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界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6日
来源:   作者:唐思鹏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唐思鹏:《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界

 

  有情界  说六凡  三涂苦  须先论

  一般六凡四圣谓之十界。一切有情在三界六趣死此生彼,流转轮回,谓之六凡。六凡之中又分地狱、饿鬼、傍(畜)生三恶道和人、天、阿修罗三善道,善恶各三,共为六道。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谓之四圣。四圣、六凡共称十界。

  世间一切有情根据不同的业力,变现善恶六道,此六道众生的根身是正报,正报属有情世界;有情所依住的器界是依报,依报属器世界。

  《集异门论》卷十七云:“有情者:谓谛义、胜义,虽诸有情不可获、不可得、无所有、非现有,而依蕴、界、处假立有情;诸想、等想施设言说转。谓有情、人、意生、儒童、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故名有情。”总之,有情感、有爱著,依蕴、处 、界而建立者,假名有情;若无有爱著,而具愿智的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者,此为超凡入圣的觉(部分觉和圆满觉)有情。

  《瑜伽师地论》卷二说有情有六十二种:“一、那落迦,二、傍生,三、鬼,四、天,五、人,六、刹帝利,七、婆罗门,八、吠舍,九、戍陀罗,十、女,十一、男,十二 、非男非女,十三、劣,十四、中,十五、妙,十六、在家,十七、出家,十八、苦行,十九、非苦行,二十、律仪,二十一、不律仪,二十二、非律仪非不律仪,二十三、离欲,二十四、未离欲,二十五、邪性聚定,二十六、正性聚定,二十七、不定聚定,二十八、苾刍,二十九、苾刍尼,三十、正学,三十一、勤策男,三十二、勤策女,三十三、近男事,三十四、近女事,三十五、习断者,三十六、习诵者,三十七、净施人,三十八、宿长,三十九、中年,四十、少年,四十一、轨范师,四十二、亲教师,四十三、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四十四、宾客,四十五、营僧事者,四十六、贪利养恭敬者,四十七、厌舍者,四十八,多闻者,四十九、大福智者,五十、德随法行者,五十一、持经者,五十二、持律者,五十三、持论者,五十四、异生,五十五、见谛,五十六、有学,五十七、无学,五十八、声闻,五十九、独觉,六十、菩萨,六十一、如来,六十二、转轮王。”而《显扬圣教论》卷八对《瑜伽》六十二种有情中的第四十六“贪利养恭敬”、第四十九“大福智者”各开为二,即“乐利养者、乐恭敬者、有智者、大福者”,共成六十四种有情众。不过在此六十多种有情众中,恒受最大的痛苦者,又莫过于那落迦、饿鬼、傍生三涂的众生,所以三涂之苦,须先论述。

  曰地狱  曰饿鬼  曰畜生  苦无比

  三涂之苦,而地狱最甚。地狱者:梵语那落迦、泥梨等。译为不乐、可厌、苦具、苦器、无有等。其依处在地下,如地下之牢狱,故名地狱。按佛教经论中所说地狱总有三种:一、根本地狱(即八热地狱、八寒地狱)。二、近边地狱(依《俱舍论》说,即十六游增地狱为近边地狱;若依《大智度论》说八寒水、八炎火为近边地狱)。三、孤独地狱(依《俱舍论颂疏》卷十说,此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及空中等)。

  八热地狱者:此地狱据说在南赡部洲下至无间地狱底共四万踰缮那(古译由旬,一踰缮那略当于现代所说的三十华里或四十华里),无间地狱纵广高下各二万踰缮那,然后向上一万九千踰缮那中建立其余七种地狱。具体言之,依次从下往上有:极热地狱、热地狱、大号叫地狱、号叫地狱、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等活地狱。此依《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所说。《大智度论》卷十六所说八热地狱与《大毗婆沙论》所说基本相同。1、等活地狱 :彼诸有情受种种斫刺磨撞之苦,被凉风所吹,后则苏醒,等于前活,故名“等活”。2、黑绳地狱:谓以黑绳称量肢体,而后斩锯,故名“黑绳”。3、众合地狱:众多苦具俱来逼身,合党相害,故名“众合”。4、号叫地狱:因逼于众苦,发悲号怨叫之声,故名“号叫”。5、大号叫地狱:谓逼于剧苦,更发大号哭之声,故名“大号叫”。6、热地狱:火随身起,炎热炽盛,苦极难堪,故名“热”。7、极热地狱:热之至极,大火熏烤,故名“极热”。8、无间地狱:无间恒受极众大苦,故名“无间”。《俱舍论》卷十一也说:“此赡部洲下过二万,有阿鼻旨大捺落迦,深广同前,谓各二万,故彼底去此四万踰缮那,以于其中受苦无间,非如余七大捺落迦受苦非恒,故名无间。……七捺落迦在无间上重累而住。其七者何?一者极热,二者炎热,三者大叫,四者号叫,五者众合,六者黑绳,七者等活。”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中说颂云:“热铁地如血,猛火恒洞然,多百踰缮那,周遍焰交彻。”是为八热地狱之真实写照。

