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 第八集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来源:   作者:海云继梦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海云继梦法师:华严禅行法--《禅修前行》 第八集

  我们是从行径开始讲,四十二页是吗?这是一些对我们来讲应该要说是常识、一些概念,这个名称,一个学佛者来讲,他应该要有所了解,但是你不见得这些都修,你要修这些,那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跟相当大的功夫,譬如说38页这边讲的三种禅,有个根本味禅跟根本净禅,出世禅呢要有观、练、熏、修,这是按照修行的次第来讲,他有深浅,那么出世间的上上禅,这个是九种大禅,这些名称都很多了,我们不详细跟各位详细讲,现在我们要跟各位讲的是,42页这边,根本味禅,他包括什么,他有几个基本行法我们跟各位做一个介绍,那你有到某些阶段,你自已会用上去,我跟各位讲是实际修行的部分,不光听一听就好,到时候你在运用的时候,你就用得上,不然你不知道怎么修,但是你现在不一定都要这样修,现在初学不一定都修,可是你在一门成就以后,那么这些法门都很好用。

  这个根本味禅又叫十二门禅,他分三品,第一个是四禅,第二个是四无量,第三个是四空,就是四禅八定,从四禅定到四空定之间要再修这个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部分,那么这里面第一个就是我们所讲的这个四禅,四禅,我们跟各位要求的是,第一个初禅定,你一定要达到。那天不知道有谁讲,我们不是要求了生死出三界吗,为什么要修三界内禅,那我告诉你,你要是在欲界里头,你什么都别想了,你除了修的很多的欲望跟妄想以外,根本不可能出三界,你一定要先有初禅定,把那一种妄想心,混乱复杂的心境平静下来,才有可能寻求出离,假如没有的话,是很不可能的,所以第一个我们要求你最少要到达初禅定,这个很麻烦,没有错,但是呢,你不可免,绝对不可免。

  就像我们,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叫我们再去学中国字,那你会觉得很麻烦,我相信现在喇嘛在学中文,他就遇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注音符号以外啊,还要写那个方块字,那么小小的一个地方,我们不要讲什么,人类用的最多的字就是“我”,那个“我”你看有几个笔画,那要那么一点一点一点,只有那么一点点而已,点了好几点,一直点,你去看看,现在叫你再去学这个,你会觉得很没有意义,可是这个基础你要有啊,你不会写,不认识字,这么一本书就根本都是天书了,对你来讲一点意义都没啦,你这个基础一定要有,所以初禅定的这个基础一定要学起来,不要嫌麻烦,这没有办法的,所以说越早学佛是越方便,你有很多的时间说好,就把他学起来,你越晚学佛,越没有那些时间,学了初禅定,我告诉你,很用功啊,也差不多要三年啦。当然了,有人可以说七天就可以入初禅了,那是你嘴巴讲的入出禅比较快,那一句话就可以入了,我说入就入了,问题是嘴巴入了,身体没有入,所以一定要下个功夫,很讨厌没有错,这一关一过,那其他讲起来你都很轻松,这一关一过,那其他讲起来你都很轻松,这一关不过,那你要讲任何禅修的部分,学佛修行的部分,那你都是空口说白话,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不相应。

  所以他的定义,厌欲界之散乱者,修四禅,欲求大福者,修四无量,厌形色牢笼拘限者,修四空,看人家福报那么大,那你心量就放大一点,不要那个小心眼,小鼻子小眼睛,什么都在那个点上跟人家计较,人家有能力,你就眼红,人家一做错,你就很高兴,“你看我就知道他就会出错”,你那个小老鼠就在那边等着,等着猫掉下来,然后你就很高兴,你看我终于等到他跌倒了,那这种人,一点福报都没有,你要懂得赞叹,喜呀,随喜赞叹啊,你福报才会出来,布施,是,你会布施有大福报,你没有随喜心啊,你那个福报就是一般算命先生讲的“有财无库啦”财很多,过路财神,你所修的福报啊,下辈子就是银行里面的行员,每天算很多钱,没有一张是你的,进进出出很多,有没有,福报真大,没有一张你自己的。

