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三 广果天王众——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净眼看世间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二 三 广果天王众——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复次,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凈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

  这一段说明十位天王所修法门。在开始讲本文之前,有两个关键点向大家说明:

  一、前面所讲的是他化自在天王,这里是化乐天王。从本段即开始进入《华严经》文中的「从上而下」,「从下而上」的旋澓性形式。

  二、所谓「解脱门」,即是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解脱门也是到彼岸。「到彼岸」以后与「在此岸」,有一个关键在此要弄清楚:

  我们站在此岸望彼岸,可到达的法门有八万四千种。若已站在彼岸来望此岸,则法门只有一个。所以从彼岸来看法门,任何法门都可到彼岸,它的唯一法门就是解脱门。

  解脱门有个圆融义,在已解脱的人来看,一切法门是一切平等。所以站在天王的立场看法门,门门相同;以我们的立场来看天王,却是门门不同。虽然每一位天王都有其法门,但是站在天王的立场来看,法门没有不同,因为都到彼岸了,表示一切成就了。同样地,看解脱的境界,他已经到解脱的境界了,用任何方法都无所谓。

  由此来看,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当他肯用心投入,凡事都能很快进入情况,因为他已通达、抓到做事的要领,没有什么事能难倒他了。世上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等等,到达某一个层次以上后,对人生观的练达几乎都一样,因为他们已经到彼岸了,都已获得解脱。所以在我们修学的过程中,不管所修的法门为何,关键在于能否从这法门得到解脱。

  这里所要介绍的解脱法门虽然很多,但以彼岸的立场来看,只有一门。

  「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得普观一切众生根为说法断疑解脱门。」「普」是穷尽之义。穷尽一切众生来观其根器,为每一位众生说法断疑。

  现在学佛的众生不容易断疑,有人很认真做功课,但在做功课之时,能否断疑?又如何断疑?你要能去求证你对佛法的认知。世尊所讲的你能体验多少?体验一分是一分,那个体验是你的见性之见,你印证经文要具足信心,而不能迟疑。

  众生的根器有上中下的不同,众生之疑,亦有上中下之差异。最粗鲁的疑,当然是不信,但那些不信的人回过头来,可能比信的人还要投入,只是他现在未进门,尚未了解佛法的真谛,所以目前不能接受,不是不信。反观有些人天天做功课仍烦恼不断,这也是一种疑。另外有些人看起来很精进,其实只是一种宗教狂热、偶像崇拜,这种疑就很难断了。所以如何断疑?

  在修学的过程中,要随时提醒自己,让自己精进,这样你就会发现你是可爱乐的。你经常在进步,每到一个阶段,便发现自己在求证些什么,经常有突破性的进展,那你的疑就会愈来愈断,信心就愈来愈坚定。所以学佛、做功课,千万不要浮于表面上的应付,应该透过功课,将心境展现出来。

  这位天王能借着为众生说法断疑,使自己得到解脱。

  「凈庄严海天王,得随忆念令见佛解脱门。」随忆念可以见佛,这是说我们自心只要一动心念,想要觉悟,就能觉悟。觉悟什么呢?譬如看到花,你觉悟到了什么?导入因果也好,导入因缘法也好,都是觉悟。

  智慧有三个条件: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性空。无论导入哪边,都是觉悟!六根接触六尘,你能否悟到什么?或者藉此体会到空性,这都是觉悟,即「随忆念令见佛」。

  这个法门就是念念清楚分明,觉悟的情境有高低大小,除了深信因果,明了因缘法,通达空性外,你是否具足了解性,具备高度警觉性,具有醒悟的能力?除了自己照亮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外,是否也能照亮一切众生?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用全生命去投入,就会有六相十八种的震撼。学佛要全方位地投入,学佛更要改善生命的本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任何一根都能带动我们的生命,故一位自在的人,他的生命必然多采多姿,随时展现其自在解脱的一面。

  「最胜慧光明天王,得法性平等无所依庄严身解脱门。」这个法门比较趋向理性。「法性平等」是从哪里看呢?理上说法界平等,但要从相上印证,才能理事无碍。通常我们在「理」上的认知只是脑筋的一部分,「事」上的那一部分,往往是触动我们生命活力的根本。譬如知识分子常会遇到一些事件,在「理」上你能讲,在「事」上却在历练你是否能知行合一。知识分子有一种矜持,他要把理想推展出去,但那只是理法界而已,故有些人高唱男女平等,可是他的家里却仍不平等。所以有些情况是在「事」相上,要用心量的部分真正去体验,不是仅止于说说而已。

  所以这里讲「法性平等无所依」以事相来历练我们。这法门是很冷静、很理智的,非常的克制,一步一步在行进,在事与事之间,能事事无碍,才叫解脱。

  「法性平等无所依」是说理能独立,事也能推动。若事能推动,理能并行,到了圆熟状况时,论事不必论理,那就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了。

