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一章 这部经你可知——《维摩经》简介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8日
来源:   作者:体恒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体恒法师:慧灯无尽 在家学佛的第一本书 第一章 这部经你可知——《维摩经》简介

 

  第一章 这部经你可知

  ——《维摩经》简介

  若能熟读此经,常识自足,而后深入诸门,读《大般若经》入般若门,读《华严经》入普贤门,读《楞伽》、《深密》诸经入瑜伽门,读《大般涅槃》入涅槃门,然后融合贯通,知释迦一代佛教。

  ——欧阳竟无

  有部佛经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它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中国出现很早,内容丰富,义理深远,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且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个讲座的全部主题,都是从这部佛经中提炼而来。它是哪一部佛经呢?——就是《维摩经》。它是这样的重要,让我们首先来对这部结经有个基本的认识。

  一、《维摩经》的译本与作者

  《维摩经》前后在中国共翻译了七次,所以一共有六个不同的版本:

  (1)东汉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严佛调在洛阳译所译出的一卷本,名为《古维摩经》。因为它是最早的译本,所以称“古”。严佛调是我国最早的出家僧人,中国第一个出家僧人的译经就有《维摩经》,《维摩经》真是与中国人有很深的因缘。

  (2)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支谦在武昌所译的二卷本,名为《维摩诘经》,又称为《维摩诘说不思议法门经》。支谦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译经家,翻译著述十分丰富。他不赞成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文质调和,开译经优美文笔的先风,对后代有一定的影响。

  (3)西晋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竺法护所译的一卷本,名为《维摩诘所说法门经》。竺法护是西晋的译经僧,翻译的经典多达七十多部,近二百卷,其中有很多是重要的经典。

  (4)西晋晋惠帝元康二年(公元292年),竺叔兰所译的三卷本,名为《毗摩罗诘经》。竺叔兰是个浪子回头式的学佛人,有一个十分传奇的人生经历。

  (5)东晋时西域沙门祗多密所译的四卷本,称为《维摩诘经》。

  (6)唐太宗贞观年间,玄奘大师在长安大慈恩寺译出的六卷本,名为《无垢称经》。

  (7)姚秦弘始八年(公元346年),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卷本,名为《维摩诘所说经》,这一部经将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七个版本当中,严佛调、竺法护、竺叔兰、祗多密四种译本早已佚失不存在。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支谦、罗什、玄奘三种版本。这三个本子中,支谦是一位学者,虽然主张文质并行,但译经采用当时通行的“格意”方法,译文带有《老子》《庄子》等道家典籍中的术语,没有把《维摩经》中的佛法本意完全表现出来。玄奘大师的《无垢称经》采用直译方法,语句艰难涩解,不大合国人阅读习惯。只有鸠摩罗什法师是用的意译法,他先会通原文,领悟全经,然后运用汉文写出,并且在翻译过程中还有汉地僧人的加工润色,文质皆美。所以,自隋、唐以来,讲习《维摩经》的人,大都以罗什法师的译本为根据。

  罗什法师的译本,除弟子僧肇曾为它做过注文外,隋代的著名学者慧远法师还撰有《维摩经义记》八卷,天台宗的创立者智顗大师也撰有《维摩经玄疏》六卷、《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三论宗创立者吉藏大师则撰有《维摩经游意》一卷、《维摩经略疏》五卷、《广疏》六卷。流传下来的《维摩经》译本与注释,基本上在《大藏经》中都可以查到。只要我们愿意学习,《维摩经》的资料还是满丰富的。不过,这里之所以要列出这么多的译本,不外是给大家推荐最好的版本。个人以为,学习《维摩经》,最好的还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和僧肇法师的注释本。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维摩诘所说经》的译者——鸠摩罗什法师的生平事迹。

  鸠摩罗什法师常被简称为罗什法师,他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译经师、僧教育家,名字翻译成汉语是“童寿”的意思。罗什法师的家庭故事非常有趣,他本为龟兹人,父亲鸠摩罗炎弃相位出家,东渡嵌岭,远投龟兹弘传佛法,被龟兹王请为国师。但由于他被龟兹王妹耆婆看中,不得已结婚,生鸠摩罗什和弗沙提婆兄弟二人——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因缘吧,没有他的被逼结婚,也就没有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罗什法师的出现。

