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傅味琴:心一境性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傅味琴: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1)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要经过训练才能达到“心一境性”

  提要:

  ·既喜欢听高深的法,又苦于听不懂,只能深入浅出讲

  ·心止在一个境上不动摇,久之成性

  ·性是事物的本质,物质及动物都有性

  ·心与性好比水与波,不一亦不异

  ·不要认为听得懂是浅,听不懂才高

  ·想达到心一境性,要经过训练,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既喜欢听高深的法,又苦于听不懂,只能深入浅出讲

  今天讲心一境性,因缘是这次来小住的同学特地请我讲讲“心一境性”,今天只能够浅略地讲一讲,一方面是时间紧,另一方面,一般初听法的人或者小住同学,你们既喜欢听高深的法,也害怕听高深的法,因为不好懂,尤其是从理论上去讲,那很枯燥的。所以今天所讲的,实际上仅仅是开个头。 性~天然的本质

  心止在一个境上不动摇,久之成性

  心一境性,照文字解说是指你的心止在这个境上再也不移动了,你训练久了,产生了力量,心就不容易动摇,能稳得住,随时随刻都能保持,这种状态就形成了一个性。

  性是事物的本质,物质及动物都有性

  说得通俗一点,所有物质都有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你一靠近火就能感觉到它很温暖;地是硬性,因为地是硬的,所以能盖高楼大厦,风是动性。

  动物也有它的性,人有人性,人有男人女人,有中国人外国人,不管什么人,性是一样的,所以叫人性。当然喽,狗有狗性,猫有猫性,鱼有鱼性,陆地动物在地上呼吸空气,水生动物在水里呼吸空气,所以这个性可以解说成“天然的本质”,或者说“事物的本质”。 心性~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动心之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它譬如波。水与波同是湿性,本来不异,但波是动相,水是静相,波动则昏乱,水清则月现,这样的水与波又是不一,所以心与性是不一不异。

  心与性好比水与波,不一亦不异

  “心一境性”,第一个字是“心”,后一个“性”,其实这两个字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们是一样的,这叫“不异”,可是它们表现又不同,这叫“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异。打个比方,湖面上平静的水,水是湿性;风一刮,水面起了波,波也是水,也是湿性,从性上说是一样。可是在形象上来看,一个是平静的,一个是起了波,又是不一样,所以叫不一不异。

  不要认为听得懂是浅,听不懂才高

  千万不要有怪思想:听懂了就认为太浅了。现在佛门有些人专门喜欢听听不懂的,认为这才是高。其实你不懂还高什么呀?从前一个老居士讲课,讲到后来问:“你们听得懂吗?”下面有人点点头,老居士吃惊地说:“什么?!我都不懂,你能懂啊?”(众笑)讲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这样佛门就完了。听了我的讲法,我想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喜欢,别人讲法听不懂,傅老师讲法能听得懂;还有一种:讲得太浅了。本来两三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何必一定要讲得人家听不懂才算高。比如“如是我闻”,如者如如不动也,(众笑)如者,法尔如是也,如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高!(众笑)这种话跟如是我闻有什么关系?

  想达到心一境性,

  要经过训练,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再讲心,就是心理的心,性,就是本性的性,拿水跟波来打比喻,起波的水就是我们的心,如果平静下去了,这个平静的水就是我们的性,所以心是动的,性是不动的,心会变,性不会变。我们的心理活动是变化无常的,打起妄想来真像一个万花筒,稍微动一动就是一个境界,一会想昨天,一会想小时候,一会想自己的孩子挺可爱,一会想到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有个孩子在河边磨刀,他说要“杀死猴子。”过去的事情乱七八糟,无轨电车不知开了多远。假如科学发明了一种仪器,套在头上,你打的妄想全给你录下来,放给你听听,非但乱七八糟,而且卑鄙肮脏。所以我们的心是动的,可是佛性的性不是这颗心的心,他是本性的性,所以佛性是不动的。心要变,佛性不会变,心始终没有圆满过,而佛性始终是圆满的。成佛了你的佛性是圆满的,你做众生时你的佛性也是圆满的,无论你怎么流转生死,六道轮回,佛性都不变。要训练我们的心不变不动,有一个办法就是训练心定在一个境上,假如你的心在这个境上能够达到稳固、不变、不动,那这就成为性,所以叫心一境性。那要通过训练的,不是你一想就能成功的。

  心一境性 (3)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没有法的修行,

  就不可能在法上得到成就

  提要:

  ·要达到一心不乱,必须一个妄念也不起来

  ·念佛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有信力、愿力、有心一境性的能力,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求福不求慧,求生净土就不稳当了

  ·要发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要达到一心不乱,必须一个妄念也不起来

  《佛说阿弥陀经》里有讲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或者你做到一天,“若二日”,或者做到两天,或者做到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乱,你必须要达到一心不乱,也就是说心一动也不动,一个妄念也不起来,好比水面上一个泡泡也没有,这是有标准的。实际上求生西方净土要求很高,搞得太简单了,这就贬低净土法门。

  一心不乱就是定,也就是心一境性,心一动,定就会消失。上海过去有个居士,在念佛人里挺有名的。据他说,他看见阿弥陀佛来了,他跟阿弥陀佛讲条件,“阿弥陀佛你捧银台来我不去,捧金台来我才去。”这就不是一心,功夫可不能打折扣的。

  念佛要“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我年轻时候经常听到老法师讲: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要做到虽在念佛,可没有我在念佛的念头。你虽然没有这个念头,心里还在转动佛号,你这样子才能心平如水。

  求福不求慧,求生净土就不稳当了

  唸佛求生净土的也应该求智慧、修禅定、好好培福,要修福修慧呀。从前的圆瑛老法师也是修念佛法门的,他有句话: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你不修智慧不听法,认为听法浪费时间没有必要,这就不妥当了。

  要发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修净土法门还要发菩提心。因为极乐世界是佛土,你到佛土去你不发菩提心能相应吗?如果你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弘扬佛法广度众生,将来能得上品上生,一往生就花开见佛,多好。如果下品下生,就要十二大劫花才开,十二大劫要一百六十一亿年。释迦佛说,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修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而是极乐世界的年份,所以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最快的地方,因为娑婆世界苦啊。法师常说:莲花就在你心里,要你自己修出来的。

  心一境性 (4)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得初禅,要离欲恶不善法

  提要: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

  ·五欲以贪财为首,“发财”是把财发出去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贪,出家不能爱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入初禅(分谓离盖离欲)

  五欲~色声香味触,五根所对之尘境也,彼能生贪,故名为欲

  恶不善法~身口意恶行,身口意三恶行总括一切恶行,分为十不善,身三口四意三。

  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跑。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

  因为心一境性是在初禅的最后一个境界里,所以今天就简单的讲讲初禅,根据就是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里舍利弗讲的《禅定品》。

  “初禅离欲恶不善法”,欲就是五欲。不管你修什么法门,都要离开对五欲的贪心。你不离开非但没有成就,而且要下地狱,释迦佛说过:“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你贪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已经生下了。

  五欲以贪财为首,“发财”是把财发出去

  五欲是什么?粗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财,贪钱。现在人连发财都不会解说,经常搞错。发财是把你的财发出去。单位里有个收发室,收是收进来,发是发出去。我多少年没有碰到一个真正发财的人,今年年初一,咱们两个学生给老木匠彭师傅送了碗汤圆,彭师傅就一定要给每个人一个红包,一个红包二十元钱。他俩不要,他偏要发财——硬塞过来,“你不要,我就发不了财了。”(众笑)这叫发财。现在人都希望财宝滚进来,这叫收财。有人福字倒贴,连福都颠倒了,(众笑)真是二十一世纪的迷信。不要贪财,黄金就是毒蛇。世间上人因为贪财干了多少坏事?坐牢的坐牢,死刑的死刑。而且你贪财,去拼命地赚钱,也伤你的身体,赚到了钱还要拼命地享受,把钱用出去,这也伤身体呀。现在日本科学家已经敲响警钟了,城市里的夜生活实在太危险,形成了许多老年痴呆症。何况为了发财去走歪道,都是在造业啊。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贪,出家不能爱

  色,不一定是女色,也包括一切美好的事物。看见漂亮的东西就爱,这就是贪色。我从前在社会上讲课,有时候讲风趣话:“你们这些女学生,我有一天要到你们家里来家访。检查你有多少双皮鞋。”(众笑)看见好的就买,不是贪色是什么?对出家人来说,更加严格,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能爱,只能供佛。看见一朵花,你爱了,心也不清净。尤其是男女的爱是生死的根源,一堕爱河,你法身慧命就完了,因为爱河里是靠迷惑产生快乐的。

  心一境性 (5)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不要贪名,

  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提要:

  ·不要贪名,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嘴里吃素,心里吃荤,也叫贪吃

  ·睡是大无明,不要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过来

  ·修行不能贪著声音的美妙

  不要贪名,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

  名。不要贪名,自己的名字要留在苦难人的心里,不要宣扬。我们反对的是贪名。如果你不贪名,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大慈大悲十方普闻,那可不坏啊。贪名就是踩在人家背上,把人家打下来自己上去。有些人肯布施,就是名放不下。有句话:空名惑道人,名是空的,但是偏偏迷惑了修道的人。

  嘴里吃素,心里吃荤,也叫贪吃

  食,有一次我在一个寺院吃饭,端出来一盆大鱼,我倒紧张了,不敢吃。他们说:“老师,这是素的。”怎么这么像呢?(众笑)而且吃起来可真有鱼的味道。吃素的人还讲究素鸡素鸭素鱼素狮子头,这也叫贪。

  睡是大无明,不要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过来

  睡,不要贪睡。不过要分别而说,如果你是失眠的,今天能睡得着睡得长,我说你好,因为你在治病嘛。如果你是正常人,贪睡,你将来会变成非洲的蟒蛇,因为习气相应。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过来,坦克车从它身上开过去它都不知道。(众笑)贪睡的人早上上殿起不来,纠察打板一直打到寮房门口,里边还慢吞吞,“知道了——”。过一会还不起来,又去打,“我还没睡醒呢。”睡是大无明,你贪睡还能了脱生死吗?

