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四)
益西彭措堪布:辩答日光论选要讲记(四)
寂天菩萨说的是哪个胜义
【是故,对于“是否为心之行境”观察等时,是说真胜义,于假胜义说则无意义。即假胜义本为初业者于空性渐趣时,唯于分别前安立,此外如圣者离分别入定智心境双泯的心前,哪有彼驰骋的机会呢?如同轮王的座上乞丐无权安住般。】
是故,对于“是否是心的行境”观察、抉择、修习等时,唯一是针对真胜义在讲,比如观察胜义是否是心的行境时,唯一讨论的是真胜义,对假胜义说“是否是心的行境”毫无意义。
原因是:假胜义是初业者对于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渐次趣入时,唯一在分别心前安立的(也就是假胜义只是在他的分别心前首先安立名言中的生、住、灭等诸法,之后再由以理破除的因缘,在分别心前立出了胜义中无生、无住、无灭等),除此之外,在像圣者离分别入定智已经隐没心、境二现的心前,哪里有这假胜义驰骋的机会呢?绝对没有机会。就像轮王的宝座上乞丐无权力安住一样。
下面对“即”以后的这一句分成两段来解释。从“即”到“安立”是第一段;后面是第二段。先讲第一段:
要知道,假胜义原本是初业者对于离戏大空性渐次趣向时,唯一在他的分别识上安立的。
这是指佛菩萨要引导众生进入胜义谛,但众生的根性还没成熟,他心里对万法都执为实有,像这样心里充满实执的人,什么都放不下,颠倒的习气已经串习得非常深,如果一上来就说“这是离一切戏论,是没有什么所缘、所知的,没有可说的”,他会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是呆呆地毫无反应,就是心里嘀咕:“什么是无缘离戏?怎么是无缘、无知、无说呢?”所以他对离戏的大空性一时领会不了、信受不了,说了等于白说,甚至会起很多负作用。
这样就必须架设梯子接他上去。怎么架梯子呢?从他的八个识上看,只有第六意识上好下手,前五识像傻子一样,只会单纯地取色法、声音等,只有第六意识有观察的能力,因此就利用意识有观察的作用,来引导它趣入。
怎么引导呢?就是在第六意识上先安立二谛。跟它讲:心前现的这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相,确实有一种现相和作用,这叫世俗谛。然后问:这现相真的是像显现的这样子存在吗?随后运用正理无论怎么观察,都无法成立这是实有,这时心就会开始认同“无实”。也就开始信受所现的相就是空性,空的也就是这个现相。这样信解了现空无别之后,再引导他:这是分别、语言能缘到的吗?稍微做观察,就能信解离四边、离戏。这样就把他引到这个点上来了。
虽然最初分别心相信不了,但它有个特点,就是信服道理。如果能以理抉择得非常断定,它也会开始信服。在它信服之后,就可以对它宣讲真胜义。因为心的状态已经到位了,再说也就能信受了。
总之就是设立方便,在众生的分别识上安立二谛,对他讲:显现的这些相叫世俗谛,这些名言中生、住、灭等的相状,胜义中无生、无住、无灭等等。他的分别识就开始分开来缘:一个是现相,一个是现相的体性——空性。然后第六意识就针对现相不断地以理观察,观察到量之后就会开始相信,心前现的一切相确实是虚相,毫无实法可得,由此就缘着“这现相是空”“那现相是空”。接着再教他轮番地做抉择,就能进一步信解离四边的大空性。也就是,现相不可得,所以不落有边;但有个相,所以不落空边;也不是亦有亦无,因为谛实的有和谛实的无合集在一法上,成了自相矛盾;又不是非有非无,因为这等于亦有亦无。这样轮番地抉择,就信解这是离四边的大空性。这就达到目的了,心开始信受了。再讲身口意的行境统统是戏论,马上就能相应。
所以要懂得“渐趣”和“唯在分别前安立”的意思,懂了就知道这只是方便,但确实非常善巧,非常奏效,经过几步之后就能把人带到离戏大空性的点上来。但必须知道:“无实分”这个假胜义只是为接引的目的,而在众生心前立出的一个假法。
下面讲第二段:“除了只是在分别意识前安立之外,在圣者离分别的入定智心境双泯的心前,哪里有假胜义驰骋的机会呢?”
