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5日
来源:   作者:傅味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傅味琴: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109)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0)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那也只好发菩提心度众生了

  提要:

  ■ 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那也只好发菩提心度众生了

  ■ 居士进佛门,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佛门,一只脚在家里,二头求快乐,

  船一动,快乐也下海了

  ■ 执著于法的人不想扩大,乐于禅定的人不想求智慧,只凭自己的爱好来

  修行,都是凡夫心态

  ■ 持咒得感应,就一辈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辈子唸佛;说他人闲话,还说

  自己气量大,这些人一执著就放不下了

  学生不同意我求往生,

  那也只好发菩提心度众生了

  我当年这么样迷茫,现在想想真是难过。说来惭愧,我是天天想出家,天天没出家,能海上师圆寂了,清定上师也圆寂了,要出家得找一个善知识,必须先要跟善知识共住六个月互相观察,可是如果今天我离开六个月,你们大为苦恼,而且还把我拖得紧紧的。有一年我在苏州接到一个深圳打来的长途电话,打了一个小时,我手都酸了。(众笑)从前长途电话很贵的啦,可是即使长途电话贵,说话还很罗嗦。她问我一个问题,“信佛的人都跟我说,要我求往生,老师你看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想了个善巧方便,我说“我问你,我往生好不好啊?”她回答不出来,过了好一会才说:“老师啊,你别走。”连我求往生都不同意,(众笑)那么发了菩提心,只好继续度众生了喽。

  居士进佛门,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佛门,一只脚在家里,

  二头求快乐,船一动,快乐也下海了

  进佛门有进佛门的快乐,家里有家里的快乐。居士进佛门,脚踏两条船,一只脚在佛门一只脚在家里,也是为了快乐。可只要船一动,仍然掉下海。有的人身在这儿心在家里,“说起来夫妻是冤家,可是一夜夫妻百夜恩,也有待我好的时候。”有的身在家里,心在这里,“说到底还是跟同学们在一起快乐,结婚了就受家庭管制。”这些都是没有定力的表现,所以在修行场所定不下去啊。

  执著于法的人不想扩大,乐于禅定的人不想求智慧,

  只凭自己的爱好来修行,都是凡夫心态

  还有的人听了法欢喜了,执著于法,不想扩大:老师讲禅定我喜欢的,我去听;讲涅槃,我还不到死呢,去听干什么?你只喜欢听一种法,智慧能圆满吗?法确实能使我们快乐,但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不等于说放弃这个快乐,是不要执著这个快乐。

  还有的喜欢唸《金刚经》,一辈子只唸《金刚经》,那么别的经里讲什么,你就不知道了,这都是凡夫的心态,专门凭自己的爱好来修行。

  持咒得感应,就一辈子持咒;唸佛求往生就一辈子唸佛;

  说他人闲话,还说自己气量大,这些人一执著就放不下了

  还有人持这个咒得到感应了,就发愿,一辈子专门持这个咒,释迦佛有叫你这么修吗?还有人唸唸佛,心比较静下去了,很自在啊,从此就执著于唸佛,起了烦恼了也不想断烦恼,这怎么能修行呢?有许多人手不离念珠,“哎呀,黄居士啊”,那么你说话就别唸佛别拨念珠了吧,可他执著不放,“阿弥陀佛,黄居士你知道我气量很大的,昨天星期天我媳妇回娘家,又把家里的东西拿回去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当时没说话喔,你看我气量多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众笑)一执著就放不下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1)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生死来自爱,有爱必有取,

  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提要:

  ■ 学禅不修诵,修诵不学禅,执著又缩小,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 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时间修行

  ■ 修行人的快乐要来自觉悟,不要来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贪执

  ■ 生死来自爱,有爱必有取,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 由贪五欲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苦恼,也是变化无常,放下了,就能由喜乐

  而入定

  ■ 离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坏了定中产生的喜乐

  学禅不修诵,修诵不学禅,

  执著又缩小,怎能进入佛之知见

  精进不等于叫你执著,也不是叫你修了这个法门就执著这个法。有人是修禅宗的,他喜欢听禅宗的人讲法;修净土宗的只听净土宗的人讲法,这样智慧还能扩大吗?现在更加是执著执著,缩小缩小,“听法只能听一个人讲”,只听一个人说,讲错了,你也听不出来了。结果不听佛的话,只听人的话,又怎能进入佛之知见呢?