  八寒地狱者:据说在南赡部洲下极寒冷的地方。《瑜伽师地论》卷四说:1、皰那落迦:谓彼有情于所生处,常为广大寒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蜷缩,犹如疮皰,故名“疱那落迦”。2、皰裂那落迦:此那落迦与上不同者,如皰破溃,脓血流出,诸疮卷皱,故名“皰裂那落迦”。3、喝哳詀那落迦,4、郝郝凡那落迦,5、虎虎凡那落迦;此三那落迦,由彼有情苦音有别,以立其名。6、青莲那落迦:谓彼有情常为极重广大寒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肤破裂,或五或六,如青莲花瓣,故名“青莲那落迦”。7、红莲那落迦:谓与上青莲那落迦不同者,以其色变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故名“红莲那落迦”。8、大红莲那落迦:谓彼有情身分极大红赤,皮肤分裂,或百、或多,故名“大红莲那落迦”。《涅槃经》卷十一所说的八寒地狱之名与上所说有异。如云:“八种寒水地狱,所谓阿波波地狱、阿吒吒地狱、阿罗罗地狱、阿婆婆地狱、优钵罗地狱、波头摩地狱、拘物头地狱、分陀利地狱。”《大智度论》卷十六、《俱舍论》卷十一,彼此所说亦各有差别。

  十六游增地狱者:谓八热(大)地狱,各有十六副地狱,也就是每一地狱的四门各有煻煨增、尸粪增、锋刃增、烈河增四处;八热地狱合之有一百二十八,是为罪人游履时增加的地狱,故名“游增地狱”。《俱舍论》卷十一引世尊说颂并加解释云:“此八捺落迦,我说其难越;以热铁为地,周匝有铁墙;四面有四门,关闭以铁扇。巧安布分量,各有十六增,多百踰缮那;满中造恶者,周遍焰交彻,猛火恒洞然。十六增者:八捺落迦,四面门外,各有四所。一、煻煨增:谓此增内,煻煨没膝,有情游彼,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焦烂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二、尸粪增:谓此增内尸粪泥满,于中多有娘矩吒虫,嘴利如针,身白头黑,有情游彼,皆为此虫钻皮破骨,唼食其髓。三、锋刃增:谓此增内复有三种:1、刀刃路:谓于此中仰布刀刃以为大道,有情游履才下足时,皮肉与血,俱断碎坠,举足还生,平复如本;2、剑叶林:谓此林上纯以铦利剑刃为叶,有情游彼,风吹叶坠,斩刺肢体,骨肉零落,有乌驳狗,摣掣食之;3、铁刺林:谓此林上有利铁刺,长十六指,有情被逼,上下树时,其刺铦锋,下上镵刺,有铁嘴鸟探啄有情眼睛心肝,争竞而食。刀刃路等三种虽殊,而铁杖同,故一增摄。四、烈河增:谓此增量广满,中热醎水,有情入中,或浮或没,或逆或顺,或横或转,被蒸被煮,骨肉糜烂,如大镬中满盛灰汁,置麻米等,猛火下燃,麻等于中上下回转,举体糜难。有情亦然,设欲逃亡,于两岸上有诸狱卒,手执刀枪,御捍令回,无由得出,此河如堑。”

  孤独地狱者:此地狱因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皆由有情别业所招,不同八热、八寒地狱之有定处,故得是名。《俱舍论》卷十一云:“余孤地狱,各别业招,或多、或二、或一所止,差别多种,处所不定,或近江河、山边、旷野,或在地下、空及余处。”