  所以你要有这种喜心,尤其是随喜心,慈悲喜舍自己看看,这个十二门禅,三品十二门,为出生一切出世间善法之所依,故名根本,但是这个味禅,根本是没有错,但是他有三种,有不清楚的,哪三种呢,第一个,虽有观慧而不觉,所以叫隐没,于此禅定中而生爱味,有爱味,就是会喜欢,乐处寂静,乐阿兰若,内守悠闲,这个都有爱味,就有贪染,所以叫做有垢,第三个于所观境界不能分明,故名无记,你对境界不清楚,那你就不一定会上得了喔,要注意啊,这个修行中的几个关键啊,这三个隐没,有垢,无记,你要特别注意,真正修行的就知道,你不修行,听到这个名词都头大,从来没听过的术语啊,要是在修行中,这些都是境界,他不是词汇,你有观,有没有观,所以很多人说他有什么境界,什么境界,尤其在讲梦境的时候,都是有观,不觉啦,师父我昨天梦到什么,你去注意看看,“我梦到佛来”,我说什么佛,有多大,他可以从这边比到这么大,到底是这么大还是这么大,为什么,他不觉啊,你问他说,那眼睛是蓝色的还是黑色的,想一想老半天,“没有注意叻”,有没有,有观啊,佛来了,他都看到了,但眼睛是长的什么样子,那是西方佛还是东方佛,看清楚嘛,你再问他鼻子长的什么样子,想一想,又像连战呢,又像李登辉,搞不清楚,鼻子长成什么样子,那个叫什么观呢,这个叫隐没,那都是一种错综复杂的一种综合概念,不见得正确。

  这个修行以后容易有垢,这是一般禅定会有的,我们跟各位讲那舒服禅就是这一点,他不但很浅,而且他很容易叫你赶快产生执着。这个是所有修学禅定当中最严重的弊端,但是这些舒服禅就是要给你这个弊端,然后就有很多人愿意一千万,两千万给他,这个叫做花钱挖坟墓,乐的要死,对不对,真的是乐的要死,修学禅定就是要弃舍,他刚好相反,所以说这个地方在知见上已经严重的偏差跟错误,第三个,所观境界不能分明,这个各位没有修行,你不知道,我们数息到数随止都是在观鼻息而已,从观法开始,就要把鼻息做转化,我观不是观鼻息了,那个时候的注意力,开始要去观那个化境,化境要很清楚,随着化境境界的提升,那你就从初禅,二禅,三禅一直上去了,关键在这个地方,修了老半天,那个境界你还是这个样子,你就是没有进步,那这个只有到有那个功夫的时候才有办法跟你讲,你没有那个功夫,没办法讲,这个是行上面真正的问题。

  此根本味禅是外道凡夫,厌下地,欣上地者,修六行观而得之禅味,这个都是修六行观了,或佛弟子以八圣种修之,皆因发有漏智心,非发无漏智心而得之,故名世间禅,这是后来的人统计出来的,佛陀在开导众生以后,那么这些大德,他们有了成就,第一代第二代还不见得会弄出这一句话的结论出来,这是大概以后,最少要两三百年以后,才会出现这个结论的,佛陀那时候他不会这样讲,你放心,他不会这样讲,要讲这句话已经你我分的很清楚了,已经分的很清楚了。

  什么叫六行观,厌下地,欣上地,你把这里面的六点把他记一下,我们看看,六行观我特别把他列出来给各位做参考,外道之六行观又云厌欣观,乃以有漏智,次第断下地惑的方法,这个定义很明显了,约三界分为九地,比较下地与上地的粗妙,下地粗,上地妙,九地当中一地比一地更妙,越上面就越妙,越下面就越粗,那么这个地方讲,下地怎么粗呢,下地者,粗也,苦也,障也,那么先从我们这个五趣杂居地开始看,粗也,苦也,障也,你不要看这个人很漂亮,你把他看一下,再看清楚,根本就不漂亮,一个脸,你拿放大镜一看,都是凹凹凸凸的,跟月亮的表面差不多,远远看,月亮是圆圆的,你近近看,就像麻脸一样,我们也一样啊,差不多了,你注意看,就会发现粗也,苦也,障也,那么初禅地呢,第一个就初禅地,我们从这个地方一比较啊,那你来看五趣杂居地,观之而起厌离之心,先厌下地,然后欣上地,那么初禅比我们这里好在哪里呢,静也,妙也,离也,这个用静妙离来对治粗苦障,这个叫做六行观,下地有三个状况,粗也苦也障也,上地呢,有三个好处,那就是静也妙也离也,用静妙离来对治粗苦障,这样一地一地比较,用这样的修法,这个本身它就有观的作用,所以修行一定要有观,你不要无观,坐在那里,这个百不思量,心里空空荡荡的,那个不对。

