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字典(4)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字典(4)

 

  一一阶头:疑为「一一街头」,即「每一条街道的尽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胜宫殿有一百座尖塔,每一座尖塔各有七座重阁」。

  一分一积:解读为「一团或一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肉团,一肉堆」。

  一切大学:对一切的广大修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一切作证:这一切都(属于)要被亲身体证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作证」。

  一切知法:这一切都属于要证知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一切都属于应遍知的」,参看「法」。

  一切欲法:即「所有属于会生起『欲贪』者」,参看「法」。

  一切集法:这一切都属于有起因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集」、「法」。

  一切断法:这一切都属于应舍断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断」、「法」。

  一切识法:解读为「这一切都属于识的」,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识」、「法」。

  一切觉法:这一切都属于应正觉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一切都属于应以证智遍知的」,参看「觉」、「法」。

  一切魔势:解读为「这一切都(属于)魔势力的」,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一切魔器:解读为「这一切都(属于)魔器的」,「魔器」的译义不明,目前尚无有用的比对资讯,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一生补处: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

  一向是苦:只有苦;纯粹是苦;除了苦外没有其它的了。

  一向意念:一直是意念的安住处。

  一何驶哉:多么快啊!

  一决我意:除去我所有的疑问。

  一鞞罗食:「鞞罗」可能为「木瓜」的音译,即「一颗木瓜般的食物」,「鞞」读作「丙」。

  七反成败:七次成劫与坏劫的时间。

  七身非作:全句断句为「谓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杀、不动、坚实。」「七身」(地,水,火,风,乐,苦、命)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迦罗拘陀迦栴延」所领导的这一派之主张,这一派认为众生皆由此「七身」(七种元素)所组成,这七种元素永恒存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生育,如山顶般的直立不动,如石柱般的直立不动,不被动摇,不变易,任何其一对其他也不会加害」,北传经文无此段),没有杀与被杀,属于「唯物论」与「善恶业报」否定论者,「迦罗拘陀迦栴延」又译作「迦罗拘陀迦旃延、迦据多迦旃延、脚俱陀迦多演那、婆浮陀伽咤那、罗谓娑迦遮延、波休迦旃、迦旃」。「非作」是「作」的否定,意思是「不是被制造出来的」,「非化」是「化(生)」的否定,意思是「不是化生创造出来的」。(同义词「此七种身非作」)

  七事具足:具备七件事。

  七庵罗树:七棵芒果树(处),「庵罗树」又作「庵摩罗树、庵婆罗树、庵没罗树、奈树」,名称与种类的说法纷纭。

  乃至亿数:译义不明,字面上的意思是「甚至上亿的数目」,但与经文之前文「尽形寿修行梵行」之文义不连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终生(修)行完全清净的梵行,(乃至)一直到临终时」。

  九无学人:九类阿罗汉,即「思法(证入后即自杀以保住成就者)、升进法(能继续升进至『不动』者)、不动法(坚固不移者)、退法(还会因疾病退失阿罗汉果证者)、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者)、实住法(若无特殊因缘则不会退失也不会升进者)、慧解脱(不具初禅或第四禅定力者,参看『慧解脱』)、俱解脱(具初禅或第四禅定力者,参看『俱解脱』)」。

  二十一结:瞋、恚害、睡眠、调戏、疑、怒、忌、恼、疾、憎、无惭、无愧、幻、奸、伪、诤、憍、慢、妒、增上慢、贪。

  二十八天:二十八个天界,即「六欲界天、十八色界天、四无色天」,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二十善品:二十个善的项目;二十个善的一边,即「八正道」加上「正智」与「正解脱」的「十支道」及其每一支道所生起的善法。

  二阴相关:依经文前后文来看,是指「前五受阴与后五受阴之二阴关连」之提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五取蕴能有种种欲贪吗?」参看「五取阴」、「阴阴相关」。(相关词「有二阴相关耶」)

  人心飘疾:指「一般人的心念迅速变化不定」,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人法当眴:人一定会眨眼,「眴」读作「眩」,闪着眼以示意,或转动眼睛的样子。

  人间比丘: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

  入于名色:指「识」进入母胎,形成另一个五蕴。依《杂阿含三九经》与《杂阿含六四经》「攀缘四识住」的经教,「识」无法离开「色、受、想、行」而独存,但《杂阿含经》中并没详说死后识如何到来生。合理的譬喻如「尺护虫」之爬行,即「身体弓起,头足先离开,待攀到东西后,尾足才离开」,也就是说「识」应有短暂时间跨着前后两组名色的过渡期。(反译词「不入母胎」)

  入息念时:即「在专注吸气时」,参看「出息入息」、「念」。(相关词「身行休息入息念时」)

  入尽正受:疑为「入昼正受」之讹误,即「在白天入正受」,参看「正受」。

  八十种好:八十个细微的特征,参看「细」。

  八大人念:另译作「八大人觉、八人八念、大人八念、八大人之念、八念」,「念」为「觉」的异译,「觉」即「寻」的另译,「心思(之所在)」的意思,意即「八个解脱圣者的心思(之所在)」,内容为「少欲知足、在闲居之处、精进、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参看「觉」、「寻」、「念」、「大人」。(相关词「八念经」)

  八尊师法:另作「八敬法」、「尊法」,僧团对比丘尼的规约,1.不论年资德学,比丘尼都应礼敬比丘。2.比丘尼不得于无比丘住处住。3.比丘尼每半月举行诵戒后,要派代表向比丘报告诵戒情形并请求教诫。4.比丘尼结夏安居举行自恣大会(举发过失)后,还要再参加比丘的自恣大会。5.犯尊法(八敬法)者要接受十五天的隔离(别住)然后各向二十清净的比丘尼、比丘忏悔,称为「摩那埵」(出罪)。6.比丘尼在比丘尼僧团请受具足(出家)后,还要再向比丘僧团请受具足,始完成出家的程序。7.不得谤骂比丘(或不得先比丘受供养,或没有比丘的允许不得发问)。8.不得举发比丘的过失。

  八楞善治:即「(将琉璃珠)磨成八面而且琢磨得很好」,《中部七七经》作「八个刻面,切割完好,清澈、透明」。

  八解脱身:八解脱之种类,参看「八解脱」、「身」。

  八种音声:形容佛陀的说话,具有八种特征,即「甚深、毗摩楼簸、入心、可爱、极满、活瞿、分了、智」,或作「最好声、易了声、濡软声、和调声、尊慧声、不误声、深妙声、不女声」,解说为「极好、柔软、和适、尊慧、不女、不误、深远、不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流畅、明了、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

  力士人间:「力士」音译为「末罗、满罗」,「力士人间」即「末罗」族人的「拘尸那(拘尸那竭)」国,位于恒河中游北岸。

  十一切处:十遍处,即以无量(假想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专注对象(所缘)的修定。

  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佛陀教说的十二种分类,即「修多罗、祇夜、记说、优陀那、伽陀、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譬喻、因缘、议论」。

  十八意行:又译作「十八意近行」、「十八受」,即「十八种意之所行;十八种意之作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十八种意之伺察」,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十八种心(意)的探究」,另简为「十八行」,此处的「行」应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经文的说明内容也亦作「观」,如「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十八意行」内容为「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喜、忧、舍』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即「六喜观」、「六忧观」、「六舍观」之总合(此处之「舍」,为「平静」的意思)。后来部派的论书,也将之称为「十八意近行、十八意近行受、十八受」。「喜、忧、舍」,相当的《中部一四0经》亦同,但《杂阿含四六0》经作「喜、苦、不苦不乐」,《相应部三五相应一二九经》作「乐、苦、舍」。

  十八爱行:有我(我存在)、欲我(我是这样的人)、尔我(我正是这样的人)、有我(我持续常住)、无我(我消散无常)、异我(我不是这样的人)、当我(我将可能存在)、不当我(我将不存在)、欲我(我将会是这样的人)、当尔时(我将会正是这样的人)、当异异我(我将会不是这样的人)、或欲我(愿我将是这样的人)、或尔我(愿我将正是这样的人)、或异(愿我将不是这样的人)、或然(我将会成为)、或欲然(我将会成为这样的人)、或尔然(我将会这是这样的人的人)、或异(我将不会这是这样的人)之观念。

  十六隔子:十六个分隔,即「十六个子地狱」。

  十四私施:对十四类出家个人的布施。

  十号具足:三藐三佛陀的十个称号,分别代表其十种功德,即「如来、应供、遍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又无智食:或解读为「不值得当作智者供养饮食」。

  三十二相:三十二个明显的特征,即「足下平满、足下相轮、手足网缦、手足柔软、手足指纤、足跟充满、鹿膊肠(上下佣直)、钩锁骨、阴马藏(阴部隐藏如马)、手平立垂手过膝、一一孔一毛生、毛生右旋、身黄金色、皮肤细软、两肩齐亭充满圆好、胸有万字、身长倍人、七处平满、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颊车如师子、胸膺方整如师子、口四十齿、齿方整齐平、齿密无间、齿白鲜明、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广长舌左右舐耳、梵音清彻、眼绀青色、眼如牛王上下俱眴、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顶有肉髻」。

  三十六刀:十八意行再分出执着与不执著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三十六有情行迹」。

  三十六反:三十六次,「反」当「次数」解。

  三十六物:身体的三十六个部分,作为对身体的观察,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膱、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脬、泡、溺、泪、唾、涕、脓、血、肪脂、羡(涎)、髑髅、脑」(经文只有三十五项),相当的南传经文分作三十二个部分,称为「三十二身分」。

  三有为相:指「生、异(老)、灭(死)」的现象。

  三明六通:参看「三明」、「六神通」。

  三昧正受:参看「三昧」、「正受」。

  三昧念善:熟练决心于定,参看「三昧」、「善」。

  三昧迎善:熟练柔顺于定,参看「三昧」、「善」。

  三昧起善:熟练于出定,参看「三昧」、「善」。

  三昧处善:熟练于修定的范围(行处),参看「三昧」、「善」。

  三清净眼:指「肉眼、天眼、慧眼」。

  三解脱门:另作「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或作『无愿三昧』)」。

  三种观义:在三方面观察法义,「三方面」北传经文作「阴、界、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界、处、缘起」。

  上及所依:解读为「依于上面所说的」,即指「生、老病、死,往生再生的轮回中」。

  上心下心:高尚的心或卑劣的心。

  上座禅住:另作「上坐禅住」,参看「上座禅」、「住」。

  兀其手足:「兀」读作「物」,「平直」的意思,此处解读为「绑其手脚」。

  千辐轮相:指佛陀的脚掌有许多纹路,就像「千辐」之轮,「辐」读作「福」,车轮轴心到圆周的连结支撑直木。

  口及意也:译义不明,整句为「犹饥欲食,渴欲得饮,口及意也。」或解读为「听法的心意,如同嘴之饿了想吃,渴了想饮一样殷切。」

  士夫方便:人的努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士夫」、「方便」。

  大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指「小千、中千、大千」等三个「千」,参看「中千世界」。

  大苦可患:全句为「大苦可患甚于本耶」,解读为「比原来的令人更加痛苦吗?」

  大家及奴:此处的「大家」指「贵族」,即「与奴隶(二种阶级)」,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大得不利:解读为「得大不利」。

  大患阴集:与「纯大苦聚集」同义,即「(整个)庞大苦的起因」。

  小千世界:古印度的世间观,含四大洲、日、月、六欲界欲天、梵天各一千个。

  小不及天:解读为「稍微比不上天女」,「小」古字意思通「少」,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已有便断:舍断过去存在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断现在与过去存在的」。

  已断得舍:舍断了便得到平静,「断」解读为「舍断」,「舍」解读为「平静」。

  才辩工谈:口才好,善于论辩。

  不入其怀:不能正中下怀,即不能为其所接受。

  不久来此:已经好久没来这里了。

  不止息说:不说止息烦恼的话题。

  不他取戒:1.不偷取之戒。2.不犯戒,犹如于戒之不偷盗,另作「非盗取戒」。

  不可不忍:不乐意;不认同;不满。

  不可见见:解读为「见不可见」,看见了看起来不可意(不愉快)的。

  不可法生:不合自己意的生起。

  不可意果:令人不喜欢的果报,参看「可意」。

  不可摸则:或解读为「无法了知」,「摸则」或作「模则」。

  不可闻闻:解读为「闻不可闻」,听见了听起来不可意(不愉快)的。

  不可疗治:全句为「受罪经劫,不可疗治」,解读为「受以劫计之长时间的罪苦,无法脱离」。

  不由他信:解读为「不必经由他人而相信」,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不由他度:解读为「不必经由他人而得度」,「度」指「通往正道」,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不由他欲:全句为「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他」表是「他人」,全句强调「坚固的自悟与自信」,相当的南传无此句。

  不由于他:不必依靠别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依于他人」。

  不合不会:即「不会和」,「远离」的意思。

  不如法业:不适合法(合于律制)的羯磨,此处「业」为「羯磨」的异译,为僧团开会,以议决僧事、解决纷争、处理犯戒。

  不自手施:不是亲手布施。

  不自作魔:解读为「非魔自作」,即「不任由魔王摆布」,「自作」解读为「自在作为」。

  不至无为:不能到达(证入)涅槃,「无为」是「涅槃」之异名,参看「无为法」。

  不行于业:不作俗务。

  不忍不喜:不接受,不喜欢,参看「忍」。

  不忍敌观:(因畏惧而)不能冷静地好好地衡量敌情。

  不到者到:另译作「不获者获」,解读为「使还没到达(目标)者到达(目标)」,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受此世:对这世间不执取。

  不受此行:不能维持(受持)这样的修习。

  不受于法:「受」解读为「取」之另译,即「对法已不执取」,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受盂食:不接受装在锅内的食物,另作「不受杇食」,杇(罕)【木+于】读作「屋」,「盂」读作「于」,盛物品的器具。

  不受瓨食:不接受装在瓶中的饮食,「瓨」读作「皆」,缸瓶的意思。

  不放逸生:全句为「一切皆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相应部四五相应一四八经》作「根源于不放逸,集中于不放逸,不放逸被称为其首」。《杂阿含五七经》有「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的经文,《相应部二二相应八一经》作「以什么为来源,以什么为起源,从哪里出生,从哪里产出」,参看「放逸」、「集」、「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不放逸行:另作「无放逸行」,即「不怠惰」,「行」是广用动词「做」的意思,参看「放逸」。(相关词「修不放逸」)

  不放逸住:另译作「住不放逸」,即「保持不怠惰」,参看「放逸」、「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住于勤奋」。

  不知内外:不知自身与自身以外的关连,参看「内外身」。

  不知于内:不知自身,参看「内」。

  不知于外:不知自身以外者,参看「外」。

  不知痈本:不知烂浓的根本原因,比喻不知苦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不信解欲:不沉溺于欲中。(相关词「不信解恚、不信解害、不信解色、不信解己身」,「五出要界」的修学内容之一。)

  不待时节:不必等待时令季节,意思与「非时得证」相同,另作「说不待时」,参看「非时」、「说不待时」。

  不活恐怖:解读为「死亡的恐怖」,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不为自饰:不是为了装饰自己。

  不为校饰:不是为了装饰。

  不为朝中:不是为了早餐与中餐。

  不为暂尔:不是短暂的休息,指「半途而废」。

  不畏后世:不害怕(不在乎)来生的业报。

  不相逼迫:互相不妨碍。

  不计于我:即「不计我」,「计我」的否定,参看「计我」、「计」。

  不计乐我:不要思量想象「乐」是我,也隐含「不执着乐是我」的意思,参看「计」。

  不悔见闻:全句为「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断句为「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僧团规制,大众可以就亲眼见、亲耳闻、他人处得来的资讯而怀疑(从他疑)三方面,指谪他人的罪过或犯戒,所以此处之「不悔」,是「不悔过」的意思,「恶欲」是「坏的欲念」,指「犯过或犯戒」。

  不涌不没:或作「不踊不没」,不(激昂而向上)跃出(失去定境),不(低沉而向下)沉没(失去定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涌出(由『弯曲的、向上的』引申),不灭没(由『横向弯曲、离去』引申)」,「踊」读作「永」,往上跳跃的意思。

  不能令住:不能住立;不存在。

  不能出物:全句为「不能出物用给恤之」,即「不能拿出财物给贫穷的人,体恤贫穷的人。

  不能行欲:不能实现欲望。

  不能消食:1.无法享用食物;无法消化。2.过度严厉。

  不能将去:(有限的业)不能驱动牵引他去往生,即「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意思,「将」为「领导」的意思,参看「将」。

  不起新病:另译作「未起苦觉不令起灭」,意思是「不让新的疾病生起」,「新的疾病」即是「新的饥饿感」。

  不将儿息:不带着孩子。

  不得利者:此处指「不得丰厚的利养」。

  不得者得:解读为「使还没得到(利益)者得到(利益)」,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得时差:病情没有好转。

  不得得想:整句为「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没有相当的南传经文可资比对,解读为「过去(对缘起法)从没想过,从没听过,也从没体证过,但却以为自己已经想过、听过、体证过」。

  不得过度:还没有超越。

  不从门入:不从正门进去。

  不御圣法:没有受到圣人之法的调教;不熟悉圣人之法。

  不舍须臾:没有片刻的停止。

  不欲离众:不想离开人群。

  不习于业:不亲近俗务。

  不堪谏止:不能忍受(别人的)指正。

  不恶露观:不修习不净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如理作意;不正思惟」。

  不善之聚:非善的一类;恶类。

  不着文饰:穿著朴素。

  不着庄严:不是为了庄严自己的身材(而食)。

  不灭不生:形容执取与渴爱止息(灭)的解脱涅槃境界,执取与渴爱的止息,则不生未来五蕴,是谓「不生」,不生未来五蕴,则无未来五欲可灭,是谓「不灭」,本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不义不忍:解读为「不能获得利益,不能接受」,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漏其心:不使心中生起烦恼,参看「漏」。

  不称不护:失去名誉。

  不称止诤:即「不称赞解决争执、停止争执」,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不与而用:没获得所有权人的授与就使用,即「偷盗」。

  不语结住:译义不明,「结住」是「在……的束缚中」,「不语」解读为「覆藏过失」的不语,或解读为「傲慢不与人说话」的不语。

  不说生胜:不谈出生的高贵(与否)。

  不阂不断:顺畅流利,「阂」读作「何」,阻碍间隔的意思。

  不障碍法:全句为「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另译作「除去阴障,以净其身」,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从障碍法净化」,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从妨害的想法中净化他的心」。