  耆婆致使鸠摩罗炎还俗,然而她自己却于罗什七岁时带着他一起出家。罗什出家就开始对经论进行研究学习,才几岁时就通达不少小乘经论之义。九岁时前往罽宾,师事当地著名的大德——罽宾王的弟弟盘头达多,进一步学习经论著作。达多常常称赞他的聪明,罽宾国王听说后,曾邀请他入宫和外道论师辩难。十二岁在沙勒住一年,沙勒国王特举行大会,请罗什升座说《转fa lun经》,罗什从此誉满天下。

  在罽宾,罗什法师还跟随三藏法师佛陀耶舍研学佛教大小论典、印度五明诸论和世间方术等。后来他还师从了莎车大乘名师须利耶苏摩,觉悟大乘妙旨,从此广求大乘要典,专修大乘诸论。回龟兹时,连龟兹王都亲自来迎接他。

  苻秦建元十五年(公元379年),鸠摩罗什声名传入中土,长安的高僧道安法师极力劝说苻坚请他东来。建元十八年,苻坚遣吕光出兵西域,请罗什入关。但吕光攻陷龟兹后,并未按苻坚旨意行事,割据凉州自立为王。他将罗什带至凉州,对罗什欺侮凌压,甚至还强迫他和龟兹王女结婚。罗什被困凉州长达十七年之久,直到姚兴嗣位建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攻下凉州,罗什才被迎入关内。罗什困据凉州近二十年,虽说不幸,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正是这段无所事事的时间里,他逐渐精通了汉语。汉语的通达对他日后的译经极为重要。

  姚兴对罗什待以国师之礼,宗室显贵大多也都信奉佛法,尽力供养,公卿以下莫不归心。弘始四年,罗什应邀住长安逍遥园的西明阁,开始翻译经典。先后译出《阿弥陀经》、《大智度论》、《百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经》、《小品般若经》、《中论》、《金刚经》、《十二门论》、《成实论》等大量重要经论。《出三藏记集》卷二记载,他一生所译经论共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译经之际,他时常登堂说法。

  罗什法师神情开朗,秉性坦率,虚己善诱,专以大乘佛法教育门人。他门下弟子极多,著名有僧肇、僧睿、道融、昙影等。在东来的外国所有译师中他是最精通中土语言的人。弘始十五年四月,法师卒于长安大寺。

  罗什法师的成就很大,他翻译经典运用达意的译法,中土诵习者特别易于理解接受,为佛教义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园地,而且对于后来的佛教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大乘中观思想,使这门学说得以在中国传播发展。

  没有罗什法师的翻译,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么优美的《维摩经》。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先贤的努力。

  二、《维摩经》的内容概要

  维摩诘是大乘佛教的著名居士,又有无垢称、净名、维摩等称呼,《维摩经》全经的内容都是围绕他而展开,所以这部经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根据中国佛教三论宗第六代祖师吉藏大师的说法,《维摩经》的内容纲要,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划分方法。若依地点而言,全经内容可以用“二处四会”概括:“二处”是庵园处和方丈处,庵园处为释迦佛与弟子的集会说法处,方丈处为维摩大士的居所;“四会”是庵园会、方丈会、重集方丈、再会庵园,指的是全经集会地点的移动过程。若依“食”分——就是按用食的时间划分,可以有食前、食时、食后的三段。如果按照佛教经典惯常的划分法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全经十四品中,第一品为序分,记述法会产生的缘起;第二品到第十二品为正宗分,是全经的主体内容;最后两品是流通分,即本经的结束语。

  下面就结合几种结构划分方法,将各品的内容作以简单介绍,以便于我们对全经有个系统的认识:

  (1)《佛国品》:释迦佛在毗耶离城外的庵罗树园与众弟子集会讲法,宝积长者子说偈赞佛,世尊告诉他“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陀以此菩萨行奠定了本经“不思议解脱”的基调。此品就像一场戏剧即将拉开序幕,所以被称为序品。

  (2《方便品》:佛陀在庵罗树园说法的同时,居住在毗耶离城的维摩诘居士示现病相,由于维摩居士曾供养无量诸佛,深达佛法,加上具有摄化众生的方便智慧,所以人缘特别好,无数人前去探病。他就利用患疾机会,为大众现身说法,让大家认识无常的人身,追求常乐的佛身。维摩居士从此品开始出场,所以此品是“四会”中的第一次“方丈会”。

