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五讲
益西彭措堪布: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第五讲
一贪者,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一、贪:它的体性是对三有和三有的因染著。“染著”就是缘着内法和外法当中合你心意的好的境界,紧跟着心就耽著在上面,就像油著在布上面,已经和布粘在一起,难以脱开。我们的心也是这样,耽著在所缘境上面,跟这个所缘难舍难分,这个就叫做“贪”。
内的可意境包括自己的容貌、身份、见解、思想,方方面面。比如说,一个人贪著自己的形象,在照镜子时觉得自己很好看,就很喜欢欣赏自己的容貌,这就是贪著自己的形象;或者说我口才好,我很喜欢演讲,发表言论,我很沉浸在这个感觉里面,这是贪著我的口才;或者说,我得到的名誉很大,很多人赞叹我,报刊上登载我的事迹等等,我的心就会著在这上面。别人夸我时,我的心会很专注,吸收这些话,而且听完之后,我自己还会乐,还会有意识地回味这些。这个就是耽著不舍。
对于内法是如此,外法呢?外面的除了我之外的法呢?对我的眷属、事业、受用的资具等等,或者五欲的方面,凡是满足你心意的境界一现前,你的心会紧跟着粘著上去,不愿舍离。这都是贪著。
小到一包瓜子放在这,吃起来口味好,我的贪就起来了,我的心就著在上面,不断地吃,这就是贪。或者我有一件衣服好看,我很喜欢穿这件衣服,穿了之后,心时时耽著在穿的这件衣服上,穿起来在镜子面前照来照去,一出门的时候很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如果自己感觉形象良好,心就著在这上面。
这个好看的电视、电影,节目很好,你马上就把频道调到这上面,这个时间眼睛就盯在荧屏上,耳朵就著在那些声音上,这是非常喜欢的节目,你的心就著在上面,一直不愿意离开。这时候,别人叫你去办什么事,你会特别不愿意,就是心粘著在好看的节目上,不愿意离开。男女间缠缠绵绵,那更是贪著,对于对方的容貌、姿态、语言、触觉等方面有很强的贪著。母亲执著儿子,母子在一起的时候,感觉最幸福、很欢喜,心就整个耽著在上面,就喜欢儿子在身边不离开,这也是贪心。诸如此类,都是贪烦恼。
凡是有一样东西合乎你心意,当它出现的时候,你的心紧跟着著在上面,不愿意舍开,这就是贪烦恼。知道这一点,你才不会对集谛无知。我们处处都在贪里面,很快就有了。不必要说别人,今天饭菜好一点,马上贪就出来了,或者各种色声香味的享受好一点,心马上沉浸在里面,完全是贪心。对人、对事、对五欲六尘、对名誉、对恭敬、对地位,处处都是贪,马上就起。
我们凡夫有多少种贪心,仔细检查,数量太多了。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这个贪心的习气实在太深、太多,如果不精进修行,可以肯定地说,绝对不可能解脱。怎么说呢?不必说其他,比如一见异性你就喜欢,眼睛就控制不住地瞟来瞟去,这样耽著在他(她)的形象上。而其他任何色、声、香、味、触,只要是诱人的对境,我们的心就会不自在地贪著在上面而不肯离开。平常在衣服、饮食、影视、金钱、名誉、地位、男女等上,样样都有贪心。
知道自己有多少种贪心烦恼,才见到自己心里有那么强的贪著三界的一股迷乱力量,知道这个轮回的“万有引力”有多强大,也才知道解脱的阻力有多大。如果没有努力地修出离心,就会整个心力都被贪烦恼拉向轮回。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状况,目前是有无数根绳子都在往轮回里拉,这意味着不求解脱的话,还会有无数次的轮回受生。
爱是很具体的。有的人爱吃,对好的饮食,不用说吃到嘴里,一闻到就流口水,这就是贪心。一碰到美食就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两只眼睛直直地盯着美味,手里的筷子不停地夹,这就是贪著在上面了。人爱搞吃的,就是因为贪吃,所以有了爱,就一定有行动,一天到晚都喜欢搞吃。喜欢看的人,什么球赛、韩剧、小品、歌舞,只要好节目一来,眼睛就盯在上面,死也不肯离开。所以,人对色、声、香、味、触的贪欲有多强?只举生活上平常的事,就能看到处处有贪。