  不数其人:「不数」,《别译杂阿含经》作「不畏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理会」。

  不数闻法:不常常听闻正法。

  不数观钵:不经常去看钵(罕)【金+本】,意思是不常去关注吃饭的事。

  不乐于业:不喜欢俗务。

  不谄不伪:不狡猾不伪诈。

  不趣向近:即「不向该处接近」,相当的南竹经文作「不投入;不进入」。

  不趣涅槃:不导向涅槃,参看「涅槃」。

  不趣产生:另作「不产生」,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接近哺乳的女人」。

  不学术策:不能善解兵法。

  不离如者:不离真理者。

  不怀彼此:不分彼此。

  不识灭界:解读为「不识知灭界」,即「不了知涅槃」,「灭界」指涅槃。

  不证者证:另译作「不作证者而作证」,解读为「使还没证得(果位)者证得(果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中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参看「小千世界」。

  中前中后:全句为「中前中后.中后中前」,解读为「不论在前、中、后;在任何情况都……」。

  中前游行:中午前达成。

  中般涅槃:五类第三果圣者之一,北传的文献说,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中,就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南传文献则说,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后,在其寿命的一半时,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

  中间不死:另作「乃至未命终」,即「到命终前」,表示「在此生中」。

  云何有四:全句为「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四?」解读为「什么原因起忧悲恼苦?为何会有(忧悲恼苦)这四件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愁、悲、苦、忧、恼从何而生?如何产生?」

  五下分结:身见(我见)、戒禁取(誓守禁戒与禁忌)、疑(对正法的疑惑)、欲贪、瞋恚,为证入第三果的圣者所断除的烦恼,另译作「五下结、下分结」。(相关词「断下分结」「断五下分结」)

  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为证得第四果(阿罗汉果)的圣者(解脱者)所断除的烦恼,另译作「五上结」。

  五支物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位名叫『五支』的工匠」。

  五出要界:五个出离世间的要素,即出离于「欲、瞋恚、嫉妒、色、身见」,参看「出要」、「界」。

  五受阴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受阴」,参看「五受阴」。按,北传汉译常比南传经文用词多加一「法」字,如南传经文所说的「缘起」,北传汉译作「缘起法」,不知是汉译者翻译时所加入,或是原梵语经文就有,如果是后者,应当可将「法」解读为「属于……者」,参看「法」。

  五欲功德:由「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引发的「五种欲」。比对巴利语「功德」一词,另有「种类」的意思,此处应作「种类」解。

  五欲自恣:自在地享受五欲之乐。

  五盛阴苦:另译为「五受阴苦」,即「执取的五阴是苦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取蕴苦」,参看「五受阴」。

  五阴异受:即「在五阴以外另外有执取」,此处的「受」为「执取」的另译,参看「五受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除了五取蕴外还有执取」。

  五无学聚:阿罗汉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称为「五分法身」。

  五种白法:五种善法,即「信、精进、惭、愧、慧」,参看「白」,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仁者且问:即「您请说;您请问」,「仁者」为称对方的客气称呼。

  今善检我:现在对我详加检视、审问。

  内之所受:另译为「是受、而受于生、内之所受、于生所受」,即「自身内在之执取」,参看「内」、「受」。

  内寂其心:使内心寂静、沉稳、不起染着。

  内结外结:此处的「结」为「结合、相应」的意思,而不是「束缚」的意思,「内」指「自身」,「外」指「自身以外」。(同义词「内结.外结」)

  内缚所缚:为内在的束缚所束缚,内在的束缚,指由自身的五蕴、六处、六界所引发的束缚,参看「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被内部与外部捕缚所束缚」,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内部与外部监禁所束缚」。

  内静一心:另译作「内净一心」,即「内心止静、专注」。(同义词「内静.一心」「内静、一心」)

  内观痛痛:「痛」为「受」的另译,即「保持在自己的感受上看到受的变化」,另译作「观觉如觉念处、受受观念住」。

  六一灰狱: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指在地狱的极长时间。

  六入处集:参看「六处」、「集」。

  六十二见:六十二种邪见,观察过去而生成的有五类十八种,第一类「我及世间是常」(四见),第二类「我及世间部分是常部分是无常」(四见),第三类「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四见),第四类诡辩论(四见),第五类「无因论」(二见),推论未来的有五类四十四种,第一类「死后有想」(十六见),第二类「死后无想」(八见),第三类「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八见),第四类「死后断灭」(七见),第五类「现法涅槃」(五见)。

  六不退法:即「六件不会衰退减损之事」,参看「法」。这六件事为「身慈、口慈、意慈、公平方配布施物、持戒、修圣道灭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六出要界:六个出离世间的要素,即行「慈、悲、喜、舍、无我行、无想行」离「瞋恚想、憎嫉心、忧恼心、憎爱心、狐疑心、众乱想」,参看「出要」、「界」。

  六邪见灭:断除六种邪见,即1.有我的真我。2.无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说,能感受,能经验善恶,而这我的真我是永恒不变的。(《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经》、《中阿含十经》、《中部二经》)

  六重之法:指「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利养、同戒律、同正见」,即「六慰劳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根识知六境时,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

  六情无主:六入处无我。

  六通清彻:六种神通纯熟,六种神通为「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漏尽通」。

  六种众生:以狗、鸟、毒蛇、野干(狐狼)、失收摩罗(鳄鱼)、猕猴等六种动物譬喻「六根」的贪爱习性个个不同,勉励应修「身念处」与「六根律仪」,参看「野干」、「失收摩罗」、「身身观念住」、「律仪」、《杂阿含一一七一经》。

  六慰劳法:六种僧团达成和合相处的项目,参看「六重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种适合忆念之法」。

  六变震动:或作「六反震动、六返震动」,即「六次震动」。

  分别于法:1.对法的忆持,如「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中)对法清晰」,菩提比丘长老将「法」解读为「(佛陀)教导的法」,而英译为「清楚所教导的法」。2.对法的分辨,如「于法选择,分别于法,思量于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法之)检择考察」。3.对法分辨理解,如「有人分别于法,不信他人……」,参看「分别」、「法」。

  勿空疲劳:不要白费力气。

  及受所说:以及受持教说(,不会忘失法义)。

  及卿于我:以及称我为(同辈的)「朋友!」

  及说是义:「说是义」另作「说义、优婆提舍」,参看「优婆提舍」。

  及余世间:即「以及世间之其它者」。

  反生忧苦:(因为不能撼动对方的论点)反而起了忧愁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反念不向:念头不向(正身正愿)相反的方向。

  少有所为:另作「少有所营、小有所营」,解读为「为了某事;有一些事要办理」。

  少眼清净:天眼的能力减弱。

  少许禅分:解读为「一小部分的禅修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安那般那念」。

  心正解脱:即「心不偏不倚地解脱了」,参看「解脱」、「心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解脱」或「得当生涅槃」。

  心生疑患:整句为「若我心生疑患,彼得心清净。」解读为「如果心中对这些过失起疑而觉察,就能将之去除而得清净。」

  心所缘生:另译作「心缘起法」,参看「思愿缘生」,《相应部二二相应八一经》作「缘所生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依之而发生者」。

  心法修心:从属于心的层面修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从心积聚」。

  心回转疾:心念改变得很快。

  心终不着:解读为「心中总是(对那些)不执着、不粘着」,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心善解脱:即「心解脱」的加强语气;彻底地心解脱。另,经文常「心解脱、慧解脱」连用来表示「解脱」,两者视为同义词,虽然《杂阿含七一○经》说「离贪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但实际上「离贪者」必离「无明」,离「无明」者必定离贪,两者是一体的。《长部34经》作「从贪之心解脱,从瞋之心解脱,从痴之心解脱」。

  心意安谛:解读为「心意安住于真实」,参看「真谛」,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心意愦然:心中昏乱,「愦」读作「愧」,昏乱不明的样子。

  心种种故:全句为「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解读为「因为那些畜生心的种种不同,所以有种种不同的畜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即使那些畜生以心而多样,但心比畜生类中的畜生更多样」。

  心与慈俱:即「心念充满着慈」。

  心慧力羸:另译作「烦恼于心,令智慧羸」、「烦恼于心,能羸智慧」、「恼心令慧力羸」、「恼心慧力羸」、「覆心慧力羸」、「心秽.慧羸」,即「污染心,覆盖着心,并且使慧力衰弱」,参看「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缠绕着心,削弱慧」。

  心离本相:心念离开了原来禅修的境界。

  手自斟酌:亲手倒饮料,或亲手盛装食物奉上。

  支节具足:具备手脚等四肢。

  方等大乘:指大乘经,「方等」另译为「方广」,原为「九分教」的一类,参看「毗富罗」。

  日正中食:另略作「正中食」,即「过中午后,即不再用餐进食」。

  日炙坼迸:「日炙」是「太阳曝晒」,「坼迸」读作「撤蹦」,或作「圮迸」(读作「痞蹦」),「裂开来」的意思。

  日种姓尊:另作「日种胤、日亲、日之亲、日光尊」,「日种姓」即太阳族,传为释迦族的祖先。「日种姓尊」即指释迦牟尼佛。

  止息口行:停止说话,仔细聆听。

  止息野中:在旷野中休息。

  毛如赞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剑一般的毛」,「赞(罕)【矛+赞】矛(罕)【金+矛】」读作「纂毛」,如戟的武器。

  毛鞠轻阐:很轻的毛球团,「鞠」原字作【毛+匊】,字义同「鞠」,皮制的球形物,「阐」另作「抟」,同「团」。

  水浇头种:以水淋头为国王登基的灌顶仪式,「水浇头种」即是指「王族」,因只有王族的人才能受「以水灌顶」的登基仪式。

  火种居士:对拜火婆罗门之泛称。

  父母所举:解读作「为父母所钟爱」。

  世有三灾:这个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等三种毁灭性的灾害,火灾时光音天以下的世间全毁,水灾时遍净天以下的世间全毁,风灾时果实天以下的世间全毁。

  世有欲人:世间未离欲者。

  世俗常数:即「还只是世间法」。

  世尊知见:有知有见的世尊,另译作「世尊……所知所见」。

  世间大讳:世间最大的忌讳。

  世间有想:世间有死后仍有觉知的我。

  世间所重: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重」或可解读为「连累、牵连」。

  世间流浪:以海浪波动的众多比喻众生的众多。

  世间无常:1.世间是无常的(正见)。2.世间不是常恒的(断见),「十四无记」之一。

  主兵臣宝:统领与掌管军队之能干大臣,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主藏臣宝:指善于管理宝藏的大臣。

  以心治心:义译不明,「治」应为「对治、调伏」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以手冯座:以手接触座位。

  以四指量:即「以四根手指合并起来的宽度来量测」,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以守为病:以守护为害,为缺点。

  以自言灭:另译作「与自言灭」,「灭」指的是「灭摈」,因诬告而给予逐出僧团的处分

  以何为上:以什么为最上?

  以何为本:以什么为根本?

  以何为先:以什么为前提?

  以何为有:以什么而形成?

  以何为来:以什么为起因?

  以何为和:以什么为会合?因什么而聚在一起?

  以何为真:以什么为核心?

  以何为讫:以什么为最终目标?以什么为究竟?

  以何等故:以什么原因?以什么理由?

  以利求利:以接受来的较少供养,换取更丰盛的供养。

  以杖筑地:以拐杖撑着走(离开)。

  以男女斗:异译本《佛说苦阴经》、《佛说苦阴因事经》作「相围聚斗……或以女人,或以士夫」,解读为「女人或男人加入战斗」,说「相围聚斗」(打群架)似乎比「入在军阵」(两军作战)易于理解,因为古印度女子地位低,难证明当时就有女兵。

  以抨抨乳:译义不明,全句为「犹如熟酪以抨抨乳」,或解读为「就像乳酪由乳提炼(挤压拍打)而来一样」,「抨」读作「砰」,原意为「攻击;打击」。

  以时敷演:适当的时机作教说,另作「以时讲说」。

  以黑所缚:被黑暗所束缚。

  以疑盖净:以断除(会覆盖人的)疑而得清净。

  以慧为解:即「依慧而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慧而胜解(坚信)」,注解书解说依此而证入阿罗汉。

  以声为刺:以声音为其障碍。

  付嘱卧具:将自己的睡觉的地方与用具交付给他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收拾住所」。

  他作他觉:另作「他受、他即受者」,意思为,造业者是一,受报者是另一个,是断见的一类。

  令入令住:使他做到,使他保持。

  令住一意:保持专注(一心)。

  充我本愿:满足我的愿望。

  出水而住:保持着浮出水面,比喻能修习善法者,参看「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出世说法:解读为「出现于世间,为众生说法」。

  出如来血:又作「坏如来足」,即「伤害佛陀使佛陀(的脚)流血」。

  出此从外:离开此而从外面(寻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向外寻找」。

  出我境界:脱离了我的管辖。

  出要清净:解读为「出离之清净」,参看「出要」、「离」、「出离」。

  出息入息:即「呼吸」,另音译为「安那般那」。又「出息」另译为「外息」,「呼气」的意思,「入息」另译为「内息」,「吸气」的意思。

  出息财物: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出财无利:解读为「损失财物而得不到利益回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加罗毗伽:为音译,一种鸟的名字。

  半月三斋: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次行斋戒,断男女欲、断食、行布施。

  半梵行者:完成清净修行(梵行)的一半,另作「半梵行人」。

  占念示现:即「他心神通」,参看「他心智」。

  可生称之:在活着的时候称他的重量。

  可见则见:让我见到(了解)我应见到(了解)的,「可见」解读为「我可见到的」,表示「我应了解」的意思。

  可呼可请:值得招呼,值得邀请。

  可奉不奉:解读为「应侍奉的却不侍奉」。

  可念则念:全句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解读为「想应当想的,期望应当期望的」,即「正当的意向」,南传作「无恶意的意向,无加害别人的意向」。

  可于我心:符合我的想法,指「听从我的教导」。

  可知则知:让我知道我应知道的,「可知」解读为「我可知道的」,表示「我应知道」的意思。

  可非不可:「可」与「非不可」为同义复词,「可」的加强语气。

  可重不重:即「应尊重的却不尊重」,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贵不贵:解读为「应敬称的却不敬称」。

  可敬不敬:即「应敬重的却不敬重」,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阂可分:会障碍分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变坏」。

  古仙人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过去遍正觉者们跟随过的古路」,由南北传经文的比对,知道这里汉译的「仙人」,不是道家所说的「仙人」,而是指成佛的圣者们,参看「三藐三佛陀」。

  右胁而卧:向右侧卧,「胁(罕)【协-十+月】」音义同「胁」。

  四大天王:欲界四王天的各天界首领,参看「三界」。

  四大造色:「四大」所组成的「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出自四大的色」,参看「四大」、「色」。

  四方易韵:另译作「迷于四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四方不辨;不清楚方向」。

  四方境界:解读为「遍满东南西北四方」,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

  四百四病:有情身体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和所引生的各种疾病。

  四沙门果:另译作「沙门四果」,佛法中的四阶果位,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四事供养: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件事。

  四法本末:指「无常、苦、非我、寂灭涅槃」,意即「四法印」。

  四重襞叠:将衣服对折后,再对折一次,参看「襞」。

  四无色定:四个能往生无色界的定,即第四禅以上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四岁使役:供人差遣服务四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别住四年」。

  四维口食:只在脸朝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方时吃东西。

  四增心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第四禅之增上心」,参看「第四禅」、「增上」。

  四轮九门:「四轮」指「行、住、坐、卧」,「九门」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嘴、生殖孔、肛门」。

  外有名色:也称为「外名色」,依经义,指与「六根(六内处)」相对的「六境(六外处)」,《顺正理论》与《显宗论》均作此解。按:「名」指「受、想、行」,为「识」所认识的「别法处」,是「六境」中「法」的一类,相对于「能识」(内)的「意根」而称为「外名」,「六境」中的「色、声、香、味、触」均属「色」,相对于「能识」的前「五根」(内色)而称为「外色」,参看「名」、「色」、「内」、「外」。

  外道仙人:泛称跟随佛陀修学以外的有成就修道人,参看「外道」、「仙人」。

  失收摩罗:为音译,1.跋祇国的一地名,如「失收摩罗山」。2.义译为「鳄鱼」。

  尼陀那法:「尼陀那」疑为「因缘;原因;起源」之音译(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来源」),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

  尼维先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半音译(尼维)半译义(先天,最高天)。

  尼罗浮陀:「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所起的疱常破裂。

  布现他人:向其他人宣说;教化其他人。

  平旦无曀:黎明时的晴空,「曀」读作「一」或「意」,阴霾的样子。

  平等正觉: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实现正觉」,参看「如实」、「正觉」,此处的「现」为「亲身体证」的意思。

  平等食味:解读为「所有吃的,都是美味食物」,这里的「平等」解读为「完全」,「食味」解读为「美味食物」,此为转轮圣王「四德」(另作「四神德、四功德、四如意之德」)的内容之一,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必至不动:修到第四禅者,如果着于第四禅的定境,则死后往生于第四禅天,参看《空之探究》第三十、第六十三页,《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注解书,但此「不动」对应之巴利语,与「不动心解脱」中「不动」对应之巴利语不同,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沉着的;泰然的;平静的」。另作「得不动心」。

  必升善处:即「必往生到人、天等好的地方(善趣)」,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

  必能往也:全句为「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解读为「如果真的有心修学的人,一定能坚持修学的」。

  本生本见:另译作「本见本生」,解读为「有关过去之邪见」,参看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七四四页,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未见未生」「末见末生」)

  本行所作:长远过去生以来的造作所形成。

  本劫本见:由过去世之事而生起的邪见。

  本所思愿:长远过去生以来的意欲。

  本所造行:过去所造的业。

  本皆编发:原本都是编卷着头发的外道。

  本修行愿:同「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意思为「过去业力与思愿所形成」,表示是由因缘条件所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过去之业(力)、造作、思之所成、感受而得见」,比对之而将「本」解读为「过去之……」,「修」解读为「行为之业(力)」,「行」解读为「造作」,「愿」解读为「思愿;思之所形成」。

  本从他活:依他人(施舍)而活的人,指乞食的修行人。

  未有曲事:全句为「汝未有曲事,未可豫自伏」,意思是「你还没败,不可以先认输」。

  未曾有法:希有而令人赞叹的事。

  未曾讲堂:一个名叫「未曾」的讲堂,相当的南传经文无。「讲堂」,南传经文多作「大厅;集会厅」。

  末劫末见:由未来世之事而生起的邪见。

  正句法句:比对《长阿含九经》的「四法足」,「正句」相当于「正定」,参看「四法足」、「四法句」。

  正立念身:正确地建立身念处,即「修身念处」,参看「身身观念住」。

  正向涅槃:即「导向涅槃」,参看「正向」、「涅槃」。(反义词「不趣涅槃」「不顺涅槃」)