注意到“心境双泯的心前”,前后有两个心,前者是指妄心,后者是指真心。佛法讲心有很多层次,凡夫心境相对的这种心,从眼识到意识,全都是妄心,不是真心,这只是由习气力现起的妄识,比如眼见色、耳闻声等等都是二现的戏论。
而在圣者离分别的入定智慧中,眼识不起,有没有青黄赤白呢?耳识不起,有没有风声雨声呢?鼻识不起,有没有香臭焦霉呢?舌识不起,有没有酸甜苦辣呢?身识不起,有没有冷热软硬呢?一切五尘的现相都是没有的。意识不起,有没有意识前的影像?也是没有的。这就是“心境双泯”,就是绝待的真心显露!这时是没有二的!全法界就是真心!真心就是全法界!有什么心外的法呢?这就叫“一真法界”,叫“遍一切处的法身”,叫“如来藏”,叫“圆觉”。
刚才说了,这是绝对的真心,法界全体就是心,心就是法界全体,这是无二的真心,假胜义的影像哪有机会在这无二的真心前驰骋呢?就像轮王的宝座上,衣衫褴褛的乞丐无权坐上去那样。这不是属于他的坐席,因此无权安坐一秒钟。
总之,以上讲到假胜义只是在众生的分别心前所假立的法,在圣者心境双泯的真心前根本没有它。因此抉择“胜义是否是心的行境”等时,唯一是针对真胜义说,针对假胜义说毫无意义。就像讨论狮子的威力如何时,一定说的是真实的狮子,对狮子的画像讨论毫无意义。
以上“无实分没有机会显现在圣者定中”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把它完全断定下来,之后在解释“胜义非心境”时就把它排除在外。那么怎么完全断定下来呢?单凭上面这样讲,很多人还生不出定解,所以下面就再以理做具体、透彻的抉择。
【此义如何呢?圣者学道入定无显现,以心境双泯而现前空性时,彼前既不现有法瓶等,也无对所遮的谛实相取著,则彼无实分如何成为境呢?所谓无实相状的境,是观待遮遣所遮的实有后,方现于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观待有法和所遮而现境,则以自性成立胜义故,他空应遮故。】
对这段论文分成四步做解释:第一步、解释“有法”、“所遮的谛实相”、“取著”、“无实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涵义;第二步、讲述圣者定中不可能有“无实”的境相;第三步、从正反面以理成立这一点;第四步、结合例子做一些发挥。
第一步、解释“有法”、“所遮的谛实相”、“取著”、“无实分”这几个关键词的涵义
“有法”,是指心前现了身体、心识、器界等的现相。
“所遮的谛实相”,就是分别意识认为这些现相是实有的。实际上现相本身并没有谛实,只是分别意识认为它实有,所以这是增益出来的,在本法上不存在,因而成为否认的对象,叫做“所遮”。(比如眼前现的桌子,它自身上不存在谛实,但第六意识认为它谛实,这就是增益,必须否认。)
“取著”,是指一般人从不审察自己的想法,百依百顺地听信第六意识。第六意识说这是实有的法,心就紧接着取著这些法实有的相。比如第六意识判定这场电影真的好看、这首歌曲真的好听、海滩的风景真的很美、开车兜风真的好潇洒,就完全相信这些是真实的,然后不断地取著这些法实有的相。凡夫的心已经串习成这样了,一接触到现相时,就像糊涂虫似的认不清这是假相,一直取著诸法实有的相。
这样摸清了分别、执著形成的原理。反面的情况:如果对于“各种现相是谛实”这一点做出非常断定的否认,就能说服自己的心。而心被说服之后,就会反面生起否认现相实有的心,这时就出现了“无实”这个境。
第二步、讲述圣者定中不可能有“无实”的境相
圣者学道入定时没有身心世界等的一切妄现,在心境消殒而现前空性时,有法瓶子以及“等”字所包含的一切根身、器界、心识的现相完全不显现,也没有对所否认的现相的谛实相取著,这样的话,现相无实的这一分怎么能成为圣者心前的境呢?意思是:圣者定中如虚空般,没有任何相,也没有起心取著某个现相实有,怎么会在心前显现“这些相无实”的境呢?
