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二章 教导的新猷
教育需要老师的爱、睿智和勇气,教导需要教师一念清醒的处置与回应。更可透过佛学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湼盘寂静来检讨反省教导的本质。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认清“诸行无常”的道理:世事是无常多变的,所以你不能以撮薾小知去应对千变万化的世事。当然,你也不可以食古不化,用多年前到的一些教育理念,想要在教导上胜任愉快。
社会是变迁的,在你跟前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情感、情绪状态,似乎不是你年少时的经验所能了解。他们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自由与放纵很容易混淆。他们的生活富裕,在物质生活上有著强烈的消费倾向,以致很容易被奢靡之风所感染。他们活在价值绘歧、言论自由的时代,但却不知道如何作正确的判断。他们面对汗牛充栋的知识,却找不出究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处城市的繁荣,却又感受到孤独与心理压力;贪婪的巨兽,随时在都市的丛林中出现,张开血盆大口把他们吞噬。
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用更多的心血来引导孩子,协助他们用生活经济经验的素材来沃壮智慧的根,用爱与耐心转导他们走出狂飙与泥淖。于是,师长必须具备教导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本章就教导的权威、教导的本质、教育对社会的回应和教育爱四个观点加以阐述,作为教师和父母教导孩子的参考。
一、教导与权威
教师或父母在进行教导时,必然扮演著权威的角色。因为教师有管教的责任,知识和能力比孩子高;特别是社会规范对老师和父母的地位相当尊重,其权威性也就相当明显。
权威可以促进孩子学习,特别是在身教的认同上,更是明显。孩子总是对权威角色产生仰慕,而在潜意识中直接吸收权威对象的人格特质和待人处世的态度。换言之,身教是因为权威而引发的。权威也可以产生一定强制力,强制孩子认真学习,改正错误,鞭策其努力。
权威往往被误会为疾言厉色,或者不容怀疑的绝对服从。当权威被视为绝对服从时,其怕进行的教育是控制的、灌输的、屈服的、没有创意的。这样的教育正好是反教育的。因此,权威必须建立在知识上、智慧上、品德上和专业能力上,特别是在启发孩子的教育爱和能力上。它才会成为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力量,并成为孩子们认同的榜样。
从禅学的观点看,教师必须先具备开悟的能力,才能引导弟子开悟。因此,禅门的教育是教师先具备心智开展的事实,然后才建立教育学生的权威,否则光说而不能力行,是空洞没有价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一样,特别是做人处事方面,如果教导者本身,都不具备基本的伦常能力,没有关爱别人的修养,他就失去做为“人师的权威”。他所讲的话不容易产生有力的指导性。
在教导上,人尽皆知,必须建立在自己“能够”,然后才把孩子也教得能够。你会英语才能教会学生英语,你会数学才教会学生数学。当然,做一位教导者的父母和老师,也必须自己能孝顺才教子女孝顺;能讲信修睦才能教导具有这种人文素养;能负责,讲公义,具备民主生活的态度和能力,然后才有能力和技巧去教好孩子负起责任,履行公义,适应民主生活。
教师和父母所以失去教导的权威性是因为自己缺乏有素养的所造成的。自己缺乏爱人的能力,所以不能引发孩子也爱你,自己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孩子自然误向歧途。所以我一再的呼吁,要把师长的权威建立在能力和智慧上。