  所以他这一观,就生起对上一地,而有这个欣乐之心,厌下地所以起出离之心,欣上地而起乐之心,因为有乐,所以有爱味,叫做有垢,有没有,这已经讲的很清楚了,故依此厌欣之力,次第断下地之惑缠,而得上地之妙乐,一地一地这样转化,“依以下上对望之厌欣之力,不能断第九有顶地之惑,因为第九地有顶地,上面就没得比了,以彼无更宜对此之上地故也,故欲断有顶地之惑,必依无漏智,你要断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天的这种惑的话,那你只有依无漏智的苦集灭道才能够完成,但是你要知道,到有顶这里是很微细的,不是我们现在所能讲的,现在以你我凡夫之见,这个非想非非想是什么状况,你根本想不出来,因为你一想就有想了,你不是非想了,对不对,你不想,又非非想了,那你就两头都不是,所以他这个定义已经定的很好,非想又是非非想,所以不是我们所能想,那这个只有你所行,靠你的行法,那个行愿力到这个地方,你自然你会知道,那这已经非常微细了,我们这些同修,我在跟大家做这种训练,始终搞不好,我弄了一套餐盘给你用,没有一次是及格的,为什么,因为你感受不到啊,随便弄一堆来就塞给你吃了,你不用,你连锅子都拿来就好了,为什么拿那些东西给你,你就没有那种品质,给你也没有用啊,打破了,怎么破了也不知道,“我不知道他破了,他是大概他本来就破了”,工厂出来就破了?你不知道为什么,那些用具的搭配,你也不会,就是说你的品质没有到那里呀,这些东西给你,你根本就没有用,搭配不起来,给你再怎么转,你就有就好的,那种情况那你就是没有办法处理,不是说我们要怎么样,你一定要在一个地方,这个东西给你训练,你这种状况训练的完成,扩大,每一个都可以这样,那一个你都弄不好,扩大你一定出事情。

  所以这个都是品质上的问题,生命的品质到那个地方,很自然,你就会兑现。跟各位讲,我们在台湾,我是不知道,各位的生活可能还很好,我从小洗澡,洗脸,洗脚都是那一条毛巾,就这样用,用到美国去了,那个供养我们住的这些护法,他说师父,你怎么都没有用浴巾,我说浴巾,浴巾我不知道怎样用啊,他说洗完澡,浴巾就这样擦一擦,我说,我一条就打通关了,他说,他的意思,我听他讲的语意是说,你是不是洗完澡,全身湿嗒嗒的就把衣服穿起来,要不然怎么浴巾都没有用,他在讲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们大概洗完澡,就浴巾包着,然后捏一捏,这样就算擦好了,我们是一条,把那个肥皂抹上去,全身搓一搓,然后揉一揉,把肥皂揉掉以后,把他捏干,然后就全身擦一擦,擦完衣服穿起来,那你那一条就已经可以用了,可以从有顶到五趣杂居地了。那他呢,他不是这样啊,所以我现在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因为你没有过那种生活,你不会用,所以浴巾怎么样啊,我是觉的奇怪,那个东西怎么叫做浴巾呢,他应该叫做盖膝布,对不对,怎么叫做浴巾呢,你不会用,因为你的品质没有到那里,你没有去尝试,你就永远不知道他怎么用,所以浴巾给我的印象就是挂着那一条所在的地方,叫做浴室,他只有这个意义,对我来讲只有这个意义,因为我从来不会去用他,他挂在那个地方啊,我就证明说这里是浴室,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他要怎么用啊,我不会用。

