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08日
来源:   作者:妙境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妙境法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经耳闻持品 8

   当然禅师如果是解释这种公案,那是另有一套。我不是禅师,我是学教,佛学院里面学教的,我不那么解释,我们就是打开窗户说亮话好了,就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好了。那么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大王请你到王那里去,那里的色声香味触,不是一般的老百姓的境界,那个色声香味触是特别得殊胜,但是不要这么说,不要说是你到五欲的境界里面去,这说话说得太粗了,所以就说:三军围绕时如何?就是这么多的欲的境界把你包围了的时候,你的心怎么样?雪峰禅师把你看成是圣人了,现在你自己坦白,若有这种境界出现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样?就是这么一句话:三军围绕时如何?这一位鼓山禅师回答了:「他家自有通霄路」。这个通就是通达的通、交通的通,霄是云霄的霄,通霄路。这句话若是从表面上看,三军围绕,他可以跑到虚空里去了,你包不住他的,三军围不住他,他就跑到虚空里去了,是这么意思。

  但是我看他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现在这个文的意思,「不住色中」,不住受想行识中,不住眼耳鼻舌身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一切法,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他能够把这一切的欲的境界,都是不可得的,那有三军围绕,没有那么一回事,被围绕者也不可得,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就是不与万法为伴侣的境界。他心不像我们凡夫,我们凡夫,哎呀!老虎来了,心里害怕,毒蛇来了,心里害怕;若看见如意的境界,这爱、贪心来了。有修行的人不是,有修行的人向道上会,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心不与万法为伴侣,这种无分别境界,他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无住生心了,就是这个境界,这就是「他家自有通霄路」,是这么意思,就是这个境界。

  「他家自有通霄路」:这个「他家」,就是鼓山禅师自己,就是他自己,自有一个圣道相应的境界,三军围绕围不住他的,那有三军可得呢!就是这么意思。那么这句话解释完了。这个孚上座又来了一句:「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又说了这一句话,则离宫失殿去也,他就是,你跑到虚空里面去了,「离宫失殿去也」。他的意思就是:那你就是远离圣道了。宫殿,是圣道的意思。就是我们拜大悲忏,「愿我速会无为舍」,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舍」,就是宫殿。这个宫殿不是我们分别心的宫殿,是无为的境界,「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无为的法性理,就是宫殿。「恁么则离宫失殿去也」,你跑到虚空里去了,你就是远离圣道了,那怎么可以!就是这么和他辩论了,等于这样意思。然后,这个鼓山禅师说:「何处不称尊」。你看这些禅师的智慧,真是很利。何处不称尊,说我离宫失殿,什么地方不是大自在的境界呢!是这个意思,那有离宫失殿这回事情呢。

  这是有修行人和有修行人的对话,实在都是佛法,就是佛法这种道理。当然我这样去解释这个公案,这些参祖师禅的人,可能要打我香板了,你胡说八道,这都是不可思议境界,怎么可以这样解释。但是我不同意那种解释,说了老半天谁懂你的话!你说了等于没有说,那怎么行呢?所以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他总是教你明白,说出个佛法是要你明白,要你明明白白的。这样子,所以经上说:「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明明白白地这样用功修行,若不明白,不明白怎么修行呢?这个事情应该想一想。所以你打我香板,我不同意喔。

  所以这个地方,「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你能够于一切法不执着了,就叫做「习行般若波罗蜜」。说是你还在一切法上执着,你说你静坐修四念处,那不算数,因为你还是执着嘛,执着那怎么能算是修学圣道呢?

  「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色」,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都是色;「受想行识」,这纯是内心里面的思想,我们的思想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有受、有想、有行、有识的这些差别。这些也和色一样,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它就是毕竟空的,毕竟空就没有受想行识可执着了,这就是「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地方应该再多讲一点,但是现在是到点了,我们明天再讲。