  修行不能贪著声音的美妙

  声,不能贪声音的美妙,诵经不要贪声音的好听。念是心里念,诵是出声音,好像背书那样。原来佛教没有敲敲打打学唱念,有位法师到居士林讲法,他就不唱的,开经偈他就平平地唸。能海上师常说:你们唸经不要唸得太好听了。“不入色声香味触”,追求好听的声音,那是贪五欲。

  《金刚经》里也叫大家不要执着声音。“若人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现在特别以声求,声音念得越响越好。你追求声音美妙,反而会弄得人家听不懂,这起什么作用呢?我只是讲道理,你们随众也可以,随众嘛总使大家欢喜一点。可是道理要懂,修行人不能够追求声音的美妙。

  心一境性 (6)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5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提要:

  ·不要贪闻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不要贪衣服的舒适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细滑高贵

  ·男女相触,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即使自愿,也不清净

  ·众生对色声香味触易起贪爱,所以说“彼能生贪,故名为欲”

  ·十恶业不能作,要离欲恶不善法,才能进入初禅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跑”

  不要贪闻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香,闻檀香可以醒脑,那是药物作用,其他香都不要闻,尤其是比丘,乃至于居士受八戒那一天,不能用一切香味。我们从前受八戒的时候,香肥皂都不用,牙膏有香味也不用,宁愿沾点盐刷刷。现在佛门有的人也喜欢用香味的东西,说这是洗头的,这是洗脸的,这是洗澡的,(众笑)也太高级了。

  不要贪衣服的舒适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细滑高贵

  味,就是食,刚才说过了。

  触是什么?普通的说就是衣服。不要贪衣服的舒适美好,出家人更不能穿白衣。

  大殿里的释迦佛,袈裟很大,右边一半要折起来,往左肩一搭。中国汉僧的袈裟要用钩子勾住,可能因为料子太光滑,不勾住难免要滑下来,颜色有的也太鲜丽。

  男女相触,实际上是对人的不尊重,

  即使自愿,也不清净

  贪男女就是贪触觉,社会上的男女握手是礼节,出家人就不可以。在家居士可以男婚女嫁,但不要贪爱太厉害。

  现在人样样都贪,特别贪两种,贪吃和贪男女。其实贪著男女相触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男女在礼节上的握手是可以的,可是有个男的跟女的握了手,还在她手背上揉揉,当然女的就不高兴了。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姑娘,就去拥抱说:“我爱你”,她一个耳光打过来。(众笑)抓你到派出所,派出所说你污辱女性。“那么夫妻怎么可以拥抱呢?”这是双方愿意的。愿意就没话说了,但也不清净,有些自愿的事情真正说起来也是不可以,好比男的打女的耳光,这不应该啊。结果女的说:我愿意的,就没人说话了,实质上是不可以打的。

  众生对色声香味触易起贪爱,

  所以说“彼能生贪,故名为欲”

  色声香味触,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对之境。眼睛对的境就是色,耳朵对的境是声,鼻子对的境是香味,舌头对的境是味,身子对的境就是触。五根碰到五种外境就容易起贪着,贪什么?贪舒服。“彼能生贪,故名为欲”,贪就是贪这五种欲。

  十恶业不能作,要离欲恶不善法,才能进入初禅

  “恶不善法”就是以身口意的恶行总括一切。分开来: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意,贪、瞋、痴。修禅定想达到一心不乱,想达到入定,这些你都要离开,这叫离欲、恶、不善法,这样你才能进入初禅。所有这些都要修起来的。

  从初禅起进入二禅,从二禅起进入三禅,从三禅起进入四禅,这是有步骤的。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勿得忙乱,一人竞跑”

  初禅有五个支分,也就是有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觉,觉悟的觉;第二个步骤,观,要修观;第三个步骤喜;第四个步骤乐,就是快乐的乐;第五个境界就叫一心。你要一步一步进入第五个境界,你才能得到心一境性。能海上师说:“要当次第因缘”,应该按照这个步骤的因缘去修,“悟入一心”,到最后你才能够悟入一心。“勿得忙乱”,千万不要慌忙,乱搞。“一人竞跑”,如果你不按照次序,专门抓心一境性,就等于五个人中间只有一个人在拼命地往前跑。心一境性就是得初禅的标准,必须按步骤走,否则都是空想。今天讲到这里。(回向)(详细请看能海上师编著的《戒定慧基本三学》中《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学记》)

  心一境性 (7)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提要:

  ·短时间里讲法,只能长话短说,深入浅出

  ·所谓“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里

  ·法身以法为身,有人叫你不要学法,就是叫你别成佛

  ·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修行要讲步骤,不能好高骛远,越急越乱,全成空忙,最后导致佛法衰落

  短时间里讲法,只能长话短说,深入浅出

  今天我们继续讲心一境性。由于上海来小住的居士时间比较紧,我们只能长话短说,你们要看详细的理论,可以看《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里舍利弗讲的禅定品。禅定品内容非常好,可是一般人看不大懂,所以还得细细地给你们讲一讲。我争取在你们留在这儿的三天里讲完。讲法不能太枯燥,因为理论本身就很枯燥,只好深入浅出地讲。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得多讲一点比喻、故事、幽默的话来开导开导,这样听起来不吃力,也能把死板板的东西讲得活起来。

  所谓“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里

  昨天讲到初禅五支。首先要得初禅,再由初禅进入二禅,乃至于四禅。所谓四禅八定,其实四禅就在八定里,前面四个禅,再加上后面四空定,加起来是八,所以叫四禅八定。千万不能认为四加八一共十二,那就错了。现在由于大家不懂佛法,某些流行的话都搞错了。比如三大阿僧祇劫,一般理解这是一个数字,其实阿僧祇是印度的一句土话,就是这个数字大得数不清。有许多话是比喻不是实指,好比我听宁波老太太说话,她对这个小孩说假话挺不满意,就说宁波土话:这个小孩“乱话三千”。乱话,就是谎言,三千,就是讲了三千句,其实哪有三千句?这是形容呀。千万不要当成一个确切的数字。所以不懂法容易搞错。

  法身是以法为身,有人叫你不要学法,就是叫你别成佛

  再举个例子,大家知道法身,说会说,懂不懂,结果成了乱说,这就是愚者相。一般理解身就是身体,所以法身也有个身体,还有一个头二只胳膀……,哪有这回事?法身无相,没有形相的啦。这个身是个比喻,不打比喻众生不好懂。法身是以法为身,法还有什么头啦胳膀啦?具体来说,可以分五种成分,所以叫“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因为戒定慧都是法,是以戒定慧为自己身体,还有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你没有法,就没有法身。佛有三个身体,第一个就是法身,所以有人叫你们不要学法,说越学多越糟糕,以不懂为好,这是叫你别成佛。

  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 云何成就初禅行?初禅五支~觉、观、喜、乐、一心

  能海上师说“要当次第因缘,悟入一心,勿得忙乱,一人竞跑。”(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8页)

  初禅也有五个支分,“觉,观,喜,乐,一心”。也就是五个成分,五个步骤,你完成了这五个步骤你就得初禅,而心一境性就在最后一步。所谓一心,能海上师说:“要当次第因缘”,要按步骤学修,以此作为你将来成就的因缘。学法一定要有步骤,办学也必须有步骤要有系统,比如一年级进入两年级,然后才能进入三年级。佛教本来就是这样的,佛讲法就是先讲人天乘出离乘,后讲菩萨乘。有步骤的呀。这些佛在涅槃前都讲了,乃至讲到佛乘。结果佛教传到中国,中国佛门里某些人自由散漫,自搞一套,随心所欲地改变,我执法执又很厉害,他们一面学佛一面发挥自己的习气,讲的人学的人都不按照步骤。我初进佛门时也不懂,总以为这些前辈的作法肯定都好,后来才知道他们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修行要讲步骤,不能好高骛远,

  越急越乱,全成空忙,最后导致佛法衰落

  比如说居士林,一般都是请来的法师他喜欢讲什么就讲什么,讲的人都喜欢挑高的法讲,一讲就讲《金刚经》,《心经》。禅宗讲“见性成佛”,“自性就是佛”,初进佛门的人连“佛”怎么解说都搞不懂,还以为自己就是佛。净土宗里如今有人高得只要一句样样不要。假如你发心给他们讲讲戒定慧,“不要听,戒定慧是幼儿园”,他算是大学生,可是一看他还在拖鼻涕,都是狂妄自大。不按照佛的教导自搞一套,还特别喜欢高。好比外道气功师个个都是大气功师,傲慢到这样。你不肯进小学,哪能进中学?没有进中学,哪能进大学?一个小孩子刚刚六岁要到大学报名,行吗?思想境界一片混乱,所以才导致今天佛法衰落,修行没希望。现在我们大力在纠正,可很吃力啊,人家不要听你的,你有啥办法?说没办法还是有办法,眼看着你们不是来听了?所以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咱们在湖北时唱《佛教靠我》,是靠你们,所以学修要按照步骤,先要有觉有观,得喜得乐,然后才能进入一心,不要太忙乱,否则欲速则不达,越急越乱,结果全是空忙。

  心一境性 (8)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要达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觉”修好

  提要:

  ·五个步骤,只有一个冲在前面,等于抓住了一个法,扫掉了其他法

  ·以前法师讲“扫”是指扫掉对法的执着,现在人连法都扫掉了,菩萨也被扫光了

  ·如今有人把观世音菩萨说成是“杂”菩萨了

  ·要达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觉”修好

  五个步骤,只有一个冲在前面,

  等于抓住了一个法,扫掉了其他法

  如果你不按步骤,五个中间只抓一条,比如你们希望我讲心一境性,那是好事啊,因为你来求法,你来求懂,至少不是唸经不求懂的人。但是我讲心一境性,必须告诉你要按照这五个步骤修,如果我不按步骤光是跟你讲心一境性,就好比五个步骤只有一个步骤冲在前面,那是不恰当的,那就等于只抓住了一个法,其他法全都被你扫掉了。

