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容: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
唐仲容: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
一、佛陀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伟大导师
佛陀对整个世界的形成,称为缘起,缘起的主要内涵,佛陀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意思是说,整个宇宙的形成,都是观待道理,待彼有此,待此有彼。以大自然界言:待上有下,待下有上,无上则无下,无下亦无上;待东有西,待西有东,无东则无西,无西亦无东;待南有北,待北有南,无南则无北,无北亦无南。以精神世界言:待善有恶,待恶有善,无善则无恶,无恶亦无善;待染有净,待净有染,无染则无净,无净亦无染。这种观待道理,法尔如是,也就是人生宇宙主要的自然规律。整个大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不外是觉与不觉,知与不知的对待方面。真觉与真知,即是出世间的圣者;不觉与不知,即是世间求觉耳未觉,或半觉而未成熟的学佛者,也就是一般众生。众生与出世大觉者的关系,一是能教能化的导师;一是受教化的学人。没有大觉的导师,也就没有受教化的学人。众生是学人,要有众生才会有大觉的佛,所以《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若无彻底大觉的导师,则众生永远是迷而不觉沉沦生死苦海的凡夫,所以《法华经》说:“吾自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无数方便,广演言教,引导众生,远离诸著。”整个宇宙无始时来刹那刹那都有学佛成佛的人,也不断有成佛的觉者在教化未开化成佛的人。整个宇宙总的概况是常常不断有佛在广演言教,开示学人;同时,也常常有学佛者接受佛陀的开示而破迷开悟,这正是《法华经》所说:“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的具体情景。整个大宇宙中,时时都有诸佛如来在度化众生,时时都有学人在得绝对解脱或相对解脱,这就是整个大宇宙中的不断舍染趋净,不断破迷开悟,不断生生化化、新陈代谢、活泼泼的生动局面,也就是中国古圣所谓“以先知觉后知,以先觉觉后觉”的真实写照。
改造人生宇宙一词,其意义相当于佛法上所说的“转依”。“依”有二义:一是根身,它是有情生命所依的主体;一是宇宙,它是根身所依的器界。根身是正报,器界是依报,根身与器界名虽有异,而实质上是相依共存,同时而有。转依就是要改造人们多苦不净的根身为佛陀常住不变、自在解脱、妙用无边的法、报、化无漏三身;同时,也要把多灾多难的宇宙改造为佛陀无灾无难、七宝庄严、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的无漏净土。换句话说,改造人生宇宙也就是转染成净、转识成智、成就佛身佛土的转依。改造人生宇宙的导师,也就是领导人们转依成佛具体工作的引导者。
为什么佛陀能为改造人生宇宙的导师呢?因为无始时来自然有觉与不觉的两类有情,不觉者为无明所盲,不达人生宇宙唯一无二的绝对真理,也就是不能掌握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不能运用总的自然规律来改造人生宇宙,唯有大菩提种性上根利器成佛的觉雄,能发现人生宇宙唯一的绝对真理,实证这个绝对真理,并常时生活在这个绝对真理之中,而对人生宇宙总的自然规律本本原原的彻底掌握,能为众生说明他所实证的绝对真理及证此真理的方法与特殊作用。所以,他能为改造人生宇宙亲自导演的教授师,三世诸佛无不如是。
兹且以本师释迦佛为例。释迦佛在《金刚经》中说他以往学佛经过云:“念我过去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悉皆承事供养无空过者。”这就说明释迦佛在最初发心学佛,经过无量无数的佛陀教导他,他种了无量无边的无漏善根,接受了无量诸佛所传授的法门,他本人从而进行了无量种法的般若学习。从初发心在资粮位以闻思慧勤修六度,广积福慧资粮;次于通达位成就实证真空本性的真见道,随即修学用语言文字而不执着语言文字为众生说法的相见道;以后,于修道位中,次第修习十地中的殊胜正行,结果在四禅色究竟天入金刚喻定转八识成四智,证得无上菩提及无住大涅槃,彻底改造了他的人生和宇宙,而实证其转依解脱的无漏圣果。从发心至见道经过初无数大劫;从见道至修道位的第七地经第二阿僧祇劫;从此之后,经第三阿僧祇劫乃得成佛,所以他对改造人生宇宙的实际工作是经过多生累劫实践形成的。实践出真知,所以他具有无上无容、最极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堪能为众生改造人生宇宙作伟大的导师。
