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郑石岩:觉·教导的智慧 第四章 自动自发的性格
自动自发的孩子无往而不利,他们克克业业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他们的适应力强,身心的发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属于自动自发者的。
每一个人本来俱足自动自发的本性;好奇是天性,是学习的动力;思考觉知是天性,是心智成长的根源;《六祖坛经》上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万法”。每一人个都有一个聪慧和自动自发的自性,只要做适当的引导,都可以展现出来,成光明的人生。这不只是禅家这么说,人文心理学家也持相同的看法。
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具备试探和好奇的天性。他们之所以失去这股自动自发的动力,主要来自障碍。这些障碍可能源自成人对他的压抑,对他好奇和不同思考的谴责、批评或禁锢。可能源自纵容孩子,任其撒野,而没有得到大人明智的引导。也可能是过度的保护和溺爱,使他们失去尝试、负责、历练和接受挑战的机会和能力。教师和父母若能排除障碍,给孩子适当的指引,那么自动自发的慧性,自然日日增长。六祖慧能说:
“化导令得见性。”
教导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孩子本自具的自发性。这必须对孩子作正确的启发,提供各种经验学习,丰富的知识与历练。
我认为一个人是否能过成功的生活,端赖他是否具备自动自发的慧性。自动自发不只是一种习惯或态度,而且也是一种能力,一股向上成长的劲儿,一种能待人处事的智慧。所以我说它是源自人类自性的光明力量;能使人振作、锲而不舍、接受挑战、思考学产及心智成长的积极性。
教育的重点应该不是强迫孩子名列前茅,不是强制孩子去争取高学位或高学历,而是培育孩子展现他自性中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自动自发的慧性。依我的观察,自动自发的孩子无往而不利,他们兢兢业业的学习,踏踏实实的工作;他们的适应力强,身心的发展也好。光明的前程是属于自动自发者的。
具备自动自发能力的人,任何恶劣的环境都埋没不了他,即使少年失学,也能自修苦学,终究在某一方面斐然有成。失去自动自发能力的人,即使父母亲使尽心血,让他拥有学位或财富,他的心智仍是一潭死水,是一个没有创意的书呆子或守财奴。在开放的社会里,生活多变、多竞争、多压力。消极被动的人,必然觉得无能、自卑和脆弱。他们的生活就有了困扰;也许是心理健康有问题,也许是家庭生活上下不能适应,也许在社会适应或工作上有了麻烦。
一个不能自动自发的人,总是不肯自学和自我成长。他们把自己禁锢起来,怕变化无常的社会环境,拒绝去学习新知,接受新的挑战。在心理意向上,有著强固的自我防卫性,他为自己构筑一道墙,说那是自己的为人原则,不愿意去了解别人,接纳别人,失去好奇探索的兴趣。他们只会用自己的想法来看事物,而不愿尝试从别人的角度去了解事情的真相。正因为如此,他容易退化,慧性渐渐被他的防卫性障蔽。他迷失了,他的清醒和自由判断也断送了。继之而来的是,他必须用许多方式来防卫自己;他维护体面,贪婪的占有,顽固独断,不能接纳另人的意见。严重的话,他会使用麻醉来忘怀自己;酗酒、吸食麻醉药品、沉迷于财博等等,都是失去自发自动的慧性所致。
有一则寓言故事很能发人深省:一天住在海里的荣螺和鲷鱼在一起聊天。荣螺展示牠的硬壳,露出得意的神采。鲷鱼也对牠表示赞美和羡慕。荣螺正在夸耀自己的壳有多强固时,听到一阵危险的讯息。鲷鱼说,有危险,我没有你强固的壳,必须查明真相,然后游开了。荣螺却很自负的说,我有坚强的外壳,怕什么,于是把大门一关,不管外头的动静。过了很久,荣螺想著,危险应该过去了吧。于是打开牠的门,探头看看。才发现自己意然被渔夫捕到馆里了。他正面对著一条大街,再看个清楚,水族箱上还写著荣螺价钱。他伤心后悔自己的愚昧和无知。
教育不是要给孩子像荣螺一般的硬壳或给他死的知识、学位和财富。而是启发他们活泼思考、自动自发的慧性和积极的光明性,这就是禅家所谓的见性。
自动自发的慧性是点石成金的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那只能点石成金的手,而不是教他贪婪地占有黄金。黄金是死的,是会曾尽的,是容易被偷盗的;点石成金的手是活的,是处处方便可用的。