  以前法师讲“扫”是指扫掉对法的执着,

  现在人连法都扫掉了,菩萨也被扫光了

  说起“扫”,现在的扫跟我年轻时候听到的扫完全不同了,全变掉了。我年轻时在佛教青年会听老法师讲《金刚经》,他把《金刚经》总括为一句话:《金刚经》就是一面讲一面扫,讲到后来全部扫光。这个扫是指当你得到了法了以后,要去掉对法的执着心,这位老法师讲得没错啊。可是现在那些愚蠢颠倒的人,甚至被某些人称为善知识大法师,他也在扫,人家还没有学到法,他就把所有法所有菩萨全扫光。

  大概在十几年前,我在南京居士家里,这个居士接到一封信,是一张油印品,他看了挺不高兴,拿给我看,原来是一张某某人的语录,我从头看到底,全部错。

  其中有一段说,“有些人,亲人死亡了就给他唸《地藏经》帮他消除业障。那又何必呢?难道你唸阿弥陀佛就不能消业障?难道你不唸《地藏经》,地藏菩萨会生你的气吗?”这么一说大家都不唸《地藏经》了,地藏菩萨也被他扫地出门了。

  如今有人把观世音菩萨说成是“杂”菩萨了

  后来福鼎居士林请我去讲法,我想大家都是修净土法门的,我应该对机说法,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我就讲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罗尼的发愿文。一开始副林长上来讲话,福鼎话我听不懂,等她讲完了,我就问,“你刚才讲话,我只听懂‘杂修’两个字,你是不是跟大家说:唸观世音菩萨、听观世音菩萨法不叫杂修?”她说“是的是的。”连唸观世音菩萨、听观世音菩萨法,都被某些人称为杂修,那么观世音菩萨成了杂菩萨了,(众笑)观世音菩萨也给他扫光了。 云何觉?重觉,究竟觉,诸所忆念,法明来至思惟心,是名觉。

  ~能海上师说:“重觉者,于法再再简择;究竟觉者,於法了解;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尔时明慧来至思维心,得解了於法,名曰觉悟。”(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8页)

  要达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觉”修好

  所以扫只能扫掉对法的执着心,而不能把法扫掉,把法扫掉你永远是愚痴众生。所以我们讲心一境性必须要按步骤讲。第一个步骤是觉,要把觉修好。觉悟觉悟,觉在前面,悟在后面,你没有觉哪有悟?好比教证二法,也是教在前面,证在后面,你佛法都不懂,证什么呀?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还不是盲修瞎练?

  心一境性 (9)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不懂法、误解法、谤法,都是迷不是觉

  提要:

  ·不去掉愚不去掉迷,一切颠倒是不可能觉的

  ·讲觉要根据法来讲,要从佛法中达到觉

  ·写书的人在谤法,谤了法还有什么觉

  ·不懂佛法、误解佛法,都是迷不是觉

  ·正与邪、是与非,要依佛讲的法去鉴别选择

  不去掉愚不去掉迷,一切颠倒是不可能觉的

  再比如显密二教,也是要先显后密,不修显这个密就不成立。你随便拿一本经书来看,总是先显后密,比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全是显教。最后“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密教。如果密教放在前面呢?开头就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然后才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岂不颠倒了。(众笑)引路人引错了路,后面跟的人全跟着错,所以末法时期众生想证果成道极其希有,这全是人搞出来的错呀。所以首先要有觉,方才能悟。觉跟愚,觉跟迷是相反的,如果人不转变自己的愚不去掉自己的迷,那是不可能有觉的。好比天上的乌云不飘掉,不可能出晴天。

  讲觉要根据法来讲,要从佛法中达到觉

  讲觉还要根据法来讲,脱离了法你说觉,这是你自说自话的觉。世间法上也有觉悟,那是世间法的觉,我们今天讲佛法,应该依照佛法来讲觉。过去上海佛教青年会有本刊物叫《觉讯》,里边弘扬的佛法,确实使人能觉悟,所以我常讲我今天能进佛门信佛乃至弘法,跟当年上海佛教青年会的功德是分不开的。

  写书的人在谤法,谤了法还有什么觉

  有一本流传很广的书,书名也有一个觉字,书里却在谤法,谤了法还有什么觉?而偏偏无知的人极力在印啊送啊,差不多每个居士家里都有,我也有好几本。在南京的时候,有个居士跟我说:“老师啊,我家里地方小,这种书我实在多,咋办呢?我送到你那儿来吧。”我说“我不要,我家里也没有仓库。”麻烦不麻烦?

  书里是一问一答,可能是自问自答,(众笑)问:“佛教可不可以给不信佛的人讲?”回答:“佛教光明正大,什么都可以讲。”那你可以反问他:比丘戒能公开吗?密教能公开吗?这岂不谤释迦佛不光明正大,竟然还有一部分规定不能公开,那不是谤佛谤法吗?就因为一般人佛法懂得太少,所以听不出来的。后面又说:“不像别的教派,有什么真言密咒,不传教外的人。”真言密咒就是显密二教的密教,他谤成别的教,那就等于谤修真言密教的是异教徒。佛一再教导我们不要轻信名望高的人说的话,现在人写的书很多啊,名望都很高,我一翻就看出错误来,所以我只能叹口气,“现在的错误往往都发生在名望高的人那里”。

  不懂佛法、误解佛法,都是迷不是觉

  “重觉者,于法再再简择”,你真正要得到觉,那是要讲原则的,你不能把原则作交易。“于法”,这个法就是佛法,你不懂佛法,只能说你是迷,而不能说你是觉。懂佛法的信佛才叫正信,不懂佛法信佛叫迷信。没有法什么也没有,如果不是当年释迦菩萨来娑婆世界成佛,说了四十九年法,我们今天还不是愚痴众生,还不是什么也没有?

  正与邪、是与非,要依佛讲的法去鉴别选择

  听了法以后你要一再一再地去鉴别选择,这就是闻思修的思,必须通过你的思惟去了解去悟,现在的话就叫:正确对待。如果理解错了,你必须纠正,如果你还没有想通,再好好去想想,这就叫再再思惟。你听人讲法,看人写的书,要特别小心,要有鉴别能力,他讲得对不对,要根据三法印。你这样去思惟去简择才能觉悟。善知识也要根据原则来简择。通常讲能够以正法来引导你的就可以称为善知识,不过你真正要去依止他,想要将来得到成就的话,你必须要有所简择。选择师有十个标准,就是看他有没有这十种功德。哪能什么功德也没有就拜他为师?

  现在连假和尚都自称僧宝,也收徒弟了,乱成这个样子还不许你说话,你要说话管一管,就说你背罪过。把善知识的嘴巴都封起来,让假的钻空子,这种作法非常恶劣。

  心一境性 (10)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见不到纯粹的佛教面目,

  想证果成道就困难了

  提要:

  ·儒教、道教、佛教是三家,不是一家

  ·见不到纯粹的佛教面目,想证果成道就困难了

  ·有人不许别人说话,自己却在诽谤人。正邪、香臭、是非分清楚,这才叫觉

  ·没有分别慧,哪来无分别慧,平等对待,不是叫你变成糊涂虫

  ·没有文字般若,就什么都没有,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

  ·于法不了解,《心经》说成“多心经”

  儒教、道教、佛教是三家,不是一家

  佛教传到中国,一开始就失去了他的纯粹性。有本书,都是中国古代名僧写的诗,写书的人就分析这些诗的思想境界,说某两句是儒教思想,某两句是道教思想。从前我经常听到傅大士这个名字,因为我姓傅,有人抬高我,也称我傅大士,我以为傅大士了不起,后来在这本书上看到傅大士,原来,连傅大士也在喊: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而我却说是三家。

  见不到纯粹的佛教面目,想证果成道就困难了

  我这个名字“傅味琴”是我义父取的,他是书香门第,所以取我的名字也是充满诗意。(众笑)后来我信佛了,他非常赞叹,“你今天能学佛,我几个儿子比不上你,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回答:“是三家。”他马上脸色一变,火起来了,“你叫不是我亲生儿子,如果是我亲生儿子,我一个耳光打过来。”可见学儒教的人修养也不太好。(众笑)儒教佛教道教混杂,就见不到纯粹的佛教面目了,再要想证果证道就困难了,因为混淆了嘛。

  有人不许别人说话,自己却在诽谤人。

  正邪、香臭、是非分清楚,这才叫觉

  长期以来佛门里总有这么一种风气,是非好坏香臭不分,从来不鉴别的,这跟儒教的隐恶扬善分不开的。有些人隐恶扬善都做不到,不许人家说话,自己却尽是诽谤人家。还有些人不敢说人家有什么错,全说人家好话,到我这儿来就要生我气,因为我批评太多了,他听不进去。还因为他受影响太深,成了一个是非香臭正邪不分,大家都好,一团和气的老好人。佛教是辩证法,凡事要一分为二,正邪香臭是非好坏分分清楚,这才叫觉,但是根本原则你要依据佛法的原则来分别。

  没有分别慧,哪来无分别慧,

  平等对待,不是叫你变成糊涂虫

  现在是连法都听不到了,我年轻时往往还能听到法,可一听法就是“进入无分别慧”。后来我才懂,没有有分别慧,哪来无分别慧?你必须把事情分别清楚,然后你再去掉法执,平等对待一切。平等对待不是叫你变成糊涂虫,而是以平等心去度众生,以平等心去指出众生的对错,也就是说要挽救一个犯错误的人,而不能去打击贬低他。

  没有文字般若,就什么都没有,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

  还有人说我讲的是文字般若,好像很低级似的,能海上师说过:“没有文字般若什么也没有。”还有人说:“你们是渐悟,我是顿悟。”要知道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顿悟不过是快速度的渐悟。一开始就想开悟,你能开悟得了吗?没有觉哪来悟?中国佛门的这种不按步骤喜欢跳的风气,厉害得很,结果很多连二楼都跳不上去,摔成了一拐一拐的。

  于法不了解,《心经》说成“多心经”

  “究竟觉者,于法了解”,再一步你要得到究竟的觉,你必须要对法通过闻思修有确确实实的理解。你先是不明白,通过学法,你再反复地想,最后想通了,这就是修。所以能海上师说:再再思惟曰修。听了法以后把宇宙人生所有的疑问想想通,用功就得这么用功的。可是中国佛门向来认为敲木鱼、唸经、拨念珠、吃素就是修,都离开了法。唸经却不懂经文,起什么作用?从前一个邻居跟我们说:“我从前也会唸经,我会唸《多心经》。”这就是只知唸经却不懂法。《多心经》唸了不要变多心病啊?《心经》叫你从多心变一心,一心变无,怎能越唸越多心?邻居无知倒也罢了,有一次我到一座寺院去,看见一副油漆的对联,大吃一惊,也有“多心经”这三个字。这是佛门的悲哀,都是因为排斥法、贬低法、不要法造成的,罪过无量啊!