  生命就是这样。你没有去经验到,你就永远不知道,没有生孩子的人啊,他不懂得怎么疼孩子,真的不懂得怎么疼。以前我们在中坜,养了一只狗,那母狗不知道怎么,生了一堆小狗,生一堆小狗实在就很头大,要养也不是,不养也不是,但是你看那个母狗在照顾小狗的时候,那个母狗他来的时候跟那个小狗一样大,才养八九个月而已,他就生了一堆那个小狗跟他一样大,就这样子,我也不知道谁教他的,但是他就会很疼小狗,小狗跑远一点,小狗眼睛还没有张开,爬出去了,他就从尾巴把他咬着,又丢进去,我们用个纸箱给他住啊,他就会照顾的很好,有一天老和尚来,大家都说老和尚来会讨厌他,我们在想说要怎么把他藏起来,第二天早上起来就什么也见不到了,等老和尚回去了以后,我们就说奇怪呢,小狗跑哪里去了,原来他把他躲在一个山洞里头,一个小地洞里面,然后他把他一只一只咬出来,母亲要照顾小孩,他是天生的,他的生命就是这个样子,他生命成长到某一个地方,他自然就会那个东西,那个生命的本质,现在我们的生命还没有成长到那里,你的CLASS太低了,LOW CLASS,你要稍微HIGH CLASS,高级一点,怎么样使自己成长跟超越,去感受那个生命的存在,你要是感受不到那个存在,那你的修行一直没有用,一直会停在那个地方,那是意识形态的,不是真正的生命品质,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就要用无漏智。

  这个四谛,不一定四谛,不过用四谛做代表,四念处也可以来对治,使我们超越有顶地,所以这个是相当微细的部分,相当微细,那么外道呢,无总摄的四谛法,外道对四谛之间,他是有点认识,但是不太全,那么佛法呢,是最完整的,故只能以此六行观,断下地之修惑,乃至生有顶地,所以外道修行到这个地方结束了,那我们告诉各位,你要怎么样重构当年世尊在外道那边修,修到有顶地的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那么他认为没有办法出离,不是他的终极目标,而放弃继续在哪里修行的动机,你可以从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得到了,他跟外道修行修到这里,那大家都很高兴,已经成就了,已经成就了,而他认为,不,那么他的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他的这个善根从哪里来,我们常跟各位讲,你自己要想,这些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他的关键到底在哪里,你要去找啊,要去参啊,这就是我们的疑情啊,孔子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人家孔子是在哪一个关键点上,他成为圣人。他没有人教啊,因为在他前面没有圣人了,对不对,悉达多太子也一样啊,他跟外道学就学到这里,外道也不会告诉他后面这一句话,这一句话是,大概世尊之后四五百年,才写出来的啦,那世尊那个时候,是怎么样去发现说,这个不对,那就是他的关键,今天我们,各位你有没有想过,我是一个凡夫,我要变成圣人,怎么变,关键点在哪里,你要去找到那个关键点,你有你的关键,我有我的关键,每个人在这个关键点上绝对不一样,绝对不一样,你自己才能感受的到啊,所以开悟了,不由他悟,你要知道,你要自己来啊,要自己来。

  那么这个自己要怎么来呢?就是你下功夫的地方,向你自己下功夫了,我们给你的是一个普通的公式,而这个公式运用之妙,那就要看你自己了,像我们读数学,数学的公式我们都一样学,但是那个数学拿去应用化学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拿去电学也不一样了,拿到电子学也不一样了,拿到天文学也不一样了,同样都是那个壹加壹等于二开始演变出来的,他们为什么变得那么妙,我们怎么再怎么看还是一家一等于二,后面的部分就因著你的不同,而去善用其心,所以有非常非常的变化,同样的数学,壹加壹等于二,为什么爱因斯坦会变成E=MC2,对不对,他也是数学啊,他怎么变得出来,那我们呢,我们变到哪里去?壹加壹不等于一,那到底是什么,壹加壹也不等于二,壹加壹也不等于三,那壹加壹等于什么,变成自己没有答案了,这个就是我们不会用心,会用心的,那这里会有很大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个共同的下手,然后到达不共同的目标,数学是共同的,就像这里,我们修根本味禅,是通外道的,但是禅坐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不同,关键呢也在这里。下面是根本净禅,我们了解根本味禅,主要是从六行观来的,那么根本净禅呢,他也有三品,那么六妙门是其中之一,十六特胜,通明禅都是,那这里讲,慧性多者,修六妙门,定性多着,修十六特胜,定慧均者修通明禅,这是简单的跟各位区分,那你到底是慧呀,定多,那不一定,我个人是感觉修六妙门比较简单,大概惰性多着,修六妙门,巧性多着修十六特胜,这个六妙门,他是直接从数息下手就可以了,十六特胜,他是四念处要通修,四念处我们有总相念处,别相念处,那修十六特胜就等于别相念处了,他是分开,每一念处再分四个阶段修,所以加起来是十六特胜,当然有十六门了,定慧均等的,通常修通明禅,这是从印度人来讲的,从我们来讲的,他已经变成知识了,没什么用了。