许多人自己不肯敬业上进,却要教孩子认真向学;他们没想到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楷模,而只是一味地“欲求”孩子的好表现。结果要求越多,发生的困扰和反判也越大。身教的楷模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位肯上进,能慈爱孩子,负起责任的人,他自然散放著强列的身教气息,引导孩子实践力行。反之,如果自己对子女或学生缺乏爱,不能踏实的关怀他们,帮助教导他们,尊重其根本因缘加以引导,缺乏教育子女的知识。那么,无论是老师或父母,动用高压手段也教不好孩子。
管都孩子要严;对与错,是与非,总是要清楚明辨。但不是用严厉的手段,而要用陶冶和引导。你当然要制止错误和不良的行为,而且要斩钉截铁,毫不迟疑。因为你正代表著明智和社会规范,必须适时回应给孩子,这就是教导权威。但你必须注意,权威代表的是一种正确明理的力量,它的本质是爱,而不是暴。
如果你是在气愤之下,想到动用权威来压制孩子,那只是运用了权柄,去强压对方,并没有引导孩子心智成长。在气愤下打孩子,看起来也是管教,美其名为师严而后道尊,事实上,师长的威严并没有建立起来,道也尊贵不来。原因是:教导者只是在生气泄愤,并没有时行教育或教导。
孩子犯错时,你要制止纠正,要督导改正;必要时可施处罚,甚至体罚。但处罚和体罚要越少越好,因为它会伴随著嫌恶性后果,破坏良好的沟通,压制自由的思考,影响学生情绪的正常发展,造成被动的行为态度。如果你非体罚不可,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对孩子施以体罚是出于爱心,而且是有能力的爱,能引发孩子改过迁善的爱。
·不能在气愤时体罚孩子,这会把教导工作误导成泄愤,既失去教育效果,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
·孩子错在哪里,要说清楚,体罚之后,要言简意赅加以训勉。
·体罚加以追踪考核,改过自新时,要及时予以鼓励,言语的勉励和欣慰的太度,对孩子最具诱导性。
·要慎选体罚工具,以教鞭或戒尺为宜,惩罚的方式不能造成孩子身心上的伤害。
严格的说,体罚可能是比较无奈的办法。不过,它也是一帖猛药,不得已才可以用,而且要心怀爱心,打在手里,疼在心理。请切记!猛药要少用,否则会有严重的负作用。
千万不要把老师和父母和权威建立在处罚和体罚上,而要把它建立在德行、知识、智慧和处理事情的能力上。在自由民主社会里,教育必须教导孩子爱、尊重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集权式的权威,显然有害于民主自由美德之开展。
在禅的观点下看教育,教育无所谓权威。禅家的出发点是用智慧的权威训练学生,作学生的楷模,教导学生开展人生的智慧。禅者慈悲心的教导下,学生必须接受严格的磨练。禅门戒规,一言一行,都要如法才行。所谓:
“具众足戒,
不犯威仪。”
以现代教育来说,校规、生活礼仪、家庭生活规范,都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都要严格要求,如有违失,亦施惩诫。不过,这是生活的规矩,而不是老师的权威。接受严格的生活训练和劳动服务,负责各种职事,辛勤的工作等等。更重要的是接受忍耐的训练。
“一等僧是在师家的键锤中日益强壮。”
教导一定要严,要认真,要多加磨练,但却建立在悲智双运之中。而学生却也在老师以智慧引导下,终于有了开悟。
从禅的观点来看,教师的权威终究要面临学生的挑战。因为弟子如果不从老师的权威中解脱出来,就不能在精神生活上超越出来。比如说,唐朝的黄檗禅师,有一天,就用耕作的机会,以锹来表示智慧与权威说:
“就是这,世上没有人能竖得起。”
临济知道黄檗的意思,便把锹夺过来,竖在地上说:
“为什么却在我的手里呢?”