  另外:据《十八泥犂经》、《大智度论》卷十六,还说有“十八地狱、十六小地狱、八炎火地狱”等,恐繁不引,读者可以自阅。

  饿鬼:梵语薛荔哆,旧译饿鬼,新译鬼。《正法念经》举有三十六种:1、镬身,2、针口,3、食吐,4、食粪,5、无食,6、食气,7、食法,8、食水,9、希望,10、食唾,11、食发,12、食血,13、食肉,14、食香,15、疾行,16、伺便,17、地下,18、神通,19、炽然,20、伺婴儿便,21、欲色鬼,22、住海渚,23、使执杖24、食小儿,25、食人精气,26、罗刹,27、火炉烧食,28、住不净巷陌,29、食风,30、食火炭,31、食毒,32、旷野,33、住塚间食热灰土,34、树中住,35、住四交道,36、杀身。

  《俱舍论》卷十一云:“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有琰魔王国,纵广量亦尔,从此展转,散居余处。或有端严,具大威德,受诸福乐,自在如天;或有饥羸,颜貌丑陋。如是等类,广说如经。”

  又诸鬼中,饿鬼最多,因多立名,故称饿鬼。《大乘义章》卷八末云:“以从他求,故名饿鬼;又常饥虚,故名为饿;恐怯多畏,故名为鬼。”

  饿鬼有三类:1、谓诸有情由往昔所种上品悭贪,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皮肉血脉皆悉枯槁,犹如火炭;头发鬅散,面容暗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饥渴慞惶, 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执刀杖及以了鳎辛惺鼗ぃ畈坏靡蝗羟恳慵淙湮а圆挥�2、谓诸有情,口或如针,口或如炬,或如颈瘿,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噉若饮。3、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噉,皆被烧熟,由此因缘,饥渴大苦,未尝暂息。复有饿鬼,名食粪秽;或有一分,食粪饮溺;或有一分,唯能饮噉极可厌恶生熟臭秽,纵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噉食之,纵得余食,竟不能噉。

  《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云:“问:鬼趣形状云何?答:多分如人,亦有傍者,或面似猪,或似种种余恶禽兽。”

  畜生:梵语底粟车,旧译畜生,新译旁生或傍生。一般为畜养之生类者,名畜生;旁杂人趣而生者,名旁生。《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问:“何故彼趣名旁生?答:其形旁,故行亦旁,以行旁,故形亦旁,是故名旁生。”旁生者,据经说有三十四亿之多,但不外是飞禽走兽,鱼龙虾鳖,鳞介昆虫等。

  旁生有情常时互相残害,如羸劣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蓄养之牲畜者,常为人类之所宰杀,或被鞭挞。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大苦。

  如上三涂,皆由有情所作种种恶业招感。一般上品恶业多招地狱报,中品恶业多招饿鬼报,下品恶业多招旁生报。又杀业重者,多受地狱报,盗业重者多受饿鬼报,淫业重者多受畜生报。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亦分别随上中下三品而招感三涂的果报。是故三涂之苦,地狱最重,饿鬼次之,畜生又次之。总之,三涂之苦,非一般言语尽能形容。

