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祈祷加持日光 第三课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2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益西彭措堪布:祈祷加持日光 第三课

 

  三、常奉师尊,加持速成证

  我以慧劣所学鲜少故,广行禅观研教皆力弱,

  然以师尊文殊无别体,常奉顶上或住吾心间,

  如是信受至心虔祈请,大悲加被于我莫微劣,

  灌顶成熟教授令解脱,四相速达边际求加持。

  这一颂是这样祈祷:因为我智慧很差,学的也很少,所以对我来说做广大的修习禅观和研习教理,力量都很弱小,因此恒时以上师与文殊无二无别的信心,至心顶戴上师,祈求加持。

  无论研教还是禅观,都需要很多条件才能广大地展开。比如学教,如果没有深厚的慧根,如理简择能力弱,那就会很难通达。很多人都没有开出见解,或者钻进去出不来。人生这么短暂,学教不能开解,就难以得到真实受用。修习种种显密禅观,也需要有足够的定慧资粮、福德因缘等等。修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也都有很严格的要求。所以感觉自己研教和修持的力量很弱。但是,有特别的途径,就是修持上师瑜伽,祈求上师加被。上师的加持入于自心,就能逐渐跟法相应。上师瑜伽是能够成就一切道果功德的修法,里面含摄了种种要点。修得相应了,就会逐渐显发功德,修行也能一步步上去,悲心、智慧、持戒、修定等等都会越来越相应,福德一天比一天增长,内心越来越清净。就是因为上师代表一切,具有加持我们迅速开发自性功德的最圆满的力量。

  而且这个法没有偏差,没有危险性,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修,所以能很方便地结合在生活上。不管是在行住坐卧哪种威仪里,内心处在哪种状态中,见到什么、遇到什么,反正一切显现都观为上师,心里时时记得上师,这样就容易了,而且得了根本。也因此,自己把上师瑜伽作为一生修行最关键的要法。

  文殊师利是妙吉祥的意思。没有任何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粗涩,这就是“妙”。本性中具足十力、四无畏等恒沙功德,叫做“吉祥”。

  我们在今生值遇上师,这是文殊师利智慧尊现上师的相来摄受我们。因此我们就观上师的相,而上师的本性就是了义文殊,也就是明空无二的法界。这是大无为法,不是生灭心。它是流出一切相、一切用的本源,因此在我们心前显现的上师相,不能和明空的本性分开看待。

  比方说,我是一个演员,在台上又演文官、又演武将,无论嬉笑怒骂,贪嗔痴慢,忠孝仁义,六度万行……什么角色都可以演。现在问:我演的这一切相跟我是两个吗?能分开吗?你看到那个相时,就要认得是我,不要把我和那个相分开,这就好比“性相不二”。要知道,显现的上师跟了义文殊的明空本性不是两个。

  以后你时时都要记得这个要点:性相本来不二。把性相分开来看,这是我们最大的错!因为我们有颠倒的习惯,总认为相是脱开性而单独存在的,或者认为在这些相之外另有个独立的性,这是我们在搞“分裂”。所以现在要转过来,无论何时何处的现相,都要认识是上师,是本性。

  常常把上师恭奉在自己头顶上或者心间,然后想上师真正就在这里,之后发起深深的恭敬。白天就恭奉在头顶上,晚间入睡时,上师就从顶上降到头部,再降到心间的莲花上,具体要按法本要求来修。

  而且要配合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时时修上师相应法,时时记得上师,从而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不脱离。比如我们走路时,就观上师在自己右肩上方,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就是在恭敬转绕上师,这样恭奉上师的修法就结合在行者的一切威仪中。又把自己工作、生活的环境都观成上师安住的刹土,比如上师现在安住于西方阿弥陀佛的净土,可以把环境观成极乐世界,房子是无量宫,一切见到的男男女女都是净土中的空行勇父,色、声、香、味等观成清净的光明、法音、妙风、甘露等等。或者有一丝凉风吹拂的乐受,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象,听到什么妙音,或者心里生了法喜、感觉很清净,都要想成是上师赐予的加持。这样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认识到这一切都是清净的。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心里起了贪嗔,身体生病,这些时候也都观成是上师的化现,然后又安住在清净里,不要被这些事带走。总的原则就是这样时时想到上师,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不要跑到轮回的烦恼和业里面去,不然就是孩子脱开了母亲。比如你在吃什么美味时,如果想着上师在喉间受用,庸俗的贪念就会消失,如果这时不与上师相应,马上就生贪心,落入无明。从这个例子举一反三,你应当体会到恒时唤醒自心的要点。如果你不管什么好的、坏的,合意的、不合意的都观为上师,那你的心就不会受到干扰,也就不会陷入颠倒分别。无论是什么境界只要记得是上师的化现,自己不陷入二元分别中,就不会发生任何问题。这世上的一切事、一切问题,说到底就只是一个心想,你能常常作上师想,就能彻底转变你的人生。