能障无贪善根,生苦为业。
它的作用是能障住无贪善根,以生苦为业。
这个贪心一起来,就障碍了无贪的善根,所以一直在养这个贪心的贼子。
现在人的贪心特别大,它的作用是会障住无贪的善心。对比一下就很清楚,以前生活是苦一点,物质没现在这么丰富,人反而有一种无贪的善心。比如在我们的父辈、祖辈当中,确实他们生活上不怎么贪求,比如穿什么都可以,就是对衣服无贪;吃的是青菜、豆腐,怎么都可以,不挑剔、不讲究,就是对饮食无贪;住房也是怎么样都能过,并不需要豪宅、多少种的家具、电器、小车。这样贪欲少,随缘而过,反而生活过得非常快乐自在。
但假如放纵自己的贪心使它增长,无贪的善根就会被埋没掉。像现在年轻一代贪欲很重,样样要求高,这就很难看到具有无贪善根的德相,这样样样都是高标准,稍微减少、降低一点都不愿意,可怜自己已经成了贪欲的奴隶还浑然不知。他不知道贪心越重,苦就越深,他的心被很多的贪欲烦恼控制住了,将来就免不了会有无数的恐惧、追求、攀比、无所适从等等的苦降临在他身上,而且有未来无数种受生饿鬼等恶趣的业因。人要是太贪婪,就成了饿鬼相。
这个时代的人,对物质的贪求是越来越大了,内心的忧苦、烦躁和空虚也就越来越重了,种种追求的苦、维持的苦、患得患失的苦堆积在心头,也就难得有“开心一笑”了!
贪欲变得很深重的时候,也就是坏苦已经增强到势力很大的时候,坏苦的可怕之处是以一种欢乐、兴奋、狂热、陶醉等的假相而置人于死地,这是一种迷人的自杀,它让无数愚人深陷在苦海中难以自拔。坏苦一旦加重,就有十分明显而强烈的症状。这是指人的欲望越来越高,只要见到有更好的五欲享乐时,就会无法抑制地生起特别强的求取冲动。到了求不到的那一刻,心会一下子陷下来,要饱受难言的失落之苦。所以要记得“少欲才心安,才幸福”,就像一个皮球在很低的地面上滚,无论这个球滚到哪里,都不会跌倒。这样无贪无求,无论在哪里,心都是安的,就可以让你一生幸福。如果贪心太大,那就处处都苦了!
对物质的贪已经把人折磨透了,对名誉的贪更是恼乱人。人要是贪名誉的心太强,得不到名誉的时候,心里就会翻腾起来,那种渴望得到、又得不到的滋味有多么难受;那曾经一度的耀眼风光,现在属于别人时,又有多么不甘心。还有贪恋权力的人,一直都想抓住权力不放,一旦权力落在别人手上,内心就无法接受。这些都是由贪心造成的苦。
所以,经上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一切苦的来源就是贪欲。有一样贪,就有一样苦。
二瞋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二、嗔:就是对于种种苦和种种造成苦的资具或者因,有一种厌恶忿怒的心理(憎是厌恶,恚是忿怒)。
这是跟贪相反的一种烦恼。就是凡是你不喜欢的东西、让你受苦的事,你就对它发很粗猛的心,发气恼的心,就想着对于这个境作损害,这个就是嗔恚。
不光是这个,还有缘苦和苦具。苦就是自己身体、心里的苦。你苦的时候就生气了。我们苦,一个是指身体很劳累或者受病苦折磨、受到伤害等的时候会生气。还有苦具,就是制造苦的东西,比如说有刀杖砍了你,你气的把刀杖扔掉、砸毁。或者你的脚一下子给刺到荆棘上去了,结果你被刺得很痛,就会对这个荆棘发脾气等等。还有比如某个人你觉得很讨厌,或者是冤家对头,或者跟他呆在一起有很强的怨憎会苦。当他一出现的时候,就巴不得他赶快走。或者他有意来损恼自己,心里会一下子特别生气,这些都是起了嗔恚烦恼。
能障无瞋善根,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恚的作用:
(一)是障碍无嗔善根。有的人说,我现在怎么脾气这么不好,火气这么大?他就是没有对治嗔烦恼,不断地放任它生起,这样生一次嗔就增长一次,等到嗔的势力变得强大时,就完全障碍了无嗔善根。以前他觉得自己脾气很好,从来不发火,现在变了一个人,碰到什么就发火,这就是嗔心增长了,善根被压制住了。
