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30日
来源:   作者:宋智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当一个学佛者成为自心之王时,才能像香象--大象之王,过河一样,一蹋便至源底。心灵之王的成就,来自于圆解的智慧,文殊的大智体现了这一层次的精神。而当学人在圆智观照下,必能呈露广大的愿力与妙行。因此,文殊圆满无碍的智慧与普贤深妙自在的行持,相摄相融地形成了整个悟修的全过程。只有依圆解而展开圆行的人,始终浸润在智光妙行中的每一念、每一行,都不离真如佛性而起空明绝照,处处逢渠,时时成片,方能圆成无上大道。

  许多人寻找佛法的源头,希冀通过源头开出一片功德的法流;但是因各人对源头的看法不同,便使初学者茫然无绪,难至要妙,以下略示源头的差别与明悟道源的重要性:

  果证是佛法的源头--通法者知之--不知果证则佛法无根

  印度是佛教的源头--聪明者学之--不学历史则传承难了

  阿含是藏教的源头--量小者寻之--不寻阿含则原始无据

  幻化是通教的源头--出离者行之--不行幻化则尘世难离

  般若是别教的源头--智慧者照之--不照般若则大智无由

  一乘是圆教的源头--圆明者达之--不达一乘则实相难显

  止观是定慧的源头--善修者证之--不证止观则定慧无基

  唯识是妄变的源头--论辩者研之--不研唯识则法相难立

  中观是了妄的源头--破执者用之--不用中观则妙机无轨

  一心是迷悟的源头--妙参者体之--下体一心则两边难尽

  觉道是修证的源头--寂照者显之--不显觉道则修证无本

  佛教缺乏人才,但要成为佛教的真人才,也必先得解悟之慧,然后发真正道心,再通过内修外学,相互照应,寻归源头,了悟目前,才能活水滔滔,流出无尽。

  我们学习「普贤所问」一章,正是归源善行的开端,唯有依普贤行愿而建立的学修,才能不断证显佛法的道妙。

  下面开始讲第二节段,先回顾一下经文第一节段的内容,作为深入妙行的心智的准备。

  在第一节段里讲佛教里面最根本的真理,我们人人都有圆觉之性,这个性如明白的话,就是如来修行的最初因地。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是因无明,这无明是怎样一种性质呢?就是妄认身心,简单地说,妄认身心为真实。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及我们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分别都是虚妄、颠倒、着相,但是我们人迷了以后,不知道这是虚妄的,反而认假作真。所以流浪生死,不成佛道,这是根本的原因。

  那么讲到这里,就要联系到悟与证的问题。你如果对以上这种原理真正了解、通达,而且能够离开文字,灵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这样的智慧见地去做人、去修行,这样子我们就叫解悟,这就是文字般若具足。从此以后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会改变,会完全用佛的角度、用佛所宣示的真理来观照人生,不再是盲修瞎炼,不再是跟别人打转、瞎跑,不再去污染世界,也不再是迷惑颠倒。假若一个修行人,无论何种类型,没有以解悟作前提,他用功往往会有偏差,会因执着于自己的感觉而对整体的方向及根本精神把握不住。所以说佛教里面有很多人,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境界,都是因迷理继而迷事造成的。假若一时没有这样的解悟,他一定要有一个师父,师父会知道他的根基不够,他对真理一下子没办法明白,师父帮他引进去,慢慢地把他带上去,这要靠师父的眼明与经验及慈悲道力来引导。除了这条路以外,其他的修行人都是培植善根,是很难得成就。除非他过去已修好,转世转来以后,在各种因缘当中,能够自然相应。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大成就根器的有两类人,一种是自然种性,就是说这个人生生世世自然很清净,人也很纯,有自然的悲心,对别人特别善良,对自己很能放得下,他有一种自然的智慧产生,与别人不一样,他特别聪明,有智慧,这种叫自然种性。第二种性是熏人性,都要听大乘的经典,跟善知识学习,不断地熏入,慢慢地开发出。那么从当今的时代来说,在明师比较少的情况下,解悟相当要紧,我们学习这部经也就是为了达成解悟的目的。

  第二种悟叫做明悟。明悟不是用文字来理解或讲解真理的,当然有语言文字的前提。明悟是心里面的一种直接的体现,但是这种体现还没证到大道。我们举一例子来说:一次黄檗禅师登堂说法,他的弟子都在下面听,来的人很多很多,升座以后说:「我今天不说法,你们都回去。」当大家退出禅堂时,「诸位!」黄檗禅师突然说,大家赶紧回过头,想知道师父叫他们有什么事。这时黄檗禅师举起手问:「是甚么? 」很有力量的一句问话,众弟子一愣,当下回光返照,妄念脱落,见到一念不生,湛湛寂寂的灵知本性,这一下瞥然一见,噢!原来佛祖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这个。这一下明白了,这种悟就叫明悟,与解的理没关系;这种悟是亲切的直指,亲切的体验。噢!这时是非常亲切的,没别的杂念,身心世界这一下打失了。「呵!佛祖的指示,原来是这样。」但是这还不算稳当,这仅仅是明悟;若是无时无刻都能这样相应才行,常常在无念的境界当中,无住无着、平等寂灭、了照一切妄习,才可以成就。

  还有一种叫证悟。证悟就是证到大道,证到三昧,在任何环境中,不受环境影响,不受生理、心理的影响,不受一切的影响,任何时候都是在大定之中。睡时没做梦,常常是一片空明绝照,二十四小时一片,或者从此以后,时时在清净的觉性当中,自在无碍,没一切烦恼、没轮回、没生死、没取舍、没好坏,世出世法得到平等无二,这样叫证道、证悟。

  既然悟分三个阶段,即先从圆解而入行,再从行持而明悟。第一次见到是偶然的,没经验,就如有些人说的瞎猫撞着死老鼠一样,这些人通过参究、通过念佛,突然有一天,特别好,万念归于一念,或无心于万法,就是说坐得一柱好香或行在平常中,突然打失身心,直下见到这本性,但是没经验。见到以后,他相信这本性是真实的,佛祖没欺骗我,佛祖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这无上的道性的确是真的,我见到了。再去与师父印证,师父首肯了他,这就是你的本性。譬如我原来天台宗的师父--振莲师父,他出家以后,师公没叫他看经、学习,只叫他打坐,打坐到三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打失身心,世界没了,灵知现前。他去问师父:「这是什么境界,我是怎么一回事?」他师父说:「徒啊!你已经见到了,这就是修行的佛性,修行就是为了开发这个性,其他都是假的。那些看到光,看到佛或其他什么的都是假相,不是真的,这个才是真的。」这个就是亘古亘今的,永远不变、不生不灭、没轮回、不受生死的真性显现。