再者,从他在娑婆世界现化身为众生说法来讲,他是通过八相成道来实现的。即初从兜率天退,随即在印度迦毗罗卫国父名净饭、母名摩耶的释氏王宫内入胎、住胎、出胎,再次离欲出家,次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次为众生转大法轮,以十二年时间说四阿含,以二十二年时间讲般若,以八年时间讲方广,以七年时间说法华,最后一日一夜说涅槃经。共说法四十九年,最后在双林树下入般涅槃。以上是释迦改造人生宇宙、转依成佛的实际经过,也就是他之所以能为众生改造人生宇宙的伟大导师之由。释迦佛如是,其余三世一切诸佛例此可知。
二、一乘佛法是改造人生宇宙的权威科学
《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意谓真正的佛法只是一乘佛法,唯一无多。为什么真正的佛法但唯是一呢?因为真正的佛法是人生宇宙唯一无二绝对真理的具体体现,如果绝对真理有多,那就不成其为绝对真理。诸佛如来实证绝对真理,掌握此绝对真理,故其所说正法,虽博大精深、无量无边,而其总持法门但唯是一,故在《解深密经》亦云:“法是一乘,种性有别。”
此一乘法究竟是什么呢?《十地经》云:“如是三界,皆唯有心。”佛亦常说心外无法,因为心有染净两种,若人知一切诸法皆唯心所现,无实自体,则自无我执法执,亦无烦恼、所知二障,而心自清净,成为出世净法。故《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分别瑜伽论》亦云:“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想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若人们不达一切法皆是内心所现影像,则自然有种种我执法执,引生种种烦恼障和所知障,造业感果,流转诸趣,而为世间。故《华严经》云:“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由此可见,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不外一心,既一切诸法总是唯心,为什么佛不直言唯一心法,而言一乘佛法呢?当知此唯心理即是人生宇宙的绝对真理,而为成佛必由之路,除此更无他法可以成佛。《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意思是说,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他们成佛的关键,都是由于通达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心所现的影像,如梦幻泡影,别无实法实我可得,而成其为大觉如来。故知一乘佛法,即指唯一心义。既一乘佛法即是唯心义,那么进一步要问:此心是什么心?如果说它是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大脑皮层或医学上所讲的血循环中枢,那就完全错了。何以故?因为这些都是从机械唯物的观点来看待的。机械的物质非常僵化、呆板死硬,怎么能与非常灵活多变、妙用无滞的心理状态相契合?故非是一乘佛法所指的唯心。若有人又言:此心是不是真如无为法与无漏有为法的般若智慧两相融合,无始本有的本觉真心呢?也绝不是。何以故?因为“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若无始本有,则是常见外道的观点。既然本觉,怎么能依真起妄,由本觉到迷惑不觉呢?同时,返本归源成了佛,又有什么条件保证不再迷呢?这样连佛也不能摆脱六道轮回之苦,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的谬论么?!同时,这说法也是不为佛陀所许可的。《楞伽经》言“相、名、分别、正智、真如”五法,前三属世间染法,后二属出世净法。如果有真如与般若融合为一的真心,岂不是佛分立般若、真如为二法,反成颠倒错误了呢?故知此心绝不能当似教所讲自然而有无为真如与无漏有为融合为一的妙明真心看待。
既然上述几种心都不是与唯一佛乘唯心的心恰到好处地契合,这个心究竟作何解,方为如实?答:应当作唯识的“识”来理解,才为如实无误。世亲菩萨《百法明门论》首列心法八,即是指眼见色的眼识、耳闻声的耳识、鼻嗅香的鼻识、舌尝味的舌识、身触尘的身识、意了法的意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的末那识、以及受熏持种、生起前七转识根本的阿赖耶识。如是八识合而为一心,一心分而为八识。故佛说唯心,也就是他讲的唯识,从《解深密经》佛与慈氏菩萨问答的一段圣言便可肯定,“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见此心?’‘善男子!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据此圣言,即可如实了知唯心即是唯识,《华严经》所讲:“心造”即是《解深密经》所讲“唯识所现影像”。
