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七 主林神众——像大树一样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遨游自性海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 七 主林神众——像大树一样

  复次,布华如云主林神,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凈信芽解脱门;吉祥凈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解脱门;妙庄严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众生行海而兴布法云解脱门;可意雷声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解脱门;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解脱门;华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解脱门。

  由德号上可看到主林神多属现象界,我们借着树和林的自然界现象把它转过来。不只是外面的境界,如世间事业、身体健康,甚至为了考试种种,把那个境界的感受都转成内心的情境,以佛法的转化能够凈治人心,使我们圆满许多解脱门。佛法有这样的妙用,但一个尚未学佛的人,不知道佛法能发挥什么作用,而我们进了佛门,便要了解它是怎么发生作用的,假如这点不弄清楚,就会产生迷信,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不是用你我的观念便能求证到的。我们先要有接受的信心,若连接受的信心都没有,即是没有福报。我们说诵经、念佛会带来福报,这福报对大家是绝对公平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这样投入?譬如整理讲经的录音带,前后不用半年,生命质量便会整个转变了,故我们要学着投入。

  同样地,我们看到外面的情境、自然界、人事相的种种,从一早睁开眼所看到的开始起观,一直到睡眠时,都回归到我们的心灵里面,绝对可以改变我们生命质量。可是我们平常的用心都落到名利、是非、得失、毁誉这方面,倘若能回归到我们心灵的宝藏里,就如经典所说「一切灾殃化为尘」,所以认识「实质」为何?这才是根本所在。

  提升生命质量,绝对要用心投入,应常思惟,一心思惟,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我把境转过来,转入我性德里面,心能转境,则同如来,一切障碍皆可除掉,心被境转,就是凡夫。

  「布华如云主林神,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布华如云」是指树开花很茂盛的现象,现在把它转入自己的心境里,要去享受它。布华如云是个主要的现象,可「得广大无边智海藏解脱门」。智海相当广泛,不局限在某一个地方,它是我们性海里面所具足的,亦即每个人的自性,这个自性是十方三世所有众生皆然。人类最能开发出自性,是故我们自己所下的功夫,不管在哪一个层面,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一个人若不能开发性海,就失去了灵性。真正的灵性,须反省自己的生命有「无限力量」、「无限光芒」和「无限智慧」,其无穷宝藏应如何挖掘出来?要经常仔细思考这些。

  人随着年龄成长,经过人生的历练,到了中年以后,一些逆境、顺境都会感受到,因此,开始有种深沉的反省,这样一来他的灵性就快解脱了。假如善根够,当下就解脱了。尤以处在顺境中人,更要警觉到珍惜现有的福报,不被那些无形之物束缚着,而能够毅然放下。故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要生活在黑白无常的监督之下,自己当家做主,这时候心境就没有被外境转,而把外境都转回心灵里才,此乃根本修法。

  「擢干舒光主林神,得广大修治普清净解脱门。」「广大修治」是没有局限,在修行和对治我们的缺点上不预设目标。只要有任何缺点都要对治,而每个对治的部分都是清净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省思,有很多境界现象,以一个为主,其它为辅地观察,如此生活就会多姿多彩,富有弹性,生命力会很强韧。若你局限在一定的格局里,就不能充分发挥生命力。

  「生芽发耀主林神,得增长种种凈信芽解脱门。」刚长出的嫩叶显得特别青翠亮丽,名「生芽发耀」。见到这种现象转为我们内心情境:「得增长种种凈信芽。」「信」是起步,像种子冒出芽来。我们是否经常增长自己的信芽?此信芽清净、无目的,如同树花只是生长而已,没有目的。同样地,我们学佛的信心也只是为了学佛,在学佛过程中遇有障碍、挫折需要突破,它会自然圆满地转变。倘若学佛是以某种功能为诉求,便会学得很辛苦。

  由于我们现在有缺陷,生命是空虚的,所以会出现种种障碍。学佛是生命的资粮,可以滋润我们的生命,使之一再成长、充实,那些障碍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以正常生命的成长为诉求,而不要以某种功用作为目标。

  「吉祥凈叶主林神,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解脱门。」看到「吉祥凈叶」,我们转为内心情境里:「得一切清净功德庄严聚。」各种树型,不论它排列组合为何都是清净聚合。我们不只希望它清净聚合,更是「清净功德庄严的聚合」。