  又有一个例子,一位已经证道的师父将入涅槃,他半夜三更唤来众弟子们,等大众都坐在那里了,师父对他们开示:「过去的都过去,我们过去的用功、修行也都已过去了,我过去教导你们的也已过去了,一切都没有了,现在在何处?」说完,师父停在那里停了许久,弟子们都在聆听,没有一个念头。「未来还没来,以后有什么事你们也不知道,也不要想」,又停了许久,突然一只老鼠叫起来,「吱吱」,「就是这个! 」师父抓住时机马上大声地叫道,弟子们当时就开悟了。「啪」,那时过去都已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来,当下就在一片空灵里面,就是空明了知,经老鼠「吱吱」一叫,这个觉性马上一现,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灵知觉性。座下弟子都开悟了,好,开悟了,没时间没空间,坐在那里都忘记了,此时他们的师父已坐化了,这就是显示一种悟与证的道开始时没经验,以后有经验了,经常开显,经常见到这个本性,能够知道有个方法,怎样才能见到本性。有些人躺在床上,怎样躺在那里,身体自然消失了,本性显现;有些人知道怎样走路,做事怎样做,本性会显现,不匆忙、安闲无住、闲道人,做事不作做事想,无心应物,本性会显现;有些人打坐、顿然入坐。譬如来打坐,蒲团都放好了,马上坐下,当时本性就显现。白教大手印与红教大圆满中的「彻却」方便,是念断之法。「断!」念一声断,或者「呸!」,当下念头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没有了,这些都是方法。开悟、见性有方法,你没见到时,不知道这是真的。

  有个大学生在等汽车,等得很无聊,他跟佛教已接触过且也有修行,就是还不怎么懂,他还没别的念头,他等在那里百无聊赖,呆在那里,突然汽车一开过来,「咔」的一声让他一惊,当下都打失了,身心世界都没有了,唯有灵知在。他写信问我是什么境界,我说:「当时你已经见到了,佛祖指示的就是这个,但是你要常常显现,常常如此,要保,禅宗里有保任,要保护它不失。」所以有些人不知念佛到底念个什么,念咒念个什么,实际上是归入这个地方,这地方才是不生不灭,才是证三昧的道。

  所以第二阶段有经验,经常会出现,并且与世界慢慢地疏远,与觉性亲近了,会相应起来。第三阶段是证,第三阶段二十四小时都是这样,这就叫打成一片。打成一片后,任运破五蕴,破五蕴以后显现大道的妙用,神通具足,道力自然显现。这是开悟以后分三个阶段。而今时代,我们人的根器不是很殊胜,但是又有过去因地的关系,对这种法门有一定程度的相信,有亲切感,也可以肯定我们对这个法门能进去。这样子是适合这种根器的。但是上上根的人听到前面的法门,他已经证到,他已经开悟了。上上根的人理悟的时候就是证悟的时候,他后面的话不需要听,他已经知道怎样走路了;但听也无妨,为了接引众生,听一下。因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开悟后要看《大藏经》,叫阅藏,就是说为了方便接引众生用的,但是他自己知道怎样去做工夫。所以宗范里说一个彻悟的人,随缘调习,随机做工夫,知道自己该如何做,做人怎样做,将来的路怎样走等清清楚楚,叫做「翻转本体做工夫」。所以还没彻悟,叫做解,是理解到,觉得这个理讲得非常好、非常透,原来不懂的,现在都懂了。对佛教的根本不迷惑,知道我们信佛,不仅仅西方有佛,或者东方有佛,知道真正信佛是信这个佛性。佛是圆满了这个佛性,而我们具足这佛性,还没圆满,就是信这个真理。从这信以后,因众生的根器不同,所以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种种方便。这些方便是随缘方便,随机启发,不是真的;另一方面讲这方便的,是破无明、破执着用的,若没无明没执着,那么这方便也不需要了。所以方便的建立是破执的,对治作用。若没有什么可治,没烦恼可得,没生死可了的话,那方便也不要了,即连方便也不存在了。这是讲一个悟道人的作为,但是没悟道的人一定要方便,没方便他进不去。

  下面第二大段是讲圆解后的修行,是就上根人以圆解修行,随他不同的根证入不同的道。为什么这样说呢?通过前面第一大段的初因以法镜照心,这佛法是镜,佛法的镜照到自己的心,已经明白起来,已经知道:「哦!原来修行是这样修的,原来我们在外面求,法门这么多,执着那么多,东奔西跑,原来都是在走冤枉路。」禅宗里有说的,十年、二十年地找,「铁鞋踏破岭头云」也没找到,骑牛觅牛,如何找得到?而知道归家以后,见梅花开也好,桃花开了也好,「哦!我家里原来都有的。」家里就是指我们自性本有,不是外面找来的,不是师父给我们的,师父只是引路而已。归家本有,这样子的明白,那么你的法镜已有了,佛法的镜已经照到自心。照到自心以后,能够信解,知道原来佛法是这样的。那么从长远修证来说,因为你的根器不是上上根,不是顿悟顿证的人,要顿悟渐修,节节不同,有阶梯不同,有层次不同。为什么?众生的业障有深有浅,有病障、魔障,有些人有睡觉障、事务多的障,有些人有情感障,以及许多烦恼障,众生的业障是很多的。也有中断障,修一段时间,停下来不修了。有些人有执着障,修修执着了,死在那里不活转。

  各种障是很多、很多,有深有浅;根有利有钝;习气有厚有薄;心行有顺有逆,所以处处要随根引导,使令得入正道,得入这佛性。要往里走,不要往外走,随根引入,这就是善知识的作用,也就是佛千经万论这样讲那样讲的真正的目的。法法无碍,摄受众机。所以你不要认为自己根器高,把别人破了,别人有别人的因缘,所以不是乱破的。破的目的为了把他引入,帮助他进步,不是把他的功德破了,而是使所有有缘的众生都逐渐地提高,逐渐逐渐地走入这真实的道。但是修证的阶段、次第,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但一定要依据本因。为什么要依本因?因为本从圆解中来的,信有佛性,发心成佛度生,才会产生正解。

  若不这样一切修行都是外道,你不要以为修行人就是正道,不一定的,也不要认为道教修了就是外道,或耶稣教是外道,不一定的,看他是否能进去。耶稣教里面也有悟道的人,道教里紫阳真人也是悟证佛道的人。人是不一定的,如吕洞宾后来悟道、证道。佛门里面搞外道的、下地狱的也很多的,搞偏了,不要认为佛门里面都是正宗。修密宗若没开智慧、没般若,就是外道,这是宗喀巴大师讲的。密宗之法很多是由外道那里引来的,你若没智慧去用就是外道。所以念佛的人念起来当铜钱用,或者求求拜拜,或者死在那裏。即执著了。心花若不开发,你若没得轻安自在,烦恼一点没减轻,那不就是外道?还是外道!不要认为有功德,功德那里来?欢喜生功德,清净生功德,解脱生功德,智慧生功德,大愿生功德,你若没欢喜、没清净、没轻安、没解脱、没智慧与大愿力,那里来的功德?你没功德,这功德是假的,不是功德,即使转到下世,你还是很烦恼。以烦恼的心去行善,下世虽然得到一点福报,这福报是烦恼的,不是清净的福报。所以修行人最要紧是要有清净的心,要有正智正觉、正念正行,才能够入道,才能相应。所以说由信解去行证,这是《华严经》一部经的真正的纲领--信、解、行、证。

