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 你会「挣扎」吗?!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金狮子章讲记 十 你会「挣扎」吗?!
成菩提第九
菩提,此云道也、觉也。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
圆融,其实也是一种扩大;到六相这个地方已经是大成就了。成就什么呢?就是后面接着讲的「成菩提」。我们学佛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已经到达终点站了,为什么成菩提后面还要再入涅槃呢?这又是重复的讲法。整个过程来到六相这里,其实已经成就了,讲成菩提的时候,其实是另外一种扩大,也就是从另外一个层面,再来说一遍,让我们更确切地明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言模式。
整个过程他没有讲到要成佛、要开智慧,也没有提到要开悟。要留意,那到底我们讲的开悟是指什么?佛法在谈的名相很多不同,所指的可能同一个,但是一般人泛用的意义,可能就完全不同,这一点很重要。比如,当师父在跟某个人印证说「他有成就」时,你在旁边听到了,千万不要太当真。假如他是从头按照这样一路修下来,当然不会有偏差,但往往都是半路才进来的,噪声很多,看起来似乎神通广大,其实都是错误的。我们不知道他前面是怎么修的,他说他有成就,也只好顺着他的意嘛,总不能硬说他没成就,那岂不是要打起来了?所以你听到了,就不要太当真,即便是讲你,你也不要太认真。真的成就、真的开悟又怎么样?牙齿痛还是得找牙医啊!
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成就,它是有各方面;用什么来衡量?以如来十号来衡量——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要从这边一个一个来印证,成就一个不算,要十个都成就,这才叫做成就具足。要不然,一般我们都会讲「他成就了」,但那种成就,未必是我们所讲的这十个号具足的成就。换句话说,你成就了,我不会单纯的只讲你成就了,他会是从各方面来的。成牛魔王的,也是成就啊!你是怎么成就的?这要从另外一面来看。
它这里六相圆融的成就,要从成菩提来看,菩提这里的定义是「此云道也、觉也。」他从这两个方向来做说明,一个道,一个觉。菩提我们通常是说觉醒、觉悟、觉道。那么,觉悟是什么?这一点我们要弄清楚。觉悟是一种觉醒,一种内心生命的翻腾;从大脑跟个人的反应来说,觉醒最重要的是概念的转变——人生这样对吗?当这样思考时,你对人生的观念,开始产生一个很大的变化,虽然还在摸索,但这时命运已经改变了。我这样做有意义、有价值吗?我为什么每天都这样过?未来的岁月,每天都要这样子活下去吗?这是我要的吗?这叫觉醒。这是真正觉醒的一种相,它有这种状况出来。
很多小孩子虽然不会讲,但他却由实际行动中表达出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表示他长大了。比如以前小时候,都是「我爸爸说、我妈妈说」;上学读书之后改成「老师说」,不再是爸爸说了。而且小时候刚开始走路时,一定要牵着妈妈的手,长大到有一天你要牵他,他不给你牵了,他自己也要把手背在后面走路了,而且走起路来还要一摇一摆的。不管怎样,那是他开始在肯定自己,这就是「我执」开始了;换句话说,他在肯定自我了。一个人必须先肯定自我,然后这样走一段路后,会自己产生疑问:「咦,我有没有迷路啊?我走的对吗?」然后整个重新再来,那就是觉醒了。
当一个人没有自我的时候,他不可能觉醒,因为他是消失的隐形人,他没有「我」,什么都是爸爸决定、妈妈决定或是社会说、大家说。你问他:「这样对吗?」他回答:「不知道,大家都一样啊!」这就是惯性,惯性就是没有觉性;没有觉性的时候,菩提就不在。所以你若有菩提,一定有过这样的状况,而真正发菩提心的人,几乎每天都会这样反省:「我今天做的事情,有哪几样会在我的生命日记里留下记录?」每天早上眼睛一张开,就先想:「我今天的日子是有太阳的!」那不管今天太阳出不出来,也一定会是灿烂的一天,一生也一定明亮光采,因为有信心,太阳永远高挂。一个人没有信心的时候,就算看到太阳也没用!那你有哪一种人生呢?