  「自在智慧幢天王,得了知一切世间法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解脱门。」自在智慧幢天王,一切世间法都了知,且在一念中安立。世间法的了知,其实不难,有很多法可以去训练;而出世间法只有一法,可是很难试验、训练。

  出世间法只有简单的一个方法,即不用脑。我们光是在做完功课后,能否静坐三十分都不用脑筋,恐怕都很难了!因为我们的脑筋有惯性,想让它静止不操作,是非常的困难。若能运用修行的方法,使你在短暂的时间里,不去运用脑筋,你的感受绝对不一样。如果能维持更长一段时间,你就能尝到不运用脑筋的滋味。出世间法就是如此简单,可是要达到这一点多难啊!

  自古以来有许多饱学之士都能通达世间法,但始终停在饱学之士的范畴里。若是在他饱学之后,把世间法做个转变,一念之中安立于不思议庄严海,将整个世间法在一念中安立起来。世间法的具足成就就有个特色:它有一个时间的次第,你能从早想到晚,想尽古今中外大小事件,你会发现自己的幻想像连续剧一幕幕出现。修行就是一念间让它全部现前,从你现在的习气中,下手去改变:我要让它以全景观鸟瞰的方法,一时炳然顿现,这就叫「一念中安立不思议庄严海」。

  「顿时出现」,有正反两面同时存在的现象。譬如因果,有因就有果,菩萨因修圆满,佛果自然成就。我们的生命是整体的,像一个球体存在于宇宙中。当「因」从这里种下时,「果」也在这里成就了,等到「缘」具足了,果便会浮上来,所以说因与果是同时存在、同时出现的,这是对生命总体的认知。当「因」下得很重时,「果」马上就出现,当「因」下得很轻时,随着时间的漂流,到某一阶段某一个因缘成熟时,「果」才会浮现。佛法讲的是这种总体观。

  「乐寂静天王,得于一毛孔现不思议佛剎无障碍解脱门。」「佛剎」是物体的最大单位,「毛孔」是物体的最小单位,在最小单位中能容纳好多最大单位,是不可思议。在总体当中,从微细看到总体,这叫作「容」。广狭无碍,大能入小而不觉其大,小能容大而不觉其小,这是讲总体的部分。

  当我们面对一切境界时,假定一个境界是十个因素所构成,则在你我生命中产生的组合变化绝对不一样。生命因素的组合不一样,所展现的境界、现象当然不同。我们要从这里体会、观照整个生命的现象,不要让外在的事相左右我们。

  「普智眼天王,得入普门观察法界解脱门。」「普」是穷尽,「门」是下手处,它能穷尽一切境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处处都是下手处。这是通称,假如用以饶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能摄受,这叫作普门。

  站在饶益众生的立场,一切众生都能度化,站在自利的立场,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能摄住。自利、利他,均可饶益众生。所以,没有一法不能饶益众生,关键在我们的智慧,以及如何去运用。

  观察法界,是自己能入,也能运用这些法门来饶益众生,重点在于他能自利,这是比较倾向理智的修行法。在此顺便重申,真正的修行人是要理解佛的境界,然后在菩提道上,依循这个指标,朝此方向前进,这才是菩提道、成佛之道。

  学佛,除了在文义上教导我们可依循的目标以外,在法义上教我们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能否在一个法门里,找出另一个相对的法门,同样也可达到目标?

  「乐旋慧天王,得为一切众生种种出现无边劫常现前解脱门。」乐旋慧天王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在无边劫中常出现。佛法在此可分两个次第说明:

  一、为了度化众生,要有种种方便,为不同的众生,做不同的示现。

  二、一个众生,其心性有种种的变化,你要做种种不同的调适。除非你现在赶快出离三界,不再轮回,否则这些现象你都会遇到。因为每个众生都是在无边劫中一再轮回、衰退、萧条、复苏、繁荣,一直在环绕。

  问题在于,你现在学好度一个众生的经验、智慧,它们能否永恒存在?若不能永恒存在,那就如同一般权教经典所说:「菩萨有隔阴之迷。」这辈子所学的,下辈子都忘记了,因为你所学的,并不能提升你的生命本质。你的生命本质仍在原点,所以你现在所学到的智慧、德能,无法增加你的生命本质。换言之,你的生命德能并没有增长。

  今天我们的福报都很大,但是生命质量停留在哪里?如果徒具福报迷彩的外衣,那么生命只会随着福报的高低而升堕。倘若能将生命质量一再提升,你所流露出来的将是你真实的丰采,而非披着福报外衣的迷彩。学佛之可贵即在这里。