既一乘佛法专指唯识,那么唯识一词,怎样如实理解呢?当知唯识一名的正确解释,略有如下三种:
1.根据《解深密经》“诸识所缘,唯识所现”,识所缘境属识相分,能认识相分的能力即是识见分,见相二分是一识之两分,离见无相,离相无见,皆是心识所现的影像,皆属内境。由斯识外无境,但有内识,无诸外境,故名唯识。《辩中边论颂》云:“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斯一识分而为见相二分,见相二分合而为一识,识外无境,其理决定。
2.《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据此所说,一切诸法皆不离识,万法唯识故名唯识。
3.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无定性,但随有情认识之正确与否为转移。法无定法,随认识决定,故名唯识。
以上三义,前二是依据唯识的体相作释,属古义;第三释是本人依据《维摩诘经》“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以及《华严经》所说“三界心心所,皆虚妄分别”,《坛经》说:“一念迷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则众生是佛。”依这些佛言祖语,从唯识的业用上来作释的。
唯识一名的要义与妙义专在一切诸法本无定性,全由认识作决定。如果人们认识正确,即行为正确;行为正确,即得果正确。认识不正确,即行为不正确,即得果不正确。认识伟大,即行为伟大;行为伟大,即得果伟大。认识低级,即行为低级;行为低级,即得果低级。认识污染,即行为污染,而成为世间的污染法;认识清净,即行为清净,而成为出世的清净法。以是之故,人们要改造有漏的人生宇宙为无漏的人生宇宙,就必须狠狠地抓认识不可。故《心经》以“观”字开头,《金刚经》以“观”字结尾,《华严经》常讲:“汝当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又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四念住开始便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龙树作《中论》,从初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总二十七品皆用一“观”字贯彻始终,《十二门论》初观因缘门,末观生门,总十二门,而全以一“观”字贯串本末,岂无故而然哉?主要是诸佛菩萨深知认识对事物的重要性,故常以属认识义的“观”字来处处在在加以方便善巧的运用。一乘佛法的实质是唯识。唯识一名的含义,无论对任何问题的处理,其环境的优劣,行为的邪正,成效的美丑,全决定于对问题认识之是否正确。同时,诸识所缘,唯识所变,万法唯识,意谓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心识所现的影像,如梦如幻,求其实体了不可得,而实我实法空无所有,由斯形成无我律,从而显示出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的胜义谛,这就为改造人生宇宙开辟了空旷无边的新领域,同时也为顺趋改造铺平了一条长远的康庄大道。如果人们不懂得唯识所显无我律的真理,便是无明,从而认定一切法皆是心外实有,不达我空法空。在对境时,好的、可爱的便生贪爱;于不好的、不可爱的便生嗔恨;于不好不坏、不顺不违的境界便不乐探究,而生愚痴。由斯有了烦恼杂染,随即在身、口、意的活动方面产生染污不净的业杂染,由不净的业杂染,熏习在阿赖耶识中,自会招感六道轮回的世间有漏苦果,由此形成世间的因果规律。若人们能通达一切皆是心识所变,如梦如幻,有而非真,实我实法了不可得,当下便是般若。有了般若自会远离世间的烦恼、业、生三杂染,而生起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正确行动,随即熏成无漏净种,对治本识中有漏染种而得转依,这就是出世间的因果规律。有了世出世间正反两面的因果规律,人们便能加以掌握,于不正染法,努力断除;于清净正法,精进修学,从而形成正确的世俗谛,而为改造人生宇宙提供了正确无误、切实可行的善巧方法。《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正是指此而言。既掌握了世出世间的因果律,就会在改造人生宇宙的时间中知何处是本,而作为改造的出发点;何处是末,而为改造的究竟。同时在本末始终改造人生宇宙的长期过程中,有哪些先后次第、关键环节,自有层次井然的清楚排列。唯识讲修道行果,主张由资粮至究竟的五位,在修道位中有极喜至法云的十地,恰是这里的正确写照。