  「憍尸迦!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不住色中」,我们昨天讲过,就是不执着,不执着的意思,叫「不住」;但是,不执着,这个地应该再加以解释。我昨天说过,我们相信佛法的人,我们阅读经律论,读佛教的书,我们有的时候会反省自己,我现在的这一念心在做什么?会反省。反省这件事,应该有两种相貌,经过反省以后,就应该明白,明白两个相貌。那两个相貌呢?我昨天是说过,我想现在再重复地说一遍,说我现在这个心有了贪心,有贪欲心,有愤怒,有瞋恨心,这个境界如我的意,或者不如我的意,我心里面有这样的反应,这是一种相貌;这一种相貌,我们都容易觉知到这件事。第二个相貌是什么呢?就是心里面没有贪、也没有瞋,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和平的,这样的和平的心理,遇见境界的时候,心里面是和平的,也不贪、也不瞋;这个时候的内心,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名之为「执着」。其实有贪心、有瞋心的时候,也是执着;但是我们的执着心为贪、为瞋所遮覆,所蒙蔽,我们就不感觉到这执着的问题。没有贪心、没有瞋心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误会了,我心清净,我的心是清净的,我没有烦恼,我心是清净的;其实不是,心还是不清净,那么这个时候有什么问题呢?就是有执着。

  阿罗汉这个圣人,「阿罗汉」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无着,就是不执着。他没有贪心的时候、没有瞋心的时候,他的心也没有执着。因为什么他没有贪心、没有瞋心呢?就是因为不执着,所以他不贪、也不瞋。我们为什么会贪、会瞋呢?就是因为有执着,因为有执着才会生贪、才会生瞋。当然这个地方比较起来是微细了一点。有的执着是不一样,虽然是执着,但是这个时候,没有生贪心、也没有生瞋心;有的时候也是执着,但是生了贪心、生瞋心了,在我们的情形是这样子的。可是从佛菩萨的圣人的境界来说,我们凡夫的这种心理的作用,我们的执着是普遍的,执着是很普遍的,完全是不同的。

  这个地方如果再加以解释,也可以这样解释,譬如说,现在我们每天的生活费用,我们买这个米,这个米是多少钱一斤?我不知道这个米是多少钱一斤。假设,现在流通的币值,是一块钱一斤,忽然间涨到五块钱一斤,这个时候会使令你心会动。譬如说,我是一个小市民,我一个月的收入是这么多,我要去付房钱,付什么什么费用,但是生活费用一加起来,我的收入不够支出了,我的心就会动,就有这个问题。但是那个大富翁呢,一斤米涨到五块钱,他心没有事情。这就是心的执着,你今天不执着、明天不执着,但是那个情形有变化,还是那件事,但是你心不同了,心就不一样。

  譬如说,这个境界是我所爱的,我生贪心,生爱心;但是那个境界一变,就生瞋心了。同样是执着,它有时候会令你生贪,有时候令你生瞋,有的时候也不贪、也不瞋,是各式各样复杂的情形。但是由轻重变化中,就可以分两类:一个是我们能觉知到的,有贪烦恼、有瞋烦恼、有慢,高慢心、有疑惑心,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有的时候,这些烦恼都不起,心里面很平和,这个时候,实在还是有执着心在里面的。

  这个执着是怎么讲法呢?就是执着是真实的,执着它是真实的,我们凡夫就执着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不管是什么,都是有执着,有执着的。我们就这么样讲呢,究竟是执着,是执着是真实,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差别,还是有差别。我们看看圣人,圣人的心情,他的心和一切法也是接触的,也是接触;我们昨天曾经说过一句话:「不与万法为伴侣」,他和一切法不接触了,「不与万法为伴侣」,就是他那个无分别的心,他心能够无分别,就是和一切法都不接触,能有这种境界。但是圣人也是有浅、也有深,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就浅,到佛的境界是最高深、最圆满了。所以初入圣位的圣人,他有一种情形,就是他这个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他心能与一切法,没有伴侣,不与万法为伴侣。

  我们的心一直地是有伴侣的,这个心和所缘境,所缘境为能缘的心做伴侣,这个心不能没有伴侣;没有伴侣的时候,心就不动了;我们的心若一动,就是有伴侣,就是有所缘境,明白一点说,都是有所缘境的。

  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这个无分别智一现前的时候,也不与万法为伴侣;但是这是有时间性的,当然随他自己的意思,他从这个境界出来了,又有伴侣了,他又和一切法有伴侣。这样说呢,不与万法为伴侣,这无分别的境界,叫做根本智;有分别的境界的时候,叫做后得智。这后得智是有分别,根本智是无分别,就是由无分别到有分别的境界去,这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是这样子。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是这样子;到这个七地、八地以上,有说七地,有说八地,这个根本智和后得智是不分开了,根本智的时候也就是后得智,无分别。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有的说第五地难胜地就能这样子,就是能这样子。但是在这个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他说要到佛的境界才这样,其余的人不能,这说法不一样。总而言之,圣人是有这种情形,一部分的圣人是根本智和后得智不能同时,一部份圣人是能同时的。这个同时的,那个境界不可思议,我们不说。我们说不同时的情形,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有分别智就不现前了,有分别智现前的时候,无分别智就不现前了,就是有前后的差别的时候,那么这个有分别智和色声香味触法、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和我们凡夫有什么不同呢?和凡夫不一样。