  学佛是总体性的,必须用总体去感受。譬如学习花道、书道、绘画、太极拳等等,若投入全生命地去从事,它们便会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统合的,而不是东学西学、忙修瞎练。

  心法即是总体的一部分,我们所看到的外面境界即是内心的投射,若内心宁静,所见一切皆美好。所以法门尽管多大、多殊胜、多复杂,归纳起来也就是一个法门。希望大家透过文字,了解佛法的真实义。

  「善种慧光明天王,得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世间境界种种,你要能善观照。因为你不用心,所以有些境界你不察觉。我们无法观照,是因为我们的脑筋过分使用,造成生命力的衰退!学佛要让我们的生命充分活泼、展现,才能观一切世间境界。

  能观才能导,将世间法转到出世间法来,这叫「不思议法」。譬如,看到花却视若无睹,对生命便毫无作用;如果我们看到花,能将它转化成生命的充分展开,使内心产生一股暖流或生意盎然,花与我的内心就产生了生命能量的交流,这是不思议!以此类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亦然。此即「观一切世间境界入不思议法解脱门。」

  「无垢寂静光天王,得示一切众生出要法解脱门。」「出要」是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为何会有三界?轮回生死就是我们的相续心所造成的,亦即我们的识性作用所致。如果能不起识性作用、不产生相续心,是否就不必轮回了?所以,不是有个三界可出,不是有个一真法界可入,关键在于如何消灭我们的相续心,将我们的识性转成自性,把识性舍掉而用根性。

  所以「出要法」即是要我们不再用识性生活,而投入整个生命去生活。所展现出来的便是自性、根性、真如空性、一真法界、普贤境界等部分。

  「示一切众生」即是用种种方式,令一切众生都知道如何了脱生死。

  「广大清净光天王,得观察一切应化众生令入佛法解脱门。」即是观察众生因缘成熟与否,使令入佛法。

  我们曾介绍过人生四个阶段,即衰退期、萧条期、复苏期、繁荣期,从复苏期第二阶段以后的众生,便可引他进入佛法解脱门。至于衰退期的人,凡事以功利主义来衡量;而萧条期的人只想占便宜,这两类人都不会学佛。复苏期第一阶段的人仍在还报,没有余力学佛;当他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发心,善根开始萌芽,于是便积极想要参与学佛,但这时对善知识的接受有拣别之心。直到进入繁荣期第一阶段的人,对佛法的接受力很强,开始积极寻找善知识;到了第三阶段最高点,整个反省过来,像法藏比丘般志向高明。

  所以我们对每一阶段所应化的众生不一样。然而如何引导他们进入佛法?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具备的智慧、福德所能胜任,必须再求精进、超越才有此能力。

  尔时,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少广天、无量广天、广果天众,而说颂言:

  诸佛境界不思议        一切众生莫能测

  普令其心生信解        广大意乐无穷尽

  「承佛威力」,就是承续觉悟的因缘力。普观一切天众而说道:

  我们的生活要以全方位的观照,用总体或统一的方式观照,用根性的智慧,这就是佛的境界不思议。

  生活要顺着生命的洪流,若能理解,就能具足充分的信心与了解性。这就是此偈文所说:「普令其心生信解,广大意乐无穷尽。」此为可爱乐法光明幢天王的法门。

  若有众生堪受法        佛威神力开导彼

  令其恒睹佛现前        严海天王如是见

  佛用觉悟的因缘力开导堪受法的众生,众生若接受,就是觉悟的基础已建立,故因缘和合的环境与条件,就能引导他进入佛法。

  「令其一睹佛现前」并非真有个佛示现在他面前,而是使他经常见到觉悟的境界。这是凈庄严海天王得到的法门。

  一切法性无所依        佛现世间亦如是

  普于诸有无依处        此义胜智能观察

  我们这世间的成立是地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依无所住。

  我们的智慧、一切境界,归到最后是依于如来智慧,但是如来智慧无所依,所以我们说佛是「无依道人」。法性本来无所依,但佛之所以成佛是依法而成佛,这成佛的法是圆融体,既非单线也非片面的。所以真正的法,是告诉我们如何达到究竟解脱目的那个部分。假如只是过程的部分,我们通常不称为「法」,而称「知识」。

  譬如有些经文只是一种知识,我们名之为「不了义经」。而佛法的「了义经」是智慧的,它告诉我们依此法修行可达到觉悟的目标,但是那个法通常不讲,要你去感受!