  树叶有吸收和光合作用的功德,它对于整棵树的生命,维持着生生不息的根源,这就是「功德庄严」。我们现在发心进入菩提道,让我们的法身慧命成长起来,此亦是「功德庄严」。

  树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没有其它目的为诉求,所以会成长得很自在。把树做成盆栽,或是想把别人塑造成某一种人时,其生命灵性正常的成长就会被扭曲,而造成畸型的现象,甚至会做出令人无法想象的事情来,此是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所以要有健全的认知,生命只是为了成长而已,不需要太多拘束,这值得我们经常去思惟。

  「垂布焰藏主林神,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解脱门。」「垂布焰藏」是树枝茂盛的现象,见到这种现象我们转为内心的性德:「得普门清净慧恒周览法界。」「普门清净」是指各部分都很清净。

  自然界有一种现象,自然成长的东西通常都趋向于圆型,我们身体也是圆型的,一棵树从上面往下看,分枝布影,影子就是圆型,自然界的东西一定有一处使你看起来是圆型的。古人观察得很微细,用圆型代表整个境界,像是中国的「阴阳两仪」,一黑一白,白的这边有一点黑,黑的这边有一点白,都是圆型的,此为全世界所能画出的图型中最美的一个,里面所代表的意义是无有穷尽的,整个宇宙的现象都包含在内。它不只两个圆,一个圆里再有一个圆,故有好多个圆,它没有起点,没有终点,以圆来表法界无尽。

  从垂布焰藏这个境界,我们能否观察到其境界、其作用,而一再思惟、探讨?我们说看山看水,你要会看山看水啊!就一个境界、一个现象,一再反复体会。那个境界一直呈现在你我面前,从这个境界里带进来,你会觉得人生多美妙,到处都是生命力的展现,我们要这样来看。

  若能看出树跟林这种美的境界,心灵能有所领受,就不会砍伐它。人们只看到利益这一面,没见到灵性这一面,所以就把它砍下来,这样不仅伤害你的灵性,同时得罪了树神、主林神,你也因动手而造业,这要背因果的。

  世间有成、住、坏、空,本来就一直在变化,它是无常的,与其说要把树砍掉,不如说只是自然界纯粹在移动变化而已。但是你无知于变化,乃是你灵性法身慧命的灼伤,自己在伤害自己而已。如能觉知这变化,那是你灵性法身慧命的成长。佛法讲的就是这个究竟义。

  「妙庄严光主林神,得普知一切众生行海而兴布法云解脱门。」在一些原始森林里没有路径,每走一步,仿佛开辟出一条新路的感觉,在那样的境界里,可以学到好多东西。森林如同一部活的百科全书,这里面的信息非常多,我们一直这样去感受,自然可以获得好多总体性的知识。它以这地方所展现出来给我们看的就叫作「妙庄严光」。

  到海边玩水,同样可以学到很多经验让你去感触。不论站在沙滩或沿岸上,或者尝试潜水观看海中境界,每个感受都不同,每一种境界皆有「妙庄严光」,使你生命的成长和滋润不可同日而语。这种感受在看书的时候最多,每一本书拿起来看,其感受性完全不同,自己去体会。

  「可意雷声主林神,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可意雷声」是风吹树的沙沙声,遇到这样的现象转为耳根所能接受的「得忍受一切不可意声演清净音解脱门」。「不可意声」是不喜欢听的声音,现在要你忍受下来演变成清净音。此清净音无意识形态污染,该讲的讲,不该讲的不讲,既不迁就亦不排斥的状况,很自然正常地来演变。

  「香光普遍主林神,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解脱门。」见到香光普遍的作用以后,转为我们自心的性德:「得十方普现昔所修治广大行境界」。在十方没有局限的空间里来展现我们本身应有的对治情形,如同树林本身所发挥的效用一样。

  「妙光回耀主林神,得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解脱门。」「妙光回耀」的「回」有「回馈」、「回向」之义。「回馈」是我赚的钱拿一部分给社会做公益。佛法说的「回向」是连本带利通通给你,统称「回耀」。譬喻树林的成长,一切完全奉献给整个自然界,它无有选择。我们是否和树木一样,把我们的努力整个回向给自然界,或是设定了某些目标,把自己定在那个范围内呢?树木本身不设限,等因缘到了,它就全部送出来饶益世间,这就是「以一切功德法饶益世间」。