  下面讲第二节段的正文: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时,我们心中的普贤以广大的行愿从自性的法座上,不起而起,空明无碍的灵知显现于如如的法会,至高的顶礼敬仰于即相无相的佛智的底源,前三三后三三一齐化为无穷的妙机,真常的大道与圆明的妙行融而为一,向每一个已觉将觉的果地因心里发出普贤行愿的问言。

  我们知道普贤菩萨是行中之体,所以标示在一切总别观修之门的开头,以下所有的行持即是普贤行愿的展开与变化。

  普贤菩萨所提问的观修方法是智慧心直接的体现,没有法相与次第,不用方便,完全称性而起行,全修而合于性,不落窠臼,不落对待,远离分别与执着的无修之正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普贤菩萨的问话中共分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就当根征起解与行相违的问题;第二层是指出断灭谁去修证的问题;第三层是遮止不修行的过失。

  普贤菩萨在第一层里问道:

  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这是讲普贤行愿的一个前提,圆解之后应起圆修,而既已闻圆觉之理,应当怎样去实修呢?有人说,对圆觉的清净境界,我信也信了,解也解了,但是我还证不到,还不知如何去体现它。这时普贤菩萨替我们提出如何修圆觉的问题,这就是相应于我们的根机而缘起的正行。因为我们虽然了悟到天真佛性本来具足,性谛天然,法尔常住,但还未明缘起大用。所以普贤菩萨的提问无疑是接引我们,指点我们,使我们解行相应。

  有人说学佛法为什么这么难?一层一层的,又是信又是解,还要精进地行持?这样深,我怎么老是学不懂?这说明什么问题?你把佛法当作门外的东西来学习,而你家里面很脏(无明的家),不想离开,不去找出去的门,住在家里面却学门外的事物,门是被关住的,不知天空(自性的家)是怎样子,云彩是如何的绚丽多姿,日月星辰是那么地耀眼光辉;而你家里却是墨黑一团,你怎么会学得进去,怎样能相应呢?

  你学习佛法,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踏实,身心一致,解行相应。不要讲佛法是外面,法门是外面,愈学多愈容易成就,你如这样一想,你就是外道,这是心外有法,心外有道。而且你若是死记硬背学来的,那根本不是真的,从内心流露出的才是真实的,才能相应,才有用。一定要把你的门打开,走到天空底下,你才知道天空,目击日月,才知道光明,直接去面对天地万物的现象,才会亲见、亲闻,所以有许多人由于不明这个道理而困惑。学佛法为何这样难学?学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是学不进去?因你没投入、没相应。你把佛法当作门外的东西去学,实际上都是你自己家里的宝藏,应把它开发出来,主要是把它开发出来,而不是到外面去学来;学来的东西会忘记掉的、没用的。所以说学佛法的人,学了佛法就没佛法了,拜师父的人,依止师父相应后就与师父融为一体,没师没法,所以说大唐国来还有禅师吗?没禅师。师父他自己说了一句,「有!唤来替老僧洗脚。」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把对师父的执着破掉,他说唤禅师来替我洗脚,把师父破掉,但并不是没有禅,而只是没师父的执着、没佛法的执着。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全部是自己的心灵,全部是自己的体验。所以说自己的心灵就是你自己最好的师父、你的主人,你的觉知、你的一举一动就是你的师父,你从这里去体会出佛法,这才是真实的佛法。这里问这个问题:「世尊啊!假若众生知道一切如幻,那么身心也是幻化的,为什么又以幻化的身心来修行如幻的境界呢?」他说:「世尊啊!假若那些众生,已经听到圆觉,那么他当然是『知幻者』,知道一切都是幻的、人是幻的、感觉是幻的、身心世界都是幻的,知道这如幻的人,当然当时他也会知道身心也是幻的。」我现在修行、拜佛,身心也是幻的,我现在讲经,坐在这个法会上也是幻的。身心之外还要修什么呢?修来修去也是幻的,所以很多人以幻的东西修来修去,还是在幻的里面打圈子。若看到佛从佛堂里下来,哟,很高兴,佛来了,我见到了。或者那里有龙出现了,就惊异万分,其实这些都是幻的。大家知道,都是假的,或师父的光给你看到了,也是幻的,以这幻知幻觉来修幻化的境界,是修不成的。但是从证来说,这身心是幻的,怎样以幻来修这个真?这是提出的问题的关键。既然身心是幻,用于幻、修于幻,这是行的问题。就是说了悟一切是幻,正解已经形成,这就是开悟人的境界,知道都是幻的,所以明悟的人他当下就能体会到万物的运动、天气的变化、人事的迁流都是幻;就是父母死了也不会流眼泪、不会哭,他说这些都是幻;即使生病了,他也不会执着,虽然痛苦,但知道痛是幻的,不执着痛;证道的人是没系缚的,已没有痛不痛;没证道而明悟的人还有痛,但是他知道痛是幻的,病也是幻的,他不求什么,他没求,「人到无求品自高」。一个人的人格到无求时,品行自然清高。你若天天崇拜外面的佛、外面的师父,天天低三下四,那你的品质就不高,你修行就难以进步。所以学大乘圆觉的人,他们人品就是很高尚的,是顶天立地、大丈夫气概,没有这样低三下四,抱住师父。他是要自己把自己证出来,把本性悟出来,把道果修出来,是这样一种精神。所以他有这样的正解,这幻化的不是真的,但是既是幻化又怎样修人呢?所以说解与行进退相违,既然悟到是假的,怎样去修呢?借假修是什么意思?所以有些人说这些都是假的,我就不用修了,放逸了,「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认为反正是幻的,修还有什么用,不用修,这是错的。应明白怎样利用幻来修,前面说的「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这是说明身心是幻,知是知道了,但还没证。没证的时候虽然知道是空花,空花还没尽灭,当时一觉,就没有了,接着第二个念头马上来了,妄念又有了,来了一觉又没有了,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你不可能念念清净、念念平等,一念相应是一念佛,但是要念念相应,二六时中要清净,净念相继。