以唯识为实质的一乘佛法,法尔地具备和显示出对改造人生宇宙如上所述的各项优点,远非其他任何科学、哲学、宗教所可企及。以是因缘,特说一乘佛法是改造人生宇宙的权威科学。
三、改造人生宇宙最极殊胜的具体措施
人生宇宙全是眼等八种认识能力,相依共存,形成统一整体内心世界的外表形态。所以改造人生宇宙主要是向心内用功,是内心世界转染成净、改旧换新,就算达到了目的。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在身、口、意的活动上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才能创造出有利的改造条件:一、安住大乘菩提种性;二、依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愿;三、要具有悲悯一切众生的意乐;四、要广作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事业;五、具有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的巧便;六、要将一切福德、智慧的修积回向菩提;七、一切修作不为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所间杂的纯洁清净。具此七种条件的殊胜正行,业就是佛陀常讲大乘所修的六波罗蜜。
什么是六波罗蜜?一、布施:中有调伏众生愚痴的法施,拯救众生贫穷的财施,抑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无畏施。二、戒律:中有转舍不善的律仪戒,转生善法的摄善法戒,利群的饶益有情戒。三、安忍:中有忍受横逆的耐他怨害忍,忍苦耐劳的安受众苦忍,通达三藏十二部的谛察法忍。四、精进:中有大愿住心的被甲精进,转生善法的加行精进,饶益有情的加行精进。五、静虑:中有安住最极寂静、法乐无穷的安住静虑,引发神通智慧功德的,引发静虑,以及利乐有情静虑。六、般若:中有缘世俗谛慧、缘胜义谛慧、缘饶益有情慧。
此六波罗蜜简称六度,《解深密经》佛告观自在菩萨:“善男子!当知初三,但是曾上戒学所摄;静虑一种,但是增上心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又言:“善男子!若增上戒学所摄者,是名福德资粮所摄;若增上慧学所摄者,是名智慧资粮所摄;我说精进、静虑二种,遍于一切。”六度不仅包括戒定慧三学、福德智慧二资粮,而且广摄一切善法,故有六度万行的惯语。以故勤修六度,即能证大转依,完成改造人生宇宙的宏伟事业。
《维摩诘经》说:“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弥陀经》讲一切诸佛称赞释迦牟尼能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现实生活中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坛经》也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为转依成佛必须在现实生活中随认识的正确真实而改变世间为出世间。若然,修学六波罗蜜多,应当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用“不取不舍”四字来齐修并进。这就是说,在度众生的现实生活中对布施、持戒、安忍精进修学,即是不舍;同时,在修布施、持戒、安忍的实践中,精进用静虑、般若对布施、持戒、安忍不取法相及非法相,破除我执法执,即是不取。这样,六度齐修,在不舍中不取,在不取中不舍,定慧等持,充分发挥六波罗蜜多所起的改造人生宇宙的作用,就一定会在一般衣食住行、视听言动的现境中真参实悟、福慧双修,而证得无漏智慧及涅槃境界。
再者,根据本人的实践体会,在改造人生宇宙的实际生活中应当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大大提高认识能力的强度,必须狠抓“信、愿、行”三字来进行。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大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六为心所中,善十一法“信”字居首。信有三义:1、信有实;2、信有德;3、信有能。此中信有实和信有能最为重要,学佛者若能相信佛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谛理,又相信自己有一定堪能通达如来所说实义,认真相信自有能力成就如佛所成就的功德,就一定会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而增强改造人生宇宙的作用。