  (3)《弟子品》:许多人前往维摩居士处探病,佛陀也要利用这个时机教化众生,于是选择弟子前去问疾。可是,派遣舍利弗、大迦叶等诸大弟子,他们都不敢胜任,五百声闻众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去的。本品主要讲述这些声闻弟子推辞佛陀派遣的理由,也就是他们畏惧维摩居士的事缘。此品是佛陀与弟子在庵园的初次聚会,所以是“四会”中的第一次“庵园会”。

  (4)《菩萨品》:声闻弟子不去,佛陀又派遣菩萨弟子,可是像弥勒、光严、持世、善德等大乘菩萨也不愿领众前往,因为他们自觉在佛法的境界上也不是维摩居士的对手。本品主要讲述他们婉谢世尊派遣的理由。

  (5)《文殊师利问疾品》:声闻弟子与诸大菩萨皆不愿往,于是佛陀将这一重担交于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应命率领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人天等诸大众,前往维摩居士处慰问。从庵园转移到维摩的丈室,文殊菩萨以为何室中无物发问,维摩居士则以“众生病菩萨病”来回答。两相应对,契入机锋。这一品大众从庵园来到方丈,所以是“四会”中的第二次方丈会,叫“重集方丈”。

  (6)《不思议品》:文殊菩萨与维摩大士相对酬答,时间长久,舍利弗生起了思坐的念头,维摩诘因此开导舍利弗求法不应贪床座。开示过后随即向东方世界须弥灯王佛那里借来庄严宝饰的师子宝座,并一一安置于自己的小小丈室之内,宣示上乘佛法小、大相容,久、暂互摄的不可思议解脱力用。

  (7)《观众生品》:文殊菩萨与维摩大士以患病为缘,继续演扬妙法,待讲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的大乘妙义时,室内出现了菩萨应现的天女来散花庆贺。花落菩萨身上立刻下滑,但沾于舍利弗等声闻弟子却扯而不下,舍利弗因此于天女往来争辩,天女运用神力将舍利弗变成天女,将自己变成舍利弗,以此教导舍利弗不要执著于外在的事相,破除声闻人对“法”的执著。本品揭示了众生如幻,男女无定相、世间法缘假名无所得的大乘佛法深义。

  (8)《佛道品》:菩萨发心不外两种:上弘佛道,下化众生。《观众生品》主要讲的是度化众生的方法,这里则侧重于讲怎样上求佛道。所谓佛道,即菩萨契入不二妙理,为摄化众生所起的妙行。也就是入于实相而不舍方便,所以文中说“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本品除佛道外,还探讨了佛身、佛法眷属的问题,他们都是大乘佛法的核心理念部分。

  (9)《入不二法门品》:从《问疾品》以来,经中用大量的文字阐释名相,展示众多的修行法门,可以说千头万绪,若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归纳,则就会让凡夫小乘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流落于枝末的执著,所以本品融会多种事理为一种事理,又由一种事理到无相,由此进入究竟的不二之门,从而使我们了悟“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的大乘至理。另外,一切佛法不出信解行证的过程,前几品侧重谈教理,这里谈不二之妙果,是为使人有路可寻。品中,维摩大士先请众人谈何为不二法门;众人无从,请文殊菩萨来讲,文殊菩萨用语言说不二是离相绝相的,而后又请维摩大士来宣示;维摩大士以缄默不语作为回答,以此证明不二之理离言绝相。最后,文殊称赞这才是真正的入不二法门。

  (10)《香积佛品》:显示了不二法门,这里再辨不思议的行迹。转眼到了用饭的时间,维摩诘以其不可思议解脱的神通力,将上方世界的众香国景象,普现在大众面前,随后又化出一位菩萨,往上方众香国乞取香饭,请大众取用,期望以香饭的实事来说明互显互现、不可思议的解脱之境。化菩萨取回香饭,众香国随菩萨,述说以众香为佛事的种种妙用。维摩诘则告以此土如来教化众生的方便方法,品中最后以十善、四摄、八种无疮疣等如来的教法结束。此品是大众用饭食的时间,所以按“食”的时间划分应是“食时”,在此之前的九品属“食前”,而此品之后至结束为“食后”。

  (11)《菩萨行品》:众香佛国的菩萨来到此土,欲请释迦如来开示佛法。于是,维摩诘以神通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诸右掌,往诣佛所,大众又从维摩丈室再集庵园。阿难发问,佛陀广说香饭功德,指出光明相好、园林台观、卧具衣服等种种施为都可以是摄化众生的佛事,而后又为诸菩萨宣说了“尽”、“不尽”解脱法门。因为本品重点讲的是菩萨的尽、无尽解脱之行,所以品名为“菩萨行”。本品中,大众从方丈二次回到庵园,所以是“四会”中的“再会庵园”。