《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说的,要做到净念相继,既然做不到,还要修,怎样修?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这是提出第二层问题--假若说幻性一切尽灭,幻性都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世界也没有了,一切都没有了;这些都是幻的,轮回也是幻的,人也是幻的,一切都没有了,那么就没有心了。有些人会担忧,一切都没有了,那么用什么来成佛呢?用什么来修行呢?我得到什么?他们说会得不到的,没东西得到,谁去修行?为什么还说修行如幻呢?一切如幻是不是断灭?《金刚经》里说的虽然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但不可以断灭说,你若说断灭也是错的。但是我们知道把现在如幻的观念来看佛经、看世界,直到一切幻尽时真常才会显现,真的本来就存在于幻的当中,从来没离开过。所谓的幻性,是以真为体性,但是幻性无体,幻性是虚幻的作用。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於生无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这是第三层关于不修的过失。假若众生本不修行,他从无始以来本来没修行,没修行故在生死当中常居幻化,常在生死如幻流转中,不是在真的里面,那么「曾不了知」,他从来没了知。曾,曾经、从来,他从来不知如幻境界,他不知道是幻,因常在幻中,在幻中生生灭灭,那么使妄想的心如何解脱呢?有些人就是迷惑在这里,一切如幻,都是空的,这觉性本来没生,本来清净,如果一个人若在幻中知道这样的道理,有些人说我不要修行了,要知道「本空本不修,多生生死苦。今空今不修,云何则脱苦」?你现在知道空,若不修,也没办法脱苦。不过修的情况不同,迷的人把修行当真的。哦!真有烦恼、真有病苦、真有业障,要把它马上除掉,把它马上修掉,要有师父的加持,把这业障消掉,这是人迷了不知。若已悟的人,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烦恼是假的,业障是假的,病也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师父也是假的、是幻的,都是在迷的时候引导你,悟了以后都要自己去观照。观照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中,说话与做事情当中,一切都是修行。所以不了知如幻境界,即未达缘起事相。这个偈子里还说:「从来不达事,妄想不解脱,今还不了知,如何得解脱? 」因此,近代人在禅宗里面偏于这种意思很多,因为有天真佛性,不用做工夫;天台宗后来变成教相,只有判教、研究没修行,就是这种情况;净土宗判禅宗你如开悟见性,阴境一现前,就会随他法,你若生死没了脱,没用的,这是说只有悟没证的不行,但是悟后成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有禅有净土最好,现在可以做人家的师父,引导别人,来生可以出世仿佛祖。那么他提出这三个问题问佛,使我们理解到圆觉道理以后,最要紧的问题是既然如幻,还用修不用修?幻修是否是断灭?幻修以后如何去证真?因此,最后说:「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就是愿你佛啊!为了末世的一切众生,用什么样的方便,渐次修习入手用功,慢慢地、逐步逐步地修持。这是无里面的真空妙用,所说「不知觉者,犹如虚空」。你虽然体会到无,无当然要有个觉性去无,有这个觉,当然不是感觉,我们众生是受这个苦乐的感觉,如空掉一切相待的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以说末法众生正路还未找到的人,应该用如何的方便和渐次修入,「令诸众生永离诸幻」。关键在于永离诸幻。就是说要通过对治、通过方便才能够证入这圆觉。那么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前面圆觉的理,明白体性是真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还不行。碰着八风还会动,还是虚幻执着,像穷人一样。你说我什么都有,我里面佛法都有,但是没成就、没功德、没大智慧、没清净妙用,这还不行,你的行为还是穷人。你的理解就像电光一样,解是很快的,佛教道理都懂,没用。所以说用什么办法去修持:永住平等。但是末法时代要通达也是需要的,你若有这样的解,行起来就像风帆扬于顺水,很快即到宝所。现代人就是这样的,连圆解也没有了,都是盲修瞎炼,跟别人走,到底怎样是修行还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占大多数。他就是解不进去,这解进去后,没一个字、没一部佛经、没佛法;真正解了,文字离开以后,你还是存在着智慧,还能通达的一切法,这就叫解悟,不是一定要看参考书,一定要东找西找,不是这样子的;而真正的文字般若是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是它的显现,都是佛法的显现,这叫文字般若具足。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味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是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普贤菩萨讲了以上的话后,以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的五智的法体而归投于清净心地,善用三轨之道而请于无上真修的大行,始终安住本位,往复无谬。