于是,无可置疑的,教育道要在引发一个人自动自发的慧性,培养自动学习和上直的态度。
在佛经中,常常讨论到佛陀放光的事。佛是醒觉,光是明亮;人一旦清楚的观察和思考,清醒的待人接物,就同时有了光明的人生和生活态度。我认为佛所放的光就是积极醒觉的思想或态度。
每一个人都要在光明中去成佛,在成佛之中不断绽放光明的思想,照亮自己的人生,同时照亮别人,积极思想引导人自动自发;它使弱者强,病者愈,庸者慧,愚者明。有一位朋友说,他曾经是一位消极的人。在年轻的时候,由于经商失败,一贫如洗。有一天,他徘徊于公园里,神情颓废沮丧。有一位卜封的老先生为他看命,道破失败的原因在于心神不定和好大喜功。老先生说,他可以替他解厄,中要跟著他走就行了。这位年轻人将信将疑,跟著他走。老先生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抬头朝公园的树梢到处张望。骤然老先生停了下来,指著树上的毛毛虫说,“你看到没有,他一拱一伸,一拱一伸,那就是你成功的秘诀。”老先生告诉他:“三心两意会蹉跎岁月,丧失机会。心怀野心,想一蹴而几,往往使自己陷于绝境。你要像毛毛虫一样,点点滴滴的努力,不积蹞步是无以至千里的。”谈了一会儿话,老先生又指给年轻人看,“没错吧!那条虫子已经爬得很高了吧!这就是你的命,你一定可以出人头地。”他领受了老先生的指导,发愤图强起来,他成功了。
积极思想使人振奋,使人展露蓬勃朝气。教育上必须以积极思想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佛经里,精进被视为六种成佛的凭藉之一(六波罗密之一);精进的意义就是勤奋或自动自发的积极思想。孩子一旦具备积极思想,就会表现出专注、肯学和自发自动的态度。
许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自发自动的,所以天天要求孩子自发自动。若有不尽人意之处,即予以训斥,以为对孩子施以批评、训斥和叮咛就可以培养其积极思想和态度,这是错误的。须知批评往往造成对孩子的贬抑;训斥无异养成孩子被动的意识。这对孩子的积极思想是一种伤害。
积极思想是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喜悦而启萌;又因为父母和师长的他享而体验到荣誉感。成功是指自己能完成一件事情,从而克服一次挑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心智也向前伸展了一步。成功是从生活中体验得来的。举凡游戏、功课、家事和待人处世,都是孩子争取成功的机会。所以有经验的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予以指导,让他们自行克服困难,得到成功的满员和信心。这样心智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而成为孩子积极思想的素材。
荣誉感与成功的喜悦是相伴而生的,不过它不是成功本身的喜悦,而是别人分享时的喜悦。师长帮助孩子建立荣誉不是一味对孩子灌迷荡,也不是对他的人大加赞赏,而是要对孩子所做的事予以肯定和赞美,从而与孩子分享“成事”之乐。这才能正建立一种对事负责、有信心的荣誉感,它是积极思想的火炬。
孩子不断累积成功的经验,便有了积极思想的素材;有师长分享他的成功经验,便有了积极思想的火炬。这样是佛学上所谓的精进。大智度论对精进的解释是:
“于事必能起,起发无难,
志意坚强,心无疲倦,
所作究竟(能圆满达成),
如是等名精进相。”
这段话在于阐明精进的意义就在具备成功的经验,能主动持续的工作,兴致盎然的完成生活上所要做的事。
积极思想必须透过教导和实际的成功经验才培养得起来。它绝非在孩子面前说一篇大道理所能能之。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光明的太阳,它就是法身佛的光明性。它不是用说教的方式所能开启,更不是高压强索所获得。光明性是在生活的历练中绽放,在学习的活动中滋长。
然而,现代父母,对于子女却百般的溺爱。他们怕孩子挤公车幸苦,所以,买轿车送他上下学;怕孩子没时间读书,一点家事也不敢交付给他做;怕孩子在外头吃亏,什么事都为他打点好。结果孩子成了被保护妥当的受哺者。他们失去生活的创意和适应能力;既不能负责,又缺乏积极思想。结果,孩子形成了脆弱的性格;稍不如意就抱怨和逃避;略有挫折便起了反叛和嗔怒。严重的话,他们会变得忧郁和空虚,常常有无奈或欲振乏力之感。