以前流传一个「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的民间故事,有两个兄弟感情很好,爸爸妈妈往生后,决定分开出外打拼,两兄弟约定好,不管成功或失败,十年后都要再回到这里。若两个人都成功,当然是最好,否则成功的人就要帮助失败的。分道扬镳后,弟弟运气好,娶到一位逃家的富家女,做事又认真,一路飞黄腾达。十年后变成大富翁了,并回到原先约定的地方,但连续等了五年,都没等到哥哥。原来,哥哥跟他分手后,随也很认真工作,但若是卖面粉,就遇到刮大风;卖西瓜,却碰到下大雨,生意做的一塌糊涂,最后沦为乞丐。哥哥十年后回到约定地点,看到弟弟穿得那么漂亮,不敢相认。后来弟弟想到,哥哥可能失败不敢回来,便办了一个无遮大会,邀请临近城市的乞丐来吃,弟弟逐一的去认,这才认出了哥哥,把他接回家里一起住。但是,当弟弟给哥哥吃好食物,哥哥就拉肚子;穿好衣服,全身就发痒;让哥哥睡高床上,他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只有睡柴房才睡的安稳。后来,哥哥觉得这样很折腾,决定搬出去。弟弟没办法,只好顺着他,临行前帮他做了很多包子,每个都塞了一两银子在里面。弟弟跟哥哥叮咛;「包子不能给人家,若肚子饿,就拿起来吃。」虽然弟弟这么说,但因为觉得包袱太重了,反正包子也吃不了那么多,所以只要有人跟他要,他就送给人家。等到自己肚子饿,一拿起包子来吃,这才发现里面有银子,但包子已经送了一大半。他很伤心,抬头一看,太阳高照,就把腰带解下,挂在树上,上吊死了。上吊前说:「自恨枝无叶,莫怨太阳偏。」不要怪太阳偏了,是我自己没有枝叶、没有福报,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业力大。
在人生过程里,大家多少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不见得是人家不照顾你;就算人家有心照顾你,但若自己没福报,也是枉然。讲这个故事不是要你宿命论,而是希望你要懂得怎么修行。觉醒很重要,这个哥哥就是没觉醒,所以他不知道人生往后的路要往哪里走,他就宿命了,因此就卡死了。假如你能有所觉醒,能自问:「我要这样吗?」你一定会去找寻「我要怎么办」的方法。假如这位哥哥想改造他的命运,在古代,到任何一个寺庙出家,应该都没问题。只要他能觉醒,就算在弟弟家当个打杂工人也可以嘛!但弟弟也没有智慧,所以不知道怎么引导哥哥。你若是能了解到这些,就会知道你的人生该怎么办了。
现在令人担心的是,很多人一辈子就卡在宿命里走不出来。人生会因为你的觉醒,而让命运完全改观;但若不能觉醒,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走下去,最后就会步上那位哥哥的后尘。觉醒以后,你一定会去摸索,摸索就是成长,成长一定要付出代价;摸索成长的时候,一定会失败,一定会有痛苦,因为你是在迈向未知。像我们这些同修们,虽然我一直说:「不要紧,不要紧。」但大家还是怕怕啊!为什么?因为下一步就是未知的领域,因为未知,所以害怕;他是因为没信心,才无法迈向未知。其实修行只有一句话——迈向未知。天天都在迈向未知,时时刻刻都在迈向未知,那未知所堆砌起来的过程,是痕迹,也称为道。什么叫道?不是那种铺好路的国道一、国道二,而是指你走在人生未知的过程,所累积起来的过程;它无形,但是在你的心里头很清楚、且非常具体。
迈向未知,一步一脚印,这里面是用多少的辛酸、多少的血泪去堆砌起来,这才叫精采呀!「道」是面向未知,他带着你的生命成长;另一种讲法就是,生命成长的轨迹。当你一步步迈向那条看不到路程轨迹的道路时,可能会跌倒,可能有翻覆、有血有泪,有可歌可泣的心境、有种种爱恨情仇的心结,一旦你摸索出来,走过去了,那就叫作道。难就难在迈向未知的那一步,你踏步踏得出去?告诉各位,你一定要踏出去!虽然你完全看不到,不知前面会不会是个陷阱或是万丈悬崖,但你不要怕,还是要勇敢的踏出去。当你的脚一开始踩出去时,虽然就要有摔下去的心理准备,可是事实上,你会发现根本没有坑,怎么摔呀?所以不用怕嘛!真的摔了再讲嘛!但你走不出去怎么呢?