比如没见过非洲某个部落的一间草屋,会突然生起否认这草屋实有的心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眼前显现了草屋,而且第六意识取著草屋谛实的相,才会在后来否认草屋实有之后,生起认为草屋无实的心。又比如婴儿眼前有电脑,但他的第六意识不发达,不会取著电脑谛实的相,当然更不会生起否认电脑实有的心。
第三步、从正反面以理成立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无实分不可能成为圣者定中的境呢?
因为:“所谓无实相状的境,是观待遮遣所遮的实有后,方现于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观待有法和所遮而现境,则以自性成立胜义故,他空应遮故。”而圣者入定既没有有法的现相,也没有对所遮的谛实相取著,这样没有能生“无实分”这个境的因缘,怎么可能无因现出来呢?
整个理路是这样的:所谓无实相状的境必须是观待否认了谛实之后才现在分别意识前,不可能以自在立出的方式显现,如果不必要观待有法的现相和所否认的谛实就自在地立出无实的境,那就不成立是以分别心安立的无实,而是以自性成立的胜义,由此这“无实”分就是不空的法,仅仅其它的谛实为空,这就是他空了;而他空是应当否认的,不然就无法证得解脱。
比如不必观待显现的瓶子和所否认的瓶子的谛实,就自在立出“瓶子无实”的境相,这样“瓶子无实”这个境就是不需因缘而以自己的体性自在成立的法,也就是胜义或真实的法,这样充其量其它的谛实空,而“瓶子无实”这个境不空,这就成了他空。而承许他空就寂灭不了所缘,也就无法止息对它的分别。
总之,如果承认“无实分”是观待现相和谛实而显现,那就成了因缘假立的法,分别心造作的法。相反,如果承许不必观待因缘而自在立出,又成了自性成立的实法,成了他空。
像这样两路逼上去,就不得不承认“无实分”是因缘所生的假法。但是圣者定中既没有现相,又没有对现相取著实有的相,这样不具因缘,怎么可能生起否认现相谛实的心呢?绝对不可能。
第四步、结合例子做一些发挥
我们可以做个现场实验,现在我说:“啊……啊……”你们听到了清晰的“啊、啊”的声音,觉得真的是有“啊、啊”的声音,这就是心前现了“啊、啊”的相,而且分别这个声音是实法。
下面观察如果刚才的声音是实法,就应当有来处、住处和去处。首先观察来处:这声音是从我口腔里传出,再越过千山万水进到你的房间里吗?显然不是!那是怎样呢?实际是前刹那没有、后刹那因缘和合而现。所以这只是一刹那的现相,哪里有什么来处?而且显现时,在任何位置上寻找都得不到它,也没有住处。消失之后又去了哪里呢?是出门上街去了,还是上其他地方去了?都不是,所以没有去处。既然没有来处、住处和去处,就不是实有的法,而只是一种妄现。随后心里就判定刚才“啊、啊”的声音不是实法。
这样在你心里现出“声音无实”的境是怎么来的?是无缘无故来的吗?刚才没说之前会这样现吗?如果心前没有现出“啊啊”的境相、也没有取著“啊、啊”实有,又没有后来通过观察否认了它实有,这样会自在地现出“啊啊无实”的境相吗?这样观察就很清楚,否认“啊啊实有”的心是由因缘造出来的,因此是因缘生的虚妄之法。
反面观察:如果不需要因缘就自在地立出“啊啊无实”的心,那应当在刚才没说之前,也在你心中现出这样的心,听课之前也在你心中现出,从你出生到现在的几十年间都可以自在地现出,甚至登地定中还出现这“啊啊无实”的境相,成佛的心前还有这“啊啊无实”的境,这样就成了以自性成立这个“无实”的境。因为这是自在地立出,也就成了永恒的存在。这样胜义中就永远有这个境了,这就成了他空——充其量其它法没有,而这个法是自体不空的。
但他空必须遮遣。为什么必须遮遣呢?因为圣者定中远离一切戏论,如虚空般没有所缘。如果承许胜义中有个境存在,那怎么止息得了分别?心前有一个境,就有心境相对,就有对这个境的分别。比如心前实有一根柱子,就肯定分别有柱子嘛!实有红黄蓝绿、男女老少、山河大地等等,也肯定认为有这些法嘛!这样的分别是如实的、合理的,这样圣者定中怎么能寂灭一切分别呢?所证的胜义怎么会是无缘的空性呢?分明实有一个个境存在于心前,这不是有所缘吗?不是有对它的分别吗?
