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叁 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海云继梦法师:就从这里入法界 地藏菩萨行法 叁 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这一章要跟各位谈的一个重点是,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这部份要从胎藏界曼荼罗讲起,各位才能了解地藏菩萨在整个佛教中的地位有多重要,否则你大概也只知道「有个地藏菩萨吃饱没事,那个锡杖满街晃,看看有没有人受苦受难需要救援的」。其实,《大日经》是《华严经》一种行法的综合转换,我们把它叫作「另一种象限转移」;整部《华严经》是讲「理」,它另外还有一本,只讲「图像」,不讲理论,这一本就是《大日经》;《大日经》的图像转变出来,就是「胎藏界曼荼罗」。
「胎藏界曼荼罗」里面有十三院,但你从图三的图像看不出来,图四是把它简化成文字,这样比较好对照。「胎藏界曼荼罗」中间是「中台八叶院」;「八叶院」就是八叶莲花之意,正中间就叫作「中台」,一共是九尊佛;中央主尊为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东院为宝幢如来,南院为开敷华王如来(宝生佛),西院为无量寿如来(观自在王如来),北院为天鼓雷音如来,东南院为普贤菩萨,西南院为文殊师利菩萨,东北院为弥勒菩萨,西北院为观自在菩萨。
「胎藏界曼荼罗」从东门向西门,由上往下,最外围是「外金刚部院」,再进来是「文殊院」,主尊是文殊师利菩萨,有文殊菩萨的智慧才会成佛;再进来是「释迦院」,主尊是释迦牟尼佛。「文殊院」、「释迦院」表过去佛。再进来是「遍知院」,接着进入的是「中台八叶院」,本尊是「大日如来」。「遍知院」和「中台八叶院」是现在佛。往下走是「持明院」,以般若菩萨为主尊;先有般若空性,然后获得虚空宝藏,再入「虚空藏院」,又入「苏悉地院」成佛。持明院为现在因,虚空藏院与苏悉地院为未来佛。这是从过去佛的成就方法,来学习未来佛要如何成就。
我们修法是从南门或北门进来,横的这一条是表示动态的成佛之道。从北门进来的,叫作「福德门」;从南门进来的,叫作「智德门」。这是胎藏界两个入法界的修学方法。从北门「福德门」入,先经「地藏院」,地藏院是以地藏菩萨为主尊;再往前就是「观音院」,观音院是以「观自在菩萨」为主尊;再进来就是中台八叶院,依循观音的悲行,经北院而到达弥勒之成佛,这时候是入法界了。一般我们把这个修法,称之为「福德门圆融道」的行法,其中行菩萨道是「地藏院」的关键。因为菩萨道的重点,就是架构在众生的苦上,依于众生苦来发愿的,再依众生的性格、因缘,广设方便之行,这就属于「观音院」的大悲,所以圆融道实际上是「愿为表,悲为里」的悲愿之行。因此在中台八叶院中,就以观世音菩萨表菩萨的因行,而行满之果德,则是以「弥勒」来表示。此行法是以「菩萨愿力」与「众生业力」相应,而行象限转移,也就是从「世间」直接转入「法界」。
从南门「智德门」入,往前进入「除盖障院」,以「除盖障菩萨」为主尊;再往前是「金刚手院」(萨埵院),以「金刚萨埵菩萨」为主尊;再往前就是中台八叶院,循文殊空性,经南门「宝生佛」而到达「普贤」成佛之境,这时候也是入法界了。一般我们把这个修法称为「智德门解脱道」的修学方法;这个「次第道」,依众生性格,在「金刚手院」有无量无边法门。前面「福德门圆融道」的行法是直接在世间转入法界后,证空性;「智德门解脱道」是次第的修行方法,是在这个世间的结构中,透过「入定」转移世间结构,经一定程序的培训与改造后,脱离生死轮回的束缚,彻底抛弃识性、无明的牵制,再转入法界。
整个行法都在这里面,这只是简介,真正要讲没那么容易,因为这还要配合修法,不是讲而已。要修之前,这一张图要先看清楚,假如是上上根器者,跟六祖惠能差不多的,大概要两年;假如跟我一样笨,最少要四年,再重修就八年了。从以前到现在,修这一法的,光这一关要「毕业」就很困难了;即使毕得了业,也还只是幼稚园的程度而已。话虽然是这样讲,但你要是能把这张图看清楚,智慧就会增长很多,因为每看一遍,等于是读了一遍的《华严经》。也许你会说:「那我读《华严经》比较快,至少《华严经》是中国字还看得懂……。」字看得懂没错,但是等你读完,从头读到尾可能也只有一个结论:全部忘光光。读到后面,前面的全部不记得了。
我记得第一次把《华严经》全部读完以后,从头到尾,只有一句话记得,就是善财童子跟每位善知识讲:「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因为整部经,这句话大概重复了六十几遍,其他的就全部忘光光了。告诉各位,你在看这一张曼荼罗时,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它会认识你」,因为里面都是佛菩萨,最差的也有天王,当你看他的时候,同时有多少佛菩萨盯着你看,知道吗?虽然你可能没认得几个,他们都记得你,万一哪一天你掉到地狱去,他那个杓子一定会把你捞起来。