很多小孩都有这种勇气,他想去尝试,但这个环境不容许,使得他的生命无法发展起来,这是家庭教育上很重要的问题。大家要记得,愈小的时候去经历,成本就愈少;愈大时去经历,代价愈大。小时候受个伤或被骂,很快就会过去,所付的代价不多;人愈长大,调适能力愈不好,长大后才遇到,内心的痛苦跟挫折会加倍。虽然小时候所经历挫折跟失败,会比长大后所经历的要多十倍,因为小孩子会一再地尝试错误,但这也使他在面对挫折时,养成了一种免疫力。有些温室中长大的小孩,长大后应付挫折的能力很差,往往一次失败,就足以把他吓死了,甚至有可能会去自杀。
那天我看到一则报导,有一个男主人因为事业经营失败,负债一千多万,就带着全家人去寻死。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没有应付挫折的能力,没有办法面对失败,可是他又有责任心,担心自己死而以后,孩子要怎么办?因此就一起去吧!你看,这个成本代价实在太大了。假如这种失败的情况提前发生在他孩童时代,而他的父母亲让他去尝试错误,他日后的人生便不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
人生,有一个很简单的定义,就是「不断地解决挫折、痛苦、失败」。要是没有这个能力,你的人生一定完蛋。人活在世间,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特别是与人之间应对的问题。很多人因为人家讲一句不中听的话,就气得半死,若没有解决跟应付挫折的能力,那一下就完了。所以人生就是不断地解决困难。人生在面对未知时,所走过的痕迹,那就是道、就是修行。道是面对未知,在迈向未知的过程里,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那个就是道、心灵之道——趋向觉醒的过程。
在摸索的过程中,会有失败和挫折,但我们有一个人生最大的福报——不只是这辈子的福报,而是从过去无始劫以来,尽未来际的这个生命最大的福报——就是学佛。因为有佛陀的指引,所以当我们在迈向未知的过程中,佛陀就像一盏明灯,他告诉你:「这一不要向这边偏一点。」佛陀随时在指导我们。我们要走上这个道,必须遵守三个原则,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透过佛法僧三宝的指引,你会到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目标,到达最终止于至善、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道是指这一个啊!再加上一个「觉」,就是佛陀带领你、三宝指引我们,这才叫菩提道。要走菩提道,你一定要有心。什么心呢?就是跟菩提黏在一起的心。人生要觉醒,必须要有把心跟三宝黏在一起的概念。
何谓发菩提心?就是把这个觉,也就是人生要迈向未知、摸索到达止于至善的标的,变成你的生命中的第一要素、第一要务,那才叫做发菩提心。如果发菩提心以后,却将修行当作第二回事,不是第一,那就无效了,因为你隔了一个绝缘体在中间。就像你平常要粘贴挂钩到墙上,墙上一定要先擦干净,不能有一丁点灰尘,否则就很容易掉落。那个灰尘要拿掉啊!想想看,你的那个绝缘体、绝缘膜是什么?有的是一层膜、有的只是灰尘而已。一层膜的,那可能是情爱;很多人都说修行没问题,「我先回家把那一个摆平再说」,但往往就是摆不平。「你的他」变成绝缘体把你遮住了。是他的问题吗?不!是你的问题,因为你的心存在有他。纵使你为了他而放不下,他也不会感恩,那你要怎么办?这时,你的心要产生「质变」。何谓质变?虽然也照样陪着他吃饭、喝咖啡,但心转变了,已经不是以他为第一要务,而是以觉醒、迈向未知为第一要务,世间生活可以跟着他,但你的心已经出尘了;心虽然离开六尘,但形象可以留在这里。留意喔,是质变,不是样变;样变就是「你走你的阳关路,我过我的独木桥」,那样会造成社会问题。
大乘佛教特别强调「质变样不变」;样子不变,但心的觉知开始改变。过一段时间后,他就会发现你不一样了,你身上有一个很深沉的东西,他一直感受不到。当你的那份深沉渐渐成长时,气质就出来了,他对你会有绝对的恭敬。质若没有变,那就会一天到晚在那边讲「哎呀!我的因缘哪!就等我那一个……。」很抱歉啊,你的那一个要是寿命比你长,那这辈子就没机会修了。你可以质变,质一变就完全不一样了。
对于道,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认知;若不能认知「道是什么」,那就没办法进行。为什么学佛那么困难?一想精进,业障就来,那是因为你想要「样变」,所以业障一定来;但质变,业障不会来。你的心——概念、观念一转,行为的部分则随缘而动。而随着你的质变,他会感觉到:「你这样的决定是对的。」他会跟着转变,并成为你的护法。因此,质变是一个关键。当你的质变开始了,前面的资粮也具足了,圆融来到这个时候,才会有下面这一句话的讲法。