  曰天道  曰人道  曰修罗  乐事少

  天道指人趣以上的六欲天以及色界、无色界的诸天,是为天道。

  六欲天者:因此六重天在欲界中不离食欲和淫欲,故得是名。1、四天王众天:此天居于须弥山腰的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各住一王,各护一天下。四天王在中国称为“四大金刚”,是东南西北的四方守护者。东方持国天王,全身白色,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全身青色,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全身红色,手绕缠一龙;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色,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皆各助其王守护空间十方。2、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佛典谓此天在须弥山巅,四方四峰各有八天,合此中央一天,共称三十三天。《佛地经论》卷五云:“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 3、夜摩天:《瑜伽师地论》卷四称为“时分”。《佛地经论》卷五云:“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据说此天在忉利天往上八万由旬处,昼夜不分,光明恒住。4、兜率天:新译为知足天或喜足天,此天在高于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处,所住天人,通体光明,能照世界。慈氏菩萨现为该天内院天王。5、乐变天:《瑜伽》卷四称为“乐化天”,在兜率天往上三十二万由旬处。因为此天有情的主观欲望能够立即变成现实的快乐,故得是名。《集异门论》卷五云:“谓乐变化天,造作增长如是类业,彼由此业,随所乐受,化作种种男女等事,而自娱乐。谓若天女化作天男,而自娱乐;若诸天男化作天女而自娱乐。”6、他化自在天:此在乐变天往上六十四万由旬处,是欲界天中位置最高、能自由变化令他受乐的天。《集异门论》卷五云:“谓他化自在天,造作增长如是类业,彼由此业,随所爱乐,令他下劣天子化作种种色、声、香、味、触诸妙欲境,彼高胜天子于此欲境,有势力,得自在,随意受用。”问:乐变天与他化自在天有何差别?答: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三云:“第五(乐变)大众,独乐受用自所化境;第六(他化自在)天众,独乐受用他所化境。”是为此二天之差别。

  色界者:此有四禅十七天(若加无想天,即有十八天)。1、初禅天,此名离生喜乐天。谓离欲界之欲,而生于色界初禅天中,故名离生;身心轻安,适悦调畅,名为喜乐。初禅有三天:①梵众天,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梵众天,即广大民众所居住的天。②梵辅天,即辅助大梵天王的各类侍卫、官员所居之天。③大梵天,即初禅天王所居之天。2、二禅天,此名定生喜乐天。谓寻伺寂静,心一境性,离于初禅,生二禅天中,名为定生;身心轻安,适悦调畅,名为喜乐。此有三天:①少光天,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名少光。②无量光天,此天光明转增,其量无限。故名无量。③极光净天,净光至极,遍照自地,故名极光净。3、三禅天,此名离喜妙乐天。谓此天中已离二禅令心踊动的粗大之喜,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此有三天:①少净天,于三禅中,此净最劣,故名少净。②无量净天,此天清净转胜,其量无限,故名无量净。③遍净天,此天净光周遍圆满,故名遍净。4、四禅天,此名舍念清净天。生此天中,既无粗大之喜念,也无微细之乐念,当然就更无有忧苦之念了,唯有寂静清净之舍念。此有九天:①无云天,生此天者,心地寂然清净,无有喜乐之念云遮覆心天。故名无云。②福生天,此天为胜福者所生之处,受用智念舍等相应之福,故名福生。③广果天,此天上去五天(即无烦天等),为三乘圣者所生之天,故一般凡夫异生果中,此最殊胜,说名广果。④无烦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身无烦扰,心无烦扰,由彼身心无烦扰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烦天。”⑤无热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身无热恼,心无热恼,由彼身心无热恼故,领受寂静遍净无漏微妙诸受,故名无热天。”⑥善现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形色微妙,众所乐观,清净端严,超过无烦无热天众,故名善现天。”⑦善见天,《集异门论》卷十四云:“形色转微妙,众所转乐观,转清净端严,超过无烦无热善现天众,故名善见天。”《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六卷云:“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心转净了,故名善见。”⑧色究竟天,《大毗婆沙论》一百七十六卷云:“彼天形色,最为胜妙,余不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天审见苦真是苦,乃至道真是道,离诸垢浊,诸余色天,所不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得上极圆满品杂修静虑,余色界善根所不能及故,名色究竟。复次彼天于有色界,最尊最胜最极故,名色究竟。复次彼亦名为碍究竟天。碍者,谓积集色;彼于此碍,最尊最胜最极故,名碍究竟。复次彼亦名为顶究竟天,是一切有色顶,亦是究竟故。”