(二)以起嗔心会造成“不安稳性”。比如生了一次嗔心,就像翻江倒海那样,这个心动荡得太凶,短的会一整天使身心不安稳,长的会达到好几天、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一年,心都不能安定下来。
像我们生一次气,脸色就变得发青,心跳加速,没办法平静;而气脉的状态也产生很多混乱。就是因为嗔心发动的是一股恼乱、破坏的力量,所以一起嗔心,整个身心就失去平衡。现在人说话好听,会说“我的心已经不平衡了”,其实是他烦恼动了,已经不安稳了。
(三)是“恶行所依”,就是一发了嗔心,身口意就没有什么好的态度和行为,发出的都是恶劣的行为,轻的会口里说粗恶语,严重的就要拿棒子、拿刀等伤害对方。
三慢者,恃己所长,于他有情心生高举为性。
三、慢:就是仗着自己有一些长处,在跟别人比较时心会高高地扬起来,如果出现了这样的心态,就是慢烦恼已经现行了。
“恃己所长”就是仗着感觉自豪的那些长处。比如说,我们长得美貌、有聪明才智或者很有能力、很有财富、很有身份、很有修行等等,反正依仗这些自己引以为豪的地方,心会高高地扬起。其实,这都是以爱重自我的心理所派生出来的心理妄动。我们凡夫最看重的还是自己,只要自己某方面胜过了别人,马上就仗着这个优点,生起自我优越感,其实是慢烦恼已经出现了。
总之,这个慢烦恼是由对比而生出来的,根源就是我执,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形象、身份、地位、能力等格外重视,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特别执著。
这样既然有一个我,就有与我相对的他,也就有自他的对比。这个对比又有内和外的对比两方面。内的方面,比如说我长得很好看,她虽然好看但不如我,我和她走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种自豪感、优越感。“你看我多漂亮,她没我漂亮”。这样的话,我的心就会扬得很高,就会头抬得高高的,眼睛看得高高的,自以为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像这样就是慢烦恼现行出来了。
其次,缘着在自己之外的法或者身外之物,也会时时生起慢心。比如我开的是宝马车,他开的是奥迪车,我的车比他的好得多,我开起来就很神气,走出来也得意洋洋。这就是缘着车而起慢心。就因为它是我的财富,是我身份高贵的象征。这样的话,就使得心高昂起来。这是缘于外法起慢心。实际上这个外法也是在表现自我,它表明我很有身份,我开得起“宝马”。自己就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这样就是慢烦恼起来了。
还有一种是:虽然我不如你,但我根本不承认比你低,心还是高高地扬起,这也是慢烦恼。比如说事实上我没有你长得好看,但我绝不承认比你差,在我心里还是认为自己最美,这也是慢。或者说,本来我就比你差,但我不服气,我哪里比你差呢?这也是慢烦恼。就是自己不甘于低下,心要抬起来,要高尊自己,像这样的心态全是慢烦恼。
慢有很多种,我们不能一一介绍。慢有七种,仔细讲来,我们一个凡夫心里装得全是烦恼,这还有待于大家仔细地反省、观察。
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慢心的作用是能障碍不慢、能够生苦。慢心越来越膨胀了,就做不到谦下。圣贤都教导人要学谦让,就因为凡夫的心态是以“我”为主。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叫做“让”;以人为上、以己为下,叫做“谦”。按这样实际去做,才能对治慢烦恼,而避免因为我慢膨胀而受苦。如果倒行逆施,处处维护自己的慢烦恼,把它当儿子一样养,这样养大了,一个个傲气凌人,以后就会吃大苦头。像现在都是颠倒了,鼓励人要张扬自我、显示自我,这样就不得了啦,一个个都变得烦恼深重。