如果你说这些现相都不存在,但有个无实、有个空,这样的话,不还是心前有个境嘛!
所以,只要承许胜义中有一法存在,就寂灭不了对这一法的分别,也就无法证得无缘离戏的空性。以这个原因,对他空需要彻底地否认。否认了他空,就认定万法皆空。
正因为心前的境并不是实法,所以亲证实相时就能所双亡,一切心前的妄相全部没有了。这时,有边的一切相——山河大地、男女老少、此种彼种等了不可得,无边的一切相——此者无、彼者无等也了不可得。这样的话,境丝毫没有,哪里有独立存在的心呢?这时就是心境双泯,就是绝待的真心现前。
所以寂天菩萨这句“胜义非心境”,实际就是在否认“胜义是心的境”。胜义既不是凡心的境,也不是圣心的境,这样否认是境之后,才能和无缘的大空性相应。所抉择的才和实相、才和圣者现证的境界吻合。这是毫不客气地,不能留一点所缘。
到这里,就要觉悟到:境就是戏论,戏论就是境;境就是所缘,所缘就是境;有境才有言说、才有分别,无境就无言说、无分别(心前现了这个那个,才可说这个那个;没有这个那个,说什么、分别什么呢?),因此叫“离言说相、离心缘相”,叫“无缘”,叫做“离戏”,叫“如虚空般”,叫“无分别智”,叫“一真法界”,叫“绝待真心”,叫“一灵真性”,叫“寂光净土”。这是佛法的心要,是最关键之处。其它是世俗谛的说法,唯一这是真实说。
比如对于人我抉择到只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常、一的我。否认人我之后,就在心里立出了“无人我”这个境。再推到法我上,器界方面从地狱的火海到天界的园林,根身方面任何美丑优劣的身体,受用境界方面任何色声香味触,心识方面任何八识心王和心所,都抉择到毫无实有。这样一个个法上否认了谛实后,得出“无实”的这一分,就是假胜义。这是通过因缘才出现的否认的心,因此是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就是缘生缘灭的虚妄之法,哪里是实相或胜义呢?明明是造出来的,哪里是本有呢?
像这样,首先心前有现相,而且认为这些现相是实法,而经过观察,就否认了以往的看法,判定为毫无实有,这就生出了反面的认定它“无实”的心。这也是一种心哪,是由特定的因缘造出来的心。
如果你说这个心是自在就立出,那应当在无始到无终之间的任何时候都在心前立出,连圣者定中也要出现这个境,这样的话,圣者的心能寂灭一切分别吗?明明有个境存在,有所谓的山无实、人无实、身体无实等等,这样有所缘境,怎么可能寂灭对它的分别呢?