  「华果光味主林神,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解脱门。」这也是一种现象,树林有花有果,光味是花果的作用。见到「华果光味」,转入我们自心的情境里:

  「得能令一切见佛出兴常敬念不忘庄严功德藏」。

  「一切」包括「有情」与「无情」,皆能见佛出兴,而「佛」是觉悟。无情怎么觉悟呢?无情乃无有觉悟不觉悟,我们说「有情、无情同圆种智」,通通成佛。那么这个成佛,不是它成佛,而是我成佛,为什么呢?以一个修行人来讲,外面一切境界都是他的生命因素,修行要达到成佛的地步,亦即他必须圆满每一个生命因素,则每一个都成佛。换言之,他的生命因素要每一个都圆满,就要每一个都成佛。既然他的生命因素每一个都圆满,每一个都成佛了之后,则外面的境界包括有情、无情是否都成佛了呢?

  所以,「令一切见佛出兴」,指我们每一人都能觉悟到任何事情,不只在有情上面能觉悟,在树这件事上面也能觉悟到。因此,这里举了十个让我们来觉悟的主林神,我们有没有觉悟呢?能够「见佛出兴」就要「常敬念不忘」,「常」是恒常、不间断,不要忘了从一切境界里,一再销归自性来成长我们的法身慧命,此乃「庄严功德藏」。

  这里面的每一个现象、每一个作用,都要销归自性。希望各位能从不同的领域、角度及立场来了解,这对我们法身慧命的成长及实修上面,肯定有很大的帮助。

  尔时,布华如云主林神承佛威力普观一切主林神众,而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  佛德智慧悉成满

  一切诸力皆具足  放大光明出世间

  修行并不是这辈子而已,一个人具足成佛的因缘,必须具备的条件恐怕不是这辈子所能累积出来的,这点各位一定要慎思。这里面牵涉到两个层面,所谓「量」的问题,诸如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分法身,以及十种殊胜智力、四无碍、十八不共法等等,相当的多,这些量我们此生能否具足?这是其一。就算具足了,此五种因素应该是交融于一体,完全展现出来。换言之,某一种现象出现时,其五种因素应该都出现——既出慈悲,智慧也要具足;既出戒,你要定、慧、解脱都具足。通常我们有慈悲的时候没有智慧,有智慧可能又不太慈悲。所以是非心很明显的人通常比较冷漠,慈悲心较重的人,又分不清楚是非;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没有智慧,无法福慧具足。所以一个质量,一个数量,我们要具足不容易。

  成佛的因素一定要经过长久时间累积过来,这些因缘的产生,释迦牟尼佛从无始劫以来就累积出来了。佛在因地修行时,修的是无漏福报,因此,到他成佛要开始大回向饶益众生之际,一时炳然齐现,这才是我们真正要的福报。这个福报要的时候会具足,会相互争胜。因此,各位在修行中不要执着于那个福报,因为它可能会变成有漏福报。

  这是依人而言,佛的情况,是指往昔佛修习菩提行。现在依法来说,佛乃觉悟,是指我们自己本身的一种性德,此性德是十方三世诸佛都同一体性,故「昔」是指往昔以来所有佛都这样修行,他们的修行与我们的性德、觉悟的情操完全一样。

  我们过去也有修学《华严》,有些人这辈子没有听学《华严》,不能说他过去以来都没有修,他的缘不在这里的时候,下辈子他还要再来修。这个「修」讲的是「一佛乘」的修法,不是一般所讲的六度万行的修法。

  一佛乘的修法与六度万行的菩萨乘修法有何不同呢?所谓菩萨乘的修法,通常是指「正法行」,例如修布施,因为佛寺门中福田第一,一切福田以治病第一……只要是最好的,第一的,修菩萨乘的都会做。像这种情况,在一般佛教偏向于所谓仪式化时,即正法行最流行的时代,都是修这种法。所以菩萨乘的修行发展到某一个程度以后,佛教已变成形式化,太过于重视正法行,因而专业的修行人就出现了,佛法于是产生一种障碍。