  (12)《阿閦佛品》:阿閦译为“无动”,阿閦佛就是无动如来。众香国的菩萨闻法后归还本土,佛陀问维摩居士如何观如来,他说“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还说如来非有相、非无相、同真际、等法性、等诸智、同众生,这引生舍利弗问维摩居士从何而来。于是,世尊就向舍利弗等诸弟子介绍维摩诘,原来他是不动佛的妙喜世界中人。维摩诘说自己是为化众生,才从清净妙喜世界来生娑婆国土。会中大众因维摩居士而欲见无动如来,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把无动佛及其弟子大众,接到庵罗树园。佛陀勉励大众,想要得到这样的清净佛土,应当学习无动如来的行为。前品菩萨行是因,本品观佛相是果,前因后果,说明菩萨行、如来果次序分明,经中结构混然天成。

  (13)《法供养品》:从庵园到丈室,再从丈室又回庵园,诸天子等众生从始至终跟随倾听。这时禁不住的生起赞叹之言。于是,世尊就为释提桓因等天子称说《维摩经》的巨大功德,指出“诸佛菩提皆从是生”,而且若能信解受持这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依之实践行持,即是以法供养如来。佛陀还反复自述自己因地为月盖王子时从药王如来秉受“法供养”的教导,说四依法是最上的法供养。从第二品到此品是本经的重点内容,主要思想都展现在其中,所以是本经的“正宗分”。

  (14)《嘱累品》:“嘱”是付嘱,“累”是担累,如来家业是极大的重任,所以这里把佛陀嘱咐弟子承担这一重担叫“嘱累”。度化机缘结束,世尊将这个法会的佛法咐嘱弥勒菩萨,令他流通传布,四天王闻此,也表示拥护守持经典者。最后,佛陀还告诉阿难,这个法会的内容名为《维摩诘所说经》,也可以叫作《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至此,本经圆满完成。这一品讲的是本经圆满结束,劝布流通的内容,所以是本经的“流通分”。

  三、《维摩经》在中国的影响

  《维摩经》的表现形式非常契合中国人的思想,是真正融入中国文化的佛典之一,它对中国的哲学、宗教乃至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是中国人历来比较偏爱的佛教经典。

  罗什法师在翻译过程中把握住了中国人的特征,语言汪洋恣肆而又优美平易,思想豁达放旷而又不失法度。他把与道家精神相近的地方,以适合中国人的姿态展现出来,成为中国思想家、诗人、艺术家灵感的泉源,不论僧俗,不分学派,都乐于诵读受持,而且许多人因它而契入佛教,如僧肇大师本来是一介儒生,就因为读《维摩经》而决心出家。与《维摩经》思想一样博大深妙的《般若经》系列,就没有这样好的际遇。东晋的大文士殷浩,十分喜爱佛经,但宁读《维摩经》而不读《般若经》。之所以如此,应该与翻译的形式、风格和语言有很大关系。

  《维摩经》像一部艺术作品,有戏剧般巧妙的情节安排,有精辟美妙的人物对白,有国人深爱的寓言小故事。学佛人从中领悟无上大乘妙法的殊胜,学子士人从中体会佛法的神奇与博大,所以直到今天,大家依然喜闻乐见,长盛不衰。

  《维摩经•观众生品》天女散花一段精彩无比,声闻弟子舍利弗怕花沾身,偏偏落满全身,尽力不能去花,且忽然变为女身。内容诙谐诡趣,独运匠心,把大、小乘学人的境界巧妙展现。这段故事还催生了一个高雅有趣的礼佛仪式——散花供佛,散花供佛至今在中国、日本的一些地方还有流传。

  经中的维摩大士能“动”而又不离“静”,以不动而圆应万方,表现出了通达无碍的自在,虽为居士而境超十地。他呵责舍利弗久立思坐的一段内容,消解了人的认识中“动”、“静”对立的观念,提升了中国人的抽象思维。后来出现的反对枯坐的南宗禅法,就受《维摩经》很大的影响。