  正向灭尽:参看「正向」、「灭尽」。

  正行说法:(让闻者)生起正确意向的说法。

  正身正愿:全句为「正身正愿。反念不向」,另译作「直身正意。系念在前」、「端坐思惟。系念在前」、「正身端坐。系念在前」、「正身思惟。系念在前」、「整身端坐。系念在前」、「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正身正意。系念在前」、「端身正意。系念在前」,即「挺直身体,建立起眼前的专注」,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正使放逸:「正使」的意思是「假使;假如」,「正使放逸」字面上的意思是「即使再怎么放纵自己」,但「圣弟子」是不会「放逸(放纵自己)」的,此处应理解为,「即使圣弟子的修行进程再怎么缓慢」,参看「放逸」。

  正到正趣:另译为「善到善向、善去善向、往至善处善去善向、平等行者、等成就者」,解读为「正确的去向;正确的修行」或「善的的去向;善的修行」,《杂阿含五六二经》说「向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为「善向」,「已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为「善到」。(同义词「善到.善向」)

  正受念善:熟练决心于入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受迎善:熟练柔顺于入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受起善:熟练于出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受处善:熟练于入禅定的范围(行处),参看「正受」、「善」。

  正定为八:即「正定为第八项」,参看「正定」、「八圣道」。

  正法律乘:在(此)「正法」与「律」中的车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此法与律中的神圣车乘」,指能将「贪、瞋、痴」调伏殆尽的「八正道」。

  正知出入:对自己的每一个举动与行为清清楚楚。

  正知正念:另译为「正智正念、正念正智」,即「有知有念」;了知与专注。

  正信非家:正确地体会到,家并不是家(断除了拥有家的欲求)。

  正害睡眠:彻底的阻碍睡眠,即「彻底的除去打瞌睡」,参看「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拔除怠惰昏沉」。(反义词「不害睡眠」)

  正无间等:不偏不倚地进入「无间等」,即证入了「无间等」,参看「无间等」。

  正等正觉:完全地;圆满的解脱证悟,指佛(三藐三佛陀)的解脱,另译「遍正觉」;「等正觉」,音译「三藐三菩提」。

  正意解脱:即「心正解脱」,「心、意、识」在杂阿含经中相通。

  正趣漏尽:向灭尽(摧毁)烦恼的正确目标(修)行,参看「等趣」、「漏」、「灭尽」。

  犯相违法:解读为「犯了说谎的过失」,另可解读为「犯了与他人有过节的过失」,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而说「尊者舍利弗打我而没道歉就要(离开)去游行」。

  甘露涅槃:参看「甘露」、「涅槃」。

  生小知旧:从小就认识的朋友。

  生已尽灭:解读为「所生起的已灭去」,或者「一生起就即刻灭去」。

  生分转微:解读为「生命迹象转弱」。

  生他身智:由「外身」(他人之身)而生起的智。

  生他受智:由「外受」(他人的感受)而生起的智。

  生他法智:由「外法」(他人心的对象)而生起的智。

  生他意智:由「外心」(他人的心)而生起的智。

  生本诸行:即「导致出生的诸行」,整段经文「彼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着」,若依相当的南传经文来看,如果「彼于生本诸行乐着」是正确的,则「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着」应为「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本诸行乐着」;如果「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着」是正确的,则「彼于生本诸行乐着」应为「彼于生生本诸行乐着」。

  生生无恶:或解读为「每一代都是善的,每一代的血统都是纯正无杂的」。

  生危险想:生起错误之想。

  生如鸟喙:另译作「雹节」,即「昼度树的花苞初绽,状如鸟的尖嘴」,「喙」读作「会」。

  生有想论:生起死后仍有觉知的我之论点。

  生死定量:即「生死轮回的次数或时间已固定」。

  生住转出:生起、持续、转生(再生)、出现(显示)。

  生身见起:生起身见,参看「身见」。

  生知生见:生起(这样的)知见。

  生金不熟:金块得不到精炼。

  生金坚强:金块变得太硬(而无法加工)。

  生则系着:有执着的系着牵绊,就有恐怖、障碍、顾念的生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执取而起恐惧、激动之扰动」。(同义词「生系着」、「取故生着」)

  生般涅槃:五类第三果圣者之一,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后不久就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

  生灭智慧:即「看透事象的生起与消逝的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具足导向集起与灭没;圣、洞察;导向苦的完全灭尽之慧」。

  生厌薄处:《别译杂阿含经》作「致于毁呰」,毁谤的意思。

  生乐生善:导致安乐,导致善的(果报)。

  生缘老死:另译为「生缘死、缘生老死」,参看「生则生」、「缘」、「缘起法」。

  用心甚难:独居修行很难,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很难做到独居,难以乐于独居」。

  用止故疹:另译作「故起苦觉令熄灭」,意思是「用来止息旧有的疾病」,「旧有的疾病」即是「已有的饥饿感」。

  用检挠箭:「挠」读作ㄋㄠˊ,屈服的意思,「检」推断应是一种匡直的器具,亦即以「检」将箭匡直。

  目未曾眴:直视而未曾眨眼「眴」读作「眩」,闪着眼以示意,或转动眼睛的样子。

  示我所作:即「请告诉我应当(怎么)做」,参看「所作」。

  示教照喜:另作「示教利喜」,1.总举为「示」,教授为「教」,总说义理为「照」,应机教导使听者欢喜为「喜」。2.听闻者欢喜、随喜于教导者所说,与「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同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开示(示)、劝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同义词「示教、照喜」「示、教、照、喜」)

  示现大法:大奇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看起来如同幻术一样」。

  立念在身:即「在身体上建立专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或者,他的『身体存在(有身体)』之念(专注)已被建立」。

  亦不为钵:意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也不会完全不管他的钵(罕)【金+本】」。

  亦非知者:全句为「亦非知者,亦非见者」,即「亦非知见者」,意思是「也不这样认为的」,「知」与「见」为同义复词,「了知、认为」的意思。

  亦莫卿我:也不要以朋友称呼我。

  亦复说具:以及两者均具备。(同义词「习.助.具」)

  伊湿波罗:为音译,《翻梵语》也作「伊沙那」,即「自在天」,「梵天」的异名。(比对《增支部十一集十经》,参考《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二八○页)

  伊罗跋提:为音译,河名。

  任他而活:全句为「任他而活。野兽其心」,义译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具足青春的幸福,以人生之初,不在感官之欲中玩乐」。

  光辉暐晔:形容非常光亮、盛大的样子。

  全梵行者:令人成就全部梵行者。

  共作制限:共同约定。

  共受夏坐:在一起结夏安居,参看「安居」。

  共相庆慰:另作「面相庆慰」,即「当面互相慰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互相欢迎」。

  共俱起者:解读为「共同协力完成事情;团结做事」。

  再三审定:再三确认。

  同不了事:没办法和大家一样做到。

  各各寂寞:大家安静!

  各封宅地:划定势力范围,亦即守护该地。

  名色会精:解读为「名色与识相结合(了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名色将出生(吗)?」

  合为一烟:全句为「皆悉烟起,合为一烟」,即「到处都在燃烧,由点的燃烧而连成整片,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束烟一样」,「烟」表示「还不是很旺的燃烧」。(同义词「皆悉烟起。合为一烟」)

  合会不着:不粘着于(因缘)聚集而(拥)有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乐于出生」。

  合会别离:在一起或分离。

  合会哗说:聚众言谈吵杂,「哗」音译同「哗」。

  因坐因水:译义不明,或有解读为「因如何坐,因如何奉事水」。

  因村想故:因为念头放在村落的缘故。

  因所起法:由因缘所生起者,参看「缘生法」。

  因陀罗柱:「因陀罗」为「帝释天」的另译(音译),「因陀罗柱」或指帝释天宫殿的柱子,菩提比丘长老引巴利经典协会的《巴英辞典》解说为指「城门的柱子」或「屋门的柱子」。

  因习本有:从过去以来而成的习性。

  在彼住止:住在那里。

  在于学地:即「在『有学』人的阶段;尚未得解脱」,参看「有学」。(同义词「在学地者」)

  多有调乱:另作「多有稠乱」,非常复杂。

  多所知识:所学广博。

  多闻决定:解读为「见闻广而犀利」。

  多罗树头:从根部截断的棕榈树,比喻不再生长。(相关词「如折多罗树」、「如截多罗树头」、「断多罗树头」)

  好分别人:善于了解人。

  好看视我:此处之「看视」,解读为「照顾;照料」。

  好喜惠施:乐于布施助人。

  如一毛许:另作「如毛发许」,像一根毛那么一点点。

  如上有余:译义不明,或可将「上」解读为「天界」,「有余」解读为「下一生」,即「往生天界」。

  如上广说:即「如上面之详细说明」,为经文与前面相同时之简略,「上」可能指上一经,也可能指前面之经文,南传经文作「中略」。

  如来三昧:即「佛陀的定」,参看「如来」、「三昧」,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如来所屈:译义不明,全句为「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被称为如来的足迹,如来之所行,如来的痕迹」。

  如其正受:解读为「就如同其所入的定(而展出神通)」,参看「正受」,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如法人尊:解读为「如法(建立这样制度)的第一人」。

  如法行乞:即「如法(正直地)乞求财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如法法王:如法之法王;施行德政的国王,指转轮王。

  如是住心:解读为「像这样使心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如是我闻:另译作「闻如是、我闻如是」,即「我所听到的是这样」,表示「法」是这样依师徒辗转承传。这是经文的定型句,《相应部》多数经文无,《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考定这是《增一阿含经》成立的时代才有的定型句。

  如是义称:解读为「称如是义;称说(以下)这样的内容」,南传类似的经文作「言谈中说」。

  如理作意:从根源思惟;仔细思惟,另译作「如理思惟、正思惟」。

  如被禁咒:像被咒骂一样(世俗人以要人「去乞食」为咒骂人)。

  如斯之比:像这样之类的。

  如愚如騃:像愚笨的人一样,「騃」读作「癌」,同「呆」(呆)。

  如意行生:就如同「(由一个人的)欲求而再生(往生)」。

  如实知见:如实知、如实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实了知」,参看「如实」。

  如实显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实明了」、「如实了知」,参看「如实」。

  守护诸根:另作「守诸根门」,即「六根对六境时,正念正知,对合意的不起贪,不合意的不起瞋」,也就是「不因六根而生起贪瞋痴」。(同义词「善护其身」)

  安那般那:为译音,简为「安般」,义译为「呼吸」,另译为「出息入息」,或简为「出入息」。

  安处善方:提供周全的庇护所。

  安着智处:(错将他们)当成是有智者。

  年耆根熟:年老高龄。

  式叉摩那:为音译,义译为「学法女、正学女、学戒女」,指从沙弥尼至比丘尼二年间的修学者。

  成五阴形:形成五蕴,参看「五阴」。

  成其崇向:另译作「崇习长养」,解读为「(为了)完成他崇高的目标(之缘故)」。

  成就四德:即「具有四种德行;具有四种特性」,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成就行事:《阿毗昙八犍度论》解说为「无学身护、口护、命清净」。

  成就除事:《阿毗昙八犍度论》解说为「无学根护」,「事」指「阴界入等」。

  成就欢喜:(使之)达到欢喜,参看「具足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使之喜悦;庆慰者」。(相关词「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成就观行:即「进入(达成)洞察力」,参看「观」,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人语言:即「有某个人来对他说这样的话」,此处的「言」当动词,「说」的意思,「语」为名词,指「所说的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互言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别人对你说话可能的五种情况」,「互」疑为「五」之误植。

  有天名结:有一个名叫「结」的天子。

  有行所持:努力抑制(杂染)以维持(「定」)。

  有杖有结:「杖」指「棒杖之攻击伤害或惩罚」,「结」指「结怨、敌对」,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求有行:「行」是「行走」,引申为「从事于」,「求」是「寻求」,即「从事于寻求」之意。

  有见无见:即「常见」(如「真我」之永恒长存)与「断见」(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

  有身集边:「有身」之集的部分,参看「有身」、「集」。

  有身灭边:「有身」之灭的部分,参看「有身」、「灭」。

  有事不食:忙碌的时候没时间吃(无法用餐)。

  有所受者:有所执著者。

  有所破损:当有不好的事发生时(口中就称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人们打喷嚏或绊一跤时」。

  有明有达:即「有明达」,明白通晓;清清楚楚。

  有法之定:成就定之法,如十善业或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心)。

  有知有见:即具足「知、见」;知道,看到(觉察到)。

  有者因受:有情生命的存在是来自于执取,参看「有」、「受」。

  有长短色:有长有短的东西。

  有信有缘:可信赖的、可靠的,「有缘」疑为「可靠的」之误植(巴利语之二字相近)。

  有食念者:「食念」解读为「污染的心念」,指「五欲之念」,参看「食」、「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肉体上的喜」,指「缘五欲所生起之喜」。

  有食舍者:「食舍」解读为「污染的平静」,指「五欲因缘所生之平静」,参看「食」、「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肉体上的平静」,指「缘五欲所生起之平静」。

  有食乐者:「食乐」解读为「污染的乐」,指「五欲所生之喜乐」,参看「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肉体上的乐」,指「缘五欲所生起之乐」。

  有起不随:解读为「不再有下一生」。

  有欲欲色:属于物质(色)的欲;关于色的欲。(相关词「有欲欲声、有欲欲香、有欲欲味、有欲欲触」)

  有结已解:已解开「有情生命存在」的束缚,参看「有结」、「尽诸有结」。

  有虚有实:参看「或虚或实」。

  有想想色:关于物质(色)的想;关于色的想。(相关词「有想想声、有想想香、有想想味、有想想触」)

  有灭涅槃:有(存在)之灭为涅槃。

  有义有文:意义正确(有义),辞句正确(有文)。

  有道有向:即「有道路、有修行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道、有道迹」。

  有道有迹:有道迹;有修道的方法。(迹(罕)【返-反+亦】)

  有漏是取:断句为「有漏,是取」,解读为「那是烦恼,那是执取」,参看「漏」、「取」。

  有漏解脱:或指世俗的无色界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动摇之智」,「有漏」是「具烦恼」的意思。

  有尔所福:有这样的福德。(同义词「有尔许之福」、「尔所福果」)

  有称有讥:称誉或讥嫌。

  有乐不染:解读为「不染着于存在之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乐于存在」。

  有余爱尽:全句为「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解读为「这就叫舍离一切执取的爱尽、无欲、灭尽、涅槃。」「爱尽」、「无欲」、「灭尽」都可视为「涅槃」的异名,参看「有余」、「涅槃」。

  有识知时:整句为「汝于其后有识知时」,即「后来,长大有知晓能力后」。

  有觉有观:具备「觉」与「观」,指进入「初禅」的条件,参看「初禅」、「觉」、「观」。(同义词「有觉、有观」「有觉.有观」)

  有粗细色:有麤有细的东西,参看「粗」、「细」。

  此二有间:解读为「这两种情况有不同」,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彼二有间」)

  此不可治:解读为「不可理喻;无法调教」。

  此何足怪: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怪(罕)【忙-亡+在】」音意同「怪」。

  此性自尔:其性质(特性)就是这样。

  此是其限:这是界限;这是规范。

  此是其量:这是衡量的标准。

  死者叵计:死亡者不可计数。

  汝来入泥: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你来卧在泥中当我的桥(让我踏过去)」。

  汝所言负:你所说的是错的。

  汝等皆严:你们都准备好出发……。

  汝宁能不:即「你愿意接受吗?」「宁」是「愿意」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百八爱行: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十六种由渴爱而来的伺察,参看「三十六爱行」。

  百年一拂:即「每一百年擦拭一次」,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而作倡乐:此处的「倡」同「娼」,古代对「乐人」或「娼妓」的称呼,「作倡乐」即「弹唱歌曲」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而言非者:而指出其错误的。

  自有生法:整句为「我自有生法,不离于生」,即「我属于生,未免于(未跨越)生」。

  自有净智:解读为「自己有彻底的证知」,「净」解读为「清净;彻底的」,「智」通「知;亲身体证而来的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你这样说,这样见」。

  自行澡水:解读为「亲自准备(给受供养者使用的)盥洗用水」,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行」在这里指的是「去做;去准备」的意思。

  自住本心:保持自己本来(清醒)的心,即「清醒不迷糊」的意思。

  自作自觉:另作「受即自受者」,意思为「造业者与受报者完全等同」,是「常见」的一类。

  自作弊魔:解读为「任凭魔王摆布」,「自作」解读为「自在作为」,「弊魔」指「魔王波旬」。

  自作猎师:解读为「任凭猎师摆布」,「自作」解读为「自在作为」。

  自投命根:牺牲自己的性命。

  自受他受:「自受」是指「自己作自己受」,「他受」是指「某甲作某乙受」,也就是「他人作而自己受」,合起来就是「自己所受的苦,部分是自己所作,部分是他人所作」,持这种错误观念的人也叫「自他共作」、「共作」或「自他作」。

  自知如法:知道自己是合于正法的。

  自知自觉:即「由自己所证知、正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如来所现正觉、现观」。

  自知作证:以自己的证智证入,即「了知『这是解脱』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

  自高心患:自傲的毛病。

  自通之法:为「以自己的感受想到别人感受的法门」,即「以己度他情」,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自喜年少:解读为「注重自己外表的少年」,另作「犹人年少,端政可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少年、少女寻找装饰物」。

  自然法灯:「然」同「燃」,参看「自洲」。

  自然粳米:自然生长的稻米。

  自义饶益:对自己的利益有帮助,参看「义饶益」。

  自落种子:枝叶落地生根或接枝繁殖者。

  自实病法:解读为「自己实在是会生病的」。

  自觉涅槃:自己证悟(解脱)涅槃,此处的「觉」解读为「正觉」,参看「觉」。

  至心说法:尽心地说法,没有不耐烦。

  至忍温良:很有忍耐力,温和善良。

  至受我教:要求接受我的教导。

  至暮放息:解读为「到了傍晚放下工作休息时」。

  至诸论处:即「到许多有人互相作论辩的地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寻找辩论」。

  色本无种: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依《瑜伽师地论》释文文义,「无种」之意,在破除「有者定有,无者定无;无不可生,有不可灭」之论者。

  色非我所:参看「色」、「非我所」。

  色是如来:参看「色」、「如来」。

  色起住出:色的生起、持续、出现。

  色灭道迹:止息色的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导向色灭的道迹」,参看「色」、「灭」、「道迹」。(相关词「识灭道迹」)

  色过于色:最上之色。

  色缚所缚: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第一个「缚」,另译为「捕缚、结缚」,就像囚犯被捕捉而绑起来一样,第二个「缚」,另译为「被束缚」,所以「色缚所缚」也就可以译为「被色捕缚所束缚」,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色监禁所束缚」。

  行不可事:做出(自己所)不喜欢的事。

  行不坐行:第一个「行」作动词,相当于「持续;保持;做」,第二个「行」为名词,即「持(只站)不坐的修行」。

  行中有余:还有执取之行。

  行平等法:只要依此法修学,都能得同一果证之法。

  行自境界:自己熟悉而有把握的范围(环境;境界)。

  行伺乐伺:解读为「乐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所缘上的修行」。(同义词「行伺.乐伺」)

  行步庠序:走路的仪态端庄。

  行来不食:出远门错过了用餐时间,无法用餐。

  行来比丘:即「客比丘」,从他处来此暂住的比丘。

  行遮道法:做出违法的行为,参看「遮法」。

  行边至边:全句为「行边至边,乐边至边,住边至边」,解读为「走到偏僻处,乐在偏僻处,住在偏僻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沙门乔达摩的慧被空闲处破坏,非群众中的人,沙门乔达摩不适合交谈」。

  衣钵随身:即「(随时)随身携带着僧衣与钵」,此为僧团律制,「钵(罕)【金+本】」读作「玻」。

  衣绳衣覆: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麻布覆盖着的(乳)汁桶」。

  住三昧善:熟练于保持在定中,参看「三昧」、「善」、「住」。

  住已而观:保持着浮出水面后作毗婆舍那,比喻行善法后而能进一步证入「须陀洹果」者,参看「住」、「观」、「须陀洹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浮出后作毗婆舍那的观察」。

  住已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确立(住立)后满足,满足后不恐惧」,参看「住」、「解脱」。

  住正受善:熟练于保持在禅定中,参看「正受」、「善」、「住」。

  住甘露门:即「保持在解脱法门」,参看「住」、「甘露」。

  住真谛者:全句为「汝若住真谛者,以真谛答」,意思是「如果你认为是真实的,就回答这是真实的」。

  住策虑地:保持在思虑情况。

  何用生为:哪用得到出生之血统呢!

