽牛也会变成绵羊」、「但愿这些都是绵羊」来勉励自己。直到最后,他告诉我:「上人,向您报告,现在他们不只是绵羊,还成了分不开的忠狗了。」

  原来他们的感情互动得很融洽,所以当学生知道老师明天不会来时,就一个个的拉着他、抱着他,哭得依依不舍,这种无法形容的感情交集在一起,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他深深的感觉到,带孩子一定要有信心、爱心、耐心和坚定的心,如果当初没有这些心,他就会觉得孩子很难教,但是当这四种心合在一起以后,就觉得孩子一个个像很温和的绵羊一样,跟人很亲近。他说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这种工作虽然很艰巨,但却非常的神圣,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所以老师们,不是孩子不能教,其实是老师缺乏用心。

  自爱

  老师真的要先自爱,才能爱学生,如果自己都不自爱,怎么去爱学生呢?如果自己不肯多用心,哪能用心在学生身上呢?总而言之,要先用心在自己身上。

  用心在自己身上,就是形象要照顾好,不管是发型或穿着,举止或行动等等,都要很用心。能自我用心,才能用心在孩子身上;能自爱,才能爱别人的孩子,这是一定的道理,也没有什么困难。

  刚才我看到你们写的「不忍心将来国家命脉的下一代」这句话了,既然大家都不忍心,就不要让孩子在十字路口仿徨。孩子为什么会在十字路口仿徨呢?因为我们没有替孩子铺好轨道。什么是轨道?就是爱与智慧,也就是智慧与慈悲,因为慈悲就是爱,也就是「道德」、「伦理」。「道德」就是慈悲、爱,「伦理」就是智慧。

  我们如果能帮孩子把这两条轨道铺设好,让孩子步上正轨,他就不会仿徨,也不会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走哪一条路了。

  立志坚持

  老师们,我们应该有共同的声音和意识,但要以什么心态,把声音和意识结合,让孩子知道就是要这样做,才不会出错,我想这是很重要的。这件事做起来很困难,不过工作虽然非常辛苦,你们都能觉得很值得去做、去开发,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精神来规画青少年联谊的工作,这就没错。

  只要你们肯立志,愿意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发愿如初,大家用心地走到底。那么,将来不论是你、我、他的学生,我们都将他们一个个地带好,让他们有起点、不脱轨地一直走向人生正道。

  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工程,叫做「希望工程」。我很支持你们这样做,不只是支持,还要感恩你们。

  有教无类

  教育志业是四大志业之一,不是慈济自己建学校才是我们的教育志业,我们的慈善工作一开始就是「教富、济贫」,所以,我本身就是在做终身的教育志业了。因此,有很小的孩子捐扑满要盖医院救人时,他会说是师公教的;连近百岁的老人,也会存钱要给师父盖医院。

  今天下午,有位荣董带爸爸来,他的爸爸患了老人痴呆症,几天前失踪过一个多小时,动员了家里所有的人去找,还好最后找回来了。于是孩子很孝顺地带他来慈济医院做身体检查。听他的儿子及媳妇说,他已有两年的时间,人家跟他说话都没有反应,而且总是坐不住,一直要出去。

  但今天下午,他坐在那里跟我说的话,每一句却都是对的。我问他:「你现在住在台湾、美国,还是日本?」因为他的儿子就是在那些地方来来去去。他回答说:「台湾比较好。」他的儿子、媳妇听了,都吓了一跳,很讶异他怎么能回答得这么正确?我再问:「你有没有去检查身体?」他说:「我很好!我很好!」儿子、媳妇听了说: 「这句也很正确。」

  后来提到他儿子去大陆救灾,我问:「你欢不欢喜?」他说:「欢喜啊!欢喜!救人!欢喜!」每句话都很正确。他太太接着说:「师父在盖医院,你要不要参加?」他说:「要啊!要啊!好事情啊!」

  所以,他平常不爱反应别人的话,也许是因为年老了,不太想答话吧!但是来到这里,他心里一欢喜后,好像每一句话都没有说错了。

  重视操行

  总而言之,教育不只是盖医院,而是涵盖整个大社会。我一向很依赖老师,希望老师对全省中小学学生都要多用心,帮他们把基础打好,这样我们就能教出「礼」所当然和「理」所当然的教育。千万不要只是比谁的分数高,谁考得好,不要给孩子这种压力。难道我们就不能让孩子们说「哪个孩子的操行比较好?」难道不能注重这些吗?

  我比较不重视分数,重视的是孩子的操行。我们应该给孩子宽一点的空间,给他们人性化的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当然,这都要看老师是不是很用心?是不是有爱心?是不是有始终不变的信心?是不是有毅力、耐力、耐心? 如果有的话,我想「顽牛都会变成绵羊」。

  用心在自己身上

  希望老师们都能和心互爱,除了彼此关怀之外,最重要的是能照顾好自己的身心。我与老师互勉的话,句句都是从自我实践的行为上说出来的,不只是说说而已。在日常生活中,我时时战战兢兢,惕厉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调教好,因为我自己若调教不好时,要怎么去调教别人?怎么说给别人听呢?

  我希望大家也能从自己的身上应证,这才是真正的妙法,才是真正值得别人用的话,也是教学生的不二法门,再没有其他更妙的法了。希望每位老师都能多用心在自己的行为与形象上。

  真的很感恩老师们,在全台湾推动静思语教学,帮助我完成教育志业,谢谢你们!

  (节录自八十七年十一月证严法师对高雄区青少年联谊筹备干部研习开示语)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