  心一境性 (11)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闻思正法,忆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提要:

  ·闻思正法,忆念正法,才是正修行;佛门是高等学府,不是香火庙

  ·“觉”来自于佛法的通达,可不能把丑恶看成美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诵经要随文入观,修观也离不开法义

  ·佛都要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

  闻思正法,忆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佛门是高等学府,不是香火庙

  “凡诸闻思正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开头修什么?就是闻跟思,闻思合起来就叫修。一开始就要听法,你在学校里注册完了,一开学你就要去上课,哪有今天佛门这种怪现象,受了皈依,自称是佛弟子,却不学法。佛门可不是香火庙,而是佛弟子学法的高等学府。现在竟然整天香烟缭绕,老师也不讲课,学生也不听课,那不就完蛋了?你们可别生我气,你们都是来听课的,我批评不听课,就等于在表扬你们。有的人受表扬了还生气,因为他以前也是不听课的。过去就过去了,算了。(众笑)

  “觉”来自于佛法的通达,可不能把丑恶看成美

  讲个故事,一条河不太深,有个妇女胆小,不敢过去,老和尚就把妇女抱过河去,然后放下来。小和尚说话了,“出家人怎么抱女人?”老和尚说:“我已经放下了,你还放不下?”(众笑)你别看老和尚抱女人,对他来说抱的是一个枯树,因为他有觉悟啊。

  又想起一个小故事,(众笑)有一年在一个学生家过春节,她女儿很天真烂漫,硬是要拖我到客厅里去休息,还指着电视里节目问我:“老师,你知道她们在干啥?”“我不知道。”(众笑)“这是在选美。”我是看不出什么美来,还个个露出肚皮,肚皮也不过是皮包粪桶呀。我就说:“我看一个也不美。这个人有点扒牙,那个人头发像油条。”(众笑)她说:“比较起来总有一个美的。”我说:“如果我看出美,我还能修行吗?”她吓了一跳,不敢开口了。这就是觉,这种觉必须要来自佛法,必须对佛法要通达,所以首先要通过闻法,然后通过思惟。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

  诵经要随文入观,修观也离不开法义

  “凡诸闻思诸法,正修行时,忆念此法”,你听到的法,你思惟的法,你能正确地辨清并领悟其中的法义,正修行的时候,你能忆念此法。我们修行人对于法要念念不忘,要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是心里念的,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现在心在忆念就叫“念”,口唸叫“诵”,经书里的“念佛”都是指的心里念。归依佛,我们归依的是释迦佛,经书里的念佛也都是念释迦佛。念法,学到了法,经常要在脑子里转,要念念不忘。僧是以清净为体,念僧就是念修行人的清净,排除贪瞋痴的妄念。这个觉也要念念不忘,这就叫念佛念法念僧。无论你修什么行,离开了法都不叫修行。咱们诵经,开头不熟,你先学起来,等到学完了进入正修了,那你必须要提高自己水平,进入随文入观,随着经书的上的文句思维其中的法义,根据法义去做观想,这是真正的修。咱们修的禅定,也都不离开法义,如观明月,法义是修悲心。

  佛都要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

  再举个例子,你们唸阿弥陀佛,这很好,阿弥陀佛是佛,你应该要恭敬。释迦佛也是佛,药师佛也是佛,我们都要恭敬。现在每逢释迦佛圣诞,我们这儿一律唸释迦佛名号,阿弥陀佛圣诞都唸阿弥陀佛名号,药师佛圣诞都唸药师佛名号,从前上海佛教青年会就是这样。

  可是现在被人改了,释迦佛圣诞他也唸阿弥陀佛,药师佛圣诞也唸阿弥陀佛。说句笑话,假如释迦佛的圣诞,释迦佛却找不到有一个纪念释迦佛的地方。好比爸爸生日,他把生日蛋糕送到妈妈那里去,或者插错了标签,“妈妈,祝你生日愉快”,这岂不搞乱了?佛都要平等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贬低十方佛,这个罪过可担当不起啊!

  心一境性 (12)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明慧来至思维心,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

  提要:

  ·唸佛号要唸全名,“南无”是恭敬,不唸“南无”必须合掌

  ·“明慧来至思维心”,思维要根据法义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要修止修观,止住妄念就是定,修止不修观,容易进入无想定

  唸佛号要唸全名,

  “南无”是恭敬,不唸“南无”必须合掌

  唸佛名号要唸全名,例如唸“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是恭敬,“本师”就是我们根本的师父,“释迦”是他的姓,“佛”是称号。同样也要恭敬阿弥陀佛,希望你们要唸“南无阿弥陀佛”。有人主张把“南无”去掉,那等于把恭敬去掉了,结果成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直接把阿弥陀佛叫来叫去。(众笑)如果你唸“阿弥陀佛”时两手合掌,这就很好,因为合掌也表示恭敬。所以不能离开法。你对法不恭敬,你对佛慢慢也会不恭敬。

  五四年我上五台山,广济茅篷一个出家人来迎接我们,一合掌:“弥陀佛”,六个字成了三个字。后来能海上师讲经时说:要唸“南无阿弥陀佛”,唸“弥陀佛”是末法相,名字都不全了。

  近十年前,据说有些人只唸两个字,“阿——陀,阿——陀”,粗听起来像“阿——婆,阿——婆”。(众笑)佛说:“不要去相信名望高的人。”对名望高的人来说,我的话也要根据佛经对照对照,看说对了还是说错了?盲目崇拜就是迷。

  “明慧来至思维心”,思维要根据法义

  “而时明慧来至思维心”,如果你能够这样做,能够了解法义,念念不忘,随时随刻以法为准则,那么你这个能够一切都明白的智慧也就是觉,就会来到你的心里。你这个心就叫思维心,因为你是根据法义在思维嘛。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得解了于法,名曰觉悟”,解,了解;了,明了。对于法你能够理解明了,这才叫觉悟。说一件要紧的事,正念跟妄念是不同的。我年轻时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佛教青年会的一个姑娘,我说:“现在某某法师在法藏寺讲经,讲得很好,怎么没看见你去听啊?”她说:“我是唸佛的。”我觉得奇怪,就说:“修唸佛也应该听听法呀。”她回答我,“听了法念佛念不好了。回去脑子里全是法师讲的法语,唸起佛来尽打妄想。”可能那个时期这种观点已经很流行了吧?愚到连正念妄念都分不清楚。法上的念是正念,正是需要以正念去排除妄念。像她这种思想就不能叫觉。

  要修止修观,止住妄念就是定,

  修止不修观,容易进入无想定

  底下讲观。观是观察,可是佛教里修观,非但眼睛要看清楚,还要心里去观察。眼睛能观,心也能观,眼睛看太阳能看得见,心里观太阳,太阳也会现出来。

  我们常讲止观,止是止住妄念。念佛号就是起以一念止万念的作用,以一个念头去止住千千万万的念头。你只要抓住这一个念头,不让它跑掉,其他的念就出不来。这也是修止的办法,也就是摄心止住妄念的办法。凭止住妄念能不能入定?没有妄念就是定,可这个是世间定。外道都修止,什么也不想,所以脑子空空洞洞,将来入无想定。无想定福报很大,生到无想天。无想天寿命特别长,可也等于寿命特别短,因为他没有思想,什么都不知道。等到福报享完,一般都掉到三恶道。如果还有点福气掉在人间,就是白痴,因为他什么脑筋也不动,养成习惯了。所以净土法门必须修全三本功课:《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还是要你修观,止观双全入的定,才是真正佛教的定。

  心一境性 (13)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不得定要修安般,佛弟子要修观,

  往生也是在观中成就的

  提要:

  ·比丘不得定,佛叫修安般

  ·佛叫我们要舍掉对法的执着,不能舍掉法,更不可执着非法

  ·执愚的人容易傲慢,听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起欢喜心

  ·佛弟子要观苦、观集、观灭、观道,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往生也是在观中成就的,还得好好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境

  比丘不得定,佛叫修安般

  当年阿难问佛陀:“世尊,比丘不得定,该怎么办?”佛就告诉他修安般。安般是印度话,后来唐朝翻译成数息,就是修观息或者数息。佛教导弟子坐也安般,行也安般,出门也安般,进门也安般,就是叫你每时每刻都修安般。所以规定比丘走路要慢,一方面为了威仪好,心能安定,举止能稳重,一方面为了修安般。比丘走路要观自己的呼吸或者数息。五停心观就讲一个观字,散乱众生修数息观,也就是妄想纷飞的人要修数息观。数息观既止妄念又修观,要观自己有没有数错。佛教修行离不开止观,你不止住妄念排除干扰,观是修不好的。你不修观,不开智慧,永远流转生死。

  佛叫我们要舍掉对法的执着,

  不能舍掉法,更不可执着非法

  觉从哪里来?是非、正邪、好坏要分清楚,这就叫觉。你执着于过去学到的法,佛叫你放下,你还不肯舍,这就叫法执。《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不是叫你舍掉法,舍掉了法,你怎么修行啊?是舍掉法执。可是今天没法的人也在执着,他在执着非法。

  执愚的人容易傲慢,

  听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不起欢喜心

  从前我们在福鼎时,有一天来了一个比丘尼,她是特地来听我讲法的,开始听得挺高兴,后来听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她就非常不高兴,马上要走。同学问她到底为了什么,她回答:“老师说,要学智慧不要学愚。我就是要学愚,我要一辈子做个愚人,学愚要学到底,所以我不喜欢听。”她还拿出一本人写的书,指给别人看,“这儿不是写着愚的人容易往生?”好像求往生就要一辈子学愚,难道阿弥陀佛只收愚人,学了智慧就往生不了?那么佛也成了愚佛了。愚了还如此执着,如此傲慢!