胎藏界曼荼罗里面一共有十三院,可是我们怎么算都只有十二院,还有一院是隐藏在里面的,它就是「本院」——中台八叶院的本尊「毗卢遮那佛」,遍知院中间的「一切如来智印」,释迦院的「释迦佛」,文殊院的「文殊菩萨」,除盖障院的「除盖障菩萨」,金刚手院的「金刚萨埵」,观音院的「观自在菩萨」,地藏院的「地藏菩萨」,持明院的「般若菩萨」,虚空藏院的「虚空藏菩萨」,苏悉地院的未来佛「宝瓶」代表——这个本院是第一院,具足三世十方一切佛;第一院以外另外有十二院,所以加起来十三院。整个历史上,包括日本东密在里面,都不知道第十三院在哪里,这个秘密我们已经替你解开了;我解了很多佛法里的秘密,这个就是其中之一。
各位要了解地藏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就是从「地藏院」这里,这边进来的,叫作「圆融道行法」;从「除盖障院」这边进来,叫作「圣解脱道行法」或「次第道行法」。次第道就是步骤一个一个很清楚;圆融道没有次第,一次就完成了。我们要跟各位谈的是,不管是圆融道或次第道,它都牵涉到一个佛教的根本、佛法存在的价值目的——就是要我们入法界。
大家都在学佛,但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各位曾否想过「佛法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你有没有发现「佛法好像有很多地方很矛盾」?譬如它讲「人生很苦,所以要到极乐」,那极乐到底是怎么个乐法?人生是怎么个苦法?我们常讲「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真的十件事就有八、九件不如意吗?要是这样,你早上起床,走路就会踢到,上厕所会掉进马桶,刷牙时牙刷就突然断掉……。事实上不然嘛!所以讲人生很苦,其实只是跟着人家无病呻吟而已。可是你会发现,真有苦的情境发生时,也许三小时就过了,但很可能过了三年,你还是忘不了这个苦;问题就在这里,是你没办法将苦忘记,是这一点在苦。苦本身是虚妄的,麻烦的是,你忘不掉那个苦。既然很苦,就把它给忘了嘛,偏偏你就是忘不了;这个「忘不了」就是凡夫生死轮回的根本,知道吗?
告诉各位,「苦」就是构成世间的一个主要因缘,它就是「六尘」和「五蕴」的相应而产生的。然而,佛法也告诉我们,另外还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直接从这个世间错误的结构里,转入法界正确的结构里;转得进去,你就解脱了!这个行法叫作「圆融道」,而这个圆融道在《地藏经》里面——这里所谓的《地藏经》是指地藏三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占察善恶业报经》跟《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通通是在讲「菩萨的大愿」;透过一再地发起大愿,你可以转入那个世界,这就是它的法门。从北门进来,第一个碰到的就是地藏院的地藏菩萨;换句话说,地藏菩萨的这个行法,就叫作圆融道的行法。圆融道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因为从南门进来是「次第道」,从北门进来我把它叫作圆融道,意思是你不一定像南门进来的这种次第修法,你用《地藏经》这一种修法就可以过来了。
谈到次第道和圆融道,这要讲一点佛教历史了。佛陀的时代,正值印度文明衰微,其原来正确的行法消失了,因此佛陀振臂一呼,强调真实法的修法,也就是「次第道」行法;现在南传的修法,基本上就是次第道的行法,亦即我们所谓「声闻乘」的部份。当时的印度社会没人可以反驳他,因为每一个来跟佛陀辩论的人,对于圆融道和圣解脱道这两个部份,老是讲不清楚,所以一一都被他驳倒了;而印度在这个部份,它有六种学说,我们佛经里(尤其大乘经典),把印度这些异于佛教的其他流派,统称为「六师九十六种外道」。当时之所以称他为外道,一方面是因为他跟佛教这一道不同,佛教以外的就通通叫作「外道」,另外是因为他们来跟佛陀辩论是百战百败,佛陀是百战百胜。
佛教从佛陀时代兴盛以后,主要就是强调这个「次第道」的修法,同时也中兴了印度的修行方法;但是这些佛教特色,后来又被印度文明再吸收回去,佛教的特色就不见了。于是佛教就必须再改革,改革时又从印度文化里吸收回来,变成了大乘;这是第二期的佛教思想。大乘扩大以后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个修行方法跟「次第道」的修法有什么不同,因此到第三期佛教思想时,就把印度所有的修法全吸收进来。因此你要留意到,现在所有的密法通通是印度教的东西,这部《大日经》其实是把所有印度教的行法通通吸收进来,然后把它图像化;而它整个理论的架构是从《华严经》的理论基础上来的。所以,从理上来讲,是《华严经》;从图像上来讲,是「胎藏界」;从修行的过程来讲,是「金刚界」。金刚界跟胎藏界这两部曼荼罗,是整个密法修行的总归纳。