释迦牟尼能抛弃自己的王位、娇妻、爱子而出家修道,就是因为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一定能成就佛道,所以结果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日,终睹明星而成大觉。阿弥托佛也是因为他信有能,坚决认为一定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广度众生,所以他能发四十八个愿而成就极乐世界。六祖惠能到东山参五祖,五祖问他来作什么?答言:作佛。由于他信有能,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作祖,所以终能接受衣钵而成禅宗六祖。玄奘法师童年出家,其师问为何出家,答言:“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由于他对自己深信能承先启后,弘扬大法,所以终能不辞千辛万苦,赴西域十余年取回佛经657部,翻译出75部1335卷,而成为一大译师,完成取经译经伟业。孙中山先生有云:“吾心信其可行,虽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虽反掌折枝之易,终无收效之期。”说得非常正确。因为人们信有能,坚信自己的事业必然成功,而无丝毫疑虑,就会集中心力,增强勇气,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处世作人,多谋善断,自然对改造人生宇宙的事业,健康地迅速成办。所以说,用信字来提高认识能力的强度,对改造人生宇宙的伟业大有裨益。
《华严经》云:“初发菩提心,即成无上觉。”愿即志愿,先哲常云:“有志者事竟成”,孟子亦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勿暴其气。”因为志愿如统率,有了坚强的志愿,自会统帅其心,而使其心力集中,一切行动不至放逸无归。因此,在改造人生宇宙转依成佛方面,必须持重愿力。在这方面,常讲精勤发愿,所以佛经中常谓:发菩提大愿,即于佛道已得趋入。《弥陀经》亦讲:“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发愿之后,必须使一切心理活动都要住在菩提大愿之上,所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慈氏菩萨问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毗钵舍那,何依何住?佛言:菩萨藏法假安立为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住。同时,还必须在日常的行持上依菩提大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与之相随顺,若不随顺,随即纠正。儒家称“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儒者如是,学佛者更应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有了大愿,心力集中,勇力百倍,所以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佛陀立六度之外,别立愿波罗蜜多为精进波罗蜜多助伴,用意即在于此。
佛陀为资粮位菩萨立欢喜真实等十行,达摩祖师为后世学禅者立报怨至称法等四行,佛陀在其所讲契经中常说:“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如是等类。佛陀与诸祖师都非常关心行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其转依成佛的积极意义,原因是行就是实践,实践能出真知。同时,行不切实,就会使工作不究竟,而使所作事业无成;若行为落实,工作也就同样落实,而所作的事业,大有成功的希望。以故中国儒家古圣特重“笃行”,学佛的大善知识亦经常在行持方面积极有为,大雄无畏,而成就现法乐住。本人童年盲目,而立志要学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办学育才,培育建国的英雄人物。曾取儒家讲笃行中所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知。果能此道也,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由于这些发奋为雄,不畏困难的鼓舞,所以能在法随法行的过程中,由闻慧引起思慧,由思慧引起修慧;转过来,又以修慧验证思慧,以思慧验证闻慧,如是展转反复,一层一层地不断前进。