这也就是说,“老师,法和智慧不是也在我的掌握之中吗?”于是,当天黄檗便退回去,并向弟子们说:
“今天已有人带领你们工作了。”
禅的主要目的在引导弟子们醒觉、开慧、展现他的人生,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智慧上和慈悲心上。当弟子们开悟时,已不再是权威了。
禅门的教导方式是严格的,但却很慈悲;有些禅师的慈悲,像春风一样,引导著弟子彻底悔改。宗演禅师还是云水僧时,在建仁寺的俊涯禅师下参禅。某日,天气炎热,在俊涯禅师外出大吃一惊。宗演惊醒了,来不及回避,只好继续状睡。禅师小心的走过,轻声的说:“对不起!对不起!”而宗演比时则渐愧得浑身冒汗。从此,一分钟也在敢放逸,朝夕精进参禅,后来成为一代宗师。
我认为禅师们对弟子的教化,有时像烈日,有时像春风,时而迅风雷雨,时而清凉雨露。他们在教导的方法上表现得严格而慈爱。
禅者自己是一个醒觉者,他们从来没有因弟子的冒犯或过失而被激怒。所以在教法上也就活泼伶俐。我认为现代的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保持几分醒觉,才能树立起教导者的权威。特别是学校教师,更应该从觉性中,培养好的感受性,了解学生,用他的专业素养和技巧来教导学生,而把那陈旧的打骂教育淘汰掉。
当我们把教导的权威建立在智慧、知识、爱和专业的技巧上时,权威就不再是压人的权柄,而能引导学生的能力和品行,学习的目的也就不再是建立权威。因为权威已经不复存在,老师和学生不是上下的关系,不是主从的缔结,而是一种建立在教育爱和心智成长的互动关系。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教学相长。学生投入沉习与探究,教师也进入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习的场势,看起来教师是在循循善诱,但师生是同时面对真理的。
教导的起点需要一种共识,那要靠教导者来建立,那是权威的。由于权威的特质,学生愿意,也心惊成服的向师长学习。一旦进入教学的互动,权威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可是最后教师把学生教会了,学生对教师的爱心和求知态度则又无比的感激与尊敬。所以禅门把它分成三个阶段:
“开始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修行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悟道时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在教导的过程中,教导者的权威是知识与爱,而不是强大的权柄。建立在知识与爱的权威,才能启发学生,使学生不致掉入权威的奴隶,失去他们的创意和心灵的自由。
二、教学的三法印
作为一个教导者,无论是父母或教师,都应认清教导的本质。有人说,教导是把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把研究方法传授给学生,把待人处世交代给学生。这些所指的都是教导的内涵,而不是教导的本质。教导者在没有认清教导是什么之前,一味强调教学的内涵,是不容易对教导工作掌握得恰其如分,发挥教学的效果的。
一般人的观念是把教导解释为读书和考试,这种看法简值把教导狭隘到失去教导的意义。另有些人说,教导是师长引导学生学习德、智、体、群、美五育衡发展的活动,这样的说法,看来十分妥协,也是今日国民教育的教导宗旨,这应该是很周延的说法,但是我们多年来的学校教育是不是很成功呢?于是,我认为上项教育宗旨,仍然没有把教导的本质,作最活泼而具启发性的阐释。
现在我要从佛学的“三法印”来说明教导的本质,这三法印可以说是生命成长的规律,是心智启发和教育理念的宣示,透过三法印来检讨反省教导的本质,就很容易作意义丰富的把握。这三法印是: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这是佛陀为了验证法所口说的三个规准,它是印证思想的三个法印,是鉴别思想是否错误的依据,它很像是现代逻辑实证论的哲学家所建立的规准“逻辑的一贯性”、“经验的检证性”、“道德的可期性”一样,具有普遍妥当性的检证效果。
(一)诸行无常
什么是诸行无常呢?它是指了世上一切事物乃至人世遭遇,没有停滞不变的。比如说,经济生活方式是变迁的,人类从游牧到农业,又由农业到工业社会,经济体制越是自由化,生活就越是复杂,特别是从工业革命到现在,短短的两百年间,经济生产已进行了三次大变革;生产的技术随著科技的发展日新月益,经济生活的方式也日新又新。市场、行销、财务管理,都在活生生的变动著,这就是诸行无常。
社会生活乃至社会结构,也在不断的解组与重组之中变动,从农业社会文化到都市文明的更替,不只生活的方式改变,连价值观念也纷歧多元。每一个人都在变迁中力求适应力求成长。