佛教发展到第三个阶段,就把这个「圆融道」的思想给吸收进来了;换言之,从地藏院这边修进来,主要是修福报,你要一再地种福田。各位留意到,既然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叫作「十大愿王」,那「大愿」应该是普贤菩萨,为何称「大愿地藏菩萨」呢?那是因为「地藏院」的地藏菩萨是整个圆融道的因地本尊,果地的本尊是普贤菩萨。所以「愿」是以地藏菩萨的大愿为主,所有的愿都是在度众生上,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普贤十大愿是这样发的:「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众生的业无有穷尽,菩萨大愿要度尽众生。
各位发这样的大愿只是根本而已,重点是你要如何去实践。「愿」就是要去行的,不是跟菩萨随便讲一讲就算了,所以才叫作「行愿」;「行愿」是以普贤为代表。所以你会发现,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一、礼敬诸佛;二、称赞如来;三、广修供养;四、忏悔业障;五、随喜功德;六、请转*轮;七、请佛住世;八、常随佛学;九、恒顺众生;十、普皆回向。」这十个大愿,通通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实践标准。所以地藏菩萨广度众生、度尽众生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具体实践,就是普贤的十大愿王;「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具体实践,就是行十大愿王。但是行十大愿王,可不是文字上这样讲讲就算了,就以「忏悔业障」这个愿来说,要怎么忏?「念一句佛号,拜一拜」这样就叫忏悔业障吗?不是!它是要你有「很深刻」的自我反省与检讨,知道吗?有做错的,不是忏悔就好了,必须马上改正。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看不到自己有错,可是人家又不理你……。」譬如在公司上班,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很用心的拟了一个规划案,可是当你在会议中提出来以后,不但没有被采用,还被大家狠狠地批判了一顿。这样也就算了,没想到过了一个月,这个提案就被别人拿去用了,这下你可就要得内伤了,暗自在那边气得直跺脚。不要生气,这种情况就证明你要拜忏了,赶快拜忏!怎么会这样?因为你前辈子侵犯人家的著作权,这辈子果报现前,一报还一报,那是不是要赶快忏悔?如果不忏悔,这样的果报还是会继续发生。
所以我常跟各位讲,如果你有「明明没有错,可是别人就是要冤枉我」的情况发生,那你就要赶快拜忏。不要在那边「我又没错,为什么要忏悔?」有可能你真的怎么找,自己一点错也没有。告诉你,问题不在这辈子,是错在前辈子,知道吗?这辈子有这种情况,那叫作「业相」;业相现前时,你就要赶快忏悔,否则还会继续发生,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为什么?连利息一起算进去。忏悔是什么?就是把前案了结了;当你想到「一定是我前辈子,也是这样侵犯人家的著作权,这次才会被冒用」,这个业就了结了,在反省检讨的时候就把它回向了。拜佛的这种功德,你看,是不是拜一拜业就消了?是不是罪灭河沙?这样一拜,前案就了结了,那不就跟「涂销」掉一样?以后就不用再还了。你要是不赶快忏悔,那就会一次比一次严重,后面的连利息一起加上去。
我跟各位讲,一次业障要拜一百零八拜,也就是你不要只涂一次,涂一百零八次就干干净净了,痕迹都不留了。你是真忏悔,它就会消失掉。所以一有业相,一定要把它忏悔掉。它第一个就是忏悔,意思就是把我们在这世间结构里的业——众生业——除掉;现在,我们先把自己的业除掉。第一个是忏悔,其次你要发广大愿,一再地做,自己的业会愈来愈轻,你的愿在法界里会愈来愈增长。所以在拜忏、忏悔时,你自然就会往这边发愿:「众生有这种苦,我一定度;有这种苦的,我一定百千方便而为救拔。」当你发这种愿出去,你在法界的法身就一直成长了;成长到某一个程度,你的业力就消失了。它是怎么消失的呢?因为你在法界的三昧力可以转化世间的业力,可以转化你自己的业力;当你自己的业力能转的时候,你就能转众生的业力。