  圣人他这个心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大概地说有两个相貌,他知道这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他不执着是真实的,都是如梦中境、如水中月,像梦里面的境界。我们对于一切法,这都是假的,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假怎么讲法。佛菩萨告诉我们,如梦中境,梦里面的境界是假的,最明显的一件事,譬如做梦的时候,有人请我吃饭,我吃得很香,吃得很饱;但是醒了以后,我肚子还是空的。我们拿这件事来思惟,专精思惟,这就是一个思惟的资料,你就思惟,思惟我做梦的时候,吃饭吃得很饱;一醒了呢,没有饱,肚子是空的。这里面我们就知道,做梦的时候的那个饱,是我们的执着,实在是没有那么一回事,是假的,是没有的。所以两个相貌:一个是假的、是虚妄的,一个是没有这件事;一个空、一个假,这是两个相貌。

  圣人虽然也能够见闻觉知,也和我们凡夫也谈话、也办事,可以来往,但是他的心情,和我们心情不一样,他认为这都是如梦中境,都是假的。譬如说,我做善业,得善的果报,做恶业,得恶的果报;在圣人来看,都是假的,就像梦中的境界似的。我做梦的时候,被人打了,有人拿棒子打我,很苦,等我醒了梦了,没有这么回事;我做梦的时候,有人对我很好,我心里很快乐,醒了梦也没有那么回事。梦中的境界,有苦有乐,都是假的。我们从这个梦中的境界来比量,知道圣人他遇见一切境界的时候,和我们不一样,他不执着是真实的,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没有这么一回事,这是两个相貌。

  那么,我们凡夫心里面遇见什么境界都是真的,都执着是真的,就是不知道是空的、不知道是假的。所以,现在说我们凡夫执着,怎么执着呢?你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是空的,这就是执着,就是这么回事。

  圣人知道是空的、知道是假的,所以心里面也不爱、也不恨。可爱的境界是假的、是空的;可恨的境界也是空的、也是假的,所以也不爱、也不恨。《瑜伽师地论》上赞叹这个圣人,他不入定的时候,他和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住最上舍」,这个「舍」,弃舍的舍,最殊胜的舍,最高上,最上的舍。我们凡夫,我不高兴这件事,我把它丢掉了,我不高兴这杯子,我丢掉它,叫做舍。圣人的舍不是这个舍,他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都不执着,所以「无着」这个字,在《瑜伽师地论》上解释,又是个「舍」的意思。同样的意思用不同样的字来表示,使令我们有可能会容易明白一点。不执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心里面和境界「舍」。譬如说,我们手上有胶,一碰什么都是沾的;若手里没有胶,也是接触了,但是没有粘上去。就是他那个心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他不粘,随时可以分开。我们凡夫不是,和境界接触的时候,不是爱、就是恨,也有可能是个不爱不恨的中庸的境界,但是不管怎么都是有执着,都是粘了。

  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怎么叫做「执着」呢?就是认为是真实的,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是空的,认为是真实有,这叫做执着。我们有这样的执着,我们就会爱、也会恨;由内心有爱、有恨的时候,就会表现种种的行动,我可能做善事、也可能做恶事。由爱可能做善事、也可能做恶事;由恨也可能做善事、也可能做恶事。就是爱、恨是烦恼,发出来行动就是业力了,有了烦恼、有了业力,就要得果报了,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是这么一种境界。

  现在说「若不住色中」,就是你也不爱、也不恨,好的境界也不爱、不好的境界也不恨,也不执着是真实有的,因为都是虚妄的,都是空无所有的,心里面寂静住,心里面不动,没有这些分别,叫「不住色中」。这「不住色中」是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知道一切法,我的这一念分别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接触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也不爱、也不恨,也不执着是真实有的,因为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心里面明静住,寂静住,这叫「不住色中」,「不住色中」是这样意思。但是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就是「习行般若波罗蜜」,你要不断地观察,这个「习」就是数数地、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观察这一切法是因缘有的,是毕竟空的,是假的,你时常老是这样观,老是这样想,然后慢慢地、慢慢地,你就决定,哦!一切法是空的、是假的。决定它是空的、是假的,你心里面就不爱、也不恨,就不执着了。