  一佛乘即「普贤乘」,普贤乘不偏向于正法行,它偏向于「随顺行」,亦即「方便行」。它的功课不在佛前做,而在二六时中,一切人、事、时、地、物,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做,都能引起自己随顺这个境界来修行。比方在走路的时候,偏身让别人先过,这就是修行,但是你要觉知,不是不知。让一步海阔天空,其本身虽也是修行,但是很浅,但是你要是觉知的话,这个修行就很深,功德就很大了。

  同样地,持戒时你会摄心,然后全神投入,那个力量也很大。所谓持戒,也可以持一个不发脾气的戒,五十三天之内都不生气,把「瞋」给熄灭,这是最好的持戒,相当殊胜。所以做功课并非一定是诵经、念佛,有些人走路一直在念佛,边念边东张西望,他已经把念佛变成口头禅,成为惯性了,这样的行法,虽然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做,其功德却显现不出来。

  是故修普贤乘的人,我们称「大心凡夫」,只要你愿意发这个心都可以修,它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这样的修行人活泼自在,他无意识形态的局限,甚至到任何场合、环境皆能适任。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在正法行上面,而是随顺行,此乃「依法修行」,「如说修行」。

  故「佛昔修习菩提行,福德智慧悉成满,一切诸力皆具足」,是指我们的自性当中,本来具足过去诸佛已成就的福德智慧和十种殊胜智力,只是我们现在没有显扬出来而已。那么,在福德智慧皆圆满和十种殊胜智力皆具足之后,就能放大光明出世间。

  悲门无量等众生  如来往昔普凈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  此擢干神之所了

  「悲门」乃用于饶益众生,「悲」是拔众生之苦,其实也就是除掉我们心中苦的因素,这是「自利利他」。随着众生根器不同,他们的苦难也不一致,则你所对治的慈悲也有异,那么众生的苦有多少,我就有多少悲门,此乃「悲门无量等众生」。

  自性的苦如何除掉,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有多少苦的因素在,那你要有拔苦的能力与方法,不只拔除众生苦,亦要拔除自己苦的因素,故此悲门,「如来往昔普凈治」。

  「是故于世能为益」,能够利益自己是「自受用」,利益其它众生是「他受用」。利益众生,其实就是到世间教导众生出世间法,对自己来说,亦即出世间法。

  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何不同?世间法是用我既有的意识形态来处理,出世间法是不用意识形态。例如看到凤凰花开这个境界,感觉人生好美,这是世间法。此外,按照「圣言量」来说的亦是世间法,例如世尊说「得广大无边智海藏」,那我看到树、花这种现象时,应该要转为观想「广大无边智海藏」。但是广大无边智海藏的境界是世尊的,不是我们的,此时我们依于这个来思惟,这是世间法。

  对于「广大智海藏」,这个在我们自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不断流出来的宝藏,你能感受得到,就是出世间法。但是你感受的部分与他人不见的一样。总之,由自己体悟到,而非依据别人所教、所讲的,即是「出世间法」。希望各位去体会,能够藉这个缘去超越,超越出来的方为出世间法,假如还在这个范围里的都是世间法。

  若有众生一见佛 必使入于深信海

  普示一切如来道 此妙芽神之解脱

  倘若众生一见到佛,必使之产生很深的信,方能「普示一切如来道」,这是生芽发耀主林神悟入的境界。

  「芽」是「凈信芽」,信自己有如来藏,信人人皆有佛性,信人人皆当成佛。信了以后应有所警觉,何以人的遭遇有别?两人同样认真用功,一个成功,一个却失败了,虽然关键在福报上面,但是你有了警觉以后,会发现在这个具体有形的色身以外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起作用,那一个力量是什么?我必须弄清楚,这个是「一见佛」。然后,你开始寻找那股力量,乃至于那股力量到底怎么发挥作用的,此时已入于「信」。

  故对于《华严》这个教法产生如此强烈信心的人,其殊胜的功德果报不可思议,如来(自性)的菩提道方能显现出来。

  一毛所集诸功德  劫海宣扬不可尽

  诸佛方便难思议  凈叶能明此深义

  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为何「劫海宣扬不可尽」?由于我们众生以分裂的意识形态所表达出来的就像瓦窑一样,再怎么讲也不过是瓦跟土的状况。佛一毛孔所集的功德就像玉一般,玉尽管再小还是玉,瓦跟土再多亦不能与玉的品质相较。