  正因为缘起只在自心上,万法都从心想生,只要你能换掉心想上的错乱习惯,任何处都作“是上师”的清净观,那决定会彻底改变你的生活,改变你的命运,换掉你的人生境界,最终彻底从生死大梦里醒来。记住就只是在自己当下这一念上转,就是在当下一念上与上师相应。

  身心还是这身心,世界还是这世界,不必要往外另外寻找,但观念必须彻底转变。以前的各种错乱的分别习惯、行为习惯,就是陷入轮回迷梦的根源。现在怎么把它转成觉悟的习性呢?最妙的方法就是这个“一切是上师”的正念。因为我们一心念上师,就不再念贪嗔痴,我们想到心前一切显现就是上师,哪里会有不清净呢?即使大便也是清净的。久而久之,清净和不清净的对立就会消失。我们停掉了二元分别的惯性,就会停止轮回。所以说我们念上师就是悟,不念上师就是迷;念就是觉知,不念就陷入错乱。我们要在这一念上救自己,完全靠定上师。

  所以,要让这个念上师的心深入骨髓,要让这个念凝结成一团,最终占据你心中最中心的地位,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这样就以至精至一的“上师”念,取代了一切世俗杂念,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上师大悲加被的力量就会直接在心中体现。

  一开始,你应当在事相上练习这种观念,要练到一提起什么就记得上师、念起上师,逐渐做到时时处处都是“上师想”,要让这个念上师的心坚固到夺不走的地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其他世俗的想法都有问题,按照那样想,只会使你深陷迷乱,一不留神就滑到烦恼和业的漩涡中去了。所以这个念上师的心不坚固的话,就遮不掉错乱心识的力量,这样就还是陷在不清净的现相中,没办法脱开来。

  所以一开始重要的是有“上师是佛”的胜解,要从自己心底深处生起信心和恭敬。然后重要的是到一切时一切处,唯一依止上师。也就是时时与上师同在,和上师相合,回归到我们的自性当中。这是一条出生死的大路,一条返本归元的直路,一条从始觉到究竟觉的要路,一条开悟成佛的妙庄严路!所以要求上师时时唤醒自己,要时时提起这个正念使它达到至纯、至一。能按这样实修,会越来越相应上师的智慧,越来越没有障碍,同时上师的加持就会越来越充分的注入。当这一念达到至纯的地步时,就和上师的心全分相应,也就得到上师全分的加持。

  这不是简单来听一听,或者会依样讲两句就算完事,这需要用我们一生的时间、用最大的诚心来修持,需要以持久的串习力,贯彻到生活的一切时处。这样修持积聚的力量,就千万亿倍超过泛泛而修,由此就会得到大加持。

  “如是信受至心虔祈请”,这是说我们只有用信心和恭敬心来祈请上师加持,除此之外没别的路。心心相应,是像盒子和盖各方面都能吻合上,没有不相合之处。假如自己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修得非常深、非常清净、非常纯一,那就没有任何障碍,很快会合上去,上师的加持也就会进来。如果对不拢,那就相应不上。

  你只要想想人和人相处的情况,就会明白这一点。比如彼此心里面稍微有点疙瘩、有些想法,那就会不相应。如果你心里充满傲慢、怀疑,或者主见特别强,也会格格不入。如果你心里有排斥对方的心,心和心之间就无法融合。表面上的恭维随顺、做出态度好的样子,那都是假相,心和心之间完全是违背的。又比如只是在某些点上合得来,其他方面各是各的想法,那也只是在很少的方面相合。如果出现很多严重的矛盾,那就完全合不来,会像水火不相容那样。像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心和心不相应、不相通,什么叫做心和心之间的障碍。如果到处是障碍,到处不通,那就很难发生什么增上的作用。相反的方面也就懂得:如果信心好、恭敬心好,自己的心就能敞开,处处通,处处得加持。没有障碍,心和心就能合起来,做什么都能同步相应,能彼此入到对方的心里起作用。甚至不说话,心和心都相通。