  佛弟子要观苦、观集、观灭、观道,

  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什么叫观?根据法义好好去观察思维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观。佛说苦谛,就是要你好好去观察人世间的苦。苦的来源是烦恼的聚集,你应该好好去观察自己有什么烦恼,要把烦恼弄得清清楚楚。哪有不通过观就出智慧的?佛法要观,世间法也要观,《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哪有一本经叫你不修观的?《心经》“观自在菩萨”,第一个字就是观,因为这位菩萨修观成就了,所以能得自在。

  往生也是在观中成就的,

  还得好好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十六观境

  往生极乐世界是怎么往生的?你先要好好学法,有了觉悟再从法义上去观,是从观中成就的,千万不要像某些人那样没有觉也没有观。十几年前有个唸佛的居士给我来了封信:“杨居士往生了,你给他唸经超度超度。”我就糊涂了,往生了还要我超度啊?是不是把他从极乐世界再超度到娑婆世界来?(众笑)很想打一个电话去问问,到底往生了没有?如果往生了你怎么叫我超度呢?你叫我超度他,你怎么知道他没有往生呢?没有往生说往生,往生了说没往生,都是大妄语。我想这个电话还是别打了,因为你问他,他只会说“我也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怎么这么说呢?“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这叫觉吗?

  现在佛门里,人一死就说往生了,又赶快到庙里去超度,这不是打自己耳光吗?有些唸佛的人连怎么往生都搞不清楚,方向也不清楚,道理路线也不清楚,这种人到了极乐世界可能也找不到他的莲花,因为莲花上没有门号。无论修什么法门不能离开一个觉,更不能离开一个观,所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叫我们修十六观境。

  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寺院去,看到大殿里很多人排着队在边跑边唸佛,一个男的领头,后面跟着老太太,一面跑一面嘻嘻哈哈地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的老太太实在跑不动了,只好站在旁边,问他们在干什么?说是“跑西方”。(众笑)还说谁跑得快谁先到。西方是你两条腿跑得去的啊?(众笑)这种现象竟然出现在佛门,真令人伤心。你真要往生西方,别去练两条腿,还是好好修十六观境。

  心一境性 (14)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6

  恶种子不转变,产生不了正知,永远在迷茫中

  提要:

  ·观,是观察错误、纠正错误,恶种子不转变,正知不可能产生,没有正知永远在迷茫中

  ·不度众生不能称大乘,所以要“众生无边誓愿度”

  ·因为“关门”所以才造成“佛法难闻”

  ·正法像法时期都有白衣说法,末法时期更需要白衣说法

  ·释迦佛也穿裙子,如今有人竟然不准居士穿着裙子拜佛

  ·什么叫“关起门来修”?关门是关五欲的门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所以要“烦恼无尽誓愿断”

  ·没得法就成了苦恼人,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没有成佛的心,十方如来都不喜欢,所以要“佛道无上誓愿成”

  观,是观察错误、纠正错误,

  恶种子不转变,正知不可能产生,没有正知永远在迷茫中

  “观,转变恶识种子而生正知”,观的作用就是观察错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众生心里边的种子无其数,大都是恶种子。心里充满了这种愚痴颠倒,贪瞋痴泛滥的种子。过去的恶种子已经多得不得了,还没有消除掉,又加进去了许许多多新的恶种子,从来不去检查自己是不是错了?恶种子不转变,正知是不可能产生的。智慧能使我们觉悟,没有正知当然你永远不会觉悟,永远在迷茫里。

  不度众生不能称大乘,所以要“众生无边誓愿度”

  比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没有一颗度众生的心不能叫大乘。既然称为大乘法门,你就不能关起门来修。当然闭关是可以的,那是为了提高自己,可是必须出关,而不能长期关起门来修,把众生关在门外,哪个关在里面?我。那叫大乘吗?

  因为“关门”所以才造成“佛法难闻”

  现在关门主义多得不得了。有个居士在佛学院门口,跟出家人请求,“能不能让我也进去听听啊?”这个出家人说了一句话:“佛法难闻喔。”接着把门一关。(众笑)因为你关门所以造成了众生佛法难闻呀。

  正法像法时期都有白衣说法,

  末法时期更需要白衣说法

  还有一种关门主义,有人竟然说:居士不能讲法。正法时期有居士说法,像法时期有居士说法,末法时期更需要居士说法,因为末法时期出家人很多不大懂佛法,真正能讲经说法的人也不大出来,因为邪的势力太厉害,许多都明哲保身了,这个时候更需要懂法的居士出来说法。结果有人来一个关门主义,“我是出家人,白衣说法我不听。”宁肯不听法。

  释迦佛也穿裙子,

  如今有人竟然不准居士穿着裙子拜佛

  还有一种情况,从前我的女儿陪同学想到寺院里去拜拜佛,结果里边的老太太不让她们进去。“你们这些小姑娘,罪过罪过,穿了裙子能拜佛吗?”只好退出来。后来她跟我说,“你这次到清定上师那里去,再给我问问。”清定上师一听眼睛瞪得大大的:“什么话?释迦佛也穿裙子的!”现在佛门全被这些不懂佛法的人搞乱了。这些情况,到底是觉还是迷?

  什么叫“关起门来修”?关门是关五欲的门

  什么叫关起门来修?隆莲法师是怎么解说的?那一年我跟隆莲法师说:“我每天早晨醒来很难受,我自己修行没修好,我想了生死。”因为很多年前就有人批评我:“你真糊涂啊,整天忙弘法,不想了生死。”再加上我年纪越来越大,这个念头就冒出来了。隆莲法师听了脸上就不好看:“怎么?你不讲课了?你今年多大了?”我还故意说得很重:“我今年六十三了。”(众笑)隆莲法师跟我说:“我快八十四岁了还在讲法。”这一说,我就没话了。“你即使到深山老林里去修,也最多证个阿罗汉果。”意思是说你退了菩提心还想成佛吗?其实我真的到深山老林里去修,可能连阿罗汉也证不到,仅仅跟狮子老虎做朋友。(众笑)我又说:“现在大家都说来不及了来不及了,要关起门来修。”她就问:“你知道,关什么门”?我想关门嘛就是关房门呗。她告诉我:“是关五欲的门。”所以亲近善知识很重要,善知识一句话就把你惊醒,因为她都是从法上说的。

  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所以要“烦恼无尽誓愿断”

  修行人第一个要关五欲的门,因为要离欲才能清净。所以第二句:“烦恼无尽誓愿断”,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修行人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断烦恼。说句笑话,你拨念珠用功这是好事情,但要知道念珠是工具,哪怕你把念珠的线都拨断了,这叫线断了,不叫烦恼断了。拨念珠不断烦恼,仍然没用。

  没得法就成了苦恼人,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断烦恼必须要有法,而现在出现一个怪现象,有些人很苦恼,说:“我也想断烦恼,可是我没得法呀。”那么你告诉他,“你没得法就要求法,现在傅老师在讲法,你去听吧。”“咱们用不着!”怪了。没得法,断不了烦恼,还不想求法,难怪一辈子做苦恼人。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

  没有成佛的心,十方如来都不喜欢,

  所以要“佛道无上誓愿成”

  最后,“佛道无上誓愿成”。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一个智慧圆满、彻底觉悟的觉悟者,这就叫佛。如果你没有一颗成佛的心,十方如来都不欢喜你。讲这些话你们就明白了,要学法,用法的力量去修,修什么?就是断烦恼,转变自己恶识种子,然后你才能产生正生正知,将来逐渐逐渐圆满了,你就成佛了。今天讲到这儿。(回向)

  心一境性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法上起觉观,能生正知

  提要:

  ·法上起觉观,能生正知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无念的念实际上就是觉照

  ·听法有觉悟,是智慧的欢喜

  ·愚者易往生,净土难道是愚人国土

  法上起觉观,能生正知

  昨天我们把初禅五支里的觉和观都讲了,先是觉后是观,连起来就是觉观。没有觉你这个观常会搞错。观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境,通过心理想象的能力去思惟或重现。当然喽,如果你是没有目标的胡思乱想,那就危险了,甚至会出现幻觉。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按照规定的观境去观。通过这样的觉、观,就能产生智慧。我们讲的是佛法,从佛法中产生的智慧就叫正知,离开了佛法,那就邪了,或者叫不正,“正”上面加一个“不”,变了歪,说的话全是歪理。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你观修得好,就进入觉照,这完全是在觉的境界上,从这里产生的智慧,在般若智慧里就叫观照般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也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般若智慧就像一面镜子那样能够照出妖魔鬼怪。所以这个照是觉照。