  说是你观察一次就好了,为什么要数数地、不断地、重复地观察呢?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个问题应该你们问我,现在我问你们,为什么要数数地重复呢?这有个道理。譬如说是一棵大的树,小孩子拿一个刀,拿一个大刀来砍,来砍这个树,说我不用刀,我用电锯,电锯也是一样,你不能一剎那就把这树锯断了,也是要经过时间的,经过或者是十五分钟,或者三十分钟,或者六十分钟,把这个大树锯倒了。我们的分别心执着一切法是真实的,不知道是虚妄的这个执着心,比树还大,很大很大的;我们要修奢摩他,奢摩他成功了,在奢摩他里面,观这个色受想行识是假的、是空的,不断这么观,就是像用锯锯树似的,所以你要不断地重复才可以。说你怕重复,怕重复,这件事不能成功的。

  你要一直地观,观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直这样观。观,你不可以只观空,也还要观假,就是因缘所生法都是假的,都是毕竟空的;毕竟空的,还是假的。这个毕竟空,就是无色受想行识可得了;这个假,就是我们因为这个而去起惑业苦的流转这种境界。一切法都是毕竟空,但是也有虚妄相,虚妄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看这个境界,都是明明白白有这些境界,但是境界都是假的,我们在这境界上起惑、造业、受苦,都是假的,那就是缘起法了。虽然是假的,你造了善恶业,就受善恶果报;受善恶果报,还都是假的。

  所以,这个圣人,他们得了无生法忍,逐渐地这个道力越来越深,这些惑业苦的这些境界,在他来说,犹如虚空一样,有就是没有,他心里面不动。但是在我们凡夫没有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可不同,有的时候,快乐的时候,就发狂了;若是苦恼的时候,也发狂了,不得了,受不了,很苦。这就看出来,就是我们受苦也好、受乐也好,都是执着来的,因执着而有这些事情,你若不执着,就没有这些事。

  现在是「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为什么你现在在这个可爱的色上不爱,在可憎恶的色上也不恨,心里面不执着,为什么呢?「为习行般若波罗蜜」,因为你不断地,肯放下世间上的五欲,能拿出来你的精神和时间来坐禅,在止观里面,在奢摩他里面,观察色受想行识是假的、是空的,常常这样观;你观成功了,他自然就是「不住色中」,自然就是这样子。

  「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这个「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识,受想行识这四个字,四个法而是以识为主的。识里面有前五识,又加上第六意识,识面对一切法的时候,色也在内,不只是色,还有其他很复杂的一切事情,就有受、有想、有行的这些反应,都是从识反应出来的。这个识面对一切境界的时候,就有受想行的这种反应。

  面对境界的时候,说是人家欢喜色,欢喜这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的各式各样的色,因为有「受」的关系,就是这里面有乐,有乐受,其实不只这个,有乐受、也有苦受、也有不苦不乐受,这三种受里面,就欢喜这个乐受。欢喜乐受的时候,就是要接触,你不接触没有受,就要接触,所以受那个地方有个触,有个接触的。

  受,这是一回事。另外还有「想」,就是你的识,与一切法接触的时候,心里面会想,想他的事情,什么因缘有这件事?这件事有了以后,又会对我好呢?是对我不好?是对你好呢?是对别人好?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上下古今,一切一切都在想里面思惟。受是人的感情上的事情,想是理智上的事情。这个理智上的事情,有的人只是重视受,他不重视知识,但是现时代的科学的进步有点变化,你欢喜乐受,你非要有知识不可;你没有知识,你很难拿到你欢喜的受,是不容易的。所以现时代的众生要多读书,才能够想;古代的情形,农业社会比较简单,我不需要读很多书,我会种田就可以了,但是今天可不是了。但是这里面是有这个情形,受是感情上的事情,想是理智上的事情。但是不管是怎么样,读书多的人,他的思想多,他心里面的知识多;读书少的人,他的知识少,知识不是那么多。

  这个「行」,就是你若想要去贪图这个乐受,你一定要有行动去取得,那个乐受不会自然地来的,你一定要采取行动才可以。

  这个「想」,你想要有知识、有智慧,你也要采取行动的,不然是没有这回事,不会自然地来了,你的知识就来了,没有这回事。

  所以,受也会有行、想也会有行,所以行也包括受、也包括想;其实想里面也是有受的,受里面也是有想的,心里面的活动是很复杂的事情。但是不管是受、是想、是行,都是以识为主的,没有识,那有受想行呢?识是主,它是个王;受想行是个臣。王、臣,过去时代的帝王,他还有一些帮助他做事的人就是臣;现在这里呢,你的一念心是王,受想行这些事情,都是帮助你这心王做事的,和你的心王合作,做种种事情的。这都属于心理上的事情。色是属于物质上、属于生理上的事情,这些事情。