同时,我因童年失目,诸多不便,但要决心成就有真才实学、真知灼见、真参实悟的导师,从而以释迦佛为例,彼是人,我亦是人,彼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无住大涅槃,我亦是人,亦当以健步如飞的速度追赶本师释迦牟尼,曾于腊八题诗言:“本师此日证菩提,今值佳期愿亦奇:健步如飞追往圣,豁然明彻复奚疑。”题诗之后,随即于世俗谛所摄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等五明的通达,于胜义谛中流转、实相、唯识、安立、邪行、清净、正行七真如的参悟,昼夜奋发,五年不眠。结果在这些方面的参究,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一步跟一步,步步落实,遇到任何困难,都以大雄无畏的精神去处理,任何苦厄,都以积极有为的态度进行克服。所以数十年来,在改造人生宇宙的转依学佛过程中,都能于事前的目标相去不远,而不致唐捐其功,故在今天讲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雄伟事业中,不妨便中重谈,以资共勉。
四、改造人生宇宙的两个重要过程
众生在有漏界有两种缚:一、相缚;二、粗重缚。
什么是相缚?《摄大乘论》云:“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著,由见执著,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众生的第六意识,通善、恶、无记三性,现、比、非三量,缘性境、带质、独影三境,活动范围极广,分别势力特强。在衣食住行、见闻觉知的现实生活中,依名取相,对任何事物执著它是个什么,名自性遍计。在自性遍计上面,分别这件东西是常或无常,是好或非好,是我所有或非我所有,如是等分别,是名差别遍计。同时,一般人在见闻觉知中用种种名分别种种事,如见山见水便依名执此是山是水,是名依义遍计名自性。先知种种名,然后见种种事,随即用种种名执著种种事为何物,是名依名遍计义自性。于种种名,不知其含义,便用余名来加以说明,如言:“菩萨”,用“自觉觉他的人”去解释,闻“佛”名,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去解释,是为依名遍计名自性。若于某事某物不知其名,便用其它相似事物加以诠表,如见飞机在天空飞翔,不知其名,便用鸿雁、雄鹰等物加以诠释,是名依义遍计义自性。如闻犬名,计此名狗,实是其狗,是为依名遍计二;又如见狗,计此名狗,实是其狗,是为依义遍计二。此二总名依二遍计二自性。
众生中如人天高等有情,随常用语言文字分别种种事物,对其他人所讲语言文字亦能通达其内涵,是为名言随觉;低等动物如牛马鸡狗等虽不能用语言文字畅言其思想感情,但是却有隐隐约约低级地、直觉地理解和分别,是为名言随眠。
众生不达名但是名,与事不相干,事但是事,与名不相干,而处处依名取相,执著某事实是某名,某名实是某事,是为法执;对有思想感情的有情依名取相执某某是某某名,某某名实是某某有情,是为我执。我执引生贪嗔痴慢等烦恼障,造种种染污的身口意三业,而招感六道轮回之苦果;法执引生所知障,有了所知障,外蔽诸法真性令不显了,内障般若智慧令不生起,故所知障能障菩提。众生依二执生二障,日夜昏盲,愚迷不醒,受苦受难,是为相缚。相缚除了第六意识依名取相的分别我法执外,还有先天性的俱生二执,特别是第七末那识专具非量,缘真带质境,以有覆无记为性,对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迷而不觉,执真实有,视为其俱生法执,从而在俱生法执上执此赖耶识是第七识自身,视其为俱生我执。同时末那又与五遍行心所、八大随烦恼、别境心所的慧、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根本烦恼,一共十八种心所相应。第七识取俱生法执的总相;与之相应的心所,取俱生我法执的别相,常为前六转识的染净依。第七识所起俱生我法执为第六识分别我法执的坚固基石,转过来,第六识的分别我法执又作助缘,使第七识的俱生我法执更为坚固,更为猖獗。
六、七两种转识,都是能遍计,相互结合,使一切众生日日夜夜处于颠倒梦想之中,曾无一分一秒时间头脑清醒,曾无一分一秒世间身心轻安,常常都在颠颠侗侗的醉梦中过活,不曾觉醒。这就是相缚的具体情况。
什么是粗重缚?它与相缚有异,相缚主要是在六、七转识上起用,在众生身心的表层发生恶劣影响;粗重缚主要是指阿赖耶识中二取习气及业习气两种有漏种子,主要是在一切众生内心世界的底层,从而在整个人生宇宙的根本问题上发生严重的恶劣影响。