时下有些年轻人显得很消极,所受的心理压力很大,经不起波折或打击。心理压力是指一个人应付一个新的情境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和体力。所谓新情境包括环境的改变、挫折、失败、变故或打击。更通俗的说,一个人在生活适应上所承受的痛苦、紧张、焦虑和悲伤的总合,就是他的心理压力。一般言之,积极思想的人,其自我强度较高,自然较能承受沈重的压力。消极思想的人,自我强度较差,承担压力的能量较低。
人的自我强度取决于四个因素:其一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是他的情绪习惯,其三是对于挫折或失败的忍受能力,其四是身体的健康状态。也就是说,这四个条件越好,承受压力的能量越强。因此,教育上应该培养孩子具备好的自我强度。我认为培养之道是:
·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这要从小做起。固然必要时你应给予指导和示范,教他怎么做,但不能越俎代庖,替他完成。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和知识;一方面要培养求真的态度,一方面要透过生活教育,培养其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要避免对孩子作评价式的责备和赞美;要针对事的本身来称赞或指导。这样才不至造成情绪困扰和冲突。
·帮助孩子拟订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标和计划;孩子能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准,才能乐观敬业;否则眼高手低,反而容易变得消极。
·避免用急躁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的急躁和缺乏耐心习惯,往往是从成人那儿学来的。
·注意孩子的健康;除了饮食和作息外,要培养孩子运动的技术、休闲和艺术的欣赏能力。
自我强度高的人,他有著坚忍不拔的耐力,较能克服困境,排解忧郁。它能引导一个人朝著光明面走去。它像幸运之神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人生。
教育除了要培养每个人的自我强度之外,还要涵养积极乐观的思想。这才能引导自性中自动自发的光明性,促进其福慧增长。《六祖坛经》上说: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
人透过自己积极光明的觉性去作正确的思想和判断,就不会被色相所欺,被引诱所系缚,被烦恼压力所侵蚀。这就是自己的“如来”在放大光明。
积极的思想使孩子免于学坏,免于步入堕落的泥淖。它帮助孩子建立坚强的毅力,去完成自己所拟完成的计画。为了培养孩子的积极思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著手。
一、维护自尊
就心理生活而言,人们为维护自尊所消耗的精神力量,为数甚是可观。人为了自尊,要跟别人拚个你输我赢;为了面子,理亏也要坚持到底;为了名誉,不得不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起码水准。自尊得不到维护,会使一个人变得顽固、不明事理、消极、退却、和自暴自弃。得不到自尊的人,往往是防卫性很强的自卑者。
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维护其自尊:给他成功的机会,顾及孩子的颜面,给他伸展自尊的空间。这样孩子较能自动自发。因此,你不能贬抑的批评来激励孩子,那会使他失去自尊;也不能为了一时的玩笑,去损害孩子的尊严。要注意!孩子的自尊一旦受损,就会像根部得到病虫害的树一样,繁茂不起来,甚至会枯黄凋冷。
最容易伤害孩子自尊的是令他感到不如人。只要你拿他跟别人比较;长他人之气,灭孩子的威风;孩子很快就会铩羽而归,意气消沉。其实,学校的成绩单一直是孩子们很介意的事,特别是把每一位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一起列在一张成绩单上,更足以损害某些孩子的自尊。