  观色,你认为它是虚妄的,是不真实的,是毕竟空的,你观察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它也是假的,不真实的,也是毕竟空的,你若这样子,「为习行般若波罗蜜」,你就不执着这个受想行识了,对这个不执着,也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的。

  这个「色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色也是占了很重要的成份的,重要的地位,但是受想行识也是很重要,也是很重要。尤其是现在的人,你不管是做那一行,都要有专业知识,这专业知识的情形,头脑好的人,有智慧的人,越发明、越精致,但是事情的变化,也会造成你想不到的困难,还要继续不断地学习,继续不断地去研究,继续不断地研究,所以受想行识这几个字是无穷无尽的,里面的事情。这样子看呢,也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在佛法里面,这件事,当然非佛教徒感觉到,佛教有什么用?都是迷信嘛!有什么用?看那个出家人或者是在家居士信佛的人,在那儿坐,坐老半天,坐在那里干什么?他不知道这个事情。但是我们佛教徒如果你不深入地学习佛法,心情上也可能会有这个问题,有什么问题?你嘴巴皮讲那么多都没有用,你天天要吃饭,吃饭就要去工作,才能有饭吃,也会有这个问题。但是佛教的问题,这里面还真是有变化。

  我们是欲界的人,我现在说话说得又离题了,我们是欲界的人,要吃饭;没有饭吃,这个生命不能生存。欲界天上的人,他们也要有饮食,但是他们的饮食比我们好一点;他们的饮食,用我们人间的话来说,就完全是营养,没有渣质。我们人间的人要排泄,你饮食怎么好,你要排泄,有这个问题;天上的人没有这个问题,不需要排泄,就是他们的房子,造的房子,不需要有厕所,不需要有这件事,天上的人就是和我们人间有点不同了。但是你若到了色界天,又一回事,不需要有饮食。所以,我们若是努力地学禅定,修学禅定成功了以后,你到了色界天以后,不需要有饮食这件事情,他就是常常入定,就等于有饮食了。

  我们人间的人,为了吃饭这件事,会衍生出来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问题。人间有各式各样的欲,色声香味触这五欲,人间有这么多的欲,得到了禅以后,这五种欲都没有了,他到了色界天以上,那寿命又长、身体也特别健康,也不老、也不病,有这种事情。所以和我们人间的这个事情、和我们人的思想不同,这是我们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还有个不吃饭,就可以生存,在我们人来说,这件事是很稀奇。在佛法上讲,你禅定修成功了,我们人间的人修禅定成功了,但是你这个身体是欲界的身体,还是要吃饭,不吃饭也还不行。但是这个身体结束了,到了色界天,那个身体就是不需要吃饭也可以;但是他还有死亡的问题,寿命虽然长,到了时候,这个生命也要结束的,要死了,所以,这也是一个遗憾的事情。

  但是你若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的禅定是无漏禅以后,就没有死的问题,就是没有生老病死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通通都解决了。就不像人间这么苦,天上的境界虽然好,也还有死亡的问题。但是圣道若修好了以后,弃舍了我们这个臭皮囊,得到了法性身,不可思议境界!所以从佛法的道理上看,不可以说佛教是迷信的,不可以,这是人应该走的最好的一条道路,大光明路,光明的一条道路。

  所以,你想要出家是值得的,把社会上所有的欲都弃舍了,来出家,这件事是值得的。因为你若说是舍不得,舍不得,就是在这个境界里流转,老是这样苦,你不能解脱。如果是出了家修学佛法成功了,永久地安乐自在,你看那有多好。所以这上面说:「若不住色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若不住受想行识中,为习行般若波罗蜜」。

  所以我们社会上的事情,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事情,对我们有影响,再就是这一切思想、这一切的知识,求生存的这一切的知识,也有问题,也是有问题。但现在佛教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不住色,还要不要住在受想行识中,其实也是,你也要放下,「为习行般若波罗蜜」,因为你学习了般若波罗蜜,观察这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毕竟空的,你就能够放下一切,就成功了,就可以得圣道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妙境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