  何由知法:全句为「我等是谁何由知法?」意思是「我们谁?怎么会知道(这个)法呢?」或「我们是什么程度的人怎会知道呢?」

  何其驶哉:多么快啊!

  何所依住:依于什么而住立(存在)?

  何义何为:为了什么而要这样做呢?

  伽陀婆利:猎鹰者。

  伺求其便:等待方便(下手)的机会,参看「伺」、「方便」。

  伺求其短:观察、寻求其弱点。

  但心喜足:只要内心欢喜接受就足够了,不必要作进一步的外表崇敬行动表示,为受礼者谦虚之说词。

  但心静足:解读为「有此心意就足够了」。

  但有言数:全句为「但有言数问已不知」,解读为「只是说空话,若详加追问便无法确切回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是不可能的」。「言数」,「数」是「频繁」之意,「言」是「说」的意思,古人有「道不属言」、「真解脱者离于言数」的说法。

  但法自然:法的规律就是这样。

  但为子故:只为了有子嗣;只为了传宗接代。

  作已不观:解读为「不观已作」,「已作」为「已经完成的」,「不观」为「不需要再做观察有无缺陷」,引申为「已经完成的」都已圆满,不需要再增加什么。

  作以不作:应该作的或不应该作的,参看「所作」。

  作床成就:解读为「具备床」,此处的「床」应指「住触」的意思,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作具足已:做了,而且已经完成了。

  冷是如来:如来是清凉的。

  利及等利:即「四摄」中的「行利、同利」,参看「四摄」。

  利望命望:期望财富,期望长寿。

  利养无上:相当的南传经文同,意义不明,或可理解为「若不贪着,利养是无与伦比的,其可令施者有福,受者活命」。

  劫长久如:一劫有多长?

  即彼缘说:就以其所生起的条件命名。

  吾欲所敕:我将有所教说。

  均调转上:即「均匀地增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像断崖般突然改变」。

  坐观卧人:全句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意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或解读为「坐着由上向下仔细观察卧着的人」,反之亦然。

  快得善利:解读为「得快善利」,即获得满意而且好的利益。

  快得善眠:即「得快善眠」,睡得很好的意思。

  快庄严女:解读为「令人满意的漂亮女人」。

  快说此喻:说得多么好的比喻!

  戒具见具:另作「戒具足见具足」,即「精勤、专念、一心,乐于闲静,不放逸」。(同义词「戒具足。见具足」)

  戒相应法:与「学处」关连的法,参看「戒」、「法」。

  戒师常住:解读为「所遵循效法之戒常保持着」,「师」解读为「遵循效法;以之为师」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戒(尸罗;德行)稳定」。

  戒盗身缚:执取禁戒与禁忌而受束缚,参看「戒禁取」、「缚」。

  我一切忍:即「我接受一切」,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我一向乐:真我是完全快乐幸福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真我是完全快乐幸福的,并且于死后永不被破坏(无病)」,参看「一向」。

  我了败坏:整句为「我了败坏,长衰永失耶?」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没有能力,大人!我放逸,大人!」。

  我不听彼:我不同意他(的观点)。

  我可活王:我可以让国王活下来,即不会取国王性命的意思。

  我生已尽:另译作「生已尽」,即「我的出生已到了尽头」,表示不会再有下一个出生。

  我向静处:我刚才在一处安静的地方,「向」为「刚才」的意思。

  我多行空:我多修空;我常常保持于空性中。

  我有尔所:我有这些……。

  我或邻死:「邻死」或作「降死」,《别译杂阿含一二八经》作「若死若近死」,依此解读「邻死」应同「临死」,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我所言胜:我所说的是对的。

  我者无我:全句为「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杂阿含六四经》另译为「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意思是「『我』(第一人称代名词)是无我、无我所的,未来也是无我、无我所的」,参看「我」、「无我」、「我所」、「当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那应非有,那应非我所;那将非有,那将非我所」。

  我是彼所:我属于「彼」,「彼」指「大梵」或「真我」。

  我为本有:我过去存在。

  我为谁语:我替谁说?意即「我以谁的名义来说这件事」?

  我能负度:我能背负他渡过(大海)。

  我都无事:解读为「这不关我的事」。

  我无所违:对我不妨碍,我无所谓。

  我无是也:我没有这样。

  我说彼入:入于法与律;在法与律上有着坚固的基础。

  我忆宿命:1.解读为「我回想起过去」,此处的「宿命」泛指「过去」,如「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生如是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我正觉以前,还是菩萨而未遍正觉时,这么想……」。2.我(以宿命神通)回想起过去生的种种情形,如「我忆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转向宿命智(宿住智)之回忆,我回想起许多前世住处(宿住)……」。

  我礼大雄:我礼敬佛陀。

  我听彼也:我同意他(的观点)。

  把土坌佛:抓起一把土撒向佛陀。

  抓摘疮开:抓破了浓疮。

  更有因缘:还有其他原因;还有其他因素。

  更求余积:还要求储存、积蓄。

  更无所有:即「再也一无所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断灭,消失,死后就不存在了」。依经文前后文来看,这是离「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之缘起生灭观念的「断灭」邪见。

  更还本所:指病愈,恢复原来的样子。

  束身冲佛:解读为「整个身体冲向佛陀」,意图以其身体压住佛陀。

  求所未得:即「所求的目标尚未达成」,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求于诸根:在诸根守护上用心。

  求为使命:求得受人差遣传话的工作。

  沉翳没溺:即「沉沦,被遮蔽,沈没,沉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障碍,被遮止,心被压制」。(同义词「沉翳没溺」)

  决定而得:必定得到;必定达到,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决定于齐:确定其范围(定义)。

  狂发失性:即「发狂、失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发狂了」。

  究竟苦边:彻底地断尽了苦,参看「究竟」、「苦边」。

  究盘荼神:食人精血的鬼王,以其讹音,又被称为「冬瓜鬼」。

  见已虚空:看了以后显得(大众)空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此众对我来说显得空了」。

  见有楞耆:译义不明,《增壹阿含三九品九经》作「当见枷」,《别译杂阿含一八经》作「见楞祇芒毒虫」,《翻梵语》:「楞耆(译曰色也)」,《中部二三经》作「见闩(横木;障碍)」。

  见色受证:色由见而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死之事应由眼(天眼)证知(作证)」。

  见来见果:持「布施得果报」的见解。

  见彼有过:全句为「见彼有过,自称有过」,即「看见他们的过失并指责他们,使他们承认自己有过失」。

  见法涅槃:又作「见法般涅槃」,即「当生达到涅槃;当生证得解脱涅槃」,另译为「现法涅槃、现法般涅槃」,参看「现法」、「涅槃」,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见神受神:认为有「真我」,执取「真」,参看「神」、「受」。

  见欲系着:对见解的贪着束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见解的粘着、束缚、欲贪、固执、执着」。

  见结所系:见中之束缚;令人受束缚的恶见。

  见与不见:1.看得见的或看不见的,如「见与不见,俱悉煮熟」。2.不论在别人看的到或看不到的地方,如「见与不见,等无有异(都没有不同)」。

  见审谛忍:深思后而接受的见解(观点),另简为「审谛忍」,或译为「见善观」。

  见谛得果:见(理解体证)四圣谛而证得果位(初果以上)。

  见缠断处:全句为「见可见处,见所起处,见缠断处,此则为知,此则为见,我如是知,如是见」,解读为「邪见的可见处,邪见的生起处,邪见的缠(现行;爆发)与断绝处,这是知,这是见,我这样知、这样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见之确立(存续)、见之缠、见之生起(起源)、见之断绝,我知此,我见此」。

  言我最胜:说自己是最优秀的;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参看「我胜」。

  言语寂灭:另作「言语止息」,指「(进入初禅者)言语停止了,不能说话」。(同义词「语言寂灭」)

  言语粗犷:说话大声,或说话粗鲁。(同义词「所言粗犷、所说粗犷、辞气粗犷、以粗犷言说」)

  足得相畴:足以相比,「畴」读作「仇」,类别之意。

  身不净行:不清净的、不善的肢体行为。

  身生频伸:伸展身体(伸懒腰);没有精神的样子。

  身受灭证:受灭由身证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八解脱应由身证知(作证)」。

  身命相属:身与命根还和合,还活着的意思,参看「命根」。

  身定喜忘:或作「身之喜忘」,解读为「因生理的疲惫而常常忘失」。

  身婴众苦:即「身体遭受到许多苦」,「婴」为动词,「遭遇;遭受到」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身坏命终:身体崩坏,寿命终了,死亡的意思。

  邪盛大会:杀生祭祀的祭典。

  佉提罗叶:佉提罗树的叶子,小而脆弱。

  乖离之法:即「背离、分离、异离之事」。

  事不唐尔:事出有因。

  佯现贞廉:假装很清净正直。

  依一林住:即「依止在一座树林中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依住不远:住在离猎人所设的饵附近。

  依戒立戒:解读为「依戒、立戒」,「依戒」即「依于戒;以戒为基石(而修定)」,「立戒」即「确立自己的戒行」,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依于无处:依于无所有(没有拖累)。

  依于无对:依于没有障碍者,即丈夫没有其他妻妾为她的竞争者。

  依食断食:依着滋养五蕴身而得以精进修学,断除渴爱证得解脱,当入最后涅槃后就再也不需要那支持五蕴的滋养了。

  依傍于王:仗着国王的势力(狐假虎威)。

  依爱断爱:依着渴爱解脱而精进修学,断除渴爱证得解脱。

  依慢断慢:看到别人证得解脱,激起自己也不输人的慢心而精进修学,终能断除渴爱与我慢证得解脱。

  使立檀会:使信众举办布施大会。

  使作非地:使(大地)成为不是大地;令(大地)成不了大地。

  供办肴馔:准备食物,「肴馔」读作「摇赚」。

  两手抆摸:以两手抚摸(他自己的身体)。

  具知痈本:完全知道肿瘤的根本,「肿瘤的根本」比喻「苦的根源」,相当的南除经文作「挖除肿瘤的根本」。

  具恶人已:解读为「有坏朋友以后」。

  其目不眴:不眨眼,「眴」读作「眩」,闪着眼以示意,或转动眼睛的样子。

  其有造行:他的行为。

  其意至下:极为谦卑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谦卑心;下意」。

  制乐野意:制服其喜欢旷野的心意;驯服其野性。

  取内触法:比对相对应的南传经文,为即「对内在的探究与思惟」;「从事内在的探究思惟」,「取」为「触知;思惟;探究」的对译,「内」指「内在;自身」,「触」指「接触;思惟;探究」,依南传注解书,「内触」指「对自身五蕴之『缘(条件)』的认识」。(相关词「贤圣法.律内触法」)

  取自心相:抓住(把握住)自己修定或修观的所缘(专注的对象)。

  取所取故:解读为「执取所执取的之缘故」,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取法味着:即「对执取的种种生起乐味执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住随观乐味者;逗留于随看味著者」,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住在凝视着满足者」,参看「取」、「法」、「味」。

  取阴俱识:识连同其所执取的诸蕴(色、受、想、行)。(相关词「譬取阴俱识」)

  受五欲乐:接受五欲之乐,参看「五欲功德」。

  受少有身:为数少的轮回受生。

  受百枪苦:「百枪」另译作「百矛」,即「被矛刺一百下的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受持五戒:遵守「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受持学戒:参看「受持」、「学戒」,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学处上接受后学习」。

  受食王廪:享用国王的粮食,「廪」读作「凛」(ㄌ一ㄣˇ),粮仓。

  受夏坐竟:另译作「坐夏既满」,即「安居期结束」,参看「安居」。

  受起住灭:即「感受的生起、持续、灭没消失」,参看「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同义词「受起.住.灭」)

  受御事者:受持调教之事。

  受梵之福:1.即「梵福」,最胜最上的施予。2.国王册封的领地,另作「梵分、梵封」。

  受现在法:执取现在之事。

  味着将养:培养、增长心理的回味与爱着之执着,这里的「将」为「调养」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保持着看到愉悦滋味」(随观乐味住)。

  命行变迁:另译作「命行无常」,指生理的崩解;死亡,参看「命行」。

  命即是身:另译为「命则是身、彼命彼身、命即身、是命是身」,即「命(灵魂)即是身(肉体),两者不可以分离」,为「十四无记」之一。

  命过比丘:那位过世的比丘。

  奉法晓忌:遵守戒律,并知道什么是不可做的。

  奉持五戒:遵守「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奈何地味:地味怎么了?

  委积床褥:萎靡不振地卧床,指病情严重者,「床(罕)【丬+木】」音义同「床」。

  定生喜乐:依定而生起喜与乐,专指第二禅的境界。

  定共俱定:译义不明,尚缺资料比对。

  定道品法:确定(这是圣者的)道品之法;决定是(涅槃)道的法。

  定聚所摄:属于「定」(专注)类。

  定趣正觉:另译为「定趣三菩提」,断句为「定,趣正觉」,即「未来已定,往解脱的证悟」,参看「趣」、「正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决定,正觉彼岸」。

  屈伸低仰:四肢的弯屈、伸直,弯身、起身。

  屈伸臂顷:弯曲然后伸直手臂那么短的时间,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往来止宿:(与其他男人)交往共宿。

  彼人长衰:那人损失很大。

  彼心随转:其心随之而转,被牵着走,表示心被迷住;心的执着。(同义词「心亦随转」)

  彼命由我:他们的生活由我供养。

  彼彼天中:即「一一之天界」,参看「彼彼」。

  彼彼说义:十二部经每一部所说的含义。

  彼异众师:那些外道们的老师,约指六师外道之类者。

  彼圣说舍:另译作「圣说及舍」,解读为「这是圣者所说的平静」,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进入并保持在圣弟子(因此而)宣说『他是平静、专注,保持着乐者』的第三禅」,为第三禅的境界,参看「第三禅」。

  彼导说我:整句为「彼导说我,我那得不导说彼」,另译作「我等自当分明此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们负责去诤论、斗诤、论辩、反驳」。

  念光明想:系念明亮之观想。

  念于内息:专注于(呼吸中的)吸气。

  念于外息:专注于(呼吸中的)吐气。

  念宿命证:宿命通由念(忆念)证知(作证)。

  或入刺中:或误入有刺的地方,如荆棘林中。

  或不啻者:或不及(百岁)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只有百岁」,「啻」读作「斥」,「只、但」的意思。

  或以矛刺:以长矛刺之,矛(罕)【矛+肖】音义同「槊」,长矛。

  或以恐怖: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因恐惧而履行其义务」。

  或可有是:或许是这样吧!

  或有所止:有些会防止。

  或有所用:有些会使用。

  或有所吐:有些会排除(舍弃)。

  或有所除:有些会去除。

  或有所堪:有些会忍受。

  或时意忘:有时失去正念而忘失了。

  或复减八:或者小于八。

  或虚或实:另作「有虚有实」,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

  所以者何:什么原因呢?

  所可受证:解读为「应当体证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奢华散慢导向堕落」。

  所因有爱:即「对存在的渴爱,是由因缘所生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此缘而有『有』之渴爱」,其中『有』为汉译「十二缘起」中的「有」,「渴爱」为汉译「十二缘起」中的「爱」,《佛说本相猗致经》译作「从是本因缘。令致有爱」。

  所行所缘:在所缘的境界上打转,称为「所行」,「所缘」就是所依的境界;所依的条件。

  所作已作:另译作「所作已办」,意思是「应当完成的都已完成」,「所作」是指「所应当完成的;应当作的」。

  所作业善:好好地做应当做的事,对学生来说,可以解读为好好地学习。

  所见识待:译义不明,尚缺资料比对。

  所依退减:「所依」即「所依的因缘」,引申为「根基」,如植物枝叶花果的「所依」即是其「根」。「退减」即「消退衰减」,引申为「被破坏了」。

  所知不住:不确定,非亲身体证者。

  所知所见:全句为「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另译作「世尊所知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

  所塞流开:解读为「所有的阻碍与闭塞都打开了」。

  所说堪忍:认同你所说的。

  承泪处满:眼睫饱满。

  拄杖持伞:另作「拄杖执盖」,即「拿着手杖与伞」,「伞」音义同「伞」。

  拘舍婆提:为音译,城名,另译为「拘尸婆提城、拘尸城、拘舍婆提城、拘舍『和(罕)【和+心】』(读作「湖」)堤王城」。

  放荡自恣:纵欲而毫不自制。

  于内因内:全句为「于内因内作以不作都无欲无方便」,解读为「作以不作于内因内都于欲无方便」,即「对应该作或不应该作的,打从自己内心都没有意愿,也不会努力」。

  于此即法:即「就在(上述所说的)这件事上」,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此范围」。

  于利无利:于可以得到益处的地方但却没得到益处。

  于取解脱:相当于南传经文的「从不执取而解脱」。

  于所取法:在顺于取之法上;在所执取的之事或物上,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于空静处:即「无人而且安静的地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住于空屋」。

  于后前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来回走中(保持)正知」,「后前」应为「来回(走)」的对译。

  于食系数:「数」为「计数」,解读为「吃东西时系念着以下几点」,或「系念着又吃了一餐」。

  于意云何:你怎么想?