我相信公布成绩可能促进学生竞争用功。但相对的却助长成绩好的孩子,产生自负自傲。对成绩不如人的却造成贬抑。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特长和能力,书今不好并不表示别的能力差。我们的社会需要各种不同脑力、技能和服务的工作者。教育应该发掘每一个人的长处,予以肯定和鼓励。我很怀疑,把一张相同的试卷,发给能力不同的孩子作答,然后排列名次,是公平的作法。我们必须认清考试本身的缺陷,避免考试挫败而伤及孩子的自尊,进而影响他的自信,压抑其潜能发展。
我经常看到孩子常回全班排名的成绩单,学校规定要家长签字,写意见。每当我目触到有些孩子多科不及格,或者只考个位数成绩,便油然而生怜悯之心。我想著:这些考试挫败的孩子,是否曾在另一方面获得成功的经验?如果老师不能在道德、体育、群体活动、艺术或者音乐等方面,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他们又如何发展自尊,孕育自己的肯定性呢?长此以往,每天都在贬损自信,得不到成功的悦乐下,他们会用什么方式寻求补偿呢?我很担心这样的教育所衍生的严重后果。
有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成绩虽差,但深信孩子有可资发展的潜能,他们提供适当的指导,给他信心和成功的机会。孩子得到正常健康的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喝采的。但是大部分的家长,却对孩子低落的学业成绩露出失望的表情,在言语中有意无意对他贬损。孩子长期受到冷嘲热讽,怎么承受得了呢?
求学应该是快乐的,但对于智育成绩较差的孩子,却是一个漫长的苦闷。成绩落后已经够惨,如果连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都赔进去,那不就是反教育呢?
纠正孩子的错误,可以帮助孩子改过自新,这是教导上很重要的一环。但是,指正错误若不顾及孩子的自尊,指正往往失去效果。特别是青少年阶段,如果不注意同时维护自尊,就不免引起抵制和冲突。
禅家的教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暗示含蓄”。暗示含蓄就是为了维护自尊。禅门公案里有一则故事说,良宽禅师年老的时候,家乡父老捎信请他回去救救他的外甥。他外甥不务正业,赌吃玩乐,快倾家荡产。良宽于是千里迢迢回乡,外甥知道舅舅回乡,也高兴的接待过夜。良宽没有任何责难,次晨临走时,他说:
“我想我真老了,两手直发抖,请帮忙把我的草鞋带子系上?”他的外甥很高兴帮他系好。良宽又慈祥的说:
“谢谢你,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乘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良宽禅师说毕,掉头就走,对外甥的任何不良行为,一句不提。但他的外甥从那天以后,就不再去花天酒地浪荡了。
就禅的修持而言,自己不能为自尊而追寻、辩解、抗衡、占有,但在教育上却要注意给受教者留下自尊。父母切忌以为孩子成绩不如人,有损自己颜面,而导致情绪发泄,损及孩子的心智发展。对待孩子一定要留给他们自尊和反省的机会。才能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和积极的思想。
许多人以为教导应该严格。这个原则固然不错,但若只一味严格管教,而不讲求自尊的维护,往往得到反效果。到头来不是把孩子教成屈从性格,产生忧郁性弱的个性;就是引起反叛与冲突。爸爸看到子女参加大学生群众运动,气愤不已,给他一巴掌;子女怒不可遏,也回敬一掌。亲子发生这样的冲突,是很令人惋惜的。追根究底,是没有注意维护自尊的结果。
我认为教导从严这个观念必须加以厘清:如果严格只建立在处罚、批评和责备上,那会是无效的教导;如果严格能在维护自尊的前提下,认真而有耐性的帮助孩子认清事理,改正错误,学习新知,那么严禁格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
二、支持与鼓励
如果你新种一棵树,千万别忘了同时打上木椿。它需要外力的支持,才经得起风雨,获得成长的机会。
禅家对于弟子是很懂得采用支持与鼓励的。支持对于学生而言,会像及时雨一样,适时获得舒展和成长,带来信心和主动学习的力量。有一则故事很具有教学智慧。它是用象征式的语言写的,其涵义即在表达教导者对被教导者的接纳与支持,而使一个残缺的人也能因而悟道。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次慧嵬禅师在山洞里坐禅,来了一个无头鬼要问法,他说:
“你本来没有头,所以不会头疼,真好!”