  无念的念实际上就是觉照

  你们修念佛法门很好,法门没有什么不好的,既然是法门,就要懂得法,要懂得怎么样念佛才符合法的要求,否则都是空忙。上次讲到念佛要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最后面一个念,实际上就是觉照,念头一动不动,可是心里明明朗朗,这就叫一心不乱,也就是心不动。如果从片面来说,这是止住妄念的结果,从全面来说——我们佛教必须修全面,不能搞片面。搞片面,能海上师说:这是半边用功。半边有力量,半边没力量,走路是走不稳的,所以佛教的修行必须修止观。观要建立在止的基础上,不一定要妄念完全止住了,方才能修观,但止跟观不能脱离。

  喜~欢喜踊跃,是名喜。

  ~由修觉观,明理照惑,离世忧苦,或身诸根,一处多处起触,适情悦愉,踊跃生喜,是名喜。

  乐~内心达理,安忍之乐受,及意处思维,意触可意之乐受,故名乐。(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9页)

  听法有觉悟,是智慧的欢喜

  今天我们再讲喜,喜,大家都知道,就是欢欢喜喜,“欢喜踊跃是名喜”,小鸟心里欢喜了,它就跳跃,这是比喻。欢喜,人人自以为明白,实际上没有明白,有些人欢喜了却没得到好结果。我们听法有觉悟了,心里非常欢喜,这叫法喜充满,这是智慧的欢喜,觉悟的欢喜,可是搞迷信的人他也会欢欢喜喜。从前上海有个学生他家是搞花圃的,他的奶奶不大说话,可是经常到花圃里去走走,嘴里叽咕叽咕。她不是信佛的,这个学生告诉我,她天天高高兴兴的,这是她在唸经,至于唸什么经,谁都不知道。农村里常有地母娘娘经,高王经,血盆经,连一只猫打呼噜,人们说是它在唸“猫经”。(众笑)这都是迷信。迷信的人也有快乐,因为他有个精神寄托。凡是宗教都带有宗教迷信。当然每个宗教都有它的道德规范,对社会还是有利的。有人认为:信宗教的人有精神寄托,所以对老年人还是很好的。不管他寄托的东西,将来死了以后靠得住靠不住,只要他活着的时候高高兴兴就好,那么说到底还是迷信。

  愚者易往生,净土难道是愚人国土

  还有一种人,整天高高兴兴,还会唱几句,那是糊里糊涂的疯子。还有一种高兴,外国流行过愚人节,愚人节可以随你胡闹,人家也不生气,那一天大家以干愚事为高兴。自从有人在佛门里提倡学愚以来,那些学愚的人也挺高兴的,假如说愚人容易往生,那这个净土也变了愚人的国土了。

  心一境性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要先明理,再用觉观去照见烦恼

  提要:

  ·世人以满足享受虚荣为喜

  ·菩萨是广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阳,平等施与每个人温暧

  ·佛弟子应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给她改名“慧欣”

  ·先要明理,再用觉观去照空烦恼

  ·喜欢唸心经的人,说死了当钞票用;主张不学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世人以满足享受虚荣为喜

  还有各种各样的高兴,贪欲的人以吃喝玩乐为高兴,以虚荣心的满足为高兴,穿衣一定要买名牌。我的衬衣当年只花了五元钱,有人一件衬衣一千元,我也搞不懂这件衬衣有什么特点,是不是天热的时候特别凉快?里边装了一千只小风扇?(众笑)冬天的时候是不是能代替棉袄?

  从前的女孩子虽然喜欢美,但又不敢怎么打扮,一打扮就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就动脑筋翻一点小花样,光一个领子就有十几种,香焦领、小圆领、大圆领、翘角领,还有和尚领。(众笑)那时候女孩子穿的裙子都很长,一天我正走路,忽然看见前面这个女孩子裙子背后有一粒亮晶晶的东西,很吸引人啊。我就想去看看到底啥个玩意,(众笑)又不大好意思,后来才知道,是有机玻璃做的扣子,我就想:这啥意思啊?如果是给自己看,屁股上没眼睛,如果给别人看,我只好偷偷看,如果我光明正大看,她马上就骂我:你看什么看?自己又看不到,又不给别人看,到底啥意思?我才知道,她是给虚荣心看的。

  很多人花大价钱买一个虚荣,觉得无所谓,一双皮鞋标价三十元没人买,老板在后面再加一个零,第二天就卖掉了。所以现在有句话,不说假话不能办大事,假话骗谁啊?就是骗虚荣心的人。

  菩萨是广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阳,

  平等施与每个人温暧

  我们这儿讲的喜是佛弟子的喜,这是广大的喜,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喜必须广大。世俗上的喜,最多一个变两个,叫双喜,再加一个喜,那变了第三者参加了。所以世俗上人的喜跟菩萨的喜,完全两样,菩萨要使每个众生都欢喜,菩萨以一个人的喜布施给所有的众生,就像天上的太阳,平等地给每个人温暖。

  佛弟子应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给她改名“慧欣”

  我年轻时在上海,有个老居士,她的女儿也是信佛的,还有一个小孙女,她们一定要我给她取个名字,小女孩原名“卫星”,我说另外取个名字也不必了,我就把这个名字改成慧欣,智慧的慧,欣喜的欣,她们说:改得好改得好。现在这个“慧欣”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可能又放卫星放到天上去了,找不到了。(众笑)

  先要明理,再用觉观去照空烦恼

  “由修觉观”,首先从修觉观开始,“明理”,要明白佛法的道理,“照惑”,惑就是烦恼,众生都是受烦恼迷惑,所以先要明白佛法的道理,再用觉观去照见烦恼,修行就是这么修的。《心经》全称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所以《心经》里讲的全是般若智慧。“观自在菩萨”,这位菩萨非常自在,自在来自哪里?修观才能自在,只有修观,你对人世间才能看穿看透。“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行就是修行,般若有广般若深般若,广般若是用大量语言文字来阐明深般若的道理,深般若是亲证甚深空性。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在修深般若波罗蜜,达到成就了,就能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我们身体,色、受、想、行、识。体性皆空,一切都是假相。

  喜欢唸心经的人,说死了当钞票用;

  主张不学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从前,佛门里一般都喜欢唸《心经》,问他唸《心经》干什么用?“死了当钞票用”,真是罪过!怎么把经当钞票用?所以最危害的事情就是不懂佛法。叫大家不必多听经,不必懂佛法,这种罪过危害了多少人?迷信都是不懂佛法的人搞出来的,懂佛法的人哪会去搞迷信?

  心一境性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照空烦恼,就离世间忧苦了

  提要:

  ·以般若智慧照见一切法体性皆空

  ·照空烦恼,就离世忧苦了

  ·进入了喜的境界,诸根就能适情愉悦

  ·修行是生理心理的改变

  ·外道喜跳,肌肉跳久了也苦恼

  ·苦恼人见别人欢喜就说“不庄严”,这是因为苦恼人没有法所以得不到法喜

  ·得了人身不生欢喜,好比中了头奖还苦恼

  以般若智慧照见一切法体性皆空

  我年轻时候,连邮局门口代写书信的老先生,没有人来叫他写信时,他就唸《金刚经》,《心经》。有人《心经》一天唸两遍,三年唸下来仍是一懂不懂。问他,“你唸了那么多遍‘照见五蕴皆空’,你照了几次啊?”他傻掉了,“怎么个照法?”还以为用镜子照,所以不懂佛法才是真苦恼。那是觉照,用般若波罗密的智慧来照见一切法体性皆空。

  照空烦恼,就离世忧苦了

  一切法性空,烦恼也是法,也是性空。如果烦恼不是性空,众生不可能成佛。我们法流就是修一切法性空,你能够用般若智慧去觉照烦恼,把烦恼照空了,你当然欢喜了。人为什么不欢喜啊?因为被烦恼干扰,所以照空烦恼就“离世忧苦”了,就离开世间上的忧愁苦恼了,这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进入了喜的境界,诸根就能适情愉悦

  “或身诸根”,前面离忧苦是讲心,这里是讲身,身体中的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进入了喜的境界,你身上诸根,或者一处或者多处会产生喜触,也就是心理生理有一种感触,非常舒服,非常欢喜。“适情愉悦”,身上起这种快乐的感觉,你心里就更加愉悦,情绪非常的舒适、快乐。“踊跃生喜”,就像小麻雀一样,有一种欢跃的样子。这种情况“是名喜”,这就叫喜。

  修行是生理心理的改变

  所以修行是心理和生理的改变,你们要知道自己修行好不好,进步怎么样,要看看你的心理生理有没有改变,即使你获得了欢喜了,你还要明白这个欢喜属于哪一种,是不是从佛法的明理觉悟中产生的?