  于德无德:于可以修学德行的地方但却没有修得德行。

  于露地坐:坐在露天处。

  明见深达:解读为「达深奥处,离无明之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明星出时:黎明时分。

  明略智辩:解读为「为聪明的、谋略的、有智慧的、有辩才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贤智的、聪明的、有智慧的」。

  服习五欲:另作「受习五欲」,即「习惯受五种欲」,参看「五欲功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受用诸欲」。

  泥涂垩洒:涂上白泥作表层的坚固化处理,「垩「读作「恶」。

  波阇波提:为音译,即「生主神」,古印度信仰中的神,「阇」读作「蛇」。

  波罗奈衣:译义不明,或为波罗奈地方出产好品质的衣服。

  法不异如:正法(缘起、四圣谛)的无例外性。

  法不离如:正法(缘起、四圣谛)的无误差性。

  法次法向:依着法、下一个法(次法、随法)的次序修学实践(向),又译为「法随法行、向法次法、顺法次法」。

  法次法说:依着法、下一个法(次法、随法)合于顺序的说,表示所说无误。

  法住法界:参看「法住」、「法界」。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具足;每一件事都完成。

  法法自生:每一样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缘条件具足而生起。

  法法自定:每一样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己一定的因缘条件。

  法法自息:每一样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缘条件尽灭而止息。

  法法自灭:每一样事物都由其自身所支持的因缘条件消散而灭去。

  法法相因:前一法为后一法的因缘。

  法法相息:每一样事物都有其相克的对治。

  法法相益:前一法有助于后一法的达成。

  法法相动:又作「法法相乱」,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不能单独存在不受其他者影响。

  法法相润:解读为「(前后)每一法相滋润(支助)」,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法法相类:解读为「(前后)每一法相关连」,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法庄严经:表达对法恭敬的言语。

  法说义说:教导与解析,「法说」作「教导」解,「义说」为「解析」的意思。

  治断灭止:解读为「对治、断除、灭止」,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盲龟浮木:譬喻人身难得,恰如百年才浮出海面的盲龟,其头正好穿入漂流木中的孔一样难(《杂阿含四○六经》)。

  知上如真:解读为「如实知上面所说的」,参看「如实知」。

  知反复者:知感恩回馈者。

  知幻是幻:知道幻术,即是(会施幻术的)幻术师。

  知平而舍:维持平衡。

  知我见我:这样知道我(有这样一位学生)。(同义词「知我.见我」)

  知事夺财:「知事」之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什么东西都拿的人」。

  知彼人异: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形。

  知法次法:即「了知法的顺序」,参看「法次法向」。(同义词「知法.次法」「知法、次法」)

  知漏尽证:烦恼的尽灭由慧(知;智)证知(作证)。

  知觉有报:此处的「觉」为「受」的另译,「报」指「业报」(所引生者),「受」的业报(即所引生的结果)为「爱」(爱为觉报),此即「十二缘起」中的「受缘爱」,参看「觉」、「缘起法」、「业报」。

  知觉胜如:「觉」为「受」的另译,「胜如」为「高下优劣;差别」,即「知道各种感受的差别」,参看「胜如」,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相关词「知想胜如」)

  知觉灭尽:即「证知受的彻底灭」,「十二缘起」中说「触缘受」,即「受从触(另译为「更乐」)生」,故说「谓更乐灭。觉便灭」,参看「觉」、「缘起法」、「灭尽」、「更乐」。

  空无边处:另译作「空处、空处定、空处住、无量空处、无量空入处界、无边空处、无色空处、空入处、空无量入处界」,以无边之空间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舍脂钵低:「『钵(罕)【金+本】』低」之义译为「丈夫」,即「舍脂(阿修罗王之女)的丈夫」,「钵(罕)【金+本】」读作「玻」。

  初不来下:或解读为「最初都不出宫殿」。

  初中后善:开头、中间、结尾都是善的,参看「善」。(同义词「初.中.后善」、「初、中、后善」、「初善.中善.竟善」、「初善.中善.至竟亦善」、「初善.中善.竟亦善」、「初妙.中妙.竟亦妙」「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上语亦善。中语亦善。下语亦善。」「初语亦善。中语亦善。竟语亦善。」)

  表现征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神通表现如是形色」。

  迎妇节会:「迎妇」解读为「娶妻或取媳」,「节会」解读为「节庆集会」,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金为珓珞:解读为「黄金饰物」,「珓」读作「叫」,原为「祭祀用的占卜用具」,「珞」读作「落」,「项链」类的饰物。(相关词「金银珓珞」)

  金刚所成:解读为「由像钻石般坚硬不坏之物所组成」,「金刚」即「钻石」,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金陛银蹬:金银做的脚踏台阶。

  金鎗刺足:「槍」同「枪」,读音亦同,「金槍」应为金属物,但《别译杂阿含经》作「佉陀罗刺」,「佉陀罗」为一种树名,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碎石片」,「佉」读作「区」。

  长道驱驰:另作「长夜」,解读为「在长远的生死道上奔走」,参看「长夜」。

  阿那含果:又作「第三果、第三沙门果、不还果、不退法」,断「身见、戒禁取、疑、贪、瞋」者,如果不能在当生证得阿罗汉果,则下一生只会往生天界,并在该天界证入涅槃,不会再受生人间。

  阿波陀那:为音译,义译为「譬喻」,经的十二种分类(十二分教)之第十一类,另译为「撰录、证喻经」,成立于部派分化后。

  阿若拘邻:另译为「拘磷若」,拘邻(罕)【陈-东+邻-阜】为尊者「憍陈如」的另译,即已了知四圣谛的尊者憍陈如,「阿若」即「已了知」的意思。

  阿毗地狱:另作「阿毗地狱」,即「无间地狱」,参看「无缺大地狱」。

  阿惟越致:为音译,即「不退转」,菩萨果位之一。

  阿僧祇劫:「阿僧祇」为古印度一极大或不可数的数目单位,「劫」为古印度一极长的时间单位。

  阿练比丘:另译为「阿练若比丘」,即「住在山林里的比丘」,参看「阿练若」、「比丘」。

  阿耨多罗:为音译,义译为「无上」。

  非不有无:即「非不有不无」,比对经文前后,应为「非有非无」(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的否定。

  非化所化:非创造者所创造。

  非生死乐:离生死之乐,即「解脱之乐」。

  非此我所:即「此非我所;这不是我的」,参看「非我所」。

  非汝所应:不是属于你们的。(相关词「若非汝所应」)

  非色是我:(五蕴中的)色不是真我,参看「色」、「我」、「五阴」。(同义词「非色即我」,反义词「色是我」、「无色是我」)

  非作所作:不属于被制造之类者。

  非我所应:不是我应该有的。

  非是与用:不是经授与而使用,即「偷盗」。

  非神见神:(我)以「非真我」知觉「真我」。

  非慈心发:不以慈心举发他人的犯戒过失。

  非当来我:即「当来非我」,参看「当来」、「非我」。

  非乐长养:「乐的滋养扩大」之否定,引申为「笼罩于乐中」的否定,「长养」是「滋养使之扩大或生长」的意思。

  非趣怀妊:不接近怀孕的女人。

  非赞叹处:不是值得称赞的地方。

  信家非家:确信「家」是无法拥有的,从而否定了家(非家),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无家的修行者,另作「至信舍家」(同义词「至信.舍家」)。

  信根八经:指《杂阿含一八0经》经文「如『无常』。如是『过去无常』.『未来无常』.『现在无常』.『过去未来无常』.『过去现在无常』.『未来现在无常』.『过去未来现在无常』。」中八个『』为主要内容的经。

  信族姓男:另作「清信族姓男、有信族姓男」,即「敬信佛陀为正觉者的善男子」,参看「族姓子」。

  便不贤死:即「不善终;带着污秽之心而死」,《增壹阿含二五品六经》作「便有贪欲.瞋恚.痴心而命终」,《中部五经》作「将以贪瞋痴而死」。

  便伏舍去:便降服他,舍他而去。

  便随猎师:便中了猎人的饵;被猎人捕捉。

  便擗叶叶:一片片地扒开来,「擗」读作「辟」,扒开。

  系念明想:另作「系念明相、系念明相、系想在明」,「系」同「系」,念着光明之相,另作「系心在明、系想在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念正知」。

  前后升降:全句为「自知前后升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绵密不断的正知而进入更上一层的禅定」。

  前际俱见:看透过去,「俱见」解读为「全都看见」,引申为「看透」。依《瑜伽师地论》的解说,为「对过去生的种种想法(追忆)」,如追忆「我过去世存在吗?我过去世不存在吗?我过去世是什么呢?我过去世的情形如何呢?我过去世曾经是什么,[后来]又变成什么?」(参考《杂阿含二九六经》、《相应部一二相应二0经》)

  则便有调:解读为「就会掉举心乱」。

  却坐一面:退到一旁坐下,「却」为「退下」的意思。

  咨嗟称叹:叹气称赞。

  垂办之事:应该作的事。

  威仪详序:解读为「举止行动安详,端正不脱序」,「序」为「有秩序;前后排列不乱」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屏闲之处:隐密处。

  度知见城:断除了各种邪见。

  律仪戒生:全句为「于未来世律仪戒生,终不退减。」参看「律仪」,相当的南传经文定型为「未来做到自制,是圣者之律繁荣的征兆。」

  后住涅槃:解读为「最后,住于涅槃」,《杂阿含五六七经》作「(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参看「浚输」、「涅槃」,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后际俱见:依《瑜伽师地论》的解说,为「对来生的种种想法(臆测)」的意思,如臆测「我未来世存在吗?我未来世不存在吗?我未来世会是什么呢?我未来世的情形如何呢?我未来世会是什么,以后又变成什么?」(参考《杂阿含二九六经》、《相应部地」一二相应二0经》)

  思惟挍计:「挍」音义同「校对」的「校」,用心思惟的意思。

  思愿缘生:以意欲为条件之所生;由过去愿望所思求而生起。

  急弊粗犷:急躁粗鲁。

  怨憎会苦:与自己不喜欢的在一起,所生起的苦

  恒一处止:定居在一个地方。

  恒知景寤:另译作「习于警寤、恒知景寤」,保持清醒不昏沉。

  持连合衣:此处的「持」是「穿著」的意思,「连合衣」的译义不明,比对《中部一二经》之「(与)麻混织的(布做成的)衣服」,可能与之相当。

  持辩闭塞: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学的法也不清楚了」。

  斫治其身:砍他的身体,「斫」读作「浊」,砍。

  施设显示:另作「施设显露」,(这样)述说表示,参看「施设」。

  施缘一觉:对「缘觉」(辟支佛)的布施。

  是处不然:解读为「没有这样的地方」,表示「不可能;否定」的意思。

  是处非处:另作「处非处」,对的或不对的;有这样的事或绝无这样的事。(同义词「是处.非处」)

  是圣所谛:是圣者所说的真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因而称为『圣谛』」。

  染着系故:有迷恋执着,所以被束缚。

  染着触猗:若将「猗」解读为「依」,则为「依于所触知的而染着」,若将「猗」解读为「美好的」,则为「接触到美好(合意)的而染着」,参看「触」。

  流注涅槃:参看「流注」、「涅槃」,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流驰之念:奔驰不停的念头,指「心不止静的情况」。

  为一究竟:为最高成就的一种,「究竟」为巴利语「最高的」的对译。

  为内安隐:即「内部安定」,「隐」通「稳」,「安稳;安定」的意思。

  为他妇女:指别人的妻子。

  为出为离:即「为出离」,参看「出离」,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为死方便: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死所系缚」。

  为何姓生:是属于哪一种种姓(血统、阶级)?

  为利狎习:为了利益而亲近(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只为自己利益的人」。

  为我自在:照我的意思去作;任我摆布。(相关词「为汝自在」)

  为取所缚:被「执取」所束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执取中者,被魔所束缚」。

  为取所触:被执取所接触,表示「陷在执取当中;被执取所束缚」,参看「取」、「触」。另译作「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参看「计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世间多数为攀缘、执取、粘着所束缚」。

  为命出家:为了求生活而出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了生活而不是以信从在家出家而成为非家生活」。

  为从优游:全句为「为从优游,从容闲乐,极柔软来」,即「从优渥、安乐、温柔的生活来出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受优雅细致,高度优雅细致,极为优雅细致的教养」。

  为欲所使:被欲所驱使、束缚,参看「使」。

  为欲所触:被欲所接触,表示「陷在欲贪当中」,参看「触」。

  为爱走使:为渴爱所驱使奔走,比喻为渴爱的奴隶。

  为义故受:为了(修行)得利益的缘故,所以忍受。

  为审尔不:是对的吗?

  为卫梵行:为了护卫清净的修行。

  为魔所缚:即「被魔王所束缚」,参看「波旬」。

  甚为难值:难逢;难遇到。

  皆是死法:「死」为「魔」的另译,「死法」即「属于恶魔的」,参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色是魔法,受是魔法,想是魔法,行是魔法,识是魔法」。

  相习近法:常亲近的事;常做的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习行之法;常做的事;常结交之法」。

  相毁之言:诋毁的话;毁谤的话。

  相应经纪:译义不明,目前尚无相关资料可比对解读。

  背不向念:解读为「背不、向念」,「背不」即「不背」,与「向」为同义复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苦出要受:另译为「苦依出离受、苦出离依受」,解读为「依出离(克制)而起的不愉快感受」。

  苦生而生:全句为「苦生而生,苦灭而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灭去的只是苦的灭去(一事)……」,意思是,在苦的生起与灭去当中,只有因缘的聚散,而没有实有不变的主体存在。

  苦住正受:另译作「不乐住正受」,「乐住正受」的相反,参看「乐住正受」。

  苦即非我:会有「苦」的,就是「非我」,参看「苦」、「非我」。

  苦治居民:压迫居民从事苦差事。

  苦者寂静:即「所有苦都已停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所有苦已被灭而消失了」。这里的「者」,为「苦」这件「事情」之代名词,而不是「代表人」。

  苦盛迟灭:强大而缓慢消失的苦。

  苦习尽道:另译为「苦迟通行、断苦迟、苦迟得、苦灭迟得」,即「钝根者缓慢而费力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迟缓通达的苦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作「具有缓慢理解之费力进展」。

  苦无食受:另译为「不食苦痛、不食苦受、苦无味受、苦无食、苦无食觉」,解读为「不生起执着的不愉快感受」。

  苦无欲觉:不生起欲念的不愉快感受。

  苦微迟灭:微少而缓慢消失的苦。

  若下过出:从下面排出。

  若干想患:种种想的过失。

  若方有佛:向佛所在的方向。

  若去若住:或离开,或停留,参看「若」、「住」。

  若有所受:如果有所执取。

  若有若无:1.存在,或不存在。2.实有的观念(恒常论者),或虚无的观念(断灭论者)。(同义词「若有.若无」「若有、若无」「若有,若无」)

  若见与直:或付出与之相当价值的财物或钱。

  若受自受:如果受业报这件事,是造业者自己受,参看「自作自觉」。(同义词「若受即自受者」)

  若长者衣:或居士所供养的衣服。

  若能胜者:如果自己能胜任(提得动)的。

  若起若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任何存在的」。

  若欲自证:解读为「如果想要表达自己的体证」,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若软若劣:较之为弱者;较差一些的。

  若饮若食:或喝饮料,或进食,参看「若」。

  若冢间衣:或粪扫衣。

  要不望知:义译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要不解坐:决定不从禅坐起来。

  要因苦得:要从苦行才能得到。

  要前有对:或解读为「要有其前题;要有构成其生起的条件」。

  要当下过:必从下面(肛门)排出。

  计吾我人:执着「真我」观念的人。

  计数立意:此处「计数」之译意不明,全句或解读为「思量而确立意向」,或对应相当的南传经文之「专注、细专注、心的导向」。

  迦尸劫贝:「迦尸」地方所出产的(耐用)布,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迦絺那法:「迦絺那衣」为出家者特别允许保有之衣服,「迦絺那法」引申为「出家修行应成就,而值得别人供养,使供养者得功德之法」,参看「迦絺那」。

  陌陌相值:街道相连。

  风先火次:死亡时,先失去呼吸,其次失去体温。

  食不尽相:「元本」作「食不净相」,解读为「(尸体)被蚕食的影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到处穿孔想」。

  食更生物:另译作「食更生之物」,即「吃植物能繁殖的部分」,像「种子、根、茎、可以接枝、可以插枝」等「五种子」的部分。

  食果及根:食用野果与野菜。

  食讫中后:用过午餐的午后。

  食障碍数:无法用餐的次数。

  食噉含消:需咀嚼的食物与液态或入口即化的食物,「啖」音义同「啖」,「咬」的意思。

  香阴已至:「香阴」为「犍闼婆」的另译,一说为从此生到来生的「识」以香为食,故成此为「香阴」,另一说为乐神「犍闼婆」好窥夫妻行房,由此神话转化,就以此神生而为人子的传说。

  挓五缚治:分五处钉绑,「挓」读作「渣」,扒开。

  毗卢遮那:为音译,义译为1.「光明遍照」。2.指太阳。

  恒念起想:另作「作起思惟」、「作起觉想」、「作起想思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意念作起身想」。

  乘虚而行:在空中行进。

  乘意生身:以意生身……,参看「意生身」。

  值真知识:见过圣者。

  俱生俱死:即「同生共死;共同生活在一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遇到游走的象、马、车、货车、人」。

  俱在苦根:全句为「俱在苦根游行无生死」,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一类人了知『依着是苦的根源』后而无依着」。

  俱至后世:「后世」指「来生」,一起往来生,即是「一起死吧!」

  俱受夏坐:在一起夏坐安居,参看「安居」。

  修平等护:修学平等不执取的平静,「护」为「舍」的异译,意思是「平静的」。

  修治正法:修习正法。

  修习恶露:以观察尸体等不净为修习者,另作「不净观」。

  修备可依:整修完备而可依靠。

  修揵提华:为音译,另音译为「须干提华」,义译为「好香花」,「揵」读作「前」。

  修随顺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法而行」。

  修护觉意:修习「舍觉支」(宁静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

  卿等并住:你们安静!意思是你们不要抢我的话,打断我讲话,

  唐自疲劳:白白浪费力气,另作「徒自疲劳」。

  唐作唐苦:白费功夫,徒劳无功。(相关词「唐自疲劳」)

  娑婆世界:指「包含大梵天界以下的世界」,「娑婆」为梵语之音译,巴利语之音译为「沙哈」(《玄应音义》作「索诃」),义译为「勘;能忍耐的」,而「大梵天」的名字即为「娑婆主」(巴利语音译为「沙哈巴地」,「巴地」译义为「主人」),所以「娑婆世界」也有「大梵天所统领的世界」的意思。