  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

  班禅大师很多年就说过: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昨天我还听到有一个人,住在居士的家里,带了两部手机。忽然这部手机响了,某某老板来电话,那部手机响了,某某老板来电话。床上全是钞票,他把钞票露在外面干什么呀?意思叫大家看看:人家供养了,你不供养不像话喔。

  忙接送的佛弟子,哪有时间修行

  深圳人喜欢修密,今天什么活佛到了要去接,明天什么上师走了要去送,忙得不得了,哪有时间修行?有人问我,“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多活佛?”一个咒子要修满十万。假如这个咒子很长,念满十万也不容易啊,下一次又忙着去接送。

  修行人的快乐要来自觉悟,

  不要来自世俗感情和名利的贪执

  还有的人有了一点欢喜心也放不下了,“这位师父真慈悲啊,我去帮一点忙,他就给我红包包,五百元。”说这个人看样子有点邪,“管他的呢,人总要讲感情啊。”也不管这个欢喜心的来源是正还是邪,是清净还是不清净,是世俗法还是出离法,只要有快乐就贪、就执著。修行人的快乐要有觉悟才好。

  生死来自爱,有爱必有取,

  有取必有有,有有必有生死

  刚才提到十二因缘关键在一个爱上,你要想觉悟,你必须从为断爱上下手。当然这个爱是指世俗的爱,而不是指菩萨爱众生的慈悲心,也不是菩萨为了度众生的菩提心。有爱,必会去取,比如你在商店里看到一个商品,你喜欢你就会去买,取了必然会有,因为这个东西是你的啦。一有样样都有,也必有生死,因为你在有中你必然会产生贪瞋痴,必然要流转生死。修行就是从断爱下手,尤其是出家同学,非但对人不能爱,对一切花草树木,种种东西,都不能爱。

  由贪五欲而产生的种种矛盾苦恼,

  也是变化无常,放下了,就能由喜乐而入定

  讲到禅定,禅定得到快乐,这是好,你要扩大,就不能执著。初禅是离生喜乐定,要离开对人世间五欲的种种贪爱。五欲本身并没有过错,人总要吃饭,总要睡觉,错在哪里?错在贪爱上,贪心放不下,你就不像修行人。修行就是叫你逐渐断掉贪爱。众生就是从贪五欲中产生烦恼。产生种种矛盾、苦恼、变化无常,放下了就跟你没关系了。由此而产生喜乐,由喜乐而进入定,这叫离生喜乐定。

  离了五欲再起欲,就破坏了定中产生的喜乐

  二禅定生喜乐定,这个喜乐是在初禅离生喜乐的基础上扩大发展的,是得定以后产生的喜乐。对二禅的喜乐你也不能执著,一执著你就不想出定,不出定犯菩萨戒,因为你贪禅味,远离菩提心,这是从大乘法来讲的。如果你进入二禅了,五欲的欢乐又在你心里泛起来了,那你二禅定的喜乐就没有了,因为你已经把定破坏了。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2)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没有广,不可能专,

  没有基础的圆满,都是海市蜃楼

  提要:

  ■ 修行是为了度众生,如果贪恋定中的喜乐,定的境界就无法上升

  ■ 不执著二禅的喜乐,能得到更殊胜的乐,所以三禅称妙乐

  ■ 由不执著而往前进,这是智慧的表现,没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 不执著才能舍,四禅修舍,该舍的全要舍,心里只有智慧和觉悟

  ■ 没有广,不可能专,没有基础的圆满,都是海市蜃楼

  ■ 只要一句,戒定慧都不学,法就灭了

  修行是为了度众生,如果贪恋定中的喜乐,

  定的境界就无法上升

  有人得到禅乐了,欢喜啊执著啊,说:“修定真好,他们喜欢度众生由他们去度吧,我专门修定吧。”这就是贪爱、执著。所以哪怕你修定修得再好,还得要出定,为的是要度众生。你能拿到圆满功德不是更好,叫你出定也是为了不让你要贪恋定中的喜乐,使你定的境界能够上升。

  还有的人一修数息观,舒服啊,再修修密息观更舒服了,从此之后只修这两个观,那就进步不了啦。你不修空观光明观,你能成就吗?这都是由贪爱导致的执著。

  不执著二禅的喜乐,能得到更殊胜的乐,

  所以三禅称妙乐

  修行的快乐要不执著,只有离开、放下,你才能进入三禅。你是在二禅的基础上进入三禅的,这是在同一条道路上,你不执著二禅定的喜乐,你的喜乐能更往前进,能够得到更殊胜的乐,所以叫妙乐。妙就是殊胜。文殊菩萨称为妙吉祥,也有一个妙,因为文殊菩萨的智慧极其美好、极其广大、极其殊胜、极其圆满,妙就是这个意思。

  由不执著而往前进,这是智慧的表现,

  没有智慧的入定,入的是外道定

  妙乐究竟是什么乐?是智慧的乐,是觉悟的乐。所以智慧不够、觉悟不高,光是打坐是得不到妙乐的。没有佛陀的智慧,没有佛陀的觉悟,就等于是在修外道。外道也有修四禅八定的,不过与佛教的禅定路同果不同,因为内容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外道定是世间定,我们修的禅定是出世间定。所以你没有智慧咋行呢?我们由不执著而往前进,这就是智慧的表现。一执著,哪怕你有智慧,你执著自己的智慧,你的智慧就大不了了,那你怎么进入佛之知见?同样,执著二禅的喜乐,就得不到三禅的喜乐。

  不执著才能舍,四禅修舍,

  该舍的全要舍,心里只有智慧和觉悟

  所以从三禅开始,我们就进入了舍的阶段。只有不执著,你才能舍,你一执著,你就不肯舍。比方你喜欢烧香拜佛,因为其中有快乐,可你不听法,天天烧香,到老也不可能变成有智慧的人。这不是叫你不要烧香,是叫不能别的都不要,只是烧香。