  这时一切世界最极尊贵的佛陀,赞叹普贤菩萨说:「好极了!好极了!」为什么?因为你现在能够为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提出如何修入菩萨如幻三昧。什么叫「如幻三昧」?菩萨悟理后,知唯性是真,为万法之源头,于是了达身心世界一切是幻化的假相,不被缘起万有所迷,处处暗合本觉真性,称性起照,因照而化,以幻转幻,真明全体显现,这就是在事事上达到无碍的境地。好比镜子照影,非受非拒,影子虽有生灭变化,了知是幻,故不受其迁,如此即事而真,了幻而用,就是如幻三昧的修法。以幻修幻而证真,真如因幻而显妙。通过这样的无方便之方便,非渐次之渐次,使我们得离无始以来的妄习,离幻即真,所以本无实法给你。

  世尊要把这样的大法示现给大众,并劝诫要以智心谛观而听,于是普贤与大众在欢喜中默然受法。

  幻从哪里生起?幻尽后觉性会圆满么?如何离幻显觉?幻与觉可以同时并存么?

  以下我们听佛如何开示此中妙义。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这句要相当注意,普贤菩萨虽然没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佛先提到,为什么?因这是根本,如连这根本还不懂,到后来无论怎样说都没有用。哪些是种种幻化?有漏心是,什么叫有漏?有烦恼,心外求法,种种执着,就是说你与本性不相应,你所有的修行都是漏落的,都是执着,都是变化的,都是取舍的,如竹篮打水一样。有漏的五蕴(识、受、想、行色)、十二处、十八界等等,这些都是幻化无明。这幻化无明,又从哪里生出?这一切幻化无明的有漏法是从性净的真心里生出,实际上生出就是显现或覆盖。所以我们说不要把眼下的事当真,都没有真,都是幻化的。而性净的真心是真实,但是真心是海水里面盐味一样,你看不到;又譬如油漆里面的胶一样,这胶本来碧清,一混进漆里你就看不见了。实际这是存在的,这是大能量的透明的性质,这是圆明 之体,本来具足在我们的性体当中,就是烦恼性里面也有佛的种性,所以说:「皆生如来圆觉妙心。」虽然我们心是凡圣同依,只有佛圆证,所以用如来来标示,真正的圆是什么?离一切相。大家修行都是着相修行,着相修行无论你怎样修,都修不圆。为什么?有对立面,有幻化的境界,有幻化的感觉,最多只能是觉受。觉受到轻安,觉受欢喜,不是证悟。觉不是空就叫觉,不著空,是觉性的显现。觉性圆满,不可思议。什么叫妙?处染而不染。什么叫心?心即是觉性的功能。一般地方对心的解释,有草木心、肉团心、攀缘心、集起心、真如心五种。这里心的定义是「中实神解」。「中」是性的中道与平衡,它不偏任何一方,不着空、不着有;「实」,是实性、实相;中实即中道实相的如来藏心;什么叫「神解」?神会、悟解、心开意解,是神妙难思的智慧。噢!原来是这样,叫你说你又说不出来,语言说出的都是没有办法的不得已的表达。真正的神解的功能叫做心,大家要体会这点。这「神解」到以后不可言表,不可论说。梵文叫「乾栗驮」,是坚实之心。这心不是缘虑,不是集起,更不是草木、肉团,就这一意义来说,一切都是从这点灵明真心生起,所以说「皆生」。本觉心体是因,根本不觉,就是根本无明随缘。这缘生起三细,由业识是因,境界为缘生起六粗。我们前面讲到三细六粗的问题,是《大乘起信论》里面的。而《楞伽经》里面讲:「大慧!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入。是分别事识因。」什么叫不思议熏?我们的性是空的,但是会熏人。如你见到境界,听到什么话都会熏入里面去的。所以我们念佛,天天想到净土,是净熏。还有染熏。不思议熏,一定具备不思议变,变起的境界。举个例子:佛住世时目连有个哥哥,其哥哥很富有,但是身体不好,且还贪更多的钱财,目连对他说:「哥哥,你这样拼命地赚钱,很难一下子赚得很多,我有一个办法对你讲,你把钱都拿出去布施,把仓库造得很大很大,佛法里面有个奇妙的法,结果你的钱会很多很多,成千倍、成万倍地增长。」他的哥哥听他一说,知道他的弟弟是佛的弟子,且有大神通(目连神通第一)相信了他,把原来所有的金银财宝都布施给穷人,且把仓库造得很大很大,就在那里等著,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过去了,怎么还不见仓库里有什么金银财宝,他哥哥就找到了他的弟弟。他说:「哎!你怎么骗我,已好几个月了,我的仓库还不见金银财宝满起来,你说会满的。」目连说:「不是我骗你,你现在跟我来,你怕不怕?」「不怕!」目连把他的哥哥腾云驾雾地带到天上去,到天上一看,这天堂地方确实是非常好,亭台楼阁,美女如云,金银财宝到处闪闪发光,进去就是没有主人。他哥哥问:「这地方的主人是谁?」听到有人说:「目连的哥哥在印度做大布施,这地方就是他寿终以后到这里来享天福的。」他哥哥听了很高兴,说:「我有这样的好地方,那我的布施也值得,人间百年总有一死。」这说明什么问题,一切缘起都是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我们布施的时候,是熏你的心。你是快活无私布施的,这不思议变,马上就变出来。所以因果是同时的,不要说地狱什么时候才有,现有熏入现在就存在地狱,在等你;天堂也在等你,是现有的;西方也一样,你一心念佛,这莲花就开在那儿等你,你天天念,这莲花也一点一点的大起来放光,且都有名字,某某人等,这都是同时显现。法界性里面就有这样的能量,真如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空间里,是一个点,但是整个法界是十方的,法界都是通的、没障碍的。「法界无碍性,显现一切法」。当我们起一个念头时,法界里面马上就有变化,起一个念头就是熏,所以现在的人的相貌都会变,环境也会变。同样吃一碗饭,若是有功德的人,这碗饭的营养就好得多,与业重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有些修道修得好的人,他这碗饭若送给徒弟吃,吃进去就不同,这杯大悲水都会变。环境、空间都是在变,随你而变。你修行若修得好,随便到什么地方都是很顺利的、都清净的,大家都会顺你、帮你。你到那里若跟人家生意见、斗诤,那么这人还没修好,这变出的就是阿修罗,马上变出阿修罗在那个地方等你,所以这是缘起熏变的现象。完全是心的作用,是显现识的因,八识的因。

  「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取种种尘,把外面的茶杯、热水瓶、男女等当真,把这尘取来。哦!到佛堂清净,我家里乱,这是取尘。取这个尘,便在打妄想了。家里不清净,生病不好受,到了某一个地方很舒服。这样想来想去、打妄想,渐渐熏入,是分别事相而起无明识心。起分别了,这人对我好,这人对我不好,我到这里舒服,到那里不舒服。若跟有些人接触会有重的感觉,跟有些人接触会有轻的感觉,就在那里分别;今天修行修得好了,就高兴了,马上对别人讲,讲了就没有了。变来变去,这就叫「分别事识」,分别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来,构成了识心的功能,形成无始的妄想熏习。这现识因与事识因的两种都是生死,把这两种的识心都转了,理与事圆融,事与事无碍,得解脱真实境界。所以知道一切法没自体,山河大地等都没自体,都是变起的。没有自体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借助所依,即有条件,也即叫「因缘所生法」,我们的身体要吃饭、穿衣,由父母和合生出,受各种各样的教育条件;修行也要有条件,一切都是依据条件的,假若我们修行人以圆觉的心而起,虽然起一切相,但我们不取诸尘,不被所熏,而归到体上去,打破条件的执着;又能善于利用条件,善于利用念佛、持咒等;修行一切都是圆觉心所起的缘,条件是有用的。所以印度人所说的幻,像幻的马一样,这幻的马没体。为什么?印度有个幻师用手帕折起一只马,人们看到的就像真的马一样。印度幻的东西很多很多,如把种子放在地下,把咒念在水里,再把这水浇在种子上,过几分钟,这种子的萌芽就出来了;再念咒,半个小时过去,就长出一米多高,再继续念咒,过一会儿花就开;再念咒,果实出来了,摘下就送给你吃,这些都是真有的事,在印度的历史及现在都存在着。幻化的很多很多,会变各种各样的境界,甚至海市蜃楼等都有。所以密宗里这些东西也特别多,因为密宗的密法很多都是从印度来的。蒂洛巴、莲华生大师、阿底峡尊者等,很多都是从印度来的,也包容这些法。有些咒一念,把手放进滚烫的油里,手一点不烫伤。这些把戏变起,一般人看到就会说这师父工夫一定很高,这师父的境界很了不起。谁也看不见,其实都是咒与幻术的作用,都不奇怪。所以幻马没体,它是依手帕,手帕表示真心,马表示五蕴与十八界,配合前面五法来分别的就有以下五种对应关系:

  所依巾--真 性

  幻师幻术--心 识

  所幻马--依他起

  马有即无--我法即空

  痴执为马--迷执我法

  有人要问:「既然真能生妄,真心是妄法源头,为甚么下面讲无明无体?」回答说:「妄法是真性而显起,就如所依的巾一样,故说真是妄的源头,妄既现起,也就迷失了真性,但是真本来无妄。譬如第二月是依本月而现起的,本月是现起第二月之所依,而本月实际上没有二个月轮,也就是说明第二月没有体性。」