要转众生业力就没那么容易了,「转自己」毕竟只有一个,可是「众生无量无边」,因此,你的愿更要快速成长;既然你的业力在逐渐消失中,你的愿力应该要成长得更快,这样你「愿力的绝对值」会正向一直成长,那你一定可以超越众生的业力。众生业力的总和,加加减减,大概就在那个数字范围,而你的愿力一直在成长,那一定可以超越它。众生业力也是无常,众生本身也有修功德的,所以它在增增减减当中,就那么大。当你的「绝对值」大于「众生业力的总值」,你的法身就到达要入法界的时候了。告诉各位,你这样行就是真正的菩萨,而且可以称为「摩诃萨」,法身大士就可以称为菩萨摩诃萨了,它是从你的愿力成长上来的。这个地方要怎么修,正确的行法要按照「地藏院」的行法来;当你行到某个程度,要怎么样让你的愿力能够长久维持,再来就是「观音院」的大悲,所以你看他发大愿就是从「观音院」的大悲来的。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章节〈存亡利益品〉,里面观世音菩萨出来,并且这个时候,佛陀咐嘱很多菩萨要弘扬「地藏」这个法门,尤其特别交待观世音菩萨,它这个是连在一起的。当你通过「观音院」以后,就进入「中台八叶院」;所以,你从福德门进来,观自在菩萨的大悲直接就成佛了,弥勒佛是未来佛。如果是从「除盖障院菩萨」进来,金刚萨埵法门,它是从文殊师利的般若智慧来成就普贤菩萨的,从这边来成佛;普贤菩萨也是成佛,他是原始佛。两个行法不同,所展现的性格也不一样。
从福德门进来的修法,一定悲愿在「地藏院」这个地方展现,所以它的行法,是从生命结构的改变跟世间结构的改变,「直接」转入法界。五蕴跟六尘相应而诞生这个虚幻的生命,这个生命的存在是虚幻的,所以它的现象是递减的、会折旧的,生命是永恒、灿烂的,没有死亡的逼迫。你要留意到,在法界里是那么地殊胜,跟我们想象的观念完全不一样,因此从地藏院进来的这种行法来看,跟各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一再跟各位讲「修行不要用大脑」,用大脑想的,根本没办法修行,尤其是发「立足于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大愿。假如是用大脑,你发这种大愿,大脑就会想:「这要怎么实践啊?」告诉你,就按照十大愿王来,这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巴利文的音译,在地藏的法门里叫作「一实境界」,唯一的一个真实境界;在《华严经》里称为「一真法界」。要发愿,就要发这种愿,且这个愿是架构于「为众生的业力」而发的,如此,你的愿力就会跟众生的业力相应。这个世间是六尘境界跟五蕴的相应,而它的相应是来自于「受」,生死轮回的根本因就是那个「受」,你会感受到。因为有「受」,它会刺激你记忆体中的「阿赖耶识」(八识);一激发以后,当你的欲望增加,「受」跟「识」会加工,「想、行、识」就起来了。你去留意,只要用大脑,一定是「受」跟「识」起作用;「受」跟「识」一起作用,「想、行、识」就一直转了;想、行、识只要一转,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这个世间的结构,是「六尘」跟「五蕴」的相应而产生的;五蕴是「能」,六尘是「所」,能、所相应产生这个世界,所以在这个结构之下的生命是不对的,它的相应在「受」。
在法界里头,是你的愿力跟众生的业相应,你从众生的业苦而发愿,这个愿一定跟广大的群众有一个相应的地方;跟你不相应的,他在求救时,那就没有你的事,他就见不到你。不会有那种见到众生苦而不救的菩萨,没有救是因为他没看到,菩萨不会见死不救。所以你想要这个菩萨来救你,你就要跟他的愿相应,否则你就见不到他,因为他的愿力是跟你的业相应的,否则任你怎么求救也没用。为什么?因为你的业会跟你的本尊去相应。所以很多人问:「师父,我要修哪个法门?」修哪个法门?你的业苦,一定跟你的生命因素相应,所以那个菩萨会来跟你。
有一个雪山童子的公案,世尊过去世还是婆罗门因地修行时,发愿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跑到清净的雪山去修行。某天,帝释天化现成恐怖的罗刹要来考验他,就在空中宣说过去佛所讲的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听到这个偈子就很高兴,便请那个罗刹再跟他讲下半偈。但是罗刹说他肚子饿死了,必须喝血吃肉才有办法讲。雪山童子求法心切,慨然应允,于是罗刹才跟他讲下半句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雪山童子听了以后就开悟了。他遵照承诺,要给罗刹吃,但要求罗刹给他一点时间,好把这四句偈雕刻在山岩的石壁和树干上,这样后来的修行人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