  是故「诸佛方便难思议」,佛的功德讲不完,怎么办呢?他就用种种方便来觉悟众生,光是这个权小方便就不可思议,他实质的功德更不用说了。

  我念如来于往昔  供养剎尘无量佛

  一一佛所智渐明  此焰藏神之所了

  这偈是讲熏修的过程,即信心成就的过程。依人而言,指我们在往昔供养很多的佛。依法而言,是从好多地方培养我们觉悟的能力。故「一一佛所智渐明」,在一切佛的地方我这样供养,这样一再训练,智慧就逐渐明朗。

  在信心尚未具足之时,不能说我们有多少成就,开始学佛就是这地方要训练,那个地方也要训练,这些都是辅助,即主伴的「伴」。「主」是你抓住一个法强烈地熏修,其它为伴。那么这里讲「供养剎尘无量佛」,主要是讲「伴」。

  一切众生诸行海  世尊一念悉了知

  如是广大无碍智  妙庄严神能悟入

  「一切众生诸行海」,即众生很多,行也很多,但是「世尊一念悉了知」。前面提到「一毛所集诸功德」,是从求道者来看成道的人,则「劫海宣扬不可尽」。现在由成道者来看求道的人那么多,但一念悉了知,这两个境界一来一往差很多。

  所以佛法的不可思议在此,佛法的殊胜也在这里。我们今天学佛为何愈学愈高兴、自在活泼、有信心?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如是广大无碍智」。

  恒演如来寂妙音  普生无等大欢喜

  随其解欲皆令悟  此是雷音所行法

  自性的音是寂静的,但是在寂静中能发挥妙用,所以叫作「寂妙音」,其妙用假如不发挥,众生不知道。在〈普门品〉中看得最清楚,观世音是如来寂妙音的一种作用,故「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即智力的妙用显现出来。所以「寂」是「静止」,但寂本身有作用,从其本体来讲是不起作用,本体起作用就叫「妙」。那么自性的本体一起作用,就能够饶益众生,这点我们要弄清楚。

  学佛人常祈求诸佛、菩萨加持,其实加持乃是我们自性的展现而已。要自性展现,必须能、所合一,自性方能发挥作用。而凡夫绝大部分都是能、所对立,当此之时,其法执、我执一定在。能、所能够合一,则我执、法执皆无。是故化主客二元的对立为圆融统一体,圆融统一即自性的展现。修行亦是,能观的人与所观的境界必须合一,自性才显现其妙用,这是「如来寂妙音」。

  〈普门品〉中「观音妙智力」的「观」是能观,「音」是世间音,能观、所观要合一。偈诵文言「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的「真观清净观」不但能、所合一,还要超越能、所双泯,秒智力才能现前。所以「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其意指我们要经常思惟这个境界与作用,这就是修行。

  妙音现前便能「普生无等大欢喜,随其解欲皆令悟」,你要怎么得就怎么得,看众生的情况,他都能够指导,那时候自性就现前。修行怎么修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把自性引出来。

  如来示现大神通  十方国土皆周遍

  佛昔修行悉令见  此普香光所入门

  自性所展现的神通,在十方国土皆周遍。其实十方国土是自心所现,都在我们的自性中。「佛昔修行悉令见」,过去诸佛所成就的都是自己所具足的性德,自己的性德与自己的国土交融在一起,这些性德都在国土中显现出来,此乃「大神通」。

  众生譣诐不修德  迷惑沉流生死中

  为彼阐明众智道  此妙光神之所见

  从萧条期、衰退期当中可看到此冥顽不化的众生,教他修行,他就是不修,常会借故推说很忙、没有时间,所以一直在这边生死轮回,自己却不知道。因此,「为彼阐明众智道」,为这些众生说明大众广泛的真理,为其开示菩提道,以种种方法阐明。有些众生因缘还没到,不要强求,我们讲不通的可以请别人来讲。

  佛为业障诸众生  经于亿劫时乃现

  其余念念常令见  此味光神所观察

  业障众生要经于亿劫始能见到佛,经过那么长的时间,是指他的业障消尽了,佛才会示现给他看。「其余念念常令见」,没有业障的众生念念都可见佛。而我们之所以见不到佛,此乃个人因素,佛是永远示现在此世间的。

返回目录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