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16日
来源:   作者:传道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1997.08.28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三)

  释传道主讲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11.蠲除诸垢 尽慢勿生

  终身求法 勿暂离圣

  蠲,音(关)koan1求官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修学佛法,当思「蠲除」(「蠲」,免之意)内心「诸」多的烦恼罪「垢」,而以涤「尽」贪、瞋、痴、憍「慢」、嫉妒等不清净染污为目标,「勿生」怀疑(亦可解说为:「勿」令「生」起)。为达此身心的清净,即应立志「终身」探「求」佛「法」真理及持奉戒法德行,纵令在颠沛、造次之间,亦「勿暂离」依「圣」道修行的正念,如此才能使我们的道业日进于高明。

  以上的释义,是参照《法集要颂经》〈持戒品第六〉第十二章:『能除诸罪垢,尽慢勿生疑,终身求法戒,勿远离圣念。』而作的解说。

  为何在诸多应当蠲除的烦恼障垢之中,本偈特别标楬出「尽慢勿生」,而以净尽慢心为代表呢?这似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慢,是一种自恃凌他的优越感;而且是不问事实如何,始终自觉我胜他劣、永不服输的自我优越。这样的自我优越,表现在物质受用上,则要求自己所得的比别人丰盛、比别人精致。表现在思想见解上,则以自己的意见为最优最尊,并且不容置疑。表现在任事及团体中,则发为权力意志,要求别人听命于我、臣属于我;那怕自己实际上不如人,亦永不心服!

  何以如此?因为我比他优越(或者我比他贡献多,我比他辛劳,我比他年长,我比他资深……),所以我理所当然应该享用最好的,拥有最多的资源;因为我比他优越,所以我的意见理所当然应该被列为最首要的考量;因为我比他优越,所以别人理所当然应该听我的,应该团结在我的属下;不经我的同意,不得擅自作为!因为我比他优越,所以我做的事绝对不会错,我永远没有错(当然,更无须认错!)……

  各位,可曾觉得这样的心态似曾相识?可曾觉得这样的脸孔并不陌生?如果我们还有些许自省的能力,就不难发现内心深处其实潜藏着这样的因子,只不过在顺境的推波助澜下,这样的慢心得到充分的发展;或者在逆缘的抑遏制约下,未能显发出来,如此而已!但我们何尝深刻的认识过自己?又何尝清楚的知道自己拥有些什么,缺乏些什么?甚至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旁人或许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而给予自己过多的恭敬、掌声和溢美;但是,自己真能够就此沉醉在这虚幻的糖衣中,而满足于这样的自己吗?

  可怜愍的是:这个内心上高高在上的自己,一遇到财富、权势、名位、才华强过自己的『名流』(事实如何不问),或者与自己利害攸关的人物,立刻自动矮上半截;甚至现出唯诺逢迎、卑躬屈膝的奴样(他的眼光到底雪亮!)。反之,对那些在自己眼里看来不怎么的,又于己无益之人(尽管事实并不如此),又可以自动转换而现出傲慢自大、目空一切的憍态。

  于是乎,明明对方与自己差不多,却要抬高自己,认为自己胜过对方(佛法名为『过慢』)。而明明自己不如人,却反认为自己强过对方(此名『慢过慢』);甚至还要不以为然地睥睨对方,否认对方的一切!即使形势比人强,逼得自己不得不承认这一客观的事实,却仍死要面子地说,自己不过略逊对方一筹罢了(此名『卑劣慢』)!更有那增上慢人,未证说证、未悟说悟,简直狂妄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各位,请看看这个可悲又充满矛盾的自己吧!我们究竟是在憍慢个什么!

  纵使今天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与发展,也确实比别人表现杰出与卓越,我们都应当清楚地知道:这终究是某一范畴与某一阶段的自我呈现而已。或者,在其他范畴,自己就一点也使不上力;也或者,换了一个时空与人事,自己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虽然,自己着实经过一番精勤的努力,才换来这一些成果;但是对于这一路走来,成就我们的诸多因缘(不管是顺缘或逆缘),难道我们不该心存感激?缺乏了这些助缘的资益与激励,恐怕自己亦不足成事!