由于众生的六、七两种转识时时刻刻或依名取相,或不依名,由自性分别直觉取相,纷纭颠倒,起种种错觉妄执,覆蔽诸法真空本性,生起我执法执及烦恼所知二障。由此能熏,自然会使有坚住、可熏、无记、与能熏同时同处共和合性的赖耶识为所熏,而不可避免的受此熏习,形成二取习气。同时,由于众生处于相缚之中,常常令其身口意三业的造作受贪嗔痴等烦恼的影响,造有漏染污业,此业在外表上感现生低劣的士用果或增上果,而其种子存在于赖耶识中,能感当来的异熟苦果,而成为赖耶识中的有漏业习气。
二取习气能使名言习气中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本性无染诸法,成为有遍计所执的有取蕴、处、界。无形中在生起精神、物质各方面的现法中,作为因缘而决定着宇宙万物是染非净、是苦非乐的有漏性质。同时,由于有漏业习气作增上缘,自然使从因缘所生起的一切杂染法的形态,低级卑劣,不净而染,无乐唯苦。在人天及三途的六道轮回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展转反复,常常都在生老病死的苦境中拼命挣扎,常常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而不得解脱。这就是粗重缚及其所发生恶劣影响的具体情景。
由于众生有相缚及粗重缚两种缠绕,及其所发生对人生宇宙的恶劣影响,形成有漏的人生宇宙,故求改造人生宇宙自应随之而有相解脱和粗重解脱的两种程序。
用什么方法完成相解脱来改造人生宇宙呢?首先应当根据《转有经》说:“由彼彼诸名,诠彼彼诸法,此中无有彼,是诸法法性”的理论,从《瑜伽》所讲“名唯是名、事唯是事、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的四寻思、四如实智,认真观察名与事互不相关,而在现实生活中言思道断、心行处灭,直接不用语言文字来认识一切事物,也就是用实相般若来观诸法的真空本性。同时,在应事接物上深知一切法均如梦幻,能诠的语言文字和用语言文字分别亦皆如梦幻。由是在语言上离语言,分别上离分别,无执无著,相上见性,而由此摆脱依名取相的分别我法执。另外,还需根据《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来真参实悟地行持。须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从所当然的表象上说,还需与大乘一实相印紧密结合,从如梦幻泡影的所以然来深入地参悟。一切诸法都是心识现的影像,有情的根身是阿赖耶识内四大种为因,引业为缘变现的影像,所以根身如梦幻泡影而成我空;宇宙万法主要是赖耶识随外四大种为因、引业力为缘所变现的影像,所以法空。根身、器界均属内因缘所生的影像,这些就是诸法的真实相。依此实相来观一切法如梦幻泡影,就能既知其所当然,又知其所以然,而深达一切法但有幻相而无实体,既无实体,名向何处用?分别向何处施?而自然引生无分别智。“如露亦如电”必须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结合,深知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生灭不停,没有丝毫停顿,找不到一丝半毫的定法。譬如朝露,太阳一照,化为乌有;譬如电光,一晃就过去,全抓不住。哪里有定法?既无定法,名从何安?语言分别从何用?这样就自然会如《摄大乘论》所说:“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所分别无故,能分别亦无”,而由此远离分别执著,摆脱依名取相的相缚。摆脱相缚,对改造人生宇宙就会收得不可思议的硕果。对人生来说,当下证得远离生死的究竟涅槃,《心经》云:“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正是指此而言。对宇宙来说,当下就使在缠真如改变而为出缠真如,也就是使一真法界从内到外,从里到表的完全表露出来。《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正是指此而言。
怎样从粗重缚及其对人生宇宙的恶劣影响上进行改造呢?当知应从转染成净、转识成智的关键处着手,这一点佛法称之为粗重解脱,也就是认真地、彻底地把赖耶识中二取习气及业习气形成有漏人生宇宙的根本,进行挖根断苗、推陈出新的改造。众生由我执法执及其所引生的烦恼所知二障不断熏习,形成二取习气,由我执法执身口意三业不断熏习,使赖耶识中存积种种染污业习气。故在粗重解脱上必须用种子周遍、现行对碍的原则来不断用自觉觉他的无分别智熏习赖耶,使之形成般若习气,对治由我法执著熏成的二取习气。同时行无缘大慈,运同体大悲,作广度众生的无漏业,熏习赖耶识,使赖耶识中具有福德的无漏业习气,对治原来由有漏业熏习所成的业习气。这样,般若智慧、无漏净业不断增长而终至圆满,有漏的二取习气及业习气不断减之又减,而至于消灭尽净。到此阶段,赖耶识没有丝毫有漏的杂染种子,便转化成无垢识及大圆镜智。