  懂了这些正反面的例子,我想大家会有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不光是自己心里,连带着身语意的方方面面,无论起什么心、做什么事,都要和上师相应。这不只是几分钟里念念仪轨,仪轨是精要的原则,要会归到一切时、一切处都要和上师相应。这要靠我们主动努力,自己原先那一套不清净的想法要全部丢开,自己凡夫那一套行为惯性要努力克服。不然自己的个性太多,我见太强,那一套错误想法始终抱牢不放,那就没办法。这也不叫什么依止上师,完全是依止自己,上师再有力量也难以加持。记得过去有个师父对徒弟说:“你内心的杯子是满的,我倒不进去。”就像这样,如果完全是自己的一套,还是我行我素地颠倒行事,上师的加持怎么倒得进去呢?

  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我现在是什么样的见解?怎样的行为?我这个见解、行为是和上师相应,还是背道而驰?先要这样考虑,尽量做到任何时处的行为都和上师的心相合。只有这样非常诚心,念念如法地依止,上师的加持力才能入心,才有所谓的“心传”、“传心”。禅宗里的第一则“拈花”公案,说的就是这件事。世尊拈一朵花给大众看,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佛说:我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传心,也就是“心”的传法。其他人却莫名其妙,因为没有领到这个心意。以世间话来说,就是彼此的思想沟通了,但这是很浅的事,因为落在思想里了。心要离开思想,像两面镜子相照那样,那才有所谓的“传心”。

  初步地说,“相应”就好像盒子和它的盖正好吻合。这要求我们尽量和上师的心相合,尽量做上师欢喜的事,不要违逆上师的心。你越是这样做,就越相应上师的心,上师的加持也就来得越直接。所以,这上面的缘起律丝毫不会错乱,也没有侥幸可得。每一个人都要修好自己的心,不要管别人。

  又比如说慧可大师的开悟,是因为为法的心达到了至精至诚。他没到那个诚心的程度就开不了悟,到了那个程度一言之下就开悟。所以这件事不是口头言说,不是寻思分别,这是心和心的相应,它只在至诚的心上发生。

  所以我们要在这个上师相应法中,修出至诚的心。心精诚到极点,自然就得到上师的加被。这里没有别的啰嗦,而是因为你的窗口已经打开,阳光就自然进来。如果有业障,有各种轻慢、散乱、违逆的心态,那在缘起上就不能协调、不能畅通。也因此,善星比丘能讲十二部经,但没有用,这只是口头的讲说。提婆达多也非常有能力,修成了五种神通,也很能讲经,但也没有用。不但没有用,还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两个叛徒一个堕饿鬼,一个堕地狱。所以心一悖离就没办法了,这就像在洞中朝向北方等待日光照耀那样。因此,这里说的“信受”和“至心祈请”,都是根本条件,这些字都是眼目,也是我们修心的方向。

  “至心”这两个字,浅一点说就是真诚的心,没有任何虚假。深一点说,就是彻到心的本源中发出来的。要这样来祈请上师。因为祈请是得到加持的缘起,所以我们要向上师请求,有发自真心的请求就有回应。

  那么请求什么呢?就是大恩上师大悲加持给我的这份不要太差,要尽量充分地加持。说到“大悲”,就是具有遍入众生心的大悲力量。

  这里再次强调,上师的法界心遍满一切时处。换一种说法,就是十方三世一切法都在上师的法界心中彻见。也因此,我们祈请就是在上师的真心中祈请,我们的心就是在上师的心中显现,这是随呼随应,比什么都可靠,比什么都奏效。

  这里要有大的志愿,不是为自己求,而是要快速成佛好救度众生,所以自己的想法是:上师要尽量给我殊胜的加持。意思是,我以至诚的心来祈求,反正您有多大的力量都加被在我身上。实际上希求的还是一生成佛的道。