  此三亦为出生出世间一切善法之所依,故名根本,然此禅中,是不隐没,云即有观慧,又能觉了分明故,这个叫不隐没,前面根本味禅是虽有观慧,不能觉了故,那么这里呢,既有观慧,既然有了观慧,又能够觉了分明,这第一个,第二个呢,无垢,根本味禅是有垢,他有贪着,爱味,这里是不著爱味。所以说以此禅定中,不生爱味执取故,他知道有这种情况,但是他不执著,那你在修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啊,我们告诉各位有一种反应正常,一种反应不正常,一听,啊,真好,我下一步要怎么办,那这个是应该有的态度,那你说,真好,人家说这样不要执着,你说,你都不知道这有多好,那这个就不对的态度,知道吗,修学禅定,内心真的感受到,啊,真好,那下一步呢,那就马上要超越这个地方了,那这个就对了,那你说这个真好,人家说不行,要赶快超越,你都不知道这有多好,那你大概就没有办法超越了,就没有办法超越了,所以一句话出来,你自己不知道,你的生命品质就从这里看出来,就看出来了,这次台中华严海会的时候,有个女生,一直来问,生命品质,生命品质,我说你不要执着生命品质啦,搞不懂,为什么,他听到生命品质这个语言模式,他能接受,但是呢,他还是执着,因为他要的是生命品质,你要生命品质干嘛,每个人都有一份,你也有生命品质,只是是好是坏而已,那你自己认识不清楚没有用啊,但是我是告诉各位,这个东西从这个地方去分辨你生命品质的好坏,也从这个地方看出,你的修行成不成功。我们看一个人适合不适合修行,也是从这个地方,从这一类的状况中去看的。

  当然随着层次的提升跟各位知识领域的不同,我们所观察的也不一样,没有读书的人单纯,他不会掩饰,读了书的人,有点聪明的,那就不一样了,因为他的品质比较高了,那这高就很麻烦,容易伪装,在这个伪装的过程当中,自己不太了解,他不是故意伪装的,他是本来如此的,因为读书里面会教很多这些语言名相,他不读书的人,他没有语言名相,所以他比较不执著,所以他表达比较单纯,他是什么状况,他就表现什么状况,可是,知识越来越多的人,他就越来越会隐瞒,会隐藏,所以这些都是自己要留意啊,有一次有一个老同修,老同修他学佛已经很久了,他算一算,我说,那你比我早几年发心了,他很得意,我就问他,你现在修学到现在有什么心得没有,哎呦,什么心得,这都很平常的,像我们这种凡夫啊,平常平常,平常心是道,谈了差不多一个多钟头,我就发觉,奇怪,跟他讲来讲去,不是平常啊就是凡夫,不是平常啊就是凡夫,不是凡夫啊就是平常,我说你真的那么平常吗,他说是啊,本来就很平常,你看太阳出来也平常,我们喝茶也平常,我说是啊,平常,既然那么平常为什么还要一直平常,当你一再强调平常的时候,你这个人就不平常了,你一直强调你是凡夫,你意思就是我不是凡夫,那这种状况就告诉我们说,他借着平常跟凡夫在告诉我们说他是很不平常的,他也是很不是凡夫的,这简单的跟你讲就是这样。