  成佛就成大乐,你修舍,进入三禅的妙乐,就在往大乐上走,这个乐是智慧的乐、觉悟的乐、清净的乐,不包含一点点的世俗杂质。进入三禅了,就必然会得到三禅的自在。四禅叫舍念清净,非但要没有妄想的念、没有世俗爱好的念、连没有烦恼的念也要舍掉,该舍掉的全部舍光,心里只有智慧和觉悟。

  没有广,不可能专,

  没有基础的圆满,都是海市蜃楼

  要圆满才能成佛,要广大才能圆满。经常听到一个名词,叫“专修”,还有一个名词“一门深入”,听起来都不错,可具体怎么做呢?如果得到了一个法就专门修这个法,别的法都不学,那这个法圆满不圆满呢?说这个法非常精要,可以广开成很多的法。那么修的人对法的广大含义明白了没有?会不会广开啊?如果修一个法就够了,如来何必提出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知道没有广就不可能专,你必须要有广的基础,你基础打好了,为了要成就,然后你再专一专。否则都是海市蜃楼。

  只有一句,戒定慧都不学,法就灭了

  还有有人说:只要一句,就叫专修。佛没有这么说过,佛说的是要法门无量誓愿学,你不广学,就不会解如来真实义,哪来的专?九十年代初期我主持一个僧伽培训班,刚发了课本《戒定慧基本三学》,年轻的出家人高兴地捧着下楼。有个没参加培训班的,年纪比较大,问:“是什么经书呀?”一看是《戒定慧基本三学》,丢了一句话:“只要把佛号念好,戒定慧都在里边喽。”那么他唸佛唸了几十年,肯定得到戒定慧了。假如请他来讲讲《律海十门》,请他来教教禅定,请他来讲讲《金刚经》,他讲得出来吗?有位法师讲法的时候就讲过,“你们只要一句,戒定慧都不学,三藏十二部都不要了,你们这是在参加灭法的工作,要把法灭掉。”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3)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放不下,就因为念无常没修好,

  说肯定要来的人不见来,一打听,死了

  提要:

  ■ “什么都没有”是大般若成就的境界,在空里成就才是真成就

  ■ 在家居士想成就,该怎么修?第一要念无常

  ■ 时刻念无常,哪有时间说闲话起烦恼?不念人生无常,遇境就去关心其他

  事情了

  ■ 放不下,就因为念无常没修好,说肯定要来的人不见来,一打听,死了

  ■ 在家怎么修行:第二要止妄念

  “什么都没有”是大般若成就的境界,

  在空里成就才是真成就

  慧,要成就必须在大般若的智慧里成就,《大般若经》又称佛母经。大般若到底修些什么?就是修不要执著,修放下。广般若是利用语言文字给你阐明深般若,深般若就是叫你证空性,你只有修空才能成佛。佛法里有二十空,二十空修好了,你就是佛了。要空就得放下一切有,一执著你是放不下的。

  能海上师圆寂的时候,最后一句话,“什么都没有。”侍者师特别提醒我,“这是大般若的成就”,他怕我弄错了,以为十年动乱,经书都烧掉了,什么都没了。大般若就是成就什么也没有,成佛就是这个境界。可是今天我们的生活不能离开有啊,那么记住一句话,有是假有,空是真空。在有里求成就,是假成就,在空里成就才是真成就。

  在家居士想成就,该怎么修?第一要念无常

  前几个月有位学生的父亲来看我,他很有智慧,也经常跟居士们讲法,他特地来问我:“我们居士也想成就,可是到老师这儿来学,有困难。在家居士到底应该怎么修啊?”我给他说了三点,居士修行想成就,第一点,应该念无常。随时随刻都要想到有情决定死,谁能打保证你明天不死啊?我二十二岁进佛门,听法听得多了,人生无常懂是懂,想是想修,可这样事情那样事情一来,又把精力拖过去了,结果一转身,自己要修的东西就忘记了。一直到今年七十七岁了,才切实感到生命短促。

  时刻念无常,哪有时间说闲话起烦恼?

  不念人生无常,遇境就去关心其他事情了

  人生无常你们修了没有啊?如果你们真的爱惜生命的时光,想修行的话,你还说什么闲话?修行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还要赚什么大钱?还起什么烦恼呢?真正念起无常,哪还有时间起烦恼呢?所以我们今天并没有真正在修,一碰到事情注意力就转移了,就去关心这些事情了。

  放不下,就因为念无常没修好,

  说肯定要来的人不见来,一打听,死了

  你们什么都放不下,就是念无常没有念好。有人常说:“我来这儿非常欢喜,我今天要告别了,过一个时期肯定来的。”结果怎么不来呢?一打听,死了。(众笑)我经常在想,今天我躺下去是不是半夜里会死掉?很多人都是半夜里死掉的。从前祖师说过:今天脱下的鞋,明天轮不轮到你穿还是个问题。说一句风趣话,奉劝你们鞋不要买得太多,谁知道这双鞋轮不轮得到你穿?