  容色志高:解读为「自恃容貌高贵」。

  师子颊车:如狮子雄壮脸颊一样的脸颊。

  恣意所问:另作「恣汝所问」,随你的意思提问,「恣」读作「自」,随义的意思。

  息中之息:所有止息(烦恼)法中最为彻底的止息法。

  息出息入:呼气与吸气;呼吸。

  息迹灭度:于止息(寂灭)之道而入灭,参看「涅槃」。(同义词「息迹(罕)【返-反+亦】」)

  振手叹咤:弹指叹息,可惜的样子,咤(罕)【口+宅】读作「炸」,原意为「喝斥」。

  捐除睡眠:另作「捐除睡卧」,拋弃睡眠;不睡觉。

  挽强俱发:另作「挽强俱发」,拉起强力的弓齐发(射出)。

  时不非时:断句为「时(适当的时机);不非时(不是不在适当的时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时非不时:断句为「时(适当的时机);非不时(不是不适当的时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时时出世:随时可能会出现,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比喻很难得才能遇见佛陀出现于世间,世尊的出现就像昙花一现一样。

  根本身见:以「生死流转之根本」来形容「身见」,参看「身见」。

  根波罗蜜:全句作「根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根的差别而有果的差别;由果的差别而有人的差别」。

  根智分别:分辨他人根性之智。

  根随空转:诸根转入虚空,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浚输流注:输通使流向于……。

  涅槃寂灭:究竟之处为一切都止息了的涅槃,为佛法的「三法印」之一。(同义词「涅槃寂静」)

  乌鸟所栖:黑色鸟(乌鸦)所栖息,「栖」音义同「栖」。

  疾辇钱出:赶快搬出钱来,「辇」读作「捻」,「运送」的意思。

  真实正观:即「如其事实而正确地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应该以正确之慧这样如实见」。

  真说见耶:即「见真说耶?」「真说」的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个(五蕴)生成」。

  神见非神:(我)以「真我」知觉「非真我」。

  神识上升:即「心识往好的方向(或地方)提升」,「神」为「识」的另译,这里的「识」只的即是「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会走向上升」。

  纯净上士:完全清净而达(最)高境界的人。

  缺不可用:破裂无法使用。

  耆阇崛山:为音译,义译为「灵鹫山」,位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东北角。

  能自摄者:能收摄自己的六根者;能守护自己的六根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正住」。

  能忍如地:能忍受苦乐;对苦乐不动心,就像大地一样坚固。

  财富志高:解读为「自恃财富比别人高」。

  贡高还家:高傲而还俗。

  起至出要:全句为「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起至出要」,「依」解读为「照着去作;依据……去实践」的意思,「离」另译作「远离」,参看「远离」。「无欲」即「无贪」的另译。「灭尽」另译作「灭」,「止息」的意思,参看「灭」。「出要」另译作「出离」,参看「出离」。「向于舍」是「朝向舍弃的圆熟」的意思,参看「舍」。(相关词「依离.依无欲.依于灭尽。起至出要」「依离.依无欲.依出要.依灭.向于舍」「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起于邪见:即「生起错误的见解(观念)」。

  逆防逆知:预先防范防护,预先知道。

  逆顺观察:从「老死」一直往上探究其发生的条件,直到源头的「识」(或到「无明」),称为「逆观」。从「识」(或从「无明」),印证其往下生起的必然结果,一直到「老死」,称为「顺观」。

  除去五好:卸下「剑、盖、冠、拂、履」五样饰物。

  除去阴盖:另译作「除去阴障、除去荫盖、除重阴盖」,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离障碍法」,即「除去障碍修行的种种」,如五盖。

  除俗数法:除了「俗数法」外,再也没有别的了,参看「俗数法」。

  除家相应:除了牵涉到与在家人有关的犯戒以外。

  除偷罗柘:除了「偷罗柘」以外的罪,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除重罪(包含「驱摈」罪与「僧残」罪)以外,「偷罗柘」另译为「偷罗遮」,为佛灭后归类的犯戒处罚,或轻或重各部派所说不一,「柘」读作「这」。

  偏行边畔:走遍了四周围

  偏袒右肩:露出右边肩膀,以示尊敬对方。

  兜瑟哆天:即「兜率天」的另译,又译为「兜术天、兜率陀天」,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区身藏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头部插入粪坑中」,「区(罕)【人+区】」读作「与」,即「弯屈」的意思。

  问事不定:所问的事包含多种情况,并不明确。

  唯作女妓:「女妓」指「唱歌跳舞以愉人的女子」,「唯」或作「语助词」解读,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唯极是耶:解读为「这是最高的吗?」

  执杖澡罐:另译作「执杖持水瓶、执澡灌杖」,南传经文作「弯曲之杖,以及洗净水」,按:「杖」与「装了水的瓶子」(澡罐)都是象征婆罗门的「法器」。

  寂灭正受:入寂灭之定,参看「正受」,依《相应部五相应四经》所说,这是泛指指世间八定,依《杂阿含五0三经》与《相应部二一相应三经》,现「天眼」与「天耳」的色界定被成为「粗正受」,则暗示「寂灭正受」属「无色界定」。

  寂灭而住:即「静止止息后维持着」,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熄灭后住立」。

  寂灭所作:解读为「(达成)涅槃所应完成的」,参看「涅槃」、「所作」,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将无答耶:解读为「将非答耶」;是错误的回答吗?

  将视好道:将会看到(找到)好的(修行)道路(方法)。

  将诸大众:领导着大众。

  常自手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亲手施予」。

  常观他面:即「看他人的脸」,解读为「羡慕他人;仰慕他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仰看他人的脸」。(相关词「不视他面」)

  强额痴狂:解读为「厚脸皮的狂妄愚痴人」。

  得正知见:得彻底的证智而了知,即「了知『这是解脱』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

  得全四大:得以维持四大之身。

  得全眼根:得以保全眼根的清净。

  得佛法分:解读为「分证了;证得了佛陀所证的法」。

  得坐受水:另作「得坐起受水」,得到一席座位与奉事水的传承,表示被该族群所接纳与认同。

  得其间便:意为「乘虚而入」。

  得信家心:另作「得信寂心」,解读为「得(修学)寂止的信心」,或「得信心」。

  得净信心:即「有完全的相信」,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得踊悦心:心中生起踊动的喜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起了很大的喜悦」。

  得诸法数:解读为「体证了正法」。

  得诸持入:得「六界」与「六入」,「持」为「界」的另译,参看「六界」、「六处」。

  从见方便:从正见而专心修习,参看「方便」。

  从见至见:译意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目前亦缺乏其他经文比对。

  御车象类:另作「御车像类」,解读为「御象车类」,即「像驾驶象车的人」,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悉取为锵:都拿来作为(刺穿东西的)矛,「锵」读作「枪」,金属或金属碰撞声。

  怅然不悦:好象失去了什么一样而心情不好。

  掩伏世间:超越世间。

  舍共俱定:伴随着「舍(平静)」的定,通常指「第四禅」。

  舍此住止:解读为「舍住止(于)此」,即「离开这个」。

  教非时行:鼓动(你)在不恰当的时机做事。

  教种种戏:鼓动(你)玩种种赌博。

  教诫示现:另译为「教训示现」,即「以言教辗转教导无数人得证解脱」。

  斩以为筹:即「斩成一段一段,当作计算数量用的筹码代用物」,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族姓志高:解读为「自恃血统高贵」。

  昼日坐禅:在白天静坐禅修,参看「坐禅」,「昼日」指「白天;日间」。

  昼夜手抒:日夜都以手触水,以为奉事水。

  晚暮出家:晚年出家;老年时才出家。

  梵行已立: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参看「梵行」。

  梵行饶益:对清净的修行有帮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梵行的基础」,参看「梵行」、「饶益」。

  梵行显示:另译作「梵行清白、清白梵行」,即「清净的梵行」或「展现梵行」,参看「梵行」。

  梵志种白:婆罗门是白种人,指皮肤是白色的。

  梵志种胜:婆罗门的血统最好。

  梵梵所化:大梵天所变化的(创造的)。

  欲入涅槃:解读为「要进入涅槃」,参看「涅槃」,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欲令如是:全句为「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即「要……是这样,不是那样」。

  欲如肉脔:淫欲就像小肉块,会引起争食抢夺。

  欲如把炬:淫欲就像迎风举火把,会反过来烧到自己。

  欲如骨锁:「锁(罕)【金+巢】」,音义同「锁」,即「淫欲就像啃骨头,伤了嘴还吃不饱」。

  欲如假借:淫欲就像借用的东西,不能一直拥有。

  欲如树果:淫欲就像树上的果实,因果实而连树都被摧残。

  欲何等作:你(原来是)想要作什么的?

  欲为生难:解读为「欲生(求生)为难(困难)」。

  欲得求实:想得到树的实心材料。

  欲堕世尊:想要让世尊堕于负处;想要论败世尊。

  欲燃佛积:想点燃佛陀遗体下面堆放的积木(用来火化遗体的积木)。

  清净出要:解读为「出离(于欲)为清净」。

  清净鲜白:形容豪无瑕疵。

  净不动道:「净」指「净信」,「自信;确信」的意思,「不动」指「阿罗汉果」或「第四禅」,参看「必至不动」、「不动处」、「不动心解脱」,「道」指「道路;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净念一心:另译作「舍、念、清净」,「护念清净」,即「完全地专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于平静而有遍净专注」,为「第四禅」的境界,参看「第四禅」。(同义词「净念、一心」「舍.念.清净」)

  净除乞食:即「净化托钵的食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施舍的食物上净化」

  牵诣众所:绑来见大家。

  现世二报:当生(或当下)有两种结果,一是得到「真实的(即「真理」)」,一是得到「错误的」。

  现我得者:译义不明,或解读为「告诉我他已经证得了」。

  现事必灭:全句为「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解读为「不承认(承担)当下的责任」。

  现法作证:当生体证,参看「现法」、「作证」。

  现法苦住:即「当生保持在苦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现法」、「住」。

  现法涅槃:当生证得解脱涅槃,又译为「见法涅槃」。

  现法乐住:另译作「见法乐住」,即「当生保持在安乐中」,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现法」、「住」。(相关词「今得现法乐住」)

  现法乐居:即「当生安乐地生活」,参看「现法」。

  异生异灭:依一法生随即依另一法灭。

  异行思惟:除了理性深思,另译为「异行觉想」。

  异问异答:问东而回答西;诡辩论。

  异无散解:变化了,消失了,分离了。

  众中恐怖:面对群众胆怯的恐怖,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众多羽从:即「众多卫队或仪队之随从」。

  众好满足:「好」为「相」的另译,即诸相圆满。

  众苦作役:解读为「役使众生受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涉及众生危险的」。

  眼生智生:生起「眼」与「智」,参看「眼智明觉」。

  眼智明觉:形容圣者证果时的情境,「眼」是「看清楚正法的观察力」,「智」是「体证到正法」,「明」是「舍离了无明」,「觉」是「菩提;正觉;解脱的证悟」,相当的南传经文都作「眼智慧明光」,「慧」是「般若」,光是「光明」。(同义词「眼.智.明.觉」「眼、智、明、觉」)

  眼触生受:由「眼触而生起感受」,参看「六触」、「受」。

  第一果, 记:「第一果」指「阿罗汉果」,「记」为「记说」之略,此处为「决定说;确定说」的意思,参看「记说」。

  第一非时:即「第一种不是适当的时机」,参看「非时」。

  第二天使:以三天使的到来表征「老、病、死」,「第二天使」即表示「病」。

  第三天使:以三天使的到来表征「老、病、死」,「第三天使」即表示「死」。

  粗作齐限:另作「粗为人作分齐」,即「大原则」(可以有个别差异的认定)。

  终不唐捐:终究不会没有收获。

  习白衣行:过在家人的生活。

  习向心住:解读为「心习向住」,即「内心保持着修习」,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参看「正向」、「住」。

  习行不断:不断做而成为习惯。

  习于色者:亲近于色,而南传经文作「思量色」或「欢喜着色」。

  习近于色:另作「于眼味着」,即「眼对所见的色有味着」,参看「味」。

  习恶食想:学习观想食物是污秽的。

  习善知识:另译作「亲近善知识、事贤者」,即「亲近善友」,此处之「习」为「亲近」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结交善士」,参看「真人」。

  习尽之法:消散与集起的本质;消散与集起的实际条件因素。

  习学趣迹:朝向圣者走过的足迹修学。迹(罕)【返-反+亦】。

  脱诸防逻:脱离巡逻者(的巡察范围),「防逻」指的是「巡逻者」,经文以「渴爱」比喻巡逻者,因为在生死轮回中,「渴爱」扮演着如巡逻者的角色,守者众生无法脱离生死轮回的境界。

  莫以诤说:不要与人诤论。

  莫行怨事:不要作与我敌对的事。

  莫作释身:不要(想)成为帝释。

  莫思惟此:全句为「当思惟此,莫思惟此」,解读为「应当这样思惟,不要那样思惟」,后一句的「此」是「另一个」有别于前一句的「此」,这应是梵语、巴利语的语法。

  莫是莫非:不必论其对错。

  莫相导说:另作「莫相道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要私下说」。

  莫然余灯:「然」同「燃」,参看「不异洲」。

  莫与彼别:译义不明,或解读为「不必与其他人道别」。

  处所界障:处于界限内,即「不违规」的意思。

  处处旋捉:解读为「捉得紧紧的」。

  处处敷悦:解读为「充满喜悦」。

  处处润泽:解读为「像完全浸泡般地充满」。

  贯大海中:向大海中刺去(以刺起鱼虾等)。

  贪使所使:为贪烦恼所驱使,参看「使」。

  贪餮不廉:贪吃贪求者,「餮」读作「贴」四声,贪吃者。

  贪觉觉者:即「有贪欲之想法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欲寻」(参看「寻」)。(相关词「或瞋觉觉者,或害觉觉者」)

  通达现法:当生通达(证得涅槃)。

  速令休息:使之迅速地停止。

  速彻过去:或解读为「很快地达到(解脱的)目标」。

  逐会嬉戏:追求玩乐者。

  造生死本:造成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之恶不善法)。

  野马流动:空气因热对流产生如野马奔腾的幻象,「野马」另译为「阳焰」。

  野兽其心: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在欲中玩乐」,疑为「不野兽其心」(不放纵其心;不让心如野兽般任生理的欲求而行动)之讹误。

  阴阴相关:依经文前后文来看,是指「前五受阴与后五受阴之关连」,参看「五受阴」、「二阴相关」。

  阴阴观察:「阴」为「蕴」的另译,指「五蕴」,即「对五蕴的每一蕴作一一的观察」。

  竟为尔不:是这样吗?

  麻缕成功:解读为「麻丝比较有用」。

  最下使人:指「地位最低下,供差遣的使用人」。

  最上真际:指涅槃解脱。

  最在其边:解读为「最为极端」。

  喜心寂灭:即「内心的(踊)喜停止了」,为第三禅的境界,参看「第三禅」。

  喜共俱定:伴随着「喜」的定,通常指「初禅」或「第二禅」。

  堪任决定:解读为「能够成为不退转者」,参看「决定」,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堪任知见:解读为「能够成为有知有见的圣者」,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几了几失: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几乎灭亡、破灭」。

  复更有恶:全句为「复更有恶而过此耶」,相当的南传经文之大意为「你的想法有什么依据呢?」

  提鼻伽罗:或为能吞船之大鱼的音译。

  斯陀含果:又作「第二果、第二沙门果、一来果」,断「身见、戒禁取、疑,贪、瞋、痴薄」者,最多再来人间受生一次后就证入涅槃。

  普设大会:祭祀大会。

  智者所举:智者所称赞,或作「智者所誉」。

  智宝成就:解读为「成为智慧之宝」,参看「具足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但南传经文形容尊者舍利弗的定型句均作「慧」,如《相应部二相应二九经》作「速慧、锐利慧、大慧、广慧、欢喜慧、洞察慧」。

  椎身懊恼:打自己的身体,懊恼。「棰」音译同「捶」。

  无上明行:最高的明(智慧)与行(行为)。

  无上息迹:没有比之更高的止息(寂静)之道。

  无母子畏:即「孩子找不到母亲的那种恐惧害怕」,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无母无父:不承认有母亲与父亲(的养育之恩),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同义词「无母.无父」「无母,无父」「无母、无父」)

  无有人民:无人所到处。

  无有反复:不知感恩回馈。

  无有生气:没有生(不熟)的气味。

  无有皮肤:或解读为「全然地洁净而没有杂染的沾染」。

  无有似有:业报还未成熟,但看似已经成熟。

  无有来处:没有一个实体来了。

  无有阿枉:没有不正直,另作「无有阿曲」,枉(罕)【打-丁+王】读作「狂」,乱的样子。

  无有是处:表面上的意思是「没有这样的地方」,引申为「这是错的;这是不存在的」。

  无有能制:没有能阻挡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没有能使(已转起的法轮)反转的」。

  无有解时:解读为「没有解脱的时候」。

  无有仪法:没有威仪。

  无有俦匹:没有对手,「俦」读作「仇」,伴侣。

  无自性智:《别译杂含经》作「无智愚人」。

  无色是我:(以五蕴中的)非物质类(蕴)是真我,参看「色」、「我」、「五阴」。(反义词「色是我」)

  无我处所:全句为「无我处所及事都无所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非任何之物,也不在任何地方,任何地方也都没有我所拥有之物。

  无事比丘:居住在山林间的比丘。

  无受而灭:这里的「受」指「被火燃烧之承受物」即「燃料」,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于缺乏燃料而熄灭」。

  无所有处:超识无边处,以无所有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另译作「不用定、不用处、无所有入处、无所有入处想、无所有入处界、无所有处、无所有处想」。

  无所至趣:解读为「(死后,他的识)没有到什么地方去」,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无所求作:修学的目标与任务已达成,不需要再作什么了。

  无明为食:无明为其滋养。

  无明为习:无明为其助缘。

  无明深堑:以深坑譬喻无明之难以跨越,参看「无明」、「堑」。

  无明缘行:另译为「缘无明行」,参看「无明」、「缘」、「行」、「缘起法」。

  无信法靖:另作「无信法静」,「无信心」的意思。

  无信无恩:解读为「没有信仰(或自信),不知感恩」。

  无施无受:无布施,以及布施功德。

  无为无求:1.没有行动,也没有行动的意愿。2.没有欲求。

  无穿无缺:「穿」指「穿破」,「缺」指「缺陷」,比喻「守戒严谨,没有破戒的行为」。

  无食乐者:「无食乐」解读为「无污染的乐」,指「初禅与第二禅」的乐,参看「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精神上的乐」,指「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的乐。