  那这个就是他的一种伪装,一种掩饰,学佛人要注意啊,要留意啊,我们常常用这种专业术语,在自己欺骗自己。有记,刚才讲无记,现在讲有记,云于所观境界中,清楚明白,所观境界,你要看的很清楚,那我们现在,对这境界不清楚,现在我们讲说,在日常生活中,要看的清清楚楚,那也只好这样讲了,因为他讲的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这些,这个是一个媒介,透过这些媒介,日常生活的部分不是看的清楚,是要穿透,要穿透,像各位领执事做事,扫地,你要想说,这一期,我领这个执事扫地,在这一期当中,我要透过扫地证阿罗汉,这个才是这里所讲的清楚明白,所以这里地方讲的清楚明白,用我们的话来说应该是指穿透,要非常的透彻了解那个才对,换句话说,透过这么一个媒介,我要达到波罗密那个目标,这个才叫清楚明白,不然不算,那我们都从语言文字上去解释了,这个汉朝人讲的,跟我们现在讲的,那个意义已经有很大差别了。

  这个根本净禅乃利根凡夫,跟外道等,在佛出世之前他们就修了,就已经修了,这里讲的佛出世前,我们应该要说,是你还没有学佛之前,这个语言的表达方式要知道,并不是说在三千年前或者四千年前修的,才叫做佛出世之前,在我们来讲也一样,你还没有正式学佛修行之前,你就可以开始有这种运作,那都叫做佛未出世之前,因而他发有漏智,故名世间禅,但逢佛出世,这个地方我特别讲,或逢,或遇,或值佛法,不一定遇到佛了,但是你开始学佛就算了,则得直发无漏智,在这之前不知道,我们发的有漏智,现在我们学佛了,那你就发无漏智,那各位还没有学佛之前,你在修行啊,只是那个时候,你不会发无漏智。

  所以以前有个朋友,我到高雄去找他,他在高雄地区是很有名的人,三家银行的理事长,他不叫董事长,他是信用合作社,好多家工厂,他跟我讲,你都不知道我好忙啊,我说忙啊,忙念佛啊?他说,你不知道,我每天回家,我就要记得一件事,我说什么事,他说,我都一定要买一点点心回去给我妈妈吃,我知道他在跟我特别强调他很孝顺,我说好了,那这个忙过了,你就可以静一静,他说,我实在是想赶快死,我说干嘛,他说我希望我死了以后,下辈子能够成为树上那个小鸟,我说成小鸟干嘛,他说,可以唱歌,我说你若当小鸟,我用弹弓,他就看我,瞪一瞪,那这样当小鸟,也很危险,我说我们现在先签约,当你被我打下来的时候,你不要骂我,人在忙碌当中,他也想修行,但是他没有目标。因为他现在受到很多的束缚,我常跟各位讲,这个没钱的人只有一个烦恼,有钱的人有无量的烦恼,他就有无量的烦恼,这些烦恼过后,他很想当树上的小鸟,因为他很像唱歌,一直唱不起来,他的车上有很多录音带跟CD,但是他每次上车一开车,根本就没有心听,所以他从来也不会开,他不会听音乐,他很想唱歌,可是他不会唱,又不会听,因为他一上车,虽然一面在开车,他还是一面在烦恼,根本就没有心去听歌,所以他想说要当小鸟,那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到。他有目标,那个目标还是盲目的,当人以后要去当小鸟叫做快乐,你想真的吗,刚好那时候他开到一个市场边,有人卖烤小鸟,我说你是那一只,他说对啊,当小鸟也不见得好啊,是啊,这是盲目的现象,我们还没有遇到佛法之前,几乎都跟这种状况一样,那对吗,那不一定对,那不一定错,也不一定对,只是这个时候是盲目的。