  但一般人的毛病,往往是将自己所仅能的一点雕虫小技,或者庸常知识,无限上纲地炫夸到如何难得难能;而却将别人的才华能力,隐约、甚且刻意地贬抑到一无是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也不必觉得太过受伤啦!毕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嘛!不管对方是自我膨胀或者真才实学,总是他先学先能嘛!我们如果也有同样的环境条件,再经自己的努力,一样可以后学而后能,没有什么值得卑怯的!怕的是不想再进修,也没有再上进的企图心,那才需要以憍慢来掩饰自己贫乏的生命;否则,我们大可以不卑不亢地面对一切人事物。

  慢心的所以生起,除了缘于根深柢固的无明我执,更来自比较争胜的心。在一心求胜的胜负心作用下,人们似乎遗忘:修行、治学、办事……,不是比赛,不是为打倒别人和胜过别人来成就自己,而是有其所以从事的动机和目的。

  如我们之所以选择佛法的修行,不是为了比(我建的,或者我亲近的)寺院大、比佛像高、比徒众多、比个人魅力;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多好、可以打坐入定多久,甚至会看三世因果、地理风水……。而是因为我们不能满意这个充满烦恼贪瞋痴的自己;因为我们欣慕那寂静无生的清净涅槃,所以才立志依圣道修行来净化自己、圆满自他!

  我们之所以度众生,不是为了丰厚的供养,不是为了众人的恭敬,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缘好、能力强;更不是为了搞小圈圈,将信徒当作私人财产,甚至斗争的工具。而是为了不忍视圣教衰微、不忍见众生苦迫,所以我们发愿以佛法的正知见,来自我教育,也教育充满忧悲恼苦的众生,让他们能够依循佛法的正见正行,帮助自己超脱烦恼迷惑。是因为这些深陷苦海、仿徨无助的众生,所以我们义无反顾地付出自己,而以佛法来慰藉彼此!

  高远的目标、纯正的动机,是大多数的我们所缺乏的,所以无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其实我们都离不了苦恼。见到比我们优秀的人(尽管嘴上、心上并不承认),只要他非我族类(简言之,就是不听命于我),我们就仇视他、嫉妒他、排挤他,甚至破坏他。见到比我们差一些的,我们又鄙视他、奚落他,连起码的尊严都不给他。想想,这样的我们,能够成就什么呢!唯一可以成就的,大概就是苦恼无量、轮回无尽的三恶道果报吧!慢心,真是自己求法与向上胜进的一大障碍啊!无怪乎本偈要以慢来代表诸罪垢,而要求我们「尽慢勿生」。

  我慢如高山,遮蔽了我们的眼目,也阻断了迈向真理之路,佛弟子岂可不善加觉照?人身何其难得,佛法何其难闻,但愿我们都能在正法光明的熏浴中,学习减除自己的慢习、开阔自己的心胸、增长自己的识见、培养自己的担当。如果我们念兹在兹的,都是自己还未实现的理想目标,以及自己未曾净尽的烦恼习气,那末,精勤努力尚且唯恐不及了,那还有什么空间可以慢他!

  12.戒定慧解 是当善惟

  都已离垢 无祸除有

  惟,一音(违)ui5英逵切

  一音(姨)i5英其切

  垢,音(古)ko2求古切

  祸,音(号)h 7喜道切

  对于佛法中修学「戒」、「定」、「慧」,以向「解」脱的次第,「是」我们应「当」如实听闻、「善」加思「惟」抉择,而后用于日常的躬行实践,以精勤不懈的止恶、行善、净心。待身语意三业「都已离」尘「垢」、得清净,即「无」复烦恼灾「祸」的娆害,而能永「除」欲有、色有、无色有──三「有」的业感轮回。

  13.着解则度 余不复生

  越诸魔界 如日清明

  着,音(逐)tiok8地局切

  复,一音(负)hu7喜拒切

  一音(臭)hiu3喜救切

  一音(福)hok4喜谷切

  循着戒、定、慧三增上学的修学次第阶次而行:依于戒、修正定而发真慧,吾人的无明染「着」卒能获得消「解」。一旦定慧相应而破我执见,「则」得「度」脱烦恼生死,不仅其「余」的烦恼迷惑,都为般若慧勘破而「不复」再「生」,更从此超「越」身心、外界「诸」多的障碍拘缚(「魔」,障碍之意;「界」,类)。明净无染的内心,就「如」杲「日」朗照空中,而没有乌云遮蔽一般的「清」澈光「明」。