  无色界者:此有四天。1、空无边处天:因修空无边处定,而以空无边处为观想对象,超越四禅的物质色想,由此定力所生,为空无边处天。2、识无边处天:修内识无边际为静观对象,超越空无边处天,由此定力所生,名识无边处天。《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若有欲入识无边处,先舍虚空无边处想,即于彼识次起无边行相胜解,尔时超过近分根本空无边处,是故说言超过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安住。”3、无所有处天:以无所有为静观对象,超越识无边处的观想所生的天,名无所有处。《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复次,从识无边处求上进时,离其识外更求余境都无所得。谓诸所有或色非色相应境性,彼求境界无所得时,超过近分及以根本识无边处,发起都无余境胜解,此则名为于无所有假想胜解。即以如是假想胜解多修习故,便能超过无所有处一切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识无边处,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安住。”4、非想非非想处天:超越无所有处的观想,进而达到非有想非无想的绝对寂静状态,即此所生名非想非非想处天。《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云:“复次,从无所有处求上进时,由于无所有处想起粗想故,便能弃舍无所有处想,由是因缘,先入无所有处定时,超过一切有所有想,今复超过无所有想,是故说言非有想,谓或有所有想,或无所有想;非无想,谓非如无想及灭尽定,一切诸想皆悉灭尽,唯有微细想缘无相境转,是故说言非想非非想。即于此处起胜解时,超过一切近分根本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近分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入彼根本加行究竟果作意定,是故说言超过一切无所有处,于非想非非想处具足安住。”

  人道者:谓六道之一,此以五戒善因而感招。《业报差别经》说:“由先造增上中品身语妙行,故生人道。”又人道在欲中,思虑最多。《俱舍论颂疏·世品》一云:“言人者,多思虑故,名之为人。”《说文解字》曰:“人者仁也。”人住何处?《集论》卷一云:“人谓东毗提河、西瞿陀尼、南赡部洲、北俱卢洲。”

  阿修罗者:新译阿素洛,汉译非天,即有天之福,无天之德义,此亦为六道之一。阿修罗多由以嗔慢疑的烦恼而造下等善业所招。《大智度论》卷十云:“阿修罗恶心斗争,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天海边住。”《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二云:“问: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次,素洛名端正,彼非端正,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正故。复次,素洛名同类,彼先与天相近而住,然类不同,故名阿素洛。”

  如上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苦多乐少,纵使生在天趣之中,也不过是暂时的快乐,福报享尽,还得下堕。所以生在人趣的我们,应该如实了知“三界不安,犹如火宅”、“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的道理,就在今生,就在当下,回头是岸,猛然醒悟;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以期达到出离生死苦海为目的。因为从六道修行者来说:天趣乐多,沉溺贪著,不易回头;三涂苦多,饱受折磨,亦无力修行;唯有人趣众生,苦乐参半,既易回头,又易修行。如《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七十二引契经说:“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 、勇猛,二、忆念,三、梵行。勇猛者:谓不见当果而能修诸苦行;忆念者:唯能忆念久时所作、所说等事,分明了了;梵行者:谓能初种顺解脱分、顺决择分等殊胜善根,及能受持别解脱戒。”诸天尚且不如人趣,何况三涂。所以人们一定要时时警策自己,但念无常,勤行正道,慎勿放逸。

  曰声闻  曰缘觉  取灭度  为独乐

  前面已说六凡,自下当说四圣。四圣之中有大乘和小乘的不同;小乘之中又有声闻和缘觉的差别。声闻是下根,在成道证果时,一定要闻佛声教,才能出离,所以名曰声闻。缘觉又称独觉,属中根有情,在成道证果时,依宿住力,不闻佛说教,自修缘起观或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得解脱。《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云:“而此独觉与诸声闻有差别者:谓住最后有、最后所得身,无轨范师,宿习力故,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究竟断灭一切烦恼,证阿罗汉,故名独觉。”总之,声闻独觉都是自了汉,没有大悲心,全是求趣寂灭涅槃 、独自受乐的小乘人。 《解深密经》卷二云:“由彼本来惟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生,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曰菩萨  曰如来  抚众生  如婴孩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意译为觉有情,也就是自觉觉他的人。凡发了菩提大愿,精勤修道,自利利他、具大悲智者,通称菩萨。无性《摄大乘论释》卷一云:“言菩萨者,菩提萨埵为所缘境,故名菩萨。……或即彼心,为求菩提,有志有能,故名菩萨。”菩萨有凡位和圣位的不同,资粮、加行二位,是凡位菩萨;见道、修道二位是圣位菩萨,修学圆满, 即成如来。言如来者,此是十种功德名号之一。《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同经又云:“如来者是诸法如义。”此就真如实相而说如来。《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云:“当知诸有所言、所说、所宣,一切如实,皆无虚妄,故名如来。”《法蕴足论》卷二中也说:“诸有所说,宣畅敷演,一切皆如,无有虚妄,无有变异,谛实有理,无有颠倒,皆以如是如实正慧见已而说,故名如来。”此两论皆就所说称理、如实无妄而言如来。总之,菩萨与如来在此处同属于大乘,在因位名菩萨,在果位名如来。他们俱以大慈大悲的平等心饶益众生。所谓见有苦者即拔其苦,见无乐者即施与乐。时时关心,处处爱护,视一切众生如独子,慈爱有加,如抚婴孩一般。