  现在逢佛,那当然可以发无漏智,以味禅之纯有漏殊别,根本味禅是纯有漏,根本净禅是亦有漏亦无漏,可以有漏也可以无漏,就是不太纯,下大雨就漏了,下小雨就不漏,所以叫做净禅,故世间禅者,有纯,纯有漏,以及亦有漏亦无漏两种,然不论何者,均需无漏智之导引,始有可能转有漏智成无漏智,他需要有无漏智的导引才有可能转,若直发无漏智心,而无有漏世间的实观集厌离心为基础,此无漏智心在今日杂讯时代中,可能是空心智,非真实无漏智,你可能只是在语言上讲的而已,只是语言上讲的,就像那一天谁来打七的时候讲,我在哪里,我们是修真实无漏智,什么叫修真实无漏智,真实无漏智不是你修的,“我们是修出世间禅”,吹牛比较快啦,你没有这个基础,你怎么修出世间禅,所以你要从这里来,我们看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依此六法,开发万行,降魔成道,这个开发万行,从这六法当中开发万行,你一切行可以从这六法开始,这六妙门是基础,那现在你看看我们台湾学佛的人,从听经开始学佛,到死还在听经,我告诉各位,听经学佛不会成就,你不要想说从这里开智慧,你一定要有真实行做基础,听经学佛很好,假如听经学佛能够有这个数随止的基础,那你听经真的可以起妙用,现在讲经的那么多,听经的动不动就好几万,听说林口体育场一讲经就是五六万人在听,那讲的那么多,请问哪一个在听经的时候开悟了,开悟就好了,不要说证悟了,开悟都没有如何证悟呢?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行的基础。

  这个基础不架起来,那么你所盖的房子都是样品屋,知道吗,你把地基打下去以后,盖起来的房子那才能住,那才是真的房子,不是样品屋,你去看看这个差别,现在我们修行也一样,你这个行的基础没有,听经的部分那都是样品屋,不是真实的,所以行法一定要进行,为什么我们没有这种任何这样的经验,硬是一定要把他弄出一个行法堂出来,就是要给各位行的基础,所以希望各位这个地方你好好的利用。天天要用,一天24小时这个要求的太过分了,不过天天要用,这个基础一定把他建立起来,其他的我们仅供参考,十六特胜,于四念处所起之观行,始自调心,终至非想,这个非想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地地有观照,能发无漏善根,厌恶造恶之过失,故名特胜,有十六行,后面详细说啦。

  第三个通明禅,于四禅四定及灭尽定的修学中,而起观身、息心三事之禅法,这个身息心三个要合一,修此禅者,必通关身息心三,故名通明,又此修此禅,能发六通三明,故名通明。这个我们在六妙门里面,我把这个部分融进去,本来六妙门我想把他扩大出来,把十六特胜给涵盖进去,我想这样修法,恐怕对各位来讲负担太重,因为你还没有基础,我们就只修六妙门,不过这里附送一个礼物通明禅一起给各位修,在这里面,我们会告诉各位,十六特胜,为什么我想把十六特胜并进去呢?因为这个六妙门可以说,他是观身不净,因为通常我们讲观身不净,都会讲一讲讲到九想观去了,也就不净观里面去了,这个观身不净,是可以从这个六妙门里面修,从这个数息法里面修,不一定从白骨观修,他是只属于这个部分,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的部分就可以从这里扩大出来,从一法变成四法那就对了,可是这样的话要跟各位指导,我看我说明都很累,大概没有时间讲那么多了,我就把通明禅并进去,在我们数息的时候,从观法开始,你从止法转观法的时候,就让各位去观身跟息合一,到由还法到净法的时候,就变成身息心三个合一,这个时候,六通三明,他会逐渐显现,那我们没有讲那么清楚了,你不要又被暗示走了,暗示走的话,就变成催眠术了,这个后面是四念处啦,四念处跟这个十六特胜的修法是有点类似,这个地方讲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那么把他转成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是应该来讲是叫做总相念处,在别相念处的时候,就不一定是这样观了,他会变成,这个观身那么怎么修,分开,观受,那么是怎么修,要分开,大概都分四个阶段。