无头鬼听了得悟走开了。有一次来了一个只有手脚的无体鬼,慧嵬禅师对他开示道:
“你本来没有身体,所以不会为五脏六腑的疾病而感到痛苦,这是何等幸福!”
无体鬼听后也得悟走开了。后来许多鬼都来问法,无口鬼前来就对他说,没有口最好,免得恶口两舌,造业受罪。无眼鬼来求法就说,没有眼睛最好,免得乱看心烦。无手鬼求法就说,无手最好,免得偷盗打人。他们都得悟而去。
人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有其缺陷,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兴趣、体能亦各不同;每一位学生的资赋各有胜负优劣。教育必须先能支持学生,接纳他,肯定他,然后才能引导他学习成长,实现其潜能。
有睿智的老师一定能发现孩子的专长和优点,给他支持和鼓励。他也能一眼看出学生的困惑、不安和脆弱,及时予以鼓励和增强。透过支持和鼓励,才能引发孩子自动自发的积极性。
鼓励和支持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还不如说它是一种活生生的教学艺术。必须在掌握人性,了解学生和深知教导的本质之后,才能对孩子发出有效的影响力。不过,这种说法太抽象了。我们还是举几个重要的原则,供作参考:
·支持和鼓励必须有明确的行为目标;不可笼统的加以赞美,不宜盲目的灌迷荡,这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害无益。
·支持和鼓励必须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态度。因此,你必须先设法使孩子主动表现之后,才对他的行表示支持和鼓励。
·孩子遭遇挫败、失望、惧怕或退缩时,要先安慰,给他纾解心情的机会,然后再引导他看出希望,重建信心。
·强制和辱骂是违背支持和鼓励的教导方式。孩子犯错也需要支持才能改正;当然不是支持错的行为,而是支持他改进的积极性,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支持和鼓励的媒介包括一句话赞美、一个奖赏、一次激励、一个微笑或肯定的态度。物质和奖金虽可用来表示支持和鼓励,但宜少用。
·支持和鼓励的最终目的是孩子的自我实现、独立自主的思考和健康的人格,而不是一种溺爱的亲昵。
我总觉得,我们社会很缺乏支持和鼓励。惯常的教导方式是利诱和强制,把孩子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用自己的目的和欲望来教育孩子。结果,支持和鼓励的目标是师长自己,而孩子倒反而成为大人为达到自己的愿望的手段。这只能称为强制或引诱,而不是真正的支持与鼓励。
教育的结果如果不是造就了一个能独立思考的个人,就不是好教育;诚如临济禅师所说:
“达摩东来,只是为寻一个不被人惑的人。“
如果用支持和鼓励的手段,来塑造听话、依顺和温驯的孩子,那么教育就成为扼杀“觉生“的刽子手。
三、培养情操
积极主动的态度与生活情操有著密切的关联。所谓情操是指维持良好性情与操守。就佛学而言,情操来自好的生活戒律,恪守生活戒律,无非在促进自我控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从而展现成功的人生。
有情操的人才能坚持原则,独立思考;他们不被利益所动,不受色相所欺。因此情操是一种维系心智成长的力量,也是帮助一个人走向光人生的守护神。戒在《六祖坛经》中称为“戒香”,因为那是一种芳香无比的品德,也是精神生活的至宝。戒帮助一个人离苦得乐,免于堕落,免于松懈。守戒,就现代教育的内涵而言就是守纪、守时、守法、守分。其目的在培养一个人具备好的工作能力和习惯,好的适应和生活习惯。
情操可以防止消极,策励精进,可以有效的适应环境和工作,可以帮助一个人过成功的人生。因此,教育上应重视戒律,并涵养其情操。
有见地有教育爱的师长,必然会在培养孩子的好情操上下功夫。它能使孩子弘毅,令孩子坚强。情操也像抗体一样,保护著孩子,避免被奢靡的社会风气所感染。