  在家怎么修行:第二要止妄念

  居士在家修行,第二个要点:要在止妄念上用功。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喜欢想,当然也有好处的一面,想得多了,可以讲得很全面透彻。可是在修止上就很欠缺,遇到问题我会一直想下去,止不住啊。从前我年轻时常去居士家,他们有的话我实在听不进去,我有的话他们也不同意,总有观点不同,讲了很长时间我就回家了。一面走一面心里还在想,我话还没说完呢,要不是硬是忍住,我会跑回去再跟他们说去。

  前几年我得了高血压和失眠之后,我才翻然醒悟,这样不行。一想问题就失眠,一失眠,血压升高,血压升高更加睡不着。后来发现我修止没有修好。所以从这个觉悟开始,我天天修止,每天上午经行一次,下午经行一次,要走两个小时,干什么?你别看我在散步,其实我在修止。

  你们同学爱护我,怕老师一摔跤会中风,因为我又有脑动脉硬化,所以跟在我后面保护我。你们要保护我,也要离开远一点。因为你离得我近,我发现后面有个人,我修止修不好了。我是一面走,一面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要求自己做到每念两个字,这两个字就不打妄想。这是给你们介绍介绍供你们参考。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4)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2

  空不了,有个方便,不是由有入空,

  也不是由空入空,应由幻入空

  提要:

  ■ 不止住妄念,修定很困难,佛说比丘不得定,应修安般

  ■ 有个想富的人爱打妄想,没变富就死了

  ■ 在家怎么修行:第三点要修如幻,人世间变化无常,修行人吃口苦饭就

  可以了

  ■ 人生相聚也如幻,人去楼空,实在不是滋味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这么观就是般若智慧

  ■ 空不了,有个方便,不是由有入空,也不是由空入空,应由幻入空

  不止住妄念,修定很困难,

  佛说比丘不得定,应修安般

  你们也得止止妄想,否则你修禅定是很困难的。妄想打习惯了,会喜欢打妄想,听了这么多法,知道打妄想不好,等你警觉了,你已经打了二十分钟妄想。那么后来干脆先打半个小时妄想,再修定。

  在平常生活中,怎么止住妄念?走路你就想我在走路,不要想别的念头;或者你观自己的息,吸气的时候明白我在吸气;吐气的时候明白我在吐气。罗睺罗问佛,“比丘不得定怎么办?”佛回答“修安般。”安般就是观息。你吃饭,心就只想吃饭,想吃菜就去夹菜。别想:昨天这个菜,怎么今天还是这个菜?(众笑)烧火,你就一心一意烧火,不要打妄想:这么热的天叫我烧火,不烧又不好意思。一不小心,火烧着手了。所以禅宗说,吃饭睡觉都是用功,就是这么用功的。

  有个想富的人爱打妄想,没变富就死了

  千万别像故事里的人,躺在床上想:一只母鸡,一天生一个蛋,一百天生一百个蛋,孵出一百只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蛋又变小鸡,多少年我就变了富翁了。可能你还没有变富翁,你就死掉了。

  一个人不可能没有念,也不可能没感觉,这么多的居士,你看见了,微笑一下,合合掌就可以了,别再打妄想,“黄居士你前一个时期没来嘛,是不是你的媳妇生孙子了?你的女儿结婚啊?”

  在家怎么修行:第三点要修如幻,

  人世间变化无常,修行人吃口苦饭就可以了

  人要过群居生活,家庭有家庭的事,公司有公司的事,你必须去办啊。所以第三点要修如幻。世间上一切的一切,变化无常,犹如天上的白云,不要太认真了。富人会变穷,穷人会变富,富人也会要跳楼自杀。修行人吃口苦饭就可以了。有人说,“我穷了,老师你能保证我吃饭吗?”你到这儿来,这儿吃饭不要钱,十年以后你是老师了,你的学生一大片,你会饿肚子吗?你不干,这也不能勉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啊。(众笑)

  人生相聚也如幻,人去楼空,实在不是滋味

  一切如幻,人生相聚也是如幻,不要太执著了。相聚时快乐,离开了就痛苦了,比如我1956年开始办学讲心理疗法,到1957、1958年全国各地来的年轻人很多,听我讲课高兴啊。可是一期完了,总要分散,都来向我告别,“老师我要走了,非常感谢你啊,祝你快乐。”来一个说一个,人走光,人去楼空,我一个人呆在里边,不是滋味啊。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能这么观就是般若智慧

  一切如幻,人生相聚犹如天上的白云,分散了什么时候再相聚,谁也不知道。要珍惜相聚的时光,今天我们的相聚是修行的相聚,是觉悟的相聚,是智慧的相聚。我们修行,将来决定能成佛。所以观人生如幻,这是修行最好的办法。

  那一次我跟学生爸爸谈话归纳起来就是这么三点:念无常,止妄念,观如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能这么观,就是般若智慧。