每一个人每天所遭遇的事情,都是他必须去解决的新问题,你不能用昨天适应成功的方法去解决今天所遭遇的困境。因为情境已经不同,如果你还执著在昨天的成功经验里,就不能创造新的答案,你就注定失败了。
人的思想、行为、意识、情绪状态也不停的在改变之中,如果想用一种刻板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往往是凿枘不入的,是注这难以成功的。
于是教学的本质必须建立在对人、事、时、地整体情境变迁的认识和适应上。师长如果不进修,不用自己的创意和智慧,不用自己的觉性去了解周遭的变化,觉察学生心智发展的状态,只是一味依教科书来教学,那是死的教育,即使你用了启发的方式来教书本里的教材,也难逃死的知识。因为你教的东西跟学生心智成长和学习适应没有关连。
教师必须认清知识与经验是具有时效性的,是无常的,的怪你要教育孩子能面对无常,能在无常之中发展觉性,发挥创意,懂得如何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禅门也经常引用陶渊明所谓的:
“今是昨非。”
教育哲学家杜威(J,Dewey)说教导是要促进一个人知识与经验的不断重组或改造。所以教导的目的是智慧的成长和环境的适应,而不是读者,死记知识,那是愚昧的作法。禅家所谓: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觉)。”
这种教导方式就是不执著于知识、文字和既有的解答。禅的教导方法从疑至悟,没有疑就没有参悟,没有参悟就失去觉性,那就是愚昧的无知。
今天的教育如何呢?为人父母和师长的人,是否想想自己的教给孩子的是有用而能解决问题的智慧,抑或给他一堆死的知识?据我所知,我们已生活在民主的社会里,却很少教导民主社会所必须的待人处世之道,对于民主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很少涉及,特别是许多父母和教师,自己对于民主法治的生活规范和基本适应能力都付阙如,他们又能教给孩子什么呢?
由于诸行的是无常的,所以我们的心智必须不断的成长,这就是教导的本质。而实现这项教导理念,必须教师和父母得不断的进修,都能参照社会环境的变迁进行教学。同时要认识,知识是活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而不是用来考试以表现成绩的。《六祖坛经》上说: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雠家。”
教导是活的,不是刻板的,是要在变迁中找答案的,而不是抱著死知识埋没于变迁的洪流之中,这是佛法的第一个法印,是值得我们深思反省和警惕的。
(二)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指在待人接物的种种行为关系中,要明白事理,明办是非,和谐合作,互相尊重,而不能从自我中心出发。事事想著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势,就会使自己陷于愚昧无知。所谓当局者迷,即指以自我中心待人接物的后必然是迷失无知。
刚愎自用的人是不懂得诸法无我,自私自利的人是昧于诸法无我,不懂得群策群力以立大功的人更谙诸法无我的真谛。自我中心不但障碍了师长对学生的了解,也会破坏同僚之间的教导的合作。
一个班经是由好几位老师共同分科教学的。如果教师之间彼此有了成见,就不能合作无间,启发学生。我认为基于教育爱和教导学生的使命感,教师与父母之间要损弃成见,教师与教师之间更应该不分彼此,共同启发学生的。
然而,在人际相处之间,要作到明是非,除我相,是不容易的。父母亲可能对老师的不谅解而一状告到法院,我实在很怀疑,这种诉诸法律处理方式,对于教育子女是否具有启发性。相反的,一位老师不能时时检计自己,而却以师道尊严为藉口,认为教师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又怎能教育学生明辨是非。我们的社会正流行著法院去控告老师,在法治社会中,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但我要强调的是:它是不教导。
我认为父母和教师都是教导者,他们如果不把自我中心的执著放下来,对子女的教导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甚至于产生摩擦,而学生成为受害者。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在学校游艺会之后,由于一时找不到级任老师,所以在告知另一痊任老师之后,把孩子顺道带回家去。次日孩子被级任老师严厉的指责,在言语间表示著贬损和恐哧。孩子觉得既无辜又害怕(对于一个比较怯弱的孩子,使用这种惩诫手段是反教育的,是对孩子心灵的一种伤害,一定要避免)。父母知道事态严重了,便打电话向老师道歉、解释和赔不是。并解释说,当天他已向某某老师说过,并没有不告而带走孩子的意思。这种诚挚得像野人的献曝的说明和求饶,却得到一个冷酷的答案:
“你不用再说了!”