我们的社会处处呈现色情、赌博、吸毒、犯罪的歪风。为预防孩子走向险途,就必须教给他情操的观念。特别是最近,一切讲究自由化;开放的环境和各种引诱同时出现。人若不能自我节制,欲望就没有止境;许多青少年就这样误入歧途。如果教育界不重视情操的涵养、孩子们将面临极大的灾难。
民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是要每一个人透过工作来贡献社会国家。透过知识与民主素养来缔造安和乐利。要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总此,教育的根本要先培养情操,透过团体纪律和生活锤炼来培养它。民主必须与纪律情操并存,否则民主会变成杂乱,自由会化为纵欲,开放会变成堕落。
我之所以如此强调情操,是因为它除了具有戒律、纪律和守法的本质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对自己产生内在化的价值。情操属于自己的;它能肯定自己的人生,肯定自己的毅力和意义。它使人觉得光明而有价值。精神生活的价值主要建立在情操上,有情操就显得神采奕奕,活得振作。它能产生耐力,克服万难。做到洞山禅师所谓:
“真常流注。”
要让孩子们的纯真智慧得以流露,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和父母务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情操,让它伴著心智成长,汇成内在的心志力量。它会汩汩不停地流泻著德力量,成为禅家所谓“潜行密用”的实证功夫。
培养孩子的情操,必须从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做起。如果父母亲的身教不彰,自己不守法纪,缺乏公理心和正义感,就不可能奠定生活的律则,孕育自爱的情操。同样的,如一果个社会制度和文化,不讲求纪律,缺乏纯朴的风尚,处处投机取巧,情操也就荡然无存。一个缺乏情操的家庭、社会是很不容易培养有情操的子民。
我在《天下杂志》里看到一篇德国经验的报导,德国的文化重在训练每个人各安其位、孜孜努力,生命力因此相加相乘,而不是互相抵销,于是社会上纪律分明。“大部分高速分路路段没有限速,但一到限速区,汽车总是慢下来。波昂露天市场小贩收摊时,一定把摊拉收合得干干净净,地上连叶片都看不见。地下铁入口没有查票员,但乘客自动买票登车。远古普鲁士文化里的勤奋、纪律化成德国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这就是情操。有情操的社会,孕育了有希望的文化,培育了自动自发、积极向上的国民。然而,我们应怎么培养情操呢?这就像唐朝时,有一位弟子问法眼文益禅师,“一天之中应该怎么修持呢?”一样。他所得到的回答是:
“步步踏实。”
你要踏踏实实的生活,表现出助人、纪律、忍耐、勤劳、安定和求知六种情操,去影响孩子,孩子也很自然地表现出应有的情操。你在家庭和社会所表现的,正是自己孩子所学习的;别以为你在外头的行为孩子看不到。其实那些缺乏情操的行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出来,误导孩子。
情操不是从知性的认知中学来的,而是从实践与生活体验中学来的。你可以要孩子背熟四维八德的涵义,才出家门就可能做出不仁不义的事。你也可以教孩子记诵格言律则,但他可能言行不一。所以,情操的教导一定要从师长的身教做起。
我认为师长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动自发的态度。孩子如果能成为一个自动自发的学习者,他的知识会不断的累积,思考会日益周密,能力也将一天天增强。自动自发也是一种智慧,它是每一个孩子本自具足的,但父母和老师必须透过维护自尊、支持与鼓励,以及情操的培养,才能把这分与生俱来的光明性引导出来,成为生命的光辉、成功生活的导航。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