  空不了,有个方便,不是由有入空,

  也不是由空入空,应由幻入空

  有人说,“大般若讲空,我就是空不了咋办?给我一个方便吧。”有方便,就是观如幻,我年轻时候到一个居士家去,他们夫妻俩都是信佛的,也念佛,也学禅宗。有一天夫妻俩在争一个问题:怎么入空?一个说:由空入空。一个说:由有入空。见我来了就问我,我告诉他们:由幻入空。所以你们今天假如放不下、空不了,你先把幻修修好。今天讲到这里。(众鼓掌)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5)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涅槃是灭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

  提要:

  ■ 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

  ■ 涅槃是灭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

  ■ 佛教讲断烦恼,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 人天乐、禅乐、涅槃乐是连贯的,修行人要以禅定为乐

  ■ 禅定是佛法修行的总路线,初修就要离开五欲的贪心

  ■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动、风动,要注意你心动不动

  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

  这一次是从释迦佛涅槃纪念日开始讲涅槃,其实涅槃就是成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我们修行就是要从此岸修到彼岸。此岸是无穷无尽的苦,彼岸是无穷无尽的乐。涅槃有小乘涅槃大乘涅槃,小乘以了脱生死为涅槃,大乘以成佛为涅槃。

  涅槃是灭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

  世间人不懂佛法,或者一知半解,随心所欲地乱说,常会发生错误,例如说涅槃就是死亡。恰恰相反,涅槃是不死。你要达到不死,首先要消灭死的原因。死的因就是生,有生必有死,灭掉这个因,没有生的因就没有死的果。为什么证到阿罗汉果能够不死?因为阿罗汉没有烦恼,不再投生,有烦恼死了就要投生,我们修行就是修断烦恼。

  佛教讲断烦恼,不是宗教的精神安慰

  我常说不断烦恼不叫修行,礼佛、诵经、念佛,都是一种方式。如果你只进行这些方式,却离开了断烦恼,那是精神安慰。宗教就是精神安慰,佛教讲究断烦恼,所以佛教不是宗教。得到精神安慰,虽也能得其乐,实质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这跟阿Q精神也差不多。这不是讽刺,而是实际,佛讲实话,佛弟子也要讲实话。心有谄曲,修行不得成就。

  人天乐、禅乐、涅槃乐是连贯的,

  修行人要以禅定为乐

  我们已经讲了三种乐:人天乐、禅乐、涅槃乐。这三种乐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是连贯的。你人天道都没有修好,怎么修出离道、菩萨道?人天道也有快乐,修行就是在快乐中不要贪,更不要求。对初进佛门的人我们要让他得到快乐,这是为了把他引进来,引进来了就要给他讲佛法,叫他不要有贪心。所以得到了人天乐,下一步就必须要进入禅定乐。

  修行人不应以世间的乐为乐,而要以禅定的乐为乐,因为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禅定里。其实禅定的路线,就是修行的路线。戒定慧关键还是在定里,戒是为定打基础的,只有定中出生的智慧,才真正是你将来成就的智慧。

  禅定是佛法修行的总路线,

  初修就要离开五欲的贪心

  我们听了法就明白,所谓禅定,不是光盘起腿来打坐一动不动,而是包括所有佛法修行的总路线。禅定就是叫我们怎么修行,怎么断烦恼,初修禅定就要离开五欲的贪心。修禅定要先静中修,你们每天早上盘起腿子排除杂念修观,这是静中修。同时还要配合动中修,生活里待人接物都是在动,你在生活里,要按照禅定的路线去修。

  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动、风动,

  要注意你心里动不动

  从前禅宗有个公案,讲堂外面竖立的幡在动,一个说:幡动。另外一个说:不是幡动,是风动。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个公案很多人这么理解,“不是幡动”,就否定了幡动;“也不是风动”,就否定了风动,结果幡不动风不动,只有心在动,这是依文解义。照圆满的辩证的佛法来看,这样理解有点偏。你执著于某一点,不能全面看问题就会偏。这句话真正的用意是叫你不要去注意外界的幡动,也不要去注意外界的风动,你该怎么用功?应该注意你心里动不动。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6)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空”不是否定有,

  “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提要:

  ■ “空”不是否定有,“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 戒定慧不能分家,众生执著片面来自众生自身的习气

  ■ 矛盾多,还在于你烦恼多,大家庭合不来,说明众生烦恼在发展

  ■ 住小庙远离大众,得不到大众的加持,想保持清净,往往成为空中楼阁

  ■ 佛法是圆满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报,仍在生死轮回中,没有出离

  心,那叫哄热闹菩萨

  “空”不是否定有,

  “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当年大学请我去讲“空跟有的辩证关系”,其实我两句话就讲完了,其他的时间我都是在广开。哪两句?“空不是否定有”,我们讲的空是性空,缘起的有仍然是存在的,要不然你就入了断灭空。从前有人总是喜欢讲空,别人拿根棍子朝他头上一敲,这个人叫起来“哎哟哇”,别人就说“你并没有空嘛。”(众笑)把空讲错了,比执著有更糟糕。第二句,“有不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因为事物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所以幡动不能否认,因为幡明明在动。风动也不能否认,应该要注意你自己的心。因为你心在动,所以会感觉到风动幡动,如果你心不动,风也在动,幡也在动,这是事实,可是跟你没关系。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佛也曾经说过:“众生无心,由境生心”。