  《维摩经》中的主题思想——心净国土净,俗情转真性,论诤为戏言,烦恼即菩提,众生是菩萨,世出世不二,语默法不异,非道是道场,深奥玄妙而又剖析明了,矛盾对立而又和谐统一,体现出了大乘佛法圆融无碍的思想与博大精深的境界。

  经中,维摩能以神力转瞬间把斗室变为宏大道场,能片刻间自如地来去他方世界,能为众人变出香饭得以饱食,能不动身形而以手断取三千大千世界,能接送诸佛来去无踪,能说妙法引来天女散花,事迹神力不可思议。这些不可思议的神奇事迹,大大提高了人们对《维摩经》的阅读兴趣,塑造了维摩大士高超的境界,古人常有将《维摩经》与《庄子》相提并论的,认为它与《庄子》有某些层面的共通性呢!还说维摩大士“具备儒士的操守,兼道家式贵族的风仪”。

  正因为《维摩经》内外一致的巨大吸引力,自有译本出现,就为广大的僧俗信众与上层士人所看重。东晋的江南文士,几乎人人必读这部佛经。

  东晋名士支愍度专以玄学谈佛理,最好引用的就是《般若》或《维摩》二经,他综合各本的《维摩经》,以玄学观点作新注而知名天下。支遁读《维摩经》得到“空即色”的启发,著《即色游玄论》,成为当时佛学界的六家七宗之一,名震一时。他还留下一个与《维摩经》相关的一个知名典故。当时属于儒家一派的名士王坦之并不喜欢道佛,但他读完《即色论》后默不作声,若有所思。支遁问:“默而识之吗?”他回答:“除了文殊,谁会欣赏呢?”支遁的发问出自《论语》,王坦之的回答出自《维摩》,这一问一答成为玄谈名段。排佛的儒生因《维摩》而喜欢了佛教。《世说新语》还有一段支遁和著名诗人许询在会稽王(即后来的晋简文帝)府中进行辩论的记载,他们辩论的理论依据也是《维摩经》。

  大文学家谢灵运也爱好《维摩经》,他曾依经中的一段比喻写成诗文形式的赞语。当时,还流传着一段他与维摩有关的趣闻,非常有意思。中国的维摩大士多是一副美须长者形象,据说谢灵运也长着一副特别美的大胡子,被称为美须公,他得知广州祗垣寺要塑维摩大士像,特地大老远跑去,要供奉他的胡子装饰维摩像,这个故事说明了维摩诘在谢灵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文学巨制《昭明文选》的编者萧统,连自己的字号都取为维摩,可见他也是一个“维摩迷”。

  不少诗人也从《维摩经》里得到过心灵的滋养。唐代大诗人王维也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号,他曾以优美的文笔为六祖慧能大师撰碑,文中多处引《维摩经》为喻。他的母亲还是北宗禅普寂禅师的弟子。朋友生病,他给友人有两首问疾诗,其中就有用到“维摩患病”与“香积菩萨神力变香饭”的两个典故,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还以米赠病友,祝福他早日康复,这也与《维摩经》的典故相应。唐代另一大诗人白居易也留有与《维摩经》有关的趣闻,他代表儒家参与三教议论时,就是引《维摩经》中须弥纳芥子为论题,甚至晚年病中还作诗自比维摩诘。宋朝的苏东坡,居长安凤翔寺见唐代人杨惠之塑造的维摩诘,写诗赞颂,因而留下千古佳作。

  中国第一幅知名的维摩诘像是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作品,他也常游走于会稽的文士间,与人讨论《维摩经》的思想理论。他首创把维摩大士画为形容枯槁、隐机忘言的形象,以后大家几乎默认他的维摩画像为标准范本。他的维摩大士像画在金陵瓦官寺的墙壁上,据说寺院在为他的画化缘时,顾恺之自己签名奉钱百万,到了将要开工的日期,他命人准备两面墙壁,闭关逾月专心作画,直到点睛之日,才请僧众正式向民众化缘,结果第一天就得钱十万,随后两天各得五十万,很快如数筹得,这成为流传一时的佳话。南朝最大的画家陆探微、张僧繇等都摹仿过顾恺之的维摩作品,他们的摹本保存到唐代,后来还迁入皇宫中保藏,诗人杜牧曾命人摹制十幅,可惜今天已经全部散佚。