  在前面讲过十种解脱门,看起来好像有十个法,其实只有一个法,而且很活泼。你会发觉那些法好像只有一个,只是讲法不同,有的比较感性,有的比较理性,无非是展现我们宏观的生命而已!只要你能达到这个目标,什么法都可以,所以说「法性无所依」。

  经文因人的解释而有不同,再加上随着时间、空间的不同,注解方式便有所不同。这是我们所要了解法性的意义,佛是依此法而成佛的,他不执着,透过一切法他会跳跃过去,任何境界对佛而言,无褒贬、增损。我们因为有「依」,依在人我对立之上,我们的存在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认可之下,社会人是建立在社会的价值取向之上,这就是它的「依」,都有个自我在作用。修行人则是抛开两边,但他会走过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种心理,犹如水中月、镜中像,清晰可见但不存在。所以面对一切境界时,应无忧无喜!此即修行的功夫。

  随诸众生心所欲        佛神通力皆能现

  各各差别不思议        此智幢王解脱海

  当众生根器成熟时,随着众生心之所欲,觉悟的因缘力便都能显现出来。这因缘力就是生命的总体力量,它的不可思议,在于能相应于一切境界,包括一切众生在内,而能随缘示现。自在智慧幢天王是这样解脱的。

  这几个觉悟法门都是在进入佛境界以后,站在彼岸的立场来看的。

  过去所有诸国王        一毛孔中皆示现

  此是诸佛大神通        爱乐寂静能宣说

  所有佛剎在一毛孔中都能示现,这是佛的大神通。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讲我们生命的总体观。

  每一毛孔都能示现所有诸佛国度,即帝网重重无尽,有无量无边的毛孔,任何毛孔皆能普摄。觉悟的神通,是指我们能以总体观来观照我们的生命,而不再是识性的一小部分。

  一切法门无尽海        同会一法道场中

  如是法性佛所说        智眼能明此方便

  那么多的法门,在一法中能示现;或在一法道场中,能示现一切法门。

  佛法是看你站在哪个立场讲,站在彼岸和此岸的说法不同,但以佛的立场来讲是无二无别的。众生根器千差万别,所以总是局限在某一个角落,故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有无量无边的意识形态;但觉悟的本体没有意识形态,乃融会一体的。生命的总体观正如一面镜子,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把它分割得乱七八糟,照不出事情的真相。

  十方所有诸国土        悉在其中而说法

  佛身无去亦无来        爱乐慧旋之境界

  佛坐菩提树下,能遍知十方所有诸国土。不动能去,去而不去,这是怎样的境界?十方所有诸国土,都是我一心所现。换言之,十方所有诸国土都在我心中,只要了知这点,一旦我成就法身之后,十方所有诸国土都在,不是我去也不是他来。所以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你证得法身,就已经超越色身了;既超越色身,那么本来的你就能尽虚空遍法界了,哪有来去不来去呢?这是爱乐旋慧的境界。

  佛观世法如光影        入彼甚深幽奥处

  说诸法性常寂然        善种思惟能见此

  佛观世间法像光影一般,刹那无常,佛能入这个无常的甚深幽暗处。无常的最深处是寂静,而无常的本体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常也是一法,这是善种慧光明天王所证得的。

  佛善了知诸境界        随众生根雨法雨

  为启难思出要门        此寂静天能悟入

  佛对一切境界均能了知,随众生根器不同,而运用一切善巧方便来开示众生,让他们知道出离法。出离就是不再用识性,断了相续心。

  世尊恒以大慈悲        利益众生而出现

  等雨法雨充其器        清净光天能演说

  世尊永远以大慈悲利益众生,平等地以法雨充满众生各个不同的根器,观一切应化众生因缘成熟,使他们进入佛法。此为广大清净光天王所证得。

  以上所讲的解脱门都是智能的,且除了自利也利他。能够如此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大悲,所以佛以慈悲故,发菩提心。慈悲乃建立在众生身上,因为大慈悲为本体故,一定要以饶益众生为主。

  〈普贤行愿品〉中有云:「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属于众生,不属于菩萨。因此,我们若想开悟,必须处在红尘中,不能离开众生与生活。

  修法从根本修,故曰:「果地觉因地心。」你因地发心后,就朝那个目标好好饶益众生。在利益众生中,你会发现众生好多,且心性各个不同,因此你的智慧会一再被激发,而想要大彻大悟。在红尘里接引众生,从中开发了智慧、累积了资粮后,开悟就很快。

  这些解脱法门几乎没有一个离开度众生,而且我们看到,以佛的立场也都离不开「示现教化众生」。目前有很多学佛者都想先充实自己,再去利益众生,可是当你认为充实足够了,已是何年何月呢?

  讲经弘法真正利益的是自己,如果你把弘法利益众生当作一种修法,自己得到的利益会比对方来得多。因为你在表达时会战战兢兢,那种心境会驱策你一面讲一面提高警觉性,进而一再进步。

  我们在修行时,必须利益自己才能有所成就,而利益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利益众生。当我们利益众生完毕时,自己也利益完毕了,此即众生不度尽,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