  观心那我们要怎么分开,也是四个阶段,观法也一样,所以这个四念处一展开就变成十六特胜了,此四念处的观法皆以智慧为体,行者以此观慧之力,安住于法上,即能产生正知见,到这个地方是一个过程的总说,这个过程虽然是这样讲,这每一个他都有他修法的再个别的过程,所以我们看,这个部分讲到这里我们叫宏观,整个修行宏观,大概让你知道,那你只知道宏观,你不会修,这样讲了,对,讲的很好,也很多,也很具体,那么这个时候假如只有宏观的话,那你就变成只有知识,你没有办法实践,那么要实践,那就要微观,所以我们就境界看,你的宏观一定要展开,不然你的心量不够,那么修行的下手处,一定要微观,不但要微观而且要非常微观,那么这个地方你要知道,从微观来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用对立法,从宏观的立场来看修行的时候,要用圆融法,所以你假如对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没有弄清楚,你会常常感觉到很奇怪,这个学佛人怎么讲都对,不是怎么讲都对,他不是跟你强辩,也不是跟你狡辩,因为他语言模式,他的思维模式,你看,修行从微观的下手处来讲,就要用对立法,什么对立呢,能所对立,心所对立,用这种对立,你才能破,不对立你不能破,但是他是指在这一方面,可是就宏观来讲,他不能对立,他要圆融,你不要说他高兴讲那样,不高兴讲那样,我们这里是有很明确的标的,不是乱讲的,不是我讲就对,你讲就不对,不是,这个标的要弄清楚,那你假如把这个语言模式跟这个思维模式没有弄清楚的话,你没有办法进行,你一进行就会出问题。

  所以为什么常常被骂,跟各位讲,你被骂是在消业障,不是我喜欢骂人是在消你业障啊,不是这样的,是因为你在这两个立场当中,你会弄不清楚,弄不清楚,跟你讲,慢慢讲,那你又会进入状况,可是还给你的时候,你又不进入状况,这个叫做虽有观慧不能觉了故,跟你慢慢讲,那你就知道,还给你,你就不知道,那这个时候最好就是给你警觉性,所以通常就用呵斥的方法,这个老家伙,老是这样不讲道理,告诉你,不是不讲道理,是跟你讲道理,你就会虽有观慧不能觉了故。那假如没有道理的话,那你就会带着警觉性,会带着警觉性,那要不要随你,所以你要学佛,要修法,要得道,你就要用修法得道的方法,那你想要在世间得安慰,让人家给你好看,那你就用那一法,那一法为什么修久了也不能成就,有啊,我有观慧啊,可是就不能觉了分明,所以在适当的时机,常常给大家一种鞭策,一种呵斥,换句话说就是要给你难看,不能常常给你好看,常常给你好看,你那个我执,自尊心傲慢会在那边障道,那给你难看,就看你的福德因缘跟善根了,一次难看受不了了,那就再见了,你有那个福德善根,几次难看,那你就破无明,关键就在这里啊,那你受不了,那我也没办法。你受得了,那是你的,不是我的,关键是在这个地方,所以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能够了解,到底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在做什么,这个部分要能够很恳切的把他确定起来。

  我们今天跟各位讲到这里,下面这个地方这个字稍微改一下,修入禅定的过程,你看,这三行排在这里,根本看不出来那是另外一段,这个字体要改一下,这修行,我们从实修的立场来看,从行门的立场来看,我希望各位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观念,行门的立场跟解门不同,我们在讲习中常常这样附带的带过去,带过去,大家都好想也听过了,讲的时候都知道啦,师父所讲都对啦,等到境界来的时候翘翘倒而已,那时候都不对,那这个差别在哪里,你要去命定一个目标,其实我跟各位讲,从宏观立场,从微观立场,这已经对立起来了,有宏观有微观就不对了,对不对,无有二法,但我们方便法,这样讲,是让你好破,破我的盲点在哪里,讲心法跟色法对立,是破你的一合相,我的合相要破,那有很多合相的部分,合相的部分都是有为法,那要破合相你最好是对举,我通常是不讲对立,因为我们要化对立为圆融,所以叫对举法,能所对举,不叫能所对立,能所本身不对立,他就是一体的,我们把他对举的意思是让你看清楚,看清楚你会把那个合相破了,合相一破,你就证了,那关键就在这个地方,讲行布圆融也是对立啊,对举的目的你要知道,行布跟圆融是一体的,所以我们又把他变成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所以宏观微观是一体的,所以生命是全方位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整体性的情况也在这个地方,我们要能够看的出来,那么修行在这部分就让你用心了,我跟各位提示开导也只能讲到这个地方,剩下来就是你自己用功的地方,用功就是你的,我们一个口头禅就是你的归你的,不会跟你抽佣金,你放心。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