「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前面讲菩提就是道、是觉,现在它再把路铺出来——谓见师子之时——师子只是个代表,代表总相;从总相看,缘起法界的一切有为法,通通都在;六相当中,从总相到坏相,六个全部具足。「更不待坏」,你进入到一栋房子,「哇!这房子很好,不但设计好、建材也很好。」你看到总相时,同时也看到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六相同时都具足,所以说「更不待坏」。「本来寂灭」,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存在的这个样子叫寂灭,不是说通通坏掉、死了,躺在那里叫寂灭,不是!
有个和尚往生,有一个送来一块匾,上面提了「入般涅槃」。怎么会他活着的时候不是入般涅槃,一定要死了才入般涅槃?用这样来形容他的成就,那是意识形态。要知道,他不是死的时候才入般涅槃,寂灭是指本来存在的样子,入般涅槃就是回到本来的位置上、本来面目。中国道家叫作「归元」,回到原来的定位;现代术语叫归零,入涅槃就是归零,回到本来的样子。所以总别、同异、成坏,讲的就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法界一切森罗万象,就归类为这六大类,这六种状况你都知道,就可以看到本来的样子,这叫作本来寂灭,就是这样。
「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不要拣别,当下就流入萨婆若海,回到自性海里。我们因为用第六意识分别,所以就进入五蕴轮转,那就开始轮回了。假如这六相很清楚,明白整个法界一切本来寂灭,那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所有的尘境当下都是普贤行,流入萨婆若海。
土石流本身也是普贤境,你说电视照起来那个样子很恐怖,那也是普贤行、普贤境,它只是本来这样。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它的因因缘缘,但你看不到,所以意识形态会去判断哪个好、哪个坏,这就叫做坚持取舍,不是离诸取舍了,因为有意识形态在干扰。我们要把那个「坚持」放下,不用意识形态,那叫离——离开从第六意识所形成的识;离开从识所构成的概念;离开从概念所形成的意识形态。
绝大部分的人都离不开意识形态,但这样很那处理问题,因为它包含强烈的情感因素在。我们不用情感因素,那些政客就是用情感因素在干扰我们。我们是要将情感因素,包含情绪、情感在内的这些除掉,而在理性的过程里把经验主义、功利主义通通除掉。另外知识性,也就是从逻辑思惟上去进行的部分也要淡化掉。因为透过逻辑、大脑取向思惟的模式,都是错误的。当经验主义、知识性主义、功利性主义跟情绪变化这四个部分,全部除掉以后,剩下的大概就是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
懂得用生命取向的思惟模式,然后透过前面的认知,再带入六相圆融这个部分,法界森罗万象通通流入萨婆若海,这个叫做「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就在这个地方,法界一切,经过你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不用大脑思辨,马上就「流入萨婆若海」了,「故名为道」。这个地方说的道,是成就之道,他已经到达终端的成就。从因地来讲,那条迈向未知的轨迹就是道;从果地来讲,道就是把这一切本来存在的状况,透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可以原原本本的把它导入萨婆若海。因地、果地弄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修行。
在迈向未知的时候,你的生命是全体起用;但是当你一再用大脑时,你便不敢迈向未知,因为大脑都只在已知的范围里头。比如打坐,两腿一盘,一坐,嗯,脚酸了,我应该已经坐了五十分钟,再等十分钟。然后再算了几次,啊,十分钟到了,果然眼睛一张开,当,很准吧。这都在已知的范围内嘛!所以你每天一上坐,眼睛一张开,刚好时间到闹钟响,喔好准。我告诉你,这个绝对不会成就。你成就的是下辈子当闹钟,因为很准啊,这有什么用。不是!修行就要迈向未知,迈向未知只有「置心一处」!