  ※※※※※※

  凡夫是离不开苦恼的,甚至触处尽皆荆棘系缚而不得自在。何以如此呢?因为内心牢牢地执着我与我所的缘故,所以对着可意的境界便起贪而思占有,对着不可意的境界则生瞋而欲排拒;对着既非可意又非不可意的境界,又不能清楚明白的了知。于是长久以来,我们的内心只好随逐着外境,而起惑、造业、受苦无已。

  人人都想出离这苦,人人都想望那无有热恼的自在清凉,可是我们却始终不能清楚地认知──自己,才是自己苦难的制造者,而非关别人、非关外境的一切。是因为我们对于外在与内心的一切觉知错误、解读错误,让我们不能见到事理的真相,所以我们觉得苦恼;而这错误的解读,又引导我们的身语作了错误的表达,并且习以成性,所以我们必然要周而复始、永无止尽的承受此苦恼。

  要不苦,要超脱烦恼,为什么我们不改变自己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惟观念,而尝试去究明事理的真相呢?过往的一套表达方式,带给我们无尽的苦恼与缠缚,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改变自己面对事情、处理事情,与表达自己的方式呢?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勇敢而谦卑地面对自己,也面对一切呢?

  障碍自己往前进的,是自己;羁缚自己不得自在的,也是自己。魔,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还向往那「如日清明」的境界,请勇敢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的性习吧!

  14.狂惑自恣 已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满勿离

  惑,音(或)hek8喜极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外,音goe7语会切

  避,音(备)pi7边芰切

  「狂」妄傲慢、迷「惑」惛乱,又放纵「自」己的形骸「恣」意而为,这是「已」修学佛法之人,应时「常」自「外」于彼而思「避」免的。唯应系心于持守「戒」法德行,并以此良好的戒行为基础,进一步熏修「定慧」,清净一切身语意「行」,在未「求」得究竟圆「满」的涅槃(贪、瞋、痴等烦恼永灭)之前,矢愿「勿离」此圣道的修习。

  以上的解说,系对照《法集要颂经》〈持戒品第六〉第十五章所云:『我慢及迷醉,苾刍(比丘)应外避,戒定慧三行,求满勿远离。』

  15.持戒清净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涎邪部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恣,音(注)tsu3精句切

  涎,音(堵)to2地古切

  能够止恶行善、「持戒清净」,守意摄「心」、「不自」放逸(「心不自恣」),再进一步依闻、思、修慧,次第修习,终能开发「正智」,趣向解脱。既「已」正「解」脱,其身语意行即离染清净,而「不」再「涎」见偏「邪」的「部」类(「部」,即类之意),更不复轮回生死。

  16.是往吉处 为无上道

  亦舍非道 离诸魔界

  吉,音(拮)kit4居质切

  语音(揭)kiat4求结切

  如「是」熏修戒定慧,乃为了通「往吉」祥安隐的「处」所──涅槃;如是熏修八支圣道──正见、正志(此二为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此三为戒学)、正勤(通戒定慧三学)、正念、正定(此二为定学),不但「为」了步上「无上」证真之「道」,「亦」为了「舍」离邪见等八支不善邪「非」之「道」,以「离」却「诸」烦恼「魔界」的障碍羁绊。

  ※※※※※※

  修学佛法,应以涅槃寂静──贪、瞋、痴、慢等烦恼永灭、生死解脱──为自他的终极目标而孜孜不息的努力。但却不是将理想、理论挂在嘴边,而言行表现出来的完全两样;总要让人可以接触到、感受到佛法真理展现在你身上的一面。所以谈修行、说持戒,绝不止在戒条律仪上作功夫,而要在自己的言语身行之中,让人看到佛弟子不落凡俗的一面,那才足以摄导对方,同向佛道;最起码,也对佛法生起同情,才不致以身障法、以身害道,而成了负佛恩的人!这是我们读了本品(〈戒慎品〉),对自己应有的期许。(待续)

返回目录

-----------------------------------------------------------------------------------------------------------------

更多传道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