这是何其绝情的回答。电话挂断的喀啦声使这位家长茫茫不知所措。事情似乎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位老师在知道同事应允家长带走自己班上的学生之后,却又找同事理论指责,现在连另一位老师也被波及了。
教学无非是为了要培养学生明白事理,有个政党的心智成长环境,现在老师不断旁生枝节,又怎能启发孩子心智成长呢?仔细检讨起来,这个教师是陷在狭隘的自我中心之中了。当然,教师应该就这个事例做为教学上的参考实例,避免父母擅自提早把孩子带走,但实在不需要制造偌多的纠纷和烦恼。自我中心有如一片乌云,它会障蔽我们的智慧和光明性,会使一个人忧郁而消极。明朝普明禅师说:
“一片黑云横谷,
谁知步步犯佳苗。”
要当心啊!父母新如果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在孩子身上,要他来替你完成自己未遂的愿望,那是错误的。因为孩子会变行成你欲望的工具,同时也会障碍其自我实现。当孩子的潜能被抑制时,他不容易尝到成功的乐趣和充满希望的人生。
老师对学生的冒犯不可以牢记在心中,这既不卫生又不理智。它会影响孩子应有的教育启发,更会因为成见而扭曲孩子的许多的意思表达。父母也是一样的。如果师长不能把孩子们对自己的不敬,一扫而空,每天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学生,那么你就会不停的受到干扰,你的自我中心也就列加严重。最后,你会失去教导者的全部立场。而且会越来越脆弱,越容易受伤害。那时,你的教学和生活都会受到相当的损害。
最后我要说,师长若能摆脱(解脱)自我中心的习气,孩子在你的教导下,会觉得情谊浓厚,有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从你的身上,学会开朗和自由的思考,他们也能从狭隘的自我中心里走出来,展现通达的人生。
(三)涅槃寂静
教学过程在教育家的眼进而,总认为它是一种活动必须从寂静出发。
当孩子的学习不受干扰时,学习效果随之提升。什么是干扰呢?你强制孩子坐下来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所以许多父母强制孩子用功,终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强制学生读书,也是一样。反过来,如果老师宣布一个小时之后考试,孩子们就会专注的读书。俗语说:
“牵牛容易,推牛难。”
师长们预设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孩子们会动员起来,专注的学习。目标不宜订得太远太大,则对孩子的引导性较强;订得越远越大,就失去它的引导效果。许多父母老是告诉孩子,努力读书有多好,可以谋得好职业,好待遇。这种目标既不正确,又甚为遥远,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干扰有许多种,情绪上的不安是最严重的干扰,比如说,父母失和,家庭破碎,失去温暖。所以我一再呼吁父母亲,基于子女的幸福和成长之需要,要努力去缔造友爱的家庭,甚至于呼吁政府,对于每一对新婚夫妇,施以婚前教育,告诉他们创造人健全家庭之前。研究中显示,犯罪的青少年大部分来自不健全的家庭和父母离异的家庭。其主要原因是问题缺乏爱,造成不安和价值判断的紊乱。情绪上的干扰是孩子心智成长上致的打击。因为不安与矛盾不断危害了他的专注和逻辑思考系统。
其他的干扰包括生活环境的不适,交友不慎而误码入歧途,身体不健康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学习上的干扰,师长必须注意协助,加以排除,或作适当的辅导。在禅的传承中,佛陀说:
“涅槃妙心。”
教导者与学生之间,都必须在涅槃寂静时,才可能有最好的心力进行教与学。也就是,如果不解缚就没办法迈履向前行动,不排创造心中的烦恼、障碍、疑惑和矛盾,就无法绽放清醒的心智去学习新知。
涅槃表示教导与学生之间,都愿意把困扰和障碍排除。教师把对学生的成见、偏见和刻板印象损弃时,就能清楚的认识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自我实现。教师能诊断出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能替他进行补救教学,把基础打好了,学习起来没有困难,这就有了“妙心”或能力去学习新的单元。而对于学生的心理困扰,更须施予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它,自然能有好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工作是忙碌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所以心理压力是沉重的。因此,学校与家庭都应教导学生心理压力,心保持身心健康。紧张和压力是导致许多人头疼、怠倦、苦闷和身体虚弱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由心理压力所引起的消化系统的疾病,经常感冒和失眠,给现代人带来无比的困扰。当心理压力超过一定限量时,甚至可能产生精神崩溃,造成严重的精神症状。自杀的人口逐年增长,要懂得净化自己的尘劳。消除心理压力,才能恢复自由清醒的心境。这样才活得自在,活得有朝气。《六祖坛经》上说:
“使六识出六门,
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来去自由通用无滞,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
当自己透过感官去处理各种生活事务,没有染杂执著和心理障碍时,就能清醒思考,表现出好的适应能力,去创造和展现,那就是定慧等的三昧自在。
我们必须肯定心理压力的纾解、禅坐的训练、运动和休闲的培养、美育和喜悦情绪的陶冶,是教导上必须重视的课题。
三、对社会的回应
过去的教育,一向重视知识、学理和思想的教导。其内容是独立于现实生活之外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教科书仍然以学科和学理来编纂,而很少能直接反映社会的需要。比如说,我们生活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之中,每一个人都承受著相当心理压力,可是在国民教育之中,几乎很少教导纾解心理压力或维护心理卫生的技巧。学生们在课本中所学的是一篇大道理,但与社会适应攸关的事情则诸阙如。比如说,我们的社会正走向民主化和自由化,但教师对待学生的言行和平时所表现的太度,却不是建立在民主之上。
我认为民主教育必须建立在生活教育上,建立在对于公共事务的讨论与了解上,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因为它是活生生的练习,透过与生活的结合,民主的素养才表现出来。有许多人以为民主教育的重点是选举,我的看法是如果把主教育的重点摆在选举上,将会是挂一漏万。
当社会主民化、自由化等,他的国必须具备民主的能力和自由的心灵。民主是结合大家的意见、思想和能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尊重个人尊严,维护个人权益的制度。民主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合作的行为,从合作之中建立共同的规范,从小组研究中探究新知,从分工合作中相互尊重。民主不是只限于政治活动,而是一种求知的方式,不只是协调意见的过程,同时是相互关爱的理则。透过民主生活的历练,学生知道每一个人的角色各不相同,知道彼此敬重。更明白为了维护共同的权益,必须守法,学习制定公共政策,并学会如何相处之道。
想想我们对年轻的一代提供了什么教育?我们在生活教育上所教的都能回应社会的需要呢?在教材之中,我们没有讨论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以致连大学毕业的人也同样走入神坛,为他签大家乐或买股票许下贪婪的愿。我们教给孩子伦理学上的教条,却完全不告诉他们伦理正是他的心智状态,他们的言行和举动正在影响自己的幸福、心理的健康和对子女的身教。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回应提升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就是无能。当这个社会有许多人在盲目的操作股票,忙于投机式短线炒作时,教育有没有及时反应出来,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股票教育?没有。这个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教育是否及时作婚姻幸福的教导?没有。青少年沉迷于电视,不肯承担责任,游荡嬉戏时,教育是否对刚结婚的人施以教育子女之道的讲习?没有。公寓及大楼的喧闹吵杂,宠物的粪便和噪音干扰,教育是否提供过公寓生活的单元来教导改进?没有。我很怀疑,我们的教育的应变及回应能力。所以,我建议教育部应该有一个机构,全责搜集社会对教育的需要,及进回应在教学上,那才是活的教育。当然,我也期待教师和父母,要及时把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反应在日常的教导之中。禅门常说:
“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导,那才是生动活泼有意义的教材。我建议每一个家庭,都能在晚餐之后,很轻松的跟自己的子女闲聊学校生活、社会新闻或生活趣闻。这不是教训子女,而是闲聊的讨论,高有责备和评价,但要能在倾听、宽容和了解之中,去引导孩子明白事理。