甚至成佛也还有这“无实”的境现前,既然立了境,就有和它相对的心。如果是这样,佛法充其量只是妄识的境界,哪里有所谓的“奇哉!奇哉!”呢?哪里有所谓的超越世间呢?哪里有寂灭一切分别呢?佛法的稀奇之处是开示妄识的境界全是虚妄,在这之上还有第一义谛,因此才有所谓的求证真谛,才有所谓的证取本来面目。
到这里就知道:一切心缘相都是没有的,而圣者亲证实相时也一定是心境相对的妄相无余隐没。正因为当时没有任何所缘境,才寂灭了一切分别。
【此外,若说以观察胜义的比量或以现证胜义之智,于“境之体性是此”亦得而见,如是极力承许,则彼如何遮他空,实则自意也是按他空而安立,只是不自知而已。】
另外,如果坚决地承许,胜义就是以观察胜义的比量或现证胜义的智慧,能得到一个境。就像《入中论》所说,凡夫心所得的境是世俗,圣者心所得的境是胜义,认为这一定是以比量或现证的智慧得到了有如此体性的一个胜义的境,不然如果什么都得不到,不是成为断空吗?
如果是这样在抉择圣者定中的状况时,还说有个心所得的境,那么就成了这个境是圣者心前的存在,或者是胜义中不空的法。这就是关键之处。如果承许胜义不是所缘的境,那么一切所知、所缘,无论它有多微细、多高妙,都一律判定为妄识的境界。只有这样远离一切所缘,才现出胜义的本面。如果不肯完全地否认境,那自己的心就还执著有个境在,怎么能彻底寂灭攀缘的心呢?
所以你心中的意思实际是维护有境存在,这也就是在按他空安立了!只是你自己没有觉察到。
【故由圣智无分别,见胜义自相是于空无一切边的二谛无别离言实相,以无二方式而见。】
这是说,圣者定中没有任何染污相、清净相,更没有对它的分别。所以见胜义谛的自相是于实相以无二的方式而见。
也就是:这不是心前立了一个境,面对面地见。实相是指有、无、双有、双非的一切边丝毫无有,所缘相丝毫无有,是世俗胜义无二、无言可说、无心可行的实相。这怎么见呢?如果心前有“它”,以“二”的方式见,就成了心所缘的相,也就有固定的所缘之处或者边,这就和“空无一切边”相违。所以决定是无二而见。什么是“无二”呢?实相就是心,心就是实相,但心并不是像木石那样无知,而是明知自己。
关键:如果“有二而见”,就落在妄识的境界里;只有“无二而见”,才成立自证本面。自证并不需要立什么所缘境,只是自己明知自己而已。
小结:
以上总的讲了“胜义是否是心的境”针对假胜义说毫无意义。这样排除假胜义之后,解释成直接对真胜义说,就有极重大的意义。
也就是,如果能确认到胜义不是境,那么随着就会认识境和戏论是一个意思,也就知道只要心里执著胜义是一种境,无论抉择得多么微细,都始终留下了一个所缘,不契合无缘的胜义。所以,抉择正见时要否认掉一切所知、所缘,才能抉择到如虚空般的本性、无缘的绝待真心。
所以这里是在针对真胜义抉择极重大的问题:胜义到底是不是心的境呢?如果是心的境,那就永远脱不了所缘。虽然说身心世界的现相无实,或一切染污法不存在,但认为有空存在、有光明存在,有佛的相、净土的相,反正认为有什么所缘的境存在,就做不到彻底放下。而能断定胜义不是心的境,就知道一切心境相对的法都是虚妄的法,并不是胜义。这样的话,心里现各种恐怖相时,要不要执取它呢?不要执取它,这是假的。心前现了光明相、佛菩萨相、净土相、护法相,要不要执取它呢?也只是习气力所现,并非真实。
到此就知道凡是境都是戏论,就不会对境相特别在意。能有这样的见解,修行就快了、直接了。为什么要落到无相法门上呢?为什么以无念、无住为宗呢?都是基于这个根本点来的。为什么“外寻有相佛,与汝不相识”呢?心向外去找有相佛,这和你自性的佛不相似,因为心缘的相都是影像,不是自性真佛。“报化非真佛,唯有法身是真佛”,也是因为报佛、化佛都是心前的影像。所以杂染相、清净相、一切所缘的相都是虚妄,都不能执著,如果执著,就背离了本性。
总之,一个根本的认识就是“胜义非心境”,能在这上面断定、信受,不论什么所缘都是戏论,心就安了、定了,不再外求、外缘了。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