  《维摩经》所表现的高度文学特色,在佛教的中国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罗什法师翻译的《维摩经》成书于南北朝时北朝的长安,当时几乎动用了北朝所有最杰出的翻译人才,译场中包括以僧肇为首的120名义学僧。翻译认真仔细,不但极其重视思想的表达,而且特别讲究言辞的优美与语言的平易。这个译本流通以后,引生了不少与它相关的文学艺术形式。比如《维摩经》的经文引生大量诵赞的“变文”出现,《维摩经》的变文分为许多段落,有三十多卷,是史无前例的中国口头文学巨作。变文有不少的内容至今保留,成为当今世界佛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文后来成为中国小说及口头通俗文学的起源,从隋唐以至于明清的小说,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内容形式上,都曾受到它的极大影响。

  变文的长卷,有时又附绘有向不识字人说法用的“变相”。《维摩经》的变相有时会被绘在寺院的墙壁上,敦煌石窟中就有十五幅维摩变相,它与十多卷变文的情节相应。比如拿着拂尘的维摩躺卧在病床上,或与手持如意的文殊交谈等。《维摩经》变相最常见的就是天女散花一幕,非常地富有想象力,它会令人想起同时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孙尚子、刘行臣、杨廷光等人的画作,他们也曾画过维摩。近代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还把《维摩经》中的天女散花搬上了戏剧舞台,可谓又是一个创造性工作,体现了《维摩经》在中国人心中的强大生命活力。

  《维摩经》中的人物还被大量刻石,北魏《维摩经》比较流行,云岗石刻与龙门石窟两石窟中,常见维摩诘与文殊像并列,仿佛是维摩在向二乘演说大乘教义。龙门石窟中的释迦佛与门人坐佛龛中央,文殊、维摩则出现佛龛顶上。《维摩经》的故事还出现在北魏的碑铭和佛像装饰上,现存纽约的“河南石碑”是6世纪中叶的石刻作品,上刻佛陀说法,中为舍利弗与天女散花故事,两旁则是维摩与文殊。

  另外,《维摩经》中的一些词汇,由于流传普遍、悠久,也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比如“不可思议”、“不二法门”、“无穷无尽”、“世间”、“世界”等等。可以说,《维摩经》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珍宝,它的价值无可估量。

  国内有个叫杨文园的居士,不但为《维摩经》做注释、词汇索引、翻译白话,写出两本著作——《维摩诘所说经译释》、《维摩诘所说经索引》,前几年,还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用116天的时间将此经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他对《维摩经》的专注精神让人生敬。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知道,《维摩经》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佛教经典,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启发了许多人的灵感,催生了不少人的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艺术创造,而且至今它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维摩经》是这样的重要,相信只要我们愿意深入其中探索一番,一定也可以有重大的收获!

  四、《维摩经》的宗旨因缘

  《维摩诘经》文辞优美,故事精彩,义理深邃,耐人寻味。总结它的思想宗旨,僧肇法师《维摩诘所说经序》中的一段话概括得最为全面透彻,他说:“此经所明,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树德本则以六度为根,济蒙惑则以慈悲为首,语宗极则以不二为门。凡此众说,皆不思议之本也。至若借座灯王,请饭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议之迹也。……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

  引文说:《维摩经》所揭示的道理很多,统合万行以权巧的方便智慧为主要落实方式,树立德本以六度法门为行动的根本,利济群生以慈悲的观念为上首,宗旨极至以空有不二为入门。以上这些道理都是“不思议”的本质、特性。至于经中出现的向灯王佛借宝座,向他方世界迎请香饭,以手断取大千世界,一室之中包含乾坤万象等神异故事,都是不思议的迹象。没有本质,就没有现象出现;没有现象,就不能彰显本质。本质与现象虽然有所不同,然而共同体现本经“不可思议”的宗旨是一样的。

  从僧肇法师话里可知,《维摩经》的宗旨是大乘菩萨的“不思议”行。“不思议”行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建立自己的福德根本,二是方便化度有情众生。建立福德根本有化度众生的资粮,化度众生要有福德智慧的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简单说,佛陀宣扬《维摩经》的宗旨,在于教我们如何让自己、他人都拥有智慧。如何让自己、他人拥有智慧,也是我们这个讲座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古代祖师说:“法不孤独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的确如此。佛陀从来不会无的放矢的说法,《维摩经》的出现也这样。根据太虚大师《维摩诘经别记》的说法,世尊宣讲《维摩经》,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1、为引导居士学佛而说此经。