  戒定慧不能分家,众生执著片面

  来自众生自身的习气

  人天乐、禅定乐、涅槃乐,是不可分割的,好比戒定慧不可分割一样。可惜的是佛教传到中国,成立了宗派,后世的人逐渐离开了圆满,形成了分裂,连戒定慧都分开来了,例如律宗讲律,往往不修禅定。禅宗坐禅,可是不听法。你必须对法懂了,才可以不听。你不懂法,祖师给你一个话头,你怎么往法上去想啊?“念佛是谁?”你肯定会想:念佛是我。“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只会朝民间听到的去想:未生下来是鬼啊。要知道离开了法什么也没有,先要“有”然后才无,先要有分别慧,然后再进入无分别慧。法相宗全讲理论法相,或许也不重视戒与定。

  矛盾多,还在于你烦恼多,

  大家庭合不来,说明众生烦恼在发展

  连戒定慧都分家了,为什么会分家?因为众生执著、片面,这来自于众生自身的习气。

  好比古时候是大家庭,怎么现在都变成了小家庭?因为众生认为小家庭矛盾比较少,大家庭矛盾多,对小家庭喜爱,对大家庭厌恶。其实矛盾多少,还在于你烦恼的多少。大家庭变成小家庭,因为大家庭合不来,就说明众生的烦恼在发展。

  住小庙远离大众,得不到大众的加持

  想保持清净,往往成为空中楼阁

  佛门里也是这样,如今的修行人不喜欢住丛林,不想进入僧团,自己搞一个小庙,说是在修行。其实是烦恼太重了,在逃避,因为他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够忍受别人的批评,所以才远离大众。如果你善于觉悟,对批评抱欢迎态度,反而在大众里感到欢喜。能海上师说:修行要在大众里修,离开大众就得不到大众的加持。因为没人帮助你,即使你有师父,假如师父也片面呢?只有在大众里各种观点大家辩,才能在摩擦中辩明是非。一个人不在大众中把烦恼摩擦掉,想保持清净,往往会成为空中楼阁。能与敌人打仗胜利,哪怕身受重伤,这才是真正将军。能海上师说住小庙是变相的还俗。

  佛法是圆满的,不要搞分裂,只修人天福报,在生死轮回中,

  没有出离心,那叫哄热闹菩萨

  搞片面,抓一点一滴,把圆满的佛法分裂开来,这样做损害的不仅是你自己,也损害了佛教,也损害了一切众生的利益。比如三士道修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是在一条线上,下士道第一步,中士道第二步,上士道第三步,下士是中士上士的下士,上士是下士中士基础上的上士。你不能光修下士道,求人天福报,而不修出离法,也不修菩萨法,那么你只会永远在生死轮回中。也不能光修上士法而不修中下士法,哪有修上士法的人不止恶修善、心里没有出离心的?那真是叫哄热闹菩萨。即使他在做好事,没有出离乘的基础,修菩萨法,布施要布施到三轮体空,你空了没有?

  另一面,有人看见人家在摄持众生,见了众生就欢喜,为度众忙忙碌碌很辛苦,却说:他是喜欢哄热闹。你怎么知道他喜欢哄热闹?你了解他的发心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7)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圆寂是功德圆满,烦恼寂静,

  灭度是烦恼灭尽,度到彼岸

  提要:

  ■ 钝根还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众生的根机不会变,末法时期根本度不了众生

  ■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会慢慢转的

  ■ 一执著,就会破坏全面,就会停止进步,众生凭爱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 禅乐成就,就能得涅槃乐

  ■ 圆寂是功德圆满,烦恼寂静,灭度是烦恼灭尽,度到彼岸

  钝根还有上中下之分,如果众生的根机不会变,

  末法时期根本度不了众生

  还有些人,只看表面现象,执著佛法里的一句半语,就说末法时期众生全是钝根。即使是钝根,还有上中下品之分。钝根还可以转成利根,一把刀,天天磨,难道不会锋利?事物不会变,这是佛法吗?况且你怎么知道他是钝根?你有他心通吗?你有宿命通吗?难道众生的根机都一样?如果众生的根机不会变,末法时期根本度不了众生了。

  人不可貌相,只要不退菩提心,相也会慢慢转的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我二十二岁进的佛门,有一次跟几个同学到某个地方去听经,这位法师看见一个同学很开朗灵活,也很会说话,看见我坐在旁边,很文静,脸上没笑容,不说话,就说:他是大乘根机,你是小乘根机。(众笑)其实这是看表面。后来的事实,那个同学也没有什么修行,而我却办了一番佛教的事业,为什么我脸上没笑容?因为我六岁死了父亲,生活非常艰苦,从小就失去了欢乐。为什么我不大讲话?因为我年轻时是严重的磕巴子。修行就修颗心,你只要能不退失菩提心,你的相慢慢就会转的。