  那么经里面说的种种都生于心,所以不是心生种种,心是不动的,心是体。空寂的体不动,那么许多经论上说:「万法一心,三界唯识」。宗门所指的途径有差别,一般的学者很少能真正了悟。如天台宗、唯识宗等,讲法都不同。依据华严宗的判断,有五种教,五种层次的分别:第一层次叫愚法声闻,这声闻没智慧,笨得很。这教里面假说一心,假借说六识有实体心,同时认为实有外境。内有个心,外面有实境,这是愚法声闻。外境是由心去造业而感招的,你造什么业,感什么境,似有真正的境界的在。如前面提到的目莲的哥哥,真的有个天堂境界,他哥哥看到了这个境界,知道自己以后会到这里来,享受这个境界。这是愚法声闻教里的心外有境的唯心。第二层在大乘权教里说,异熟阿赖耶叫做一心。异熟是异时异地成熟。它说境界是没有的,境界都是赖耶变出,这赖耶进一步说,精神种子和物质种子都是第八识见分的变现功能,所以没外境界。第三层次大乘实教讲如来藏是一心。如来藏有空如来藏与不空如来藏及空不空如来藏,这藏理没两样,万物都是从这里显现--迷与悟、事与理,一切都是从这里显现。天台宗讲如来藏,密宗里面也讲如来藏,所以理没有差异。第四层次是一乘顿教一心。这是禅宗不立文字阶级的一心,但是一心,破诸数故。禅宗说的泯绝染净,就是通过活的智慧,把一切相对与能所的境界,完全消亡、超越。到那时,染与净都没有,只有一灵真心;没一切数量法、没次第法、没境界法,造就是禅宗所悟,所证的境界。最后一层是一乘圆教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一乘圆教讲的是总该万有,天地万物都是一心,没有两个心。身心、世界、森罗万象即是一心。圆融绝待的本体,理与事、本与未没差别。所以一块石头、一朵花,所谓的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都是妙心的显现,全体是法界,全体是是真心,这是圆教里面讲的。以上讲的五教不同的一心,后面比前面层层转深,后面的一心必然摄收前面的一心,但前面不能摄收后面的。为什么都说一心而有那么多的差异?因为佛经都是随机而说法,论是随顺经里的话而通达宣扬,学习的人追随论典而起执着,才产生末法时代固守浅义权法的现象。因此,宗密大师就此分为三门来显示其中的实义:

  初约所诠逆次顺法从四至一辗转起末,谓本唯非染非净,一法界心,由不觉之名如来藏与生灭合成阿赖耶识。复由执此为我法故,转起余七,成八种识。各由识体起能见所见分,由能见故,似外境现,执取此现为定实故,造种种别业、共业,故内感自身、外感器界一切诸法。

  这是第一门分别从第四一心辗转向前顺法变现的过程。

  二约能诠顺文逆法从一至四辗转穷本。谓佛对下劣根性,未能顿达万法所起根本者,且言从业所感,此则初声闻教。次为机稍胜者,说能所感,一切唯识,辗转乃至唯一真心,名顿教等,皆由根有胜劣故,令说有浅深。若执前前,即迷后后,始终通会,方尽其源。

  这第二门说明了佛对机从浅至深的过程,只有通会其意,才能尽法的源底。

  三能诠所诠逆顺本末皆无障碍,由称法性直谈,不逐机宜异说,故即圆教也。

  第三门是圆教的称会法性的直谈,所以不随逐根机的异说,只有大智圆悟的人,方能契会此旨。

  唯心的宗旨,是经论所宗依,非常的重要,如果迷了此旨就到处碰壁,不达法的源底。假若悟解明了,那么就万法临镜,纵横自在了。

  我们从一心来讲有染与净的两种缘起,凡夫不修是染缘起。有些人虽然在修,但他的染心不断,也是染缘起。净土叫净业,密宗叫三昧悉地,要相应,若不相应,修来修去也还是染污的,所以要从净缘起来修。虽然缘无自性,但染净却都要融会。融会在哪里?融会法界性。起由法性起,灭由法性灭。所以说不用断尽诸缘,这样子才能够显现真实妙用。

  妄心既然能熏真如而形成染缘起,幻化种种颠倒境界,那么反过来以真如法熏习无明,使妄心觉悟,就成为向道解脱的净缘起,直通菩提涅槃境界。所以当一切虚幻消尽之时,觉性也必彻底圆满了。

  以下佛就「幻尽觉满」之义,用譬喻、法合、拂幻觉的三层来阐释。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犹如空花,从空而有,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这是举虚空本来没有生灭,毕竟空寂,了无一物,但是如果一个人眼睛里生了病翳,那就带上了虚幻的因缘,于是在实无生灭的晴空里,妄见有狂花生生灭灭。眼睛被病翳所迷的时候,妄花依空为背景而显现,所以说:「犹如空花,从空而有。」这是譬喻圆觉妙性,毕竟没有生,但是因为心被妄心无明所迷,所以性中见有妄境。既迷之后,妄依觉现,所以说妄生于觉。

  由譬喻可知,空表示本觉妙心,花表示幻妄的无明境界,因众生迷心取境,所以幻境界从空而有。而从圆觉妙心的本体来说,毕竟无有生。因此,我们可以了悟,一切有生、有灭的境界,都是虚幻不实的,用幻智窥破幻想,当下即得解脱自在。

  「幻花虽灭,空性不坏。」这幻花虽然灭了,而这空性绝不会由此破坏,这说明真性永存,不会断灭。这是用譬喻的形式解释了前面怀疑幻灭之后,真性坏不坏的问题。

  我们再进一步引申这个不坏的道理。譬如有些人怕死,念佛的念到身心世界都没有了,他害怕了:「哎哟!我要死了,佛号不知到那里去了。」其实如果修得正确,到一定程度时,一定会没有了,全部脱落,灵知显现。但很多到关键时,他会怕死。这次去石家庄,有一位修行人用功用得不错,是修心中心法的。他一坐下就能入定,五、六小时都能定住。他在看电视时,一坐下,电视都没有了,身体没有了,呼吸也没有了,但是他还是「死」的。就是说,本性还没开发,还是在空觉里面,他走路时怕自己会摔倒,因经常在走路时,一下子没有了念头,连走路的人也没有了,没了怕自己会摔到,觉一觉,念头又来了。他很担心,我对他说:「你不要怕死,你的本性是死不掉,身体丢掉没关系,你若摔倒就让它摔倒好了。」这样过几天,一次下班回家,路上的汽车很多,他走着一下子没有了念头,身体没有了,他就不理睬它了,任它放去,实际上是没有摔倒。只这样一放,身心世界都没有了,灵知显现。后来多少时间他自己都不知道,再一觉:「哎!我怎么站在这里? 」人只觉得很清爽,内心很明了,往回走,走到家门口时,把门推了一下,爆的一声又炸开了,这爆炸声很响,好像在打雷一样,「啪」!里面都炸了。修到一定时候,在定中会炸开,炸开时了了无一物,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物,全体灵知,从此以后的几天里他睡都不用睡,吃也不知吃,那几天都是在空当中,马上死掉也没关系,妄想也没有,就是保持在这样的状态。这是真实境界,但这还是开始,开悟的开始。