  无家学道:出家而成为无家的修行者。

  无根之信:另作「无根善信」,即「没有善根但能起坚固的信心」。

  无常盛火:另作「无常火」,解读为「无常带给凡夫的逼迫,就像被大火烧着一样」。

  无庄严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为迷人身材」。

  无贪法句:离贪的教说,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法句」为表达正法教说的词句,常为偈颂型式。

  无喜生乐:停止了(踊)喜,但还保有「乐」,指进入第三禅,参看「第三禅」。

  无喜好法:另作「不生喜好法」,此处指「没有因名闻或利养而生起的喜好执着」。

  无复上作:没有什么需要更进一步去完成的;没有尚未修的。

  无复过是:没有更超过这个的,亦即「就是这个了」的意思。

  无着天祠:解读为「无所执着的天之子民」,或「不依恋着天界」。

  无着真人:即「无所执着的阿罗汉」,参看「真人」。

  无间等法:此处的「法」解读为指「(无间等)这件事」,参看「法」、「无间等」,南传《四部》经文中无此句之用法,均只作「无间等」。

  无想三昧:另译作「无想定、无有欲定」,即「于一切都无所想念所成就的定」,参看「无想心定」。

  无想心定:心无想(无相;无念头)所成之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非想非非想处之定」。

  无爱法靖:另作「无爱法静」,「无敬爱」的意思。

  无义相应:不与有助益相关连,即没有助益的。

  无过之人:没有过失的人;无辜的人。

  无靖法靖:另作「无诤法静」,「无争议的排除;仍有争议」的意思。

  无漏非受:断句为「无漏,非受」,解读为「那是无烦恼,那是无执取」,「受」为「取」的另译,参看「漏」、「取」。

  无漏无受:无烦恼,无执取。

  无满堪耐:疑为「母满精堪耐」之误,即「母亲在适合受精的排卵期」。

  无闻凡夫:未能闻法的一般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无闻独住:其中的「闻」,另作「问」,或为「间」之误,可理解为「安于独住而精进修学」。

  无摩拭想: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为好身材」。

  无余涅槃:指解脱者的入灭。

  无余欲尽: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疑为「无余尽」(完全摧毁,没有残余)之讹误。

  无憍慢想:另作「不怀慢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为纵欲」。

  无愿三昧:以无常、苦为专注对象(所缘),于一切都无所愿求所成就的定,另作「无作三昧」。

  无觉无观:「觉」与「观」都止息,指从「初禅」进入「第二禅」,参看「第二禅」、「觉」、「观」。(同义词「觉观寂灭」「无觉.无观」「无觉观乐」「无觉、无观」)

  然不受义:但不了解其中的意义。

  然彼性使:解读为「但是,他具有潜在的烦恼特性」。

  犹如调戏:就如同「掉举」一般,参看「掉悔」、「五盖」。

  犹截角牛:即「就像截断头上角的温驯之牛」,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犹楼观椽:正如观楼屋顶上的椽木,「椽木」为以梁支撑,承载屋瓦的人字形斜木。

  猥处止诤:私下能解决争执的。

  短气前输:《法蕴足论》作「喘息逾急」(「逾」读「于」,「超过;更加」的意思),「短气」是指「呼吸浅短微弱」,也就是「肺活量小」,「前输」的译义不明,若「输」当「转运输送」解,则可解读为「向前走」,若当「倾颓」解,则可解读为「向前倾颓」,若当「言语」解,则可解读为「对人说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等入等出:收支平衡。

  等心行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乐于均分施物」。

  等具出家:另作「等具出处」,具足出生的因缘条件。

  结所系法:会束缚人的种种,参看「结」、「法」。

  结跏趺坐:左脚踝置于右大腿上,右脚踝置于左大腿上,盘腿而坐。

  结构为精:另作「结构为精」,解读为「凝结为精华之物」,「构」读作「够」,此处为「造成;结成」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给孤独园:地名,给孤独(另译为「须达多、善施、阿那邠持)长者提供给佛陀与僧团的地方,又称祇园,位于舍卫城南郊。

  善具善行:彻底地具足与实践,参看「善」、「具足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已具足且遍正觉」,参看「遍正觉」。

  善制守持:解读为「善于自制与守护」,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仍保有不杂染的心,稳固、泰然」。

  善受极持:解读为「极善受持」,很好的忆持。

  善治素地:善于在空白的板、墙壁、画布上作画。

  善知方便:彻底的努力完成,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善」、「方便」。

  善修善具:善于修学,善于成就具足,参看「善」。

  善除黑白:善于灭除「福」、「恶」之行而至尽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黑(恶)白(善)兼备」。(相关用法为「能除黑白二业名灭福恶」)

  善教善诃:正确、适当的教导与诃责教诲,参看「善」。(同义词「善教善呵」)

  善说法相:即「擅于论说法的总纲」,「法相」的内容,如「说到一切法,即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来类摄,这是佛陀本教的说明法,古人造论即以此说明一切法相」,「所以阿毗昙论,特别是西北印学者的阿毗昙论,主旨在抉择法相、共相、因相、果相等」(引印顺法师《华雨集(四)〈辨法相与唯识〉》),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善系心住:彻底地将心念维持在那上面,参看「善」、「住」。

  庵摩罗屑:「庵摩罗」又作「阿摩勒、阿末罗」,果树名。「庵摩罗屑」律典中作「庵摩罗末」,作清洗用,但没有资料显示是庵摩罗树的哪一部分制成的粉屑。

  着明净衣:即「穿著明亮干净的衣服」。

  着界神住:住于执着神界,相当的南传文作「住于过渡放逸」。

  着众妙香:解读为「涂抹着许多香料」。

  诃比丘诃:被责备的比丘反过来责备责备者,「诃」读作「喝」。

  诃数诘责:读作「喝属杰则」,「诃」为「大声责骂」的意思,「数」为「责备」的意思,「诘责」为「责备」的意思。

  超升离生:另作「正性离生、正性决定」,「离生」是出离生死烦恼;脱离凡夫之生,「正性」是「如实;真实;解脱涅槃的圣道」,「超升离生」是指「必定出离生死烦恼的见道圣者」。

  超越乞食:没有逐户乞食,即挑选乞食人家。

  跋地罗帝:为音译,译义为「贤善一夜」;每天都过着这样贤善生活的人。(相关词「跋地罗帝偈」)

  逮得己利:理想之目标已达成。

  开示显现:解说而使道理明白。(同义词「开示显现」「显现演说」)

  开除平博:解读为「开辟并且治理得平坦开阔」,这里的「除」为「治理」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高且广的环绕道路」。

  阳春之月:春天的月份。

  集生盲人:集合一些生下来就眼盲的人。

  顺知顺入:「顺知」另译为「随顺知」,解读为「依着次第了知」,「顺入」依此解读为「随顺入;依着次第证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同义词「顺知,顺入」「顺知.顺入」)

  顺趣浚注:随顺而流向于……。

  须臾处处:处处作短时间停留,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漫游」。

  须陀洹向:另作「向须陀洹」,进入须陀洹果之前一阶的果位;接近「须陀洹果」(初果)的圣者。

  须陀洹果:又作「初果、预流果、入流果、第一沙门果、第一果」,断「身见、戒禁取、疑」者,最多七次受生后就证入涅槃,参看「七有天人往生」。

  须跋陀罗:古印度常见之人名,为音译,另音译为「须跋陀、须拔陀、须跋」,义译为「贤善」(「须」为「善」之对译,「跋陀罗」为「贤」之对译),佛陀入灭前的最后一位弟子也叫「须跋陀罗」。

  须弥山王:「须弥山」为古印度人观念中,人世间最高的山与地理中心,故称「须弥山王」,另音译为「苏迷楼山、苏迷卢山、须弥卢山、须弥楼山、须弥留山、修迷楼山、迷卢山、弥楼山」。

  饭齐五升:饮食定量在五升。

  揵尼住处:意义不明,可能即是指「揵尼精舍」

  晱晱掣电:读作「闪闪撤电」,指「闪电」。

  渧彼湖水:「渧」读作「地」,滴水的意思,解读为「一滴滴地汲取湖水」。(相关词「犹如朝露渧在草上」)

  抵突不伏:即「抵抗冲撞不降伏承认」,此处的「抵」音义同「抵」。

  讵复能了:岂又能了知?「讵」读作「具」,「岂」的意思。

  隈屏所为:在隐密处的所作所为。

  勤教令灭:精勤修学令其熄灭。

  嗟兰那鸟:由经文知,这是一种多色鸟的名字,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园观之道:译义不明,或指「天界」。

  微劣犹豫: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懒散」。

  意生缚断:全句为「离贪已,于色封滞意生缚断」,解读为「意(识)」之生(住立),乃因贪爱而攀住占用着色,这种攀住占用,就像绳索绑着(缚)一样,一旦离了贪爱,就像这绑着的绳索断了一样,参看「封滞」。

  意生触断:全句为「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封滞意生触断」疑为「封滞意生缚断」之误植(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与「封滞意生缚断」意思没有不同),参看「意生缚断」。

  意所惟观:心作深度思惟。

  意常灭戏:心意常在息灭戏论,「戏论」,是错误的、对善法无益的观点与言论。

  意得休息:指「心中的烦恼止息了」。

  意想着水:解读为「心中渴望着喝水」,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意论令问:以心中默念的方式提问。

  想知灭定:另译作「想受灭定」,想与知都停止的定境,部派间对此定的定位看法纷歧,有认为其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之上。

  想起住灭:即「想的生起、持续、灭没消失」,参看「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同义词「想起.住.灭」)

  爱爱为缚:为因迷恋染着渴爱,所以被所迷恋的渴爱束缚。

  爱系其首:译义不明,另作「爱结所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渴爱所系」。

  敬重不堪:解读为「至为敬重」。

  新熟坚实:解读为「刚成熟,健康饱满」,相的南传经文作「新成熟、安全地被播下了」。

  极力扪摸:极度地执着,「扪摸」为重义词,原意为「摸」,引申为「抓取;执着」。

  极多无难:译义不明,关于对「戒」的经文定型句,北传典型的如「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境界、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杂阿含五五0经》),南传则均作「无瑕疵、无污点、无杂色、智者所称赞、不取着、导向定」。

  极自无赖:极为无聊(没有意义),没有用处之言。

  极制是戒:制订这些戒(学处)太严厉了。

  极知极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知与见」,此处之「观」为「见」的意思,参看「观」,「极」为形容知与见的深广透彻。

  极诃责数:常常严厉地指责诃骂。

  滂霈平满:水非常多而且积到满位,「滂霈」读作「乓配」。

  灭有对耶:「寂灭」有其相对应(相似或相反的对比)的吗?

  灭戏道迹:灭戏论(错误)的修学方法。

  烦恼清净:解读为「使烦恼清净」,或断句为「烦恼、清净」。

  烦恼结缚:烦恼与束缚,参看「结」。

  当因知识:应当以向朋友请教的心情,不必有所顾虑地发问。

  当自捡心:应当收敛自己的心。

  当自炽然:应当自己努力。

  当作何计:应当作怎样的打算?

  当求大师:应当寻求老师,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按:佛陀时代佛弟子所说的「大师」,为对世尊的尊称,但这里觉音论师注解为可以教导进入圣道的老师。

  当来有本:来生的根源,「当来有」指「来生」。

  当来有爱:另译为「未来有爱、当受未来有、爱受当来有」,意思是「未来存在之爱;导致来生的渴爱」。

  当来无我:参看「当来」、「非我」。

  当降神下:投胎的意思。

  当枭其首:当斩首示众。

  当善然可:应当好好地接受;彻底地接受。

  当善观察:应当好好地、彻底地观察,参看「善」。

  当勤讽诵:应当勤于诵读经典。

  当与我直:应当给我等值的代价(钱)。

  当广演布:1.广为修习。2.广为传授。

  当怀受我:《增壹阿含三二品五经》作「我今欲受岁」,《别译杂阿含二二八经》作「我今欲自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即「请自在地,毫不保留地指出我的缺点」,参看「受岁」、「自恣」。

  当愿我息:即「愿我得止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愿我以诸烦恼的毁灭而成为无烦恼」。

  节节行风:流动于肢体的气息,「风」指所有具流动性质者。

  圣戒成就:即「具足圣弟子的戒」,南传经文作「具足圣弟子所爱的戒」,「成就」是「具足」的意思,参看「成就游」,北传经文均以「不缺戒、不断戒、纯厚戒、不离戒、非盗取戒、善究竟戒、可赞叹戒、梵行不憎恶戒」的定型句来形容,南传经文均以「无毁坏、无瑕疵、无污点、无杂色、智者所称赞、不取着、导向定」的定型句来形容。

  圣见出要:解读为「圣、出要之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圣、出离的见解」。

  圣智慧镜:《杂阿含七一经》作「建圣法幢」,并解说这是比喻「断我慢」,《中部二二经》「圣者旗已落下,重担已落下,离结合」,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的旗帜已降下,负担已放下,他不被束缚」。

  圣无漏乐:即「圣洁无烦恼之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感受无烦恼的乐受」,参看「漏」。

  圣说移动:圣者说,这还在变动中,还没到达稳定的状况。

  圣慧明达:即「明白通晓圣者之慧」,参看「有明有达」。

  补治衣讫:缝补衣服完毕。

  解脱已住:解脱已经确立了。

  解脱心施:即「以毫无拘束之心行布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自在地施舍」。

  解脱知见:另译作「解脱见慧、解脱所见」,了知「这是解脱」之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生『(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

  解脱为习:解脱为其助缘。

  解脱坚固:有坚固的解脱。

  资生之具:解读为「具有资助活命之物」,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游行采樵:即「四处游走捡柴」。

  过此度此:超越这个。

  过夜平旦:天亮后。

  驰骋六境: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

  偻者得伸:另译作「屈者得伸、楼者得伸(楼(罕))」,使弯曲的得以伸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能扶正颠倒的」。

  碁局博奕:下棋赌博。

  仆使作人:解读为「役使仆人;强迫人做事」,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尘土坌体:身上沾了许多尘土,参看「坌」。

  寿已毕讫:寿命已经终止,死亡的意思。

  寿命齐限:解读为「寿命的界限;死亡」,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寿将欲过:解读为「寿命将尽」,这里的「过」,解读为「超过」,即「将用尽」的意思。

  寿过垂讫:寿命接近尽头,比喻到了晚年。

  寿过苦极:解读为「寿命将尽,受极大的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实非不实:断句为「实(是事实);非不实(不是非事实)」,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弊不可居:破落无法居住。

  慢无间等:另译「现观慢」,即突破了深沉的傲慢(我慢),参看「无间等」。(相关词「止慢无间等」)

  渍身润泽:全身完全沉浸在……。

  漏尽智通:断尽烦恼,解脱生死之智,参看「漏尽」。

  漏尽意解:解读为「摧毁所有烦恼,心得解脱」,「意」即「心」,「脱」即「解脱」。

  渐次而起:解读为「依次地而生起」,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渐尽渐教:解读为「渐渐教导,渐渐断尽烦恼」,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逐步地学(训练),逐步地作,)逐步地行道(进行方式),而没有突然急速通达究竟智的」。

  渐学舍罗:初学者沙弥。

  尔所果福:其功德;他的功德。「尔所」为「是;此;其」的意思。

  尔所苦尽:解读为「有多少苦已灭尽」,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些苦已被灭尽」。(相关词「我为尔所苦尽」)

  尽智有习:漏尽之智有其助缘。

  尽诸有结:摧毁了所有的「有情生命存在」的束缚,即「不再有来生」,参看「尽」、「有」、「结」、「自知不受后有」。(同义词「有结尽者」相关词「无复有结」「断除诸有」)

  尽诸有漏:断尽了所有的烦恼,「有漏」指「具烦恼」,参看「漏」。

  种种腆美:许多丰盛的美味,「腆」读作「舔」。

  端视平涉:解读为「目不斜视;眼睛只往正前方看,不往上看(傲视),也不往下看(垂头)」,「涉」是「涉及;相关的」,「平涉」即指「眼睛高度平面上所涉及的(东西)」,相关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精进觉分:另译作「精进觉支」,此处的「精进」,在巴利语中与「八正道」的「正精进」用字不同,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活力」,参看「觉支」、「七觉支」、「正精进」。

  精勤正住:彻底地保持在努力(精进)、奋力(勤),参看「正」、「住」。

  认过去事:解读为「喜欢谈论已过去的事」。

  说不待时: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不待时」应是「即时(可证)」的对译,参看「不待时节」,「说」是指「世尊的说法」。

  说即此见:比对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即此见」应是「劝诱来见」的对译,「说」是指「世尊的说法」。另译为「即此现身」、「说即此见」。(相关词「即此身现缘自觉知」「即此现身缘自觉知」)

  说从解脱:诵说戒条,参看「从解脱」。

  说梵世法:说往生梵天世间之道。

  说无时节:不待时节;即时(得证)。

  说灭炽然:另作「离诸热恼」,即「世尊所说的法可以灭除像火在烧一样的烦恼」,相当的南传经文形容世尊所说之「法」的定型句中,无此句。

  辄如来敕:遵照所带来的训令,「辄」(罕)【车+取】音义同「辄」。

  辄言最胜:每每说是最好的,「辄」读作「折」,每每的意思。

  轻安觉分:另译作「轻安觉支、猗觉支、猗觉分」,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宁静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轻安」。

  轻慢于众:轻视大众。

  远离独住:「远离」与「独住」为同义复词,即「独居而修」,参看「远离」。

  逊其言辞:说他爱听的话。

  障施者施:阻碍布施者的布施。

  颇有一结:可有一束缚烦恼(即使很微小,我说可以不断除、不超越的吗?)