  自从佛陀在鹿野苑初转fa lun度五比丘之后,跟随世尊出家的弟子不计其数,还有不少悟入妙理证得胜果的。而且在佛陀初期的弟子群体中,以出家比丘为上首,菩萨居其后。声闻弟子出家证果的实事与大乘菩萨众对比丘的尊崇,让小乘部派佛教诸师认为,只有出家行比丘法才能得到阿罗汉果等,否则无由解脱。这是一种与佛陀本怀不相符合的偏见,然而一般的在家居士并未觉察,觉得出家在家真的是犹如天地差别,还没有修学佛法就已经甘居下位。多数居士不敢高攀出世的三乘圣法,唯有仰望感叹自愧不如的念头,以为此生不过如此,能求得一点儿人天福报就已经足够了。其实,佛陀何曾放弃过在家修学佛法的居士们呢?以佛法的平等精神而言,制造高下的等级也不是世尊出世化众的目的。

  维摩诘是世尊时代大乘佛教的重要居士,他明达如来的本怀,深体佛陀的慈愿,示现居士身,有妻子眷属,常修梵行、常乐远离。曾经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入深法门,辩才无碍,游戏神通,具足六波罗蜜,能以种种方便善巧的方法来度化众生。他现这些不可思议的神通,说这些不可思议的妙法,根本目的在于使在家的学佛居士们真正的了解佛陀本怀,发起无上的大心,勇于承担,敢于奉献;在于使在家的居士们掌握真正的佛法精神,晓知佛法圆融不二,生起不退的精进之心,能不离俗染而得圣智。所以,为引导在家居士们修学佛法,是佛陀宣扬本经的第一大因缘。引导在家居士学修佛法,也将是我们讲座自始至终的一贯精神。

  2、为饬声闻回心而说此经。

  所谓“声闻人”,是指以闻如来名号、音声、教理等,并由教起行,而证取果位的学佛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种果位都属于声闻果位。声闻人得到这些果位之后,就以为是究竟的、无上的了,因而不愿意继续前进向上攀登。

  为了能够令这样的弟子们回小向大,走出狭隘的认识世界,佛陀就以维摩患病的机缘,借着维摩居士的讲法,来教导小乘声闻弟子放弃偏执,走向究竟佛法。这是《维摩经》产生的第二个因缘条件。

  3、为建立浊世净土而说此经。

  娑婆世界是一个充满五浊的恶劣世界,有许多有漏染污、痛苦烦恼,这个是大家所共知的。正是因为这样,佛陀才为有情众生宣说清净佛国的教法,才告诉大家念佛往生的法门。

  往生净土佛国固然是件美好的事情,可毕竟是来生甚至无数世之后的事情。而且,如果此生的生命充满痛苦烦恼,此生的生活污浊腐化,那么即便念佛再多,来世也未必能够得生净土。所以,怎么解决此世的烦恼,怎样让现实的生命充实快乐,怎样让生活安然自在,这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学佛最急须解决的问题。《维摩经》告诉我们“心净则国土净”,试图为我们在不净的现实世界建立一个相对安乐的世界,努力为我们创造良好的修学环境,尽量改善生活的质量,尽力提升生命的品质。这也就是说,世尊是为给我们建立一个“唯心净土”才宣扬此经。这是《维摩经》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缘。关于唯心净土,后面我们会辟专讲讲解,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4、为在家菩萨树立模范故说此经。

  前面说过,佛陀是为引导在家居士们修学佛法,而宣说此经。其实早在《维摩经》宣说之前,世尊就已经开示在家居士要学佛。在家居士们知道要学佛,然而学什么法?怎么学?谁可以作为楷模去师从?这些问题是要解决的,否则,一旦退返染污状态,再回复清净可就费劲了。

  为了解决众生的这些问题,所以维摩居士现菩萨身,修菩萨行,作在家居士学佛的典范,给居士提供修学的法门,修学的方法,以期居士们生起信心,努力精进。作居士的楷模,为居士树信心,就是佛陀宣扬《维摩经》的第四个重大因缘。

  太虚大师是“人生佛教”观念的创立者,对佛陀的教旨有切身的体会,对佛法的精神有精确的把握,所以他的四点内容总结得非常准确,可以说言简意赅。应该说,这四个因缘也完全是我们这个讲座的目标。

  期望在以后的讲座里,能为大家解决生活与修学中的一些切实问题,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在的修学方法,能为大家的生命提升带来一定的助缘,能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一定的收获。

返回目录

-----------------------------------------------------------------------------------------------------------------

更多体恒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