  外道喜跳,肌肉跳久了也苦恼

  再举个例子,外道气功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况:全身肌肉会跳,他们觉得跳得挺舒服,就很欢喜,他就认为自己修得好,就执着了。一执着跳得更厉害,也就更执着,到后来一直跳,停不了啦,就苦恼了,没办法只好跑到我这儿来问。我也不知道,我只好叫他去问自己的气功老师去。因为我不懂气功。所以喜的性质要弄清楚。我们这儿喜是从佛法的明理中产生的喜,这个喜不断增上,身心自会发生改变。

  苦恼人见别人欢喜就说“不庄严”,

  这是因为苦恼人没有法,所以得不到法喜

  常听人说,傅老师的学生一到外面,外面人就感觉到跟他们不一样。首先他们苦恼,我们总是欢欢喜喜,有人说我像小孩那样。全靠你们年轻人,昨天青年组开会一定要我参加,满屋笑声,那么我也跟着笑。假如给外面人听到了:“怪!(众笑)修行了还哈哈笑,像什么样子?一点不庄严”。一定要苦恼的脸叫庄严?搞错了!你苦恼修不好的,欢喜才能修得好,越苦恼修起来越慢,越难于成就。这种情况佛早就知道了,所以佛说到了这个时候就叫末法时期。因为他们法也不懂,法喜也没有了,一天到晚只会说“苦恼”。

  得了人身不生欢喜,好比中了头奖还苦恼

  社会上人经常讲:祝你幸福。一进佛门只听到:我是苦恼人,业障深重。这样年轻人怎么敢进佛门?这是路线错误啊,都是不懂法不要法的人搞出来的。好像说“我是苦恼人”,可以取得人家同情。修行是你自己修,要人家同情干什么?没进佛门时苦恼,进了佛门还是苦恼,你进佛门起什么作用啊?修行了还苦恼,那你不是白修了吗?这种人即使往生到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也会讲:“我是苦恼人”。人生难得今已得,得了人身不生欢喜,好比中了头奖还苦恼。(众笑)

  心一境性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愚者“苦迟通行” 智者“乐速通行”

  提要:

  ·丢了佛法的苦恼人,好比中了头奖仍然是叫花子

  ·我培养学生法喜充满,否则只好大家苦恼

  ·一笑就没气,能转变烦恼就是智慧

  ·菩萨法以善巧方便令众生欢喜,所以有百千万亿化身

  ·愚者“苦迟通行”,智者“乐速通行”,所以愚者最好少讲话

  ·愚者进佛门几十年,仍在说“我身上全是菩萨”

  丢了佛法的苦恼人,

  好比中了头奖仍然是叫花子

  只有一种人中了头奖会苦恼,因为他把头奖丢掉了,(众笑)从前有个叫花子,买了一张航空奖券,放到哪里最安全呢?他想来想去,就在这根打狗棒的竹洞洞里插进去,第一谁也不知道,第二这根打狗棒他从不离身的,总是拿在手里。他把号码牢记在心里,开奖一看,自己中了头奖了,我再也不用要饭了!我是大富翁了!把打狗棒往海里一丢,(众笑)结果成了苦恼人。谁叫你把佛法丢掉了?所以成苦恼人!自己不学佛法,还在佛门里扩大影响,搞得到处都是苦恼人!

  我培养学生法喜充满,否则只好大家苦恼

  我这儿不培养苦恼人,我只培养欢喜人,天天欢欢喜喜法喜充满,所以我的学生一出去就不一样,当然我这个老师也不一样。(众笑)你苦恼,我照样能使你哈哈笑,假如我也苦恼,那就没办法了,只好大家苦恼。

  因为我是老师,别人难免尊重我三分,要不然处处都可以抓我辫子。条条框框绑不住我的,你要说闲话随便你去说,我也改不了啦,你也别劝我了。(众笑)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一笑就没气,能转变烦恼就是智慧

  在湖北的时候,女众部有个年小的同学,有一天,我去散步,她见到我就问,“我今天怄气了,老师看有什么办法啊?”我说“有啊,你到厕所里放几个屁好了。”她一听哈哈笑,一笑,气没了。(众笑)在外面肯定要给人家骂死了,“这什么话呀?”你懂吗?(众笑)这就是智慧。

  菩萨法以善巧方便令众生欢喜,

  所以有百千万亿化身

  还有一次在湖北,青年组提出来:让我们也陪陪老师,拉拉老师的手走走路,后来出了一个笑话,有个青年组的女同学牵着我的手,一面走一面笑,回来跟大家讲,“我牵着老师手,好像我是姐姐他是弟弟。”(众大笑)要用各种善巧方便让众生欢喜,这就是菩萨法呀,否则怎么会有百千万亿化身呢?

  愚者“苦迟通行”智者“乐速通行”,

  所以愚者最好少讲话

  世俗上有句话:要“轻装上阵”,“轻装上阵”跑得快。你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两条路,一条走得通,一条走不通,全看指路人懂不懂法。如果指路人懂法,他会给你指一条走得通的路。如果他是不懂法的,他给你竖块牌子,也写着通往西方。你跟着牌子走,只要稍微歪一歪,这条路就走不通了。修行归纳起来两条路线,一条叫苦迟通行,这条路不是邪的,能够走得通,可是走起来又苦又慢呀;另一条路叫乐速通行,走起来又欢喜又快,就看你的智慧喽。愚者迟,智者快,苦者迟,乐者快,这是经书里的话。末法时期的众生已经法缘不足了,为什么还要引导人家走苦迟这条路呢?就算你走得通,也是苦迟通行啊,为什么不引导人家乐速通行呢?所以愚者最好少讲话。可是现在智者的话很难听得到,一进佛门就能听到愚者的话。

  愚者进佛门几十年,仍在说“我身上全是菩萨”

  我进佛门不大喜欢跟人家讲话,可是我女的比我活跃。我们家就在龙华寺旁边,咱们家每逢佛菩萨生日都要到寺院里去,她喜欢讲话,“你们烧这么多香,没有必要嘛,烧香只要烧三支,表戒定慧,或者烧一支,叫一支清香,你烧一大把啥个意思呢?一丢到牛油桶里,香变火了,烧香成烧火了。还朝火拜,佛教变了拜火教了。”其实她这套都是我这儿批发过去的。(众笑)有一个老太太听了就不高兴,“我知道,我进佛门几十年了。”我女的也不生气。她拜完佛想先走一步,就去跟她打招呼,在她肩上拍拍,说:“我先走了。”结果这个老太太开口说话:“你别乱拍,我身上全是菩萨。”(众笑)真是愚啊。

  心一境性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少说闲话是指个人修行,

  度众生还得未言先笑打招呼

  提要:

  ·愚妇满头插花,愚夫边唸佛号边领唱:“保佑我家里不要天火烧”

  ·愚人不知头面礼足是礼佛,我只好假作傻瓜

  ·愚人见佛就笑,见众生就唬脸

  ·少说闲话是指个人修行,度众生还得未言先笑打招呼

  愚妇满头插花,愚夫边唸佛号边领唱:

  “保佑我家里不要天火烧”

  再说一个故事,一队老太太,打扮都一样,下面裙子,头上插满花,每人背了一个黄包包,头一个人拿一面旗子,上面写着“朝山进香”,其实上海哪有山?队伍整齐地进了寺院,我也跟进去,(众笑)因为我也很受感动。一个男的是领头的,在一颗树下领着大家唱,唱得真整齐,真好听啊,我想这些农村老太太能够学到这样子不简单啊。我就过去听她们唱些什么呢?“保佑我家里发财,南无——阿弥陀佛;保佑我家里不要天火烧,南无——阿弥陀佛”原来就唱这个?可见愚夫愚妇学不得。现在要小心,佛门里愚人愚话很普遍啊。

  愚人不知头面礼足是礼佛,我只好假作傻瓜

  还有一种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喜欢给人作指导。一次佛菩萨生日,我到寺院里烧香礼佛。我刚刚拜完,想赶快去办事情,旁边有个老年人在等着,他叫住我:“你不会拜,我来教你。”他这么好心我只好留下来。他教我,这只手下去,那只手伸过去,再翻过来,再翻过去,教完我,他说“你会吗?”我说“我会的。”刚想走,他又说“你来拜拜看。”我就照他的样子拜。“你真的会了?”其实我早就会了。(众笑)他不懂,我刚才的礼佛是照经书里的礼佛,应该是头面礼足,头跟脸面碰到佛的脚,我没有错啊,他以为我不懂礼佛,我只好装傻瓜,因为要尊重他,令众生欢喜,就是令如来欢喜嘛。

  愚人见佛就笑,见众生就唬脸

  有些人对众生总是苦着脸,可是对佛总是笑嘻嘻。我年轻时到一个居士林,看见一个居士,他把佛龕打开来,他这个脸笑得像朵花开了,见佛就笑。这当然好,可不能见了众生就唬起了脸哪。

  少说闲话是指个人修行,度众生还得未言先笑打招呼

  你们有个毛病,可能我在从前讲过一句话?“修行人闲话少说”,连“你好,今天天气好”也不用说,可能你用错了地方。比如附近有个七十几岁,看起来只有六十来岁的老年人,有时候看到他也坐在这儿听法。但这两天没看见,我就问他,他说“里边的老师,全是老资格,傅老师的话我听得懂,傅老师讲法我喜欢听,可是我进去了,没有人理我,那我进去干什么呢?

  我叫你不要多说闲话,那是指你个人修行呀,菩萨度众生哪能这么样?你是发菩提心度众生的人,有一个众生进门,你就欢欢喜喜跟他打招呼,而且本地的风俗就是看到了人都打招呼,算是一种礼貌。你们以后要改一改,否则你们是度不了众生的。

  有人跟我说:“老师,你能使人人都欢喜,人见人爱,我可没有你这样本事。”你没这个本事,你学学呗。我年轻时比你还古板,我个性就是这样,成了家,我女的同事来我家,临走时听到她在问我女的:“你的先生怎么不说话?”我想因为我是修行人,所以不打招呼的。(众笑)还是我女的聪明,她回答说:“他是这样,他在家里也不说话。”那么总算可以理解了。(众笑)

  心一境性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提要:

  ·招待很热情,平时各管各,也有点偏了

  ·在生活里修好喜,同学是梵行侣,不要扭转身子留下影

  ·内心达理心舒畅,安忍之乐是名乐

  ·对付烦恼敌人,要见了一个撂倒一个,才是真正的快乐

  ·进入“一心”也有标准,要通过觉、观、喜、乐四个步骤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招待很热情,平时各管各,也有点偏了

  所以在生活里要配合修好喜。你们长住的同学,偶然舌头跟牙齿还会碰一碰,碰过了就算了,见了面还是要欢欢喜喜。亲,亲不过道亲,咱们是在清净道路上的梵行侣,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你现在离家了,你不靠同学靠谁呀?不要学世间上的样,世间上亲密夫妻一怄气,态度就两样了。有个学生家里的爸爸妈妈合不来,有一次,子女们要爸爸妈妈拍一张合影。这个爸还好一点,这个妈脾气倔得很,怎么也不肯跟他爸坐在一起。好不容易拖得来坐在旁边,她马上屁股一扭,身子转过去了,那怎么拍照呢?这种样子修行人学不得,同学要相亲相爱。说:“他不讲理咋办?”有办法,可由我来处理。但你真要我处理,你也要听我的话。别以为请老师来处理,肯定批评他,结果他倒没挨批评,我把你批评一顿。(众笑)你别怪我,是你请我来处理的嘛。