  齐辐圆辋:形容佛陀的脚掌纹路之整齐圆整,「辐」读作「福」,车轮轴心到圆周的连结支撑直木,「辋」读作「往」,车轮的圆周。

  齐识而还:追查生命的缘起,从「名色」到「识」后就折返回「名色」;只是「老死」到「识」的范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识转回,往前不超越名色(,就这个范围而生、老、死;去世、再生,谓:缘识,名色……)」,这也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意义。

  抟食断知:参看「抟食」、「断知」,即「对物质食物的完全了知(遍知)」,以物质食物是用来维持身体而得以修学,就如食自己儿子的肉一样,不求享乐、纵欲、身材。

  仪容庠序:仪态容貌端庄。

  增上意学:另译作「增上心学」,指「定」的加强修学。

  增名色生:「元本」作「缘名色生」。

  增益生痴:解读为「扩大痴的生起」,参看「增益」、「痴」,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审谛不忘:「审」是「仔细、慎重」,「谛」是「真实;不颠倒;真理」,「审谛」者离「散乱、轻慢、颠倒」,也可解读为「思惟真实」,「不忘」是「不忘记;不忘失」。

  审谛真实:参看「审谛」、「真实」。

  广说如上:另译为「如上广说」,即「(详细)如前面所说」。

  弹琴喻教:即「以弹琴应保持琴弦松紧适中为譬喻的教导」。

  慧根了了:慧根清明;极为聪明。

  慧善解脱:即「慧解脱」的加强语气;彻底地慧解脱。《长部34经》作「他已了知:我的贪已舍断,已切断了根,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我的瞋已舍断,已切断了根,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我的痴贪已舍断,已切断了根,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参看「慧解脱」。

  摩利沙华:「华」通「花」,即「摩利沙花」,花名,或为「末利迦花;次第花」的另译。

  摩侯罗伽:为音译,即「大蟒蛇神」,「侯(罕)【目+侯】」读作「侯」。

  数共集会:常常会面,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住于过渡地互相交往」。

  乐不因乐:快乐不是以表面上的快乐能得到的。

  乐出要受:另译为「乐依出离受、乐出离依受」,解读为「依出离(成就)而起的愉快感受」。

  乐共俱定:伴随着「乐」的定,通常指「初禅」到「第三禅」。

  乐而不进:疑为「乐而不退」,乐于修行中而不退转。

  乐住正受:进入安乐的住处,参看「住」、「正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导入安稳的住处」。

  乐更乐触:由触摸而起乐触。

  乐所长养:乐的滋养扩大,引申为「笼罩于乐中」,「长养」是「滋养使之扩大或生长」的意思。

  乐非尽道:另译为「乐迟通行、断乐迟、乐迟得、乐灭迟得」,即「钝根者迟缓而轻松的证果之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迟缓通达的乐行道」,瓦许先生英译为「具有迟缓理解之轻松进展」。

  乐修行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乐于舍,努力回应别人的乞求」。

  乐无食受:另译为「不食乐痛、不食乐受、乐无味受、乐无食、乐无食觉」,解读为「不生起执着的愉快感受」。

  乐无欲觉:不生起欲念的愉快感受。

  瞋恚时来:生起瞋恨。

  缘生意识:断句为「意、法缘,生意识」,即「以意根与法为条件,意识生起」,参看「缘」、「法」。

  缘利有分:由于有利益,就有分别。

  缘悭有家:由于吝啬,就会保有,「悭」读作「千」。

  缘幢伎师:竹竿特技表演者,「幢」读作「床」,原意为旗帜。

  缘乐更乐:即「以乐触为条件」,参看「缘」、「更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以触为条件(古译为「以触为缘」)」。

  谈论觉了:全句为「制伏强敌谈论觉了」,在谈论(修行)的了悟上能降服强敌。

  诸不可乐:即「那些使我不愉快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诸有量业:那些有限量的业。

  诸有遭事:所有遭遇到苦厄的事。

  诸根寂静:「诸根」指「六根」,参看「六处」、「寂静」,这里另有「面貌祥和」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诸根明净」。

  诸根增长:「根」指「六根」,「六根增长」表示众生轮回的延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根仍在那儿存续」。

  诸海中事:即「谈论有关大海的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海论」。

  诸漏已尽:即「所有的烦恼都已被摧毁」,参看「诸漏」、「灭尽」,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诸数永灭:生死流转的永远灭除,参看「增诸数」。

  调御丈夫:另译为「道法御」,三藐三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之一,原意为「被调伏人的调御(教导)者」。

  调御圣法:受圣者之法的调教训练。

  谁起自在:由谁(什么)所支配?

  论因说因:即「论说一切世相的因」,参看「因」,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诤起相言:即「起了争执」。

  质直沙门:朴质而正直的出家修行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高成就的沙门」。

  遮他说法:阻止他人说法。

  余如是说:其余的也这样说,意即「全部相同,(除了有以下的差别外)」。

  余则虚名:另译作「余者虚妄」、「余则虚妄」,即「其余的都是错误的(虚有其名而已)」。

  余道品法:及其他入涅槃道之法,参看「道品」。

  箧毒蛇经:以「箧(读作『妾』)」譬喻有情的身色,以「毒蛇」譬喻地、水、火、风四大(《杂阿含一一七二经》)。

  餔养美食:给予美食吃,「餔」读作「不」的平声。

  器盛覆举:解读为「拿另外的容器装(剩余的食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准备残食钵」。

  奋头而去:猛然掉头就走;迅速转头离开。

  学一切身:另译作「觉知一切身」,练习感受着整个身体。

  择法觉分:另译作「择法觉支」,参看「觉支」、「七觉支」、「择法」。

  担持衣钵:带着僧衣与钵,「钵(罕)【金+本】」读作「玻」。

  整顿可喜:解读为「治理得令人喜欢」。

  树三有本:成为(树立)在「三有」中轮回的根本原因,「三有」即「欲界之有(生存)、色界之有、无色界之有」。

  澡浴强忍:或解读为「需要经常清洗、勉强维持」,比喻身体经常需要维护的脆弱。

  独处只步:独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住在山林中」。

  萦衣顶上:全句为「萦衣顶上,戴贤者满慈子」,意思是「以布(衣)缠绕在头上,顶着贤者满慈子」,表示对尊者满慈子的尊崇,「萦」读作「营」,旋绕的意思。(同义词「萦衣顶上戴贤者满慈子」)

  谓无道也:没有(这样的)道路可以达成的。

  谓厌爱箭:厌离那如箭的渴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为苦所恼,为苦所败」。

  豫知人情:预知他人心中所想。

  迟观速灭:虽然觉察得慢,但一旦觉察就迅速舍断。

  锦绮罗縠:上等华美的丝织品,「绮」读作「起」,「縠」读作「湖」。

  阎王境界:为音译,另译为「阎摩界、夜摩界」,义译为「死者的世界」。

  随八道行:随意在四面八方的道路驰行。

  随心去此:心随之往生;心连接此生与来生。

  随出随缘:「出」与「缘」解读为「六根向外出对六境;依于六根与六境的后续发展」,「随出随缘」即「随着六根依于六境所生起的发展(而伺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魔)将厌恶而离去」。

  随其大小:依据出家的年资。

  随其所应:解读为「随各种情况之需要(而恰当地去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处处都如是适当」,为形容「四摄」运用之定型句。

  随所为时:解读为「随其所为之时」,即「随其需要别人协助之时」,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随时消息:全句为「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另译作「随时荫卵,消息冷暖」,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好好地孵(蛋),好好地培育」。

  随时覆荫:保持抱蛋(孵蛋)。

  随国俗法:随该地方的习惯用语。

  随欲而学:依跟随其后之经文「我不堪能随学而学」推断,疑为「随学而学」之讹误,解读为「依着每一学处而修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随欲即得:想得到就能得到;想做到就做到,表示熟练而毫不费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随顺成就:顺从成就的因缘条件而成就它。

  随顺回转:即「跟着它转来转去;受它控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令它不存在」。

  随顺开觉:参看「随顺」、「开觉」。

  随意所问:随你想要问的来问。

  头破七分:另作「碎破汝头,令作七分」、「破汝头作七分」,即「头破裂成七片」,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打裂[他的]头成七片」。

  优昙钵罗:为音译,另音译为「优昙跋罗、乌昙婆罗、优昙婆逻」,树名,「钵(罕)【金+本】」读作「玻」。

  应下置者:应举行依止羯磨(会议)的情况,即「对不受劝诫者,议决命其依止、亲近善知识」。

  应更一死:整句为「应更一死,而求再终」,即「不求在此生解脱(最后一次的死),反而求还有来生(再次的死)」。

  应责数者:应举行诃责羯磨(会议)的情况,即「议决应呵责鼓动、制造事端者」。

  戏求财物:以赌博赢钱者。

  纵而不捡:解读为「放纵而不收敛」,「捡」另作「俭」。

  聪明志高:解读为「自恃聪明高于他人」。

  举体离解:另译作「举体解离、四体不摄」,解读为「全身(或四肢)像要崩散掉一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身体就像麻醉了一样」。

  舆床第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棺材为第五」,意思是,四个抬棺的人加上棺材为第五,五者将尸体共同送往坟场。「舆」读作「余」,「扛」的意思,「床」指的是「躺尸体的床」,也就是指现代所说的「棺材」。

  隐藏发露:暴露隐私。

  斋日不食:斋戒日断食,无法用餐。

  捣使光生:另译作「捣使光泽生」,意即「(像染布一样)用力打击,使(染布所染的颜色)得显出光泽」,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鞞岚婆风:为音译,另音译为「毗岚婆风、毗岚风」,义译为「强风、季节风」。

  断上众邪:解读为「舍断上面(所说的)种种邪见」,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断心诸患:断除心中障碍入定的祸患。

  断死魔縻:断除魔的系绑,「縻」读作「迷」,「系绑」的意思,「死」与「魔」为同义复词,参看「死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断除魔之陷阱(罠)」「罠」读作「民」,捕鸟兽的网(陷阱),《别译杂阿含经》作「救死罥弶」,「罥」读作「卷」,如蜘蛛网之类的捕猎物,「弶」读作「匠」,捕鸟兽的装置。

  断过中食:断除过了中午后吃东西;过午不食。此戒律的制订因缘,传为迦留陀夷尊者于傍晚天黑时入城乞食,因肤色极黑,吓着了取食物给他的孕妇,导致胎死腹中,迦留陀夷尊者心里难过,城中人也因此恶声连连的缘故,参看《增壹阿含四十九品七经》。

  断截王路:异译本《佛说苦阴经》、《佛说苦阴因事经》作「或截他道」,解读为「在国王开的公路上拦路人抢劫」。

  猎师饲鹿:猎人以饵捕鹿。

  猎师境界:猎师的势力范围。

  瞻相男女:另作「占相男女」,解读为「为男人或女人看(命)相」,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简要捷疾:精要而锐利。

  覆者仰之:即「将倾倒的扶起来;将弯腰的扶直」,全句为「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暗中施明。」另作「能使覆者得仰。闭者得开。迷者得悟。冥室燃灯。有目得视。」「覆者仰之。覆者发之。迷者示道。闇中施明。若有眼者。便见于色。」「犹如【身+娄】者得伸。暗者见明。迷者示道。于暗室然明。无目者为作眼目。」「犹如偻者得申。迷者得道。盲者得眼目。在暗见明。」「犹如屈者得伸。冥者见明。迷者见路。于暗冥然明。」「犹如盲者得目。迷者见路。愚者闻道。」「犹如盲者得眼。聋者彻听。迷者见路。无目见色。」「如佛所说显现开发。譬如有人溺水。能救获彼。能救迷方示路。暗慧明灯。」「溺者能救。闭者能开。迷者示路。暗处然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能扶正颠倒的,能显现被隐藏的,能告知迷途者路,能在黑暗中持灯火,使明眼人看得见诸色。」

  转于梵轮:即「转法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四十大法门已被转动」。按:「梵轮」原为印度当时婆罗门教之用语,为佛教界所沿用,经文中有时沿用同俗的「梵轮」,有时用「法轮」,意义是相同的。

  转趣涅槃:即「导向涅槃」,参看「涅槃」、「趣」,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阙我初福:使我失去了第一个做福德的机会。

  离生喜乐:离五盖而生起喜与乐,专指初禅的境界。

  离在居家:「元本」作「虽在居家」,全句为「我今离悭贪垢,虽在居家」,解读为「现在,我离吝啬贪得之污垢,虽然处于在家而未出家」,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我以离悭垢之心住于在家」。

  离者欲合:使分离的人复合。

  离苦息乐:另译作「舍灭苦、乐」,「离苦、乐行」,「舍灭苦乐」,「舍喜、乐」「乐灭、苦灭」,「舍苦舍乐」,「无苦无乐」,「乐灭、苦灭」,即「苦与乐都停止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乐与苦的舍断」,为第四禅的境界,参看「第四禅」。(同义词「舍灭苦.乐」「离苦.乐行」「舍灭苦乐」「舍喜.乐」「乐灭.苦灭」「舍苦舍乐」「无苦无乐」「乐灭.苦灭」)

  离欲之法:属于应当对其离欲贪者,参看「法」。

  离诸重担:另作「舍离重担」,即「放下负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负担已卸」。

  离诸食想:解读为「离诸染着之想」,参看「食」、「有食念者」。

  离诸飘转:或解读为「已不退转」。

  额三脉起:额头暴出三条血管,血脉贲张的样子,脉(罕)【月+永】音义同「脉」。

  攀缘识住:识之所缘处、依止处,即「维持识存在的基础」,参看「住」、「四识住」。

  系念面前:即「眼前的专注;当下的专注」,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面前」即是指「眼前的;当前的」,参看「系念善学」。

  系念善学:「系念」是「念」的加强语气,「专注」的意思,「善学」是「正确地;充分地修学」,参看「念」、「善」。

  襞僧伽梨:「襞」读作「必」,「动手折衣」的意思,参看「僧伽梨」。(相关词「厚襞僧伽梨」)

  识无所住:「识」没有安住存在的地方,即失去「色、受、想、行」的识。

  识无边处:另译作「识处、识处定、无边识处、无量识处、无色识处、无量识入处、无量识入处界、一切识入处」,超空无边处,以无边之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识缘名色:另译为「缘识名色」,参看「识」、「缘」、「名色」、「缘起法」。

  证未证故:为了体证那些还未体证的之缘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阿罗汉)不必重复证其已证」,应比较合理。

  关闭根门:即「守护根门」,在六根对六境时,保持对合意的不起欲贪,对不合意的不起瞋恚。

  难可难侍:解读为「服侍的难度很高」。

  愿为忍恕:但愿(你能)原谅(我们)。

  愿无为也:解读为「请不必挂心」。

  愿开闲暇:希望拨出空暇的时间。

  劝发渴仰:催促与激励。

  严急至苦:或解读为「没有耐心急性的人是最苦恼的」。

  筹量人人:另译为「量人人」,拿某甲某乙等作比较。

  觉知心行:另译作「心行觉知」,即「专注觉察于感受」,「心行」指的是「受」。

  觉诸受住:了知所有感受的持续,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受起:了知所有感受的生起。

  觉诸受灭:了知所有感受的灭没消失,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想住:了知所有想的持续,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想起:了知所有想的生起,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想灭:了知所有想的灭没消失,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觉住:了知所有寻的持续,参看「觉」、「寻」,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觉起:了知所有寻的生起,参看「觉」、「寻」,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觉诸觉灭:了知所有寻的灭没消失,参看「觉」、「寻」,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触受行受:比对该句前之经文,以及相当的南传经文的内容,解读为「触、受、爱、行」比较合理。

  触娆于众:妨碍大众,即「不顺从大众的举发过失」。

  譬如故车:就像一部老旧的车子。

  摄止正定:解读为「收摄而保持正定」。

  摄受梵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资助梵行(清净的修行)」。

  摄持衣钵:收拾好僧衣与钵,「钵(罕)【金+本】」读作「玻」。

  摄乐远离:「摄」或读「镍」,「集中;安定;安住」之意,「乐远离」解读为「乐于断除杂念」,参看「远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使内心静止安立,使内心静止于单一,内心专一于之前修定的所缘。」

  护念清净:守护心念,使之保持清净无烦恼杂染。

  护弥长者:名叫「护弥」的有钱人,参看「长者」。

  护犊牸牛:护子牛的母牛,「犊」读作「独」,幼牛,「牸」读作「子」,母牛。

  露地经行:「露地」指「在室外」,「经行」为「在一定的直线距离缓慢专心地往返步行」。

  露地穰积:「露地」指「空旷地」,「穰积」指「稻草或麦杆堆」,「穰」读作「嚷」或「禳」,泛指「禾茎」。

  响不齐等:声音不和谐。

  欢喜奉行:经文结尾的定型句,解读为「感到欢喜而遵照实行」,相当的南传经文多数皆无,相近者如「悦意的……欢喜于世尊所说」。

  欢喜崇习:内心欢喜而恭敬学习,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恭闻」。

  欢喜随喜:若依巴利语经文直译为「胜欢喜,随喜」(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欢乐与高兴」),「随喜」水野弘元《巴利语辞典》也作「喜、感谢」的意思,「欢喜」与「随喜」二字均为动词语态。(相关词「生随喜心」)

  听乃敢陈:解读为「有您的允许我才敢问」,「听」,「允许」的意思,「陈」,指「陈述;说」。

  听在道次:允许为弟子;允许跟随修学。

  听汝坏斋:允许你不必遵守(一坐食)的戒律。

  氍氀毾登:「氍氀」读作「渠驴」,毛织物,「氀」即是「毛布」。「毾登【登+毛】」读作「踏登」,细致的毛被与毛席。

  变易有异:即「有变易、变异」,参看「变易」、「变异」,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观色舍住:(于眼见色时,)伺察会起平静之色,此处的「观」为「伺察」(「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此处的「舍」为「平静」的意思,「舍住」为「会生起平静之所在」的对译,为「十八意行」中的「六舍观」之一,参看「观」、「伺」、「舍」。

  观色喜住:(于眼见色时,)伺察会起喜之色,此处的「观」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喜住」为「会生起喜之所在」的对译,为「十八意行」中的「六喜观」之一,参看「观」、「伺」。

  观色无常:看到了「色」是无常变化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色是无常的,……看到了这样……」,参看「色」、「观」。

  观色忧住:(于眼见色时,)伺察会起忧之色,此处的「观」为「伺察」(「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探究」,「忧住」为「会生起忧之所在」的对译,为「十八意行」中的「六忧观」之一,参看「观」、「伺」。

  观身无常:观察(六根中之)身(根)是无常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身是无常的」,参看「观」、「身」、「无常」。

  观相善受:全句为「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相当的南传经文无,解读为「善于记住与意念所观察的相貌」,参看「受持」。(同义词「观相善受.善持.善意所念」)

  观起住灭:即「伺的生起、持续、灭没消失」,参看「观」、「伺」,《增支部八集九经》作「寻的生起、持续、灭没消失」,「寻」古译为「觉」,参看「寻」、「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同义词「观起.住.灭」)

  观兴衰法:观察生灭法,即「观察、领悟生灭之无常」。

  观觉兴衰:观察思惟而知其生灭(无常)。

  郁多罗僧:为译音,另译为「优哆逻僧、优陀罗僧、七条衣」,义译为「上衣」,「郁(罕)」。

  郁单曰法:郁单曰洲人的习惯,食物任由需要者自取。

  麤四大色:由四大所成的粗显物质,指「身体」。(同义词「粗四大色」)

  粗细薄肤:解读为「粗糙或细致的皮肤」,「薄肤」即「皮肤」,相当的南传经文只作「皮肤」。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