  一执著,就会破坏全面,就会停止进步,

  众生凭爱好去抓,抓了就不肯放下

  所以执著一句半语的人,不懂得法无定法,也不懂得根可以转。你一执著,就成了片面,所以开经偈中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一切佛法都要从圆满的原则上去理解,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从苦集灭道四谛法一直讲到大乘菩萨法,乃至讲到最高的佛乘,这些我们全都要明白。他们是一个整体,哪可以分裂,哪可以停止不前?当年释迦佛讲菩萨法的时候,五千个弟子菩提心发不出来,对释迦佛的话听不进去,当场退席,释迦佛就呵斥他们是焦芽败种。因为他们不可能成佛了。一执著,就会破坏全面;一执著,就会使你停止进步。你为什么会执著?因为你爱好自己的一套啊,一喜欢就抓,抓了就不肯放,那么其他的法你也没办法拿了。

  禅乐成就,就能得涅槃乐

  所以这三种乐,是整体中的三个阶段,要进入禅乐,那就必须要离开世间上五欲之乐,你对五欲还有贪心,你心是定不下去的。你要得,必然会有牺牲,你要拿更高的快乐,必须放弃底层的快乐。禅乐修成就了,将来就得到涅槃的乐。如果你连禅乐都没有圆满,哪里来的涅槃啊?

  圆寂是功德圆满,烦恼寂静,

  灭度是烦恼灭尽,度到彼岸

  涅槃翻译成汉文,叫圆寂,又叫灭度。圆,功德圆满,寂,烦恼寂静;灭度,烦恼灭尽,度到彼岸。要达到这个境界,才叫涅槃。如今把出家人死了就称圆寂,也许他有这个功德,可是假和尚活着的时候喝酒吃肉,外面有女人,他死了也叫圆寂吗?赞叹功德是好,赞叹得不符实际,也是打妄语。现在佛门弟子打妄语非常普遍,说这是“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也是妄语,妄语一方便更容易打,因为方便。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8)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修行要结合生活,

  要得到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提要:

  ■ 如果人死了就称往生,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是大妄语,乱说一通,都是由于智慧不够形成的愚痴

  ■ 修行要结合生活,要得到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 细细的观察、分析、体会,这就是修,执著于一点的成就,那就麻烦了

  ■ 有说“一句佛号,戒定慧全在里面了”,可是你没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还

  是个学生呢

  如果人死了就称往生,

  既然往生了,又何必超度

  再比如现在人死了就叫往生,如果他没往生,你就打妄语了。还有更奇怪的,有人到庙里去做佛事,“师父,我妈昨天往生了,求师父给我妈超度超度。”既然往生了还要超度什么?要超度就没有往生。这么明显的矛盾,竟然没被人发现,因为末法时期众生进佛门,不懂法,盲目跟从,造成错误到处传布,最后就导致佛法灭尽。

  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是大妄语,

  乱说一通,都是由于智慧不够形成的愚痴

  我年轻时有人给我来信,“王居士往生了,希望你给他念经回向,超度超度。”我真想打一个电话问问他,“既然往生了何用我超度?他到底往生了没有了?”他可能会回答我,“我也不知道,你就给他超度超度好啦。”乱说一通,未得言得,如果没有往生你说他往生了,未证言证,如果没有到极乐世界,你说他到极乐世界了,都是大妄语,犯根本戒。

  我这是鼓励大家,要学佛法。进了佛门不学佛法,两分功德八分罪过。有许多人只学一点一滴,学片面,以小为足,这也离不开他本人的执著和傲慢,这种人也叫愚人,这叫“智不及愚”,就是智慧不够形成的愚蠢。我们修行人就要修圆满,最圆满的境界就是涅槃。

  修行要结合生活,要得到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昨天三禅讲完了,今天讲四禅。四禅八定,什么叫八定?就是四禅定加四空定。这次给你们讲初禅乃至四禅,这是在名相上给大家解说一下。从这个解说,我们也可以知道,禅定离不开生活的,因为五欲都在生活里,所以我讲法经常要结合生活,假如你能够在生活里照禅定的精神去修,你就确实走上了这条路,这是指你方向不错,不等于进入禅定了,仅仅是在这条路上走了第一步。比如这个人修得很好,不贪五欲,可是不能因此就说他得到初禅了,因为他不修禅定。他走的路是正确的路、圆满的路,可他没有得到圆满的果,要得圆满的果,就要修禅定。

  修禅定还有另外的要求,初禅是寻伺喜乐定。寻是粗相,伺是细相。以后有机会跟你们讲禅定的时候,那就要讲得广,讲得深。能海上师编的《戒定慧基本三学》里有一篇舍利弗讲的《禅定品》,很想叫你们看看,或许你们也看不懂,还得我来讲。