慢心的作用就是产生各种苦。就是说,你这个“我”鼓起来了、高高地抬起来了,那在这个“我”鼓不起来、不得伸张、没有被抬高的时候,就会让你苦不堪言。到时候掉了架子,就会狼狈不堪。就像世间伟人的那个“我”,特别高,它的慢心势力也格外的大。一旦这个“我”稍微压低一点,那就会觉得无脸见人。这是正反相成的道理,正面让这个“我”不断地膨胀,不断地高大,反面这个“我”稍微受到一点贬低,就会无法忍受。
所以要小心,慢心变大了,就一定会吃苦头,到时候不能接受批评、不能接受“我”小一点、低一点,一旦落下来,就苦不堪言了。
四无明者,亦名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
四、无明:也叫做痴,它的体性是对万法的事相和原理迷惑、痴暗。就是对于万法的事相和原理非常愚痴、愚昧,这样的心就叫“无明”。
比如对于四谛、业果和三宝的体性,根本不明了。无论你问它什么,都是“不知道”。
这里有三个不知道:
第一、四谛的自性不知道。你问他:世间的果是苦的自性吗?他说:不知道!再问他:造成轮回里身心世界无量诸苦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不知道。再问他:有没有寂灭了苦的涅槃?还是不知道。又问他:怎么修道才能得涅槃?更是不知道。总之,对于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他是一团无明,这样就是不明了四谛的烦恼相。
第二、业果的自性不知道。比如问他:十恶业是怎么样的?不知道!十善业是怎么样的?不知道!果有哪些?不知道!怎么造业感果?不知道!像这样就是不明了业果的烦恼相。
第三、三宝的自性不知道。问他:佛宝的体性如何?不知道!法宝的体性如何?不知道!僧宝的体性如何?不知道!为什么要归依三宝?归依得什么利益?不归依有什么过患?归依后要怎么学佛?统统不知道!像这样,心里一点儿不明了,这就是无明的烦恼相。一般人不知道这也是烦恼。他会说:这叫什么烦恼?我们都是过的好好的,脾气也很好,也不怎么闹事,我还有烦恼吗?其实他整天都在烦恼中。
能障无痴善根,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以这样糊涂、愚痴的烦恼心,会障住无痴的善根,而成为发起一切杂染的所依。
有人说,他很老实,只是痴心重一点,问题不大。其实人如果心里愚痴了,不但自己会做出各种不如理的行为,而且会诽谤正确的行为,会误导别人做同等愚痴的事。
这个无明的作用分两种来讲:一是以不明了业果的无明,导致造一切非福业和感召恶趣果报;二是以不明了无我的无明,导致造一切有漏业和感召生死果报。这样就知道,无明是一切惑、业、苦的根源,所以无明的作用就是成为一切杂染的所依。
五疑者,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疑惑也是烦恼。你心里疑惑、犹豫不定,比如:到底是吗?不是吗?有吗?没有吗?决定不下来。好像是有,又好像没有,没有一种能断定下来的心,这个叫疑心。因为有疑的烦恼存在,心里就不能寂静。疑一起来,就障住了心,没办法缘着真实的法去修持。
这个疑就是对于四谛、业果、三宝等的道理决定不下来,内心处在犹豫不定的状态里,既没有承认决定是这样子,也没有否认,是一种不能决定的心。
比如说到“轮回周遍是苦”,到底是不是这样?心里并没有断定,就是还有疑惑。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一定全是苦,应该还是有乐,这就是有疑心。然后,有没有解脱或涅槃呢?有没有佛菩萨呢?也断定不了。三宝能救护我吗?有这样的功能吗?也还是断定不了。像这一类,都叫做疑烦恼。
能障不疑及诸善品为业。
如果心里有怀疑,就会起两种障碍:一是障碍不疑,就是心里始终都是犹豫不决,就障碍了生信心,使心里无法生起胜解;二是障碍诸善品,就是心里还在犹豫,就生不起善法。比如对做某一个善法,心里怀疑:真的有这些利益吗?这些怀疑就不会去做,这个善法就生不起来。
以上贪、嗔、慢、无明、疑这五种是非见方面的烦恼。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