  内心达理心舒畅,安忍之乐是名乐

  底下讲“内心达理”,通过前面的觉、观、喜进入初禅第四支——乐,乐从哪里来?内心对佛法的道理非常通达,“安忍之乐受”,心很安,忍是什么意思啊?稳得住叫忍。就是这种安乐非常稳定,不会轻易变化,“安忍之乐受”,在安忍中有快乐的感觉。“及意处思惟”,意就是内心,内心在思惟的时候,“意触可意之乐受”,思惟当然是从觉悟上智慧上法义上去思惟,你心里感觉非常可意,很舒畅,这种乐受,“故名乐”,这就叫乐。

  对付烦恼敌人,要见了一个撂倒一个,才是真正的快乐

  前面讲的喜是指身体上的愉悦,身体感觉到非常舒畅,实际上也是一种乐受。你们修禅定的人都有这种感觉,所谓轻安喜乐,身子非常轻松,心里很安,又得到喜又得到乐。这个乐呢,因为时间关系,就打个比方,以前常听到革命歌曲中有唱,“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遇到敌人,“见了一个撂倒一个,见了一个撂倒一个,真是乐死人”,这个歌挺好。我是佛弟子,来自老百姓,对付烦恼敌人,也要见一个撂倒一个,见一个撂倒一个,真是乐死人。(众笑)不断烦恼你会快乐吗?难免一天到晚苦恼。

  进入“一心”也有标准,

  要通过觉、观、喜、乐四个步骤

  然后再进入“一心”,这个一心也有标准啊,这是通过觉、观、喜、乐,四个步骤进入的一心,那就不会差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必须要完全正知正见,如果还有一点不正之见,或者邪知邪见没有完全扫除,你还不能算完全正知正见,因为你修得还不纯粹。要想成就,必须非常纯粹,纯粹才叫一心。

  比如我们常念“一心恭敬”,恭敬里边一点不打妄想,一点没傲慢的心态,所以恭敬必须一心,才是真正的恭敬。

  一心~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一辑第259页)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一心就是定,要进入一心,首先要有正念正知。不管你想到彼岸证阿罗汉果,还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都很好,希望你们开头就要走纯粹的路,要完全正知正见,不要混杂。道教的《太上老君感应篇》不要听不要学,也不要学儒教夹杂封建迷信思想,也不要学愚,如果愚是正知正见,那么愚到极点也可以成佛了。从前愚人还懂得谦虚,现在变了,愚的也傲慢了,因为烦恼重了,如果愚人能成“愚佛”,那么搞迷信的也能成“迷佛”了,那就自说自话了。愚人什么成就不了,所以要正念正知。

  心一境性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不沉不掉叫一心,修好平等才得定

  提要:

  ·要担负如来家务,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与愚为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萨还烧文殊像

  ·痴呆、昏迷、中风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不沉不掉才叫一心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来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要担负如来家务,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昨天有位远道而来的同学,听说他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学了很久,临别时,特别叫我在本子上写两句话,写他今后的路程,我给他写上了“佛子以戒为师,肩负如来家务”,要发菩提心,荷起如来家务,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与愚为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萨还烧文殊像

  昨天有人问,他的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几岁了,只会唸佛,其他都不知道,他说:“万一她临命终时正念提不起来,该怎么办?”我说“办法是有,就怕你的母亲不愿意。你现在叫她除了唸阿弥陀佛以外,再加唸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里有讲,如果你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听到药师佛的名号,临命终时八大菩萨乘空而来,指引你到西方。有人就是不肯唸,以为唸了就杂修了,去不了西方,那么八大菩萨都是杂菩萨。八大菩萨的力量总比你一个人力量强多了,可是现在愚者特别傲慢,根本不听佛的话,我是好心指点,希望他能明白,结果成了他们的冤家。还有的不看我们编的杂志,还把文殊菩萨相片烧掉,罪过啊。听到这种事我们只能为他掉眼泪,像这样的人不背罪过谁下恶道啊?所以正念正知最最重要。临终一刹那最重要是正念,有正念才能往生,没有正念是不行的。

  痴呆、昏迷、中风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如果你临终时昏迷,或者是老年痴呆症,或者是中风,那就麻烦了,因为没有正念。现在不管什么人死了都叫往生,近代有个有名望的人:他临终时小中风,大家也说他肯定往生。真是愚人说愚话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福鼎有个老和尚,临终时,徒弟问他:要不要叫人来给你助唸啊?他说:“用不着,我自己会唸。”可是一般居士就不是这么说了。我在福鼎讲法,居士们越听越喜欢,另一些唸佛的人就反对他们来听法,就说:“如果你再去听法,你临终时没有人帮你助唸,看你怎么往生?”变了往生必须助唸。当然助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怕临终时,正念提不起来了,你在他耳朵旁边提醒提醒他,但是不一定有把握。你在旁边唸,也许他又打妄想了?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因为他一听到声音,就会有感觉:这个声音是王居士的,李居士好像没来啊?(笑声)就动念了,更加不能一心不乱了。所以最要紧是抓一个正念,有正念才能进入一心不乱。

  不沉不掉才叫一心

  “不沉不掉”,没有昏沉掉举才叫一心。掉举俗称打妄想,心跳来跳去,或者心举高。要达到定的境界,最难克服的就是昏沉和掉举。五地菩萨称难胜地,难胜能胜,最难胜的取胜了,什么最难胜?禅定中所起的昏沉掉举。我们修禅定要么昏沉来了,昏沉到后来打瞌睡,看得出来,他这个头越低越下来,肯定打瞌睡了,而且口水都流出来了。(众笑)要么掉举,有时候我要看看学生坐的姿势对不对,结果我睁开眼睛看,他也睁开眼睛看,(众笑)变了我看他他看我,这也是掉举。更加明显的是,非但看看我,还拿起表来看时间,怎么还不出定啊?掉举得这么厉害,这些都要克服啊。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来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等引等持”。等持就是定,释迦佛的画像,“右手镇地左等持”,右手放在膝盖上,就叫镇地,“左等持”,左手掌放在两腿的凹凹里,这叫等持。“等引”要以平等心作引导,不沉不掉就是平等。当然修平等心的面很广了,法都是平等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来就是在平等中成就的。《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什么没有来去?就是空,空就是平等。成佛就是平等平等,彻底平等。你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什么都空。有是不能平等的,只有空才能平等,有不是佛的境界,只有空才是佛的境界。

  心一境性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6.7.7

  修习心一境性不可当技巧,

  佛弟子唯求证果到彼岸

  提要: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佛法的伟大就在平等

  ·心在一个境上稳固不变就成性,不再动摇是名定

  ·一放松,心就飘,一心不乱才稳当

  ·训练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对谁都有好处,自然会出现奇迹

  ·修习心一境性不可当技巧,佛弟子唯求证果到彼岸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

  佛法的伟大就在平等

  比如桌子有吗?有,凳子有吗?有,一个高一个低能平等吗?宇宙的真理就是平等,人间的不平等都是人制造出来的,桌子高,凳子矮,这是人制造的。你制造了不平等,宇宙的真理还要使它平等,一百年以后,这张桌子朽掉了,成了粉末,椅子也成了粉末,可是还不平等啊,桌子的粉末堆高,椅子的粉末堆低,风一吹,全部吹平。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都要生老病死的,这就是平等。要使自己和众生快快得定,你必须引导自己和众生修好平等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法的伟大就伟大在平等。

  心在一个境上稳固不变就成性,

  不再动摇是名定

  然后才能够获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开头就给你们讲过了,心在一个境上稳固不变就成性,不动摇,“是名曰定”,像这样就叫定,这还仅仅是初禅。要达到定,粗粗的可以解说成止住妄念就是定,但是你为什么止住妄念这么难啊?你没有通过这个过程嘛,要通过这个过程你才能止住妄念。

  一放松,心就飘,一心不乱才稳当

  比如念佛,我念佛有体会的,我每天经行要念三小时,稍微放松一点,心已经飘出去了,所以要用功修啊。要达到心在一个境上不动,这就叫心一境性。这样的境界方才叫定,方才叫一心不乱,那个时候你才能说是稳当。

  训练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

  对谁都有好处,自然会出现奇迹

  要训练专注一境的能力,心专住在一个境上,以全神贯注,来达到心理的高度集中,自然会出现奇迹,这是心理的力量。现在对心理学的研究还很幼稚,例如夜游症到底是什么作用?可能科学到今天还没有研究出来。如果你不懂佛法,更没有通过觉、观、喜、乐、一心,这样的步骤,你就是专门去训练全神贯注、专注一境,也能有好处,思想集中了,就不会出车祸,还能训练脑子灵敏,世间上就搞这一套。所以社会上人也喜欢到我这儿来听佛法,老道士也想来听。听说你们不同意他们来,因为我们是佛教他们是道教,混杂了反而不好。国外的宗教也喜欢学禅定,因为禅定里有真东西。

  修习心一境性不可当技巧,佛弟子唯求证果到彼岸

  他们来听当然有好处,问题是他们学会了去干什么?或者运用佛法去管理好企业,这倒也不坏,或者运用专注一境,训练自己的心力集中,这也不坏,可惜的是他们是来取技巧的,而不是真正来学佛法,所以将来不可能有成就。那么反过来就要告诉大家,我们今天都是佛弟子,都是修行人,将来希望证果到彼岸,乃至修菩萨道成佛。那么修习心一境性就千万不能当技巧去训练,必须要在佛法的基础上才叫修行。心一境性讲完了,不妥之处请大家原谅。(回向)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