  细细的观察、分析、体会,这就是修,

  执著于一点的成就,那就麻烦了

  能细细的观察、细细的分析、细细的体会,这就是修,能海上师说:再再思惟曰修。你能够做到这样,你将来就会成就佛的妙观察智。今天佛门里每个宗派,都在说自己宗派是圆满的,可是他们怎么不走圆满的路,不学圆满的法呢?我们既不能否定,一切佛法都是圆满的,只要你路线不错,走的是正道。可是你所表现的、所引导的,只是圆满路上的第一步。佛法能使人欢喜,你一执著,你就停留在这里,不会再向前走了,你将来就不会有圆满的成就,最多是你执著的这一点法的成就,那是不可能成佛的。同时由于你的执著,你将来的执著心也越来越坚固,你的执著也成就了,那就麻烦了。

  有说“一句佛号,戒定慧全在里面了”,

  可是你没有照佛的功德去修,你还是个学生呢

  比如佛门里常听得到这句话,“只要一句佛号,戒定慧全在里面了”,佛的功德确实戒定慧都全了,可是你有照佛的功德去修吗?你明白戒定慧吗?佛的戒定慧功德都归纳在佛的名号里,可是你学都不学,那来戒定慧圆满呢?佛是圆满,你可不圆满,你还是一个学生呢!众生烦恼习气就是这样,搞简单、搞片面、执著,自以为是,傲慢,现在末法时期众生的烦恼越来越重,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难转变,正如释迦佛说的,南瞻部州众生脾气刚强,难调难伏,即使你跟他说佛法,他也不认你的账,因为他有他的一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恒的不生不灭(109)

  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开示(农历二月十五起讲)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6.5.3

  恭敬人是美德,可并不叫你自卑,

  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提要:

  ■ 有人对我们讲正法很尊重赞叹,可仍是你说你的,他学他的

  ■ 反对讲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个释迦佛的反对派,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 恭敬人是美德,可并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导,走上清净道

  ■ 由世间上的乐而产生的喜,离不开你的贪欲,禅定中产生的喜也不要贪著,

  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乐

  有人对我们讲正法很尊重赞叹,

  可仍是你说你的,他学他的

  比如这几年我们碰到各种各样佛门里的人,说是来学习的,态度也很友好,对我们讲正法很尊重、很赞叹,可仅仅是尊重赞叹,你说你的,他学他的。

  反对讲正法的人,他自身就是个释迦佛的反对派,

  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

  常有这句话,“老师,久仰大名,特来请教”,我今天可能也出了名,我出的是两种名,一种是赞叹,一种是反对。我讲正法,为什么有人反对?因为他本身就是释迦佛的反对派,可是他不承认,因为他被自己的傲慢蒙蔽了。为什么他不肯转变?执著。

  恭敬人是美德,可并不叫你自卑,

  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今天佛门里充满了傲慢,做供养也傲慢,听法也傲慢,修修禅定也傲慢,这都不叫修行,因为没有断烦恼。出家人也有傲慢,因为身份关系。释迦佛是推翻阶级的,如今的佛门形成了新的阶级,佛弟子应修恭敬,而不应该执著于身份形成阶级,法上是平等的,在人的中间也是平等的,当然有初学有老修行,恭敬别人是美德,也是修行,可是不叫你自卑,受人恭敬,也不是叫你傲慢。

  要以法治教,佛弟子都要

  接受佛陀的教导,走上清净道

  从前有个佛协秘书长,是个居士,向我诉苦:“现在工作真难做啊,佛门有句话,有头发的管起没头发来了。”我跟他说:“这不叫有头发管没头发,这是依法治教。根据佛法来管理,无论什么身份,都要接受佛陀的教导。”嗬!他听了高兴啊,马上打电话给领导,第二天就请我讲课。

  如果大家都能接受释迦佛的正法,都走正法的路,那就走上了清净道,正法就是断烦恼的。如果大家都能学圆满的法,将来就有圆满的果。这样就走上了正道,可是不要满足,不要执著,否则你就是原地踏步。天天原地踏步,有没有成就啊?也有成就,两只脚会越踏越轻松,可是你凭这个去参加爬山比赛,你是爬不过人家的。成佛的境界是一切圆满,所以要把自己培养成多面手。今天跟大家讲的法,也是为了帮助大家能够在生活里运用上去。

  由世间上的乐而产生的喜,离不开你的贪欲,

  禅定中产生的喜也不要贪著,放不下喜就出生不了妙乐

  初禅是离欲恶不善法,世间上所有的乐,也会使我们产生喜,当然欢喜对我们有好处,可是不要执著,因为这种欢喜离不开你的贪欲。由离开世间的欲而生喜乐,由喜乐而得定,这是初禅。由初禅定进一步生喜乐,这是二禅。你从定中得到的喜乐也不要执著,这个喜乐仅仅是初步的。因为你刚刚尝到禅乐滋味,并不深,也稳不住,即使你能得定几秒钟,几秒钟以后就没了。必须要舍掉二禅的喜乐,然后才能进入三禅。三禅叫离喜妙乐定,你不肯离开二禅的喜乐,这个妙乐是出生不了的。所以对二禅的喜乐不要执著,不能有贪心,一起贪心你就不容易放下。

返回目录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