  此四圣  并六凡  为十界  一性含

  如上所说的声闻、缘觉、菩萨、如来以及地狱、饿鬼、旁生、人、天、阿修罗六凡,共称十法界。此十法界平等皆是内因缘所生,有相无体,如梦如幻,于中实我实法了不可得。《证道歌》云:“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于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坛经》亦云:“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何以故?凡圣十界,因缘所生,我法之性,了不可得,无一法而不具有真如法性,所谓胜义谛相(法无我性)是遍一切一味相。故颂有十法界、一性含,就是这个道理。

  一佛土,如娑婆世界者然。此世界中有出世大圣的佛陀,也有诸漏永尽的二乘,更有流转生死的凡夫,彼此同在一世界中居住,故名“同居土”。2、方便土:诸佛世尊大慈大悲,为了方便饶益地上菩萨,使他们受用与佛相似的大乘法乐,以及速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所现土,名“方便土”。台宗认为:佛陀方便善巧,为了接引已断见思惑的二乘人,令其舍小转大,所现的一种化城,名“方便土”。3、实报土:谓佛自报身所依住的清净佛土,此土唯佛与佛才能互见,是报身佛受用广大法乐所依住的无漏世界,故名“实报土”。4、寂光土:此土即是实报土的清净自性,也就是法性身所居之土。(法性身、土属无为法,他是无漏有为报身及土所显的真实性。)故名“寂光土”。此四土中,同居、方便二土,是大悲利他的功德作缘所变现的,粗显易知;寂光、实报二土,是清净的有为无为诸功德所成就的,微妙难见。所以有“前二粗,后二妙” 之说。

  法性土  净化土 染化土 分三土  贤首教 如是说 从本源 生枝节

  贤首宗人对佛土分为三种:1、法性土:此土清净无相,体性湛寂,无生无灭,非色相可见,非质碍可触,是法性身所依住的理性土,故名法性土。2、净化土:此土是佛大悲大愿变化所现,其目的是摄受一类觉悟的清净有情,也可以说就是为登地以上诸菩萨众所现的他受用土,故名净化土。3、染化土:此土是佛为度人天二乘及三涂有情大悲方便示现的,其目的是令彼众生同沾法益、解脱出离,故名染化土。贤首宗认为:此三土中净化、染化二土都是以法性土为本源而派生的。

  娑婆界  极乐界 华藏界 及余界 界非界 非界界 重重摄  各无碍

  一般同居土、染化土都摄于娑婆世界中。古译娑婆,新译索诃,义为堪忍。《西域记》卷一云:“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诃,皆讹。”何故娑婆义为堪忍?《悲华经》卷五云:“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何因缘故名曰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是故彼界名曰忍土。”方便土,净化土俱摄于极乐世界中,因此土众生但受诸乐,而无一苦, 故名极乐。华藏界是实报土与法性寂光土合二为一之土,此土是报身佛所居,也是毗卢遮那佛所摄受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故名华藏界。虚空中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佛土世界外,还有象恒河中无量无边沙数的佛世界。此等诸界若按真谛分析,则世界即非世界。因为心外无法,法由心生,而所谓的世界,也不过是心识随内因缘力之所变现,如梦如幻,实体是空,故不可言说分别,所以说世界即非世界。若按俗谛分析,娑婆界即不同于华藏界,染化土即不同于净化土,同居土更不同于实报土,从相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非界而界。虽然依俗谛说有,依真谛说空;依性说平等,依相说有别,实则互相摄入,圆融无尽,无有障碍。犹如一室千灯,灯灯相网,各遍似一,无量佛土唯是影像,彼此融摄,互不为障者如是。所以说“重重摄,各无碍”。

返回目录

-----------------------------------------------------------------------------------------------------------------

更多唐思鹏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