  当然这炸开与师父的一举而明了是两样,那个力量是很弱的,在认得灵知,这下子炸开是无明破了。所以修行有两种,一种是慢慢观照慢慢念佛,有一种人用功是放下世界,一心用功,在一心当中顿悟顿证,即顿断无明,契入无生。这证以后的境界是什么境界?一直到八地境界不动,到了八地以后再慢慢地退转下来到初地菩萨,这要倒退转的,为什么?因为习气。这圆瑛法师(耳根圆通)中讲如来禅是一点一点悟、一点一点证的,是次第的,有过程,但是这祖师禅是当时顿悟顿证到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顿入的,即全体证见到了,噢!全体显现,以后还有习气,还要慢慢地退转下来,退到二地、三地,退到某个时候,慢慢了干净,再圆证,还要有这样的过程。所以祖师禅与如来禅是不一样的,修道途径是不同的,不能混在一起讲。所以「幻花虽灭」,而「空性不坏」是真实存在的。

  「众生幻心,还以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众生的幻心要用智慧去了达,了达以后去除灭。所了的是幻,能了的也是幻,都是幻!所以「幻心还以幻灭」。为什么?要用智来照境,境若了,智也了了,智也不要了,这正是智是幻,境也是幻!火是幻,柴也是幻的,都把它了掉。所以「诸幻尽灭,觉心不动」。诸幻灭尽时,这觉心是不会动的,觉心安住本位,清清净净,这能所双亡以后本性显现。「以幻说觉,亦名为幻」,这是讲拂,就是把痕迹去掉,你若以幻来讲觉,这个觉也是幻心。所以禅宗为什么不立文字、不讲道理?就是用种种大手段来拂迹,你以幻来讲这个觉,讲佛性是怎样怎样,这是讲道理,没有用。

  有个师父,老是不讲法,一年下来都不讲法,院主说:「师父!你都没讲法,我们怎么办?请你讲法开示我们。」这师父走上讲台,上去手一拍后就下来了,那些弟子问:「师父!怎么不讲就下来呢?」师父说:「讲教有法师,讲戒律有律师,这些都有师父了,都不用我说的,这是要你自己去悟、去证的。」就是说我们现在千经万论,讲的道理还是幻的,以这个幻来讲这个觉,这觉也是幻的,以这幻来修这个觉,这个觉也是幻的。

  所以「以幻说觉,亦名为幻」。大家不要把这个执着,要把这个歇去,把道理放掉,显现这个觉。这个觉怎样去显现?直觉、直接地觉,直觉里面不要觉着我在觉;做工夫当中,不要觉着我在做工夫。真修行的人,他没修行的感觉,没修行的观念,才是真修行。譬如说有人问:「我前念已去,后念未起,当下空明之时,该怎么办?」我说:「不起认知,不作空想。」 「若说有觉,犹未离幻」,就是恐怕修行的人会作这样的念头,对这个幻说觉是幻,不对幻的本有的觉,不是虚妄,这样心一起也是妄的。他认为我对妄来说当然是妄的,那我不对妄的觉总是真的觉,这也是妄的。对是妄,不对也是妄的。为什么?「还有这个在」!

  「说无觉者,亦复如是」,若说没有觉,就是前面两个觉都没有了,你觉得这是真的,但是你觉得这地方没有了,讲个没有、讲个无,你也是幻的。你讲空、讲个无、讲个没觉,也是幻的。为什么?「还有这个在」!佛在这里慈悲心切、层层剥削我们微细执着,所以实际上都是在拂迹,痕迹把它去干净。所以真修好的人,他没觉着他在修行;我修好,我有什么境界,我有力量,他不讲这些的。若一讲,就落窠臼,一讲,说明你还未与真道相应,你走偏差了。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所以幻灭尽以后叫做不动。这里我们不妨说一下禅宗里面的三条路:

  第一条路先明理。明了理以后怎样去做呢?有做工夫、有观照、有打坐,要「拂尘」,就是神秀这一派,即「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就是用真心来转妄心,来观照做工夫,这是禅宗最浅的一种方法,不得已的方法。实际上不是禅宗的正宗,这是接引根基差,不得已讲讲的。

  第二种是直指。直指是什么?这人本身较清净、烦恼也较轻,不跟你讲这么多的理论,直接指示你。「对面清谈非佛是谁」?「你就是佛,无心即佛」,当下在现识流注顿歇时,指示你,再叫你去体会,进一步体会山河大地等一切无非都是佛性的显现。要你去体会,你不能讨论任何境界,你不要讨厌着垃圾,又不能贪美色,不讲好吃,不讲不好吃,一切都是你自己的佛性体现,全体法界都是佛,去悟这个道,要这样去做,自然进入平等,这是第二种。这师父的力量比较大,接的人根基也比较好,没有这样那样闲三闲四的事情,这里搞不清,那里还缠住,这样人如直指他是没用的。过去六祖大师以前,基本上都是直指的。后来到大慧杲禅师时,才开始要参究。以前都是直指,听听师父指导开示,开示以后就直指,你这就是佛性,明白之后就可以了。

  第三种是要达到无。做工夫,身心脱落,能所双亡,这无里面灵知了了,去问师父:「师父!我别的都没有了,别的都没执着,就是这个显现,不知这叫什么?」就是这样亲亲切切、没烦恼、没生死。师父指点他,这就是,这就是你的本性。师父印证了你,要你保任它、不失,这是第三种方法。

  要有证量,第二种方法没证量,但悟性高,对世界放得下,第一种连悟性还没有,真性还没有,是以道理去修行,这就是禅宗的三种宗旨。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是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这就是讲离的境界、离的工夫。讲到工夫,实际没实法,悟得没实法就有真工夫。这工夫是什么?就是离。离尽时,才清净。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是有根基的人,「应当」劝告我们,「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我们所有六根所对的六尘境界,及梦中、坐中所见的境界,都叫幻化境界,叫离境。第一步工夫要离幻境,不要执着于幻境,一执着幻境就会入魔,会走偏差,会出神经而颠倒了。所以不要执着于境界,不要把外面的男男女女,及外面其他的事执着,外面的事是理不清的。你说我要把外面的事搞清,把它安排妥当,这是办不到的。外面的只有放下来,随缘做,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多求、不多想,都要把放下来;若有病的,心安于病,不求病好。大家知道,你若有困难的,不求没困难,困难与病都是善知识,但是也不是不治病,该治的还是要治。不是学外道,这病我不去治,我做工夫把它做出去,这也是执着。这就叫随顺我们的法性缘起,去方便安立,方便安立人生世间的一切。但是心里应当没问题、没执着,不要把这事老是放在心上,自然解脱外境。