  在科判里,我安了“加持速成证”五个字。“速”就是要迅速成道,不走缓慢的路。所求的内涵包括三个要点:一、祈求上师灌顶,成熟我的相续;二、祈求上师赐予教授,使我的心当下解脱;三、祈求我修持大圆满顿超之道,迅速修证到四相的边际(四相就是修托嘎的四种成就相:法性现前相,证得增长相,明性到量相,法性尽相)。要祈求法王上师加被的重点就在这上。

  要知道上师是佛,不是什么凡夫善知识、小乘阿罗汉,也不是学道位的菩萨,给你传授的并不是其他法门。所以在自己的菩提道上,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依处,比任何境都要尊重。也因此,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任何时处当中都作为唯一的怙主。这样一来,中间就不会有迂曲、缓慢,而是能快速成证。

  四、永不离师,自在勤普度

  唯愿世世与您永不离,如海三昧德藏获自在,

  如同文殊乃至虚空尽,精进普作一切众生利。

  最后的祈愿是:穷尽未来际,在究竟的法性中与上师不分离,一切妙力事业无碍地施展,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成满普贤行海,和文殊上师完全一致。总之,祈愿证得与上师同等的果位。下面再来逐句解释:

  “唯愿”两字,是指一切佛道的要点都摄集在上师相应法中,因此唯一希求和上师相合无二。所谓“一切生与您永不离”,这可以作内外两层解释:外层是心和心不分离,内层是恒常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这个内在的上师就是法界。以这个为根本,就出现“如海三昧德藏获自在”,也就是无论根本三摩地、后得三摩地、根本后得圆融三摩地,直到首楞严王三昧、华严三昧、海印三昧等,一一都能任运自在。

  这里,我想起蕅益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的序文里有一句话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三昧者。如摩尼珠,普雨一切诸三昧宝。如转轮王,普统一切诸三昧王。”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是因为它能够统摄一切三昧、流现一切三昧。我感觉这是一味的话。净土法门是以阿弥陀佛为根本,这个念佛也是可以从事持达到理持,即凡心而成为佛心。而且弥陀愿海中承诺:他方菩萨闻信弥陀名号,就都能随即证得清净解脱三昧、普等三昧等,住在三昧中,一念间供养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如此等等。也因此就从这念佛三昧中,或者与弥陀心心不离中证得无量三昧。所以《大集经》里有一句名言:“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这些话作个转变,就能会通上师瑜伽的内涵。

  “世世永不离”的密意是说,恒时安住在上师的本性中,一刹那都不离开,也就是恒时住于法界不移动。由此无量三昧都会现前,比如一念间分无数身化现在无数刹土中,上供无数诸佛,教化无数众生。这些都是来自一个根本,就是智慧相应法界。我们常常讲到根本和后得,讲到但得本,不愁末,这些话要贯通起来理解。

  这里的“三昧”,不能仅仅理解成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而是由根本智安住法界,从而兴起无边不可思议的妙用,在一切时处、行一切事业,都不出于本位。这样就能实现任运普度无量众生的大愿。因为如果稍微有一刹那动摇,那这时就不能任运周遍地起用,也就没达到利他究竟的成就。所以一定要领会“世世与您永不离”的甚深意趣。

  然后是发愿:“如同文殊乃至虚空尽,精进普作一切众生利”。“文殊”指法王上师,“如同文殊”就是获得与文殊同等的果位。从文殊大智出现普贤大行,所以先说文殊,“乃至”以后表示普贤行海。“虚空界尽”是说无尽的事业相。也就是普贤行愿所说的“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等无有尽故,我此愿王无有穷尽。”这就是无尽的普贤行愿。

  “精进普作一切众生利”:“精进”就是普贤愿王所说的“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口意业无有疲厌”。怎么来做到呢?那就是要现前根本智,安住无为法界。这样如同文殊上师,即安住上师的本性或者自己的本性,由此就能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作”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随着无量众生的因缘而化现无量身,宣说无量法,施设无量方便。“一切众生利”,就是把一切众生都从生死苦海中拔济出来,安置在常寂光净土中。《真实名经》中赞叹文殊菩萨:“在彼一切有情心,恒顺一切有情意,充满一切有情心,令诸有情心欢喜。”《普贤行愿品》偈颂结束时说:“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就是我们祈愿的最终目的。

  于贤徒日顿前,阿旺洛珠宗美撰写。时住五台静处。善哉!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