置心一处很麻烦。「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心他缘,摄心令返。」这四句话怎么颠倒都不要紧。若心他缘,摄心令返,摄心令返干嘛?使心不乱嘛!使心不乱干嘛?目标就置心一处。你说置心一处就是要使心不乱,若心他缘,摄心令返;那我摄心令返要干嘛?要置心一处,使心不乱,若心他缘,就摄心令返。你从这个地方去看,这就是你的工作。
这时候有一个问题,「我找找看,心有没有跑掉?」那要静坐才会知道。结果,坐在那里,心跑掉了却不晓得,「巷口新开的咖啡馆,咖啡超香的……」。结果,你一下座马上冲过去买,马上被俘虏了。迈向未知的过程中,能不能在心被俘虏时,赶快觉醒,这就是关键!当然,被俘虏感觉是很幸福的,打妄想很幸福啊,坐在那里,人家就弄给你吃……。心为什么会被俘虏?因为他有一个东西会引诱你,让你泡在里面,这下就没得出息了,永远关在笼子里。被俘虏,就是关在笼子里——关在那已知的范围。修行就是要你走出牢笼,这才叫解脱!要解脱,就必须走出牢笼,必须迈向未知,修行就是这样。多以,迈向未知所经历的轨迹,是因地人所说的菩提道;到了果地以后,就看到流入萨婆若海的那一段了。菩提道是成就的阶段,那叫成菩提了,已经流到要流进去的入口处;而入萨婆若海的入口处,那就证菩提了,已经不是菩提道,你要慢慢地去体会。
从这个地方再回过来看这个成就,就比刚才一到八的理论再扩大了。但是要注意,这种扩大是以前面的次第作基础所架构起来的,而不是每次讲到圆融法门时,就忘了前面的次第。华严的特色就是后面这三个——六相、成菩提、入涅槃——但假如你只看这三个,那就误解华严了,它有前面的次第道。《金师子章》虽只是一篇一千多字的简短文章,但它把整个过程交代得很清楚,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就我们的生命来讲,它非常地重要,各位能体会得到吗?
我们平常讲的菩提道只能说是「泛称」,怎么说?常常讲「这个人发菩提心」,但真的算吗?有没有黏上去啊?要发菩提心、要成菩提,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取」,要成为你人生中的第一要务、第一件重要的事才算。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弥勒菩萨就非常赞叹善财童子已发菩提心,非常难能可贵。兜率天宫的弥勒内院,里头也都是大菩萨啊,为何他一再跟弟子们赞叹善财童子发菩提心的殊胜?因为善财童子他是以生命的改造作为第一要务。
各位有没有「挣扎」过?当有人把你的鼻子、嘴巴封住,那时,你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呼吸、要活下去;假若,有人障碍你的菩提心,你会不会也那样挣扎?这就是关键!呼吸孔被堵住时,生命会本能地挣扎,可是当菩提心被障碍时,你的本能会不会起挣扎?假如这时你说:「不要紧,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那就表示你不是把修行当成第一要务,那种就叫做「修修看」,有就修,没有就算了,这样就麻烦了。这种不叫发菩提心,只是发结缘心,留意!那只是跟菩提结缘而已。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