有了大圆镜智,自然就实证无为功德的发身,变生无漏有为功德的报身,有了报身,自然就有无漏五根,发无漏五识,而转得成所作智,变现三类化身,广度地前菩萨、声闻、独觉及三途有情。《坛经》称转识成智的世间言:“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六、七二识在见道位初转为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至七地后,此二智即得圆满转依。如是四智圆满转得时,每一智均有清净的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及自净识共二十二法为其相应心品。此四智相应心品皆随其初发心时的本愿力而经常无有功用、自然而然地享受一切广大法乐,广作一切利益众生的无漏佛事。这时对人生的改造就成了圆满福德、智慧的两足尊,不增不减、永无动摇的法身如来。对整个宇宙来说,就成为不可思议、至净至常的无漏世界。
五、结束语
根据改造人生宇宙伟大导师多生累劫的实践检验,所谈人生宇宙形成及改造总的因果规律,说明一乘佛法的实质——唯识般若的绝对真理,显示出一切众生由不明了宇宙一切皆为识所变现的影像,全无实物,又皆是随因缘变化刹那生灭而均无定性,妄起种种实我实法的执著,而有相缚与粗重缚。根据旧人生宇宙的形成与存在有此两缚,所以在改造人生宇宙的过程中就自然有相解脱和粗重解脱的两个过程。
由于改造的实践有此两种过程,就不期然而然地法尔而有改造人生宇宙的两种雄伟步伐,就是说根据相解脱就有顿悟的步伐,根据粗重解脱就有渐修的步伐。大乘佛法主要是讲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能如此行持者,才是佛陀因位的菩萨,能长期这样坚持,才能成就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果。为了说明改造人生宇宙雄伟的步伐必须顿悟,所以佛陀在《华严经》言:“以少方便速证菩提”,《无量义经》亦言:“若菩萨修此一无量义法门者,即得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亦言:“于当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瑜伽大论》弥勒佛亦讲:“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少用功力,得无量善根。”又言:“菩萨方便善巧,令诸有情,以少善根得无量果。”这些都是讲迅速成佛顿悟法门的重要性。
但是在很多方广、论议的大乘经中,也常常讲菩提修行须经三无数大劫中的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的五位。在资粮位中,常立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在加行位中,立暖、顶、忍、世第一法的四位,在修道位中立极喜、离垢、发光、焰慧、极难胜、现前、远行、不动、善慧、法云的十地,这些又说明了渐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之,顿悟与渐修两者都须相依共存、不可偏废地修持。原因是顿悟才能自觉,自觉才能觉他;顿悟才能自利,自利才能利他。若不讲顿悟,就不能迅速自觉以觉他。没有讲顿悟迅速自利,就不能觉他利他,要求改造人生宇宙转依成佛,就无法开步。
所以,凡学佛者首须抓顿悟,由顿悟而进行渐修,因为渐修是在顿悟指导下进行,也是在顿悟的坚持过程中形成。所以渐修离不了顿悟,反过来,没有渐修就不能使顿悟深化圆满,没有渐修也不能使顿悟成就辉煌灿烂的硕果。由此看来,顿悟渐修两者在讲学、研究上必须相提并论、同日而语;在行持上必须携手同行,并肩前进。以故《大阿弥陀经》云:“先达诸法性,梦幻本来空。”意谓首须通达诸法真空本性,以求顿悟自觉。随后言:“次度诸众生,远大无穷极。”意谓自觉之后必须用长时间来广度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诸趣众生,以渐修圆满佛果。最后言:“如是空刹者,何忧不可成?”意谓学佛者若能将顿悟渐修相提并论、并行不悖,就自然会成就圆满的佛身佛土。
具上所述,可见改造人生宇宙的自然规律是一定要按上述关键次第进行的。希望读者于本人斯作熟读而深思之,明辩而笃行之,进而于唯识般若一乘佛法之理、如来所说大乘经律论诸藏,深入通达,牢固掌握。以彻底改造人生宇宙,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雄伟事业,飞奔前进,攀登顶峰,使纯苦无乐、至染无净、束缚重重、毫不自在、低级卑劣的旧人生宇宙改转而为至常至净、至极自在、金光灿烂、彩色斑斓、其乐无穷、美不胜收的新人生宇宙,实为作者之所至盼,愿共勉之。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