我称这样的生活教育活动叫“家庭大学”。我家的家庭大学中,从科学到文学,从宗教到迷信,从社会百态到生活趣闻,从学校到家庭,都是谈聊的素材。我听的似乎比说的多,孩子们教了我许多新知,他们更是在谈话中反省思想,他们每天都在生活中自我教导。当然,我也是其中一员。现在我把家庭大学价绍给每一个家庭,不必每天开讲,在自然的气氛下进行,时间不拘,可长可短,其乐无穷,教导的效果亦大。
我也建议中、小学校老师,在班上开设“闲聊时间”,对于社会百态,校园点滴,生活见闻等等,让学生们很自然的说出来,交换意见,提出讨论,老师当然也是一位参与者。不过,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角色,你只是一个引言人,不是批评者,是一面镜子,而不是答案的提供者。教师的使命是让孩子在讨论、争辩和互相回馈中认清事理。不过老师要维持学生们避免对人的评价和人身攻击。
社会的进步是由于教育能提供及时的导正功能。如果教导的内容不能发挥先导的效果,教导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四、教育的爱
现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丰富的,但却有一个弱点,他们的爱大多是一种有能力的爱。有能力的爱是能引发子女爱的回应:能沃壮子女关心别人,负起责任,努力求知,成长为健全人格的力量,依我的观察,许多家庭的爱是一种盲目的溺爱,这种爱不能引发子女心智的成长。
许多父母亲的心肠软得不能把握教导的原则,未能坚持要求孩子为自己的生活负起责任,为家庭作出贡献。结果,孩子生活在溺爱之中,被保护惯了,造成了一种脆弱不能承担责任的性格。你要当心,一个脆弱又不能承担责任的人,已经足够资格当不幸的人。
最近,有机会与校长及科主任漫谈学校教育,谈到教育的风气。有一位校长告诉我说:“许多老师是来教书的,他们来学校的职责是把书本按照进度表上完;他们没有爱,不关心孩子的心智成长和情感状况。”有一位辅导主任告诉我说:“如果一位老师,在学校里所谈的不是教育而是炒作股票,不是对孩子的关心而是饮酒作乐,不是道德文章而是言不及义,我真怀疑他们在教室里,能给孩子些什么。”教师自己如果不能从爱里绽放著以身作则的光辉,孩子成为成长的心理环境又何其清冷哪!
教导的基本原理是透过爱而引发孩子对社会的关心,对袍泽的关爱,对四周情境的关注。同时,也透地过爱所表现出来对孩子的责任和尊重,而引发孩子同样有此能力。爱能激发一个孩子上进、求知,爱也使一个人成长为一位健康的巨人。任凭挫折和无情的打击,都能经得起生活中的风寒。
民主与自由的社会是开放的,开放意谓开放的,开放意谓著你再也没有一个权威的东西可以依赖。因此每一个人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为他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依赖。禅门所谓:
“你就是自己的依正。”
每一个人必须依自己的根性因缘成就其人生,要接纳自己,要喜欢自己的生活,那就是自爱、自由和醒觉。不过,要引导孩子走向这条独立自由之路,最需要师长他有能力的爱。
对孩子的爱,师长所付出的不只是保护和抚育,同时要给他权会磨练,劳其筋骨,若其心志。教导者是一种爱的付出,学习者是经过阵痛的诞生。我认为教导是一件艰钜的工作,师长也在苦其心志中教导,在动心性中,引导孩子长出智慧与德行的新芽。据我所知,学校里像这样的老师也是大有其人。他们是一群沈默的工作者,从未伐善,亦未施劳。
有些师长是在关爱学生,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反而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这种情形时有所闻,有是今后教导上应多加留意的。有部分师长,在苦口婆心之后,学生还是顽得混淆不清了。所以我呼吁现代的老师,处罚学生一定要冷静为之。
我最担心的是一些体罚的官司,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退缩。几个特殊的案例,导致教导风气的丕变,教育将会益表无能。
教育需要教师的爱、睿智和勇气,教导需要老师一念清醒的处置与回应。我知道,师恩是何其伟大呀!
这个时代是一个变动迅速的时代,往后的社会变迁将更加快速。我们不可能教给下一代生活适应的定则,因为那永远赶不上适应新情境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培养一个醒觉的心灵,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人与事物之热爱。基于这个信念,教导才显得活泼有效。
教导是一门活生生的艺术,它需要各种知识,更需要创意;只有透过师长的创意,才可能教好学生,只有透过教育工作者的自觉,才能引导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