  「由坚执持迷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迷离」,就是讲坚决执持、正智、正念,这是幻,我不要,我远离它,远离妄心,远离境界,知道这个心是幻,执这个远离的心也是幻的。「亦复远离」,这也要把它离开,这不离开还是进不去,还是与境界对立的。所以这是离幻之心,离幻的心也要离去。

  「远离于幻,亦复远离」,知道远离是幻,幻境不要,幻心也不要。这我们知道,这远离也是幻的,若有个远离在,也是幻,有个方法存在,说明你还没放下。有个学生来问我:「如年轻的修行人结婚好,还是不结婚好,男女的事是否是个关口的问题。」我说:「你若有个问题在,你就有个障碍在,你这个地方肯定还走不过,你这地方若走过了,肯定没这个问题。」从这点我们可以体会出,我们眼前所想的、所难忘的、难以化除的,都是障碍与住着,应当拂尽无住才是。

  这里离可分四层:一是离妄,幻之心境;二是离觉,妄的觉知;三是遣离,分别心;四是把遣离这心也遣去。

  这里的远离有两种:一是止,二是观。止离是休心息意,永不追攀。是悟了以后,把心意休息下来,永远不追忆任何境界、不向外攀缘,心意如怨敌一样,既然已了幻化,即不住在幻化中。譬如人遇怨敌一样,不应当与他共处。所以把一切心意完全休去息去,归于寂灭不动直觉净照之地。观离是观知一切虚妄的法相境界,体性都是空的,只要体入皆空--五蕴皆空,一切法皆无,当下就能离虚妄之法。譬如一个人在梦中披枷带锁,醒了以后,已经离开枷锁,不用再离。

  一旦用功到了「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一切可离的、能离的都已经离尽了,唯有那个不可离、不能离的真实存在,到此一切诸幻均已消除殆尽了。这像人在梦中见到自己做梦,并在梦中微有觉意、辗转地感到前境的不对,于是不断觉知,直到完全醒来,所见才真实。

  得无所离有二层意思:第一、因冥契于真觉,真觉是不可离的法性;第二、证到真觉之中,自然没有以上的节节之幻可以拂离。所以荷泽神会说:「妄起即觉,妄灭觉灭;觉妄俱灭,即是真如。」

  下面佛以譬喻说明离幻的道理。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就像古代人取火的时候,是拿一段干木头,用木燧来钻。所以是「两木相因」,两根木头相互为因,而起火,当「火出」后又反过来烧「木」,当「木尽」时,「烟灭」然后「灰飞」。

  这个譬喻说明:木依大地,譬圆觉为心之地,所修幻妄的「木段」及能修幻智的木燧,都从圆觉本地中生出。烟譬喻离,灰譬喻遣。所以当木被火烧尽时,从有碍之物质,而归入无碍之微质,然后进一层烟灭、灰飞,遣离至尽,方能完全契入本觉心体。由此可知,幻化生于圆觉妙心,幻化经过数重遣尽,圆觉原来不动。永嘉大师在《永嘉禅宗集》毗婆舍那颂里,非常精辟地论述了幻境幻智的遣离方法:

  夫境非智不了,智非境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萧然。如火得薪,弥加炽然。薪喻发智之多境,火比了境之妙智,…如寂无差,境智冥一,万累都泯,妙旨存焉!

  三思此语,可会通佛旨。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这里法与喻的幻相合。以幻修幻,也是这样,与上面所讲的离遣之法义与木火的譬喻一样,一切幻化虽灭尽了,却不入断灭,觉性常住不动故。

  幻与觉能同时存在么?佛说: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普贤菩萨在开头启请时,曾提到作何方便,渐次修习的问题,使令众生永离诸幻。所以佛开示了用心方法后,在这里总结性地答覆了不作方便,亦无渐次,这样才能永离诸幻,也就是会通了提问中的文意。所以只要我们用功时,当下直接了知无论什么境界,都是幻化不实,如见光、见佛、觉得空、感到静等,如能不住在上面起分别进退,不管好坏高低,顿然超越,契入本觉。所以只要「知之是幻,已名为离。但得离幻,即原是觉。更无阶级,渐变为觉。」知为众妙之门,一知便至佛地,因为归入真空妙心,彻底离一切幻境。

  就像人在梦里见到身体生疮,于是问医求药,一旦醒来,即知是梦,还要什么方便医治呢?因此,已悟之人,觉体现前,如果还去寻找迷时的幻病,而用方便去修持,使之渐离,这就是悟中迷人,也就是把无明幻病当作实法。如果把无明当作实法,那么什么叫幻化呢?假若执着实有,还是妄计,怎么叫做真修呢?

  由此,我们明白修行贵在悟知了幻,当体圆成,不落对待计取上,一心无寄,天然超绝!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佛在最后告诉我们,只要依这样真修无修,真离妙存的方法去用功,不落在方便与渐次上,才能永远地离尽一切诸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佛在上拂尽痕迹,彻了空觉妙行之後,又在这裏以简约的偈文来归纳真行无所的离幻妙道。

  「普贤汝当知」,听到佛说普贤的人应当知道。「一切诸众生」,从文殊大智的毗卢顶上下来的人,从最高的一切如来果境,回归到我们一切众生的因地。让我们实践佛法的人真正明白:「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真性无始无终,无明无始有终,而众生所幻化的无明妄境,并非离真性如来、圆觉妙心之外,真妄不二,迷觉不二,因果不二,一切都是觉心的不同层次的表现。假如了悟觉心,不逐境缘,那么,万法消融,本然自得,何劳修证、讲说?

  「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打一个譬喻,幻化无明就像虚空里的狂花,是依赖虚空才有幻相的显现,幻心本依真性而幻相无体,所以「空华若复灭,虚空本不动」。一切讲说,所有修行,都是为了消灭空中的狂花--歇下狂心,化除习染,而当幻化尽净之时,虚空本自不动,空明真性湛寂常恒。由此可知:「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幻从何处生?从本觉心体而生也。幻灭,觉性功德会圆满吗?是的!因为觉心本不动故,本然常住法位,法身流传五道,法身不染一尘。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这是佛陀慈悲,反覆教诫我们,时刻不要忘记,应当远离一切幻觉。佛教是智信、是真行、是打破一切幻觉迷情的执着,回归自性家园,显发一切功德妙用的大道;因此,要层层离幻,时时拂迹,念念无住,处处无碍,方得超然自在。

  「诸幻悉皆离」,一切幻妄都完全离尽后,「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就像木料中生起了火,当火烧尽木料时,火自身也熄灭了。

  「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觉悟大道,有渐次与方便么?绝对没有,因为觉性本具,觉性无边,当你真正打开,顿悟而入,你就当下了知,自心本在自性家园,活泼妙用,路途风光,早已消失无踪无迹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